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老师推荐的十本书(DOC)
给老师推荐的十本书
书是一把万能的钥匙,什么样的幸福之门,都可以打开。每一部经典,就是一个天堂,不仅让人可以触摸心中的理想,更可以相拥那些高尚的魂灵。
1、《爱的教育》
作者:(意)亚米契斯著,徐力源 译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是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也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不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别人的人。
2、《叶圣陶教育名篇》 作者:叶圣陶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书中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他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下教育具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不仅可以温润今天很多教育者浮躁的心,更可以洗涤我们的灵魂。
3、《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有的老师常感叹,学习没有时间;有的老师常抱怨,学生总是学不好;有的老师常困惑,自己总是干不出成绩……这一些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都能找到答案。这本书就是一本教育的百科全书,为我们日常的工作把脉诊断,答疑解惑。
4、《班主任工作漫谈》 作者:魏书生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推荐理由:《班主任工作漫谈》不仅仅讲了班主任应该怎样科学管理班级,如何教育特殊学生和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魏书生老师还把班主任改变自我摆在了重要位置。具体的案例,辩证的思维,心灵的对话……对新班主任,本书是一本入门手册;对老班主任,本书是一本提高指导。
5、《为你自己工作》 作者:袁文龙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自己事业成败的关键。有的人以为在为领导而工作,所以牢骚满腹;有的人以为在为单位而工作,所以消极怠工。读了《为你自己工作》后我们会豁然开朗:原来我是在为自己工作啊!于是有了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也就能干出一番业绩来。
6、《周国平论教育》
作者:周国平
推荐理由:本书系作者从其哲学专业背景出发,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这些思考,睿智而深刻,不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更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7、《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作 者:王晓春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种低科技含量的‘类体力劳动’使教师几乎只有疲劳感,很少有成就感,更很少有自我超越感……他们不是在发展自我,而是在磨损自我。”王老师的话语总是犀利睿智,发人深省。他倡导一线班主任都要有自己的个性,要带着头脑工作,并坚持走专业化成长之
路。此书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教师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艺术和科学的完美结合”。
8、《做最好的班主任》
作者:李镇西
推荐理由:此书既是凝聚了李镇西老师对班主任工作的思考,又真实记录他的成长之路。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感全部融汇其中,发人深省。他继承并发扬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提醒教育者“要懂得儿童”,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用从心底流淌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一个教育者的情怀和信仰。
9、《我的教育理想》
作者:朱永新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推荐理由:此书被专家学者及广大教师举荐为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必读名著。作者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21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阐述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看到了未来的教育的希望充满信心。它犹如炽热的火焰,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理想和激情。
10、《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李开复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作者用了近百个真实案例,来阐述如何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选择自己的价值观,阐述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选择做一个融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最终说明“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些发生在成功者身边的故事最值得学习和品味,也最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犹如一扇窗,让我们可以远望自己教育人生的高度。
高尔基的<<童年>>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写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书名:金色的想象——科学人文读本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推荐词: 想知道爱因斯坦是怎样向普通读者解释自己的“相对论”的吗?想了解科学家眼中的科学家吗?《金色的想象——科学人文读本》将为你打开一扇门。该书通过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徐志摩、叶永烈等名家的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的思想力作,来体现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无论是科学大家论述中的人文追求,抑或人文学者阐述中对科学精神的渴求,都体现出科学的人本与人道、科学的文明与文化,都强调科学活动中应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该书和《蔚蓝的思维》《清澈的理性》《通透的思考》三本书共同组成了“科苑撷英”丛书,如果能将选编组采撷的近200篇美文有机地整理和拼接,那么也应该能看出一些科学人文精神的端倪,一幅文理交融的和谐图景。
《一点点和平》 ——一本令我感动的书
这本《一点点和平》,编书的人选用了一幅幅真实的图片,把“和平”这个伟大的字眼,一种许多人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分解成一件件小小的,人人都可以抬手实践的具体的事情:一个微笑、一只帮人的手、一次问候……深入到一粒小小的种子,一个在全世界各个地方每个人心中都存有的种子。
这本书试图唤醒人们心中的这棵芽,使之破壳伸出种子之外。
让人感动的地方还有,这本书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的,书中那些诗意的、真实的照片张张都具有出处:来自于各大洲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反映出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这些都是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深入世界各地采访拍摄的作品。书的质量、品味,对全人类祈求和平的关注,对儿童教育的重视都包涵在书中了。
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在家长和学生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下,教师辛勤地工作着。过去,一提起老师,人们自然就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仿佛老师就应该无私地奉献,而生活中,老师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却常常被忽略。前不久《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国家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的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教师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50%。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8%的教师感到压力大。甚至有个别教师已经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走向了极端。”
那么面对压力教师如何调整心态保持健康呢?
