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抓社会管理创新 建和谐农村——鸡场乡:谌洪彬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21-600445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6 21:42: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抓社会管理创新 建和谐农村——鸡场乡:谌洪彬

加强“六型机关”建设 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鸡场乡党委书记

谌洪彬

民为国之本,村为国之源。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是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归宿和落脚点,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一、多思,进一步深化认识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实践的自觉源自于认识的清醒,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并且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征地拆迁,矿群纠纷、水库移民等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群众工作任务不断增加,社会结构及社会信息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深入推进对传统的群众工作手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身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工作的实效,上述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作为基层组织书记是“领头雁”、“带头人”,必须对当前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担负起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

二、多想,进一步增进与群众感情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增进群众的感情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和群众没有感情,是不可能做好群众工作的,也不可能搞好社会管理。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推心置腹,以心换心,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情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决定重要事情同群众商量,安排布置工作向群众讲清道理,充分保护好群众的利益并使群众利益在有效的范围内实现最大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用群众的眼光观察问题,从群众的立场处理问题,绝不干损害群众合法利益之事,不能出现以长远利益为借口而损害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之举。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截留不贪污贯彻到人民群众中去,想方设法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三、多干,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关键在于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发展型队伍,配强发展型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狠抓落实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抓民生,着力解决群众上学、看病、危改、行路、饮水、用电等问题,二是抓保障,着力解决社会救助、救济、低保等问题,三是抓矛盾纠纷调处。着力化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移民搬置等新产生的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四是抓平安建设和文明村寨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健全维稳工作网络。

基层工作,处在一个特殊的接点上,面对的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工作对象具体,接触问题直接。作为乡的党委书记,是具体的组织者、推动者,是直接的责任人,必须带头履行职责,带头联系服务群众,对危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和棘手的事情,要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沉着应对,热情服务,为其他党员干部作出表率。

四、多疏,切实解决合理诉求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

疏通诉求渠道,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一是变上访为“下访”,要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工作重心下移,实实在在了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当场给予明确答复,能解决的最大限度给予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作好解释,及时进行研究寻找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定点接访,建立定点接访制度,力求接访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向群众公布值班表和联系电话,随时接听群众的来电来访,现场倾听民情民意,协调解决群众诉求,约谈党员群众,保证信息畅通,掌握新的社情民意动态,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处置得好。三是定期回访。坚持有访必回,限时办结,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对个案诉求做到件件有回音,对群众普遍反映的诉求,利用党务、村务公开专栏通报有关工作的落实情况,向党代表、人大代表报告具体的工作进展,做到事事有着落。

乡镇工作处在社会管理第一线,任务重、压力大、工作苦,只要多动脑、多奉献、多付出,有组织的领导、有人民群众作为坚强后盾,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越抓越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将会实现。

第二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_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巷道乡党委书记 张作忠

巷道乡地处城郊,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6832户,26110人,耕地面积47812亩,人均1.8亩。全乡形成温室蔬菜、草畜、制种、劳务、二三产业五大支柱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873元。

巷道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群众思想活跃,发展蔬菜、养殖、商贸流通的城郊优势十分明显。但发展中依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流动人口较大、社会综合治理难度大;人均耕地较少,新农村发展受到制约;各种矛盾纠纷较多、群众思想道德下滑、法制观念淡薄等制约因素。如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当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我乡实际,提出如下思考意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管理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于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升农村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

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践行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把农村的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2、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不只体现在建新房、建新村、改变村容村貌上,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变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提出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属于农村社会管理的范畴。抓好了农村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也就抓住了内在的东西,抓住了长久的东西,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广大农村的和谐,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然要把农村和谐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二、加强关键点建设,着力构建农村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农村的各项社

会管理工作都要通过乡村基层组织得以实施,乡村基层组织必须担负起最直接的责任主体的责任。完善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要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类矛盾;要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目前,已经存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机制,关键是抓好落实。为此,乡村基层组织应在三方面抓好落实:

1、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创先争优工作为抓手,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素质、转变作风。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定期培训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引导农村干部认真学习与当前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强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政治责任意识,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觉尽责、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农村四议两公开制度,定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努力做到守土有责,以勤政、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造福于民。

2、要加强配套措施建设,使农村社会管理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针对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找到范围明确、保障有力、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就能做到对症下药。但具体到每个乡村基层而言,还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就拿我乡来看,多年来,乡综治委以维护全乡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强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开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法德进家”、“孝德工程”、“平安建设”等创建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维稳调解组织,在强化派出所、司法所工作职能和基础建设的同时,建成乡综治办、综治维稳中心、信访政务大厅等组织,形成乡、村、社三级维稳组织网络,确保了维稳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先后健全了民情报告、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民情下访、“一庭三所”联动、“两个说清楚”、首问责任制、重点案件包挂责任制等一系列信访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建立了民调、司法、综治、信访“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同时,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重点区域的治理工作,协调解决土地征用、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的涉诉涉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重点路段和治安卡口的人力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始终保持“打、防、控”一体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乡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建设背景

1、随着我乡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城郊地区的巷道乡,尤其是环城分布的巷道、东湾、南湾、沙坡、高地等村,伴随而来的征地拆迁、土地纠纷、经济纠纷、邻里纠

纷等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逐渐显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也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有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由于巷道乡地处城郊,交通便利,随之而来的是入室盗窃等侵财性案件的高发,虽然各村社都有巡逻防范力量,但是因资金缺乏、专业性不强,无法正常开展巡逻防范工作,这就要求要用信息化手段,专业化队伍,功能性设施来加强防控网络建设,在重要部位架设监控设备,有效预防可防性侵财案件的发生。

3、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员与日俱增,成为各类案件的高发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目前,我乡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基础条件较差,仅凭派出所、计生站很难管理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这就要求必须强化乡综治办工作职能,将流动人口管理列为重要日程,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强化基层基础管理,运用专业化、信息化的手段解决问题,同时,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作用,协调各村、各单位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确保全乡社会大局稳定。

4、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严峻形势,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还难以适应,管理缺位、错位、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基层基础工作仍然相对薄弱,尤其是资金不足、办公场所、人员不足等问题非常突出,乡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不能很好的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工作机制和制度亟待健全完善,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乡村基层组织要从制度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做扎实的工作,建立规范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3、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工作到位。要按照“横到边、纵到底”和责任到人的要求,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严格的问责制,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职责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具体的人。要建立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对于因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因工作不力,使长效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都要依法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

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农村社会管理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生活、社会事业等等方面,是一项内容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广的社会工程,应统筹兼顾,齐抓共管。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住“四个重点”,做到“三个创新”。

“四个重点”是:

1、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建设,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治安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首要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农村警务室、治安联防队及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等“五位一体”农村基层综治站的组织建设,形成治安综治合力。二是要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大力开展信息警务建设,建立和完善治安预警制度,根据农村发案特点,定期发布治安动态预报和警示,增强群众的安全预防意识和防范的针对性。三是强化重点打击和专项整治。适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要加强宗教阵地控制,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邪教组织在农村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维稳工作机制。在建立健全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及下访、回访制度的同时,要探索农村调处社会矛盾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村级维稳格局。五是要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教育先行,正面疏导,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宪法和法律,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促使他们自觉规范行为,遵纪守法,保证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生活方式,巩固和发展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2、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集聚便利的服务功能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通过完善体制,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引进人才等措施,营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二是要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提升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自主自愿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等办法,以及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气、文化体育设施、环保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防洪减灾设施等,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农村面貌。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二是要以保障农民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为原则,重点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加强对五保户的供养和重病、重残人群的救助,抓好养老和医疗保险,然后逐步扩大提高。三是要坚持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尽可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参加社会保障,同时要倡导社会尊老敬老和养老的美德,建立以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家庭储蓄保障和群众互助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坚实的思想基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

