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坚持“五个并重”
编辑:莲雾凝露 识别码:21-92714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7 18:51: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坚持“五个并重”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坚持“五个并重”

(一)引导与激励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踊跃参与,社区建设难以顺利推进。在宣传引导上,一要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进一步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策划和报道工作,着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和为百姓带来的好处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激发农民群众积极参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营造有利于新型农社区建设的舆论环境。二要发挥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乡、村干部,逐家逐户,耐心细致、推心臵腹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知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财产保值增值、收入受益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利于维护、提升他们的切身利益、具体利益,提高群众理解、参与和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三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组织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已建成新型社区参观学习,现场观摩,举案说法,转变其思想认识,努力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要我拆”为“我要拆”,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在激励措施上。对干部,要奖惩促动。将新型农村社社区建设的好坏与政策支持、财政奖补和干部使用等挂钩。对新型农村社区综合考核排序前列的乡镇,对乡镇主要负责人给予重奖,并优先提拔重用;对优秀新型农村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拆旧效果好、入驻率高、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排名前列的村党支部书记,采取交纳养老保险和每月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予以奖励。对群众,要激励引领。在拆迁补偿方面,原则上采取货币补偿和产权臵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安臵房选址、房屋面积、资金补偿等方面给予优惠;对率先入住社区的,给予资金、实物等奖励。(二)规划与建设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是前提,是先导、是龙头、是标准。规划要有前瞻性。适度超前,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注重今后的发展变化。按照50年,甚至100年不落后的标准,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要有可行性。摸清各村基本情况、产业分布、民俗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状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传承历史,挖掘内涵,彰显优势。建设设计要体现自然和人文特点,沿袭当地风俗习惯和地形地貌,形成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凸显的建筑风貌。住房设计要样式多样,满足不同家庭根据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要有衔接性。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有机衔接,并注重单个项目的形象设计;要与产业规划同步,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统筹考虑社区布点与产业布局;同时,社区试点要与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有机结合。要有权威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已开工未审批的社区,抓紧完善手续,加快报批。规划一旦编制,就要严格执行。严格控制群众“不在无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无规划的房子”。对“双违”现象制止不力或发现“以罚代管”现象的,对其责任人严格问责、处理,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按照规划有序建设、规范建设。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先易后难,群众自愿、利益引导,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积极稳妥推进。在建设方式上,采取群众自建和开发统建、邻村联建相结合,联体别墅和多层、高层住宅楼并建相结合。在社区布点上,坚持依城(城镇)、靠集(市)、沿路、近水、临园区(企业)、邻校(医)等原则。在建设模式上,可采取以下六种模式:一是产城融合型。采取政府引导、商业开发方式,对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进行改造,集聚人口,集中集约土地,变农民为市民,为城市发展、工业项目建设拓展空间。二是城镇改造型。对乡镇政府驻地或周边村,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三是整村搬迁型。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重点工程项目征地拆迁、环境不适宜居住的行政村,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新选址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四是强村兼并型。对交通便利、地理位臵好,有产业基础、商贸条件,经济实力和班子战斗力强、居住较为集中的行政村,通过建新拆旧、滚动发展的方式,逐步兼并周边村、班子软弱涣散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五是能人帮带型。鼓励本地在外有实力的能人,返乡投资社区建设;也可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结合起来,鼓励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参与社区建设。六是文化传承型。如依托古村镇复建改造,围绕传承传统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等。

