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21-57189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1 15:48: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关于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思考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政治意识增强了,对世事、对国事日益关注。我们党敏锐地觉察到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将其提到与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同一高度。无疑,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文明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

标就是使我国公民顺利进行政治社会化。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占了绝大部分,农民的政治社会化进行得如何,关系到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发展。研究农民的政治社会化,对促进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民主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意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具体讲,政治社会化过程是政治系统“凭借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使公民逐步形成政治思维和行为基本模式的过程与公民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存的政治体系所肯定和推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获得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形成特定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模式的过程,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过程,它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虽然有很多种,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在现代信息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它在农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影响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力量,对于农民而言,这种力量更是显而易见,是农民政治社会化的主导力量。据着关调查,有73%的农民经常收听广播,阅读报刊杂志;有64 %农民经常看电影。在大众传媒的冲击下,当代中国农民正经受着瞬息万变的信息革命的洗礼,其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较之以前已有很大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如何发挥大众传媒在农民政治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其不利影响,是我国现阶段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在信息时代,农民接触得最多的是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外面世界,获取信息。不断进行自我的社会化。大众传媒在农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是其他途径不可比拟的,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着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有:

1、大众传媒是农民获取政治知识、政治技能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主要指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尽管有的农村地区已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大多数农村仍然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与大众传媒接触得最多的是电视,大部分农民农闲时期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农民主要是通过电视的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和地方新闻等频道来了解、获取政治知识、关心国家大事。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可见,农民的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及政治生活方式基本上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取的。

2.大众传媒向农民传播政治观念,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传播学的有关实证研究表明,传媒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对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来说,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更大。美国传播学者桑德拉·波·罗基奇和她的丈夫,社会学家密尔顿·罗基奇就传媒的内容对人们的价值观的影响做了专门的研究,发现电视媒介具有影响人们价值观的潜力,后进一步总结发现传媒接触会导致价值观的变化。

在我国,大众传媒是我们政府的喉舌,是社会舆论的控制机关,是政策的“传声筒”。大众传媒传播政治信息的同时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的,它总是引导人们向国家倡导的价值观靠拢。农民的综合素质总体上还是不容乐观的,但正是这样,他们对大众传媒的信任度较高,认为政府宣传的大多是对的。因此,根据涵化理论,大众传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政治观念,从而使他们形成大致与社会趋同的政治价值观。

3.大众传媒是农民政治表达的渠道之一。随着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近年来,不时见到报上刊登有关农民写信给报社反映农村不正之风或“假药坑农”事件,也有的向地方电视台反映。可见,农民的寻求保护意识增强,政治技能提高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是农民凭借大众传媒而发挥的部分舆论监督功能。农民通过大众传媒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是一种政治经历,是一种政治实践过程。经过实践,便会巩固自己原有的政治观,内化为社会认同的政治规范。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不仅传授农民政治知识、政治技能,还宣传我们党的政治价值观,使农民接受政治教化,实现从自然人向政治人过渡。

(二)大众传媒在农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报纸、广播和电视以及继它们以后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扩大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且越来越具有不可抗拒性,不可控制性。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大众传媒在引导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方面并不是全能的,它本身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方面。

大从传媒作为农民政治社会化主要渠道的作用未能较好地发挥,农民的政治信息获取困难。农民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是大众传媒,但这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据CSM媒介研究2007年调查显示,农村仅有12%左右的人家拥有收音机,收听设备的普及率及收听率非常低,被调查对象中90%以上的人表示在半年内没有接触过广播媒体,虽然CSM媒体研究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家庭电视机的拥有量是96.36%。2006年全国农村实施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后,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在某些地方,虽然拥有了电视机,但入户安装费、收视费的收取会限制部分农民对电视信息的需求,政治信息闭塞问题仍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政治社会化程度高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成员政治知识的丰富和政治信息的通畅,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政治系统传输的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选择。

