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编辑:梦回江南 识别码:21-60328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8 10:01: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构建“自主学习,当堂达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学习情境与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探索、交流,掌握方法,发展潜能。而现实中的数学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启发式也被不少教师演绎为“填空式回答”,满堂问一些没有思维价值的“回应式”问题,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观望等待,被动应付,缺少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课堂高耗低效,学生课上熬时间,课下忙作业,心理逆反,课业繁重,难以实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就如何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使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们构建推行“自主学习,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自主性学习实践与研究的成功课例。

“自主学习,当堂达标”数学课堂模式的流程是:自学指导→自学自练→讨论交流→点拨释疑→形成训练。

第一步:自学指导。明确本节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指导自学方法,设计学习情景或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对难点进行必要的讲解。

第二步:自学自练。学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整理重点,归纳方法,读懂做会例题,完成课后练习、习题和补充题目,自测学习效果,自我评价。

第三步:讨论交流。学生自学遇到的问题,求教他人,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做好整理记录,写在黑板右侧,与其他组交流同时为老师随堂备课提供素材。

第四步:点拨释疑。一是对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集体备课时充分准备,精当点拨,启发引导他们自己解决。二是对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中的疑难问题,随堂“二次备课”,讲解释疑。三是借题发挥,举一反三,适当补充、延伸、拓宽,指导学生探究与积累。

第五步:形成训练(当堂达标)。一是学生回顾所学、交流收获,完成目标达成检测题,定时收缴批阅,当堂反馈与矫正。二是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随堂面批部分作业,重点辅导,保证落实。

“自主学习,当堂达标”的数学课堂强调自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更多地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情景的营造者。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会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观众席走上表演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遵循凡是学生自学、自己操作或通过与同伴交流能够学会的就坚决不教不重复的原则,让学生学习占据课堂上的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个别学生不会的问题,优生帮教;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分组讨论,后由教师点拨讲评;大多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讲解思路方法,释疑解惑。学生自学时,教师勤于巡视、参与讨论、适时鼓励,注重个别辅导;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积极思维,举一反三,标新立异;最大限度了解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梳理归类,随堂“二次备课”。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当堂训练保证“堂堂清”,题目精选,有针对性、代表性,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做到循序渐进,分层布置,分类要求。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内按时独立完成,集中训练或随学随练,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教师巡回督促检查辅导,当堂面批部分作业。课上基本完成作业,课下作业精选且多为选做,学生选择不同的数量与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发展。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课堂是开放式的,讨论交流成为主要教与学形式。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创造火花的迸发,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健康向上,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共享合作,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正如哲学家黄克剑先生所言,“自主学习是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转出了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心,也转出了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决自断的智慧。”

“自主学习,当堂达标”的数学课堂强调合作。

一、教师合作教学。没有合作教学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教育,坚持以通案为载体的集体备课制度,按照一人主笔、集体研讨、编者说课、评课反思、个人加减的流程,对学习内容、自学方法与效果、师生行为进行预测与设计,共同编制每节课的学习方案(导学设计),把教学内容演变成一系列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二、学生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互学、互教、互帮、互查活动。学生一是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学伴的发言,理清他人发言要点,作出选择与评价;二是经常交流,听不懂的请求对方进一步讲解,或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对方讨论;三是主动帮教,优生承担帮教学困生的任务,督促自学,讲解疑难,检查落实。学困生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不再消极等待,时时都有在优生帮助下尝试成功的收获或经历。个别学生学不会的问题优生帮教;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合作攻破;本组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右侧,供全班研讨,为教师随堂释疑提供素材。对于自主学习的成果或疑难都能得到学伴的充分关注和帮助,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增大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上不再存在被遗忘、被冷落的盲点,体现课堂民主和教育公平。

合作学习为优生帮学困生搭建了平台。优生帮教,首先鼓励优生主动承担,热情讲解,随时询问,这是前提;再者教育后进生不懂就学,不会就问,跟上功课为目的。要灵活把握帮教的时机,独立作业、刻苦攻关固然提倡,事实上,“沦为”差生大多是遇难题时第一时间没获得一对一的帮助,长时间累加,积重难反导致。而教师又力不从心,出现优生等差生、差生等讲解的低效时段。优生帮教正好弥补这一缺憾,是转化差生的中坚力量。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交流、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认同最直接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交流有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学困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小组合作学习既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也满足了同学间相互关心的归属需要。

“自主学习,当堂达标”的数学课堂强调点拨。教师在自学前的点拨,一是设置问题情景,培植自学氛围,激发求知动机;二是交代知识背景,介绍概念引入,为自学铺路搭桥;三是学生普遍难学会、学懂的问题在自学前讲解。或引言导语,或生活实际,或问题情景,或前后联系,让学生满怀信心、带着问题进入自学。自学中的点拨,教师鼓励、肯定速度快、效率高的学生,给“走错”或“迷路”者悄悄指导,给“不学”、“走神”的学生提个醒,忙碌着指点自学、参与讨论、辅导差生、评价效果、调解争议、批改练习,督促所有学生都认真自学。自学后的点拨,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与同伴交流讨论能学会的不讲,求教优生能学会的不讲,教师点拨恰是学生迫切需要的,是最精练的,最有用的,也许三五分钟,也许三言两语,这也是新模式优于传统课堂的高效之处。

