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数字时代专业出版的主体意识及其数字化选择(推荐五篇)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21-65344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4 04:14: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数字时代专业出版的主体意识及其数字化选择

“第三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演讲稿

数字时代专业出版的主体意识及其数字化选择

首先,特别感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

对“第三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些我们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基本情况。电子工业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科技与教育出版社,享有“全国优秀出版社”、“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电子社形成了以图书、期刊、音像和电子出版为基本业务,以网络出版和数字内容服务、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职业培训和教育等为增值业务的现代出版与知识服务业务结构。每年出版新书2400余种,音像和电子出版物400余种,数字出版物2000多种,期刊8种。

电子社在国内最早实现了出版单位的管理信息化,2001年自行研发的出版管理信息系统(PMIS)通过了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鉴定,全国有30多家出版社应用了我们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2006年以来,依托“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数字内容管理与数字出版系统”、“出版商业智能系统”等管理信息化和内容数字化项目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电子社是第一批获得网络出版资质和移动短信息服务资质的出版单位,具有很强的多媒体设计、开发、制作和出版能力。电子社还是国内出版界第一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出版社,依托该博士后工作站我们大力开展出版产业的数字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工程。目前我们已与武汉大学开展了相关合作,我们欢迎各兄弟单位与我们紧密协作,共同推进我国出版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

下面,根据我们专业出版单位在数字时代面临的具体情况,我想谈谈我们对数字化环境下的专业出版的几个问题的看法。不周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1、如何看待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生存环境

“数字出版”无疑已成为我国出版界最热的话题,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数据表 1 明,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广泛意义下的数字出版产业生产总值已超过779亿人民币,不论是生产总值还是增长率大大超过传统出版产业。如果我们以比较有把握的数据来分析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比如以“数字出版”为关键词在清华同方网上作全文检索,检索到2007年全年的记录条数为1453条,2008年是1829条,2009年是2775条,数字出版文献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但如何理解数字出版,其在我们专业出版领域的含义、特征和实现途径确实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按照国内外较为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来看,以供学术研究为指引的高端学术出版和供闲情逸致为目的的大众文学出版都找到了较为可行的商业模式。基于技术平台服务和信息集成服务的所谓“数字出版”也有了成功的先行者,请注意我说的是“所谓的数字出版”并加了引号,因为严格来讲,后者并不是出版,它们并不拥有数字内容的资产主权,它们是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平台和信息咨询服务的。

上述以知识生产和服务流程为代表的数字出版融合只是我们传统出版面临的困境之一,而知识基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逐步融合导致的知识及其服务呈网状的扩散则令我们面临更大的危机。

2、如何认识数字时代专业出版的主体意识

我们理解的数字出版应该包括一个复杂的编辑环节,在我们国家,这个编辑环节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和选择性,也就是说我们传统出版企业必须承担文化发展过程的设计、组织、选择、引领和优化功能,这是我们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也无法放弃的,我想我们专业出版工作者尤其应该坚持。

由于体制、资金、人才以及相对封闭导致传统出版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内容被无偿使用、投资得不到有效保护、专业人才匮乏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很多人怀疑传统出版还能不能在数字时代生存、发展。

事实上,传统出版业是科学交流体系的源头,是数字资产的主权单位,是文献信息系统的上游,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主角和决定力量。传统出版尤其是专业出版业者不能满足于所谓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和功能,所谓出版产业链重新分工、数字出版新的商业模式等似是而非的论调否定了传统出版产业在数 2 字出版时代的主体地位,带来了网络盗版横行、产业后劲乏力、出版业者茫然等现实问题。

目前,利用电子社的品牌和资源优势,我们正和一部分技术服务商和渠道服务商谈判新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我们强烈呼吁管理部门、产业界和学界认真研究上述政策模糊给我国出版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3、如何把握数字时代专业出版的基本特征

