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解决“人才断层”问题的一些思考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21-108263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8 18:45: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解决“人才断层”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解决“人才断层”问题的一些思考

以礼河电厂是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企业之一,素有云南“水电人才摇篮”的称号。随着云南电力事业的发展,以礼河电厂已经为云南电力行业输入了近两千名人才,这也是以电人的骄傲。然而今天的以礼河电厂,由于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现有人员老龄化严重,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现“人才断层”是可以预见的。

要解决“人才断层”的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培养并留住青年人才。每一个以礼河电厂的青年员工都是企业解决“人才断层”的可用之才,是企业的财富。因此,如何在有效时间里培养、留住青年人才是以礼河电厂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培养青年人才?

人不学不成材,好钢仍需千锤百炼。新进青年员工基本上都是应届毕业生,无论毕业学校或是成绩多好都无法完全满足工作的需要,更谈不上(专业技术)人才,只有通过良好的学习、培训及实践才能使他们从青年员工蜕变成青年人才。对于学习培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1.众多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是培训青年员工的宝贵资源。在以礼河电厂,“师带徒”一直是传统的培训方式,沿用至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比如我厂基层单位重组以后,有的班组至少拥有两个以上的专业,如果仍按照一个学员一个师傅的搭配已不能满足学员全面发展的需要,几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势必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此外,如果能进一步规范相关奖励、考核机制,从主观上带动教授、学习的积极性,或将更好的发挥师带徒的利好作用。

2.多机型及老设备是培训青年员工的现成资源。以礼河电厂的设备堪称水电站的教科书,虽然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不全面及没有专业的培训指导,对工作或是知识的连贯性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为了青年员工的长期发展,能不能由相关部门分批、统一组织系统的学习、培训,对电厂相关设备及其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班组的员工组织重点学习。

3.分类引导青年员工,修改和完善引导青年的方法和载体。针对青年员工思维活跃,理论基础扎实的特点和他们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渴求,通过青年科技技能月活动、青春闪亮大修活动、青年岗位能手评选活动、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青年节能减排示范行动等“青”字号工程来对青年员工进行引导,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参与中提高。

4.有针对性的外派学习、培训,增长青年员工的见识和知识。对于青年员工,一毕业就来到企业参加工作,所接触、了解到的都是本企业的一些东西。然而,这些对于一个青年人才的全面发展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能不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尽可能的多为青年员工争取、创造一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对于他们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或将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外出学习和培训还能让他们接触到行业内其他单位的优秀人才,在一起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这种劣势感会激励他们去学习、去提高,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

总之,对于青年员工的系统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方式、方法在此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做好青年员工的培养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如何在实践中修改和完善培训方式、方法及相关制度也是值得思考关键。

二、如何留住青年人才?

企业培养青年人才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青年人才是企业创造的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如何想办法让他们留下来为企业做贡献是以礼河电厂乃至其他许多企业面临的难题。

从近年来以礼河电厂的人才流动统计情况来看,主要以青年人才流动流动为主。一个青年人才的流失不只是失去一个人才而已,他的这种行为会影响其他青年员工的思想,进而发展为跟随,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面对这一许多企业的共性问题,很多人基于调查、分析,制定了一系列留住青年人才的方法,我们可以部分“拿来”,并根据厂实际情况加以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鉴于此,我有如下的几点建议:

1.为青年员工解决个人问题尽心、出力。古语有云:成家立业。家是停泊的港湾、家是人生的羁绊,对于大部分的青年人来说家就是稳定生活的基础。对于现今的高校毕业生,其实有一部分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处好了自己的对象。只是毕业时面临各种现实原因,比如说籍贯、工作等原因不得不分开。其实这也给我们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思路,那就是在招聘的时候能不能综合考量,有意识的选择一些男女双方都符合招聘条件的情侣。这样既解决了青年员工找对象的问题,还能增加新进人员的稳定性。而对于本身都没有对象的青年员工,能不能由工会、团委或是其他部门创造诸如联谊之类的活动,做到广面、多点,提高成功配对的几率。

2.进一步丰富激励机制,加强激励力度。商品经济条件下,物质待遇仍是留住人才的基础,同样也是提高青年人才忠诚度的基础。在不能从薪酬方面提高青年员工待遇的前提下,激励似乎成为青年人才提高收入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还能激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增强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让他们愿意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3.让青年人才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听取他们对规划企业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现代社会的青年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是相当看重的,谁都不会看好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让青年人才对企业的远景规划有足够的清晰的了解,还要考虑人才的意见和想法,使他们理想与企业发展规划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出高昂的斗志,他们将会有更强的归属感和主动性,并积极有效的把它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加以实现的。

4.协助青年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每个员工都会有关于个人发展的想法,青年员工的这种想法尤为突出。他们一但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奋力的朝着既定目标而努力,提高工作的意愿。作为企业管理者应积极鼓励帮助并支持每位员工制定适合于个人的发展计划,短期与远期目标的合理、有效的结合且切实可行,并尽力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服务。尽力培养、扶植他们,让他们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能量,使他们在为公司的发展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目标,让事业来留住他们。