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传统上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价值导向,作为一项着眼全局的建设工程、一项抓住根本的教育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农村各个领域,使广大农民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从而对社会结构变迁、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握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挥政策的效应,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二是要抓住培育新型农民这一关键,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广大农民成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要力量。三是围绕乡风文明,树立新风尚,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使农民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自身的文明乡风。四是要完善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电脑入户工程,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把思想宣传工作、文体活动向农村延伸,向农民渗透。

“三个创新”是:

1、创新管理理念,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一是要做到管理人本化。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使干部思想从纯粹的管农教农向亲农爱农转变,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二是要做到管理服务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要及时方便、实在管用,对各种问题要及时处理。三是要做到管理公平化。通过不断完善事前公开、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公开机制,建立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使基层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2、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提高驾驭整体能力 一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模式。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作用,全面统筹,凝聚人心,自始至终,一以贯之;同时,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干部引领、群众管理,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二是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覆盖、多互动”的管理格局。各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活细胞,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载体。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三是要发挥群众自身作用,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管理氛围。要认真引导农民群众求富求安的强烈愿望和越来越强的自主意识、越来越高的管理热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

3、创新管理方法,建立多策并举机制,提高日常管理能力 一是要用宣传教育、民主协商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远程教育、文艺演出等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教育,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支部会议等途径共同讨论决定农村社会管理事务,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要运用制度规范、经济拉动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发挥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同时对从事农村社会管理的干部按工作量发放一定报酬,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要运用示范带动、目标激励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通过培树典型,正确引导,使农民群众向先进看齐,最终达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目的。

第三篇:以人为本抓管理 培养习惯创和谐

以人为本抓管理 培养习惯创和谐 ——英林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7月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一年来,我校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目标,科学管理,狠抓实践,收到了显著成效,校风校貌发生了根本改观。

在上学期养成教育卓见成效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英林学校在以王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无论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又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下面就我校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做以总结。

一、继续抓好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队伍的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1.进一步优化德育队伍的过程管理

① 加强了对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检查力度,要求班主任做好养成教育活动的各种记录,收集好典型案例;要求班主任增强资料积累意识,对参加各项活动的主题内容、活动过程、取得成绩、班级日志等资料都要有意识的积累;

② 检查的内容更加细化,养成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小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我们从班级的卫生、早、午自习、课间纪律,到班级文化、黑板报、红领巾、校徽、校服、、等等,详细检查和记录,以促进班级管理的细致化和条理化、制度化。

③ 对班主任养成教育工作考核进行更人性化、更细致化的改革,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是德育工作、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是首位的。考评班主任的工作,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班主任全面成长。工作完成情况、出勤情况、流动红旗获奖次数、班风建设、住宿生人数及管理,无不体现出班主任工作的成绩与艺术性。

④ 要求班主任加强调查研究,积累经验,探索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提高养成教育工作成效。班队会、晨会、劳动、活动总结等等,及时总结,及时教育,效果明显。

⑤ 进一步加强对年轻班主任的培养和指导。本学期新增加了几位年轻的班主任,政教处注重平时常规管理的指导,尤其是每有大型活动,主任都亲自或安排专人进行帮助、指导,指定有经验的班主任深入班级,进行传帮带。使得各班级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⑥ 本学期初,召开了班主任论坛(经验交流会),开展班主任培训讲座,组织班主任撰写养成教育创新论文,推动班主任努力摸索教育规律,不断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进行个案分析和广泛交流,互相借鉴,集思广益,逐渐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育风格,丰富了育人途径,提高了育人实效。

