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编辑:枫叶飘零 识别码:21-758245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9 21:36: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

周文庙中心学校

叶谕

摘要: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 健全人格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关心爱护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学生抱以保护、爱抚、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用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伤害的学生,通过心理的安慰、心理引导和心理咨询给以安抚和解脱。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那么,老师如何有效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捕捉教育时机,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等,以此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刺激。教师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

2、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结语: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现在,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及各科任老师共同配合,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增强自信 克服自卑

玉桃园小学六年级(3)杨欣悦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小学生该做的事情很多,但我们首先要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我的理解是对自己充满信心,遇事不乱,处事不惊,相信自己,不要对自己说:“我不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做很多事都需要自信,自信就是登山的阶梯,过河的木舟; 自信,就是理想的风帆,成功的基石,是勇于开拓进取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有所作为的人取得成功的法宝。自信心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没有自信心的人,眼前的世界便没有鲜亮的色彩。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而能让自己的生活绽放光彩的法宝就是自信心。

我们小学生,要培养自己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那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张海迪通过自学,去参加高考,获得硕士生学位,她不是天生就聪明,那她靠什么,自信。如果她没有信心,会去参加高考么,没有信心参加高考,又怎么能获得硕士生学位呢?

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鲍威曾讲过:“缺乏自信心,是失败的最大原因。”苏格拉底并讲过:“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怎样才能具有自尊心与自信心呢?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自我。

就是通过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忌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其实,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可能的最大限度,而不是追求完美无缺,也不应以自己的弱项简单地比别人的强项。若能如此思考,很多烦恼便会排除,能防止自卑的产生或很快予以化解。

二、找出自卑心理的深层原因。

自己翻阅相关资料后,通过自由联想和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经过心理分析,让自己领悟到,一个人所以有自卑感,并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显然,自卑者会发现被过去生活的阴影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他们有豁然开朗之感,最终从自卑的阴影中能解脱出来。

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本身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做事之前就对自己说“我不行”、“我什么都干不好”等,结果就真的干不好,这种消极的暗示导致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和精神负担,使自己的情绪充满失败感。结果做事情就束手束脚、畏首畏尾,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自然就妨碍了成功。因此,要勇敢地暗示自己“我能行”、“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我要勇敢”等,这样会增加自己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力量,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自卑也就逐渐丢在脑后。

四、从实践中锻炼自己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因此,不妨先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次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是克服自卑的关键。记得有一次妈妈单位举行了一次“廉洁文化进家庭”活动,妈妈鼓励让我参加吹萨克斯,当时,我即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我终于有机会上台表演了,紧张的是,我从来没上台表演过节目,我能成功吗?后来,经过我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和认可。通过这次的成功表现,使我确立了自信,消除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所以,我们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而且还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摆脱自我封闭的现状,改善不良心境,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增强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当我们克服了自卑心理,自然而然就具备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当我们同龄的小学生都有了这份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时候,我们所汇集的力量是种什么力量?自信,我们要靠它,完成不同的任务。我们小学生有了这股强大的自信的力量,就会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富强的国家,当然,大人更要拥有自信心!

让我们大家都充满信心,让我们大家都充满希望,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高素质人才,准备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吧!

第三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最终版)

心育之中的“工匠精神”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落在个人层面,就是认真精神和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在我们的心育中,也要有这种精神,才能达达到预定的目标。

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 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 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 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 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 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 获取了知识。

二、树立榜样,陶冶性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 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 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 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 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 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 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影 《周恩来》,让学生通过影片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 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民对总理的 真挚情谊,并启发学生理解人民为什么如此尊敬和爱戴周总理。课后 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生前事迹的资料,并举行一个汇报会,再让 学生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周总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 感受、理解周总理一心为公,为祖国、为人民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让学生把这一形象作为榜样牢固树立于心中。

三、尽情渲泄,保持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 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 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 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亲情一条线”的活动中,我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 《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 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 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 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 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笔者的班级曾经有一位女同学。很长时间以来,我发现她的胆 量很小,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特别对考试很紧张,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阅她的日记时,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父亲“积 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其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同她谈话,对 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赶紧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 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法 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以至造成孩 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 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也认识到,爸 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好,并表示今后 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 用人才。

