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战略机遇但道路曲折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21-97017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1 12:55: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战略机遇但道路曲折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战略机遇但道路曲折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2_年04月04日 19:17 国际商报

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缺乏,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关系协调艰难

李志能

跨国公司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代表,是一个国家的利益在全球存在的象征。毫无疑问,中国需要自己的强大跨国公司。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需要将跨国经营的层面从产品制造

环节,转向全球的经营布局,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人才、技术、资金和自然资源,大大提升企业及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首先,中国需要通过企业的跨国经营,“以攻为守”地应对新的世界贸易格局。

近年来,发达国家通过WTO,IMF,世界银行等采取了一系列动作以及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的一系列政策,确立了新的世界贸易格局,大大加快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例如,1993年通过的GATT(世界关贸总协定,WTO的前身)的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将协定从单纯产品贸易转向涵盖了服务贸易,扩展了跨国投资者的权益,增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削弱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贸易壁垒的能力。FDI(外国直接投资)在1990年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总量从1980年的5000亿美元,增加到202_年的6万亿美元。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必须接受这种新格局下的经济竞争规则,当前很多行业的企业都面临大批跨国公司进入的状况,必须考虑展开跨国经营来打开局面。

第二,中国应该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企业跨国经营。

日本的崛起充分利用了冷战对抗的机遇,韩国的冒升则起到了牵制日本对美国产业的冲击作用。中国正面临类似的战略机遇期。

20世纪末以来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包括日本、欧洲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一定程度上都处在经济衰退之中。造成这种格局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处在美国和中国的两面夹击之中:创新不如美国,成本不如中国。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仍处于经济衰退调整期的美国当前非常需要中国的配合,保证经济衰退的调整相对温和。一方面中国廉价而质量不断提高的产品,保证了经济衰退中的一般美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对其他国家保持竞争压力,大大牵制甚至纾缓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竞争压力。

第三,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布局已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

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通过企业跨国经营,能大大提高我们所享有的产品附加价值比例。一方面建立全球品牌和销售渠道,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实现向产业价值链前端的延伸;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地组织全球的资源,能够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些资源的定价,降低我们作为全球生产基地需要的原料的成本。虽然大规模、综合性的跨国经营动作不多,相对单一的投资经营却不在少数,已经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202_年,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融资规模超过了百亿美元。在海外留学的人数数以10万计,而且回流趋势逐步出现扩大趋势,大大充实了中国经济各个层面的技术和经贸基础。

不过,同样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路将是崎岖而曲折的,充满各种挑战。

首先是中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挑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跨国经营中最具攻击力的利器。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类似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本应是综合成本,而不是单项成本。以当前的中国汽车零配件为例,虽然人工费只有日本的1/20,但是一些因素的存在,使最终的成本差距远没有想象的大:人员受训水平低,需要额外的管理和质检人员,使用人海战术的结果是人均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大额度的进口设备投资,利用率不足,提高了单位产品的资金折旧成本;一些原材料及半成品必须依赖进口,汇率水平的变动,进出口关税,以及物流管理落后,库存偏高,都会造成额外的成本;电力短缺,价格高启,造成中国沿海地区的电费和日本没有什么差别。

很多跨国经营直接面对客户的企业都发现,客户要求的不只是价格。杭州万向1995年开始在美国销售轴承和传动轴,由于对客户每年降价15-20%的要求轻而易举地满足而闻名,后来致力于在芝加哥近郊建立巨大的配送仓库和技术中心。因为万向知道,必须具备非常细致的配送网和强大的技术服务支持以后,才能有真正的低价格,形成品牌的力量,从正面对“美国制造”的信赖感和日美零部件大企业构成挑战。

当前中国企业大多缺乏自有核心技术,这是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不具备跨国经营的重要论据之一。但是,技术只是当前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即使具备了一定的自有技术,跨国经营的成功并不会自动实现。台湾的宏基电脑很早就开始在美国推广自有品牌的计算机,当时拥有和IBM相互免费交叉特许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协议,可以说在计算机技术上已经与IBM平起平坐。但是在1990年代末,其却不得不退出美国市场的自有品牌运作,将计算机经营业务的重心,转向以大陆为基地的OEM生产。

实际上,跨国经营需要跨越的最大壁垒之一,是市场心理需求的壁垒,综合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力,才是最核心的企业竞争力。

了解市场消费者心理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定型和渠道选择,从而最大程度地扩大市场和利润空间。例如,一家国内的汽车厂商过去吸引人才的重点是技术型人才,现在则进一步转向管理人才,因为他们发现,国外汽车厂商在产品定型和定价时,很注意拉开产品档次,注意不同材料的选择搭配,低档车尽量不用高档材料,尽可能减少配备额外的性能,以挤出更多利润来,使低档车仍然具备具有吸引力的利润率。