5.培训激励。当今社会是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知识日新月异,如果人才没有继续再教育,没有不间断的充电,他们的知识就会落伍。员工接受培训,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和工作技能,还可以及时将新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到企业实际工作中。没有实践新知识的机会,再好的人才也跟不上高新技术的发展。因此管理者应该让青年人才时刻接受挑战,定期加强培训,使他们时刻都具有提高能力的热情。建立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机制,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青年人才才能“留得住,长得大”。6.及时了解青年员工的思想动态,加强沟通和了解。目前,以礼河电厂的青年员工基本上以80后,90后一代为主,他们思维活跃、想法也比较多,他们希望被了解、被关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交谈、沟通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被关爱,让他们觉得企业就是他们的家,领导、老师傅就是他们的长辈,继而让他们产生一种归属感。当他们视作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时,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维护欲就会增强,让他们愿意为企业的发展而贡献,这其实也是情感留人的精华之一。

以礼河电厂现在正被“人才断层”的问题所困扰,企业的领导也相当的关注。作为企业大家庭的一员,我站在青年员工角度上思考,提出上述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企业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做出一份子的贡献。

XX分场

XXX

202_年6月19日

第二篇:中小企业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中小企业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其贡献占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另据有关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六至十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十年。纵观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人才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做不长、长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要成长壮大,必须解决人才问题。

一、中小企业人才问题分析

什么是人才?学术界和业界对人才的定义很多。比如:人才是“以主观的智能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并卓有成效者”(俞果,《人才学基础》),“人才,有脑力劳动者,也有体力劳动者;在有学历、文凭的人员中有,在无学历、无文凭的人员中也有。只要知识丰富,本领高强,对社会进步有贡献者,皆可成为人才。”(王鹏,《用人之道》),“人才是指在对社会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意志方面有超常水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既包括知识超常的知识分子,又包括技能超常的能工巧匠、艺人和„领袖‟,还包括意志超常的„英雄‟。再简单一点,就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黄津孚)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定义都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如果相对于特定企业而言,必须以能满足该企业发展需要并为该企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为基础。所以,本文所说的人才,是指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并能够为企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

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高,企业膨胀阶段人才获取不利是中小企业人才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员工流动性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高是中小企业人才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这种高流动性以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为代表,在长三角、东南沿海一带的中小企业中极为常见。据统计,中小民营企业平均员工流动率约为20%,其中,普通人员流失比例在每年18%左右,销售人员的流失率高达40%,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失在20%左右。其原单位绝大多数是省内的,同行业占66%,国企占60%,且80%的员工与原单位还保持着联系。企业员工的高流动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技术人员的流动,会使企业的技术、资料等无形资产受损;营销管理人员的流动,会使相关客户流失。同时,企业员工的流动,还会给其他员工心理上带来冲击,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员工频繁流动,中小企业疲于招聘新人,不但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工作和相关管理的衔接,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据美国管理学会研究发现,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相当于其全年薪酬的30%;对于技能紧缺的岗位,成本相当于雇员年薪的1.5倍甚至更高。员工的频繁流动,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人才获取不利,企业无法在需要的时候有合适的人选

一般来讲,企业人才的获取渠道有两个:一是内部渠道,即通过内部招聘、提拔等方式得到由企业内部培养的人才;二是外部渠道,即通过外部人才招聘获取所需的人才。人才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企业内部人才的获得,是企业长时间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定人员进行锻炼、培养、培训的结果。而外部人才的获得,则是企业以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为代价而获得的经由其他企业培养过的人才。

人才获取不利主要影响企业高速发展阶段的人才使用。主要表现为对内部人才获取能力弱,对外部人才无力获取两个方面。

1.起步阶段忽视了内部人才的培养,发展阶段人才内部获取能力弱。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发展前期,经营粗放,市场切入点明确,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不高。在人员选择上也比较明确。为了尽快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迅速壮大自己,这时的企业在用人上通常希望新员工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因此,在招聘过程中“有相关经验者优先”,而且一般是随需随招、即招即用,由于这类人力资源在外部市场很容易低成本招聘到,企业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也省去了培训阶段的成本。这种依赖外部人才市场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忽视了对内部人才的培养,最终导致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内部获取人才能力弱。

2.受困于企业资本等条件的限制,企业人才的外部获取能力差。在起步阶段,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不大,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不高,可以在外部市场低成本地获取人才。但是,当企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业务量增大,自身规模和管理机构不断膨胀,企业在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结构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而此时,在外部人才市场,高素质的人员成为稀缺资源,人员素质越高,企业为获取这类人才的成本也越大。受困于自身规模和资本的压力,企业无法承担为了某种人才(或某个人才)而“一掷千金”的成本,即使有合适的人才,企业也往往因为招聘成本的问题而不得不选择放弃。而除了极个别的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凭借自己的形象吸引来需要的人才,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差。

内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差,直接影响了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二、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渠道分析

(一)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员工忠诚度

这里所说的凝聚力是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企业无论怎样进行人才的内部培养,如何进行战略性人才储备,对外部人才如何有吸引力,如果缺乏对人才的凝聚力,企业也只能是其他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所以,培养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减少人才流失是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

一般认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员工的激励力度,是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讲,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让员工对企业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员工不是对未来有积极的愿望,员工就不会积极努力地去争取成就,其结果必然是这类员工转向其他企业寻求自身充满希望的未来。所以,让员工看到企业的希望,看到自己有希望的未来