关注细节

耐心辅导

——心育之中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

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 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字:小学、心理健康、学校、教师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首当其冲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值得我们去探讨。

首先,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 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 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 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 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 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 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 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 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 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 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 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其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 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 作好准备。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 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 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 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 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 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4、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 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 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 “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5、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情感生活。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 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事实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 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 方法与手段。

最后,我引用美国?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 一段话来说明: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 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 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 人才。

文献参考:《小学生健康教育》 斯塔顿?美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 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

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 任务。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身 边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他们的父辈多,据我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物质逐渐丰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 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 和家长的表扬。现在物质丰裕,还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 宠爱孩子,对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 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父母忙于生意或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 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 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 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 90 分回家得不到表扬,还认为成绩不理想,家长却问为什么不是 100 分,对成绩不及格者,动口则骂,动手就打。因此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以至 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还有些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 作精神。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 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 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他们只是希望老师注意 他,并看到他有能力。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 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 花种草; 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 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 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 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 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 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 间。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 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 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 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 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 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 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 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 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 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 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 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 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 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 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 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 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浅谈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及矫正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 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 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 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 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 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 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 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 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 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 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 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 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 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 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 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 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 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 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 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 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 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 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 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 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 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 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 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 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 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 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 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 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 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 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 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 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 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 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 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 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 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 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久 而久之.再看或丑娃丑陋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 断地前

进。

浅析关注并切实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和谐 心里健康

论文摘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几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中学生的差。但 是,在心理健康的理论概念、操作化定义、测量技术和干预措施各方 面,国内心理学专家的看法不尽一致。介绍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并 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焉境,举例阐述了心理健康与和谐关系,进而提出心理健康应该从娃娃抓起。

2010 年 2 月 27 日下午,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并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交流中,教改是热点之一。其中有几位小学生在论坛上对学习问题进行倾诉,特别是一位网名叫 “奥数的奴隶”的小朋友的话,被大量转载。他说:“奥数真的有那 么重要吗?现在的小学生都已经是奥数的奴隶了!”他请求总理:“您 看能不能把我们从奥数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啊?我们实在太累了!” 对这位小学生的心里话,总理是否回应?是如何回应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位同学发自内心的呐喊,不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 2010 年 2 月 28 目公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 年~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过重 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并将“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列入教育发展战略。但是,只 是在高中阶段强调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凡事预则立。从政策出台到真正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本文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概念的操作化界定、测量技术 与应用可行性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中学生和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近年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许多 已经发表的研究没有明确区分年级、年龄等因素,而是把中小学生作 为同质群体来研究。这是不合适的。

首先,青春期主要在中学阶段发 生、发展、结束,相应的生理变化(如激素分泌、性征表达)高峰也如 此;其次,许多心理障碍虽然在青春期才表现出来,但是其成因却是 在,卜学阶段形成的;

第三,许多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业已证明,小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中学生的差。高屹、于新红、张瑞凯(2008)采用俞国良编制的《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量表》,抽样调查北京市 4085 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如图 1 所示)据廖全明(2007)介绍,2000 年,国内同行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地区抽样调查了 16472 名中小学生,发现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者(中度和严重两方面)的比例,要比初中生和高 中生高(如图 2 所示)。