其次是人才管理的挑战。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运用主体,是穿越异国迷宫和克服壁垒的领航人。从人才构成的角度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必然是由中国本土人才、国外华人、跨国经营所在地的人才这三部分组成。但是,一些核心业务可能只能由跨国经营所在地的人才担任。比如,跨国经营所在国的政策法规方面的壁垒,是跨国企业经营中的最大陷阱,而国内法律方面的人才很难胜任这方面的工作。例如,美国在消费者产品安全法规方面的法律相对繁杂,台湾的盛香珍食品公司在美国经营果冻等产品多年,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后来却因为儿童吃果冻被噎死而被美国法庭判罚赔偿5000万美元,并引发美国FDA禁止果冻类产品在美国境内销售,导致多年的跨国经营功亏一篑。又如,东芝是最早发明并经营笔记本电脑的跨国企业,在美国因为一宗软盘数据存储故障的集体诉讼案,不得不向客户赔付近10亿美元,使经营大受影响。再如,沃尔玛在美国本土经营时,也曾经深受地方法规的折磨,被华盛顿州的零售商联手制定法律,拦在该州的市场之外达几十年之久。实力强大的沃尔玛,在本国跨地区经营尚且如此,对于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需要谨慎地配备相关人才,绕开潜在陷阱。

在跨国经营人才的选择方面,各个行业需要根据人才类型和层次分布的特点来组合,以达到人才组合优化的目的。

例如国内一家汽车公司发现,在美国汽车行业的华人,很多已进入了技术开发的核心,但是在经营方面有建树的很少;相反,在欧洲汽车行业的华人,很少在技术开发领域崭露头角,但是在经营方面却有很多身居要职。因此,这家企业就有意识地从美国猎取技术专才,从欧洲挖经营人才。

由于人才来源的多元化和国内外人才市场化的程度不同,人才激励机制的多元化,已成为跨国经营的最大挑战之一。

中国的跨国企业必须在人才政策上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据笔者所知,很多中国国有企业外派的管理人员,都对自己工资反而远不如国外的下属颇有微词。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韩等先进国家的经验。例如,韩国的半导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以高于企业最高领导人工资10倍的价格,雇佣当时最需要的人才。又如,日本索尼从制造业起家,自身的报酬体系相对传统,在收购美国媒体巨头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后,曾经对向CBS旗下明星支付天价不知所措,最后还是决定随行就市,保证了CBS后来的成功运作。

第三是经济情报收集和决策管理机制的挑战。

国际市场竞争千变万化,充满不确定性,情报收集和决策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凸显。

虽然中国推行经济外交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当前中国外交体系中经济管理方面的专才,仍然相当欠缺,外交系统在经济情报收集方面的功能相对薄弱。同时,中国企业的体系中,也不具备类似日本商社的组织安排(商社在日本财团跨国经营中,具有组织者和协调者的地位)。中国企业协会和商会至今仍然处于萌芽状态,明显缺乏组织号召力,承担不了情报信息枢纽的职能。这使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信息渠道相对狭窄,缺乏“千里眼”和“顺风耳”,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地步。

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决策管理机制方面,充分的信任授权和适当的管理控制,是跨国企业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在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尝试跨国经营,很多在海外已建立了稳固的据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家身先士卒,掌握问题全面,决策实施迅速。但是,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很难做到对跨国经营企业进行合理的授权。一家最近在海外进行了大规模收购兼并的国有汽车厂商认为,虽然国内的有关部门对其收购兼并采取了专案处理,但是多个审批环节和漫长的审批过程不仅耗时耗力,更会造成错失时机。更关键的是,这些程序实质上不过是“免责程序”,起不到激励企业家的作用,因为企业家不走这些程序会有麻烦。走了这些程序,就不用承担相关决策的责任了。国内一家大学凭借自己开发的先进技术,在1980年代就杀进硅谷,并吸引了一位当时一家硅谷大企业的美国企业管理者加盟担任CEO,但是这家公司后来吸引的几位华人投资者强调控制,处处掣肘,导致这位美国管理者黯然离去。这家企业的一位资深技术主管认为,缺乏合理的决策治理机制,使企业失去了宝贵的成长机会。

前一段时间,一些日本企业在中国跨国经营失败的例子也值得我们借鉴。

1990年代中期,很多日本企业在经济持续衰退的本国撑不下去,就到中国开展经营。一位日本的企业研究人员研究后发现,这批日本企业中在中国失败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本身在成本竞争力与质量等方面并没有问题,而是日本总公司将其逼上绝路。这些日本企业的本部把中国市场当成摇钱树,把每年的利润都汇回本国,但是对中国市场的竞争激化和价格下跌认识不足。在中国拿工资的管理者没有决定权,因此工厂无力扩大规模,也无法满足更新设备的需求,终于被那些行业的后起之秀打败。

第四,国内服务业发育不足,协调跨国经营过程中,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关系将相当艰难。

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或者可以称之为产业资本的被金融化。

例如,GE资本为GE贡献了绝大多数比例的利润,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是主要世界汽车巨头的主要利润来源,戴尔在美国是公认的财务公司,而非计算机厂商。虽然看起来无论GE还是GM、福特、丰田都是在产业发展十分强大之后,才介入金融服务领域的,但是,在当前全球服务经济化的跨国经营格局中,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相对主客地位,是一目了然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在这方面的障碍,一是企业家忽略了金融资本运作本身也是一个产业的事实,本能地将金融资本贴上“过度投机和不务正业”的标签,不愿轻易向金融家让渡企业所有权和经营主导权;二是企业家恪守“实业是本,金融是末”之类的信条,不愿探索从金融角度发动和组织跨国经营的行动;三是即使产业界认识到了金融资本的重要性,当前国内金融体系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很难跟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更何况担心中国跨国经营的风险引发国内金融风险的人并不在少数。这些障碍的根源是国内服务业发育不足和金融业改革滞后。