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迁,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每一个人都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如果把压力当成动力,及时调整好心态赶上新时代的步伐,充实自己的各方面知识,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春光无限。
首先要制定适当的目标。每天工作都应有个小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但这个目标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智力能力,高低适中,易于实现,有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期望。教师对自己要实事求是,发现自己的价值,肯定、发挥自己的优点,剖析、克服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在工作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要过分苛求自己,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以免引发沮丧、过度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再次,要不断地接受新生事物,在业余时间要努力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让自己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逐步适应时代的要求,使自己的素质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再教育等办法获取更多知识,扩充自己的视野,还能增加朋友。最后,要改善同事关系,并注意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三尺讲台上,站着的是为我们未来开垦希望的园丁,是播种文明的使者,是浇灌幼苗的天使,“春蚕到底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我们辛勤的教师们“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们默默耕耘出片片艳阳天,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一身轻松,放下心中的压力,轻松地走上讲台,在三尺高台上,延续整个社会的期望。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看孩子现在的状态,是厌学?还是青春期波动?还是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要找到孩子的学习不够积极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楼主如果真想提高自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最好将孩子现在的表现说的具体点。针对你所补充的情况,建议改善孩子学习环境,让他(她)尽量接触一些学习努力的孩子,但是切记不要在自己的孩子的面前赞扬和夸奖这些学习努力地孩子,会起反作用。另外既然是懒惰,懒惰的时候,他(她)会做些什么,不能总睡觉吧,比如说玩,家长可以从其玩中下手,多与他(她)谈心,让他(她)体会,父母并不是在管他(她),而是在关心他(她)。同时不要在学习方面给予太大的压力,既然需要提高学习积极性,说明他(她)学习应该还可以,只是提高学习积极性会更好些,所以要想他(她)的学习有所提高,只能以谈心的方式进。如何使学生“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何克服浮躁情绪,坐得住,钻得进;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精神,一种向上的激情,一种释放不竭的生机和活力;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上顽强拼搏,干劲冲天,活力无限;如何变学生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地、发自肺腑地“我要学”,这是我们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关键是教师,主阵地是课堂。学生大多时间是学习,首先每位教师必须切实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艺术,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智慧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适应时代要求,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观念。作为重中之重,首先要
解决的就是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陋习,课上必须要有有价值的提问,有启发,有诱导,有学生的思维参与。
3、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业务上,必须认真钻研,做到知识渊博,功底扎实。要谦虚,要创新,争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与时俱进,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教师。
4、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充满朝气、生动活泼的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作为教师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对所有学生充满爱心,要给学生以尊严,才能做好教育工作。要带着感情去做学生思想工作,树立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尊重意识。尊重是双向的,播种尊重才能收获尊重,多一些民主对话,多一些换位思考。要坚定每位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每位学生都是可以进步的教育理念。
5、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做学生思想工作应以表扬为主。大声表扬,悄悄批评(也因人而易)。勤开导,多鼓励。用“表扬”“肯定”来激活学生的上进心,一定不去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情。教师工作不仅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
6、要叫的上学生的名字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要经常找学生谈心,对学生了如指掌。
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一个教育良机,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肯定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
7、不能一上课就批评学生,否则学生这一节课也听不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问题尽量要化解在课下,要尽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思考带进课堂。
8、要多关注学困生、退步生,找原因,找办法,多鼓励,多引导。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过程不是齐步走,学生即使退步了,我们的责任是让他有信心再进步。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进步也要及时肯定,抓住机会进行指导。要用积极态度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暂时的挫折,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平稳心态对待学习。
9、用多重标准来衡量学生,有的学生“本一”是目标,也有的学生“本二”、“本三”是目标。对于一些学生进入“本三”也是成功。要求老师们要摸清每位学生的底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帮助每位学生成功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10、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初一年级,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复习?如何做作业?如何改错等等。习惯是一个人健康人生的基础,成功是一种习惯!
《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
《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校教师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对如何才能强化师德,树立教育新风,每一位教师都有了自己更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认识和感受。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于是在学习之余,思索着自己从教以来点点滴滴,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明确方向: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
教师如何关爱学生
关爱的方式决定关爱的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一)用爱心接纳每个孩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因此,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模仿,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二)用诚心赞美鼓励
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都不同,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人师者应深切体认这一点,用心接纳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聪明,驽钝,整洁,邋遢,乖巧或淘气,他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个体,需要被接纳,也唯有老师用心接纳,孩子才能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而乐意留在里面学习。花草树木大都向阳生长,人也一
样,喜欢被赞美,被鼓励。老师若能真心诚意欣赏孩子的纯真,善良,可爱,必能找到很多值得赞美的行为。若发现孩子有值得赞美的行为时,更要把握时机,不管用语言,肢体,眼神,动作,表情,评语,只要是真心诚意的,孩子必然感受深刻,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
(三)专心倾听
听学生讲话时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往往是师生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良好的沟通,需要耐心的聆听对方,了解他心中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聆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要避免当学生在讲话时,急于表达自己的反应,注意力不集中在对方的讲话上,打断学生的讲话等。做一位最好的听众,有耐心的倾听学生们表达意见;当他们情绪困扰时,给与适度的支持;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过分的为他们设想,容易产生反效果,而且当学生内说完,别急着给建议。
