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危机中羊群效应的表现
金融危机中羊群效应的表现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货币银行金融是最重要的社会构建,金融作为最基本的战略资源广泛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与之相随的是金融不断超越实物经济发展过度膨胀,危机频发,甚至引发、演变为经济危机。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世界上已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严重的金融风险和危机,这些国家和地区为解决金融问题所直接耗费的资金高达30000多亿美元。
羊群效应一直以来都被研究者认为是引起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祸源,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即市场中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当羊群行为产生时,个体趋向于一致行动,对于社会整体的一个较小冲击可以导致人们行为的巨大偏移。羊群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这种行为被投机冲击者利用时,它将在国际货币危机的发生和传染中发生乘数性的夸张作用。国内外不少研究证明羊群效应会引起信息追涨,内幕消息得不到有效指示;会引起价格泡沫和股价的异常波动;会引起传染效应及危害金融系统安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外国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金融交易的杠杆化使得融资越来越便利,融资额越来越大.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使流动性大大增强。这样,资本市场的一点异动便往往会带来可怕的“羊群效应”,使资本市场瞬间处于过强的买压卖压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资本流动突然逆转引起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极大动荡,从而成为金融危机的源头。早在1996年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发表的讲话中运用“非理性繁荣”一词来形容股票投资者行为,表示了他对美国股市的担忧。索罗斯批判中也有“一边倒的随大流行为,是引发一场剧烈的市场紊乱的必要条件”的评述。索罗斯认为,当羊群效应出现时,追随趋势行为加剧,市场的偏差会自我强化,从过度泡沫发展到过度超跌,最终形成市场的大起大落。
羊群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非理性的投资热潮
在散户所具有的流动性积累到一个不可遏制的规模时,股市的巨大财富效应和随之对房市的推动在短时期内便演化为不可逆转的非理性投资热潮。在这种状况下,证券市场价格的高低不取决于所谓价值投资,而是取决于交易双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最终形成了泡沫经济。轻微的泡沫经济会使资金不断地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使实体经济因资金匮乏而逐渐衰退;严重的泡沫经济会造成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实体经济的衰败,而虚拟经济却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当价格高到离谱的高度而回落时,泡沫就会彻底被戳破。在股市下跌过程中,投资者的投资心理遭到重创,对股市和房地产等市场失去信心,而金融机构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投入的资金同样会遭受巨大损失。此时羊群效应再次发挥作用,一家银行的破产会造成整个金融的恐慌,存款户的“挤兑”和投资者债权的索还,会使大批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如摩根斯坦利、高盛等一些看来很健康的机构在2008年9月时,实际上手头现金很充沛,但一旦恐慌蔓延,很快就把现金消耗殆尽,陷入危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本来已存在泡沫经济的国家雪上加霜,刺破了泡沫经济,使看似繁荣的经济露出了真实经济的本来面目,并在随后需求的剧烈萎缩下,真实经济也遭到重创,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信息处理上过分“搭便车”
金融业每天都存在海量信息的获取,这必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同时中小投资者由于本身的专业水平有限,不得不依赖评级公司、权威研究机构、投资顾问,以至于过去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一般都要求依据主要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甚至有的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也大量使用国际性评级机构的评级作为其衡量和评判风险程度的基准。但实际上这些评级公司、研究机构也不是神仙,也面临同样的信息处理问题。一方面,评级业务本身会有顺周期性。在经济景气上升周期,评级往往越来越好,导致投资者未看到风险,加大投资力度;而一旦景气发生逆转,特别是危机出现时,评级不得不掉头,变化可能非常快,从3A级就一下子跌到C级,导致市场跟着恐慌。这表明评级公司消化市场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还体现出顺周期性。在最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欧洲一些小国也有这样的抱怨,认为评级公司事先没有看出什么问题,在发生危机和融资困难时还一再降级,落井下石。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评级会影响判断的独立性。金融从业人员和投资者可以搭外部评级的顺风车,只要金融产品满足了评级标准就不再自行判断其风险了。长此以往,金融业习惯了这种做法,过度依赖外部评级,导致投资行为更加趋同,易出现集体失误。