1、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信息的传递往往会使农民的道德意识扭曲,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偏差。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传媒不顾职业道德,不顾某些广告的夸张性,极力报道一些吃喝享乐性质的广告。农民的生活原本就比较单调、淳朴,他们的辨别力、自控力较差,容易形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大众传媒精芜混杂的信息,有些宣传封建、迷信的信息会造成农民自我迷失、社会不适等状态;西方思潮的涌进,也使农民的价值观偏离我国所倡导的价值观方向;带有暴力、色情的影视媒体和网站的泛滥,使农民无所适从,他们的可塑性、模仿性强,近年来农村青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新闻媒体并不仅仅针对农民而设,要求受众的文化层次较高。虽然我国农村教育有了很大改进,但农村地区文盲、半文盲仍然很多,尤其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回流,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考上大学也没用”的思想在当前农村较突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在全国12.95亿人口中,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39.1%,小学文化程度的为42.8%,15岁以上的文盲率达到8.3%,中国有文盲8507万,90%在农村。农村文化素质偏低的结果是,农民根本不看或看不懂报纸、电视新闻,对于互联网更是接触不多,对于电视新闻和国家政策法规一知半解,在较少受到社会专门教育机构政治灌输的前提下,政治认知匮乏,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揣摩感性化。可见,农民青年的素质低下是接受大众传媒政治信息传播的极大障碍。

3、大众传媒报道的多是离农民日常生活遥远的政治事件,关于农民日常生活方面的报道太少。“只有在人们生活所在地区发生的事情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才有新闻价值”(麦道格尔),农民关心的是自己身边发生或熟悉的事件,并会投入感情关注。对与自己无关或太遥远的事件往往不会有多大的热情。可见,新闻内容与农民生活联系不紧密也是造成农民疏离新闻的原因。

4、目前假新闻的泛滥使农民对媒体产生了不信任感。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权威性的报纸还是地方报纸,有时都会或多或少夸大事实,假新闻时有出现。笔者所熟悉的广西某村一个村民养了几只鹅,该地方政府为了表现政绩,在地方报纸上过分夸大事实,宣传该村已经形成了养鹅规模,要如何学习该村的养鹅技术等等。该村的村民看到了之后啼笑皆非,至今,青年们仍在把此事当成一个笑话来谈论。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事,但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试想,农民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小小事之后,还有多少人会相信电台、报纸所报道的国家大政方针、思想路线?新闻本身最大的特性就是真实性,一旦偏离了这个特性,新闻也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不但会误导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农民,更会伤害农民的政治心理,使农民产生政治冷漠感。

三、对策和建议

基于上述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重大影响和其本身的不利方面,我们拟提出如下对策:

(一)政府要扶持大众传媒进入农村市场,进一步开通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了有效地遏制大众传媒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恶性循环,政府不仅需要扶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适当的扶持。在竞争中,大众传媒为了求生存、图发展,不得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吸引巨额的广告是最便捷有效的途径。由于农村的贫穷,以农民为对象的媒体广告来源远不如以城市为对象的媒体。因此,为了鼓励传媒多关注农村、农民,方便传媒向农村市场进军,政府就必须出面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进行必要的扶持,利于他们享有与以城市为对象的媒体同样的发展条件,使他们在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让农民在获取信息方面得到实惠。

政府一方面必须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通过注入大量的资金及使用其他经济手段,对传媒企业进行直接资助。对于传媒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采、编、发行等及时注入资金,使传媒的运作畅通,使在自身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农民得到实惠,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信息服务,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民的信息贫困。另外,政府也可以直接出面办一些媒体,增设专门面向农村的农业频道。另一方面在制定经济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时,对这些传媒企业加以间接资助。众所周知,媒体的发行环节是极其薄弱的,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等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对以农村、农民为对象的媒体更是如此。所以,政府可以出面为这些媒体的发行销售部门创造优惠条件,对其进行间接的资金资助。比如,减少贷款的各种烦琐的手续程序,降低贷款的进入门槛,适当降低贷款利率,从税收政策方面给其优惠政策等,在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媒体转入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行列中,使其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农民教育改革的力度,坚决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综合素质越高。有研究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政治素质普遍也较高。国内外许多关于政治文化、政治素质的研究也表明人的受教育程度跟他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能力是成正比的。不但如此,受教育程度与信息的接受能力也是成正比的,教育程度越高,对新闻就越关注,对政策的理解就更透彻。可见,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是使他们政治社会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会越强。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利益,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会特别关注,尤其是有着几千年“小农思想”传统的农民。而农村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递过程,这种政治信息多大部分能为农民内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或者这种政治信息的传播能否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当前农民的收入仍然不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已有所怨言,尤其是农村青年,他们与外界接触得多些,思想开放些,渴望过现代化的生活,更愿意参与社会生活。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农民的社会参与意识更强。据有关调查,农村青年对政治愈来愈关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青年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知识和技能都要比欠发达地区的青年高得多。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我国农村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知识和技能。