是留住员工的关键之一。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在提高自身凝聚力方面,还必须建立一条联系自己与员工的牢固的利益纽带。股票期权、虚拟股权技术入股或采用赠股合营的方式或许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使员工拥有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让员工与企业共命运。这种方式基于如下假设:员工都想自己创业,但是自己创业既无经济实力也没有渠道,只有知识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技术入股还是配发股,都可以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但是,如果员工不存在创业的“野心”,只图安逸的话,这种方法就难以起作用,这时需要采取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手段的措施,比如虚拟股等。此外,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人性假设理论,人是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一个令人心情愉悦、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必然会成为员工择业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合理地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管理,也必然会达到员工和企业利益的双赢,从而使员工更乐于为企业服务。

(二)培养企业内外部人才获取能力,获取企业需要的人才

如果说企业内部获取人才牺牲的是企业的时间和日积月累的成本,那么外部获取则是直接牺牲企业的经济利益。人才的素质越高,企业的获取成本就越大。外部获取的人才与企业之间需要时间磨合,也往往存在契合问题,相对于内部获取风险较高。

二、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渠道分析

(一)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员工忠诚度

这里所说的凝聚力是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企业无论怎样进行人才的内部培养,如何进行战略性人才储备,对外部人才如何有吸引力,如果缺乏对人才的凝聚力,企业也只能是其他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所以,培养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减少人才流失是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

一般认为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员工的激励力度,是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对中小企业来讲,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让员工对企业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员工不是对未来有积极的愿望,员工就不会积极努力地去争取成就,其结果必然是这类员工转向其他企业寻求自身充满希望的未来。所以,让员工看到企业的希望,看到自己有希望的未来是留住员工的关键之一。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在提高自身凝聚力方面,还必须建立一条联系自己与员工的牢固的利益纽带。股票期权、虚拟股权技术入股或采用赠股合营的方式或许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使员工拥有企业的一部分所有权,让员工与企业共命运。这种方式基于如下假设:员工都想自己创业,但是自己创业既无经济实力也没有渠道,只有知识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技术入股还是配发股,都可以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但是,如果员工不存在创业的“野心”,只图安逸的话,这种方法就难以起作用,这时需要采取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手段的措施,比如虚拟股等。此外,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人性假设理论,人是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一个令人心情愉悦、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必然会成为员工择业的重要参考依据,而合理地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

业生涯管理,也必然会达到员工和企业利益的双赢,从而使员工更乐于为企业服务。

(二)培养企业内外部人才获取能力,获取企业需要的人才

如果说企业内部获取人才牺牲的是企业的时间和日积月累的成本,那么外部获取则是直接牺牲企业的经济利益。人才的素质越高,企业的获取成本就越大。外部获取的人才与企业之间需要时间磨合,也往往存在契合问题,相对于内部获取风险较高。

1.中小企业内部获取人才能力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内部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首先,企业获取内部人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否结合自己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定人员进行培养(培训)以便于在需要的时候有合适人选。如果企业没有进行这样一系列的培养,就无法在内部获取需要的人才。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一般采用“随需随招、即招即用”的原则,很少有企业能够有意识地对员工进行战略性培养。其次,由于用人制度等还不够完善,员工容易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人员跳槽现象比较多。据有关统计,我国企业的员工离职率平均在12%以上,而中小企业的员工离职率更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人才内部获取能力是比较弱的。

培养中小企业内部人才获取能力,需要企业从两个方面入手:企业内部的用人制度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培养人才的基础,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可以依据自己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人才培养,进行战略性的人才储备。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用人制度,在人员任免上随意性大,这不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更会降低企业对内部人才的获取能力。

2.对于中小企业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分析,可以从经济实力和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两个方面入手:

⑴企业对外部人才获取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越雄厚,越有利于企业的外部人才获取,也越有利于获取高级人才。但是,中小企业的界定本身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规模、资本、利润不可能与大型企业相比,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外部获取人才上处于劣势地位。一般认为,中小企业的人才外部获取能力高于内部获取能力。首先,社会上大多数中小企业以外部获取人才为主,从博弈的角度讲,如果企业不是有收益,甚至是很大的收益,企业是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招聘员工的。企业外部获取人才的成本应该大大低于内部获取得成本。其次,这些企业在外部获取人力资源时并不存在求大于供的情况——每年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和同样数以万计的农民,已经构成了这些企业的人才后备军。笔者认为,这是我国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急需就业的人多,企业也不需要支付很高的工资就可以获得需要的员工。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多数的待就业人口中,真正高素质的人才毕竟很少,而且SA8000标准的强行介入,势必会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构成,从而削弱了企业的获取能力。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中小企业的人才获取还是以外部获取为主,但是,从企业长远利益和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人才外部获取能力是逐渐变弱的。

⑵企业外部获取人才的另一个途径就是企

业的发展潜力。如果企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也会成为企业外部获取人才的有力条件。但不幸的是,在发展中的中小企业,除部分IT企业,人们很少去研究这个企业是否有前景。而“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六至十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十年”的数据也让不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对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由此可见,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外部人才获取能力是很弱的。

在外源性人才获取上,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其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利用资本优势在人才市场获取人才,但是中小企业却可以通过提升自身形象,对外充分展示自己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来增强企业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外部人才获取能力。

人才匮乏是阻碍中小企业迅速壮大的主要因素之一,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匮乏问题,必须对内进行人才培养,实施战略性人才储备,增强企业对内的人才获取能力,对外加强企业形象建设,增强企业外部获取能力。同时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起牢固的雇佣双方利益联系的纽带,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