另外的一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随 年级的增长,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是 1O%,15%和 20%(高 屹等,2008;James,2O07)。也有人发现小学二、四、六年级和初中一、三年级学生中,二、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别是 14. 36%,14.5O%,15.82?15.61%,15.52%,16.50%(廖全明,2007)。中科院心理所曾经于 2007 年~2008 年开展了专项国民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针对青少年(18 岁以下)、成年人(18 岁~54 岁)和老年人(55 岁以上)等三个年龄群体,编制了“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通过 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共 21 个省(直辖市)的 39 个城市抽样 调查了 16813 人,建立了《中国心理健康量表》全国常模。该量表经多年研制,可全面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图3 表明,不同年龄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变化表 现出特定的波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年级增加(初一 至高三)呈下降趋势,高中生最低。在成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逐渐上 升,30 岁后上升趋势平缓;至 75 岁后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下降。分析 提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虽然三个年龄段 被试使用不同版本,项目内容和数量皆不同,但是所依据的心理健康 理论框架和因素结构是一样的。这项大规模调查未涉及小学生。调研表明,在全国总体人群中,15%~18%心理健康水平为好,65%~7O%为良好,11%~l5%为较差,2%~3%为差。从青少年到老年分数均接近正态分布,说明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与身高、智力等 人类特征类似,大多数人处于中等程度,即正常范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有轻度心理问题;社会功能受损 不明显,可进行正常的生活;但本人感到明显不适,妨碍能力的正常 发挥;容易被忽视。在不进行心理辅导的情况下,有可能自发缓解,也有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目标 人群,因为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资源,及时心理辅导可有效预防其转 化为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状况“差”者,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 其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表现为学业/事业适应不良或人际关系问 题,且个人感到强烈的痛苦不适; 在不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情况下,较难自发缓解,很可能长期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甚至发展为严重心 理问题。此类个体面临高度风险,亟需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利用同一样本,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调查各年龄 群体,得分反映的抑郁情绪却表现出不同的趋势(陈祉妍等,201O)。在青少年期的三组之间,抑郁得分皆有显著差异,以中学生最低。可 惜该研究未将中学生按年级细分比较抑郁状况的差异。因此,中小学 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需要全面深入地展开调 研。

二、健康与心理健康 什么叫健康?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 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 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即身体没有病;一理快乐或者这种状态比较良好,接纳自己,也接纳环境,跟周围人没有矛 盾,跟自己也没有过不去;再就是适应社会。小学生适应自己所在的 班级,跟家长、父母亲、爷爷奶奶能和谐相处;道德状态良好,在周 围人的心目中,不是坏孩子。这四个层面是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 健康。心理健康是自我和谐、环境和谐(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和谐是党中央的国策。它是什么意思?禾是吃的粮食,加上 口(说话)。每个人都这样,大家都有饭吃,都能说话,这叫和谐,是 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含义。数千年前,我们老祖先造字的时候已经界 定了这个含义,这是非常奥秘的现象。所以,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和谐包括自己的和喈(心理健康,接纳自己)、适应周围(居 住和学习的)环境,也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将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要走出国门,有很多同学上大学、当研究专家,当军事家、当政治家,要跟国际同行或朋友打交道。这都有适应的问题。从文化、地域、政 治等多方面国际化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刚刚庆祝过改革开放 30 年,国家发展的速度、世界发展的速度是远超出我们预期的,所以要做好 预备。跟着家人或者自己一人在国内外旅游的小学生越来越多,因 此要学会与自然的和谐,培养环保意识。不出北京不知道北京的美,不出国不知道中国的美。小学生在城市呆惯了,都是高楼大厦、水泥 公路、水泥建筑,到了国外觉得环境很好,家乡没有,以为中国就没 有,其实不是的。见得少,思考得更少,所以容易以偏概全,思维有 定势,思路受局限。所以古人很早就提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时我们要引导小学生思索生命的意义。不能觉得小学生还 小,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一个同学扇了另外一个同学的耳光,他能 不能扇、应不应该扇、为什么扇、能不能不扇?我的孩子在中关村中 学读书,上初中第一个月就被老师教训了一顿,而且是在全年级同学 面前,觉得很沮丧。为什么老师会骂学生,为什么她会以那种伤人的 形式来骂?为什么她不尊重孩子?她的尊严受到了孩子什么样的挑战? 她这样做对自己的尊严有何损害?这都是跟生命的价值、尊严有关系。这些都是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 分。

三、心理健康界定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四大要素之一。什么是心理健康?1946 年 世界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包括四个特征:

首先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其次要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能谦让; 第三是 有幸福感;第四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 的生活。无论采用什么具体量表,所有的心理健康界定都会同时涉及到内 部适应与外部适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内部心理和谐一致。你 想做的你就去做,或者想做而不能做的你就不去做,虽然想做但你能 控制住自己,不至于吃不香睡不着。对于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基本上 都有,但是有轻有重,有选择,有的课很喜欢,或者是因为老师长得 漂亮或者比较酷,或者老师比较有魅力,或者老师讲得很好,或者黑 板字写得漂亮。总之都有理由,对老师的印象也分了三六九等,但是所有的课还是都要上。

