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中国酒令(5篇)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21-109559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8 00:59: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酒令

中国酒令

中国酒令名目繁杂,无法精确统计到底有多少种类。据清代俞敦培著<酒令丛钞>记载,大体分为四大类,即:古令、雅令、通令、筹令。<中国酒令大观>(麻国钧 麻叔云编著)则分为:覆射猜拳类68种;口头文字类348种;骰子类128种;骨(牙)牌类38种;筹子类78种;杂类56种等六大类,计726种。现分别举例概述如下。

1、雅令和通令

我国的酒令五花八门,大致分雅令和通令两大类。见于史籍的雅令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

酒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唐朝使节出使高丽,宴饮中,高丽一人行酒令,唐使即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名对名,物对物,唐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熟识中国文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到鸳鸯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的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唐代传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 郑风· 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四书令,是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句子组合而成的一种酒令,在明清两代的文人宴上,四书令大行其时,用以检测文人的学识与机敏程度。

花枝令,是一种击鼓传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饮酒的方式。唐白居易的《就花枝》诗曰:“就花枝,移酒海,令朝不醉明朝悔。且算欢娱逐来,任他容鬓随年改。”徐某《抛球乐辞》:“„„灼灼传花枝,纷纷度画旗。不知红烛下,照见彩球飞。”可见唐人饮酒击鼓传花递球的场面何等热闹。《红楼梦》七十五回就有一段“花枝令”的描写。

筹令,是唐代一种筹令饮酒的方式,如“论语筹令”、“安雅堂酒令”等。后者有五十种酒令筹,上面各写不同的劝酒、酌酒、饮酒方式,并与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既活跃酒席气氛,又使人掌握许多典故。“如孔雀开樽第一”;“孔融诚好事,其性更宽容”。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得此不饮,但遍酌侍客,各饮一杯。至于“牙牌令”,是唐代筹令的一种变异形式,它与安雅堂酒令相似,也盛行于明清。《红楼梦》四十四对牙牌令作了精彩细致的描写。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民间流行的“划拳”,唐代人称为“拇战”、“招手令”、“打令”等。即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划拳中拆字、联诗较少,说吉庆语言较多。如“一定恭喜,二相好,三星高照,四喜、五金魁,六六顺,七七巧,八仙过海”、“快得利”、“满堂红”(或“金来到”)等等。这些酒令词都有讨吉利的涵义。由于猜拳之戏形式简单,通俗易学,又带有很强的刺激性,因此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古代一些较为普通的民间家宴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这种酒令方式。

2、覆射猜拳类

流水席

这里又分两类,即覆射和猜拳。覆射令是由汉代的“藏钩”游戏发展而来。藏钩到了唐代分二途发展,一为博戏,一为酒令。其基本方法都是藏起某物,令对方猜射;或一人说出一字,以该字隐某物,令对方也以一字射此物。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探春以覆了一个“人”字和“窗”字,令宝钗射一物。宝钗知道探春用了“鸡窗”、“鸡人”的典故,故射“鸡”,宝钗算射中了。这叫“双覆一射”。

又如猜子令,即一人手握一枚爪子,左右手一实一空,令对方猜瓜子在哪只手中。猜不中罚酒;猜中则由覆者罚酒。也可用三枚瓜子、两故花生,叫“三红两白”,分别握右两手中,随意出一拳让对方猜。先猜单双,后猜几枚,再猜红白,叫作“五子三猜,两手不空”。猜不中罚酒,猜中,则由出拳者饮酒。春节将临,此令不妨可在亲友酒席上施行。

划拳,它是唐代“手势令”的后裔。划拳又作“豁拳”、“豁指头”,它又有“拇战”、“拇阵”的雅称。明代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清代郎廷极丽<胜饮篇>均有记述。它也是在现代酒桌上常用的一种酒令。

3、口头文字类

这一类酒令没有其他行令工具,而只以口头吟诗、作对、唱曲(现代可唱卡拉ok)、猜谜等行令,故名。它发端甚早,春秋时代的“当筵歌诗”、“投壶赋诗”、“即席作歌”,己开后代此令的先河。明请以后,这类酒令发展较快,各种名目层出不穷。清代佚名<新刻时尚华筵趣禾谈笑酒令>、张潮<下酒物>,均是此类酒令的专著。

女儿令,是这类酒令的代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薛蟠、蒋玉函在冯紫英家中吃酒时行的“ 女儿乐、喜、悲、愁” 的令便是。

下面再举个“一物双说令”的例子。

一物双说令也是口头文字类酒令。它的行令方法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合席轮说,不成则罚酒一怀。如:“ 风中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 这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同义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规则。

4、骰子类

骰子类的酒令以骰子为行令工具,故名。此令为唐代酒令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常见于唐代诗人的诗句中。张祜、杜牧<骰子赌酒>联句:<骰子逡巡里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 元稹<赠崔元儒>诗:“今日头盘三两掷,翠娥潜笑白髭须。”即是描写掷骰赌酒的情景。

骰子类酒令在明清两代得极大的发展,人们依握骰子六面采点的象征,编制了大量的酒令。小型酒令层出不穷,大型酒令用多枚骰子排列组合函二百余采,如“绘芳园酒令”,甚至终席不能行毕一令。还有将骰子与其他游具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骰子令,如“月夜钟声图令”等。

<金瓶梅>第六十回中有“花名贯<四书>顶针令”、“区禽、果名贯骨牌、官名令” 及第六十七回“雪字掷骰令”便是骰子令。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在群芳夜宴开始前,宝玉因说:“ 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 麝月便提议:“ 拿骰子咱行抢红吧。”

抢红令,色是属于骰子类的酒令,工具是六枚骰子。这一种酒令不拘人数,不须要有什么文化程度,即使文盲也可以参加的饮酒游戏。

它的行令方法是:不论人数,用六枚骰子掷,每人掷一次,每次若得“红四”,则取出,直至六枚“红四”取完为止。每掷一次无“红四”者,罚酒一杯。就这么简单!现在节假日或亲朋好友间聚会的宴席上,酒到兴浓时,不妨可以玩一下这种抢红的酒令,能使大家掀起哄笑呼喊的喝酒高潮。

这酒令出自清代人莲海居士所撰的<红楼梦觥史>。初一见这书名,还以为是专门记述<红楼梦>中的有关喝酒、酒令的专著呢。但一查内容却不然。如<飞花令>、<阑干令>、<掷红绿令>等等,<红楼梦>就没育;而<红楼梦>中有的如<女儿令>、<牙牌令>、<占花名令>等觥史中却没有。莫非莲海居士另有红楼之梦乎?