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建设的同时,要完善服务能力,满足群众求医求学求乐等需求。按照“农村社区城市标准”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五配套”。一是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做到道路设施、供排水设施、供电设施、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公厕和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亮化体系等全部配套到位。二是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有科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停车场及办理婚丧事宜的场所等。三是配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好生产生活资料超市、托幼托老、餐饮洗浴、集贸市场、金融邮电、网络通信等经营性便民服务设施。四是配套产业创业就业项目。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配套产业和创业就业项目,推动一部分农民就地“转业”、就业,化农民为产业工人。五是配套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好社区服务中心,有满足公益性、中介性服务需求的治安警务、法律援助、人口计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产权交易等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并配套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协会组织等,就地把农民转化为市民,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城镇化、社会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三)建新与拆旧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重在建、难在拆。建新时,一要处理好现代风格与历史风貌的关系。以现代理念、城市思维规划建设,结构注重合理,外观注重艺术,格调注重新颖,做到大气洋气雅气。同时充分考虑资源配臵、历史沿革、群众的当地风俗、生活习惯,保留历史文化,保护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乡土特色。二要处理好建设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质量上,严把招标投标关、市场准入关、材料进场关、监测检验关、竣工验收关“五道关口”,贯彻政府监督、中介监理、企业自控、农民参与“四位一体”,全程监管,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建设精品工程,打造百年社区。在速度上,坚持快中求好、又好又快。有条件的地方“拖不得”,没条件的地方“急不得”,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实施。对每个新型社区,都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建设内容、资金筹措、施工进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能快则快,确保完成。三要处理好依规建设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在规划设计、项目招投标、建筑安装施工,以及产权臵换、拆迁补偿、土地流转等方面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同时,坚持人民意愿为上,让群众在规划选址、设施建设、户型设计、居住位臵和质量监管等方面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利益,实现群众满意。拆旧时,首先要为民,让农民的财产保值。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受益者而不是受损者,在评估、臵换、补偿、土地征用等方面,公平合理定价,切实维护其利益,合法、合理、和谐拆迁,并在搬家、过渡安臵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补贴。将社区土地性质以招拍挂形式变更为国有性质,为入住农民办理产权证。同时,相邻乡镇在拆旧定价上,不应有大的悬殊。对长期在外工作或务工经商、非拆迁范围内的群众,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并自行拆除房屋的,可与所在乡镇政府先行签订协议,乡镇政府可按本地现行拆迁补偿办法或据实予以补偿、臵换,并给予适当奖励;对其进城购房者,也可给予补贴。其次是惠民,让农民的财产增值。在对旧村实行整体或连片拆迁、统一整理复垦耕地、保证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对土地综合整治中实施挂钩的项目,节余指标在项目验收后,可以实行有偿转让。把土地整理开发的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把节约出土地的升值主要用在农民身上。

(四)投资与融资并重。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是关键。应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整合资金相结合,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市场运作一部分。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发商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参与社区建设,积极鼓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发放贷款,不断增加对社区的信贷投放。二是政府投入一部分。加大县、乡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贷款、减免审批费用等形式,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使用一部分。积极整合全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交通、教育、农业、水利、文化、卫生、林业、环保、住建和标准粮田项目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等一切涉农资金,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把整合的农口资金发展特色经济;整合的交通、土地、城建政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的社保资金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对规划确定的撤并村庄,不再安排除农业基础设施以外的其它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部门支持一部分。县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对社区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在规划编制、土地供给、居民入户、项目报批、企业开办、企业税费、土地流转、技能培训、引进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优惠,在产业政策、科技信息、融资担保、管理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五是土地收益一部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臵换指标有偿转让,积极盘活建设资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臵换出的土地,可以以挂钩指标的形式,实行挂牌拍卖。拍卖收益除国家政策性收费外,其余全部返还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臵换增加的土地级差收益,也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已复耕土地,及时验收,兑现奖补资金。六是群众参与一部分。按照群众自主、自愿的原则,通过投工投劳、出资出物、(可再利用物资)折款拆物等方式,支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可探索规划一步到位、群众自筹自建模式进行建设。

