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21-103026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0 18:28: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会与思考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通过积极参加课堂培训和讨论,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现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把握现实问题,深刻领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在经济快速发展,体制快速变革,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管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作;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社会矛盾不断孕育和爆发,社会矛盾总量仍处于高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还不够高,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如何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成为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 1

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的要求,自觉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政为民的关键环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社会管理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多的投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机制,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二、贵在创新,重在加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新跨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方面,要以“贵在创新”的气魄,建立完善各项社会管理机制为保障,大力实施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工程。一是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作为执政为民的核心。建立健全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项重要决策,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健全集督促落实、纠偏纠错、目标考核于一体的执行体系,实行跟踪问效制,约束和规范机关干部、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促进履职尽责,坚决防止因不作为、乱作为、违法行政引发矛盾,导致不稳定问题发生。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坚持从实际出发,一律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凡提交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审批涉及民生的重大事项,未经评估的不予上会;评估出的严重隐患凡是未得到 3

妥善化解不得擅自组织实施。政府督查部门负责对风险评估过程、评估结论审查审批过程的监管、指导和评估后续工作的管理,避免因后续管理缺位引发矛盾和问题。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扩大和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城镇贫困就业家庭的帮扶力度,组织开展对城镇再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致富活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重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健全覆盖全市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加大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力度,健全和完善党的监督、法律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以及技术监督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的监督制约新机制,从源头上约束、监督执法者的执法行为,避免由不作为和乱作为引发矛盾纠纷。大力推进执行工作机制改革,着力建立执行联动机制、威慑机制等长效机制,切实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最大限度地杜绝执行中的腐败行为、消极不作为和乱作为引发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要以“重在加强”的力度,积极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大力实施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攻坚化解工程。一是广辟“开门接访”渠道。充分利用信访绿色邮政、专线电话、网上信访等渠道,引导群众更多地以书信、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充分发挥各级信访代理站和民情汇集处置中心的作用,对各类矛盾问题能够化解在基层的在第一时间化解,基层解决不了的及时汇总上报,逐级研究解决。以深入开展法治城市、乡村、社区、街道、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法律八进”,广泛深入宣传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减少和避免非正常集体访的发生。二是完善“三大调解”体系。进一步创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工作协调配合机制,按照组织网络、工作程序、法律效率、业务指导“四个对接”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大调解”体系,努力实现“四提高、五下降”的工作目标,即:人民调解成功率、民事诉讼案件调解成功率、行政信访案件调解成功率、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中民事诉讼案件、涉法涉诉案件、集体上访数量下降。三是提升“攻坚化解”能力。要通过大力加强政治业务学习,采取岗位培训、争星夺旗、业务比武等形式,不断提升信访干部处理复杂局面、解决疑难问题、协调预测指导、综合分析研判、推进工作创新“五种能力”,努力 5

成为攻坚克难的标兵。对成因复杂、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的问题,坚持解决问题和疏导教育相结合,依法按政策办事和特殊情况个案处理相结合,采取领导包案、集中调度、调解仲裁、救助救济等有效措施,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严格实行信访工作“双规范、双追究”,即规范干部行政行为、及时解决信访问题;追究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树立责任意识,追究违法上访人的责任、营造良好信访氛围。抓好《信访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信访,增强群众依法信访的自觉性,引导信访人树立法治观念,逐步改变那种“找上级、找大官、告衙状”和“官大于法”的错误认识。严格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强化依法治理信访工作。

此外,还要不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努力营造“大打压”态势;深化重点领域管理,努力形成“大治理”局面;依靠科技手段,努力构建“大防控”体系;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努力构建“大联动”格局。

三、精心组织,齐抓共管,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切实摆到重要位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制,统一部署,制定 6

规划,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本部门、本单位及职责范围内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负总责,深入调查研究,定期召开党委(组)会议,分析解决改革推进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具体贯彻意见和配套文件,一并认真实施。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及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各地各部门和人民团体要根据各自职能,在开展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工作,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和监督考核机制,促进工作与考核奖惩挂钩,并纳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奖罚并举的工作格局。