其次,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父母亲的管教方式,小学生可能喜欢或者不喜欢,母子之间、父女之间可能亲密无间,什 么话都可以讲; 或者也可能像仇人似的。如果处理不好,到了青春期,可能会有更大或更多的冲突,各人的情况可能不一样。中小学生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高的依次是睡眠障碍、神经 症、多动症、抑郁症、情感障碍、自杀等。自杀是我国青少年人群的 第一位死亡原因(廖全明,2007)。而对于青春期学生的早期心理干预,是预防自杀的最有效手段(James,2007)。青春期的学生,很多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家长,觉得丢份 子,觉得没风度,不好看,有小肚子,衣服不时髦。这都是现状,但 也有些同学能接受这个,没有因为这个觉得抬不起头来。高年级小学 生跟同学玩得正欢、正高兴的时候,爸爸、妈妈来了,会觉得很煞风 景,但还是跟着爸爸妈妈回家,吃饭、做作业照常,这叫外部环境适 应良好。该考试的时候良好发挥,该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内部包括 认知效能、情绪、自我认知三方面。认知效能正常就是所有的主课小学生都能愉快地完成,最起 码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良好、优秀,甚至到前十名。当然,要达到 前三名是比较累的。情绪体验积极稳定。每个人都有情绪,会发脾气,会郁闷,会失望,会伤心,会掉眼泪,这都是正常的。因为只要跟事情有关系,跟谁闹别扭,跟父母亲、同学生气,或者是露了怯,或者哪天在众人 面前摔了跟头,因而生气,这都是正常的心理体验。但是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不是一直生气,别人不劝就不能平静,甚至劝也劝不开。自 我认识恰当。自我认识评价恰当,比如我数学好,或者语文好,我觉 得在班上跟别人不一样,有优势,同时也知道自己有不如人的科目或 领域。青春期在发展心理学中叫“第二反抗期”,或者叫“第二快 速发展期”,就是你们的喉咙变声,声音变了,个头长高了,成了大 人,开始比父母亲要高,有一个成人的感觉,而且有实际证明。这是 身体上的,但是心理上实际上没有成人,只是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特别是如果父母亲还在按照对待小学生那种方式来管教,就更烦;这 时候就开始逆反,要求尊严,要求尊重,要求独立自主。因为我这么 大了,个子这么高了,我说话男人味很浓了,我有隐私必须要尊重。可是,不是每一位父母亲都有足够的智慧,他们的爱心是没有任何缺 乏的,但是他们的智慧有差别,这个智慧体现在管教孩子的方式可能 不会有太多变化,因为在他眼里你永远是孩子。我的老师 70 岁了,他跟我讲他妈妈 90 多岁,每天晚上还到 床前摸他的头。在父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你在幼儿园时,父 母怎么管你,上高中后他还照样这么管你。这是做父母亲的滞后。我 们要理解,不是他不尊重你,也不是他不接纳你,不给你隐私,因为 在心理学上讲,各位的心理也是正常的。幼儿园的时候家长说了算,小学的时候老师说了算,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同学是第一位的。无 论如何,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也好、人际关系也好,这三方面有波动都很正常,跟绝大部分人是差不多的,特别是自己内心要稳定。内部心 理和谐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外部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对中学 同学来讲,干扰会越来越多。我的孩子一直是很快乐的,结果上了初 一不到两个月,哭了两次鼻子。第一次是被年级主任训骂了一顿,第 二次被同学“骗”了一次。我相信我的孩子是正常的,不过她的认知 还停留在小学的阶段。你跟我玩就是好朋友,你跟别人玩就不是我的 好朋友了,那就完了。从小学到高中有个跨越,这就是社会认识的问 题,显然另外一个方面,就说明他对朋友的关系、评价、需要,要求 比以前高。