数字出版风头正劲,Kindle的出现引爆了电子书产业大战,Ipad似乎想要一统江山,好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致使传统出版业者很难确认自己的角色和方向。在数字时代,知识高度聚合、服务完全定制。所以,依传统出版的观点来看所谓的数字出版,我们认为必须包应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知识生产者必须采用信息网络对知识进行采集、编辑和标识。二是知识发行者必须建立数字版权保护和认证管理体系。三是知识使用者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与发行者建立交流和反馈。

专业出版不可能象大众出版那样可以由作者自助的方式完成出版全过程,严格的同行评审和完善的编辑加工手段仍然是传统出版业者的利器,同时我们的编辑力量和专家队伍可以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事实上,依托互联网和知识采集、标识、制作和发布工具,作者和编辑可以更好地互动、选题策划更加丰富、专家评审更加科学;内容可以得到更好的组织,读者可以得到更好的体验。

专业出版必须紧密结合专业和行业优势,充分尊重用户对知识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在信息社会分工服务体系没有完整建立之前,传统出版业者应将自己视数字知识的生产和服务提供商!知识生产和服务的主体必须统一!这两个功能缺一不可!

4、如何破解专业出版面临的数字化困境

伴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我们所在的专业出版领域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信息技术确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快速地推动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对一切不适应其发展规律的事物予以否定。我们的专业出版如何不被数字化和 3 网络化趋势所湮没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想体制改革、流程再造和人才战略将是专业出版社破解目前的数字化困境的必要手段。

事实上,出版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专业出版社转型发展的核心因素。出版体制改革的原则在于坚持出版工作的正确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目的是在我国建立出版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率、有活力、有竞争力的企业管理体系。

从战略层面上来看,考虑到出版业涉及到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建议在建立出版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政府给与出版产业以更大的政策、财税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学界给与更多理论研究。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由于个人计算机及字处理软件的广泛应用,作为图书产品的各种原始文档和图片都可以在计算机上来创建、修改、校对、存储、复制并通过互联网传递,同时知识的海量聚合又需要对其进行高度的结构化,读者需求的可定制化还必须确保知识服务的有效性。所有这些必须通过协同知识创作、编辑和服务等出版要素,建立标准、共享和开放的数字出版流程来实现。传统出版基于出版物编辑、生产、发行建立的成熟的业务流程,在数字时代和互联网环境下必须予以有步骤和彻底的变革。产业界应该更加积极地予以实探索。

不管是体制创新还是流程再造,人才因素永远是体制创新和流程再造的决定性力量。对于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看法是需兼顾两种出版形式长期共存的现实,依据社会的不同需求,采取实用的出版方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字化。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的数字出版人才必须秉持坚定的出版责任意识!必须具有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创新精神!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出版领域知识!必须熟练掌握知识生产和服务过程的数字化工具!希望我们的出版教育体系注重对人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塑造。

今天,我们谈到了专业出版在数字时代面临的两个问题的四个方面。即如何坚持专业出版的主体意识和把握数字出版的特征要求。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我们相信,以体制改革为契机,适时变革出版业务流程,发挥复合型人才在数字出版过程的核心作用。传统出版业者在数字时代依然可以独占鳌头!

谢谢大家!诚挚地欢迎各位有机会的时候到我们电子工业出版社考察、指导!

第二篇: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图书馆会不会被谷歌取代

“有人说图书馆会被谷歌取代,不知各位是否同意?”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问题引来了同行们的一片否定之声。

在杭州图书馆与青树教育基金会举办的图书馆服务与社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历史悠久的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如何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是与会嘉宾在圆桌论坛上探讨的热门话题。

“图书馆是学习机构,它能够培训读者,使之能够缩小寻找信息的搜索范围,获取评估信息的能力。”美国图书馆协会前会长莫利·拉斐尔表示,数字时代图书馆同样有所作为。“公共图书馆应该为享受不到技术服务的人提供交流与阅读的机会。”

