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定文化自信,以小我助力文化传承
坚定文化自信,以小我助力文化传承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们深刻地知道,祖国之所以能像今天一样繁荣昌盛,是因为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远文化历史,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在伟大革命的实践建设中,更是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传承的责任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自信,我们才能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旗,把小我的力量拧成绳,在传承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二、坚定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自此,文化自信这个词迅速进入大众视线并广为流传。文化自信,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坚定文化自信是十分必要的。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这么一句话:“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新形势下,文化创新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每个社会不断向前的动力,而如今欧美文化、韩流大势入侵国人思想,韩国人更是离谱地提出“屈原、端午、李白是韩国的”等可笑言论,这是赤裸裸的文化“流氓占有”。而坚定文化自信是拒绝外来文化强势渗透、推动文化创新的必要之条件。
为了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我们必须理性审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了解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其次,包容借鉴他国文化,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必定会造就独一无二的文化,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
三、担当文化传承的责任 21世纪以来,人们文化消费增多,“快文化”兴起,发于群体共鸣,成于价值导向,越来越多的低俗文化、糟粕文化进入人们视线。不得不承认,这与文化传承的不全面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汉服的没落、古诗词的丢弃都是现代人完全摒弃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文化的传承,亦是一个民族生命和精神的传承,是一个国家创新优秀先进文化的基础。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担当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多样化方式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一,纵向传承,在历史的维度上传承。首先从几千年的历史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开采一片广袤的沃土,其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栽种其中,接着灌溉之以外来文化、世界历史文化为雨露,包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第二,横向传承,在空间的维度上传承。结合现下流行的媒体方式,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频率高,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度高;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力行,进行文化的宣讲和传承;邀请名家发声,使用舆论的力量将大众目光更多地集中到文化传承的讨论上去。
四、个人行动 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本科在读生,于文化担当和传承上,我希望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一向以中华文化为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我肃然起敬。以经管学院微信公众号运营者之一的身份,我筹划了诸如“纵横”、“同龄人”等专栏,在其中介绍了诸如杜婷、胡康华这样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京剧刻画、民俗风情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年暑假,我将踏上赴藏支教的路,为孩子带去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雨露,希望能唤起藏族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助理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仅能做到如此,或许更多。以小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传承的责任,亦为巨龙矣。
第二篇: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
刘奇葆
202_年04月15日09:21 来源:《求是》
核心要点:
■ 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征、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校正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两创”方针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 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要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 正确处理文化上“中”和“外”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前不久,党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在全党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下发的《意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
在人类历史流变中,任何一个民族走过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骼”,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民族特性,架构起中华儿女的心灵空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五行”相生、太虚即气的朴素唯物主义,阴阳相对、阳生阴长的朴素辩证法,苟日新日日新、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追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点等,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深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络”,维系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维系着泱泱大国的社会秩序,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在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标注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为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肉”,极大激发了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崇尚仁爱、坚守正义的为人之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厚重的中国色彩和中国气质。可以说,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相互贯通、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在这些主要内容上下功夫,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增强中华儿女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总书记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梳理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思想精华和鲜明特质,集中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回答了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和“传承什么、怎样传承”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文化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党中央下发的《意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方针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是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宣言,必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坚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什么样的立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热情很高,同时也存在一些理解偏差和错误认识。比如,有人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搞尊孔复古,有人借机提出“以儒代马”,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请下指导地位,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治理社会。这些观点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如何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在近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人类社会全球大视野条件下产生的理论,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谨、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为广大人民实现解放、谋求幸福、追求理想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确立指导地位,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是各种主义和主张竞技中的优胜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深刻结合,包括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结合,也包括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化道路,既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创新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科学元素,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孕育了光辉的革命文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可以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必然性,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文化的选择。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辩证看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优长和局限。儒家思想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道德资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形成和维护我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我们党十分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比如,“实事求是”就是毛泽东同志从历史典故中撷取出来,创造性地用以概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思想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儒家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正是它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历史危局的重要原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质、优长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校正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鉴别、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开创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新生面。