总之,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 境适应良好的稳定心理状态,它包括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五个测量维度。内部和谐,除了积极情绪和消极 情绪两方面的情绪体验(个体的情绪特点、情绪状态和处理情绪的能 力),还有关于自尊、自我和谐、自我觉察等自我认识(个体对于自己 的认识、评价和自我调节)内容。外部适应可概括为人际和学业/事 业两大领域,以及对改变的适应。人际领域主要是个体与人的关系,而学业/事业领域主要涉及个体发挥智力及其他认知功能的状况,其 对应的内容为人际交往(个体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状况)和认知效能。认知效能(个体的日常认知功能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指恰 当发挥运用自己认知(智力、注意力、记忆力)的能力,反映个体对运 用认知能力的自我评估。另外,个体在遇到生活改变和挫折时的想法和反应,则通过适应能力(个体遇到生活事件时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 和应对风格)测量,包括复原力(resilience)、易感性(vulnerability)和心理坚强(hardniess)等。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深入研究与思考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老师成为主要的外部控 制源。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塑性强,且老师有主导作用。所以,心理健康应该从小学的娃娃抓起。参照内部和谐与外部适应两大方面,小学生心理健康可以从 以下几方面界定: 首先,对自身在学习方面(包括能力、态度、方法)的长处和缺点具有适当的了解; 其次是积极向上,乐于学习,不断调 整自己的努力目标;

第三,在家中与家长有正常的沟通,在学校中,与老师和同学和谐相处;

第四,在自己的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有集 体荣誉感。根据这四个方面,结合小学生学习环境,要做到对生活积极 展望;对生活有一套现实的期望和处理方式;对情绪有效的调节;具 有与他人良好交往的能力;具有获得他人的支持而不过于依赖的能 力;适度的欲望;精神性(生活的意义感、归属感和信仰);具备有效 的应对技能;诚实的自我认识和自尊;具有诚实、准确而现实地看待 世界的能力。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关系,而从心理健康、心理问 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到精神疾病是一个连续体。内部和谐与外部 适应两大划分,从心理疾病到心理健康的不同层次均可适用。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DSM—IV)中指出,判断心理异常应从个体 的主观痛苦和妨碍社会适应两个角度来进行。满足内部的主观痛苦与 外部的社会适应这两个条件之一,并达到一定的严重性,即可考虑心 理异常。关注并切实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简单地与学习上 的减负划等号。更重要的是,要在提高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同 时,给孩子们足够的认识、表达及提高自我的空间,在孩子本来的状 态下关注、接纳他们、鼓励他们,杜绝各类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核 心的标签。

春雨润物细无声,栋梁成材数十年 ——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 “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 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 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水平。这让我们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担心,也为中小学生的健 康成长担忧。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

一是对教师角色 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 就感和满足感;

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 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是具有稳定 而积极的心境;

五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吴思孝认为,教 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符合下面五个标准:热爱教育事业,胜 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较强的 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林崇德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 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 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标 准虽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识,即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人格、热爱本职工作、良好的心态并认同教师角色。社会支持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给予的各种支 持。从社会剌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看,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一 个人通过社会联系如来自家庭成员、同学、同事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所 获得支持和帮助来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 能力。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 获得的社会支持多,那么个体的正性生活体验和正性的情感就多,与 此同时,负性体验和负性情感就少,心理障碍就少。社会支持可以有 效地降低诸如焦虑、沮丧、长时间压力等心理困扰。教师群体由于其 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领导、同事、学 生、学生家长、家人和朋友等。教师在学校中获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社会支持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态度与他们 所获得的学校领导支持间存在显着相关。学校领导的支持比同事或者 朋友的支持更具影响力。宋中英 2007 年的研究发现同事的支持会增 加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而来源于校领导的支持对降低教师职业倦怠 程度是最有效的。因此,学校领导在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 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要考虑从情感因素上给予教师 支持,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等,从多个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评价。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主观幸福感是一种 主观体验,对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其次,主观幸福感是 相对稳定的,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有时会受到当时的情境和情绪的影响,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最后,主观幸福感有 整体性的特点,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了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 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中小学教 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据调查表明,不 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 相关。但调查也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区别的,主观 幸福感是个人内在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不仅有主观感受的一 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简单来说,感到幸福的人并不说明其 心理健康水平一定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总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 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平。其他因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始 施行教师聘用制。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这使得教师工作竞争加剧;其次,随着学生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与期望值也 越来越高,这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次,教师工作劳动强度大,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跟他们的劳动付 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