“这样的问题之前也有过,当时就有领导说,我们已经有了新华书店,为什么还要造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前馆长吴晞同样表示,作为公益机构,图书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我们常常假设来图书馆的人都会阅读,但是并非如此。对于学龄前儿童、或者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图书馆都承担着教育的责任。”休斯顿公共图书馆馆长瑞·布朗·洛森表示,图书馆还具备着培养未来读者的功能。

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是图书馆在数字社会承担的新职能。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说,他们曾经发现有不少读者还不会使用鼠标。“我们对这批读者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增加了他们走进图书馆的积极性。”

“与阅读素养相比,信息素养范围更广,包括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告诉记者,“信息素养”是当今图书馆界的一项热门议题,在教育读者需要何种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信息方面,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中心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

“网络时代已经解决了图书馆的技术支持问题,所以国家要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长春图书馆馆长刘慧娟介绍,现在他们馆正在建立长春网络图书馆,只要有上网终端的读者都可以接受图书馆推送的数字资源。“目前我们国家的阅读率仍然较低,我们还不能算是阅读民族,图书馆在数字时代仍然承担着引导阅读的责任。”

杭州图书馆因为“不拒绝乞丐”的故事而被网民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以它为中心馆,杭州已经建立了市级中心馆—区(县)总馆—乡镇(街道)分馆—村(社会)亚分馆的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体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超平曾做过一项研究,杭州市政府每向杭图投入1元钱,就能产生1.87元的顺报。“21世纪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城市的第三文化空间。”这是褚树青多年的观点,但是他也坦言,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图书馆不但要有读者到访量的追求,更要有读者素养的追求。

“目前我们还习惯于就单体的图书馆统计到访量,但是并没有将一个城市的图书馆体系作为整体口径来计算市民进图书馆的比率。数字时代如何提高图书馆的读者素养,还需要整体的制度配套设计。”褚树青说。

第三篇:1.迎接有线电视数字化 享受数字时代新生活

迎接有线电视数字化 享受数字时代新生活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概述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潮流,是广播电视自诞生以来面临的最大技术革命。党中央、国务院对有线电视数字化高度重视,国家把有线电视数字化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十一五”规划。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就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温家宝同志视察青岛数字电视时,充分肯定了青岛的经验,称赞青岛有线电视数字化做得很好,同时明确指出“要尽快在全国推广”。李长春和刘云山同志也做出重要批示:“广电数字化是发展方向,已列入国家发展规划,要积极推进。”《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8】1号文明确提出,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由模拟向数字化整体转换,2015年基本停止播出模拟信号电视节目。

全国各省市纷纷加快推进当地的数字化进程。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经达到了8829.6万户,有线数字化程度超过一半,达到50.75%,预计2011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将突破1.1亿户。

什么是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是以有线电视网络光节点为单位,逐一成片地停止传输模拟信号,只传输数字信号,即成片式地把原模拟电视系统转换为数字电视系统,最终将模拟用户全部转换为数字用户,关闭模拟信号。

为什么要实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进程,有线电视数字化是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国家要求推行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生活的必然选择,是国家信息化、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模拟向数字转换的过渡期内,模拟、数字信号并行传输会导致两信号相互干扰等技术问题,难以保证信号质量。如不整体转换,就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影响各种服务业务的开发利用,群众也无法真正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好处。

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相比有何优势?