5、牌类

牌类的酒令,起初是纸牌,称作“叶子”,又叫“叶子酒牌”。这类叶子牌,唐时作酒令牌时亦称作“彩笺”(刘禹锡诗:“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明清时叫“马吊”(现在苏北一带农村中尚有人会玩)也有用铜铸成铜钱形,上刻王母,琴仙、诗仙等人物形象,背面刻铸五言绝诗一首(<酒令大观>中有一套八枚的图,可惜无法翻拍)。大概至明清时,牌类酒令的牌具用上了骨牌。《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便是用骨牌(我们称为“牌九”)行的酒令。此令名为“骨牌离合令”,令官取三张牌,先分别报牌名,受令者须念一句与牌名有联系的诗,然后三张合起来宣牌的名目,受令者亦须念一句相关联的诗,否则罚酒。此令的详细施行情况,请参阅《红楼梦》四十回文本。

有趣的是,由于这骨牌令是由鸳鸯当令官的,此后便有人称此令为“鸳鸯令”,清代始宁竹秋氏《红闺春梦》第四十八回的回目为“沐皇恩双开孔雀屏,联夜宴小试鸳鸯令”。更有趣的是,自此以后出现了许多以红楼为名的酒令,如:“<红楼>人镜令”、“十二金钗令”、“<红楼梦>觥史令”、“春满<红楼>令”、“<红楼>芳会令”等等。由此也可见<红楼梦>的影响之大了。

6、筹子类

筹子类酒令,是因行令时须用筹子作为令具而命名的。根据1982年在江苏丹徒县丁卯村出土的,唐代的酒令筹子的器形是:长方形,切角边,下端收拢为细柄状;筹长20.4厘米,宽1.4厘米,厚0.05厘米。古时的筹子一般用竹、木或象牙制成,高档的也有用金银制成的。正面刻令词(四书诗词一句,或花名)反面刻酒约。

筹子类酒令,大都是行的与花有关联的酒令。如:“二十四花风令”、“散花令”、“寻花令”、“司花令”、“花名贯人名令”及其他“访莺莺令”、“名士美人令”等等。《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贾宝玉和众姐妹行的酒令便是以骰子、筹子为令具的“占花名令”(详情我将在另帖《红楼梦》中的酒令介绍)。筹子类酒令都比较繁杂,这里我介绍一种较为简单的“散花令”:

选一年四季之花十二种,如春花:迎春、春兰、蕙兰;夏花:牡丹、芍药、建兰;秋花:荷花、秋菊、桂花;冬花:墨兰、水仙、梅花等分刻十二根筹子上,合席以十三人以下为宜,先拈阄定出“寻花客”。行令方法:席间诸人,每人掣一根筹,不可示人,“寻花客”开始寻花。即猜某人是什么花,猜中则持该花筹者饮一杯;猜不中,“寻花者”与持该花筹者猜拳,负者饮酒。

7、杂类

除上述各令因令具不同分类以外的酒令,均归入杂类。如“曲水流觞令”、“击鼓传花令”、“投壶令”、“棋子令”等等。在杂类的酒令中,再奇突的要算“鞋杯令”了。它是以妓女的鞋纤的酒令,即,将酒杯置于鞋中而饮,故名。

鞋杯令,叉名“双凫杯令”,“金莲杯令”、“妓鞋行酒令”。宋元时开始流行,至明清时大盛。元明间人如杨维祯,明代何元朗、冯维敏、王世贞等皆好于此。这类酒令有“贯月查令”、“摘星贯月令”、“拈月不如令”等。令中的“月”即指鞋杯。

这是一种性变态(缠足便是男人性变态的表现)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它的行令过程较为繁琐笼杂,而对现今也无甚现实意义,倒是有些文人写的有关“鞋杯”的诗词,将这一陋习写得诗意盎然,趣味横生。

一、我国古代文人雅士饮酒很讲究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饮阑。

饮人相饮者应当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

饮地饮酒场所以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为佳。

饮候选择与饮地相和谐的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之时饮酒。

饮趣以联吟、清淡、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烘托氛围,提高兴致。

饮禁包括苦劝、恶谑、喷秽等,避免饮酒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饮阑酒之将尽,可以相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郑板桥有对联曰:“酌量饮酒;放胆吟诗。”□荔夫

二、饮酒礼仪: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厂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酬--主人要向客人敬酒,酢--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旅酬--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行酒--依次向人敬酒,避席--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的人都要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没想到古人喝酒就有这么多讲究,怪不得现在酒桌上有那么多讲究,搞得不懂的人好不尴尬。现在我们不仅沿袭了很多古代的饮酒礼仪,而且更加丰富化了。如果有机会好好请教经常喝酒的人。

第二篇:中国酒令文化

中国酒令文化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许多关于酒文化的知识,觉得非常有趣也受益良多。老师所讲的职场酒文化,宴席上的酒文化等等,都很实用。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酒桌其实也是暗藏乾坤的,从酒桌文化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养和人品等等。上这门课之前一直在想这门课是不是就是介绍一些酒啊,但是上了课才知道自己想的太片面了,课上不仅学到了酒的鉴别方法,还学到了各种场合该注意些什么,该怎样做和许多酒的古文化。中国酒文化并非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就单单一个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

在课堂上老师讲到了酒令文化,也举了许多酒令的例子,我觉得非常有趣,那些酒令不仅在电视中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所以结课报告我便选择中国酒令文化这一选题作为自己的论题。我会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展现中国丰富多彩的酒令文化。

一:酒令的基本介绍 二:酒令的发展史

三:古代酒令与大众酒令 四:现代酒令

一:酒令的基本介绍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酒令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二:酒令的发展史

作为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式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诗经•宴之初筵席》:“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所谓酒监、酒史就是酒官。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

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枝色彩卓异的奇葩。宋蔡宽夫诗话云:"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从地下发掘的考古材料也证明,唐代是一个喝酒成风,酒令盛行的时代。唐代的酒令名目已经十分繁多,如有历日令、罨头令、瞻相令、巢云令、手势令、旗幡令、拆字令、不语令、急口令、四字令、言小字令、雅令、招手令、骰子令、鞍马令、抛打令等等,这些酒令汇总了社会上流行的许多游戏方式,这些游戏方式为酒令增添了很多的娱乐色彩。唐代以后,酒令游戏仍然盛行不衰,其名目也越来越多。这些酒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猜射性的,它们或猜诗,或猜物,或猜拳,总之,它们都是以猜测某些东西的方式来决定胜负,然后进行赏赐或罚酒。

三:古代酒令与大众酒令

古代酒令:

酒令是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宴饮和郊游中助兴取乐的游戏,酒令除能助欢愉畅饮令气氛和增添融洽友谊外,还是古代礼仪教化的方式之一,因此盛行于各个朝代,形式多种多样。1春秋战国:投壶