3.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中央下发的《意见》,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态度,概括起来就是“客观、科学、礼敬”。客观,就是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混杂、积极与消极并存,不照搬复制,不简单否定,坚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科学,就是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进行正确取舍,推动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更好地融入当下、服务今人。礼敬,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敬重和珍视先人创造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决维护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客观、科学、礼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只有坚持以这种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三、把握好“守”和“变”的关系,坚持在扬弃继承中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
这些年,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日益加深,追溯文化源流,瞩望文化振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守”“变”错位现象。比如复古泥古问题,重表象、轻实质问题,庸俗化功利化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和“变”的关系,拿出有力举措、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往前推进。
1.全面贯彻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世代传承积淀,又在不断推陈出新中赓续绵延。202_年11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_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这一基本方针。“两创”方针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也是新形势下处理“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两创”方针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二为”方向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的目标方向问题,“双百”“两创”方针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的路径方法问题,三者都是管根本、管长远的,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中央印发的《意见》,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指导思想,作为必须遵循的方针原则。要深刻领会“两创”方针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用以指导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全部工作。
2.坚持实践标准,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到工作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怎样“守”的问题,一个是怎样“变”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扬弃继承,就是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住中华文化本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只有扬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充分挖掘,价值才能充分显现,生命力才会充分激发。比如,“孝”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许多封建统治者都强调“孝治天下”,今天“孝”仍然是我们倡导的传统美德,但类似“郭巨埋儿”式的愚孝,有悖人性、有违法律,就应该摒弃。转化创新,就是着眼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开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为今人所取、为今人所用。比如,我们立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实践,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忠恕之道”等向上向善的思想价值,为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借鉴。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只有适应深刻变化的时代和日新月异的中国,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文化支撑。因此,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要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3.抓住重点环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只有从基础工作做起、从每件事情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以研究梳理为基础、以“四个融入”为支撑的工作布局。
做好研究梳理这项基础工作,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极大丰富,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地继承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自古就有研究、梳理和总结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汉代整理古籍、编撰形成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别录》,唐代组织整理经学经文形成儒学经典《五经正义》,明代编纂的《永乐大典》,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都是古代文献的集大成者。这些整理工作,虽然有其历史局限,但对文化传承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我们的物质资源比较充裕,技术手段更为先进,有更好的条件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梳理工作。首先要摸清我们的文化家底,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撰等工程,尽快启动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国家古籍保护等工程,分门别类稳步实施。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组织更多力量、投入更多精力,做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校正和深化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的研究梳理,目的是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在浩瀚的文化遗产中把那些具有代表性、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使其中的精华闪亮起来,而不是重复地搞规模浩大、大而全的古籍编纂工作。
抓好四个方面的结合融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一是融入国民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进入课堂教学和教材体系,提升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涵养。把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推动戏曲、书法、武术等进校园,让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沐浴中成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普及,发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作用,推出更多“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栏目,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等实践活动,为人们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便利条件。二是融入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进行合乎时代精神的阐发运用,使之成为涵养主流价值、涵育美德善行的重要源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其纳入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深化孝老爱亲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培养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新乡贤文化,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三是融入文化创造。珍视先人创造的宝贵遗产,加强对中华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着力振兴传统戏曲,积极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题材、激发灵感、汲取养分,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使当代文艺创作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风格。四是融入生产生活。强化实践养成,注重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与法律法规、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相衔接,与文艺体育、旅游休闲、饮食医药、服装服饰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生活场景。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重现中国建筑之美,延续城市文脉、建设美丽乡村,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把握好“中”和“外”的关系,坚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在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的。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都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近代以来,伴随民族兴衰和国运沉浮,传统文化遭遇空前危机,文化上“中”和“外”的关系变得复杂。当前主要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唯洋是举、唯洋是从,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时落后,不如西方文化;另一种是故步自封、盲目排外,以复兴传统文化之名贬抑外来优秀文化、抵制外来优秀文化。正确处理“中”和“外”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1.不忘本来,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绽放夺目的光彩。体现中国独特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在海外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种写意的美学品格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