最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对国家鼓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企业大规模跨国经营一般都以国家力量作后盾,母国给予的政策支持,几乎是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例如,很多美国跨国公司是跟着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足迹,进行世界市场的扩张和市场网络的搭建的。可口可乐是美军士兵聊解乡愁的良药,而重型机械制造商Caterpillar则为美军开山搭桥。在具体的支持政策方面,美国政府也曾经给予跨国经营损失抵扣国内税收等优惠政策。

不过,在支持大规模跨国经营的各个国家中,也有的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

日本企业跨国经营以抑制国内生活水平为代价,通过提高产品和资产在国内的定价,获取高额利润和融资,用于支撑跨国经营。很多人注意到了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必然性,但是很少有人把这种必然性,和韩国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挂钩。韩国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政策,是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经营,提供包括流动资金在内的多种信贷资金支持。这项政策促使韩国涌现了大量出口导向型企业,其中不乏具有尖端技术并占据世界市场首位的企业。但是,这些具有世界竞争力、但是高短期负债的韩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结构性的致命伤,就是短期负债比例过高的巨额负债。后来韩国为了渡过亚洲金融危机,不得不低价向欧美企业抛售这类企业以减少负债。

如果说日韩还能够通过建立国内市场壁垒和鼓励进口替代为跨国经营奠基,中国却已经不得不在当前世界经济日益开放和一体化的环境中,开始跨国经营的航程。同时,由于跨国经营内在的复杂性,对于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评估和对于政策执行过程及效果的监管,往往非常困难。从我国过去实施的具体政策实例看,出口退税的政策对我国扩大出口曾起到巨大的支持作用,但是也引发了出口骗税的黑潮,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促使我国在制定类似政策时更加谨慎。这一切都给跨国经营鼓励政策的设计,提出了重大挑战。

总体上,中国企业的全球跨国经营布局需要相关各方持之以恒,群策群力,在挑战中摸索,在危机中前行,在竞争中奋起。

第二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融入这一洪流。企业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和企业争取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无一例外的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其核心是无歧视的公平的自由竞争,是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加速运动,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社会化大生产冲破国界的限制,实现资本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是多边经济贸易规则和惯例的不断发展和健全。经济全球化以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增强为特点,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和消费各环节的一体化趋势,这种趋势的实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

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实行开放经济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真正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国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活动,根据自己面对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积极采取适当的对策和步骤,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同时,主动打入国际市场,才能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形式下争取有利的地位。因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的跨国经营将由企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变为企业的一般要求,这也是企业走出去的外在动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贸易壁垒的大量减少和国民待遇的实施,一方面,外国商品和服务将更容易挤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外大型国际企业将增加对我国的投资,进一步挤占国内市场份额。这将使国内商品和服务市场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使国内企业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局面,它将迫使企业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更广阔的空间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获取稀缺资源和市场份额。因此,国内市场生存空间的挤压是企业走出去的内在需求。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为发展的必然。

二、我国发展战略重点的转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改革开放至今,可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1、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个世纪末,为中国“引进来”的战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重点引进国外的资本与技术,对经济中的短缺性给予弥补,促进企业在技术和生产能力上更新换代,为经济起飞做好准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口产品单

一、出口市场单

一、出口收入来源单一的脆弱的发展水平。中国产品出口的创汇能力极为有限,靠当时以农产品、初级出口所赚取的外汇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面对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工业制造品的落后,外汇收入低下,国内企业供给不足等困难,政府依据国民经济的状况,实施“引进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将有限的外汇收入集中用于适宜国内发展生产的企业引进适宜的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改造水平和生产能力及其生产效益,促进改善国内的整体投资环境。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中国企业大量地吸收了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人才,“引进来”发展战略实施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202_年我国吸收外资规模已达到535亿美元的水平,居世界第二位,美国第一(UNCTAD,202_)。同年年底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8500亿美元。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带动,使中国的对外创汇能力大大提高。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国内长期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状态,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为中国企业提高附加值的生产和服务创造了条件,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良性循环和国民财富的增加,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998年以后中国政府提出并实施“走出去”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1998 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走出去”战略的思路开始形成;202_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将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引进来”为主,调整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上来,“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走出去”战略正式形成;202_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产品和服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202_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措施,并积极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深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而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展开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

1、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多数采用了与当地公司或集团合资的方式,独资公司并不多见。这有几个原因,首先,与当地企业合作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原有的市场资源和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减少进入新市场的风险。其次,可以弥补中方的资金不足。此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业务以贸易为主。目前中国贸易型境外企业比重较大,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境外企业、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加起来也仅占对外投资总额的30%多。

2、海外投资的范围较广,但以资源开发为主,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海外企业涉及的部门和领域较广,有林业、渔业、石化、冶金、轻工、电子、机电、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工程、金融保险、医药卫生、旅游服务、工艺美术、技术服务等,其中以资源开发为主,技术水平较低。在1990-202_中国30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23家属于资源开发型企业。202_年对外投资方面,从行业分布看,主要流向采矿业,投资额为9.94亿美元,占55.12%;商务服务业3.48亿美元,占19.32%;制造业2.7亿美元,占14.92%;批发和零售业0.9亿美元,占5.01%。这说明中国产业的跨国经营以获取东道国当地独有的自然资源为主,属于资源开发利用性的跨国经营;也说明了中国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高。