教师课堂点拨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提示太多太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不等学生思考或思维刚起步便不停的提示、追问,反复强调关键词句或提供教师预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很少等待学生充分思考,这实际上约简了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主动、独立思维,终止了学生独有的思路而一步“跳”到答案,压抑了学生急于想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思维造成干扰甚至产生心理负担。二是解答问题指定一人,一问一答,一说一写,一人表演,众人观看,一人紧张,余者轻松。用个别代表全体,失去了多数参与的机会,堵塞了加大反馈信息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渠道,使多数学生成为观众或裁判而不是学习的主角,这样的方式是低效的。三是点拨的问题简单直接,思维含量低,学生无需思考,随口应答,有时教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实际上学生没有动脑,人云亦云,也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

“自主学习,当堂达标”的数学课堂强调生成。

叶澜教授提出,“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创造性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沟通、合作),教学过程要多向互动、动态生成。”“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使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数学的每一节课,都应看做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生成的过程,为学生构建知识生成的空间。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环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他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应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互动对话中展现智慧,在体验、比较和反思中精彩生成。

生成不排除预设,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没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而新课堂则把生成当成目标与追求;传统课堂把精心预设看成教学前提与常规,新课堂则把生成当成彰显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这需变革课堂教学预先设计、由若干既定环节和过程严密构成并有教师自行控制的观点,改变教学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表演”,使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和现实教学情景开放,增强教学的弹性、灵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在动态、发展、生成、创造的过程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其核心是放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敢问、能问、善问,走出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的“填鸭式”,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的“应答式”,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主动交流合作,师生满堂议、满堂辩的民主氛围。“自主学习,当堂达标”的数学教学实践,对我们来说还是新生事物。既是新生,就难免稚嫩,需要学习借鉴他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在交流中发展,在融合中创新;既是新生,就难免粗糙,需要提供一些分析评说的素材与靶标,在甄别中萌生,在评论中完善。

第二篇: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

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是当前美术教学重要研究课题。美术教学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加强美术情感培养,注重良好感悟能力的提高,大力实施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 高效课堂

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过分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习情感,把缤纷多彩的美术教学变成机械、单调的技能训练,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艰难,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真正领会美术带给他们的知识和乐趣,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教学呢?

一、激发美术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美术情感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要通过巧妙导入新课、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练就美术技能,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妄从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作品中倾注了炽烈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和谐同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春天》时,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各种标志图片、实物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激起学生欣赏各种标志的兴趣,为学生进行设计标志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习兴趣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以书为本的教学观念,改变强迫、灌输式教学方式,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情趣需要,老师为教书而教书,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对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立启发、诱导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学会关注、鼓励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作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老师的欣赏、鼓励和帮助,给学生以“我能行”的信心,从而点燃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旺盛的表现力、创造力。

二、注重感悟能力培养,加强培养学生观察、欣赏能力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必备条件。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在自然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如在上陶艺制作课时,先让学生们欣赏一些传统的、现代的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鲜明的艺术彩陶制品;欣赏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一旦进入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就能创作出无数富有情趣而又奇妙的画面。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根据作业要求,他们异想天开,大胆实践,创作出了千姿百态的陶艺制作品。当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的独特创意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这种充满激情的学习、制作、创造中,教学过程自然会呈现生动、活泼,自由、激情、诗意与美的气氛与意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开放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观察体验;感受事物、的丰富和微妙,体察冬去春来,大雁南飞的环境变化。从而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让他们发现和感知生活的美,进而能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例如,在教学《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这一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医院参观,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为学习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美术是最能体现个性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自信心来自教师和同学的鼓励性评价。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的作用,不断地激活学生发展的细胞,挖掘其发展的潜能,推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协调成长。例如在教学《小摆设》时,组织学生对塑料瓶、快餐盒及其它相关材料再利用的方法进行交流讨论,大家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大家总结出:塑料瓶可以利用切割、组合、添加制作成新的物品;快餐盒可以利用切割、折叠,也可以切割组合诸如苯板的物品。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练习、多运用、多创作,大胆尝试,尽情地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使他们不但“敢想”而且“敢表达”,用他们稚拙的笔法随意描绘周围动人的景物、鲜活的人物,使他们对周围感知跃然于一张张多彩多姿的绘画上,让他们潜在的因素活跃起来,发展壮大起来,让他们的思想在技能训练中绽放出火花,形象生动地把情感抒发出来。如教学《设计和制作请柬》时,当学生欣赏到各种各样设计优雅的请柬后,让学生根据各种请柬的特点,自己练习制作一种精美的请柬,也可以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尝试为家长单位或有关单位的活动设计请柬。这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立竿见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效果应该既包括评价形式美感和思想表达的程度,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拥有创造之后的荣誉感、成功感。催他们奋进,使自信与成功伴随着他们更主动、更健康、更活泼、更和谐地发展。