①高质量的音画效果:节目信号质量明显提高,画面更清晰,音质更优美。

②内容丰富、自由选择:数字电视可提供大量的影视、图文信息、互动节目,用户可选择收看个性化的内容。

③节目和功能更多:除提供更多视听节目外,还可提供电子节目指南、生活资讯、股票行情、电视游戏、电视银行等多种特色服务。④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不易受外界干扰,可有效避免串台、串音、噪声等影响。

我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实施步骤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江西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方案的通知》要求,省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有线电视数字化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作为我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的实施主体,江西有线按照“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的原则分区、分片推进整体转换工作,计划将于2011年完成全省10个设区市和部分县市共150万户的数字化整体转换,2012年基本完成全省县级以上城区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换,2015年全面实现我省有线电视数字化。

第四篇:档案馆数字化、数字化档案馆、数字档案馆

关于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2006-11-9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进入论坛

当二十世纪的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中,向人们描述着数字时代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各种冲击时,人类文明已经真实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大潮朝着我们扑面而来。档案管理和利用如何应对及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需求,是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思考的。

一、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一些档案馆已经开始对此投资建设。我们认为,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和解决好档案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档案馆进而是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

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组成:

(一)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的数字化包含着以下三层含义,其一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建立档案馆的自动化系统,实现档案馆自动化管理,完成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其二是馆藏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的馆藏档案信息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建成完备的信息数据库;其三是构建平滑高效的档案信息数字化传输平台,实现档案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

(二)数字化档案馆。在档案馆数字化基础上,形成以数字化信息为馆藏内容,以计算机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三)数字档案馆。通过国家信息基础工程联合数字化档案馆,运用网络互联技术,将个体数字化档案馆联合起来,进行扩张、伸展,组成完全意义的数字档案馆,遵循共同协议,实现数字化信息共享,是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信息中心。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终端提出需求,由数字档案馆系统完成查找和调阅档案信息,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如果说运用虚拟技术,建立虚拟档案馆的话,那么,档案馆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虚拟档案馆。

二、档案馆数字化——数字化的起点

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作为传统档案馆数字之路的起点,如何走好这首要一步,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就着重于这一点来谈一下我们的观点。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是对档案馆自身管理行为现代化的确定,而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基础上的。这个特征是基础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是开展其他数字化工作的前提条件。现在许多文章在探讨数字档案馆或虚拟档案馆时,较多是对档案馆美好前景的预测与憧憬,很少涉及传统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问题,忽视档案管理具体业务环节的计算机数字化管理问题,如档案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档案自动全文存储与检索、档案业务工作辅助管理、计算机辅助立卷、档案自动标引、文档一体化管理、档案馆办公自动化、档案库房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数据库设计与建立等。而这些不仅是档案管理基本的业务环节,也是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具体体现,更是档案管理数字化全面实现的基础。这些问题不解决,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就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开始进行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的发展方向。

1、建立著录档案信息检索系统。著录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应该说是计算机技术与档案工作的最早结合点。由于档案馆的馆藏量巨大,档案的信息资源又是如此丰富多样,为了方便利用者,提高查询效率,档案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目录或专题文件级目录著录,以达到快速检索的目的,检索工具的数字化带来的优势尽显无遗。

2、“文档一体化”管理。1992年国家档案局提出“文档一体化”管理思路,许多档案部门纷纷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文件与档案的一体化管理,从文件形成之时到文件办结归档乃至档案管理成为一条流水线的操作过程。“文档一体化”操作管理软件与传统手工操作相比,避免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人为遗漏,提高了文件归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了文件立卷的效率,提高了档案的质量。但它也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传统手工操作流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档管理数字化。

3、档案馆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我国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起步时间较晚,目前还是以针对上述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和文档一体化数据库系统的管理为主,停留在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的初级阶段,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和潜能并未充分发掘出来。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涵盖档案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等诸方面的大型的系统工程。档案馆数字化管理应该以此为契入点,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发展。

(二)馆藏信息的数字化。根据《档案法》的规定,综合性档案馆作为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集中保存档案的基地,与国家历史同在。综合性档案馆通常都有数量庞大的馆藏,内容及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就传统的档案载体而言,其记录信息都是平面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载体的信息难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所有的馆藏信息都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做到图、文、声并茂,档案信息的记录功能与显示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而且更有前景的是数字化后的档案信息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给长期以来沉闷、形式单一的档案信息贴上吸引人的“标签”。馆藏信息的数字化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其数字化建设的工程量巨大,各级档案部门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