三是组织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是由公众构成的,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社会,难以切实实现社会和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突出强调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要不断提高其参与社会管理的素质,增强其社会管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广大公众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以及人民当家做主的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民国家人民管理的意识,探索建立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引导和鼓励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充 7

分发挥舆论正面引导作用,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在加大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力度以及推进工作落实的决心和责任,大力宣传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典型人物事迹,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实践,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有责、社会建设人人参与、社会稳定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也是其有力支撑。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

第二篇:浅谈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实践论文)

社会管理创新

一、为什么要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这是一个我们不用去否认的事实。这主要表现在阶级群体冲突增加、人口流动性问题、社会失范引发风险和社会管理国际经验等问题。在阶级群体冲突方面上,由于工作岗位少,有些人找不到工作,成为了自由人。没有单位的他们,单单靠单位模式是想管也管不住,这样就增加了政府管理社会的难度。在人口流动性方面上,我国的2亿流动人口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流动过程使社会管理迎来一个挑战,主要是因为他们由于流动导致了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的产生。而实在的人口流动还能看得到,但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呢。互联网可以使得信息迅速传播,引起情绪激愤,使得小事变大,最终可能形成集体行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又和现实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虚拟社会的所作所为都有强烈的现实指向。而且这些年,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对政府的意见

1不断增多,群众与干部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了。社会诉求在提高,群众愿望在升级。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天成为了大问题,过去理所当然的事情今天越来越不理直气壮了,过去坚不可摧的合法性基础今天越来越有些靠不住了。在社会失范方面,由于之前沿用西方社会数百年历程的价值观已经失去共识,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真正形成,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在社会管理国家经验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与发展的阶段不同,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也就不同。在1978年以前的混合市场经济时期,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福利国家,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福利国家和福利社会、建立完善基本社会关系管理制度、始终注重提高消费需求。在之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十分有限,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

由于这些原因,之前提出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了,故在202_年6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之后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重点工作之一。

二、如何社会管理创新

既然要社会管理创新,那管理内容的创新肯定就是重点了。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理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做到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加社会管理合力。则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要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

理发展新机制;要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要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

二、解决社会管理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则需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要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对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要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三、选择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则需要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合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促进社会活力,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

总而言之,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对本村医疗状况的调研

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各级机关关注和改善民生,高度重视弱视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积极完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和党的事业兴衰。其中的重视弱视群体的服务管理显得尤其重要,社会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到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只有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生活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体现社会主义人文关怀,人民才会幸福。要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都可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重视弱视群体的现实问题,为全体社员创造公平和谐的生活环境。

重视弱视群体,了解他们的一切,了解可以帮助他们的一切,比如医疗、住房。今天我就说说医疗这方面吧,暑假期间我对我自己所在的村进行了医疗状况的调研,了解到了很多东西。大家都知道,也许很多家庭可能的生活条件都不错,但是在家庭成员经历过一场重病后,家庭就贫苦如洗。确实,现在住院费、手术费、药费什么的都很贵,但是有了医疗保险政策后,虽然不能全部减免,但是可以减免一部分费用,这对于困难家庭相当于雪中送炭。这个政策服务大众,是个利民的好政策。这次调研主要通过了调查问卷来统计数据,调卷内容主要是当你身体不适的时候去哪里就诊、有多少间私人诊所、每年花费在医疗上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大概多少、是否有参加医疗保险、了解医疗保险么、知道住院的医疗费用如何报销么以及一些有关医疗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村民知道怎么报销费用,不要参加医保了却不