3、中国各企业的跨国经营的区域相对集中。在跨国经营的初期,中国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其原因有二:一是地理位置的相临和人文的相近,可以减少文化差异大带来的成本;二是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于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投资于邻近国家和地区往往更容易使比较优势得到发挥。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区域分布已扩大到五大洲。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

4、宏观管理薄弱,企业管理以行政干预为主。我国目前尚没有海外投资企业的高层次的管理机构,宏观管理薄弱。在管理方法上以行政干预为主,主要依据是1985年公布的《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及后来陆续公布的一些补充规定。经济杠杆调节作用甚微,还没有形成一套鼓励开展海外企业的政策措施。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大企业无论在管理、营销、技术开发、产品创新方面都不在一个档次上,竞争力的差距十分明显。世界500强大多数都是私营企业、或是家族企业,而中国的大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甚至是国有独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机制转换不到位仍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对跨国企业的宏观管理职能。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有关部门应站在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我国跨国公司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制定我国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规划,制定和完善对外投资方面的宏观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外投资的流向、结构要与国内产业调整、结构优化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关税、外汇、贷款诸种经济手段引导优先、重点发展的海外投资项目。国家金融机构可有选择地对海外企业创业初期的固定资本投入和营运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根据投资规模、类型、风险性情况提供适当的长期信贷或担保。同时,对投资的后期监管应予加强,主要是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对外投资企业逃税的机制,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海外企业必须向政府部门公开和披露法定信息,便于政府对对外投资宏观情况进行监管,这也是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真实反映对外投资状况的基础工作。

2、加强政府在咨询、立法、外交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我国跨国经营尚处在初始阶段,不仅需要国家的指导,更需要国家提供各种服务。目前企业最需要的是提供跨国经营信息咨询服务和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建议政府组建几家全国性和地方性有权威的海外投资咨询服务公司,以帮助企业对海外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可行性研究等。同时应建立全球信息资料中心,与国际信息库、著名咨询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和正常业务关系,系统收集国际市场行情和世界各地的投资环境信息,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资料。良好的信息咨询服务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对外投资的盲目性、促进海外投资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强化法律和制度保障。新的投资方式和跨国经营模式,必须有一定的法律监管和法律保障。因此应建立和完善我国海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尽快改变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无法可依的局面,制定我国《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法规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鼓励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其它跨国经营活动,保障他们的权益。外交也要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国际政治和经济利益是难以严格区分开来的,以经促政,以政促经,外交为经济战略服务,经济战略的有效实施反过来为外交创造新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才是当今国际关系的真谛。所以在国际政治中要善于打经济牌,这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时,不仅要在原则上维护国家利益,而且要在具体事务上、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市场开拓上,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予以促进和支持。

3、企业应努力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加快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根据邓宁提出的“三优势模式”(OIL Paradigm),无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跨国公司,要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找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所在。具体地说: 一是所有权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企业只需具备这一优势就可进行国际技术转让。二是内部化优势,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在外部市场运用会受到削弱甚至丧失,因此对外投资企业具有强烈的内部化倾向,建立内部市场以取代外部市场。企业在拥有所有权优势的基础上,再具备内部化优势就可进行出口贸易。三是区位优势,指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如优良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市场容量等。企业如果同时具备以上三种优势就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总之,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企业要有意识培养这些优势,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制定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国际经营方案,包括对投资模式、投资区位、投资行业等方面的战略选择,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成功的企业都对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素质极为看重,因为有良好的企业管理才能够保证资金得到最恰当的运用,才能把产品和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制度性保证。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以保证企业所有者和利害相关者的根本利益,使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境外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内部人失控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只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真正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企业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4、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扩大资产经营。所谓资产经营,是指通过运作资产实现其保值增值并创造效益的过程。资产经营是当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生产经营更为高级的经营方式,已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方面。资产经营实质上是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起来,通过兼并、购买、控股、参股等方式吸纳外部资产,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以有限的资产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扩大资产的辐射范围,促使企业资产成本以几何级数增长。

5、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防范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除政治风险可以依托我国政府和政策性机构获得相应的规避和赔偿外,合同风险、汇率风险、管理风险等,都需要企业依靠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行规避。

第三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学生姓名:

考籍号:

指导教师:

焦萍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评阅教师: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202_

年 4 月 专业年级:

工商企业管理

题目: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目录

摘 要..............................................................1 绪论...............................................................2 第1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3 1.1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4 1.2 实例证明.......................................................5 第2章 中国“走出去”的理论基础...................................6 2.1 “走出去”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7 2.2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8 第3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 3.1 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弊端................................10 3.2 跨国经营的含义和类型........................................11 第4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对策.................................12 4.1 跨国企业发展经营战略..........................................13 4.2 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和建议......................................14 结论..............................................................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摘 要

目前企业的跨国经营对全球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几十年来的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跨国经营现状,问题以及跨国经营理论的分析,试图探寻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道路。