1、大型综合性档案馆,它们的馆藏基础一般都较好,馆藏信息的利用也较频繁,在建设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技术优先的原则,划出专项经费,成立馆藏信息数字化部门,专门负责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这种模式见效快,但投入高,需要很强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

2、中小型综合档案馆,在建设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资源优先的原则,购置少量的设备,对重要的档案资源先期进行数字化处理,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数字化规模。这种模式见效慢,投入较少,对技术要求也不高。馆藏档案信息经数字化后转化为数字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

目前大部分档案馆馆藏档案载体仍然是以纸质为主,纸质档案数字化制作方式一般有二种:第一种是通过计算机人工录入或通过扫描仪扫描由字符识别软件(OCR)识别,制成文本文件;第二种是将档案文件的每一页看成是一张图片,不管上面具体是什么内容,由扫描仪按页扫入计算机制成图形文件。第一种方式占据空间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文数字化,但纸质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手写体、繁体字,有的字迹褪化及非文字形式等,此时采用第一种方式就会暴露出如下致命弱点:用OCR字符识别的准确率低;若采用人工录入,不但需要大量的录入人员,而且一时还不能马上胜任此项工作,差错率大且核对困难,投入大,收效慢。而第二种方式实现容易,一般档案工作人员只要稍加培训,即可操作机器,且工作可以定量化,差错率相对较低,即便有一些错扫、漏扫等,也能很快被发现。至于图形文件占空间大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相信适合的软件很快就会被开发出来,如果能采用先进的高速扫描机,那么对档案信息数字化无疑是如虎添翼。另外,还因为图像扫描保持了档案原件本来面目,可以使利用者在看到文字内容的同时,也能看到纸质档案的其它一些特征,如原件的纸色、墨迹、印章、圈点、批注等各种原貌,使利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线索,开展一些更深入的研究。

(三)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化。档案信息只有在传递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以往信息存在于一次文献即档案原件或经过处理的二次文献范畴内,人们需要档案信息,往往需要亲临档案馆,通过阅览摘录、静电复制或拍摄等形式来获取需要的信息。但档案信息在完成数字化后以数字形式存在时,数字网络系统就将成为其主要的传输平台,为档案信息的快速流动提供可能。数字化了的档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多向传递,形成传递网络,而且通过因特网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传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者不必亲临档案馆,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

如果把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比作一个人体的话,那么档案管理数字化和馆藏信息数字化的建设就是这个人体的骨架和血肉,数字网络系统就是它的神经网络。档案馆信息传输平台应首先构建的是档案馆局域网也可称为内网,一般的要求是在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前提下,通过网络连线将各个部门的计算机资源整合在一起。可根据不同的应用设置服务器,部门的个体计算机通过网络共享网络信息资源,为档案馆核心数据库提供档案信息,也可以得到权限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其次是构建外网、公众网等,可使档案信息通过数字网络系统进入信息交流的大动脉----互联网,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三、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建立标准化的规范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指出:“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行标准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这充分阐明了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各地的档案馆对数字化建设还都处在试验和探索阶段,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标准化的规范体系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高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浙江省档案局指出数据库建设要本着保证质量、规范标准的精神,并决定在2002年正式出台统一的《浙江省综合档案馆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相关标准,对全省各级档案馆现有的数据库与软件进行修改、规范,提高数据质量,完善软件功能,特别是数据标准接口功能。在建立标准化的规范体系方面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标准化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标准化适合于技术工作领域的规范化管理,可操作性强,而且与管理体制的关系较为超脱,因此在不与法律相冲突的情况下,标准化管理更有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度通常以法规形式出现,特别是约束力强,但管理范围有限,所以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配合制度可以形成档案馆数字化工作所需的严密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2、首先考虑采用国际标准,其次才是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由于档案信息的范围和种类处于不断扩展和变化之中,因此即使在档案馆数字化阶段也应优先采用适用范围尽可能广泛的标准,尽量做到一次到位。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确定标准的原则是:面向计算机和网络及信息平台的处理,直接采用国际和国家标准;面向综合性信息的处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面向档案信息的处理以借鉴为主进行补充,由此形成标准化的规范体系。