会报销,这样就多花一笔钱了,不值得。又如可以知道村民哪些没参加医疗保险,这样可以劝说他们参加,跟他们介绍参加后的好处。调查结果表明,本村的医疗保险工作是比较好的,几乎所有村民都有参加,对于贫困家庭的来说,政府都有给予适当的减免参保费用,使更多人能享受到医保带给人们的好处。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我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需要有充分的准备、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就能做好一件事。社会管理创新,看似只和政府有关系,但实际上它和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我们配合好政府的工作,政府才能更好的做好政策。关注民生、走和谐发展道路、开创社会事业新局面,使得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困有所助。倾听民意、解决民扰、温暖民心、关爱人民、促进民安,使得人人安心、人人快乐、人人幸福。

第三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摘 要】实施民生工程,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创新社会管理,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两者不仅在价值取向、基本要求、实现目标上高度一致,而且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民生工程 举措 保障 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全体人民作为重中之重,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则是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和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对部分基层政府实施民生工程情况的考察调研证明,实施民生工程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举措,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目录

一、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联系。

(二)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

(一)实施民生工程,是更新管理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实现社会公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三)实施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

三、创新社会管理是助推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通过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通过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三)通过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稳步实施

一、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深刻理解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内涵,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一)、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联系。

实施民生工程,是指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性举措。一句话,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手段进行改进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工程建设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政府把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重大举措落实到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以民生安定促进民生和谐,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在制定政策、工作决策时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反映民意,积极维护民利,让群众权益切实得到保障,从而确保社会建设顺利发展、民生工程稳步实施。二要明确: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作为政府的两项重要职责,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联系紧密、相互促进,而且在价值取向、本质要求和实现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二)、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

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达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生活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协调社会关系、切实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认真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创新社会管理与实施民生工程都是把以人为本、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本质要求和实现目标。

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实施民生工程,既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

(一)、实施民生工程,是更新管理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创新过程中,思想的认知决定着行动的效果,所以,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温家宝同志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通过实施民生工程,促使政府不断转变职能,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通过民生工程的建构和实施,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新思维方式,创新管理理念,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实现社会公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十二五”规划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点是“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则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实际的利益问题,确保党中央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有效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实现社会公正,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创新。

(三)、实施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如贫富差距现象扩大,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都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同时,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这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安宁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干事创业。只有民生和谐才能社会和谐,只有社会和谐才能推进社会管理不断创新。

三、创新社会管理是助推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管理理念创新为前提、管理制度创新为保障、管理手段创新为重点,才能确保社会建设科学发展、不断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而且为民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一)、通过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思维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建设民生工程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期盼的民生实事抓起,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扎实有效地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要通过更新思维、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切实做到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确保民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二)通过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以制度保障为前提。在制度建设上,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和措施。通过完善合理的社会政策体系,用制度和政策来调节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使政府把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民生工程建设上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确保民生工程建设健康发展、不断发展。

(三)、通过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稳步实施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为民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的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采取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方法,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优化社会环境,确保社会建设顺利发展、民生工程稳步推进。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兴业县实际,笔者认为应从加快经济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点、夯实基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点、健全体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支撑点、“转变作风、提升绩效”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党建引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保障点六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材料

综合项目

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1、技防建设(部分)

2、人防工程

3、治安志愿者

4、治安保险

二、社会管理创新

1、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年活动

2、实有人口管理

3、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

4、“两新组织”管理

5、网络虚拟空间管理

三、综治基层基础工作

1、基础规范建设年活动

2、综治工作经费

3、综治维稳中心建设

4、基层综治队伍建设

5、基层平安创建

四、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

1、领导干部任期目标

2、平安建设责任书

3、综治工作实绩档案

4、成员单位述职、联系点、联席会议、责任书

5、综治检查督导制度

6、重特大案件

专项工作

一、严打整治工作

1、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

2、反邪教

3、无传销

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2、涉法涉诉案件集中处理

三、社会管理

1、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2、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3、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

4、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5、铁路护路联防

6、维护妇女利益、平安家庭创建

7、综治工作宣传月、平安建设宣传活动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范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收入低、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保障弱等,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思想为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尤其要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民生为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着眼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和效率;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纠错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和风险。要突出人文关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眼化解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度为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