(五)潜移默化的作用
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行为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经常对学生敷衍了事,学生也可能养成推卸责任的恶习。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承续教师的缺点与优点,不要以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应为这时期他们是敏感且学习力甚高,因此建立明确的教师形象,实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习。
第二篇:给女性读者推荐的十本书
给女性读者的十本书
1.《目送》龙应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9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2.《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2 《孩子你慢慢来》的文字是一个母亲用生命的体悟,龙应台以其果断,思辨,清晰,明澈一惯的一面,以及不常见家庭主妇,婆妈,小嗦碎的一面向大家展示了小朋友的世界,以及尊重小朋友,用力想要理解他们的大人,整本书读起来给人又轻松又可爱的感觉。
3.《重遇未知的自己: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张德芬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11 在本书中,张德芬将与我们分享她追求身心灵和谐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探索真我的本质,学习如何爱自己,如何为自己的快乐和人生负起全责,如何拥抱生活中的阴影,如何让自己、家人及朋友过得更幸福。
4.《活出全新的自己》张德芬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6 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之深度疗愈篇。作者运用一个特别的成长模式,让你可以随书中人物的遭遇和历程,逐步展开自己的成长。
5.《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毕淑敏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 毕淑敏老师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通过案例为我们详细解答如何破解心灵锁链——自卑、抑郁、焦虑、悲伤、死亡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创伤,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
6.《心灵游戏》毕淑敏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1 著名作家毕淑敏,凭借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身份,将高深的心理学变为通俗的家常话,将私密的心理咨询化为亲切的互动倾谈,通过八个经典心理游戏,告诉你:一个选择决定一种命运。
7.《一个人不要怕》素黑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8 《一个人不要怕》是素黑十多年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素黑在该书中将生命中的根本性困境一一为我们揭开,引领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存在的核心,重新和内在本体建立深刻的连接,并精心教导了如何静心、自爱、自疗等诸多实用的自爱和灵修方法。
8.《好好爱自己》素黑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8 《好好爱自己》是素黑历时多年的心语结集精华,包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的心灵的独到感受,可谓字字珠玑。要知道心的方向,由你掌控,必先好好爱自己,才能前进或转向。就像素黑所说,就等你一个决定,生命将瞬间改变。
9.《身体知道答案》武志红著.鹭江出版社,2013.11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继《为何爱会伤人》后又一力作。作者从一名心理学者的角度,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了身体与心灵、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指出了我们的心是如何构建了自己的世界的。作者提倡回归身体,将身体与心灵链接起来,“成为真实的你自己”
10.《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武志红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5 精选“健康•心理”专栏32篇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文章,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
第三篇:给教师推荐的十本书
“书香校园”系列一:
给教师推荐的十本书
《学生第一》
李希贵 著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学校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改革。令人拍案叫绝的种种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改革者的魄力、教育者的智慧,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开学护照、校园公司、名师大讲堂、学校纪念日、学科博物馆……创意不断、精彩纷呈。在这所学校生活的孩子们是幸福的。
月度人物、青年才俊、非正式表扬、教师互助中心、教育家书院……教师的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出来。在这所学校生活的教师是幸福的。
改造流程、优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引入外部智慧管理学校、制定《学校行动纲要》、票决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在这所学校生活的管理者是智慧的,也是幸福的。
无数的创意,所有的用心,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
(美)雷夫·艾斯奎斯 著朱衣 译
雷夫·艾斯奎斯老师,25年来一直在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教五年级课程,对教育身体力行,他的教育理念令无数家长掉泪。雷夫老师在他的第一本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学生在56号教室里用一颗谦逊的心,学习尊重、坚持、仁慈,相信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必将缔造非凡的人生和成就。
在新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中,雷夫老师提出:孩子并非天生卓越,需要父母及教师不断地灌注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不断地获得启发,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走出教室外,人生都是无限宽广的学习体验!
雷夫老师在这本书中,带孩子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去观看一场精彩的棒球比赛。随着比赛的推进,旁征博引、寓教于乐,在教育中融入不同的元素,传递品格教育,引领孩子建立自己的特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就精彩人生!(中国城市出版社)
《给长耳兔的36封信》
(台)李崇建 著
曾任教于体制外的台湾全人中学多年的李崇建,将其对教育的思考化为《没有围墙的学校》与《移动的学校》,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给长耳兔的36封信》是李崇建的又一力作。
在本书中,李崇建化身为阿建老师,他以饱满的情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以及尊重的态度,放下身份来倾听长耳兔的内心。长耳兔是一只独特的兔子,它的耳朵每年都会长长一截,这只成长中的小兔子时而迷惘、时而彷徨、时而烦恼不已。阿建老师借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化解了长耳兔的忧虑,从而也为在成长的道路上像长耳兔一样为着自己与他人的不一样、为学习成绩、为与父母的关系、为友谊、为青涩的恋情深深烦恼着的孩子们提供了关于生命的分享与解答。书中虽没有语重心长的话语,也没有一句一本正经的劝勉,但阿建老师那种心与心的交流却可以使孩子学会睁开眼睛、敞开心灵去感受、去思索、去判断,孩子的心在一个又一个充满温暖与支持的故事氛围中得到抚慰,一股强大的认同与陪伴的力量特质贯穿全书。
本书以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语言幽默,绘图抢眼,一个个轻松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一起阅读的好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知识不是力量》
方柏林(南桥)著
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容易产生。如何分辨两者,还需回归教育本身。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也是颇有争议的话题,由教育局内人南桥这样的文字高手来谈,是一种拨开迷雾的幸运。作者身兼双重身份——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职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师生与课程,将中美教育对比这个庞大的话题拆解为点点滴滴的日常记录,以朴素好看的文字破解当下教育的沉默与困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管理,会者不难》
王晓春 著
课堂管理是中小学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之一。许多教师之所以课堂管理低效,多是因为其管理思想错误和管理方法不当。
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在本书中力图帮助广大教师厘清课堂是什么、课堂管理与其他成人管理的差异,确立正确的课堂管理理念,掌握创建有安全感的、有秩序的、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书中还介绍了几位美国优秀教师的课堂管理策略。中外课堂管理策略在这里荟萃,有助于提升您的课堂管理水平,让您生出感慨:课堂管理,会者不难
本书所探讨的所有课堂管理问题皆源于一线教学实践,方法独特、实用,可读性和指导性较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爱·上课》
阿伦 著
作者阿伦是一位台湾中学语文老师,他所带的班级原本状况百出。然而,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不但完全改变,全班更是向心力十足。这本书是他创造的教育奇迹与骄傲!