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后,各主要评级机构成为最直接的批评对象。基于对评级机构的信赖,投资者才大量地购买高质量的评级债券。但事实表明,这些评级机构所认定的与美国国债同等级别的3A级证券,在一夜之间却无法确定其价值,投资者纷纷抛售。著名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的CEO 雷蒙德·麦克丹尼尔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的时候承认,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和惠誉(Fitch)不惜降低标准,没有尽到监督之责,并把全球金融系统置于巨大风险之中。“维持我们的标准和维持我们的市场份额,这两者是完全冲突的。”麦克丹尼尔如此表示,并再次把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置于舆论指责的焦点,因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已经指责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给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评级时,都存在违反内部程序的行为,并且未能避免利益冲突问题。虽然标普、穆迪和惠誉这三大评级机构在避免利益冲突问题上都有明确规定,但SEC 的调查显示,一些对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竟然直接参与评级费用的商谈。由于评级费用由债券承销商支付,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评级费用也越高,因此评级机构无法保证评级的独立性。而批评家们更是认为,穆迪和它的竞争对手标准普尔及惠誉其实是这场金融灾难的帮凶。
三、各种跟风出现的金融衍生品缺乏有效监管
美国金融危机发端于2007年夏季,由于美联储前期连续调高联邦储备基金利率,从而刺破房地产泡沫导致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跌,使得房地产次级贷款违约率大幅度上升。就次贷危机本身来讲是一个信用危机,但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将次级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和流通债券再证券化(CBO),使得抵押贷款的结构更加复杂化造成了对于信贷风险的重新定价。并且这些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违约掉期(CDS)对资产证券化债券进行保值从而产生了金融风险的放大机制。
美国许多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都持有与次贷相关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构性债券产品,并且都集中反应在资产负债表以外,属于这些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对冲基金、银行附属的管道和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基金大量地持有经过投资银行打包、结构更为复杂的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了融资以从事该项业务证券公司和投资者在商业票据市场和所谓的回购市场大举借债,并提供证券作为短期贷款的抵押品。银行附属的管道和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基金通过短期抵押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获得资金以便解决到期日不匹配问题。在低利率时代,这一替代性银行系统利润惊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参与者不需要遵守商业银行较为严格的损失拨备要求。但随着次贷危机爆发,这些替代性银行系统变得日益脆弱,它们单薄的资本基础无力应对在抵押贷款和其他投资方面遭受的巨大损失,而他们所依赖的融资市场也迅速枯竭。在2007 年8 月到11月期间,抵押支持商业票据(ABCP)市场的未偿付金额锐减了300亿美金,说明ABCP 市场的流动性迅速走向枯竭。
随着银行附属的管道和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基金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银行作为这些机构的出资人开始向这些机构注入流动性。但是,结构性债券的杠杆很高,且很多机构购买这些债券时房地产价格也非常高随着房价的大幅缩水,结构性债券的放大效应迅速抽干了这些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同时很多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违约掉期(CDS)对其持有的结构性债券进行保值,但是随着市场流动性的蒸发,许多发行CDS合约的金融机构无法履约,更加剧了市场危机,而市值达到62 万亿美元的CDS市场一旦崩溃,市场的连锁反应足以使美国金融市场完全崩溃。
四、过分注重程序交易
信息处理的耗时和费力还导致了所谓的程序交易(Program Trading)。早在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前,大量的股票市场投资者就靠计算机根据趋势进行程序交易。程序交易的模型基本一致,加工信息的来源也大同小异。而且有研究人员试图证明技术分析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如果关注公司基本面,则会导致极大的计算复杂性,人们干脆忽略有关公司的大量信息,主要进行技术交易。结果,造成投资行为高度一致,羊群效应非常明显。后来的纳斯达克泡沫留下了对程序交易的深刻教训。此后,投资界就呼吁人们不要太迷信技术分析和程序交易,还是应着眼于信息的收集和基本面的研究,注重长期投资。
第二篇:羊群效应
4、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盲从则往往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集体)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事实上羊群效应就是一种跟风行为,它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自我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法国科学家亨利·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叶。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也许动物世界的故事看起来多少有些讽刺,但是人类何尝又不是如此。就以前阵子的热火的股市来说,有多少人跟风入股现在却被牢牢套住的?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产生从众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有多少人坚持某一条意见,而非这个意见本身。人数多无疑表达了一种说服力,相信很少有人还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借助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