(襄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

中小企业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欧立光 苏 丹

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瓶颈与人才匮乏有相当大的关系,迫切需要人才几乎成了中小企业众口一词的关于人才问题的答案,然而,这种关于“人才荒”的无谓感叹性的答案并不能真正对中小企业的切实发展产生积极意义,要改善中小企业现时的人才状况,需要从中小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获得这些人才入手,有目的的构建中小企业人才体系的基础,打造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人才动力。

一、中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战略领导型人才:

人才特征:能够明显感知外部市场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具有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敢于承担责任,能全面思考问题,善于整合现有资源以创造优势,善于沟通,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配合,善于设定团队目标,对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且能将企业的愿景转化为战略方向,但此类人才往往由于自身能力结构问题或中小企业环境等原因系统性不足,难以将战略落实到企业日常的营销管理层面。

为什么需要?战略领导型人才是中小企业需要的高层人才,对于此类人才的需要是出于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设计和组织活化的考虑,他们既能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起突破现时状况的基础要素,并通过战略清晰地描述人才体系的需求与培养方向,系统性的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也能够帮

助中小企业保持活力,协调逐渐增加的组织层级和日益复杂的内部关系,避免中小企业走入官僚化的圈囿。需要说明的是,中小企业家很多自身也并未达到战略领导型人才的要求,他们不能替代战略领导型人才,中小企业对这类人才需要是迅速变化的市场与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它在中小企业的人才需要中占首要位置。

2、系统组织型人才:

人才特征:系统组织型人才能与组织中的各个层级的人员建立相当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团队中担当组织责任,他们具有良好的计划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沟通过计划的实施按部就班地达成设定目标,并能利用系统化的工具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管理流程,在现有企业情况和市场情况的框架下提供企业日常运营行为的优选方案,但此类人才容易陷入为系统而系统的僵化状态,冒险精神较弱,对市场机遇的认识往往相对保守。

为什么需要?对中小企业来说,系统性流程建设是提升企业运营水平的有效途径,而将战略转变为计划并通过流程化的监督、实施的战略落也是中小企业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系统组织性人才的存在有利于中小企业摆脱过去的战略虚浮状态,把战略分解为可实施的有效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将好的经验与方法通过流程固定下来,并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评估,降低企业风险。另外,系统组织型人才也能够起到衔接高层战略领导型人才和基层有效执行型人才的中坚作用。

3、有效执行型人才:

人才特征:能够深刻理解企业的决策意图并有效执行,目标明确,职责认识清楚,方法得当,能够清晰界定工作内容的先后顺序,讲求速度,能对执行细节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能够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要求完成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执行中能够积极发挥主动性,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并从企业现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有效节约企业资源。

为什么需要?有效执行型人才是中小企业必需的基层人才,缺乏具有有效执行力的基层人才是造成中小企业目前的执行问题的诸多因素之一,企业的营销活动和流程化管理都需要以有效的执行作为基础,有效执行型人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战略及战术决策的落实,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使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4、主动学习型人才:

人才特征:善于学习,凡事用心,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自负,不断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新知识、新方法,并将这些新知识和新方法总结吸收后迅速转化

为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指导思想或工具,且积极与他人分享,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不断进步,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为什么需要?市场的巨变使经验和知识贬值的速度都在加快,学习、应用、总结、创新、超越几乎成了我们到达成功的必然路径,而这其中,学习是绝对的基础,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也可以作为中小企业选拔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主动学习型人才是支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分布在组织各个层级的主动学习型人才越多,企业就越能通过新知识、能力的参照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修正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此外,主动学习型人才也能带动企业整体学习风气的形成,对建设学习型组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如何获得人才?

中小企业明确了所需要的人才后,更关键的是如何获得这些人才,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战略是人才获得的前提:

人才问题其实是中小企业战略缺乏的表象,对于现时的大多中小企业来说,人才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即很难精准的描述出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什么样的不是,通常来说,这需要以我们企业的文化和组织结构为基础进行辨识,但在文化和组织结构都不够健全或不尽合理的情况下就会陷入模糊,因此,人才之于中小企业的考量不如以想要达到的结果和企业状态为指针来甄选,这就是战略框架,与其说中小企业当前的瓶颈是人才瓶颈,不如说是战略瓶颈更恰当,在战略的指导下,中小企业的人才思路就会清晰起来,就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的,也就能够做出搭建人才发挥平台的企业动作,而至于薪酬等人才的细节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因为你会知道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什么样的薪酬付出是值得的,什么样的是不值得的。另外,中小企业尤其要注意战略的口号化倾向,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人才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将愿景与目标转化为现实化的可执行战略才能使人才更清晰的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确立自身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坚定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信心,也才能实现对人才的有效凝聚效果。

2、以切实、开放的人才观构建人才获得的基础:

中小企业需要建立切实、开放的人才观以构建人才获得的基础,这主要是指互动性适应的人才观,即要脱离花钱找人你就理所当然给我干活的“地主老财雇佣长工”的思想层次,改变企业的绝对主动地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向适应。切实、开放的人才观能够有效增加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在内部产生积极的认同效果,并通过口碑传播塑造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形成有利于人才进入和成长的企业文化氛围,奠定企业获得人才的坚实基础。

