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影视美学作业
编辑:雾花翩跹 识别码:21-91776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0 13:04: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影视美学作业

影视美学教程结课论文

残缺的青春,残缺的美

姓 名 学 院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成 绩

XXX

XXX学院 XXX系 广播电视编导 XXX班

论文题目:残缺的青春,残缺的美 ——浅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内容摘要

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完美的,人是这样,人生是这样,青春也一样。也正是因为这其中的种种残缺,才让世界变得美好,才让回忆变得难忘,才让我们的青春变得刻苦铭心。一部影片,谈论的角度有很多,谈论的感觉也有很多,但不管是褒贬,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许多时候,残缺的美丽才是最动人的,残缺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才是最深刻的。

【关键词】 残缺 青春 无法重来 不可回头 匿藏终生

残缺的青春,残缺的美

——浅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学生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一、引言

第一次听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绑定在赵薇这个名字之上的,可能,作为本片的导演,赵薇也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自己的知名度而增加影片的票房。从名字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这部片子是充满怀旧气息的,却又携带着淡淡的忧伤。青春,貌似洋溢着阳光、美好、珍贵的字眼,却恰恰终将逝去,不得不带着些死亡的味道。一个“致”让回忆中沾染上了一丝的严肃和沉重。这样一个名字的背后,讲述了青春无法抹去的回忆,有美好,也有残缺,但无论怎样,我们的青春都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二、青春之痛,不能回头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有这样一个人,她叫阮莞在她一出场就惊艳全校男生,让大把大把的男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她折服,一封封情书带着一颗颗蠢蠢欲动的心送到她的手中,甚至于楼管大爷都会卖她几分面子,可是她却心有所属,虽然迈进新的环境,可是心中依旧守着她那份纯洁的爱,那份超越一切的爱。为了那份爱,她可以抛弃一切,为了那份爱,她可以包容对方所有的错误,并陪着他一起改正弥补。虽然最终分开了,但是却终究因为那份爱回头,而再也回不到现实中。

也许,真的是红颜薄命,也许真的是天妒红颜,阮莞的塑造让我们清楚的目睹了这样一个过程绚丽、结局凄凉的青春。曾经,她曾向往今生青春不朽,最终,她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让人心痛。我们无法评价她的回头到底值不值得,也无法体会她当初不得不回头的选择。算是和过去的告别,却也成为和人生的告别。

青春,此时此刻是让人痛心的,因为青春不能回头,走过了,分开了,放弃了,再拾起就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份味道了。

影片对于阮莞的人物塑造,在开头和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那段刻苦铭心的青春,也呼吁了影片的主题,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它终将逝去,不能回头。

三、青春之炫,无法重来

说起青春的绚丽,在影片中,可能只有女一号郑微了,且不谈原著作者的想法,也不涉及导演的个人创作思路,单就是作为一名观众,同时正处在大学美好的青春时光中,看到郑微的大学生活,恐怕正是好多正徘徊在大学校园中的青涩女孩儿们的梦想。有过失去,有过惊喜,有过迷茫,有过难过,有过失落,有过欢乐,有过种种美好的回忆,更有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单纯的生活中有了欢笑,有了爱人,有了朋友,这些就够了,可是,这个世界终究没有太过完美的东西,就连郑微这份看似美好的感情也一样,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它的结局最终是残缺的。

苦尽甘来,一见钟情,曲终人散,这貌似已经成为我国电影故事的模板,是大部分观众可以猜测到的情节,可以说,这样的情节设置没有创新,但客观地说,在这样一个凡人客观的世界里,是没有那么多的传奇故事的,尽管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截然不同的,但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同。然而,不论喜怒哀乐,都无法重来,过去的就像天边的云朵,不可能第二次经过同一片天空。我们的人生如此,青春亦如此。郑微,和林静在一起的时光,使林静已然成为她过去十七年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和陈孝正的由恨及爱,为她的大学青春添上重彩的一笔,虽然结局雷同,自己爱的人都为了出国深造放弃了爱情,但,对于郑微来说,两份感情是截然不同的。无论多么的留恋,无论多么的渴望挽留,都无法重来。青春的绚丽,青春的妩媚,青春独有的气息,走过了,无法重来。

四、青春之梦,匿存终生

梦想,一个看似美好的词语,可是有多少人真正拥有它,并多年坚持为之努力奋斗着?梦想,没有大小,无所谓高贵和低俗,谈不上价值高低,只要是发自于内心的,只要是一心向往的。有梦想的人是美好的,有梦想的人事快乐的,就算自己一直朝着一个看似永远无法可依是实现的梦想,只要梦在心中,人就是快乐的,笑就是甜蜜的。