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当首推 2唐朝:藏钩•射覆

酒令繁演到清代来,其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比度着或投壶猜枚,或联诗对句,或拆字测签,或猜拳行令,经过一番“游戏”,最后由令官仲裁,输者或违令者必须“饮满一大杯”。

酒令,按形式可分为雅令、通令和筹令。雅令,是指文人的酒令,这类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词令和花鸟虫令。前者要求象形、会决心书兼有。形体结构随意增损离合变化殊多,或遣词造句,或意义通联,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真是变化万千,趣味盎然,后者又要敏捷与智慧,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

以诗人的“智力竞赛”为内容的雅令,虽然情趣古雅,然而一般人做不来,所以又有一类酒令应运而生,它不必劳神,几乎人人皆可为之,这种大众化的酒令被称作“通令”。凭投骰子,划酒拳的运气,当然不必动脑筋。只是此类两军对垒,“火药味”似乎太浓了点。击鼓传花,则是通令中较为雅致的形式了。

雅令、通讼和筹令,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考之历史,酒令实无定制,当筵者可以依据座中情况加以发挥。酒令若是制得巧,自然是宴乐无穷。

大众酒令

大众酒令以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特色,不管文化水平高低都能很快地操作运用,在威信宴席上都占有压倒优势。大众酒令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骰令:骰(亦称“色子”)令是古人常用的酒令之一。有时用一格

2汤匙令:着一汤匙于盘中心,用于拨动匙柄使其转动,转动停止时匙柄所指之人饮酒。

3地方戏名令:行令者每人说一种地方戏各,并指出一个名演员的说不上者饮两杯,说出一半者饮一杯。

4拍七令:从一数起,下数不限,明七(如七、十七、二十七等)拍桌上,暗七(即七倍数,如十四、二十一、二十八)拍桌下,误拍者饮。

5投壹:设特制之壹。宾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胜,负者饮。

6揭彩令:令官将一张写有数字的纸条用杯子扣在桌子上。合席之人除令官外均不知此数字,但要求这个数字必须在6—36之间。令官饮完,口中说出“6”字后再送给席间的任何一人,依次类推。如果所加数字之和刚好兴杯中所扣数字相等,叫做得彩,则该人饮一杯酒。倘若又轮到令官而数字又未超过杯中之数,则令官只许加“1”再送给他人,如果累计已超过杯中数,那么该人与接者猜拳,过几个数猜几拳,输者饮酒。

四:现代酒令

我认为现代的酒令更加趋于娱乐形式,酒令五花八门,同时又充满了乐趣。现代行酒令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老少皆宜,行酒令大大的活跃了餐桌上的气氛。和酒令一起兴盛起来的酒令游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欢,比如猜拳,抽扑克牌比大小,做小纸条写上每个人的名字然后随机抽取纸条,转空酒瓶当酒瓶停下之后瓶口冲像谁谁就要喝酒等等,这些游戏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行酒令的过程中也流传出来很多经典的话语,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感情深,一口闷。这句话直截了当的表现出了中国人的真诚直率的个性。总之,酒令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也娱乐生活,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酒令文化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第三篇:中国酒令文化及其衰微

中国酒令文化及其衰微

【财新网·Enjoy】酒令是一种在酒席宴上,众多饮者按照一定规则和次序进行饮酒的游戏。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会饮游戏,酒令行使起来犹如赌赛,输家不免多饮,胜者也有赏爵,但目的是使在场者意兴阑珊、极欢而散。

由于传统酒令规则严密,游戏参与者莫不严肃以待,形式如同朝堂行政,故而酒令亦有 “觞政”之称。汉代刘向《说苑·善说》中云:“(战国)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也有“觞令”、“觥令”等别称。行令程序也相当严格有序。座客之中提议或主持行令的人被称作令官或令主。令官还有很多别称,如觥录事、觥使、瓯宰等。令官要先饮一杯令酒,之后提出行令,限定题目、形式和要求,以及罚酒规矩等,此谓“出令”。出令后一般由令官起令,即由其开始行令,也有掷色子决定由谁起令。起令之后逐个行令谓之“随令”。一人行完一轮酒令称作“完令”,所有参与者形令一轮是为“收令”。收令之后也可以重新开始。行令期间,被对手胜出者、无法完成酒令而犯令者均要受到罚酒之“惩”。

酒令及其别名皆突出一个“令”字,蕴含了命令、秩序、规则的意义。“酒令大于军令”(故事见《史记·齐悼王世家》),是所有饮酒者对酒令规矩的一致尊崇。因此有人将酒令的起源追溯至西周初年的《尚书·酒诰》,并非毫无道理。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形象地描绘出纣王狂饮滥食的荒淫生活。其实不仅商代的亡国之君沉湎于酒,就考古资料而言,有商一代的贵族阶层无不嗜酒好饮。安阳殷墟的商代晚期贵族墓葬中,各式各样的青铜酒器成为随葬品的大宗,而且酒器的数量、尺寸成为彼时贵族等级的标识。商人对饮酒的酷爱被取而代之的周人视为亡国之举。因此,灭商及平定“三监之乱”后不久,摄政的周公便对改封于卫的康叔进行“近代史教育”。在一番训政言论中,周公将商朝灭亡的原因完全归结为嗜酒,“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同时他引用周文王的遗训告诫康叔:“有正、有事,无彝酒;……饮惟祀,德将无醉。”(《尚书·酒诰》)就是说,我周朝的大小官员不能经常喝酒,饮酒是为了祭祀的需要,并且不能饮醉。根据后人的理解,周公所作的《酒诰》不仅是对康叔一人的告诫,而且是作为周朝既定的国策向统治区域内发布的正式文告。西周时期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周人在墓葬中随葬的酒器数量较之商代大大下降,祭祀中用以盛装肉食和粮食的鼎、簋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酒诰》就像一道禁酒令(或节酒令),在一夜之间转变了人们对于饮酒的观念。

含有酒精的饮品具有致幻功能。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致幻剂(包括酒精、鸦片等)是进行巫术活动的重要道具。巫师们凭此沟通天地人神。这或许是以巫礼立国的商朝贵族嗜酒的重要原因。而重视宗法和礼制的周人则并不依赖酒精,在“乡饮酒礼”、“宴礼”、“乡射礼”等以会饮为主的场合,周礼对饮酒的次序、数量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并世代遵守。从而也就不难理解他们对酒的节制甚至是反感。商周之际的变革给后人对酒的理解开创了新的范式,即酒给人带来的愉悦是需要节制的,后来孔子将这一道理上升为一种普遍原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当饮酒的宗教、巫术和礼法功能逐渐消退,其娱乐功能成为主流,对于饮酒的节制性规范也相应发生变化。毫无乐趣可言的周礼退守到宗庙祭典一隅,在觥筹交错与酒光灯影中,既有规则又以助兴为目的的酒令成为侑酒的不二之选。与混乱无序的滥饮相比,在游戏规则下的依次饮酒更加令人欢畅。