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绪论:当今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着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跨国经营的巨大发展和对全球经济的深刻影响。跨国经营是对外直接投资为基础,进行国外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以及技术转让,间接投资等等活动。

第一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1: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我国对外投资已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目前,服务贸易、生产和加工、资源开发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三大支柱领域。这三大领域的中方投资额共占中方对外投资额的 92%。

投资区域日益广阔

我国对外投资目的地从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东欧独联体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遍及16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主体日趋优化

我国对外投资主体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已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其中,中央管理的企业级沿海地区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202_年,中央管理的企业对外投资占中方投资额的49%,沿海地区企业占43%,中央企业平均投资规模超过1500万美元。投资形式日趋多样

我国对外投资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资源开发、并开始采用收购兼并、股权臵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的呢过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202_年,我国以并购方式的投资额8.34亿美元,占去年中方投资额的40%以上。投资效益显著

据初步调查,贸易性企业尽管大多规模小,经验不足,管理薄弱,但绝大多数盈利,非贸易性企业,已开业的项目80%以上不同程度获利或持平。而从总体水平看,所创社会效益却更为显著。

1.2:实例证明 自1979年我国在东京建立第一家国外合资企业以来,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经过20多年的跨国经营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投资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_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进388.25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企业共计8099家分布国家和地区达160多个。202_年发展中国家按海外资产排列的5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中,中国大陆有5家公司入选。自202_年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2_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再创新高,非金融类达176.3亿美元。

第二章:中国“走出去”的理论基础

2.1:“走出去”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所有权特定优势

以山东青岛啤酒集团为例,该企业地处青岛,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优质的崂山水源为青岛啤酒创造了资源条件。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与廉价,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劳动了优势。青岛啤酒节的召开,再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使其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市场。由此青岛啤酒集团完全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所有权特定优势。随着“入世”进程的加快,信息量会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会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会更多,这将使企业提高在不同货币地区和政治局势下分散或减少风险的能力。内部化优势

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市场交易的不完全、以及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国际市场间交易转让成本高,利益冲突大。中国企业如果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通过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产品及价格转让。即可避免国际间交易存在的缺陷,保证国内公司获得最大利益,又保护了跨国企业的财产权和无形资产。中国大型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有良好的组织生产和系统管理制度,完全可以利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作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战略的手段。

2.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 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条件

“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弊端

虽然一些中国企业已具备了跨国经营的条件和能力,但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例如:对海外企业存在着管得过死或放任自流的两种极端倾向。跨国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做出灵活的反应。目前,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管理模式仍存在一定影响,因此缺乏充分必要的海外筹资融资、对外投资生产经营等。然而国外跨国公司天然具备上述经营自主权。这就使得中国的跨国企业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并还严重阻碍了中国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还有海外投资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论证也缺少高素质跨国人才。有些企业建立海外企业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为了“跨出去”和“走出国门”,往往饥不择食地抓项目,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也缺乏慎重,受骗事件时常发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各投资主体之间也缺乏沟通和配合,不但不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往往出现项目的交叉重复,甚至成为竞争对手。同时海外企业经济效益偏低,海外投资行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同一国家的投资还常常出现自相竞争的不利局面。

3.2:跨国经营的含义和类型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贸易为目标,进行包括海外投资、营销在内的一切对外经营活动,即在资源获取、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发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将企业臵身于世界市 场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协作和竞争等一系列经营活动。

跨国经营的类型:资源确保型

市场开拓型

劳动力指向型

贸易壁垒对应型

技术指向型

全球战略型

第四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对策

4.1:跨国企业发展经营战略

1:采取分层次推进、有重要突破的稳健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一是在实力雄厚的机电、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突破,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力度,向规模过度。二是在一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内部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集团积极走向世界,获取国外原料与市场。三是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突破,利用国外资源,开发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得产品,增加技术控制,占领国际市场。

2:采用灵活多样的进入战略或股权战略。采用全方位进入,因地制宜发展区位战略。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应集中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产业。在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地区市场上,应把优势传统制造业作为投资重点。在中东石油国家和地区,应把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作为重要目标。

3:多元化经营战略与地区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包括功能多样 话、行业多样话或产品多样化。企业特别是生产性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首先要完成企业功能的转变。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时一般均需要设立自己的经销网络和机构,推销母公司的产品,采购设备、原料,销售国外生产的产品并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及时向母公司反馈。贸易公司在建立自己的生产性企业时也应考虑本公司的技术生产管理能力等,不应冒然建立或收购当地生产厂家。在行业多样化方面,中国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管理经验不足,不宜在行业或产品方面过分多样化,一般实业一业为主的相关型多样化战略为好。

4: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应加快制定跨国经营及海外投资总体战略规划与法规。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族对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重要意义的认识。其次,制定和WTO协议相一致的扶持跨国企业经营的相关法律如《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公司法》等。

5:各类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选准投资行业。采用以第三产业部门为主导,兼顾其他行业的产业选择战略。以服务贸易为例,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中国的名胜古迹,人文及自然景观对海外人士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劳动力出口仍有很大潜力。入世后国外政府将对我国开放大型工程承包项目、政府采购市场,我国专业人员的资格和技术也可通过互惠协议在海外获得自动认定,我国服务业可根据WTO透明度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信息和技术援助而获得指导服务。当然在发展第三产业部门跨国经营的同时,应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另外,加工装配性制造业是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优势行业,也是发展跨国经营与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对于 劳务输出性工程承包行业,作为跨国企业的前沿行业,应尽早走出国门,带动国内技术和劳务出口。