最后,由于教育的改革,社会经济也在转型阶段,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师的生存危机等问题都是导致教师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压力源。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获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其次,学生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以及升学指标压力,使教师常常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

最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是现在许多 教师感觉到紧张和有压力的根源。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来 有序组织教学。3.3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 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该创造条 件让学生能够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解 决实际生产过程的各种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和实践性 教学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 知行合一。

3.4 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把实物、动态演示、静态图形、文字表达、声音解 说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抽象教学变为形象直观的教学,使许多学生听 起来枯燥、老师讲解费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 助于多媒体手段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法具有多种形式,教师应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 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 用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工作得以优化。教师个人因素。

首先,教师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对学生 的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是习得性无助感,以致常常感到悲观失 望、焦虑彷徨;其次,家庭负担重,尤其是有孩子的女教师,由于教 师工作本身的繁忙,使她们照顾家庭的时间很少,对家庭对子女有愧 疚感。

再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老化也容易使教师时常感觉力 不从心,从而有职业倦怠和焦虑感;最后,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卫生 知识,这使他们长期压抑的心理未能获得及时的调整。中小学教师的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 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 有促进的作用;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 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提高中 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重视教师生活质量、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促 进教师往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水平越高,工作成效越高,教师能更多 地体会到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建 设富足的精神家园。给予中小学教师更多有效的社会支持,创造良好 的工作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领导与教师间相互的支持与帮助、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和理解,这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教师如何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 在:(1)现实生活的压力;(2)工作负担;(3)人际关系;(4)教师评价制度;(5)社会因素;(6)借聘因素。

可以看出,教师产 生心理压力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和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要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缓解教师的心理 压力,应与对教师的需求及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密切结合,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与心理 氛围。

第一,社会和家长要多理解教师中存在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并且能适当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

第二,社会媒体多从学校和 教师的角度出发,为社会及家长做一些理解学校与教师的正确引导,防止为学校和教师增加更大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氛围;

第三,学校尽量 避免教师超负荷劳动,努力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学校领导应该正 确引导教师的成败归因,引导老师们理性思维,学校还应该采取不同 的激励方式,唤起教师工作的动力,开展丰富的群体活动,优化校园 人际氛围;

第四,上级教育机构应提供相应条件和机会设法加强教师 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如果社会、家长、学校能够关注到老师心理氛围的创设,那么 就可以从客观上大大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产生,但是我们的教育体 制、评价制度、社会舆论的导向并不会一时为之而改变,作为压力的承受者——教师最终还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自我的调适而改善自己的状态。那么作为现代教师,面临课改的压力、面对教育对象大多 是独生子女的压力、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压力 甚至很多教师经济的压力等,自己该如何调节呢?

第一,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正确认识自我,始终以平和心态对 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作为教师,压力无时不在,但是为什么很多面临压力的教师仍然 能够从容面对,积极乐观地生活和工作,而有些人的心理却岌岌可 危?心理学 家希尔 博士指出,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正是由 于很小的差异才导致巨大的差异; 很小的差异就是指人的心态是积极 的还是消极的,而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教师首先要增强自我 保健意识,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因为心理压力最终还要 自己来调适。教师要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 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扬长避短,不要给自己 提出不现实的目标;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确立一个合适的人生坐 标,实实在在地自我开拓,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脚踏实地地 完善自我。特别要注意对缺点的修正和对优点的发扬,将自卑、无助 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表现自我的动力,从自卑中走出自我、超越自 我。