作为游戏的酒令最早的形式是投壶。投壶之戏流行于东周秦汉,其形式是双方对垒,是将箭在一定距离外掷入壶中。由于壶口窄小,若想在数步之外准确投中具有相当难度,自然成为分定胜负的游戏。《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侯与齐侯会饮,席间便有投壶游戏。投壶可能源于周代的“射礼”。射礼由“乡射”、“大射”两种级别的射礼组成,其目的是“教民习战”,同时也有选拔贵族子弟入仕的“选举”功能(先秦儒学教育课程中有“射”一科,其源来自射礼选拔人才的功能)。射礼一般在学宫举行,其程序大体是将射者分成两队,分别射靶,以中靶数量计算成绩。射礼一般伴随着乡饮酒礼、燕礼等酒会,射箭成绩的高下不仅有物质赏罚,而且往往成为饮酒的标准。由此可见,投壶是射礼的简化形式,且早已剔除了“选士”的政治功能,演变成仅仅是侑酒的游戏。

酒令分类

随着时代的演进,酒令的种类和花样越来越多,以至于不胜繁举。清人俞敦培的《酒令丛钞》将酒令分为古令、雅令、通令和筹令四种。但观其书,所分四类中古令与其他三令多有重叠。后人也有按照具体游戏规则将酒令细分成三百余种。今人王仁湘先生在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建树颇丰,他将酒令分为筹令、雅令、骰令、通令四类。此一分类较之以往更加科学。但是其中的筹令、骰令和通令之间的相近之处颇多,而雅令却与上述三者差别较大。因此这一分类仍未臻善。王宝明先生的分类体系也是四大类,但真正涵盖酒令游戏的是其所谓的“语言文字形式的酒令”和“游戏形式的酒令”两大类。这一分类看似粗疏,但最大程度地区分了酒令的性质。

从各家的分类不难看出,酒令存在着两大基本形式:一为借助工具进行游戏,一为纯粹的语言文字游戏而无需借助任何工具。其中以前者类目众多、形式繁复,大体可分为筹令、骰令和通令三种。

所谓筹令,就是以抽签的方式决定饮酒者,所抽之签即是酒筹。酒筹上会预先写有饮酒准则,其语言有用经典文献、小说戏曲人物、历史人物等,也有自然景物,但无不以成系列为标准。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桥一座唐代银器窖藏被发现,其中出土了一套银质涂金酒筹。这套酒筹包括令筹50枚、令旗一面、令纛杆一件、龟形筹筒一件。令筹上錾刻令辞均出自《论语》章句,如:一箪食、一瓢饮自酌五分。敏于事而慎于言放。(即不需饮酒)食不厌精劝主人五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录事五分。…… 丹徒所出酒筹属于典型的经典章句类。

上举《酒令丛钞》在《筹令》目类下有“红楼人镜”、“水浒酒筹”、“西厢记酒筹”、等条,显然是以小说戏曲人物作为令辞;而“饮中八仙令”、“无双酒谱”等则是历史人物。中国的传奇小说出自传统史传文学,喜好塑造群体形象。读者耳熟能详者如“十三太保”、“八大锤”、“金陵十二钗”等,其实脱胎于《后汉书·党锢列传》中的“八俊”,《元史》中的“四狗”等历史叙事。正因有此“群体形象”(无论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才使得这类令筹的令辞各具特色又互有联系,游戏起来妙趣横生。

筹令中最著名的则是小说《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的一则。该回描写宝玉过生辰,众姐妹和随侍丫鬟夜聚怡红院为其庆生,由于参与者多数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丫鬟,所以就采用雅俗皆宜的筹令作为行酒助乐的游戏。小说写道:“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在作者的妙笔安排下,牙签令辞以花为名规定抽签者的饮酒方式及数量,既符合“群芳夜宴”的身份与氛围,又在令辞中隐含了在座者的未来命运。

骰令是指以投掷骰子行令饮酒。相传三国曹植首创骰子,形状立体多面,每面刻有点数,点内涂色,故又称色子。有的骰子用名贵玉石制成,故而掷骰又称“投琼”。骰令有两种行令方式,一种是单以投掷骰子决定饮酒形式,如上引《红楼梦》六十三回,麝月起初建议玩“抢红”,即是投掷骰子时以所得红点多少定胜负。另一种则是作为游戏类酒令的辅助,如玩射覆时先依次掷骰,点数相同的配对行射覆之令;再如前举筹令行令之前也要经过掷骰,按所掷点数数到某人令其抽签。由于在行骰令时行令者及旁观者往往呼喝狂躁,元明之后渐为文人雅士所排斥,最终充于下潦,难登大雅之堂。

通令涵盖范围较广,包括击鼓传花、抛球、打杠子以及划拳等游戏。宋代诗人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有句云:“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句中即包含了掷骰和击鼓传花两种酒令。清代王韬的《淞隐漫录》中《李四娘》一篇有“猜拳交杯,击鼓传花”句,皆是通令游戏。通令形式简单,雅俗共赏,因此流行最广,至今仍有遗迹可循。

语言文字类酒令——雅令

占据酒令半壁江山的雅令,即是纯粹以语言文字技巧作为形式的游戏,因其内容风雅、难度较高,成为酒令中极具特色的令种,后人提及酒令往往联想到雅令。这类酒令一般在士大夫酒会或文人雅集中流行,需要行令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水平。中国语言以单音节为主,语音具有不同音调,阅读和朗诵起来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味,押韵的韵文或诗词在听觉上也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形式感。同时,汉字以模块化的偏旁部首结体,因此文字具有可分拆、组合的功能。古代文人雅士们利用中国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运用分拆、组合、谐音、对句、续句等方式创造出变化无穷、充满雅趣与智慧的酒令游戏。

最早的文字类酒令,约出现在西汉早期。传隋代侯白所撰的《启颜录》记载:“汉武帝置酒,命群臣为大言,小者饮酒。”这是说,汉武帝在酒宴上命令群臣说大话,谁的大话“最小”便要受罚饮酒。这虽然没有技术含量,不存在语言文字的技巧,只是比拼语言内容的夸张与否,但其形式的确是开雅令之先河。

魏晋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作“文学自觉”的时代,大量的诗人独立创作的诗歌、文赋作品涌现出来。此时出现即席创作诗歌的雅令。东晋王嘉所著《拾遗记》记载,西晋时以豪富著名的石崇在洛阳起金谷园为第,常与贾谧、潘岳等人饮酒歌赋,时号“二十四友”。这种即席赋诗、以诗文高下判罚饮酒的游戏,便是成熟的雅令了。金谷园故事虽然抹不去石、王斗富的骄奢印象,但没有经史传家的门阀士族,也撑不起魏晋风流的文化景观,其流俗余韵更难以渗入盘盏杯碟之间,创造出令今人赞叹的诗酒韵事了。