2.吸收外来,广泛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逐步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深刻影响。近现代以来,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加广泛。从文艺领域看,中国近现代的绘画、电影、话剧等,既借鉴了国外的有益元素,又进行了民族化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比如,著名画家徐悲鸿,就是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技法,讲求光线、造型和对人体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开辟了中国画新的艺术境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我们只有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面向未来,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也要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还不相称,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匹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就应当不断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打造中华文化品牌,让世界了解一个文化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博大的中国。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理应有高度的担当意识,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宽广胸襟,围绕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和开创人类世界美好未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与其他文化一道携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并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第三篇: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2_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到国际国内、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对十九大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中心,其中一个突出作用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要去其糟粕,择其精华,发扬传承下去。
作为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和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应该带头发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阅读推广工作中,为读者推荐好的、优秀的、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图书文献资料,引导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单位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02_年12月8日
第四篇: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新时代的软实力
党的十九大于202_年10月18日上午胜利召开,在大会报告上,总书记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宣传、推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影响力。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就辉煌,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身为中国儿女,我们要认同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在新时代、新要求下,进一步提高认识中华文化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全面宣传、推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大传统优秀文化宣传推介及传承力度,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让世界对中国文化侧面,让中国文化惊艳世界。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增强文化创造。文化是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及体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实力之一。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既要宣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要运用现代知识和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及精华进行创新和改造,凝心聚力,用实体、用实业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文化在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壮大中国综合国力。
第五篇: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我做起
文化自信,从我做起
开场白: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表一篇有关时政热点的演讲,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一种比较正式的方式发表演讲,所以说一定会免不了出些差错,还请在坐的各位多多海涵。我演讲的主题是坚定文化自信,演讲的题目是“文化自信,从我做起”,接下来开始我的演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之多更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应该具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缺乏文化自信,这个国家就会缺少生命与活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当代人民走向世界的基础,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石。
谈到文化自信,很对人都会觉得很模糊,或者会觉得中国的文化不值得自信,这是对文化本身不了解的表现,在中国这种现象比较多,也是有原因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被迫由封闭转为开放。许多新的事物、新的思想纷纷流入中国,让封闭了好几百年的中国人开了眼界,瞬间发现国外有这么多“先进”的事物,思想,让整个民族很难适应过来,就出现了不少错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的人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崇洋媚外,也有人对此顾步自封,从不过问,为持有“绝对”的文化自信而感到自豪,少有人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和别人的文化。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就是对文化的认识不够。为什么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不够,是因为对文化调查地不够彻底,没有在充分调查下总结的结论,含水量注定是很高的。所以,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充分的文化调查,对文化没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信将无从谈起。调查文化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弄清楚我们有什么,别人有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有什么,我们有植根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勤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勤劳的象征,这是西方所不能比的;我们有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汉语;我们有着其他国家无比羡慕的饮食文化;我们还有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孔子,他的儒学思想渗透到了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还有在社会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节日——春节……一个拥有充分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他本身具备足够多代表民族、代表国家的优秀文化,很幸运我们的国家拥有这个条件,而且完全是过之无不及,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全有资本、有理由、有底气相信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已成为世界多级化的文化一级,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international,我们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接触到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最先进的文化、最杰出的作品,就没有比这更可惜的了,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避免走自我封闭的回头路,才能与世界上优秀的文化进行交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推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时代任务,特别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奉献和努力,但是我对此还是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因为我们这一代的人才将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才将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才将是祖国的希望之所在,大家说是不是?大家有没有能力做到民族自信?大家的掌声在哪里?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世界会有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会有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影子,未来中国在世界文化范围内所展现的不会再是一首首简单独立的奏鸣曲,而将会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响彻世界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