案例解析管理定律之羊群效应
第三篇:羊群效应
一.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效应是诉 诸群众谬误的基础。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 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Herd Effect]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
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羊群效应——跟随现象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
[1]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经济学里
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 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 局或遭到失败。在资本市场
“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在目前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映,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需牢记,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及其博弈分析
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异象,它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经理人之间名声与报酬的竞争是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文章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进行了理论、博弈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这一异象的原因与影响。
金融市场
“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s)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 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羊群行为的影响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 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投资基金存在“羊群行为”时,许多基金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股票的超额需求对股价 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基金净卖出股票时,将使这些股票的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跃;当基金净买入股票时,则使这些股票在当季度出现大幅上涨。从而导致股价的 不连续性和大幅变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第二,如果“羊群行为”是因为投资者对相同的基础信息作出了迅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加 快了股价对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场更为有效。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在上升的市场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涨越过价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场中(如熊市),盲目的杀跌,只能是危机的加深。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造成了股价的较大波动,使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 时由 “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金 融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二. K线形态
K线组合形态 1分为红三兵、圆弧底、“V”字型底部、反转十字星、“W”底(双重底)、头肩底股价、低位档五阳线;K线组合形态 2分为芝麻开花、背水一战、趁热打铁、直上青云、弹剑长啸、九天射日等类型
1)红三兵
在暴跌行情之后,空方已无力继续打低股价,股价在低价区呈“一”字形窄幅波动,小阳线与小阴线交替出现,成交量萎缩。经过较长时间整理之后,多方积蓄了足够上升的能量,伴随着成交量的均匀放大,盘面出现连续上升的三根小阳线,使股价突破盘局开始上升。这三根小阳线称为“红三兵”,它的出现预示着后市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很大。
2)圆弧底
随着股价逐渐被打低,空方能量消耗极大,多空双方进入对峙阶段,此时股价走势平稳,成交量萎缩。继而多方进一步反攻,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股价逐步上升,连续突破三条移动平均线的压力,并创出近期新高,说明多方已占据主导优势,股价后市必将上涨。
3)“V”字型底部
当空方连续将股价打低做空能量耗竭时,多方立即发起反攻,不给空方喘息的机会,在成交量的配合下,将股价逐步推高,形成“V”字形上升趋势。
4)反转十字星