诗文雅令有座者一人一首或数首的创作,如《红楼梦》第回“”,宝玉与群芳在赏菊宴上限韵、限题赋诗咏菊,即是如此。但更显才华的是联句赋诗。流传甚广的一则故事,是李白、杜甫、贺知章和王之涣四人联句行令。四人的诗分别是:一轮圆月照金樽(贺),金樽斟满月满轮(王)。圆月跌落金樽内(杜),手举金樽带月吞(李)。

即席联句考的是捷才敏思,上引四大家之作虽则只有四句,但内涵席上之物,文气回环往复,尤其李白结句犹如点睛,堪称杰作。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描写大观园群芳冬日聚会于芦雪庵啖鹿赏雪。席间联句作五言古诗,用《平水韵》的“二萧”韵。且看当日联诗的大致情景:(李纨)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香菱)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探春)无心饰萎苕。价高村酿熟,(李绮)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李纹)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岫烟)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湘云)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宝琴)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黛玉)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宝玉)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宝钗)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五言古诗属于排律,特别适合参与联诗者人数众多的场合。而此次联句,李纨起头一句,自己接了后两句。之后的接句者不仅要接前一位的句子,还要起下一句的句头。接句需与上一句对仗,内容还要应时应景。小说行文至此还是众人纷说,波澜不惊,之后笔峰一转,联句变为斗诗:

只见湘云起来道: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宝琴也联道: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他敏捷,都看他扬眉挺身的说道: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宝钗连声赞好,也便联道: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黛玉忙联道:剪剪舞随腰。苦茗成新赏,一面说,一面推宝玉命他联。宝玉正看宝琴、宝钗、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十分有趣,那里还顾得联诗?今见黛玉推他,方联道:史湘云是书中能与宝钗、黛玉媲美的才女,此一番联句犹如“三英战吕布”,四人各显其能、争奇斗艳,煞是好看!

最终,联句成为黛玉、湘云和宝琴三人斗法:

湘云忙丢了茶杯联道: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黛玉忙联道: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湘云忙笑联道: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宝琴也忙笑联道: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湘云又忙道:海市失鲛绡。

黛玉不容他道出,接着便道:寂寞封台榭,湘云忙联道:清贫怀箪瓢。

宝琴也不容情,也忙道:烹茶水渐沸,……

三人捉对厮杀,意兴阑珊,旁人已插不上话。故事情节随着联句的延续起伏跌宕,一干人等的才情、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至此掩书方才透过一口气来,大呼过瘾。这场酒令被激烈的赛诗“搅”得忘记了喝酒更忘记了行令。但是这种动辄数十百句且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诗文令,恐怕也只有在虚构的文学中才得一见。

引用旧典是诗文酒令的扩展形式,引用的范围包括诗、词、曲、赋以致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各种文体形式兼容并蓄在一起,繁复其形式、重添其机巧,非蕙质兰心者不能为之。《清朝野史大观·卷十·清朝艺苑》中有一条目《蒋苕生刺陈眉公诗》记载,在一次宴会上,有人出令:“首要鸟名,中要四书二句,末要曲一句合意。”出令者首举其令曰:“十姊妹嫁了八哥儿,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只是二女将谁靠?”此令首句“十姊妹”、“八哥儿”均为鸟名;次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末句曲词出处待考。令出之后无人敢对。在座有明遗民陈继儒(号眉公),缓缓对道:“画眉儿嫁了白头公,吾老矣不能用也,辜负了青春年少。”其中“画眉儿”、“白头公”亦皆鸟名,次句出自《论语·微子》,末一句当化自《金缕衣》曲。完令后“合座称赏”。

再举《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众人在红香圃中举办寿宴。席间湘云出一令曰:“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湘云自己的令如下:酒面: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酒底(鸭子):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酒面所用之典,古文用北宋欧阳修《秋声赋》,旧诗用杜甫的《秋兴》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铁索缆孤舟”为骨牌名,“一江风”为曲牌名,“不宜出行”常见于旧时黄历。酒底用鸭头谐音丫头。其实这种酒令来自于古人一种作诗游戏,即将多首古诗拆开,重新拼接。因此,非腹笥甚夥者不能完此令。

《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母的首席丫鬟鸳鸯作为酒令的令官以牙牌作为令牌,宣布了行令的标准:“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错了的罚一杯。”这一番酒令,属黛玉最佳: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鸳鸯道:“凑成‘篮子’好采花。”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药花。”说完,饮了一口。

黛玉所引皆为《牡丹亭》、《西厢记》等“闺阁禁书”,难怪博学的宝钗要侧目而视。“牙牌令”据传是北宋宣和年间创制,以象牙为质地制成长方体样式,牌面刻印着不同颜色和数量的原点,一般从一到六,上下两重。以牙牌为令,即是随机抽取两到三张牌,根据牌面原点颜色及组合成的形状,命接令者用规定语言予以描述。所以,行令所用的语言不仅要符合规范,而且还要兼顾牙牌点数和形象,技巧性很大。鸳鸯所出的“牙牌令”规定比较宽泛,目的是照顾读书不多的贾母以及目不识丁的“庄户人”刘姥姥,但同时也让黛玉、湘云等饱读诗书的“小姐”们有一展才华的机会。

雅令中除了诗文令外,还有趣味性更强的拆字令。据清人所撰的《笑笑录》记载,在一次宴会上,无锡县令创造了一支新令:“两火为炎,此非盐酱之盐,既非盐酱之盐,何以添水便淡?”炎字由两个火字组成,与盐字同音却非同义,加上水旁变成“淡”字,又与盐相关。极尽拆字之能事。在座武进县令接着说:“两日为昌,此非娼妓之娼,既非娼妓之娼,何以开口便唱?”最后宜兴县令也对了上来:“两土为圭,此非乌龟之龟,既非乌龟之龟,何以添卜成卦?”宜兴县令此对今人不宜理解。原来,由于乌龟长寿,古人将乌龟视作灵物,商周时期即用灼烧龟甲的方式占卜,后世卜卦算命的术士也常用龟壳摇卦。与龟同音的圭字本是玉质礼器,但加上一个卜旁就变成了卦字,竟与龟意思相联。出令者构思巧妙,完令者技高一筹。

清人笔记中载有明代的“拆字贯成句令”(梁章钜《归田锁记》),如“轟字三个车,余斗自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品字三个口,水酉自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此令所拆两字与末句古诗意义暗合,妙不可言。