2.创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我们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让学生自己明事理,辩是非,自觉遵守校纪,相互监督,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养成教育的成效。本学期,在校长的建议和指导下,我们努力创新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增加自主管理的深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期初,我校圆满完成了对值周生的培训,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及文明礼仪,在工作中,我们不断规范值周生生的检查过程,在值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完善值周生---值周教师---政教处---班级的监督机制,理顺信息反馈机制。本学期,我们各班还成立了各种互助小组:有安全互助小组、学习互助小组、纪律互助小组、卫生监督互助小组等等,极大的促进了班级的全面管理,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自律行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1.强化基础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规范》《英林学校学生一日常规》和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为重点,对班级卫生、分担区卫生、学生的红领巾、校徽佩戴、仪容仪表等进行不间断的、全面的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生活习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英林学校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对于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十个习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十二个习惯,结合值周检查,天天检查常规执行情况,并及时公布,在“养成教育公示板”上公布,有效地控制了不讲卫生、不佩戴红领巾、吃零食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加强了教师、学生值周、教师值周的检查力度,认真抓好常规工作的检查、督促、评估工作,使全校师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体现,评比中见效,逐步形成了自觉的行为习惯。

继续开展“八个一”活动和“七日”活动,因为同学们在上学期已经有了基础,本学期已轻车熟路,通过各种活动的宣传和教育,进行细致、持之以恒的检查督促,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初步形成。

2.抓好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全校上下十分重视法制、法规教育,邀请交警和民警来校为全校学生作交通安全报告会和法制教育报告,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

3.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进行榜样教育。对好人好事利用晨会和大会,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先进的行列,促进整体大环境的优化。

4.积极落实“十星评选”活动,根据学校期初制定的计划,每月评选出“两星”,到期末,每班共评选出了劳动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助人之星、诚信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等十星,颁发奖状或喜报,从不同的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5、加强对值周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针对学生养成教育易出现反复的现象,我们通过加强值周检查和监督,严格管理。从早上六点三十分开始,带班领导、值周领导、值周教师陆续上岗,到晚上学生放学,一直都有值周教师或带班领导在值班,对值周教师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每周都要评选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值周教师。政教处领导对值周教师进行指导和监督,全校上下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的管理机制。6.建立重大节日教育活动。每逢重大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政教处和学校团委一起,制定活动方案,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等,通过升旗仪式、晨会、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成效显著。

7.积极开展主题月、周主题教育。本学期开学初,学校就制订了详细的养成教育计划,确定了月主题和周主题:

三月份:安全守纪规范月(学雷锋活动、三八节、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四月份:文明礼仪行动月(文明礼仪、学习习惯、读书习惯、楼梯行走)五月份:情感教育活动月(感恩教育、体育锻炼、家长会、班级文化)六月份:诚信勤俭教育月(诚信、勤俭节约、行为规范、学习习惯、运动会)七月份:认识评价总结月(卫生习惯、日常行为、实践活动、评价认识)政教处根据养成教育计划,及时将每月的月主题、每周的周活动主题公布给班主任,利用周一晨会,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开展活动。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养成教育总结表彰大会,对评出的卫生示范班、纪律示范班、八个一先进集体、养成教育先进集体、“星级”学生进行表彰。

8.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为了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建设美好校园,政教处指挥和带领全校同学,进行了无数次劳动,开春除雪、平整场地、打扫卫生、植树种草、试验田种植和除草等,通过一次次劳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

三、抓好班级集体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特色。

1.本学期狠抓班集体组织和制度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全校各班都举办了质量较高的主题班会,并有详细的书面材料。在政教处的指导下,各班级都写出了优秀班队会教案案例。

2.各班根据学校要求,分别制定了班级的发展规划,提出了班级口号、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班级理念、班训、班风。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班级文化布置、教室的文化建设,使班级建设成为了一个让学生乐意,让学生满意,让学生受教育的温馨天地。

3.本学期,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靓点就是教学楼内的文化长廊建设。整体设计按照“言”“行”“学”“思”四个主题分布在一至四楼,《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礼”“仪”、“廉”“耻”鲜艳醒目。走进文化长廊,师生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阅读这些经典,感悟经典内涵,已经形成了对我们师生潜移默化的别具特色的教育资源。

另外,各班级门前张贴着个性班名、班风、班训和班级口号、班级集体照片,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还有,每层楼的走廊的墙上,一侧贴有每个同学们的书法字帖,另一侧则画有同学们自己画的各种美术图画,天真烂漫,妙趣横生。