第三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一)、对“高效课堂”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点是“面向学生的发展”。

(二)、对“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种教学活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组成的具有动态性的过程,从微观的教学活动的角度看,它具有变化性,但宏观的过程角度,又具有比较稳定的过程形式。一种教学模式由几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活动组成。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经过网上资料搜集和文献查阅,国外的有效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表现为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先后形成以下教学模式: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以对话法为主要特征的“问答法”教学模式;夸美纽斯总结确立的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遍有效”的教学模式;前苏联凯洛夫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提出的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发现”教学模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教改理论和实践,都是摒弃极端,博采众长。反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表现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进入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此时的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三模五环六度”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文汇中学的“自然分材”模式等。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多而杂乱,研究成熟的尚不多见。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第一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现有教职工69人,在校学生1060余人,是汉沽管理区直属小学和窗口学校。学校80%的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下,他们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又对工作充满激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这里的学生来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分之二是非农业家庭,三分之一来自外地打工家庭和本地农村家庭,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距很大;显然,学生的基础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自2000年开始,我校进行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实验,2003年又开始了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质量明显攀升。但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班额过大,每个班人数在50——60之间,学生活动很难组织;二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少章法,随意性太强;三是部分老师“穿新鞋走老路”,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四是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学习任务的落实,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课堂气氛沉闷;五是在新课程实施中,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六是现在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渴望展示自己,而我们的课堂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从而造成部分学生滋生厌学情绪。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时代在进步,科学在迅猛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校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效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学校提出了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这一主课题,得到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希望在我校在多年课程改革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模式,为全区甚至全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出表率并提供借鉴。

四、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架设和拟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实验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果:

1、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总结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各学科教师的教学都有章法可循,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3、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4、实现师生的解放。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次,要研究高效课堂的特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新课改的表形物,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理论基础。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验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研究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三)课题研究假设

1、通过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情感得到正面提升。

3、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课改执行力得到提升,专业发展上新台阶。

(四)课题创新之处

1、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个性高效课堂。

2、探寻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及高效课堂的制度保障等。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1、重点探索小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2、由教研组长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理论等是我们需要广泛涉猎的理论营养。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课题思想的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和修订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访谈、测评等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寻找高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效率影响的规律。

5、个案研究法:通过年级个案、班级个案、个体个案的追踪分析,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成效。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2年4月——2014年7月,共分为五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调研、动员、组织学习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

1、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讨论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

3、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教改动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话教改,谈困惑。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学校成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并开题,各科组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2、各子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各子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3、学校为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条件,在校园网上建专题学习空间,增添学习资料、加强科组教研学习的力度以提供智力支持等。

4、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学论教”,初步制定出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总体方向的“汉沽管理区第一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5、积极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各子课题组研究课等。

第三阶段:深入实践阶段(2013年2月—2013年7月)

1、各子课题组全面、深入地开展课改研究。子课题组成员加强相互听课和研究。各子课题组负责人要带头上模式研究课,课题组每周要推出至少两节组内模式研究课,并及时评课、总结、改进、调整。

2、每个年级的各科教学都要按各科的新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加强学习和交流,课题组组织老师每周开一次实验研究会,找问题,想措施,及时调整。

3、学校定期开展新模式验收课活动。

4、学校组织校级公开研讨课、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改进实践模式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5、各子课题组初步总结形成本学科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体系。第四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4年1月)

1、各学科在全校全面开展新模式的课堂教学。各班各学科都要按各子课题组总结出来课堂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2、各子课题组及时总结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每周开展两次交流研讨会,推广经验,改进不足。

3、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学校每月组织两节校级示范课,推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使各学科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4、依据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组织开展人人上达标课活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第五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

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

2、学校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

3、学校对全校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实际,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5、表彰先进,深化完善。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年级组、优秀班级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深化完善我校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第六,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七,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

第五篇: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钟祥市官庄湖小学

王秀玲

张子龙

两千多年来,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了“铜墙铁壁”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即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这样一来,把本来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的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克隆”成了一种模式的人。很显然,这种教育绝不是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我们认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走出上述传统教育观念藩篱的关键一步。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人道、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因为有了你,我才爱学习”。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我们看到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和谐的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和友爱的享受。师生只有互相尊重,彼此理解、信任和合作,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好朋友,学生在良好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迸出创新的思想火花。

(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主动地探究教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者和主动探究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2)、创设教学情景。(3)、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4)、利用课堂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克服自卑感。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各种困难,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正确面对暂时的困难,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要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发挥优点,发挥专长,吸取某一方面的成功,对学生的任何小的成功都要充分肯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三)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教材是载体。教师应在课堂中不断变换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堂课都应做到:

1、师生交流,及时反馈

2、生生交流,合作探究

3、合理分工,取长补短

总之,在这种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课堂成了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了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成了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堂堂正正的做人,教师的地位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了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我们的课堂里,民主、合作、和谐、欣赏代替了以往的专制、被动、压抑和训斥,它向每一颗心灵敞开了温情的怀抱,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明媚阳光。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