除此以外,雅令尚有对对子、猜谜、射覆、唱曲等诸多形式,难以一一而足。

酒令文化的衰微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乡野小馆中看到猜枚划拳,也能在KTV包厢里听到骰子的声响,或许于饭店包间里人们偶尔还怀旧地玩着老虎、杠子、鸡。但是这些已然是酒令王国的“遗老遗少”,且随着手机屏幕的闪烁不已而消亡殆尽了,连“杀人游戏”这种变异的酒令都仅仅属于80后 “老一辈”的专利。令人尤为惋惜的是,作为传统文化精粹的雅令早已魂归天外,无人问津。

概而言之,如今的消费社会提供了海量的娱乐方式,而酒宴更多地变为功利性的应酬,毫无乐趣可言。至此,任何酒令都成为繁琐而多余的赘疣,与其他传统娱乐形式一道,难免惨遭淘汰的命运。但是,在诸多酒令尚存孑遗的今天,雅令的完全消亡则另有历史的深意。

前文已述,雅令属于士大夫阶层所代表的精英文化。根据阎步克先生的研究,士大夫是一个具有帝国官僚和文人学士双重身份的群体,他们承担着帝国行政的决策和执行,维护着官僚体系的运转与协调;同时从事文学、艺术和学术的创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肩负着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儒家思想的解释和传承的责任。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士大夫在不同的领域和时空,扮演和发挥着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技术”来完成自身的使命。正如吴晗和费孝通撰写的《皇权与绅士》一书中所准确揭示的那样,士大夫在帝国行政系统内扮演着官僚的角色,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成为地道的“士”(儒士),而在帝国基层组织——乡村则成为沟通官府和民间、负责一方秩序的绅士。

而与之截然相反的一种解释出自美国汉学家列文森。他用amateur一词来形容中国士大夫,这个英文词汇含有业余的、非专业的意思,与专业、专家相对应。对于一个出身科甲,长年修习人文学问的士大夫来说,进入官僚体制内的他并非一个专业的技术官僚,这种人文修养“是一种与官员任务略不相及的学问,……这种学问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需要技术效率之官员职能的履行方面,而在于为这些职能提供文化粉饰方面”。

综上所述,士大夫是一种没有专业的“专业”。作为本职工作——入仕做官,治理内政靠的是“燮理阴阳”,处理外交凭的是“夷夏之防”,断狱决案仰仗“春秋大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具体的刑名钱谷、税收生产,自有“吏”(如书办)和幕宾(如师爷)操刀主办,士大夫“垂拱而治”善莫大焉。这一阶层通过私塾、乡校教育,获得修身养性的经典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实际事物并不能提供直接帮助[1],但却发展出了一整套精英文化。其实雅令涉及的内容都是士大夫平时素习的知识,更与其日常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延揽熟悉经典的儒士参政,到隋唐明清的科举取士,士大夫阶层及其文化在变化中成长壮大,雅令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流行。时至晚清,国门洞开。在西学的对比冲击下,传统的知识体系明显“相形见绌”,越发显得“无用”。逐渐的,新式学堂替代了私塾庠序,声光电化挤走了尊孔读经。最后干脆连科举也停掉,准士大夫们赖以晋身龙门的旧学成为屠龙之技,只好打包整理成“国粹”,潜龙勿用了。

然而,士大夫之学并没有死亡,只是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晚清末叶推行新政以来直至民国,政府任用专家治国,政治领域专业化了。与此同时,日益边缘化的士大夫及其后裔们也出入新式大学、研究所、报馆等学术文化、传媒机构,转变成为专业的“知识人”[2]。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经史考据、小学训诂、词章华翰为代表的传统学术领域日益缩小,近乎绝学。而由传统学术支撑的士大夫文化变质成为现代学术之一隅,标志着传统精英文化的全面蜕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雅令文化的源头活水已经干涸,支脉的枯萎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说西学的冲击与挑战是士大夫文化衰微的外在因素,那么其发生转变以至消亡的内在原因则是“五四”运动。学术界定义宽泛的“五四”运动,是指自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至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3]。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们大多对传统文化采取激进的主张,矛头尤其对准儒家传统。其实,早在他们之前,身为士大夫一员的康有为、章炳麟就开始了反传统的学术和政治工作,可谓道夫先路。康氏的《新学伪经考》一时间颠覆了两千年经学之根基,而章炳麟对传统文化及学术的批判更加入木三分。胡适的白话文运动,钱玄同的激进语言文字改革主张,顾颉刚的疑古史学,从各个领域对传统中的精英文化发起进攻。时代弄潮的知识精英普遍接受西方当时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抱定了社会文化也存在进化和优胜劣汰的规律。因此传统等于落后和保守,新的文化必须建立在对旧文化全面摧毁的基础之上。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但发轫于此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贻害不浅。

真正继承五四反传统衣钵并发扬光大的是中共。1949年之后,中共中央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针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计划。而改造的目标是彻底切断知识分子与旧社会、旧思想、旧文化的联系,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者。这种发源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就知识分子改造,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发展到高潮。而“文革”则更进一步把对传统文化的摒弃扩展到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崭新的“传统”。这种有官方意识形态为指导,以政权力量组织推动,依靠动员最大多数群众的方式来与传统文化的决战,可以说是收官阶段。在这样疾风暴雨的、持续的“斗争”中,对于传统本身根本来不及甄别良莠,更谈不上取舍二字。

根除了传统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及其主体,与之相随的诸多事物也自然凋零殆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雅令文化的源头活水已经干涸,支脉的枯萎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来自拇指阅读)

第四篇:酒令

酒令

——林语堂

我生平不喜饮酒,所以实在不配谈酒。我的酒量不过“绍兴”三杯,有时只喝了一杯啤酒便会觉得头脑晕晕然。这显然是限于天赋,无从勉强。所以善于饮茶吸烟者,未必同时也善于饮酒。我有几个朋友酒量极好,但一吸雪茄则不到半支,便会头晕。我则除去睡眠时间之外,几乎没有一小时不吸烟,而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但酒则不能多饮。李笠翁曾很坚决地记录他的意见说:善饮茶者必不好酒,掉过来也是如此。李笠翁是一个茶鉴赏家,但承认自己并不善饮酒。所以我最乐于在我所合意的中国著作家中,搜寻口说好饮酒而实不善于饮酒的人。从他们的著作中,找寻这类自承的事实,颇费一些时间,但终于被我找到好几个,如李笠翁、袁子才、王渔洋和袁中郎。他们都爱酒,但实不善饮。

我虽然没有饮酒资格,但不能就将这个题目置而不论,因为这样东西,比之别物更有所助于文学,也如吸烟在早已知道吸烟之术的地方一般,能有助于人类的创作力,得到极持久的效果。饮酒之乐,尤其是中国文学中所常提到的所谓“小饮”之乐,起初我总视为神秘,不能了解。直到一位美丽的上海女士在她半醉之时,以生花妙舌畅论酒的美德后,我方感到所描写的乐境必是真实不虚。“一个人在半醉时,说话含糊,喋喋不休,这是至乐至适之时。”她说,在这时节,一种扬扬得意的感觉,一种排除一切障碍力量的自信心,一种加强的锐感,和一种好像介于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创作思想力,好似都已被提升到比平时更高的行列。这时好像使人具有一种创作中所必须的自信和解放动力。在下文论及艺术时,我们便能了解,这种自信的感觉和脱离规矩及技巧羁绊的感觉,是怎样地息息攸关。