(四)新闻媒体自身也应有所改革。应在真实性、贴近性和针对性上做文章,新闻报道地方化,注意报道当地发生的事件和人物。当前“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国家高级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实质性的政策、方针,各行各业也都对“三农”问题表现出关注,农民更是投以热切的期待,他们对当前广大农村发生的一系列变革诸如基层民主改革、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税费改革、农资补贴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希望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因此,大众传媒应在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时,与发生在农民们身边的实结合起来,与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相结合,与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相结合,使农民能切实感受到我们党的政策是“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例如宣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将其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表现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利益”究竟是怎么在平常小事中来体现的。只有把报道贴近农村生活、贴近普通民众,在受众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历上有很大的接近性,才会吸引农民朋友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主动走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境界,跳出小农“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思想怪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和传授农民政治知识、技能,内化他们政治价值观的功能,为他们提供政治参与的渠道。

大众传媒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是政治社会化的非同寻常的手段,费雷德·雷格斯蒂这样说:一个人对大众传媒长期注意的结果,可能会不自觉地逐渐形成关于政治体系基本原理的意识。一些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学者还探讨了大众传播对人的心理的长期积累性影响,认为大众传播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这种效果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而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弱到强的累积过程。总之,大众传媒对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在农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农村政治社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单独通过大众传媒来加强其政治社会化是不现实的,只有将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几种途径结合起来,才会很好地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大众传媒在农民的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篇: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在它给人们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手段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八个消极影响,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社会、家庭、媒体三方面来共同解决大众传媒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关键词:大众传媒 学生社会化 影响

当今世界,大众传媒已影响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它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工具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德行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王世永先生分析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后提出了颇具启发意义的积极的对策。他认为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有八个方面:“

一、恶性信息导致道德污染。最显性的,也是后果最严重的是传媒传播的越来越多的,色情、暴力信息,造成青少年淫乱、暴力等违反社会规范准则的社会偏离行为。

二、庸俗信息产生消极示范。电视是大众媒体中受众构成最复杂,对受众文化水平要求最低的一种。因此,其行为示范作用也最为明显。由于电视有大量复制和扩张低层次的通俗文化乃至庸俗文化的倾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电视传播的先天优势,许多不良、消极行为会被传播者通过先进的声像技术进行视听包装,而显现出极具吸引力、诱惑力和说服力的精致面孔。

三、失真信息导致认识障碍。在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中,传播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均不能完全保证信息传送的高保真度。

四、符号暴力导致文化偏见。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其电视解魅理论中,以犀利的分析有力地揭露了电视反民主的符号暴力特征,表现于电视行业的职业眼光和内部循环所导致的同质化。

五、信息麻醉弱化思维能力。不同媒体信息传播产生的效果不同。电视传播的信息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六、信息泛滥降低信息获取效率。信息泛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信息超载。无效信息进入青少年的视听范围势必造成他们精神疲惫、反应迟缓、感觉退化、思维混乱、烦躁不安等心理、生理的不适应症状,使其主动获取、整理信息的积极性,大量垃圾信息、无效信息必将挤占青少年在学校、家庭教育教学中接受的学习知识的空间干扰正常的信息的接受的思维序列,使本来敏锐、活跃的信息吸收需求处于抑制状态,减弱了学习效果,降低了有效信息的获取率。

七、虚拟情景缓滞社会化过程。青少年的情感、意志、性格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对客观环境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

八、有碍生理健康。许多研究证明,长期观看电视会使青少年视力减退,引起眼睛疲劳、疼痛、头疼、肩痛及颈椎、脊椎劳损等症状,并且由于客观上将少了肢体协调性活动和户外运动,导致全身生理系统的非协调性极不充分发展。”

对此,他提出了消极媒体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政府的行政干预机制。政府行为是较大限度地消除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的根本保障。新闻媒体与其所传播的信息是关乎社会公正和公正利益的重要公共资源。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主体,政府更加有义务,也有能力对电视媒体的传播行为监管。