4.今年六月份,学校召开了第二届田径运动会,为了圆满成功的召开好这次运动会,政教处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班主任、对相关人员详细部署,仔细嘱咐,全程指导各项训练和制作道具等。对班级各项要求,对学生教育非常细致。运动会期间,认真巡查,全校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以班级为单位检阅、第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布置班级场地,各班都统一印制了文化宣传条幅,第一次具有这样好的运动氛围和文化氛围。尤其是环境卫生,保持的是最好的,是全区从来没有过的。加强了班级凝聚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尤其是大会期间,还来了台湾客人和市里领导的两次参观,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

5.本学期着眼把爱国、理想教育作为目标,贯穿到活动中,引导各班开展“爱党、爱国、爱军”的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捡拾白色垃圾,清除小广告等,对学生进行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思想意识上给以培养,使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6.扎实开展各项活动。本学期,结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等活动通知精神,结合节日和学校实际,政教处和团委一起组织、开展了“我和我的母亲”“我身边的小雷锋”“给矿工叔叔阿姨的信”等三次征文,“中小学生才艺大赛”、“书法比赛”、“安全手抄报”、“校园歌曲比赛”、专题黑板报、庆五四拔河比赛、庆六一文艺表演等活动,还组织了对云南旱灾进行了捐款。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乡、爱集体、爱自我、的教育,激发学生树立奋发学习,将来为家乡、为社会、为祖国多作贡献的信心。

7.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政教处、团委,充分利用校内的黑板和校园广播站、宣传板、班级板报等宣传工具,在渲染校园文化等方面做出良好成绩。配合学校的各阶段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进行宣传。如举办“交通安全”、“生命科学”、“远离毒品”、“预防手足口病”、预防近视、“防火、防食物中毒”、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广播)。同时,运用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沟通家校联系,共同管理学生,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和要求等。

四、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大格局

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整体合力。我们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开展“三结合”教育活动。本学期主持召开了一次全校学生家长会,这次家长会开得别开生面。由于王校长亲自指导和设计了家长会的详细的方案,各位班主任都做了详细、认真的准备,写出了详案,所以,本次家长会开得特别成功。加强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对家长进行系统,完整的家教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做到“以身立教”,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政教处对反馈意见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上交给校领导做以参考。假期中号召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感受到多方位的教育,使“校—家—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师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我校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其它市、区先进学校学习,随着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我校还会面临新的问题,我们将不断反思总结出新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回顾过去,我们收获的是喜悦;展望未来,我们有的是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不断的学习、摸索和探讨。在校长的带领和指导下,为我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和我校的全面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而继续努力。

第四篇:鸡场坡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鸡场坡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张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2008年,鸡场坡乡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劳务输出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为重点,以增加劳务收入为目标,以创品牌、做大劳务产业为主题,进一步加强“网络化、市场化、技能化、品牌化”建设,狠抓“劳务基地、劳动力市场”两个建设,全面实施“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品牌战略”三大工程,使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鸡场坡乡是一个人口大乡、农业大乡,全乡总面积82.95平方公里,耕地20192亩;所辖24个行政村;全乡9180户,35984人口,其中农村户数为8671户,农业人口31024人,劳动力总数22463人,富余劳动力12876人。

2007年末,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9015人,总人数7658人,其中外出6个月以上的4536人,有组织输出转移2035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821万元,劳动力转移培训1074人,其中技能培训985人。

今年,截止6月末,全乡劳务输出总量完成10420人次,输出人数完成9153人,有组织输出1025人,培训895人,实现劳务收入1251万元。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目标。今年1月份,乡劳保所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春节期间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具体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劳务输出办公室负责工作方案制定、部署落实、调度检查等工作,各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这项工作,各村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了组织落实,任务明确、措施具体,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月19日,组织召开了全乡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座谈会和全乡劳务输出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07劳务输出工作,并对2008年全乡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继续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党政目标化管理,增加分值,实施一把手工程,专项推进,与各村签定了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全乡形成了上下联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强化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和谐氛围。在全乡范围内通过媒体宣传和发放“春风卡”等多种形式,及时帮助农民朋友了解政策、掌握就业信息、求职办法、维权手段等内容。按照乡里统一要求,各村分别到乡劳保所领取统一印刷的“春风卡”,在各村、乡劳动保障机