有人说,现代欧洲独裁者如此危害人性,即因他们都是不饮酒的人。这个想法很聪明。我在阅读过去数年的流行文字中,觉得1937年6月份《哈尔泼》杂志所载切尔斯?福克森所著《独裁者不饮酒》那篇文字,最为恰当诙谐,富有见识,其思想很可采取。而且文章流利,我很想完全引用,但因不便,故只得略为引证几句。福克森思想的起点是:“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严肃有节的模范。这些用现代方式行使暴虐行为的人,这些人民的新式统治者,都是希望出人头地的有志青年所足以奉为圭臬的典型。他们之中,无论哪一个都是良好的女婿和丈夫。他们足以代表福音传教士所认为模范道德的理想人物。……希特勒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他在这种闷人的美德之外,再加上更进一步,更可著称的克欲德行。墨索里尼在饮食方面较像一匹马。但他用了坚强不屈的勇气摒绝酗酒,而不过偶尔喝一杯淡酒——只要是不足以妨碍他征服一个民族的国家大计就是了。”但这种事实使我们从其中能看出些什么呢?“这些事实是否指出人类现在是处于一小群本性整饬的、过分自谓正直的、很倔强地自认为德行完备的人们的掌握中,以致变为十分危险。因此,如能劝诱他们来做一次哄然热闹的畅饮,则世界的大部分便会立刻改观而有所进步。”“……有瑕玷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危险的独裁者,他的无上尊严念头必会立刻破碎。他必以为自己在他的子民之前铸了大错,因而受了挫辱。他将降为民众当中之一个——最低微的当中之一个——这种经验可以调和他那种难堪的自大心。”这位作家以为倘能订定一次国际的鸡尾酒(Cocktail)会,专请这班特别领袖来畅饮一回,以平静他们的意气,则第二天的早晨,“他们决然已经不是今日的超人,世上的特种人物,将一变而为寻常人物,能如最低微的人们一般感觉痛苦,将具有如常人一般而不是半神道一般的处事心 胸了。”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这种是否近人情的试验,是普遍的可以适用于各界的人类和各种系统的思想。人类所能期望的最高理想,不应是一具德行陈列箱,而应是只去做一个和蔼可亲近情理的人。

中国人能以饮茶之术教西方人,而西方人则能以饮酒之术教中国人。当一个中国人踏进一家美国酒店,看见贴有五光十色的标签的酒瓶时,必觉得眼花缭乱。因为他在本国中所看见的无非是绍兴酒而已。除了绍兴酒之外,虽尚有其他六七种酒,如药酒和麦米所酿的高粱酒等,但总不过这几种。中国人尚没有发展以不同的酒类配供不同的菜肴的技巧。但绍兴酒则非常普遍,各处都有。绍兴本乡,甚至在一个女孩儿出世时,必特地另酿一坛酒,贮藏起来,以便她将来出嫁的时候,嫁妆之中可以至少有一坛二十年陈的美酒。“花雕”之名称即由此而得,因为这种坛子的外面,都是画着花的。

中国人极讲究饮酒的时机和环境。这一点即弥补了酒类缺少花色的缺点。饮酒应有饮酒时的心胸,所以有人分别酒茶之不同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又一位中国作家列举饮酒时应具的心胸和最适当的地点说:“法饮宜舒,放饮宜雅,病饮宜小,愁饮宜醉,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又一位作家说:“凡醉,各有所宜。醉花宜画,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清其思也;醉得意宜唱,宣其和也;醉将离宜击钵,此其神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畏其侮也;醉俊人宜益觥盂,加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此皆审其宜,考其景;反此,则失饮矣。”

中国人对于酒的态度和酒席上的行为,在我的心目中,一部分是难于了解应该斥责的,而一部分则是可加赞美的。应该斥责的部分就是:强行劝酒以取乐。这类事我在西方的社交中似乎没有看见过。在席的人,凡是稍能饮酒者,必以酒量自豪,而总以为别人不如他自己。于是即有强行劝酒、希望灌醉别人的举动。但劝酒时,总是出之以欢乐友谊的精神,其结果即引起许多大笑声和哄闹声,使这次欢会增出不少的兴趣。宴席到了这种时候,情形极为有趣。客人好似都已忘形:有的高声唤添酒,有的走来走去和别人掉换位子,所有的人到了这时都已沉浸于狂欢之中,甚至也无所谓主客之别了。这种宴席到了后来,必以猜拳行令斗酒为归宿。各人都必用尽心机以能胜对方为荣,并且还须时时防对方的取巧作弊。其中的快乐,大约即在这种竞争精神的当中。

中国的食酒方式当中,可以赞美的部分就在声音的喧哗。在一家中国菜馆中吃饭,有时使人觉得好像是置身于一次足球比赛中。这些具有美妙韵节如同足球比赛时助威呐喊一般的嘈杂声音,究竟是因何而发的呢?其答语就是猜拳。猜拳的方法是:两人同时伸出几个手指,一面即各由口中高声喊猜两方手指加起来的总数,猜着者为胜。所喊的一二三四等数字,都有几句诗的代表名辞:如“七巧”,“八马”或“八仙过海”之类。猜拳伸指时,双方必须在快慢上和谐合拍,因之嘴里的喊声也随之而生出高低快慢,顿挫抑扬的韵调,如音乐中的节拍一般。还有些人并在上下句喊声的中间插入一种如音乐的过门一般的句子。所以这种猜喊声可以连续地有节拍地接下去,直到两人之中有一个胜了,由输者喝完事先所约定的杯酒时,方暂时停顿一下子。这种猜拳并不只是盲目胡猜,须极注意对方伸指数的习惯,而立刻加以极敏捷的推测。其兴趣完全须看猜拳者是否高兴,和猜时音调是否迅速合拍而定。

我们到此,方能算是对中国的酒筵有了真正的认识。因为下述的酒席情形使我们明了何以中国的宴集为时如此之久?和菜肴为什么如此之多?上菜为什么要如此之慢?一个人坐到酒席上去,并不是专为了吃菜饮酒,而也需作乐。我们须一面做富有兴趣的游戏,如:讲故事、说笑话和猜谜行令等等。这种筵席其实好像一种口令游戏的集会,每隔五六分钟上一道菜,以便客人松脑筋,进一些酒菜。这办法有两种功效:第一,这种用嘴叫喊的游戏,无疑地可以使喝下去的酒易于从身体内发泄出来;第二,这种席面每延长到一小时之久,其时吃下去的东西,一部分已经消化,所以竟会愈吃愈饿。默不作声,实在是吃东西时的一种恶习。这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是不合卫生的。有些在中国的西方人,如若他们依旧对中国人是一种略带拉丁色彩的快乐民族表示怀疑,而仍认为中国人民是静默沉着、缺乏情感的人类,则他们只须去看一看中国人请客吃饭时的情形,便会知道自己的认识错误。因为中国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方露出他的天生性格和完备的道德。中国人如若不在饮食之时找些乐趣,则其他尚有什么时候可以找寻乐 趣呢?