二、社会的系统教化机制。社会教化体系狭义的理解,包括各种各类教育组织(学校)、家庭和社会团体。学校教育应该扮演媒介教育主阵地的角色。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全面推行媒介教育,是消除电视媒体消极影响的有效对策。在课堂教学和团体活动等全过程中渗透媒介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家庭教育是媒介教育中肩负“启蒙”重任的关键环节。青少年最初接触电视是从家庭中开始的,在家庭中接触时间最长,因此,电视与青少年的互动关系在家庭中展开的最为充分。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对电视媒体的认识态度和感情倾向乃至批判能力,均对孩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收视需求,与之充分沟通,进行必要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强调自己的收视好恶。如果说学校是寓教于娱乐,家庭则应化影响于无形。餐桌上的闲聊,卧室中的谈心,电视前的评论等等,无不是借助具体情境进行教育引导的好时机。甚至可以通过对电视媒体、节目的认识,实现培养孩子的良好情操和正确价值观及智性分析等综合素养的目的。应该动员社会中的一切知识分子,尤其从事人文社科的工作者,以及各社会工作人员和公益团体一起努力,形成教化合力,发挥综合效能,才可能使青少年生存的整体精神环境获得优化,使电视媒体虚拟环境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三、媒介主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作为大众正义的代言人和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社会单元,大众传媒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自律水准和相对完善的行业制度自律机制。前提是后者的核心和前提,后者则是前者的体现与保障。

从道德自律层面讲,电视媒体较其他媒体具有更为有利的表达方式,更为明显的传播优势,从而也具有更大的说话权利,因此,较其他媒体从业人员,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更严谨的职业作风、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更全面的人文素养。信息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表达不同民族文化的自由。对青少年进行保护的义务和青少年通过电视传媒与互动服务获取知识的权利等等诸如此类的通讯道德的普通准则,应成为电视从业人员秉持的基本职业理念。电视从业人员要对传播行为与结果持有高度责任的自律精神,尽力杜绝劣质信息的污染,避免行业整体文明水平的下降。

第三篇: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2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物理与电子工程

0911010055

李金平

在全民娱乐,全民微博的今天,如果你用一句话,一个词儿,而这句话稍加有些露骨和犀利的特征,或许还能代表一种鲜明的态度,就足以挑起人们敏感的神经,就会受到追捧。而你会不加犹豫的去接受上面的文字吗。当“Internet Explorer无法显示该页”,你会选择“翻墙”吗?这些我们现今流行的大众媒体,已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本篇主要介绍大众媒体对当代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当代学生行为及心理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康发展,应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必须通过正确的传媒手段给我们的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

一.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几个积极影响 1,传媒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加丰富,知识面和想象力都大大扩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数量以指数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学生的生活。尤其是网络的不断发展,其速度是惊人的。我们空闲的时候都喜欢上网,例如现在的QQ,微博等,受到了学生的追捧,大家可以在上面或得丰富的信息,学习层面和知识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扩张,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可忽视的。

2,媒体的开放对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有利的

由于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国家虽然对网络实行了一定的屏蔽,不过总体而言,媒体还是较开放的,这就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呈现出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理的条件。

3,媒体环境的繁荣对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是这一代的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 在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好的一点就是这一行为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 方式,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父母这一代i的消费观念和处事方式都有很大不同,他们喜欢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这样,学生这种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就是说传媒环境的繁荣使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意义。

说完了媒体那么多有利于学生的方面,那为什么国家还是要建立所谓的“国家防火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众传媒并不是一味的有利,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就像双刃剑,看你如何取舍,如何正确对待,并加以使用了。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二.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几个负面影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作促使了学生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不难看到,很多学生炫耀自己的生活物品,穿着是否名牌,手机是否是爱疯,等等。这种当代学生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各个媒体出现的广告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购买商品时,大都数都受到广告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当代学生所流行的消费方式。这样下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大家互相攀比,用来满足自己的那点虚荣心和优越感。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在我身边,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我身边总是有那么一群人,喜欢看网络小说,喜欢看日本动漫,一看就会入迷。而大多数都是些无聊低俗的内容。学生这种审美的低俗化表现在古典严肃的文字艺术收到冷漠,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收到学生的欢迎,并继续流行着,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3,电视,影片,小说里的暴力,色情严重充斥着学生的防线

随着武打片,功夫片,一些所谓的文艺片的引进,那些血淋淋的场面,触目的惊心格斗,过分暴露的肉体行为,是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总结