他是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他坚守教育的本质,让学生爱学习,让学生学得有趣又有收获。他坚信并让学生及家长相信,读书的态度比念书的多寡重要,求知的精神比分数的高低重要,了解错误比考试的次数重要,自己要什么比他人的期待更重要。他在意学生是否幸福!
他同样知道升学考试对当今社会的孩子及家长意味着什么,在统考的重压之下,他率领全体学生和家长展开“备考大作战”,他自创的课程统整教学,训练学生融会贯通;他发明的课堂游戏,学生乐此不疲;他定制的百日复习大法,让学生有效读书,合理分配时间,高效做笔记。他是家长放心的好老师!他激励学生,不让学生放弃:他能看到别人都没有看到的学生优点,并用尽各种方式激励学生。他允许学生犯错,却不希望学生放弃,因为只要不放弃,就有无限可能;只要不放弃,学生往往就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中国青年出版社)
《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
余文森 著
本书汇集了余文森教授近年在各地中小学听课、评课的发言和感悟,关于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对各种教学现象的剖析以及相关访谈。这些文章虽然短小,却鞭辟入里;立足教学实践,富有学术含量,是一本难得的学术普及读物。
新课程实施之后,各种教学流派涌现出来,名词术语满天飞,虽然不乏创新之举,但也是鱼龙混杂,迷雾重重,一些中小学教师往往不知所从。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看待各种教学现象,本书正本清源,帮助教师走出“课程迷雾”,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本书是一位教育学教授对课堂与教学的专业思考,读者可以从中感受教育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生动场景,感受到教育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福建教育出版社)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张海晨 李炳亭 著
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导学案设计的专业性教育书籍、课改教师必备读物。本书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实施新课改的案头必备书。它是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的行动研究、躬耕不辍的心血之作和智慧结晶。是一部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和专项技术操作等各个维度全面系统、深入细致解读导学案设计的宝典。本书摈弃空谈理念,重点关注实践操作,提供途径与策略、直击方法与技术,并配有宝贵的案例解读与分析。(山东文艺出版社)
《从零开始——创建你自己的课堂》
史蒂文·利维 著杨敏 译
优秀教师梦想找到对孩子们来说最重要和最值得去教的东西,并能让孩子们以最有效的方式学习它们。
本书作者利维先生用了28年的时间,致力于把这种梦想变成现实。
很多人说,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最难的,利维却说,或许,我们可以从改变一间教室开始。
这是一本实践杜威教育思想的书;一组“做中学”的活动案例;一段从学生已有经历出发、从零开始的教育新旅程。
史蒂文·利维向我们阐明了在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每一篇课文以及每个问题背后的独特而本质的精神。书中生动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在一个优秀而富有人性化的课堂里,我们可以成就的东西是多么巨大。(教育科学出版社)
《把爱献给教育的人——霍懋征》
赵 萱 曾曙春 主编
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展示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教育读物。
此书分师德、育人、教学3个部分。每部分先是开篇点明学习目标,开门见山;接下来是霍懋征老师的教育箴言,朴素而又隽永;加以经典案例,生动具体,感人肺腑;再辅以专家点评,深入透彻;拓展阅读部分,则结合实际,视野开阔,引人反省深思。全书读来,一气呵成,霍懋征老师一言一行,跃然如在眼前。正如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朱永新副主席所说:霍老师虽然离开我们了,但真正的教育家不会死去。请让我与天底下所有热爱教育事业并以教书育人为荣的教育工作者们共享此书,品读此书,让我们与霍老师一起,继续走在教育事业这条充满艰辛、任务艰巨的路上,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人生吧!(人民教育出版社)
(以上中国教师报评出了2011十佳教育图
书)
第四篇:我给孩子买的十本书
几十本关于幼儿教育书籍,幼儿教育书籍目录,幼儿书籍分类,幼儿早期教育书籍
D1 书名:《让孩子自己做主》----培养具有思考力的孩子 作者: [美] 默纳舒尔(Myrna B.Shure)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开本: 32开 18元 作者简介:默纳舒尔,哲学博士,一位有发展眼光的心理学家,费城Allegheny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心理学教授。在家长和老师中推广“我能解决问题”(ICPS)计划,该研究为其赢得了四项国家级大奖。舒尔博士也是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不良行为预防方面的咨询顾问。针对让孩子尽早学会“自己做主”、“自我思考”的技能,本书作者便在长达25年的调查研究和临床实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帮助孩子获得这种能力的计划,即“我能解决问题”计划(I Can Problem Solving,ICPS)。
D2 书名:《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位德国青年在中国的教育梦 作者:(德)卢安克(Eckart Loewe)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开本: 32开 18.00元
D3 书名:《天生棒小孩》 作者:[美]辛西亚汤白斯 Cynthia Ulrich Tobias、卡罗尔芬克 Carol Funk 译者:沈宇 出版社: 九洲出版社 开本: 32开 22元 作者简介:辛西亚汤白斯 儿童学习方法专家,Learning Styles Unlimited and Apple St.机构创办人,现任总裁。著有畅销书《成功百分百》《以孩子的方式教他们学习》《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等。内容简介: 孩子一些令家长沮丧和懊恼的习惯和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和促使他们成功的爆发力。执拗的背后是坚定不移;强烈的意愿展现出潜在的领导才能;好争论、讲条件显示出潜在的谈判能力。当我们评判一个孩子的行为时,应该看到其行为背后蕴藏的潜在能力,家长不仅要了解而且应给予孩子应有的理解,并据此制定有效的策略来激励孩子走向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他们独特的学习和表达方式为借口,无视规则、为所欲为,他们必须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可以有选择快乐成长的自由,但也必须明白,提供快乐成长自由的规则制订者,是父母、监护人。