(二)建设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早在1992年就有学者指出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核心是建设高质量的数据库,这个认识到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现在我们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依然是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档案馆计算机数据库类型以检索性数据库和文件性数据库两种较为常见,检索性数据库主要用于揭示馆藏内容,介绍开放档案的范围、目录和提供网上检索途径;文件性数据库,主要用于完整地载入档案文件,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数字化后以数据形式集合成数据库,档案信息组织形式就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原先纸张上顺序的、线形的方式转变为计算机的直接的、网状的方式,索引文件、超文本技术可以使信息按本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依赖先进的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以人工语言或自然语言进行搜索,为用户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中的数字信息要达到以下质量标准:第一、数据的准确性;第二、数据项目和内容的完整性;第三、数据的规范性;第四、数据的稳定性。

(三)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安全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档案馆与图书馆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图书信息基本上是面对普通公众,而档案信息则对安全保密有严格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档案信息是需要控制使用的,所以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档案信息的保密和安全。通常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制度管理和技术保证两类,档案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对此应该形成一套管理制度体系,此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自动控制,才能做到更加严密。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进行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探索时就十分重视数据的安全问题。他们认为在黑客猖獗和网络安全保护手段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保密和安全,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数字化民国档案网络化服务。他们首先对已有的档案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分化,对馆内不同用户根据权限提供全文档案信息,使馆藏信息首先在馆内达到资源共享。当馆内数据库接入Internet网时,除尽最大可能保证网络安全外,将那些有机密性的、不开放的档案不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为了解决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可以使用Intranet技术,提供授权的档案信息服务。

(四)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问题是关系到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成败的另一关键。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是与新知识、新技术的普及密不可分的,所以各类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档案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培养的人员有以下几类:系统开发与维护、数字化加工与管理、标准化建设、数据库运行管理等。

目前我国的档案专业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各种专业知识培训,都显得知识陈旧,内容更新慢,缺乏计算机技术与档案及档案工作关系的内容,其结果也就使得档案界严重缺乏既具有档案专业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复合性人才,阻碍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在档案事业上的运用。对此,档案教育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奋起直追,加大培训力度。

同时档案馆也必须重视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需要。在相关的岗位培训及人才引进时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1、做到有提前量,使有关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提前了解。

2、针对不同对象分层次培养,要求知识技能与岗位相适应。

3、充分依靠社会支持,引进人才但不浪费人才,做到人员结构合理。

以上是我们对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些浅见。现在各地档案部门都很重视这方面的信息,有些单位已将此摆上了议事日程,但相对于图书馆部门,档案部门的动作已经滞后。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现已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其在数字图书馆的总体结构、标准规范、技术线路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1999年3月成立的“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年生产规模已经达到5000万至6000万页全文影像数据,它的网络可以提供1000G存储量的网上信息服务。档案馆如果还不重视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不能在网络上有效地传递档案信息,就无法融入信息时代的快车道,最终将被信息社会淘汰。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它还具有更深刻的战略意义。

第五篇:数字时代之我见

数字时代之我见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这是人类科技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新起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处理、存储信息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又大大提高和扩展了人类交流信息的能力。1998年前,全球电脑增长快;1999年开始全球电脑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被称为后PC 时代。随着科技与市场的飞速发展,全球已然开始进入数字时代。