大众传媒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重要就在于你怎样去使用它,发扬好的一面,努力去克服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比如,行政部门对滥用广告进行严格审批,取缔一切色情,暴力,低俗的影视剧的上映。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而学生接触媒体是必要的,禁止他们接触是不可能的。面对大众传媒这柄双刃剑,学校应该秉着教育者的良心,对中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实施有效的引导,增强他们筛选和辨别多种渠道信息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为中学生所愿意接受的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检验书本中真理,感受人生的复杂多味,使他们不致于在不良信息闯入大脑时乱了方寸,迷失方向。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自己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孩子正确接受信息,同时还要分析孩子的信息源,并与学校保持联系。

只有各个方面都做好了,大众传媒对学生的作用是意义重大的,我们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创造的环境。

第四篇: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 各种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形成的现代化大众传播网络作为一种非正规、非正式的社会教育形式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其影响之深甚至远远超过家庭和学校。

当今的学生就处在由现代化的大众传播网络作为文化信息载体所构成的大文化环境之中。显然,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形式丰富多样,选择性大、主动性强等特点。因此对学生的社会化来说,大众传媒取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的信息量大,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大众传媒是学生除课堂和朋友亲人外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信息,基本来自大众传媒。中小学生存在升学压力,课业负担较重,还有家人约束,外出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因此,中小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大众传媒。而大学生的生活更为丰富,并非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因此对网络的需求更为明显。大众传媒使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广泛渠道获得课堂和教科书里得不到的知识和体验。大众传媒为大学生社会化获取社会信息、参与社会互动提供了多样的途径和形式, 丰富了大学生的认识手段,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领域。当今世界科技蓬勃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突飞猛进,尤其是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全面介入。互联网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的建立实现了校园内部、校际之间、校园与社会的沟通, 使大学生与学校、与老师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它对大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 以及个人技能、素质等的综合发展, 有着深刻的影响。总之, 大学生通过阅读报纸、杂志, 观看电影、电视, 运用互联网等, 了解、掌握了大量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既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又有利于他们知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大众传媒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适应与履行。大学生的社会化就是一个形成其个性, 获得并履行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的过程。虽然从个人的个性形成来看, 确实有遗传的因素, 但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却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社会文化这一因素。大众传媒在向大学生提供大量信息、知识的同时, 还不断给他们指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提供新的行为规范。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一方面获得了对社会角色的认识, 这种认识有目前承担角色的认识和未来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另一方面还确定了社会角色的期望值。让他们深切了解到自身的成熟与否,以及与未来社会角色要求的差距, 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角色的适应与履行。

然而,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大众传媒一方面给大学生的社会化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与良好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 由于大众传媒的功能较多以及服务的对象广泛, 使得传播的内容非常复杂。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 可塑性大, 自控能力、辨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蚀能力还较低的时期, 大众传媒也给大学生社会化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

第一,大众传媒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减弱。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使学生目不暇接,新奇有趣的娱乐层出不穷,网络中的浩瀚世界无边无际,学生不可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娱乐网站、网上交友,有时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结果耗费了大量金钱、精力和时间,因而现代学生注意力分散,理性思维力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大众传媒会使学生思想观、价值观的取向出现某种偏差。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改革开放, 发展市场经济的时期, 西方的各种思潮、观念通过大众传媒, 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正在渗入我国, 个别敌对的反动势力还企图利用其来向我国传递反动信息。近年来在我国的大众传媒中, 也出现了商品化、庸俗化的倾向。大众传媒太过于注重经济效益, 而故意忘记了传媒的社会效益。众多媒体在激烈的眼球争夺战中,什么能吸引观众, 什么能带来商业利润就播什么。由于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媒体上的不实信息越来越多。典型的例子如广告,相当部分广告都存在通过夸大产品的功能以宣传产品的现象。广告不断宣传新产品,令人喜新厌旧;广告中使用产品来解决问题,令人误以为所有健康、容貌、社交等问题,都能通过物质消费途径得以解决;令人变得侧重物质拥有,忽视精神生活的需要。尤其值得反思的是,随着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一些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 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乘机渗透, 我国的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已经渐渐地被人遗忘了。而那些追求感官享、过分最求个性与自由等情况却变得非常普遍,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出现重大偏离。第三,大众传媒易使学生封闭内心世界,阻碍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时间减少,沉醉于媒体世界,思想行动没有现实的交流对象,从而减少了他们与同辈友伴交往、向社会生活学习的机会, 久而久之, 还可能使大学生造成偏执、狭隘的心理, 严重的会发展成抑郁症。追求新鲜、刺激、带有神秘感的事物是年轻人的共性,上网网也是某些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一种表现。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来说,对社会与交往对象的期望与理解往往理想多于现实,美好胜于丑恶,激情多于理性,对把握自身,控制自身的能力往往估计过高,他们并不是都能理智地把虚拟世界中的我 与现实世界中的我真正区别开来。一旦他们不能区别, 并在现实中受挫, 就会引发心理疾患。因此大众传媒也可能会引发学生心理障碍, 阻碍学生对社会适应力的形成。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对于学生的社会化有利亦有弊,并且两个方面的影响都不小。要想使得大众传媒更好地作用于学生的社会化。一,要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抑制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要形成规范的监督制度,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和引导,净化社会环境。二,要提高学生对大众传媒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选择的吸收营养。首先,学校应建立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熏陶作用,抵制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其次,学生时刻注意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加强自制能力,注重与老师、家长、同学的沟通,对所有信息有选择和抵制能力。