D4 书名:《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 作者: 小巫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开本: 32开 22.5元 简介: 这是小巫继续《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之后,为4岁以上儿童父母撰写的新作。本书,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加上细致深入的推理和分析,探讨父母潜意识中的内心恐惧和心理伤痕对于养育孩子的负面影响,介绍“真爱行为、“心理疆界”以及“训育”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提出给儿童树立规则、训育儿童自律的实际操作手段。作者身为美国教育学硕士,近年一直关注西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本书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极具实用指导价值。作者简介小巫,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两个孩子的妈妈。曾在美国两所大学做管理职位,并出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新闻官,发表过诗歌、小说,撰写过电视剧本,拍摄过电影,导演过话剧,最终决定做一名教育专家。出版过《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在《父母》杂志上主持母乳喂养专栏,在其他的育儿和时尚类杂志上主持早期教育专栏,并荣获“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形象大使”称号。
D5 书名:《捕捉儿童敏感期》 编著: 孙瑞雪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开本: 32开 28元 出版前言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贩贩?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以孙瑞雪为首的专家教育团队还发现,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还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少。他们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纷乱的心绪中,他们孤独地成长着。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
D6 书名:《从尿布到约会》(尿布卷)---美国家庭性教育“圣经” 作者: [美]黛布拉哈夫纳 译者: 王震宇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2004年01月出版)开本: 32开 18元 作者简介: 黛布拉哈夫纳:美国权威性教育专家,耶鲁大学公共卫生硕士,曾担任美国性信息和教育委员会主席十二年,从事性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她的《从尿布到约会》图书受美国各主流媒体的广泛好评,并被美国权威教育机构推荐为“父母必读书目”。她本人也多次出现在NBC、CBS等多家电视节目中,并经常在各地举办性教育巡回演讲,广受欢迎。
她和丈夫拉尔夫-塔特格莱恩有16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书中的序言就是由她的女儿艾丽莎所写。译者简介:王震宇:婚姻家庭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 内容简介: “我是从哪儿来的?”“我长大了要和妈妈结婚,行吗?”“为什么妹妹不像我那样站着小便?”„„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上述问题不可避免都会遇到。如何与孩子谈论“性”?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如何使孩子在性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每一位父母心中长久的问号。
在本书中,从事20多年性教育研究工作的黛布拉哈夫纳,通过大量的科学调查研究,并以母亲和专家的双重身份,系统地列出了在孩子成长的各个年龄段所发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以及所遇到的性问题,详细地教给父母与孩子谈论“性”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为父母科学有效地指导孩子面对性困惑提供了多种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案,为培养性健康的孩子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本书适合0-12岁孩子的父母阅读,可与《从尿布到约会(约会卷)》互为参照。
D7 书名:《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 作者: 小巫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开本: 32开 23元 简介 这是小巫继续《让孩子做主》之后推出的新作,重点在于探讨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在如何科学地培养出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本书作者旅美多年,身为教育学硕士,深谙东西方教育手段的异同,提出的许多观念发人深思。这既是一本生动活泼的读物,对于关注早教的家长们来说,又极具参考借鉴的实用价值。
D8 书名:《留学纽约的童年》----一个父亲的手记 作者: 王海龙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开本: 32开 22元 作者简介: 王海龙,旅美文化人类学家,全美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现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容简介: 真实的描绘,冷静的分析,客观的介绍,有益的提醒,深刻的反思 一个父亲眼中的儿子留学历程 一个小留学生成长的真实记录 一个学者笔触下的中美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差异
D9 书名《孩子的秘密花园》 理解孩子的梦 作者:美国 帕姆 斯比尔 翻译:李寒 中国宇航出版社 价格:19.8 元
D10 书名 :《宝贝比我强》----你也能培养一个双语孩子 定价19.00元 罗翔,汤峥嵘 著 内容简介: 她不是神童,也从未出过国。但她的英语词汇量达到1600,看懂《迪斯尼神奇英语》所有故事,看懂香港英文台的适龄儿英文节目。很多人认为她是天生的双语儿童„„ 其实,许多中国父母完全有能力培养一个小北辰这样的双语孩子。作者广泛涉猎国外关于语言学习的最前沿研究,用自己家和全世界许多个双语养育家庭的活生生的例子,解答了不少令父母困惑的问题,打破了很多关于语言学习的神话和错误说法。„ „ „ 本书不仅有来自作者的和全世界若干个双语家庭的双语养育方案,还有儿童外语学习的理论与资源介绍,甚至有幼儿英语句型和突破口语大关的850个基本单词,对年轻父母来说非常实用。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如本书的作者所说,他们的目的不是培养一个神童,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共享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这种心态才是孩子受益无穷的东西。