在下跌行情中出现十字星,说明下档承接力较强,随着后面阳线的出现,表明多方不仅在十字星处有效阻挡住空方的进攻,并发起了反攻,此时可以确认这是“反攻十字星”,后市将被多方控制逐渐走高。
5)“W”底(双重底)
空方连续三根阴线,打压能量殆尽,多方发起反攻,但在前期密集成交区的高度受阻回落,但股价却未跌破前期低点,接着,多方再次发起反攻,一举突破前期阻 力位,逐步走高。当股价从第二谷底上升超过顶点价格的3%,可视为有效突破。股价的这种走势形成双底,为后市上升打下伏笔。
6)头肩底股价
经过长期下跌后,成交量明显减少,股价走缓并略有反弹,成交量略有增加,形成左肩。紧接着继续下跌探底,遇到多方反攻,成交量迅速放大,股价回升超过左 肩低价位,形成头肩底,又再次回档下探,形成另一个底部即右肩,此底部不低于头肩底。此后多方反攻,在大成交量的配合下将股价拉起,如股价上升超过颈线位 3%则可确认后市的上升走势,其股价上升的最小幅度为底部至颈线的股价垂直距离。
7)低位档五阳线
在低位区连续出现五条或五条以上的小阳线,说明逢低吸纳者众多,买盘强劲,底部就已经形成,多方蓄积的能量即将爆发,后市上涨的可能性极大。
K线组合形态
21、芝麻开花:
二次高开阳线:股价跳空而上,形成阳线,第二天再次跳高开盘,且高走高收,此图形为多方占优走势,一般预示着空头的溃败,股价可能会快速上行,连拉阳 线。投资者应认真观察第二天高开后的走势,如股价在成交量配合下顺势高走,可顺势介入操作。要同时认真观察个股基本面和消息面,以提防某些主力和机构借此 形态骗线出货。
2、背水一战:
跳空攀援线:股价跳空高开突破后,连拉两根顺次向上的阳线(攀援线),多头尽快将防线向前推进到离第一天跳空缺口较远的地方,这是多方占优的走势,一般 表明空头基本放弃抵抗,股价将继续上行。K线组合中跳空缺口往往预示着多头背水一战的决心。本K线
组合在第二天的走势比较关键,如能在成交量配合下平开(或略微低开)高走,一般可及早介入,持股待涨。要同时认真观察个股基本面和消息面,以提防某些主力和机构借此形态骗线出货。
3、趁热打铁:
渐大三连阳:股价上升途中,多头接连向空头发起进攻,且攻势一天比一天猛烈。反映在K线图上,股价连收阳线,而阳线实体也越来越大,这常常是股价将加速 上行的先兆。由于本K线组合中连续阳线的实体是由小变大,一般表明多头攻势日见顺利,将趁热打铁,向空方发起总攻。运用本K线组合时应注意,如K线组合中 阳线实体比较大,特别是第三、四天的阳线已是中大阳线的话,就说明多头力量十分强大,即使遭致空头反扑,也不过是极短时间的调整,反而成为短线追买的良 机。要同时认真观察个股基本面和消息面,以提防某些主力和机构借此形态骗线出货。
4、直上青云:
上升中跳高十字星:随着股价上升,在中大阳线后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类十字星。这些类十字星只是上涨途中的暂时整理而已,次日若股价上扬且伴随成交量的有 效放大,一般为介入信号,通常将再出现一波快速上攻行情。本K线组合中类十字星数量多少不定,少则一颗,多则三、四颗,无论星线多少,只要再次放量上攻,即会加速上扬,故投资者一般应在放量时及时介入,坐享顺水推舟之乐。具体操作中,要同时认真观察个股基本面和消息面,以提防某些主力和机构借此形态骗线出 货。
5、弹剑长啸:
上升中途跳高剑形线:随着市场气氛回暖,看好后市的人迅速增多,导致股价以较大缺口向上跳空开盘,其后虽受短线获利盘打压向下回落,尾市仍被拉高至开盘 价附近收市,从而收出一根跳空的剑形线。此图通常表明空头反抗力量十分薄弱,如第二天仍以高上跳空的形式开盘,股价一般会加速上扬。K线组合中剑形线的长 下影说明空头也曾拼死抵抗,却根本无法阻止股价上行,这种情况常常导致一些较敏感的空头反手做多,股价上行速度将会加快,因此投资者一般应在当天收市前及 时跟进,至迟应在第二天跳高开盘时趁早杀入,否则可能错失一波快速上扬行情。具体操作中,要同时认真观察个股基本面和消息面,以提防某些主力和机构借此形 态骗线出货。
6、九天射日:
上升中途跳高弓形线:股价上升途中,多方奋力向上,但遭空头狙击,不得不回撤至较低价位,从而在K线图上走出一根长上影K线(即弓形线)。由于K线组合 中空头力量在制造“长弓”过程中已消耗殆尽,因而弓形线形成时即介入良机,即使第二天不能形成将这一弓形线包容在内的大阳,股价上行趋势一般不会改变。如 第二天多头尽全力向上攻击,将前一日长上影全部抹去,则股价将加速上行,连收阳线。如第二天多头不能攻上弓形线最高点,而是收出一根包孕在此弓形线长上影 之内的中小阳线,就说明多头上攻遇到较大阻力,虽不能就此妄言股价见顶,但其后上攻速度将放慢。具体操作中,应认真观察个股基本
面和消息面,以提防某些主 力和机构借此形态骗线出货。
主力吸筹的K线形态
主力调动巨额资金做庄一只个股,不可避免对这只个股的走势产生影响,主力建仓吸筹必须实实在在打进买单,吃进筹码,主力派货套现必须实实在在打出卖单,抛出筹码,主力巨额资金进出一只个股要想不在盘面留下痕迹是十分困难的。
现在我们来介绍几种主力吸筹留下的K线形态:
牛长熊短
主力进场吸筹使一只个股的多空力量发生变化,股价会在主力的积极性买盘的推动下,不知不觉慢慢走高。但是,主力建仓一般是有计划地控制在一个价格区域 内,当股价经过一段慢牛走高之后,主力通常会以少量筹码迅速将股价打压下来,这段快速打压我们通常称为快熊,以便重新以较低的价格继续建仓,如此反复,在 K线图上就形成了一波或几波牛长熊短的N形K线形态。
红肥绿瘦
主力吸筹阶段为了在一天的交易中获得尽量多的低位筹码,通常采取控制开盘价的方式,使该股低开,而当天主力的主动性买盘必然会推高股价,这样收盘时K线 图上常常留下一根红色的阳线,在整个吸筹阶段,K线图上基本上以阳线为主,夹杂少量的绿色的阴线,这样的K线形态我们通常称之为红肥绿瘦。
窄幅横盘
一只个股底部区域表现出来的窄幅横盘的箱体,可以认为是主力吸筹留下的形态,通常个股的跌势只有在主力资金进场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得到扼制。下跌趋势转为 横盘趋势,而横盘的范围又控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幅度15%以内),基本上可能认为主力资金已经进场吸筹,股价已被主力有效地控制在主力计划内的建仓价格 区间之内。
关于主力吸筹的K线形态研究是技术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炒股入门,股票舆情分析,股票买卖时机,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三种常见的K线形态,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第四篇:浅谈投资决策中的羊群效应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企业管理概论
(课程论文)
浅谈投资决策中的羊群效应
摘要:企业在发展道路上将业务伸展到不同的领域,这时候行业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管理者在投资决策中往往会存在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金融市场上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信息不完全”,“名誉的考虑”和“投资经理激励机制”被认为是导致“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存在典型的羊群效应。