3、眼手结合——发现与培养人才:

在中小企业中,并不是没有人才,而往往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和培养人才的手。虽然与大企业相较,人才匮乏也是现实情况,但作为本身对人才吸引力有限、安全度不高的中小企业,眼光向内、发现与培养人才(成本低、风险小、企业认同度较高)显然是优于外部引进人才的实效策略。在发现人才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深度沟通等有效识别人才的手段来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积极解决人才对企业的认同问题(在中小企业中,很多人才是隐藏的,他们不原意承担太多的责任和在工作中发挥更积极地作用,这很大原因是对企业的不认同和企业没有用心去发现他们的能力使然),释放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能力,将这些隐藏的人才真正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并多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人才在成长中实现价值,成为中小企业真正所需;在培养人才方面则应该更侧重于站在员工的角度,以培训提高员工的社会化生存技能,以切实的分析与指导规范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一方面,可以对新进人员指定专门人员带培的方式(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通过一对一的培训和指导,达到因人施教、时时跟进的效果,使新进入者可以迅速适应工作、达到标准,得到锻炼和炼提升;另一方面,对现有员工可采用即时性指导与中长期培养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点上,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首先降低期望值,认识到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多从自身的培养方式方法上找原因,将教育培养与人员的职业目标结合起来,而对企业来说,则应当对人才培养投入适当的人力和物力支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认识问题,以期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中小企业发现与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企业的吸引力,聚拢人才、留住人才,逐渐搭起人才发挥的优势平台,构建完善的人才体系,打造出高绩效的团队,达成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的目标。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小企业认识人才问题的基础,而如何获得这些人才是人才问题的焦点,中小企业只有在战略的指导下、以开放的人才观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才能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三篇:文联解决人才问题调研报告

根据《xx市第二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xx市文联党组积极行动,由党组书记牵头,通过认真研究调研内容,制定调研方案,采取发放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基本经验

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xx文艺界如何更好地“繁荣文艺创作,构建和谐文联”,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建立健全了文联各项规章制度,使机关管理的各个环节畅通有序,促使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有效创新,带动了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科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强化了求真务实的意识,使之能够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进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推动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和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改革开放。

二是激发了活力,鼓足了干劲。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高了文联机关队伍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了“联络、协调、服务”的理念,推动我市文艺事业的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转变了作风,实现科学发展。通过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文联机关转变了思想作风,完善了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了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确保了各项政策决策的公开、透明、规范。

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人才青黄不接

文联机关目前在职人员18人(行编12人,事编6人),平均年龄四十多岁,五年之内,将有一批人退休,其中有的还是骨干力量。一旦他们退休,文联将面临着人才断层,尤其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一些年轻的同志缺乏专业知识,难以独当一面地工作。主要原因:一是历史的原因,过去所进的人员中,非专业人才占的比重较大;二是机制的原因,由于编制的限制,调入专业人才十分困难,因而造成了目前这种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人才青黄不接,一方面专业人才无法调入。文联目前的人才建设状况,对于建设文化强市,繁荣发展我市的文艺事业,为我市的文艺家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和困难。八县(市)文联也存在着类似问题。

2、经费投入不足

《振风》杂志是文联的机关刊物,按照我们原来的设想,《振风》杂志改刊以后,我们打算办成双月刊,每年出刊6期,每期印刷5000册,每期费用约需2万元,全年要12万元。一直以来,财政给予《振风》大力支持。但经费始终是困扰《振风》的首要问题。最初,市财政每年拨款三万六千元,《振风》尚能每年坚持出版四期。以后,由于xx财政紧张,经费逐年递减,《振风》的刊期也变得不固定,随经费情况而易。至20xx年,财政拨款一万元,《振风》今年也就只能出刊一期。《振风》改刊以后,财政逐年增加至目前每年4万元,按每期经费2万计,只能出两期。xx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六百多万人口,20xx年又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振风》杂志则是市级唯一的文学刊物,曾获省优秀内刊称号。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高xx的文化品位,财政支持办好一份文学杂志《振风》,是完全有必要的。据我们了解,周边地市,甚至xx辖县,财政对文学刊物的支持都是很大的。池州每年拨款10万,桐城10万,枞阳8万。xx每年四万,肯定是不足的,因此,我们只能缩减刊期,由最初设想的双月刊改为季刊,每年出四期,印数也相应减少。

三、我们的做法与措施

针对上述人才青黄不接和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我们经过认真研究,认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光是等、靠、要,有些问题必须力争,有些问题还要自己设法解决。为了改变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大力培养机关的年轻人,通过各种形式培训他们,使他们取得专业职称,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业务水平,胜任本职工作。二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20xx年,我们从宿松县文联调入姚岚同志进期刊编辑部,任《振风》编辑部主任。20xx年,xx武警支队画家胡越忠同志转业到文联,我们安排他在组联部工作。他们都只有四十多岁,为文联增添了新鲜血液。目前,文联机关各项工作虽能正常运转,但五年以后,由于一批人到龄退休,文联的专业人才仍然会产生断层。为此,我们一方面物色合适的专业人才,一方面积极争取在编制内调进人才,以解决五年以后人才断层问题。

关于《振风》杂志经费不足的问题,除了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我们成立了《振风》杂志理事会,利用社会力量办好《振风》。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企业单位,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办好《振风》。就目前这种状态,《振风》杂志也只能办成季刊,要想办成双月刊,财政还必须加大投入。