第五篇:十本书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细细品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部分章节,书中深入浅出的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我们有着很启示书中的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每位教师扪心自问一下,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作为教师都回想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像追求幸福、每秒的幻想一样畅游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更重要的是运用不同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具有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议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我知道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非常清楚的领会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锐。在这里,苏氏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需要的教育,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开辟了一条改革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即教育”学说,他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综极目的,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富有时代特色。他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和事实,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些观点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新课改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吗?他的“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敬业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运用陶行知思想搞创新教育,必然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发挥理论导向作用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触颇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 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新世纪教育的话语
——评《新教育之梦》
教育的话语应当如何叙说才能使“人”真正在场?教育的灵性、激情、智慧、希望、勇气、信仰和爱应该怎样恢复才能使教育真正成为解放人的力量?带着诸多困惑和些许思索,翻开朱永新教授的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一种豁朗由然而生,我们不由得再一次被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和热情所深深地感染,被其精辟见解所折服。全书共分八章,即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父母,阐发了理想教育的应有之义与构建之径;每章又从目的、内容、方式或方法、价值、意义等方面加以言叙,揭示了理想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有的取向、追求和角色形象,为人们绘就了一幅新世纪美好教育的新图景。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在书中,著者始终以饱满激扬的文字,高扬、博大的人文精神与情怀,给人以人格、情感等多方面的震撼和感召。如在“理想的德育”篇中,他力主让学生在自然的、自主的活动中养成德性,让学生在以书为友、与大师的对话中净化自身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增强自己的道德判断力、选择力。在“理想的教师”篇中,他认为教师应致力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在“理想的学生”篇中,他勾画出作为时代新人应具有的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自信自强、善于合作的风貌,并强调理想的学生应该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新教育之梦》的鲜明特点即在于作者能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优美顺畅的文字、全面翔实的内容,对教育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深入剖析。此中,既没有生硬乏味的概念条条,但又不乏理论逻辑和理论的深度;既有理论的严密论证、高度概括,又有活生生的教育现实案例分析;既有形而上的逻辑与思辨,又始终关照着教育的日常生活世界;既有理论的宏扬与重建,又有建立在高度责任感上的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既旁征博引、博采中西,又融会贯通、契合时代、凸显个性。细读此书,会深深体悟到著者溢于言表的满怀激情、灌注于字里间的生命气息与灵性,也会惊喜地发现理论可以是如此亲切自然、“绿色常青”。教育是一种艰巨复杂的智力劳动,又是一项充满乐趣的高尚事业。教育改革既需要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又需要微观上缜密的设计。《新教育之梦》的作者将个人的情怀渗透于理论,同时又将理论涵化于个性化的教育哲学语言之中,尝试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话语言说方式。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无论教师、学生、家长,还是教育理论工作者都将会从这一独具个性化言说方式的教育学术专著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益。如果说新世纪的教育的创造,需要以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为起点。那么,何不让我们心怀新教育之梦,去求索,去创新?有梦,就有希望;梦想,总会成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我更懂得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学会等待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首先应具备的品质。因为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我们还应学会分享,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还应学会宽容与合作,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阔宽自己的眼界,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化;能够理解不同,尊重差异,接纳另类。妥协与坚决并存,隐忍和张扬共处,退让与坚持同行,放弃和追求共振。最后要学会选择和创新,让教育走向个性化,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最优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新的角度解释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视界审读理所当然的的事物,对那些似是而非、一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开放头脑、积极进取、主动探究,将教育的智慧变成信念和教养,落实在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中。肖川说他“要与经典为友”,而我要说:“与好书结盟!”《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就是一本好书,因为它使我又有了一次直抵内心的阅读,使我的心灵又一次得以丰富和滋养!优秀的教学要形成独特的风格——《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文中指出:应该发展一切心理品质中最严峻的心理品质,指的是对风格的感觉。这完全是一种建筑在赞赏单纯而不费事地直接达到一个预见的目的的基础上的审美的感觉。艺术的风格,文学的风格,科学的风格,逻辑的风格,实践的风格,它们基本上具有同样的审美品质,即成就与克制。