关键字:羊群效应信息 名誉 激励
一、什么是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二、羊群效应是好还是坏
羊群效应带来的是盲目上马的项目和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而导致的模糊的前景,甚至会分散一个公司的精力。正所谓,没有免费的午餐,把握好羊群效应带来的利弊才能做成正确的决策,选择肥沃的草地。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但是,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均衡中也有所说明)。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
羊群效应还是一种减少研发和市场调研的一种策略,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上,也叫做“Copy Strategy(复制原则)”。当一个公司通过调研和开发而投放市场的产品,会被对手轻易的复制而免去前期的研发成本,是加剧竞争的一个来源之一。
三、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
引起羊群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不完全、对名誉以及报酬结构的考虑。
1、基于信息不完全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四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的空穴来风,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2、基于委托代理人名誉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理论。由于投资经理的能力是不确定的,对名誉的担忧就产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为高”的信号后进行投资。由于代理人2关心的是他的名声,不论信号如何,都会采取和代理人1一样的投资策略。因为如果决策正确,他的名声就得到增加;如果错误,则表明要么两人都是愚蠢的,要么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但得到了同样的错误的信号,这并不损害其名声。如果采取不同的决策,委托人就认为至少有一个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会一直运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间的信号差异。
如果几个投资经理相继做出投资决策,每个人都模仿第一个进行选择的投资经理的决策。最终,如果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好的信号将占优。私人信息最终将不会体现在投资决策中,因为所有投资经理都会跟随第一个投资经理做出决策。于是,这种羊群效应是无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为,后面的投资经理的投资行为会因为第一个投资经理所收到的一点信息而改变。
3、基于代理人报酬
如果投资经理的报酬依赖于他们相对于别的投资经理的投资绩效,这将扭曲投资经理的激励机制,并导致投资经理所选择的投资组合无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其报酬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增加,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减少。代理人和他的基准投资经理人都有着关于股票回报的不完全信息。基准投资人先进行投资,代理人观察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后选择投资组合。基于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应模型,投资经理的投资组合选择将倾向于选择和基准投资人相近的投资组合。而且,报酬制度也鼓励投资经理
模仿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因为,如果他的投资绩效低于市场的平均投资绩效,他的报酬将受到影响。
四、行为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羊群行为是出于归属感、安全感、和信息成本的考虑,小投资者会采取追随大众和追随领导者的方针,直接模仿大众和领导者的交易决策。
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其实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不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存在“羊群效应”的心理,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如何尽量避免跟风操作呢,我们的建议是: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标。基金投资虽然不应像股票一样短线进出,但适度转换或调整投资组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风险基金是无法避免的,如市场周期性风险,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须承担随着市场景气与产业周期起伏的风险。设定获利点可以提醒您投资目标已经达到,避免陷入人性贪婪的弱点,最终反而错失赎回时机,使获利缩水。设定止损点则可以锁定您的投资风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当基金回报率达到损益条件,您就应该判断是否获利了结或认赔赎回。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的参考依据很多,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获利期望值、目前所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在的市场特征加以考虑,同时定期检查投资回报情况,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投资组合的获利及止损区间。这里特别强调每季度的定期检查,基金投资适合懒人,但仍须每季度检查基金表现、排名变化、投资标的增减,为最终的赎回或转换提供决策依据,以免错失最佳卖点或过早出局。需要指出的是,当基金回报达到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时,并不一定要立刻获利了结或认赔卖出,此时应评估市场长线走势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是否符合当时市场情况,再决定如何调整投资组合。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触及止损点,此时不宜贸然赎回,以免市场马上反弹,您却因为耐性不足而卖在低点。如果基金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表现突出,同时所在市场长线也看好,只是因为短期波动达到止损点,此