四、我们的建议和要求

xx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十分丰厚,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市委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是符合我们市情的。历史上,我们曾产生过辉煌的桐城文派;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的通俗文学流派在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当代以严凤英为代表的黄梅戏就是一块响铛铛的文化品牌和艺术流派。黄梅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是我市的一张名片,经过以严凤英、韩再芬为代表的几代艺术家的努力,终于从一个民间小戏种,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我市以黄梅戏为媒介,成功地举办过四届黄梅戏艺术节,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创造了丰硕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了黄梅戏,知道了我们xx。这也是文化和经济有机结合的成功例子。除黄梅戏之外,xx的版画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市委、市政府可以利用这个艺术平台,着力将xx版画打造成为一个美术流派,比如皖江版画派,甚至可以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国内外文化产业成功的例子很多,例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广东的油画村、杨柳青的年画、自贡的灯展、潍坊的风筝,以及国内许多成功的文化艺术节,都是经济和文化成功结合的典范,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甚至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然,要形成一种文化产业,一是要找准目标,二是要加大前期投入。比如xx的版画,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二要加强硬件建设,比如展览馆的建设,xx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展览馆。所以,文化强市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有一些实际的举措。

第四篇:中小企业为何容易出现人才断层

中小企业为何容易出现人才断层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但是,在中小企业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方面的问题令人堪忧,尤其突出的就是企业人才断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自己真正可用的人才,中高层管理人员基本靠外面招来的“空降兵”,有心想培养一些自己的员工,但人员流失严重,稍有出色的员工很快另谋高就,久而久之,在中高层与基层员工之间出现一个空白地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就泽亚企管辅导的中小民营企业人才吸引、人才使用方面的原因做一下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的难点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企业规模小。由于企业规模小,因此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职业安全性比不上大企业,不管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带来的影响都会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地域性偏僻。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地域性较强,大部份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优秀人才。

3、缺乏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基础薄弱,再加上缺乏规范的管理经验,因此很难形成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薪酬、福利、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这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再加上中小民营企业老板自身的思想文化和管理水平的原因,造成企业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这对人才的选、育、用、留造成极大的不便,同时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人才使用方面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博弈论”,通过“博弈论”,我们知道,只有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良性博弈”,只有让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发挥出来,才能形成双赢的局面;否则,就会造成“大家都很忙,但忙而无功”的结局。以下是几种现象,对企业、对员工都将会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1、不愿意对员工进行培训。

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培训意识薄弱,缺乏完善的培训开发机制,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只注重使用人,忽视培养人,只管理、不开发造成人力资源后劲不足,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一直没受到足够的重视。

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的本身的资金薄弱及企业主担心对员工的培训是在为他人做嫁衣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员工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培训,即使开展培训,也只是形式的师徒传帮带,培训内容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仅有的培训也成为一种短期行为。

造成这种思想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主自身的原因,认为员工只是为公司赚取利润的工具,“人才缺少,招聘就行”,抱着“有钱哪里找不来人才”的观念,担心一旦员工的技能过高就会跳槽到其它企业。另一方面的确是某些员工的行为使得企业不敢培训、不愿培训。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人员结构失调,造成人才断层。

2、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

中小民营企业以前规模小时,不需要绩效考核,老板整天和工人混在一起,打成一片,谁干得好,谁干得差,一目了然。当企业发展了,老板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了解,怎么办,只有借助绩效考核。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也推行了绩效考核,但往往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有:公司全员对绩效管理实施目的不明确,不清楚要通过这个管理工具想得到什么,核心思想与目的不明确;职能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中层缺乏压力也就直接导致对下属的宽容放纵,导致考评流于形式;绩效考评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但很多时候企业都缺少这个客观标准,无法科学地评判工作质量的好坏,只能凭主观印象作判断;考评结果没有与加薪、晋升、轮岗、培训、淘汰等挂钩,导致人们对考评不以为然的直接原因。

缺乏绩效考核的后果就是员工工作积极性欠缺,“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每天都很忙,“生意越来越好,但公司赚钱却越来越少”。

如此下来,优秀的人才要么另谋高就,要么“沦落”下来,不再努力工作,形成企业、员工双输的“恶性博弈”。

3、薪酬不能做到公平。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因其自身实力问题,在薪酬水平上缺乏相应的竞争力,因此对人才不具备吸引力,难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随着企业的发展,原有的单一的薪酬制度已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除了拿到应得的薪酬,更希望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空间,但在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中,却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的环境。比如,新进来的职业经理人与公司“元老”的薪酬如何平衡?在公司工作三年了,和刚来一个月的同事薪酬一个样,如何平衡?正是由于某些中小企业这些方面做得不到位,导致员工刚有一些成长就另谋高就,人才存留不住,久而久之,导致人才的断层。

4、老板说了算,对中高层管理人才心态的影响。

不少企业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哪怕是一分钱的申请,也必须经过老总签字。使得一些高薪引进的职业经理人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挑战,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心态。

某些企业老总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把一个部门都交给你了,你帮我管理好”,但在管理过程中,却时不时地直接干涉到细节上的问题,几次之后,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已经磨灭,什么事情都交给老板做决定,久而久之,管理人员承担问题的能力都下降了,最终导致人才断层。