6:中国企业应到国外发展自己的R&D机构。国外分公司的R&D活动更容易结合东道国内市场的具体条件进行研究,有利于吸收其他企业在当地产生的R&D活动外溢性。美国经济学家证实企业自身的R&D活动与来自其他企业的R&D外溢性产生经济有益的新知识中是互补的。中国企业如果到国外发展自己的R&D机构,将有利于自身企业进步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4.2: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1:成立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2:在信贷、外汇等管理政策上制定优惠政策,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

3: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制度性保证。4: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5:在技术方面,注重创新。

6:在融资方面,加大对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

7: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在人事上稳定海外企业干部队伍,实现一般管理人员当地化。

结论

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话和区域一体化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战略研究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健全的跨国经营机制。

致谢

感谢焦萍辅导老师的指导,感谢授课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是你们让我学到了这么多有关经济学,工商企业管理学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正是有了你们的帮助才让我得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参考文献

1:国际投资学【M】杨大楷,上海财大出版社,1998.8 2:国际贸易【M】陈同仇,薛荣久,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97.5 3:跨国经营:中国经济加入WTO的必然选择【N】.中国信息报,202_.2.9 4:王关义,等。编著。现代企业管理【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四篇:华为跨国经营战略

目录

公司简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总裁任正非,董事长孙亚芳。

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 华为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 国际市场的开拓原则

公司简介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华为公司的跨国经营 战略实施背景

华为进军国际市场路径图

华为进军国际市场路径图 华为跨国发展战略分析 华为跨国发展战略分析

——进入国家的选择

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从香港一俄罗斯,南美一东南亚/中东/非洲一欧美这个顺序中可以看出华为基本上是沿着“心理距离”由近到远选择国家的,心理距离指“阻碍或扰乱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

——贸易进入的方式

 华为“ 农村包围城市” 的战略决定了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

 渐进式—— 以打开国际市场为撬点,采用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逐渐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从而进行海外市场的扩张,最终达成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目标。在保持贸易式进入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具体策划如何逐步地、渐进地向更高的层次过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跨国经营,把握时机,步步为营。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贸易进入的方式

华为采取贸易进入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即先通过贸易作为试探,积累经验,在国内外建立起流通渠道和业务关系,以便为进一步的跨国经营活动铺平道路。从出口到合资再到创立销售/研发机构,随着华为试验性活动的增加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掌握。其对国外市场越来越有信心。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同时,华为通过开展国外经营来了解外国市场.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外国市场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华为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路径选择

“先易后难”的跨国发展道路

“ 全盘西化” 跨国发展战略

 华为大力开展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在海外建立多个科技研发机构,坚持走” 自主核心技术路线”。简单地说,华为走出了一条用” 用制度带动文化和人向西漂移” 的道路,按照任正非的说法,从流程和财务制度这些最标准化甚至不需质疑的“ 硬件” 开始,从局部到整体,从制度管理到运营管理逐步“ 西化”,潜移默化地推动” 软件” 的国际化。

国际市场的开拓原则

华为的成功正是因为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华为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独特战略,主要有以下五点: 

(一)国际市场的开拓坚持契而不舍的精神,能够经得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考验和折磨;

(二)国际市场的开拓遵循市场梯度规律,也就是先由易于进入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切入,然后逐渐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 

(三)国际市场的开拓要讲求比较优势,华为可以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例如华为利用欧洲厂商对客户的要求反应比较慢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快速反应能力的比较优势;

(四)国际市场的开拓需要讲求策略,要将客户开拓工作做得细致而深入。相对来说,华为非常注重这一点,比如说华为通过各种渠道把客户请到国内,向客户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展示华为规模和实力,改变客户认为只能生产廉价鞍子的观念,通过向客户推销中国达到推销企业的目的;

(五)国际市场的开拓遵循诚信原则。

第五篇: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文化机遇与挑战:

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文化机遇与挑战:

我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战略

刘 韬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热潮。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技巧、市场联系、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东道国当地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市场规模等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跨文化优势,展开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在跨国经营中产生的国际企业,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必然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国际企业在跨文化背景、地域下成功运营的保证,这尤其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

跨文化优势(cross-cultural advantage):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与机遇

企业跨国经营主要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直接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它使一国的企业摆脱了单纯的地域界限,成为面向整个世界的国际企业。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跨国经营呢?正如自然界中存在“杂交优势”的现象一样,社会经济生活中也是同样表现。进行跨国经营是企业有效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充分利用人力资

源与自然资源,实现“跨文化优势”的结果。

著名的美国《国际商业周刊》(International Business Week)有文写道:在文化方面,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它把过去没有必要或没有机会彼此相互联系的人们联系到了一起„„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价值都被国际商业的基本原理融合在一起„„其结果是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财富。被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称为“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国际生产模式”的邓宁(John Dunning)的折衷理论就是体现为这样优势的理论。邓宁认为,企业只有同时具备所有权、内部化、区位的特定优势,才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具体来说,邓宁的跨国经营的三优势动因理论可归纳为下述三点:

一是为什么出去投资:企业拥有特殊优势(peculiar advantage)。这种优势主要指无形财产方面的优势,包括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和产品特性、商标牌号等;二是怎样进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企业拥有的财产通过内部化转让到国外子公司,可比通过市场转让给局外人得到更多的利益;三是到那里去投资: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企业满足了前两点要求在利用上述优势时,至少要同当地某些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即把投资企业的优势和当地的优势结合起来,以达到取得比单纯出口得到的更多的利益。这就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为什么选择一些国家而不选

择其他别的国家的解释原因。

邓宁的理论道出了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一种潜在的优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信仰传统、市场状况、技术水平、人力自然资源的条件,能给国际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厚的利润回报。这就可体现为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带来的“跨文化优势”。如美国麦当劳公司(McDonald’s)通过跨国经营,把它的“快餐文化”成功地辐射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包括在文化炯异的亚太地区。其在1997年共建了2110家餐厅,其中约有85%是在美国境外。此外,它现在在亚太地区17个国家拥有4500家以上的店面,其销售量占它全部销售量的16%左右。

从经营学的角度讲,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之前,必须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作出具体的分析与评估,从而作出理性的决策。而在投资环境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子,尤其是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这会给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与经营阻碍,但从上述的分析中可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正确全面分析和评价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根据公司特性发掘文化优势而作出战略抉择,是企业把握机遇,实现成功跨国经营的保证。如美国肯德基公司(KFC)在中国的成功经营堪称是实现跨文化优势的典范。中美之间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信仰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距很大,然而文化的互补性也潜隐着跨文化的巨大优势。德国、美国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成功也是利用跨文化优势的例证,而日本丰田在这方面却丧失了最佳机遇,至今还令公司的决策层人员后悔不迭。可以说,有效分析利用跨文化优势,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与前提。跨国经营给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它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它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技术合作,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

文化边际域(cultural marginal region):文化冲突与经营挑战

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

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

什么是文化?按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特德(G.Hofstede)教授的观点,文化是一个环境中的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既然如此,不同的群体、区域、国家这种程序就互有差别。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的,因而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到不同的文化地域、背景进行跨国经营所形成的国际企业,作为“一种多文化的机构”(Drucker,1974),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的文化域的摩擦与碰撞。我们可以说它处于一个“文化边际域”中,即处在不同文化交汇与撞击的区域内。在这个区域中,不同的文化环境,还有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必会形成较大的文化差异。由于文化的演变是一种漫长而缓变的过程,这种文化差异对企业来讲,在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消灭的,并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在企业中造成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使企业经理人员与员工在心理上形成“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反应。文化边际域的存在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所形成的国际企业所必须面对与重视的现实,它是企业中文化差异与文化距离的产物,是国际企业跨文化冲突与困惑的真正发端,从而成为企业跨国经营的重大挑战。戴维·A·利克斯就指出过这一挑战,他认为:“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在一个这样的企业中,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方经理人员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惯作风等的差异,对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如经营目标、市场选择、原材料的选用、管理方式、处事作风、作业安排及对作业重要性的认识、变革要求等等,从而给企业的全面经营隐藏下危机。

对于文化差异和距离,霍夫斯特德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认识途径,对于我们分析国际企业组织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80年代初,他在对IBM这家大跨国公司的50种职业、66种国籍的雇员所回答的11.6万份问卷(每份问卷大约有50个问题,涉及价值观、知觉和满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比较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面: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价值观念的男性度与女性度。此后,他接受了有的学者用中国人的价值观(儒家文化的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研究后对其理论的质疑,从中归结出他的文化价值观的第五个方面:长期观——短期观。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日本企业中的集体主义更是一种团队主义,具有团队精神。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公司文化”的风格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能性与强度就会越来越大。

在一个具体的国际企业组织中,文化冲突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种族优越感、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不同的感性认识、沟通误会、文化态度等等。管理,对世界上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真正有效的管理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进行管理,国际企业组织的管理更是如此。如果一位国际企业中的经理自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优越,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观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员工,必然会导致管理失败,甚至遭到抵制,这类例子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中并不鲜见。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与习俗,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态度和感性认识,还会造成沟通上的误会。

从国际企业管理学的角度看,文化冲突的形成原因是国际企业经理人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经营所必须避免与很好解决的问题,否则必然发生文化冲突,而且文化冲突又导致文化困惑,文化困惑又加剧文化冲突,二者的交互影响,会出现以下不良结果。

1.极度保守:文化冲突影响了跨国经理与当地员工的和谐关系,经理们也许只能按照呆板的规章制度控制企业的运行,对员工更加疏远;与此同时,员工则对工作变得不思进取,经理的行动计划实施起

来也十分艰难,结果双方都不会有所作为。

2.沟通中断:当经理与职工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自下而上的沟通便自然中断,结果经理人员无法

了解真情,双方在不同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3.非理性反应:经理人员如不能正确对待文化冲突,就会凭感情用事。这种非理性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员工非理性的报复,结果误会越多,矛盾越深,对立与冲突更趋剧烈。