在《致青春》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最让我震撼的就是朱小北和张开,一个一心暗恋着富二代许开阳,一个时时想象着和阮莞有一天可以在一起。可是终究,朱小北多年之后面对许开阳矢口否认自己的身份,张开只在阮莞的墓前才有机会像她表白,面对冷冰冰的墓碑,遗憾,却从没有想过葬送当初的梦想。

看着自己喜欢的人,不靠近,不打扰,就静静的看着他快乐,默默的陪着他难过,这,或许也是一种爱的方式,也是一种不言语的美丽。鲜花没有了绿叶就不会显得那么娇娆,绿叶对于鲜花而言,可能从来没有在乎过,但却是生命中命中注定的一部分,只是自己不知道。这,或许就传说的朦胧美,就是影片带给观众回味的地方。此处无言胜有声。

青春在梦想的承载下,终生难忘,今生刻骨铭心。

五、青春之爱,弃之永逝 《致青春》中,不论林静,还是陈孝正和赵世永,放弃自己的爱情或许多少都有自己不得已的原因,感情的事情是天注定的,是不能强求的,既然曾经已经选择放弃,那么今生也就错过了,就算破镜重圆,也不在像当初那般完整,那般毫无瑕疵。离开的伤痕是深入骨髓的,被抛弃的阴影更是挥之不去的。重拾旧情是对当初感情的不尊重,是对命运的妄想。错过了,就真的不会再失而复得。毕竟,感情不是商品,不是你想买就买,想扔掉就扔掉,感情,是两颗心连在一起的那条纽带,是专属于那两颗心的,剪短了,没有新的供你更换。

我不谈论郑微和阮莞有多么的好,也不说黎维娟有多么不尊重感情,更不评价林静和陈孝正回头想要为自己青春的选择弥补那份作为代价的损失是不是正确的。感情的事情没有对错,一段感情中终究不会是平等的,总有付出多的一方,也总有被感情伤的遍体鳞伤的一方。但尊重感情,就是尊重命运,就是尊重我们逝去的岁月,尊重我们的青春,尊重我们一步步走过的人生。

青春里的爱,放弃了,就今生无法挽回。但选择只有一次,既然选了,就不要后悔,更不用让你深爱的人一生坠入深渊。青春的残忍,大概就在于此了罢。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种种的选择,每个选择都面对着种种的得失,总有得到,也总有舍弃,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信念。在青春的路上,我们渐行渐远,不能回头,无法重来,刻骨铭心。青春终将逝去,可在每个人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岁月时光,那些时光,我们或喜或忧,或平淡或轰轰烈烈,但不管怎样,走过青春,希望每个人无悔。也或许,心中留着些遗憾也是好事,那些遗憾在岁月的沉淀下,会彰显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妩媚。

《致青春》没有引起我的共鸣,毕竟我还行走在青春的道路上,或许时过多年后,在看《致青春》,我可能又会有不同的感想。没有从专业的影视美学角度来分析这部影片,实在因为它带给我的情感思考充斥了整个心灵,我看到的,更多是影片内容带给我的各种美丽,青春的美,残缺的美,童话的美,逝去的美。致青春,致自己渐行渐远的青春,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

作者签名:XXX

期:XXX年X月X日

第二篇:影视美学思考题

《影视美学》思考题(题库)

1,为什么说影视审美具有同质属性?

2,美学属性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哪几个方面?

3,什么是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4,什么是电影艺术的视像性?

5,什么是电影艺术的逼真性?

6,什么是电影艺术的运动性?

7,如何理解电视艺术?

8,怎样理解克拉考尔的“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 9,电影艺术的三个表现元素是什么?

10,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规定性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11,从媒介的角度看,电影和电视的主要不同表现在哪里?

12,如何界定电视艺术?

13,简要说明一下影视拍摄的场面调度。

14,为什么说影视互动是大势所趋?

15,为什么说“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不能混同?

16,麦茨在《电影语言》一书中认为可以把西方电影的研究分为哪四大类? 17,现当代哪些美学理论对电影的影响较大?

18,对美学的不同看法主要有哪几种?

19,如何理解影视美学的内涵?

20,影视美学的研究范畴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21,如何审视世界影视作品中的审美流向?

22,如何审视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审美流向?

23,你是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影视美学体系”?

24,谈谈影视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

25,如何看待中国影视艺术的审美内涵?

26,简要说明一下电视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

27,简要说明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

28,怎样理解影视作品中的假定性?