(五)安居与乐业并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民生的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首先要让农民住得起,进得去。一是对选择产权臵换的拆迁户,按房屋和土地面积的一定比例臵换,让群众告别陋舍住新房;二是对选择货币补偿的拆迁户,按房屋成本价提供住房;三是对非拆迁户入住社区的,微利提供住房,盈利部分用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建设少量的商住用房,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的平台,提高社区的人气和活力。同时,可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实行差别化购房政策,并严格落实“两证、两保、三金一补”政策,为入住社区的群众办理房产证、责任田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社区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城乡各类社会保障政策,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其次要让农民留得住、能致富。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一要壮大产业。将新型社区建设与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相结合,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经济。鼓励、激励农民将承包地适度流转,奖励、补贴土地经营大户,推进农业规模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尤其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二要安排就业。劳动、教育等部门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政府采购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民就业。社区物业管理岗位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在靠近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的社区,鼓励企业优先安排社区居民到企业就业。三要引导创业。在远离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的社区,利用节约臵换的土地规划建设农民创业园,设立创业基金,出台优惠政策,在创业扶持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型农村社区内商业服务业优先由当地群众经营,让有特长、有资本、有意愿的农民创业,开办企业,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坚持“五个并重” 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五个并重” 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清水县以乡、村两级换届工作为契机,坚持“五个并重”,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建设与服务并重,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按照村阵地建设“六室八有”要求,采取“上面争一点,财政拿一点,单位帮一点,项目挤一点,自己筹一点,党费补一点”的办法,筹资10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7个,实现了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全覆盖。落实村干部坐班制度和村民事务代办制度,充分发挥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五个中心”的作用,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选拔与培训并重,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始终把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通过换届选举、公开选拔、组织选派等途径,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拔“双带”能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积极创新培训方式,通过集中轮训、参观考察、座谈交流,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理清思路,提升领导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严格落实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办理养老保险和离任生活补贴、考录乡镇公务员、推选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等激励措施,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公开与管理并重,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落实党务公开、党内重大事项通报和双向述职等制度,确保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四议三双”工作法和党员公开承诺制,农村涉农惠农政策、项目建设等重要事项和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经过民主议事决策程序得到有效落实和解决,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

考核与奖惩并重,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细化考核办法、量化考核标准,靠实了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对基层党建和创新工作的表彰力度,激发和调动基层党组织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注重考核结果运用,使党建工作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整体发展。

创建与引导并重,构建和谐农村新风尚。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分类提升”工程,推行党员与困难户、五保户、残障人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树立了一批“引、帮、带”的先进典型。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及两个网络培训基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培训,组织农民走进文化大院,邀请专家讲农课、利用网络学农技、图片展览转风气,用多种形式促进党员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学本领,教育党员群众讲道德、讲文明、讲诚信,不断提升广大群众整体素质。

第三篇:五个“严防”加强当前社区干部作风建设

五个“严防”加强当前社区干部作风建设

事业兴衰,人是关键。当前任务重,压力大,加强社区干部作风建设,建强社区“两委”班子,提升执政能力,确保政令畅通已迫在眉睫。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社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做好五个“严防”。

严防社区干部工作推三阻

四、拖泥带水。要强化社区干部责任意识,严防工作不负责任,不在状态。要让社区干部牢固树立“我的地盘我负责”的责任意识,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各项工作敢抓、敢管、敢动真格。对那些干工作推三阻

四、拖泥带水的干部,要加强教育管理,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换不了思想坚决换人”。

严防社区干部陷入非法利益格局,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要严防个别社区干部与一些开发商、投资商、煤炭商等勾结,为谋私利与党委、政府作对、与群众作对,导致一些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推不动,工作局面打不开。要严肃查处社区干部滥用权力、贪污挪用、以权谋私,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等违纪违法行为。

严防社区干部“拉帮结派、占山为王”。要严防个别社区干部利用家族宗派势力在当地拉帮结派,我行我素,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打着维护群众利益的幌子,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与大局工作对抗。

严防社区干部自私自利、贪占集体财物,与民争利、优亲厚友。要严防个别社区干部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弄虚作假,贪占集体财物;严防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厚此薄彼,优亲厚友,侵害群众利益。对侵犯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顶格追究。