第五篇: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_-_副本

简析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飞速发展,凭借其开放性、广泛性、形象性等特点,以各种形式、各种面貌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深刻地改变社会面貌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而且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就如何控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 青少年 社会化影响 对策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其适应社会,认知社会,并具备社会属性的认知个体的过程,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必然进程,是其身心成熟、发展的必要环节。[1]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及社区,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大众传媒正凭借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它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经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及总结后,关于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传媒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渠道,丰富了青少年的认识手段,拓展了他们思维活动的空间,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拓展了青少年的知识面。[4]在大众传媒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年代,我们的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来源基本上就是家庭和学校,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而有了发达的大众传媒,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特别是以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d等互联网社交应用工具的快速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和信息集散中心,使得我们的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方便快捷地获得任何想要了解的知识和信息,我们的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世界各地的时事新闻,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收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利用社交工具交流信息等等,而在这些过程中,我们的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大量的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他们发展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为他们从多角度的事业探索科学真理、发展创造才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大众传媒对于大众思想的正确导向作用有助于帮助我们的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众所周知,青少年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在其向青少年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同时传递着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价值准则和价值精神,去引领青少年去认同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通过大力宣传先进感人事迹,树立各行各业普通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揭露贪污腐败等社会阴暗面,对越轨行为进行积极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对青少年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青少年对于社会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有利于青少年将接触到的正确思想认识内化到自己的行动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确实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次,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还能够帮助青少年环节不良情绪,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满足娱乐需要。[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青少年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家庭危机、社会不良现象等导致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的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等娱乐方式能够有效地缓解不良情绪。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都有过利用媒介逃避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经历。在生活中表现最明显的便是许多青少年利用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压力,虽然这种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也起到了舒缓青少年因压力过大而紧绷的神经,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缓冲余地。

最后,大众传媒还能够通过影响其他的社会主体来间接地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1]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要使其具备社会属性,则离不开青少年与其他社会主体的交往,而大众传媒的受众除了青少年本身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甚至政府等各个社会主体,大众传媒通过影响青少年身边的这些主体,就能够成功地营造大众传媒所希望营造的一种社会环境,而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大众传媒所希望的青少年社会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如新闻中时常曝光的教师因体罚学生不当而受到处分的事件则提醒了学校及教师们应采用正确的方式而非过分的体罚来教导学生,从而使得青少年能够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及正确的社会化指导。总之,我们青少年所接触到的其他所有社会主体也是如此,都会受到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视的!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同时,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不例外。大众传媒的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的社会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于这个世界及自己的人生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价值观的影响,并且不加分辨地模仿与趋从,从而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正确价值选择。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名为“电视对小学生择业与偶像崇拜的影响”的修养调查的结果显示,电视是影响小学生择业与偶像崇拜的重要因素,电视剧中对主角生活的物质环境的极大渲染,使很多青少年形成了一种认为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就是幸福的价值观。[2]除此之外,电视,网络中的一些暴力及描写社会阴暗面的场景会给青少年传递一种对于社会和人生极为负面的情绪,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甚至会模仿电视中的人物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等。从而在思想方面影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及积极正面的价值判断的形成,在行为方面也不利于青少年正确行为规范的养成。从这个层面来说,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中透露的不当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大众传媒传播方式的异化,引起了部分青少年对于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的不信任感。[1]铺天盖地的好人好事充斥人们的视野,其中不乏有部分不良媒体以引起轰动效应,吸引更多的眼球为目的而故意“生产”出来的新闻,久而久之,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类报道的厌烦甚至于怀疑,最终导致社会对媒体信任的缺失进而对真正楷模的不信任,使得青少年不知道自己应该相信什么,在这种对于媒体传播的正面信息的怀疑之中,迷失了方向。因此,大众传媒传播方式的异化导致部分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方向的迷失这一不争的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的确是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空间距离造成的地域集群观念,创造出超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但实际上又使青少年的活动范围变小了。[3]由于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青少年足不出户就能浏览世界各地的新闻和信息,与世界各地的朋友进行交谈,有的则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总之,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占用了青少年大量本应用于户外活动和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的时间,长此以往,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得不到现实的满足,甚至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和处理能力,从而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最后,大众传媒的普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认知能力的提高。[2]由于大众传媒的普及极大地削弱了传统媒介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将大量的时间都用于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天,而不愿进行传统的纸质阅读,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青少年知识单向地从电视、网络上面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海量的信息使得青少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他们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消化,他们只能接受信息,甚至都难以存储信息,更无法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提取,创造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这种轻阅读、轻思考的倾向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自然是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的。