有人这样介绍:数字化(Digital)指信息(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两年以前一坐到电脑前就不知所措的我,在今天却对其情有独钟。尤其是可以上网之后,就不只是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看看新闻而已了,做网页,下载软件、音乐,通过P2P看直播,数据库里检索资料,甚至自己编小程序……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这几年,计算机的普及率正逐步上升。据说在中国Internet的发展中,在校大学生的贡献是要占到85%的。数字化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已经是相当之高,可以说没有谁不用QQ,没有谁没有E-mail邮箱,也没有谁不会用Word、Powerpoint的。网络的推广和运用我们是获益非浅的。“一天不学习易,一天不上网难”看来确实是有道理的。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不仅感受到: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正在加快 —— 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尽管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传统摄影正在向数字摄影发展;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而P2P技术(Peer-to-Peer对等技术或点对点技术)与流媒体技术的结合更是创造出了P2P网络电视直播技术,也是当下一个热门领域。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电子政务等也开始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我自己就经常拿着工行的U盾在淘宝上买东西,或者在卓越亚马逊买书,感觉十分方便而且高效,只要在寝室里点几下鼠标就能搞定。

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新传播工具层出不穷。如数码照相机、数字摄录机、数码录音笔、PDA、eBook、MP3、MP4、iPod、摄像头、扫描仪、DVD、光盘刻录机、3G手机、PSP及XBox360游戏机等等,以及用于媒体的各类数字化专业设备。自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各国各地区普及的国际互联网,对于全球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力是首屈一指的。也就是说,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传媒正在成为传媒主流。我们的新闻媒体对此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对策。数字化传媒形成虚拟的环境和空间,将不断改变人们目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交往的方式。数字化传媒是推动全球化的强有力因素,它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态信息的沟通交流。

最近学习计算机网络,看了鼎鼎大名的Andrew S.Tanenbaum的Computer Network一书,对作者所勾勒出来的无线数字时代的生活惊叹不已也向往不已。例如,仓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一个随身携带的PDA随时查询库存的商品情况并依此调度货物。无线的POS机器可以让消费者真正随心所欲地在任何场所使用Credit Card,做到真正的“一卡行天下”。公共汽车可以通过装备无线设备来接入电信部门部设的无线网络(WiMAX)中,这样乘客在车上就

能收看到实时的高清晰数字电视直播,做到真正的“与资讯同步”。而自动售货机上也可以通过无线设备来向所有者报告实时库存状态。家庭的各种电器,冰箱空调热水器都能借助无线接入网络,让人能随时随地地控制,电表水表煤气表也能无线地发送帐单…….等等,让人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无线”了。而且,最近听说武汉已经成为全国的802.16也就是WiMAX技术的试点城市,电信的WiMAX基站建设已经开始。这消息更是让我觉得,我们距离这种理想中的无线数字生活真的不远了。

但是,我们在肯定数字化传媒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数字化传媒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和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假新闻及不良信息泛滥、公民的隐私权更易遭到侵犯、著作权保护面临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认真对待甚至有待国际社会的合作。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著名的说法: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正是因为数字媒体的这种特征,使之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中国一直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这里也十分明显,由于盗版软件满天飞,随便在网络上一搜索就能找到几乎任何你想要恶毒软件,这也使的中国在面对指责和WTO调查的时候一直抬不起头来。又如,3.14事件中,网络的威力令全国乃至世界都惊叹,然而最终却从一场网络爱国运动走向了彻彻底底的民粹运动、暴动。这也是因为数字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极快且无法控制的原因。即使是在最近的5.12大地震中,虽然广泛认为网络起到了重要而且的正面的作用,但是却仍然传出了有人利用网络散播假新闻,甚至骗取捐款等等的丑闻。所以,面对数字时代,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准备,真的应该打一个大问号。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社会伦理、道德判断、立法的速度,对于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我们感觉无比新奇和眼花缭乱,也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如何适应数字时代并作出合适的应对,已经是每个“数字公民”已经在面对的问题了。

数字时代专业出版的主体意识及其数字化选择(推荐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