29,简要说明三种对电影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

30,谈谈“蒙太奇派”及其文化背景。

31,谈谈“蒙太奇派”及其美学思想。

32,如何理解艾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33,如何理解库里肖夫的蒙太奇理论?

34,简要说明“电影眼睛派”的主要观点。

35,西方蒙太奇观念与前苏联有什么不同?

36,简要说明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37,如何理解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

38,如何理解“长镜头理论”背后的哲学?

39,简述影视美学的研究范畴。

40,如何理解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互相渗透?

41,什么是“格式塔”?

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为什么说影视艺术是一种以“声像感知”为基础的语言系统? 说说麦茨的“八大组合段”。从符号学一般原理来理解影视语言应该由哪三种系列构成? 第一组系列包括哪些内容? 音乐、音响效果系列的组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谈谈音乐、音响效果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为什么说影视艺术是一种时空合一同时又超越时空的一种艺术? 在影视作品中如何体现融声画于一体的有意味的形式? 如何理解镜头内的运动与节奏? 谈谈电视剧与电影不同的审美特性。为什么说影视作品的多元审美既有规定性,又有独特性? 融声画于一体的有意味的形式的三重限定是什么? 为什么说电视作品是科技、传播,与艺术性的结合? 你认为应该如何把握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娱乐性节目的审美尺度? 为什么说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媚俗化? 简要说明电视剧与电影之不同的审美特性。怎样理解电视传播中文化、教育与娱乐性的互渗? 如何理解在电视审美中,兼容性、多样性与普及性的统一? 怎样理解现代意识中的“在场”、“参与”和“选择”?

第三篇:影视美学论文

浓墨重彩 酣畅淋漓

——试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特质

摘要: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界上的一个重量级名字。二十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凭借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以大胆的实践、广阔的胸襟重新为中国电影撑起了一片天地。在他执导的众多影片中,早期拍摄的《红高粱》等经典,不仅震动了中国电影界,更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张艺谋在电影色彩、造型艺术和叙事手段上不懈探索,大大加强了其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也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审美体验。

关键词:色彩语言 叙事方式 内聚焦 象征性 创造性

作为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张艺谋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身较为鲜明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之分析,探求其间的独到审美意蕴。

一、斑斓瑰丽的色彩语言

作为一种美学形态,电影色彩是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之一,离开了色彩的诠释,电影艺术将黯然失色。“色彩是—门视觉艺术,根据再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现心灵及激发心灵的功能,注重视觉表现性。”①电影艺术中的色彩象征地表达出情感与主题;色彩之间的相互配合,又构成完美的艺术效果,推动电影艺术向着富于文化哲理意蕴的纵深发展。

张艺谋擅长运用缤纷的色彩为其电影谱写华美乐章,其电影中的色彩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而且使电影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气质与美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审美张力和表现内涵。

1、对红色的偏爱

张艺谋的电影之旅也是色彩之旅,色彩的运用是其画面造型、影片表达的主要手段。而几乎他的每一部电影中都显示出红色的显著地位:

他的影片的片头字幕基本都是红色,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英雄》等等;其次是从服饰到道具再到场景,红色被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如《红高粱》中的红轿子、红盖头、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秋菊打官司》中成串的红辣椒;《英雄》中漫天黄叶中飞舞的两位红衣侠女等等。这些红色的物体都成为画面中的亮点,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跃。

张艺谋自己从不讳言他对红色的偏爱,创造性的运用红色已成为他的一种艺术自觉。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代表着喜悦、吉祥和喜庆,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的,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张艺谋在运用红色的基本意义外,融入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将红色的寓意根据影片表达的需要进行了延伸和扩大。

《红高粱》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红色有着迥异的意象潜流:《红高粱》中的红色透着旺盛的生命力,象征着活力和灵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则几乎是散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压抑的悲剧气氛,让我们感到心酸、悲哀和无奈。《秋菊打官司》中完全是一种本能色彩的展现,具有象征意义的辣椒的红色,代表了一种生命的坚忍不拔和命运的顽强不屈。在这里,红色更多地具有了表意的功能和暗示。而影片《活着》中,红色是被作为影片不同时代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来运用的。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各色物品成为了民族文化特色的象征和代表。此时,色彩被张艺谋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象征意味。

2、色彩浓郁、大胆而夸张

色彩是张艺谋电影中的关键,对银幕造型的热衷、视觉冲击力的执着是其孜孜以求的创造理念。在色调方面,张艺谋极其喜用红色,即使用其他的颜色也是坚持浓烈、大胆而夸张的原则。