时如果能容忍继续持有的风险,或许您应该重新设定警示条件,甚至可趁机加码,达到逢低摊平的目的。反之,当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已成定局,或者市场市盈率过高,市场风险增大时,无论是否达到获利点,都应尽快寻求最佳赎回时机。
参考文献:
1、梅国平、聂高辉:我国股市羊群效应存在性的实证分析.金融与经济,2009(9).2、薛耀文:对我国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思考.中国软科学,2002(2)
3、祁斌,袁克,胡倩,周春生.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6
(12)
4、蒋学雷、陈 敏、吴国富.中国股市的羊群效应的ARCH检验模型与实证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知,2003,3:37
第五篇:羊群效应及其应用
羊群效应及其应用
羊群效应理论指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羊群效应的一般特征
人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卖方羊群行为强于买方羊群行为,时间因素对投资者羊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B.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C.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D.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投资者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羊群效应 的原因研究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2、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四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的空穴来风,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而实际上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或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得;另一方面,即使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投资者还是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
1私有信息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倒比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发生羊群行为。
羊群效应 的效应影响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投资基金存在“羊群行为”时,许多基金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股票的超额需求对股价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基金净卖出股票时,将使这些股票的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跃;当基金净买入股票时,则使这些股票在当季度出现大幅上涨。从而导致股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变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第二,如果“羊群行为”是因为投资者对相同的基础信息作出了迅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加快了股价对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场更为有效。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在上升的市场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涨越过价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场中(如熊市),盲目的杀跌,只能是危机的加深。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造成了股价的较大波动,使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金融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羊群效应 的相关故事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笑过之后,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借助羊群效应。
当然,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均衡中也有所说明)。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羊群效应告诉人们:
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出奇能制胜,但跟随者也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