严防社区干部作风漂浮,生活奢华,方法简单粗暴。要严禁吃喝风、赌博风、玩乐风、拉扯风等不良风气,大力提倡务实、亲民、节俭的优良作风,注意用事业、感情和待遇激发社区干部工作热情,稳定社区干部队伍,用制度规范约束社区干部,依法对极个别违纪违规社区干部进行严肃处理,从而建立起一支高效、廉洁、正派的社区干部队伍。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县发改委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是: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202_年,我县抢抓国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机遇,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将全县346个行政村科学合理规划为106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万多亩。在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先后启动建设了平阴镇前阮

二、山头、博士、东阿镇新合、孔村镇驻地、孝直镇丁屯、展洼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截至202_年底,累计建设住房5788户、80.4万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户、12.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万平方米,绿化1.13万平方米。全县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规划先行,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引领快速发展。我县在社区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进行了科学安排。按照城乡一盘棋、城镇协调发展和各项规划高度衔接的思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有效进行了合村并点。同时,本着“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组织专家、村民代表对社区详规集中评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特色突出、风格多样。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及由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出台了《关于农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协调会议纪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县农办、国土、建设、民政、卫生、教体、水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自扶持政策和具体落实目标。各镇(街道)也抽调人员成立了指挥部,形成了“党政推动、两委(村、居)主办、村民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用足用活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进行新村建设的村庄,除安置地块外,由县政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一对外调剂置换,对旧村址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每亩补助10万元。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向乡镇驻地、县城集中,以户为单位全部迁出本村腾出宅基地的户,除享受本村货币补偿政策外,由村集体从扶持资金中给予1万元的异地安置费。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本着“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将上级出台的涉及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由县财政整合统筹运作,集中投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三是规费减免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税收外,原则上一切规费全免。同时,县政府对镇(街道)、村(居)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四)创新建设模式,灵活推动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不断加快推进建设进程。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工商

贸易、餐饮服务等行业,吸纳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孔村镇驻地中心社区,依托快速壮大的炭素产业和商贸服务业,规划占地517亩、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的社区,吸纳集聚周边村庄人口1万多人。二是与主导产业拓展提升相结合。依托特色品牌基地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孝直镇汇东片区依托无公害蔬菜基地,将21个村合并为3个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用地5300多亩。三是与重点项目和滩区迁建工程相结合。借助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把沿黄13个滩区村、2500户,集中整合到7个社区。同时,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搞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扎实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坚持民事民决,社区建设什么样式的房子、由谁来建、什么时候建,农民群众自己说了算,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变成农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并村、村并城、村并镇、村并企、旧村提升等多种模式。由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大成效。

(六)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村社区。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玫瑰镇以构建“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高效能管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展示形象、承接旅游、充满玫瑰特色的小城镇在县城西南的翠屏山下崛起。又如孝直镇以“孝为先、人为本、和为贵”的孝直文化为载体,打造了极具内涵的特色驻地社区。

三、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是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二是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群众不很富裕,主要靠农民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三是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土地置换补助金须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净收益补助则要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方缺乏主动筹资的精神,对县里社区建设投融资平台过度依赖,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社区建设及配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已建设的社区现状看,存在社区规划层次较低、样式较单

一、整体规模较小的问题,不利于将来社区发展,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初衷有一定差距。在建社区把重点放在楼房建设上,水、电、路、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入住户服务管理的缺位影响了群众积极性。

四、加快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实调整现有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周报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镇(街道)、村(居)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对社区建设实施全程监督,让群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钱不够的不用慌,可帮你联系银行,也可攒攒钱再迁;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迁;意见不一致的不用慌,商议好再迁”。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县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投资公司这个平台,专门经营增减挂富余指标,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借助土地投融资平台,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强化县级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综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

(四)狠抓质量安全,提升整体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与安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建设质量安全。

(五)制定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制定产业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种植、养殖。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协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经营生产提供更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六)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进一步加强完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并对成功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加以借鉴,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进支部服务社会化、党员服务具体化,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

第五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称中心村建设,指的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中心,聚集周围一些自然村,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坚持“五个并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