“色彩的表现力不在于颜色的绚烂,而在于恰当的选择和调配、和谐的介入剧情内容、实现更充分和更有力的表达。”②早在《黄土地》的摄影阐述中他就说到后来在他电影中一以贯之的视觉追求:“我要表现天之高远,地之深厚,„„设色取浓郁,不取清淡,„„构图取单纯,不取繁复„„”,于是,在《黄土地》中我们看到了:排除绿色,突出黄色,大块黄土地占据画面主面积的造型。《红高粱》中漫山遍野的高粱的红、汪洋恣肆的酒的红、热气喷发的血的红,这些大片大片的红,浓墨重彩地涂抹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基调,浓郁之风由此而生。《英雄》中如油画般的重彩渲染,用红、白、蓝三色呈现三种故事的样貌,“真情在色彩中流动”。

3、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色彩布局的关键就是如何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色彩来构图使它们联合产生一种明确清晰且富有特色的表现效果。”③创作者根据故事情节来定色调,强烈的冷暖色调的对比是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最佳方法。基本上在张艺谋的每一部影片中,都可以看到他用冷暖色调的对比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刺激。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红灯笼的红和灰色的高墙作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冬日寒风凌厉地呼啸着,雪下得紧,只有那高高挂在院门前的灯笼发出丝丝微弱的灯光,但它仍然有着张扬的本性,让人感到一丝暖意,看到了一丝希望。在这里,暖色调与冷色调赫然地对立着,渲染出一种森严、幽闭、阴暗的氛围。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中,现实时空和过去时空分别采用了冷暖对比的色调,营造出不同的气氛。

4、光与色的巧妙搭配

阿恩海姆在《色彩与视知觉》中说“光是帮助我们知觉空间的最重要的标志物,是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光影与色调是一个可感的充满欢乐与哀愁、温馨与幸福、阴险与狡诈、狂热与宁静的多义的无形的语言世界。银幕上的光与色是最易穿透人物的表层空间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造型因素,它将人物的心灵和灵魂像物品那样通过银幕展示给观众。

凡是看过《红高粱》的人,对其光影下大片大片的高粱地记忆犹新:成熟的高粱二三米高,雄浑一片,借着风势,像海浪般涌动,银幕上充满着飞扬流动的活力。导演用近景拍摄风中狂舞的高粱,并把阳光带进画面,灿烂的阳光在一棵棵高粱之间跳跃闪烁,把墨绿色的高粱染成一片金黄。高粱在各种光线、角度变化之中神采飞扬,逆光中半透明的晶莹的高粱在风中新鲜而舒展,传达出导演着意突出的活力与神韵,把高粱拍成人化的自然。色彩与光影的表现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影片创作的美术特性能够借助光与影的神奇力量创造神秘意境,因而大大地强化了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内聚焦的叙事特征

内聚焦的叙述是以某一个人作为叙事视角,摒弃了零聚焦模式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至的万能姿态,其基本特征是叙事范围的“限定性”。根据内聚焦的叙事方式,张艺谋电影的叙述可分为: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和第三人称的内聚焦。

1、第一人称的内聚焦

第一人称内聚焦的“我”的叙事模式,在影片中明显地呈现为“讲故事人的身份”,能够使观众直观性地感受到叙事者同影片中人物的或近或远甚至原本就是画内人物的亲近关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呈现为不同的叙事张力和美学风格。

(1)画外“我”的内聚焦

《红高粱》采取的是这种模式,在这种叙事中“叙述人并不呈现在或偶尔出现于画面上,主要以第一人称的‘画外音’介入影片文本,因此,让·比埃尔·沙基埃称之为‘仅闻其声的第一人称影片’”。《红高粱》一开始,叙述者用追忆、平稳、沧桑的语调说道:“我跟你说说我爷爷奶奶这段事。”这种聚焦方式的设置,奠定了全片“神秘性”和“传奇性”的叙事格局和情感基调。这种叙事角度的设置使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到“画外我者”叙事具有某些零聚焦叙事的特征,所呈现的原始情调如颠轿、野合、祭酒神等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这种叙事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人化特征,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我”的情感价值取向。(2)画内“我”的内聚焦

《千里走单骑》舍弃了那种“唯画面主义”的审美追求,用平实、朴素的镜像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与“子”的故事,叙事的聚焦方式采取画内“我”的视点,将“我”视点之外的人和事采用录像带和电话的方式串联起来,使一切叙事内容都置于我的视野之下。影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事件的参与者。画内我者的叙述方式使叙事者具有一种独特的内部视觉,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叙述倾向。影片表述的只能是我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影片采取的叙事策略是截取“我”当下的生存境遇、困惑和行动。影片展示的只是在叙述人视野内的“果”,而相应的没有在叙述人视点之内的“因”则一笔略过:如高田父子之间的矛盾为什么竟达几十年而无从化解?李加民为什么会有个私生子、近在咫尺却无法见面?这些叙事文本中的“史前史”因超出了叙述者的聚焦范围,只是采取高田旁白和邱林转述的方式得以呈现——而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高田远渡重洋来到丽江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在结构上就显得紧凑,富于艺术张力。