构、集市等地免费向求职劳动者广泛散发。“春风卡”内容包含了各地公共职介联系方式、放心民办职介名单、求职就业指南、维权注意事项、举报电话号码、城市生活安全须知等。各村还结合实际,创造性的丰富“春风卡”内容,极大的方便了外出务工者到外地务工,并使他们在培训、就业、维权等方面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3、强化职业培训,逐步提升就业能力。年初以来,动员各村成立了由村主任任组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联系小组,本着实用、实效、方便群众的原则,就近就地对农村劳动力加强培训。全乡免费对初次进城务工的农民朋友开展了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根据市场需求,由乡劳保所牵头联系有关培训机构,对将进城务工的农民朋友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具有一技之长,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务工收入。截止今年6月末,全乡参加技能提升培训652人,劳务输出培训356人,劳动预备制培训36人,引导性培训10510人。

4、抓住春节民工返乡契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输出质量。为实现全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春节后农民朋友集中进城求职的时间,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务洽谈会。春节前,联系企业普遍开展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发布空缺岗位信息,多渠道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底数、求职意向和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解决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问题,组织劳务基地考察,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和技能要求,开展人力资源推介。春节后,根据节前掌握的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动员鼓励乡域内企业直接与有劳务输出要求的劳动者联系,实现用工企业与劳动力面对面洽谈,实行点对点的定向劳务输出,减少农村劳动者外出就业的盲目性,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目前,共举行4次劳务洽谈会,累计组织劳务输出835人。

5、强化政策落实,全面搞好服务。全乡设立了专门窗口,免费向进城务工的农民朋友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信息服务。为农民朋友发放“春风卡”并设置公益广告牌,主动引导农村劳动者到依法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求职择业。全乡开展了“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服务“三下乡、赶大集”活动,以乡劳动力市场为平台,把企业招工信息、免费定向培训工种专业信息、就业扶持政策宣传手册送到农民手中,实现就业服务窗口前移、重点下沉,打造了鸡场坡乡公共就业服务品牌。

6、实施返乡创业工程,掀起了返乡创业高潮。为搭建返乡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各项服务,政府部门认真研究了返乡创业与劳务输出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等方面精心策划,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我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讨论稿),从而掀起了全乡返乡创业的新高潮。截止目前,返乡创业人数33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1个,带动就业人数351人。

三、存在问题

鸡场坡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地分析,我们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照上级提出的具体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个别工作人员工作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工作始终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性进展;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网络建设缓慢。四是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质量低、数量少,不能满足劳务市场需求。

四、对策建议

1、实施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劳务输出,培训是基础,关系到扩大有组织输出,稳定输出队伍,提高输出质量的大局。也是全面提升农民工素质,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今年,要把全面扩大培训规模,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政策作为重点。多措并举,推动培训质量的提高。一是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建立适合农民特点,方便农民学习的培训基地,做到相对集中化、专业化的培训,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是突出培训重点,以需求为导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实行订单、定向、定岗培训,贴近企业、贴近农民。从目前市场的需求情况看,技能培训重点为建筑、装饰、服装加工、餐饮服务、电子、电焊等用工量大的行业。三是创新培训方法,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速成相结合,基地、用工单位联合办学和流动办班相结合,既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又组织学员到工作现场进行技术练兵。四是用好培训补贴,在培训质量上下功夫,提升培训质量,打造品牌。