风格,在它最精细的意义上,就是有教养的心智的最后一个要求;它也是最有用的。风格渗透到一个人的全身。一个有了风格感的行政人员憎恨浪费;一个有了风格感的工程师节约材料;一个有了风格感的技工喜爱好作品。风格是心智的终极的道德原则。
但是,在风格之上,在知识之上,还有一个东西,一个模模糊糊的东西,好像凌驾于希腊众神之上的命运。这个东西就是力量。风格就是力量的形成和力量的克制。但是,归根结底,达到所希望的目的的力量乃是基本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要为你的风格而担心,首先要解决问题,向人们证明上帝的道路是正确的,料理好你自己部门的事务,或者做好交给你的任何其他事情。那么,风格有什么帮助呢?风格的帮助在于:有了风格,达到目的时不会出现枝节问题,也不会发生不良的炎症。有了风格,你能达到你的风格,除了你的目的以外,别无其他。有了风格,你活动的效果是可以估计的,远见是神给人们的最后的礼物。有了风格,你的力量增加了,因为你的心智不被不相关的东西所干扰,因而你更有可能达到你的目的。而风格乃是专家独有的专利。有谁听到过一个业余画家的风格,一个业余诗人的风格吗?风格总是专门研究的产物,总是专门化对陶冶的特殊贡献。
大凡名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如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的“自然而
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孙丽谷老师“设计精巧、训练严谨、节奏明快、气氛活跃、反馈及时、效果显著”的课堂教学风格;李烈的“实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的教学风格;湖北省特级教师杨筱芳“实、活、新、巧”的教学风格,她认为“实”是基础,“活”是灵魂,“新”是途径,“巧”是目的;福建省特级教师游光华“趣——艺术风趣为手段,实——科学扎实为基础,序——程序训练为保证”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单东升“注重情感教学,尝试兴趣教学”的教学风格等等。
当然,具有名师具有鲜明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不断学习、模仿、创新。那么,作为我们一般教师具体应怎样做呢?一是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总结,每月一全面回顾,结合行动研究写好反思日记;二是争取外部支持,首先是拜名师为师,以求得到支持、指导与反馈,其次是拜大学指导教师,他们能从理论角度提出问题,帮助我们将教学实践与各种知识基础(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习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名教师运用他们的教学经验,大学指导教师运用他们的教育理论,共同帮助我们分析当时的教学情
“生活教育”与后进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学识渊博,他虽然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站得高,看得远,他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上学期末,学校发了一本由方明编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看了一篇文章《生活即教育》,印象极为深刻。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教师教学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要让学生感受到他正受到老师的关注,同时也应时刻转换自己的视野,注意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孩子的天性决定孩子需要老师的关注,也正是这一点,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哪怕只是投去一个眼神、一张笑脸,要把自己的爱撒播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根据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存有差异,但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中并不多是所谓的“朽木”。我们教师有些时候容易对学生失去信心,学生少考了几分或稍不听话,便以为“孺子不教”、“朽木不可雕”。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而“差生”就是在教师的不断冷落和否定中形成的。
教师应当对后进生多加关爱,时常督促、鼓励、辅导,对后进生不断表扬和鼓励。所谓学生难教,其实主要是要解决教师的心态问题。因为有时不是学生难教,而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而“回报”较少,教师往往不愿在他们身上花时间。我们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差的根源所在,明确学习方法正确与否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生活实际出发,多打一些浅显的比方,多用一些贴近现实的例子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自觉思考、善于分析的好习惯,帮助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经过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表扬与鼓励比批评与惩罚的效果要好得多。当后进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哪怕是一丁点儿兴趣,一点点成绩,我们都要予以表扬,通过加倍的爱护与培植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此循序渐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此外,后进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犯的一些错误,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忍耐与宽容,不要轻易将兴趣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二千年前孔夫子,二千年后陶行知”,他的教育理论及主张与21世纪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批判是基于一种深刻的爱。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使我深刻理解了“教育就是对话与分享”。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这里,教师不再主宰课堂,和盘托出、天衣无缝的讲授。而是走下“高高的”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对话与分享中,能力得以提高,想像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体验得以深化!