中国人的文虎很著名,不过各种酒令则知者尚少。他们以酒为号,从中发明了不少种借以劝客饮酒的游戏。大多数的中国小说都忠实地记录每次酒席上所供的菜肴,也同样描写各种联句和诗酒令,每每占去书中许多篇幅。中国女子所欢迎的小说《镜花缘》中,曾描写许多种通文的女子间所行的酒令(内中包括声韵学的酒令),好似这就是故事中的主题。

最简单的酒令是射覆,其方法是选取两个字,截头去尾,然后将剩余的部分联成一字,请对方去猜截去的部分。例如Humdrum和Drumstick两字。第一字的尾部和第二字的头部都是Drum,现把这Drum字节截去,而将其余部分联起来,成为Hum stick字,请对方去猜这截去的字节。又如Acorn和Cornstarch两字,将Corn截去,联成Astarch,请对方去猜这截去的字节。照正式的猜法,猜者不许直接说出所猜的字节,而应另外加上一个头尾,成为两个不同的字,然后说出来。例如射第二个覆时,射者应在Corn这字节的前后都加上另外一个字节如Popcorn和Corner,而举出答案为Pop er这样的答案,行此令者固然一听即能了然其是否射着,但边坐的人则仍可以茫然不解。有时答案虽不是和出令者心中的字眼相符,但如其确较为贴切,则出令者也须认为射着。行此令时,两方可以同时出令请对方去射。这种射有时极简单,有时极深奥,如Aounce所截去的字节之为Pron,至于如Cam ephant,则一望而知截去的字节是el,如双方都是通人,即不妨用极为深奥的字眼,如历史的名词,或取之莎士比亚的剧本,或陪尔才的小说中的人名。

以文字为游戏的酒令,种类多至不能胜计。最流行的一种即联句,由第一个人吟一句诗,即令第二个人联上一句,这种联句极为有趣。联下去时,后来的诗句竟会离题万里,不知所云。联句大都以人物或景色为题,各人挨着秩序联一句或两句。要点是前后的诗句必须押韵,如若座中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人,令官往往有用女儿羞、女儿乐、女儿悲等为题,而请众人集句联吟。唐诗和曲牌名是酒令中常用的材料。有时并也限用切于曲牌名的药名和花名。为了使英美国人易于了解起见,这里当举几个英文名字为例,如切于妇女用品的花名有Queen Anne’s lace,foxglove等。

这类文字上的假借比拟,是否可能,须视这种文字中所用以形容花树药草的字眼是否也通用于人类美丽的形容而定。例如英国人的姓可假借以隐射歌曲之题名,(如Rock beller可指Sit down,You’re Rocking the Boat或White head可指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其比拟是否贴切,视人之才智而异。至于这种游戏的乐趣,则是在于其自然和想象丰富中,而且不必一定需饱学之士才会行的。英文名字中如Lugwell,Sitwell和Frankfurlir等,极易于用以隐射滑稽的意义。(如Frank furlir一字我以为可以隐射Not Cold,Not Pig)学校中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师的姓名为资料,而行出各种极有趣的酒令。

比较复杂的酒令,行时须用令筹。中国小说《兰花梦》中曾记载着下述这个酒令:其令筹分为三组,以六种人在六种地点做六种事,错综配合为游戏。

六种人是:纨绔子 老僧 佳人 屠夫 妓女 叫化

六种地点是:官道 方丈 闺阁 大街 红楼 坟堂

六种所做的事是:骑马 念经 刺绣 打架 调情 睡觉

每人随意从这三组中各抽一筹,而将其人地事配合起来,往往成为滑稽可笑的事情。例如:老僧在闺阁中调情,妓女在坟堂中念经,叫化在红楼中睡觉,屠夫在方丈中打架等类,都是可以拿来当报纸的绝妙标题的。待各人将筹抽定,即以所配合的人事为题,令各人说一句五言诗,一个曲牌名,再加一句诗经以咏之,总以意思切贴为上。所以一次宴集,时间延长到两小时以上,很不足为奇。宴集的目的,不是专在吃喝,而是在欢笑作乐。因此在席者以半醉为上,其情趣正如陶渊明之弹无弦的琴。因为好饮之人所重者不过是情趣而已。因此,一个人虽不善饮,也可享酒之趣。“也有目不识丁之人而知诗趣者,也有不能背诵经文之人而知宗教之趣者,也有滴酒不饮之人而识酒趣者,也有不识石之人而知画趣者。”像这些,都是诗人、圣贤、饮者和画家的知己。

第五篇:划拳酒令(本站推荐)

划拳又叫豁拳、拳、猜拳、拇战,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此乃我国古传至今仍时尚流行的饮酒游戏,它增添酒兴,烘托喜庆。

划拳时口呼指数,从零到十共十一个数,其数皆用典故巧妙呼出,且语带吉祥、祝福。开头“宝不露”。唐朝时有“开元通宝”,泛指钱财。猜拳时一般是紧握拳头不出指,口呼“宝不露”即财不外露的意思。一、一心敬。此出唐代诗圣杜甫《高都护马行》:“与人一心成大功。”表示祝酒人诚心敬酒,同心共饮之美好心愿。

二、两相好。今人划拳多以“两相好”开局,乃至哥俩好、爷俩好。

三、三星高照。系祈盼福星、禄星、南极老寿星高照。

四、四鸿喜。古人“四喜”是指“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五、五魁首。“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六、六大顺。《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 七、七巧。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民间妇女比穿针引线,斗巧取胜,祝贺织女喜会牛郎。俗称“乞巧”,因“乞”“七”谐音故之。八、八马。周穆王常驾八匹骏马四处游玩,相传曾在昆仑山瑶池与西天王母诗酬谢唱。今人划拳常呼“八仙庆寿”以取代“八马”。

九、久长。据《史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久之业。”后人取其“久长”二字作为典故,谐音为“酒长”,借喻人们相聚美酒不尽。十、十全。清朝乾隆皇帝自诩文治武功,福禄寿俱全,自称“十全老人”。今人常理解为“十全十美”。

中国酒令(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