4.怀恨心理:对于发生的冲突结果,冲突双方如不耐心的从彼此的文化背景中寻求文化“共相”,而一味的抱怨对方的鲁莽或保守,结果只会造成普遍的怀恨心理。

企业跨国经营由于处在不同“文化边际域”所产生的文化冲突,对一个渴望实现成功经营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如不有效管理,还会造成国际企业市场机会的损失和组织结构的低效率。在内部管理上,由于人们之间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将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大企业目标整合与实施的难度,提高企业管理运行的成本。在外部经营上,由于语言、习惯、价值等文化差异使得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从而加大市场经营的难度。如我国一些大企业集团在早期开展国际化运营的征途中的所遭受的挫折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加拿大的凯林教授的研究发现,合资企业具有很高的失败率,在全部合资企业中,失败的合资企业大约占30—40%,有些地方可能略低于这个数字。但也可足于证明

跨文化给企业跨国经营所构成的巨大挑战。

跨文化管理(cross-cultural management):文化融合与成功运营

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同时,文化冲突也促进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其负面效应远远小于正面效应。也可以说,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必然逻辑,是实现人类进步的阶梯。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利用跨文化优势,消弭跨文化冲突,企业成功跨国运营的战略选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国际企业其经营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面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受多重文化的挑战,减少由文化摩擦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必须要把公司的运营放在全球的视野中,建构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战略,从而实现

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

对于我国而言,改革开放的政策效应及经济发展的示范效应吸引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投资东道国。此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企业整体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在尝试着展开。而且,中国政府在不断地向世贸组织(WTO)靠拢,正在不断地融入国际社会。国家也出台了重点支持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的政策。我国许多大企业集团也纷纷把目标瞄向了“世界500强”。这一切都在鼓励与促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首先迈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我国企业在决定其跨国经营与国际化的动机,已不再是一种走向世界的感情冲动,而是谋求发展、顺应世界大趋势的慎重庄严抉择。对于长期在国内实行“内向”经营、受计划经济束缚的我国企业,要跨出国门,并避免跨国经营的失败,探索我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无疑更有现实意义。综观国内的研究资料,在这方面还相当的缺乏。在此,西方的管理经验教训也是我们有用的借鉴,也是我国企业发挥“后

发优势”的前提。

我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战略,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前面已论述了国际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与困惑源于企业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按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郝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摩擦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因此引起的文化摩擦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技术规范则可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可见不同规范的文化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摩擦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

取针对性的措施。

发展文化认同需要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发展跨文化传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与技巧,可体现在:

跨文化传通。国际企业经营的经验表明,一个跨国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该企业的“集体技能”,即企业中存在着一个基于跨文化理解统一的价值观体系统条件下形成的“核心技能”(core skill),而跨文化传通是促成此核心技能的中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相处,必须应建立跨文化沟通的机制。企业领导集体需要有意识的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

跨文化理解。理解是促成传通成功的重要条件。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要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包括其优缺点的演变的理解,能够促使所谓文化关联态度的形成,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获得识别自己和有关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的参照系。二是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克服“心理投射的认知类同”,摆脱原来自身的文化约束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他文化)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取一种较为超然立场,而不是盲目地落到另一种文化

俗套之中。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象主要在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跨国经营中的管理人员更要注重上

述跨文化管理技巧与技能的培养。

第二,进行跨文化培训,造就一批高质量跨文化管理人员。企业跨国经营中,在东道国的文化环境中,要面临两种不同的适应策略。一是被人改变——追随文化策略;二是改变人——创新文化策略,即由被动适应转向能动改观。当然比较友好的策略当属第一种。这样的结果是使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为东道国的“当地化经营”。在这一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过程,即对东道国文化的学习。因此追随文化策略又称为学习策略。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而言,其实力远不能与西方大公司相比拟,学习策略无疑是友好而且有效率的方式。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样可减少驻外经理人员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当地环境并发挥有效作用;维持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保障有效沟通;实现当地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与

认同等等。

敏感性训练(也叫T小组)是跨文化培训中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敏感性训练的目标一般包括:⑴使一个人能更好地洞悉自己的行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如何“表现”的;⑵更好的理解具体的活动过程;⑶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具体措施是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在不同文化地区工作经理和职员结合在一起进行多种文化培训。打破每个人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联系。

对我国而言,胜任跨文化环境下的管理人才资源还相当地有限。人才是跨国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已成为公司竞争力的核心。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瓶颈主要是外语沟通能力差,对国外的文化(尤其是拉美、非洲等国家)了解偏少。这需要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企业要多与国内国外高校展

开培训交流计划。

第三,建立共同经营观,建设“合金”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差异的识别和敏感性训练等,公司职员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同时通过文化的微妙诱导,使个体与集体相律动,如同一群人随着音乐起舞而不会相互碰撞。这样不断减少文化摩擦,使得每个职员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增强国际企业的文化变迁能力。

对于开展跨国经营的我国企业,要在投资对象国建设“合金”企业文化,要加强跨文化参与。跨文化参与是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成功所必须需要的重要方式。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参与系指通过文化的交汇,达成跨文化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跨国公司的管理文化,并逐步建立起以公

司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总之,21世纪是公司全球化的世纪。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序幕已经拉开,国际化的步伐越迈越大。掌握跨文化管理的艺术与技巧是我国企业能从容驰骋于国际舞台,实现成功经营的保证。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战略机遇但道路曲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