(三)应对大众传媒消极影响的策略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它的消极影响就抹杀它对于社会及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毕竟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规避和减少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归根到底,大众传媒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媒介,它所传播的内容完全取决于创作主体,而且作为我们大众传媒受众的人民群众也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所以要想减少乃至杜绝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更好地发挥其积极影响,我们应该从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强化青少年的信息辨别意识两方面着手,必要时通过加强对于青少年的监督来减少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削弱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应该从大众传媒的制作源头抓起,国家应该加强对于大众传媒从业者的教育,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自律水平。[5]同时加强国家对于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和内容的审核,对于传播不当信息的大众传媒制作者给予严厉的惩罚,同时给予优秀大众传媒作品制作者以适当的奖励,根据奖惩相辅的原则,双管齐下,唤醒大众传媒从业者对于社会及大众的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言论会对于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论及表达,而且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为我们青少年的社会化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次,家长和学校作为对于青少年负有教导和监督责任的两大主体应该注意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加强对于他们的干预和监督。家长应该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指导青少年收看电视和上网,必要时为他们安排科学的上网时间,同时要注意多与青少年进行沟通和交流,有空余时间就和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同时在平时鼓励孩子多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分散青少年对于网络和电视的注意力,有利于他们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和接触,减弱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学校在平时对与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于过度沉迷电视和网络的危害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和利用大众传媒。这样能够让合理利用大众传媒得科学观念时时提醒青少年,从而规范青少年利用网络和大众传媒的行为,进一步减弱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不利影响。

最后,同样也是针对我们的青少年而言的,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社会人,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完成社会化,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除了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还必须认识到自己亲身与周围的世界的交流与沟通其实更为重要。因此,我们的青少年必须自己从心底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将自己与大众传媒交流的时间分一部分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和与社会的交流。多与自己周围的人与世界打交道,如把自己上网的时间更多地用来和自己身边的小伙伴玩耍,和自己的父母及老师交流与沟通,倾诉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苦恼,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与收获等等。我相信,如果我们的青少年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一定能够顺利地完成个人的社会化,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社会人!

在这里,我对于加强父母对于青少年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有一个较为具体的小建议,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周一个固定的时间与父母沟通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同时给孩子提供建议。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孩子挑自己在一周的时间里通过大众传媒或其他任何方式了解到的时事热点或孩子感兴趣因而让自己特别有想法的时间和父母沟通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父母及时掌握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并及时给予孩子正确而成熟的思想和方向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青少年对于自己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以父母为锻炼对象。为了增强青少年的积极性并让他们用相对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件事情,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他们,哪怕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和回信的微笑,同时还可以给他们适当的奖励,而这种奖励方法就要交给我们的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偏好和秉性自己去具体地制定了。这种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可以增进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纠正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有利于锻炼性格内向的青少年主动与人交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开放性和广泛性等优点开阔青少年的视野,锻炼青少年的思考能力。而且这种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总之,大众传媒的优点是值得肯定的,至于它的飞速发展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得到解决的,只要有国家,大众传媒从业者,青少年的共同努力,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将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最终为我们青少年的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让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助力青少年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杜玲玲,《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论析》,媒介教育,2012年第3期 [2]李莉萍,《浅谈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4]董泽芳,《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2版

[5]谭胜兰,《现代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冲击及控制》,新媒体思政,2010年第6期

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