第二,适时、适当、适度地调节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给自 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心理学家 Gross(1998)提出将情绪调节分为原因调节和反 应调节。所谓原因调节就是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加工和调整。如: 有的教师感到教学竞争的压力太大而“跳槽”、辞职,以回避教学竞 争的情境,从而避免产生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而反应调节是指个 体对已经发生的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等方面进行调 节。例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听听 音乐、散散步、打打球、做做肌肉放松训练、找朋友倾诉、观看演出 及展览等等,这样对于消除紧张,缓解焦虑将有明显的效果;长期运 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增进身心健康。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是不会随下班而结 束的,下班后再备课、进修、学习、家访等等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 样的工作重压下,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 系,尽量在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时适当留出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留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留出与家人一起活动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可以适当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琴棋 书画、写作旅游、种花养宠物等都能有效地调节大脑相关中枢的兴奋 与抑制过程,进而缓解压力,消除疲劳,调节情绪。

第三,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教师因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形成人际交往、协作的 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这常导致教师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深感孤 独失落和无助。所以教师要有意识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自觉培 养坦率的交往和交流方式,培养社会交往中各种角色的适应性,培养平等、合作、信任的社会交往态度,培养真诚、坦率、理解、宽容、开放、的人格特征。这将有助于教师获得来自同事、朋友、亲属等的 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的获得能帮助教师抵御沉重的心理压力,增进 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能帮助教师提高生活质量。第四,理性思维,合理归因,积极心理暗示 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和走向成熟 的过程,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亦如此。教师要勇敢地接 受挑战,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找出症结,理性思维,合理归 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进取之策。同时,对于外界的不良 刺激也不要过于计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最大限度地释放自 身的能量。可以在每天晚上罗列一下自己在这一天的“闪光点”,给 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等等,这些都能让自己有愉快的心情,积极的工 作状态,有利于将压力变动力。教师是一个奉献的职业,教师的收入和地位虽然不能与企业 的老板、大官、富商比较,但因为职业本身(比如带薪休假、工作相 对稳定等)的特点也是让很多人羡慕的。老师的工作也许不是社会全 部人都能理解,但这些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改变。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 气不佳,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 获,但是作为教师,永远和“年轻”在一起,永远和“创新”在一起,永远和“知识”在一起。认识了这些特点,你就能细细体会自己付出 的快乐。第五,参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辅导 作为教师,不一定能够对自身心理压力的存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也不一定能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节。一些老师也不愿意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他人帮助,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多创造一些机 会,如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让老师们 在自然的状态中接受心理健康的培训和辅导,从而反省自己,在认识 自身压力和如何排解压力方面得到有效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联合国专家曾预言:“从现在到 21 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 难能与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我们每个教 师都应及时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满怀热情投入教学工作,对学生能 做到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每一句话都对他们饱含 热情,每一次眼神都对他们寄托希望,每一个手势都对他们亲近,每 一个动作都对他们以鼓励。”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1.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1.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1.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2.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

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2.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以说谎,我们们怎么不可以呢?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3.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3.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4.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11

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在通过对社会、学校、家庭进行走访调研,并对不同程度厌学的学生采取问答测验、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后,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绝大多数是源于非智力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常见的不良方法如下:

1、顺其发展的思想严重

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完成了任务,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很少及时过问,孩子做得好与坏不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肯定,指出努力的方向。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上进性,如上课自由散漫、自主性、积极性较差、不爱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产生厌学的心里。

2、期望过高的现象严重

部分家长自己没有文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要求无限度地升高,不讲究方法,手段粗暴,这样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厌学。如新圩镇沙路小学的姚俊秀同学,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一至三年级时都是班上学习委员,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活泼,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骄傲。但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过于完美,父母要求女儿每门课的成绩必须在90分以上,由于试题的难易程度所致,有时考试成绩虽然在班级名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对她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各种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姚俊秀同学的心理压力很大。从四年级开始,她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严重的身心疲劳,厌烦学习,造成逃学。

3、教育方法不和谐的现象较为普遍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本来就很难达到统一,尤其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农村家庭中的父母大部分外出打工,一年四季在外,偶尔回家对孩子特别疼爱,甚至溺爱,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其次,农村三世同堂的家庭较多,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总觉得有避难所。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欠妥