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更深深的认识到“创新教育”对于民族、国家和生命自身发展的意义。肖川认为,创新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说:“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淡化学科界线,增强知识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知识的学习要达到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有赖于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性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
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创造性教学则是民主、和谐、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在其中学生的个性得以舒展,创造力得以勃发。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新教育之梦》,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在脑海中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 官员的教育主张。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从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位教育家,这是他撞击成功的结果。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怎样去撞击成功呢?我应该怎么提高挑战自己?我正在思考着。这些都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它给了我启示,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老师们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起初拿起《新教育之梦》一书是为了完成写读后感的任务,但真正的品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在品读的过程中已记不得有多少次在心头产生了震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共鸣。尤其是“理想的教师”这一章,它对我的触动是最深的。
朱永新教授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以上这每一个方面,都是新的形势下,新的教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而我也在阅读地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发觉自己与“理想的教师”还存在很大差距。而我在此也要谢谢《新教育之梦》,因为它使我今后有了追求的目标。
教育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活动,要想对学生的全部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就不仅要遵循育人的科学规律,而且要善于运用各种灵活多样、深入人心的教育手法。教育不仅要讲究理性,而且要讲究感情;不仅要讲究逻辑,而且要讲究形象;不仅要讲究抽象,而且要讲究具体,不仅要讲究一般,而且要讲究特殊;不仅要讲究有形,而且要讲究无形;不仅要讲究说服,而且要讲究感染„„人们总说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但没有理想又怎会有实现的可能。一个理想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努力拉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可能。为了那一个共同的理想的教育之梦,我愿不断努力,努力成为一个理想的教师。
品读《新教育之梦》是种享受,是与作者分享理想教育的快乐。品读《新教育之梦》也是一种痛苦与孤独,因为对理想的、快乐的教育多了份思考、牵挂。是人格化的执着追求,还是按部就班;是激动一番之后的并肩作战,还是长呼短吁之后的沉默。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上下求索”。高山流水
读<新教育之梦>之”理想的父母”的随想 读<新教育之梦>之”理想的父母”的随想 高山流水故事一: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猜猜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
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我心也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经常在课堂上范读,有时侯难免会读错一些字,学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生会毫无顾忌的指出来,我也欣然接受。教然后知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故事中的那位小孩是幸运的,因为他不但有一位开明的老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师,还有一位乐于接受意见的妈妈。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教师不
现如今,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小孩很多,但他们大都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有是不会讨人喜欢的,温顺、老实、听话、顺从、乖巧成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紧闭心灵之门,不为判断好孩子的标准。这样的孩子大多能评为三好学生,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而行为出格,爱顶嘴、爱疯、爱野、爱搞小“破坏”则被视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为另类,斥为捣蛋鬼、坏分子,遭人白眼,没人理睬。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你加快写字速度的同时注意把字写好些,不懂就问,听从家长的教导,争取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⑴、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其实,小孩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其创造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睁着一双无知的大眼睛,对社会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好奇,并身体力行,欲用自己的双手探求这未知世界。合理利用小孩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使小孩子创造萌芽得到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其大脑发展及日后处理能力提高,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出了一种浓厚的求知欲望,为今后从业道路奠定了基础,说不定国内“爱迪生”会从此诞生。反之,喜欢老实文静听话的乖孩子,家庭虽少了“破坏”气氛,大人安心,但小孩天性抹杀了,培养出的孩子多半循规蹈距,缺少头脑,依赖性强,泯灭了孩子爱动、好奇、勇敢,甚至冒险的天性,这样做的结果非常不利于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以及特长的培养和成长。纵观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成果的杰出科学家们,无论是国外的爱迪生、牛顿,还是中国的詹天佑、冯如,他们小时无一例外不是“破坏”大王,让大人皱眉、老师头疼,然而就是这些淘气被认为难成器的“坏”孩子,长大后却凭其小时养成的良好思考习惯,而成为顶尖发明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心理学家指出,对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说,他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千万不要因其行为和结果的幼稚离奇而嘲笑或干扰,而应给予鼓励和劝导,从而能使其自由自在地完成自己的“创造”活动。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我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肖川的著作《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这部书中收集了60篇左右的教育随笔,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述。整个阅读的过程,也提升了个人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我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的实践过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理想与追求,但是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会出现反复迂回的过程,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与疑惑。那么如何坚定教育的信念呢?通过学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过去自己担当班主任,有时间进行说服教育,而且学生对班主任会莫名地产生一种敬畏的情感。担任学科教师就不同了,更应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策略,灵活运用宽容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传递着做人的道理。走进学生心灵——《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人文读本》中有一篇关于阳阳的故事。阳阳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不满。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阳阳遇上一个好老师。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教师要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要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首先,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有一次,学生告诉我:课上举手发言,一直生怕出错,所以不敢举手。我和蔼的对他说:“大胆地举起你的手,别害怕,即使错了也没关系。”以后,只要他怯怯地举起手,总是请他发言,经过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怕了,课堂上总能看见他的小手。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交流,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如: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观察
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又如:有时,校外偶
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不仅在校做好学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
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
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再如:教师在批发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学生们也从老师给他们的热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这一做法,使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得以消融,帮学生辨明了是非,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老师的爱心换来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老师的热心、诚心赢得了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颗颗纯真的心。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佳佳 你是一个认定了目标就会勇往直前的男孩,你又是一个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看到你在校运会上和艺术节上努力拼搏为班争光的那份热情,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也更喜欢你了。最让老师放心的还是你学习自觉主动,热爱劳动。知道你上课能坐端正了,积极举手发言,我很开心。如果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看课外书、报刊,增长见识,那你成绩会更好;如果你能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与同学真诚交往,那你这个体育委员会有更多人喜欢。芩 天真活泼的你口号齿灵俐,最难忘的是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样子,那么专注,那么入神。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尊重同学守纪律,写字的速度也加快了,老师为此感到高兴。希望你再接再厉,自觉学习,多做家务劳动锻炼自己的能力。俊在校运会上,发现了你活泼好动的一面,令人喜爱。你尊师守纪,热爱劳动、爱学习,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可是这学期的书写不如以前了,可能在家没有认真复习,成绩进步不大。希望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⑷、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⑸、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⑹、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