2、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促进农民工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劳务输出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宣传媒体的导向作用。制定计划、拿出方案,大力宣传有关返乡创业的新方针、新举措,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亮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争当创业者的氛围。二是进一步健全培训体系,加大对有返乡创业意向的农民工进行创业培训的工作力度,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探索一条返乡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开展创业+吸纳就业的发展之路。三是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吸引力度,资金扶持力度和服务协调力度,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断开创我乡返乡创业新局面。四是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步伐。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五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和“你投资我服务”的观念,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3、实施劳务输出品牌化工程,提高劳务信誉。开展劳务输出,品牌效应十分重要。既能扩展输出规模,稳定输出队伍,增加农民工收入,也能提高地区的知名度,更是素质输出的具体体现。目前,我乡劳务整体素质远远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充分重视劳务品牌对劳务输出的增值作用,打造劳务品牌,发挥劳务经济的带动作用。我乡的劳务输出人员,建筑行业占50-60%,我们要在1至2年内塑造建筑方面的品

牌(如:抹灰工、瓦工、钢筋工等方面的单项或综合品牌)。

4、加大劳务基地建设力度,拓展就业空间。进一步解决思想,拓展工作思路,在巩固好原有基地的同时,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与输出地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发展与用人单位的良好协作关系,不断拓展劳务合作领域,使我乡的劳务输出基地遍布全国各地。在规范拓展广东、浙江、福建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开辟壮大劳务基地,加强劳务基地的管理和服务,努力走出一条“信息——培训——输出——管理——信誉——效益”的路子,使我乡的务工人员成批量、梯次向外输出,并着力打造诚信和技能两层面的品牌,做大做强劳务产业。

5、继续抓好乡村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劳务市场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是劳务输出必由之路,市场化的中介组织是劳务输出的主要载体,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出有利于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一是以劳动就业信息网为平台,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形成信息畅通,连接乡内外的劳务信息网络。二是以乡劳动力市场为平台,组建各类劳务经纪人协会,推动乡镇劳务输出市场化运营,切实提高有组织输出的比重。

6、搞好服务,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跟踪管理。政府应在外出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派驻服务机构或引导成立劳务输出协会,专门负责协调在外打工人员的劳动事宜,对外出务工人员建档立卡,掌握流向,加强协调服务、跟踪服务、信息服务,努力帮助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外出农民工能安下心、稳得住、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第五篇:薄洪彬-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服务

薄洪彬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服务

自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接管了或者说替代了传统的人事管理之后,似乎总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给人的感觉也是若即若离的,再加之他在不同企业中在不同的人的掌管下,由于企业文化、知识背景的不同,使之发生了种种的变异或者说变种,让人更加看不清他的本来面目,就这个问题,我部门根据工作内容及开展的实际情况,简单谈一下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的是管理+服务的角色,其在公司组织架构中的地位是这样的:不能凌驾于其他部门之上,又能不能受其他部门的牵制,这样才能发挥其管理+服务的功效;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只能做到不受其他部门的牵制,然而其地位却又凌驾于其他部门之上,这就造就了人事部门官本位思想,暂不提工作效率,其工作的态度、工作作风,就足以让员工们对其敬而远之,管理上也是很刻板的,这样的管理和服务是很难适应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服务的作用是通过其几项职能体现出来的,结合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情况,暂时先说一下培训、绩效这两项职能的作用,这两项职能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沟通认识不足,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即培训=沟通,绩效=沟通。

在上一期我们对绩效管理进行的简单的介绍,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下面具体说一下培训的沟通作用,首先从培训的流程说起,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计划或者培训需求申请,做出培训安排,培训信息的反馈(双向反馈),最后作培训总结,最终达到人—岗匹配的目的。培训计划由各部门提交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汇总后安排培训,这是第一步沟通;各部门提交培训计划后,根据工作情况的变化,仍可以随时提出培训需求,人力资源部安排后即可培训,这是对第一步沟通的补充;第二步沟通即培训信息的反馈,双向反馈指的是培训讲师、学员、组织培训的人员之间相互沟通,达到培训目的;培训过程中的沟通,人力资源部起主导性作用,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评审后,再与相关方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和矛盾。

医生治病,每一剂药是试探着开的,管理亦然,医生用药试探着把病治好。管理,则用沟通,试探着把问题解决。当然,沟通是双方的,还是需要每一位员工的积极参与的。

抓社会管理创新 建和谐农村——鸡场乡:谌洪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