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多年,但由于农村教师严重缺乏,造成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目多、教学任务非常重、压力特大、教学评价还片面的以分数为主,这些导致教师无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急功近利,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疲劳轰炸,评价方式单一,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正如新圩镇沙路小学五年级的宁旭同学说得好: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孩子,但是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这样笨吗?从那以后,我再不想上数学课了„„老师一句不恰当的评语,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一生中留下

创伤,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为了逃避数学课,造成厌学、逃学。

三、学生的学习障碍

1、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但大多数学生缺乏老师的及时指导,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欠缺,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其产生厌学心理。

2、注意力缺乏和多动现象严重

原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欠妥,原因之二实施新课程以来,提倡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课堂活了。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应用、驾驭课堂、调控课堂能力还很欠缺,导致学生更有可乘之机。

3、学生惰性现象严重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急剧减少,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很少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长期以来学生养成懒惰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学习任务稍微重的情况下就对学习厌倦。

四、校园生活单调

1、过分的强调安全,取消一些体育活动。

由于经费的制约,农村小学本来体育器材就少的可怜,学生的课间几乎没有活动,再加上这几年学校过分的抓安全,为了安全将学校仅有的体育器材收放起来,如高低杠、山羊、木马、铁环等。取消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爬山活动,春秋游活动,野炊活动,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等。

2、图书的借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的各种检查一波接一波,学校为了迎接检查,宁可把贴着整齐划一标签的图书放的陈旧,也不借给学生阅读,学生除了仅有的课本以外,几乎无别的书可阅读。

3、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跟不上。

五、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中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常常见到的活动多为喝酒、打麻将、聊天、游戏、网上聊天、玩台球。很少见到具有文化气息的活动。

改变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教育对策: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培养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兴趣,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和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教育的急和惩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勤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学习效率不高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1、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隋光远的研究表明,向学生讲明积极的、正确的特点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阐明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勤奋学习,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并组织学生就此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将学习成败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判断。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除努力外,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也不同程度地对学业产生影响。与此同时,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结构特征、成就动机水平不同、以前在学业上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风格。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既要使学生意识到影响学习的多个因素,又要考虑到他们的不同学习的风格, 使学生在努力学习时与现实相联系,针对自己个别差异进行学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只能持续7—8分钟。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应用不断变换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真诚及时的评价,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可以充分利用班队会、主题会、兴趣活动等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教育。给厌学学生更多的关爱,充分挖掘厌学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其一步一步努力向好的方面发展。要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就如同找到点石成金的手指。

科学奠基人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强调了“自我效能”的高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认为那些自我效能低的人,在选择和完成任务时经常流露出“我不能”的信念,把成功看作是外部不稳定因素所致,而把失败归结于自己能力差,从而使个体对自己失去信心。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克服学生厌学情绪。为此应注意一方面,使每个学生有多次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使其增强学习自信心。另外,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易程度,过易或过难的教材和考题不利于学生恰当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3、教师应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对学业成败常常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如教师、家长和伙伴等,而其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成败的影响最大。因此,要使学生对其学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教师要有民主型作风。教师的作风可划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类。不同的教师作风导致不同的教学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成败。只有教师具有民主作风,才有利于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学习。其二,教师要寄予学生适当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模式。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 学生成就不高,会产生压力和过度焦虑,对能力不高的学生,教师期望低,并伴有同情和额外帮助,这些学生有自卑感,甚至产生习惯性无助感。因此,教师对不同学生寄予适当的期望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4、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达成共识,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并承认孩子在智力、能力上有差异,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要固定的学习时间。购买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有时家长应带头学习,为孩子做学习的表率,并与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合理安排业余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分担其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努力创造公平、和谐的家庭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不要对孩子施加题海战术和培养所谓的特长,使孩子精力充沛健康成长。

5、要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定期召开家长会,谈心会,教师与家长要勤联系,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及时沟通,发现了解步进与不足,采取家长配合教育,步调一致选择适合的方法教育。同时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检查,还学校一个清静的学习环境。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体育、文艺、游艺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还可以自制体育活动器材,比如胡拉圈、毽子、乒乓球台,跳绳等,经常开展集体活动,比如,跳校园集体舞,编演课本剧等有趣的活动。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

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