5、缺少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

很多民营企业在管理上藐视法规政策,各方面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员工缺乏凝聚力、归属感、稳定感。而且部分民营企业目光短浅,为了点滴的蝇头小利,经常大进大出地“炒人”,从不给予任何补偿。

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心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消极怠工,浪费物料,对老板进行打击报复,从中获得快感。而另外一些有能力的员工是不可能长久待在这样一个没有前途的公司里,人员纷纷离职,企业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久而久之,引起人才断层。

6、缺少人文关怀,沟通不畅,工作环境欠佳。

长期以来,部分民营企业的老板一味追求产量效益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关心照顾。有的民营企业工作环境简陋,很多有毒有害的环境未采取有效措施,经常出现员工工伤和职业病事件。

由于企业间的交流活动少,未能形成良好的员工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尚未形成一种关爱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氛围。

以上种种原因都造成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断层,造成企业想留的人留不住,想用的人用不了,想招的人招不来,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发展。

第五篇:干部队伍“断层”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市法院法官干部队伍“断层”

问题的调查报告

市人民法院

近几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广大法院系统的工作人员努力实践“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司法为民的要求日渐深入人心,法院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分类管理逐步推行,严把进人关、严格法官任命程序和条件,法官素质进一步提高。但必须承认,当前法院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我们基层人民法院法官人心不稳、人才外流问题以及审判力量不足、人员紧缺、人员配置比例不尽合理,法官“断层”问题比较突出。对此,笔者对恩施市人民法院法官“断层”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官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一)人员配置情况

市法院内部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审判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另一类是非审判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审判业务部门人员主要包括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书记员、法警。非审判业务部门工作人员主要指行政人员,即在法院内设的职能部门,从事各种与审判及行政管理相关的工作。这些部门内的许多人员既拥有法官职务,又承担着各种管理性职责或行政职责,包括文秘、收发、档案及资料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还包括其他承担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后勤装备、财务、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工作人员。恩施市法院共有21个内设机构,机关设有:办公室5人、政治处2人、监察室1人、刑庭7人、民一庭11人、民二庭9人、行政庭4人、审监庭4人、立案庭13人、执行局13人、法警队6人、司行科8人、鉴定科2人等一十三个单位,另辖六个中心法庭34人。我院实有政法编制136,在职在编121人(缺编8人),下派挂职2人,我院实有工勤编制3,实际定编到人1名,临时聘用人员9人,现有工作人员共计133人,审判业务部门工作人员113人,其中审判法官70人,执行员13人,书记员18人,法警6人,法医等其他工作人员5人;非审判业务部门人员20人(其中党组领导7人),非审判业务部门与审判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比例为1:5.6,这 个配置比例比过去更趋合理(原比例为1:3.4)。与上级法院比较,我们基层法院的非审判业务部门人员比例不应过大,这与基层法院的功能定位有关。中、高级法院承担着更多的指导职责、管理职责,而基层法院则以办案为主,所以基层法院审判业务部门需要更多的法官,非审判业务部门设置不宜过于臃肿,人员配置比例不应过大,特别是今年人员岗位调整更注重把审判力量向一线办案单位倾斜。

(二)人员素质现状

1、从年龄结构上看。恩施市法院干警平均年龄42.6岁,30岁以下10人,占8%,31岁至40岁有49人,占39.2%,41岁至50岁有39人,占31.2%,51岁以上有27人,占21.6%,显而易见,干警平均年龄偏高,不利于队伍的持续发展,5年内退休人员的比例大,应注重补充30岁以下的优秀人才,改变整个队伍的年龄结构。

2、从学历结构上看。恩施市法院现有研究生1人,占0.8%,本科学历81人,占64.8%,专科学历24人,占19.2%,中专及以下学历19人,占15.2%。从这些数字来看,学历结构并不理想,而且大多数是第二学历。现有人员中第一学历是本科的只有6人,第一学历是专科的只有27人。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法律专业人才尤显匮乏。

3、从职级待遇上看。副处级2人(其中1人是部队副团级转业),占1.6%,正科级4人、主任科员10人,占11.4%,副科级2人、副主任科员24人、享受副主任科员待遇29人(人事局任命),占45%,科员51人,占41.8%。目前,担任中层正职5年以上还是副科的有7人,未按有关政策落实正科级待遇,担任中层正职3年以上还是科员的有7人,未按有关政策落实副科级待遇。同时,还有54岁的科员级干部、29年工龄的科员级干部等现象存在。法院整体职级待遇较差。一定程度上,难免影响了广大干警的工作热情,人才外流较为严重。近5年,从我院调出人员有14人,大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法官等业务骨干,造成法官断层现象严重。

二、法官干部队伍“断层”问题的原因分析

法官干部队伍出现断层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三难”:一是“门难进”,二是人难招,三是人难留。

(一)门难进。法官门难进,法官准入制度标准高。目前,法院进人客观上 要受《法官法》和《公务员法》双重标准的制约。通过公务员公开招考的不一定具备司法考试资格,通过了司法资格考试的又未必符合公务员公开招考的条件。通过公开招考进人法院的和上级组织部门安排的选调生,多难以通过司法考试。不能通过司法考试,就只能从事审判执行的辅助性工作,缓解不了法院目前急待解决的审判力量不足问题。与此同时,通过了司法考试的人员又因《公务员法》的限制,难以进人公务员序列。现在市法院多面临“想要的来不了,进来的跨不过门槛”的困境。每年进人指标有限,空编现象严重,目前,恩施市法院空编8人。

(二)人难招。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干部队伍的决定》下发后,法院招录用主任科员以下的工作人员,主要实行的是省级法院审核、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考试录用的办法,全省一个标准招录,无山区、平原、大中城市之别。为国家级和省级山区县市,经济相比落后,因此,众多考生多报考经济发达的地区。

(三)人难留。主要是法官责任大而待遇偏低,导致人难留,法官流失严重。随着依法治国的逐步推进,法官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但法官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日益加大,法官长期处于矛盾纠纷的风口浪尖,加之案件多,矛盾纷繁复杂,不得不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全市法官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相当部分的法官经常带病坚持工作。而法官待遇仍然偏低,同等于同级公务员,与其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劳动不相适应。

一是经济待遇偏低。法官没有独立的工资序列,工资标准完全按照行政级别享受公务员的同等工资;增资调资等也与公务员完全一样,其他津贴和福利待遇也是按公务员标准执行,完全按照行政级别执行,不太符合法官队伍的特点和规律,不太符合法院工作的具体实际,也与《法官法》第34条、第36条规定不统一。统一规范津补贴政策以后,收人差距进一步拉大,法官收人本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不足以养家糊口。今后进人难的矛盾可能会不断加剧。

二是职级待遇偏低。虽然实施法官法以来特别是加强法院基层建设的有关措施出台以来,法官的职级待遇有了较大的改善。基层法院很多庭长只是一般的科员级。主要问题在于核定的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太少,其原因又在于上世纪80年代的倾斜政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形势的需要。“两院”一直未参加统一管理,又未形成单独序列。按照新的公务员法的要求配备干部、明确职级,法官 和检察官就更加吃亏了。与此同时,法院工作要比其他公务员升职慢好几个周期,因到法院工作要在获得司法资格考试合格,年满23周岁后,方能任命为科员,然后走“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这一漫长的过程。由于无法得到及时升迁,法官的积极性受到损害。责任大而待遇偏低,客观上造成部分法官不能安心工作,或辞职另谋高就,或调往经济发达地区,或提前退休去赚钱,法院留人难,人才流失严重。近5年,从我院调出人员有13人,大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法官等业务骨干,造成法官断层现象严重。现有法官的流失与法官进人的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剧了法官的“断层”。

三、解决法官干部队伍“断层”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降低法官标准不可取。为了缓解法官“断层”危机,有的建议降低初任法官条件甚至降格录取新人,我们认为,这不可取。因为这样不利于法官制度改革,不利于法官队伍职业化和精英化。法官短缺现象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官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个问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但现在急需解决的是扩宽进人渠道,提高法官待遇,充分保障法官的权力,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二)疏通进人渠道要先行。一是要逐年进人,形成年龄结构梯队。在逐年进人时,要注意克服“多年不进人,一年进多人”的现象。二是要拓宽进人渠道。对于基层法院而言,不局限于应往届毕业生,而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允许从有司法资格的人员中选调,有利于及时地选拔符合《法官法》规定条件的人员走上审判岗位。三是改进招录办法,体现法院需求,照顾地区差异。现行办法由全省统一招录,不能兼顾地区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进人差异。因此,有必要改为以市州为主统一组织招录,在组织、人事部门的主导下,“两院”积极参与,根据专业需求情况,择优录用,再根据各县市区的缺员情况统一分配。

(三)提高法官待遇不能等。建议最高法院及有关职能部门尽快组织落实《法官法》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有关规定,制定出台符合法院工作特点的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职务系列、工资制度,提出适应审判工作特点的法院人员领导和非领导职务设置和职级比例方案,研究解决各地法院的地方编制问题,实行基层法院法官基本工资和津补贴无差异政策,尽快落实法官等级津贴,落实特别补助金和特别慰问金制度,以切实解决法官的待遇问题,这是法院留住人才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治本之策。

(四)在职培训力度要加强。在目前司法考试难度不降低的情况下,要提高 法院在编无法官身份的人员司法考试通过率,只有在加大培训力度上下功夫。除实行物质上的奖励和时间上的支持外,还应重点加强对这些参考人员的重点培训和指导,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帮助他们过关,取得法官资格。

(五)法官退休制度要改革。法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岗位,审判经验是最大的财富。对法官包括院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的任职年限,不搞年龄“一刀切”,只要身体允许,工作需要,不轻易让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休息”或退居“二线”,否则将是对审判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在这方面,最高法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在执行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统一的退休年龄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对到退休年龄的法官实行反聘制度,以争取对现有的审判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六)法官职业监督及职业安全保护制度要跟上。《法官法》第四条、第人条对法官职业权利作了较全面的现定,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职业保障制度,法官的这些职业权利没有完全落实,法官应有的职业尊荣也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要切实支持法官严格依法办案、依法独立审判。对刁难和不公正对待法官的行为应当予以追究责任,以保证法官职业地位和法官身份的稳定性,增强法官职业的神圣和尊荣。通过树立法院的权威,吸引人才,通过树立法官的尊严,让法官安心献身人民审判事业。与此同时,上级领导部门也应加大对法官的职业监督力度,规范司法行为,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形象。

关于解决“人才断层”问题的一些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