(3)画外“我”和画内“我”的交叉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以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建构的一个“爱情童话”,分为两个叙事板块:作为叙事者的“我”呈现为画内和画外两种方式。“九十年代的故事”以“我”的视点为聚焦方式,主要描写的是死亡和奔丧,用黑白镜语来表现;“五十年代的故事”以回忆和想象为视点,通过画外“我”的视点来追述父亲母亲初恋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青春和爱情,以彩色的镜语来呈现。这种叙述聚焦方式体现的是生命的两极:青春与死亡!葬礼是对生命终结时的最隆重的祭奠,爱情是对生命最灿烂时的升华!在这个叙述视点下,影片在讲述五十年代的故事时,删繁就简地遮蔽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矛盾和生存困顿,营造出一种伊甸园式的田园牧歌。

(4)多重声音的内聚焦

所谓多个‘我’或‘多重声’叙述,是指那种虽然以人物‘我’作为影片本文的叙述人。„„是由好几个‘我’者视角,共同承担着本文的叙事。”这种内聚焦方式,每一个叙述角度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艺术个性,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取代,《英雄》的叙事聚焦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叙述方式。

《英雄》的多重内聚焦在建构故事结构的“核心事件”上,即秦王的“该刺”却不能“刺”。围绕这一核心事件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在情感层面上,秦王该刺,无名和飞雪都背负着家仇国恨,这决定着刺秦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在理智层面上,秦王不能刺,残剑悟出了天下和平的重要性,这决定着不刺的合法性和伟大性。

为达到刺秦的目的,必须骗取秦王的信任,棋馆之战、习字馆求字、屋顶挡箭、书馆论剑、秦营大战等都是在无名的内聚焦中呈现的;同时,无名又虚构了飞雪、残剑、长空的“三角恋”的故事。无名的谎言被秦王识破之后,影片转变为秦王的叙述,包含有两个层面:秦王与残剑的宫中之战,二是秦王想象的无名与残剑在湖面上的“意念之战”。前者以秦王的视角叙述了宫中之战中对残剑、飞雪的认识,“二者气概非凡,绝非你所说的心胸狭小之辈”,解释了“三年前秦王当死而没有死”的原因,也就是说在三年前残剑就认识到秦王对于“天下”的重要性,从而弥合了无名单个视野下叙述的缺陷。后者是秦王想象的无名、残剑祭奠飞雪的方式,而不是真实的“存在”——于是,无名转述了残剑的叙述,从残剑的内聚焦叙述了残剑、飞雪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这种叙述角度的转换,缝合了无名和秦王叙述的裂隙,使观众明白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从叙述的层面陈述了残剑何以放弃刺秦进而升华到天下、和平的大义。

总之,《英雄》的聚焦方式尽管采用了内聚焦的多种声的我者叙述,主要还是在无名和秦王之间进行。这种聚焦方式截取叙述主体要呈现的横断面,在一个事件链条上讲述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件,从而建构一个完整的文本。

2、第三人称的内聚焦

第三人称的内聚焦中,影片所呈现的事件都通过一个人的眼睛得以表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采用了这种聚焦方式。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通过一个从乡下到城里的孩子的眼睛,展示上海滩黑帮势力之间及内部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以及舞女小金宝被作为玩物而遭受的欺凌和毁灭的过程。水生的眼睛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视角,“他只是乡下来的一个小孩,什么都不懂,他看到的所有事情对他来说都是稀奇古怪的、闻所未闻的,而他身边这些男人女人都是不正常的”。“通过孩子的眼睛展开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一方面可以造成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因为他什么都不懂,充满了好奇和新颖感,又因为他处在“这些男人女人”之外,使他能够从旁观者的视域观看一出人间“生活剧”;这种陌生化的聚焦方式使整个影片充满了悬念;影片构成了两个相对的叙述层面:一个是水生眼中混乱的世界,一个是水生心中茫然的世界,二者的对比和错位构成了影片的叙述张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从色彩到造型、从风格到仪式都非常精致化的影片,通过颂莲的视点呈现得更加惊心动魄。从颂莲走入陈家大院成为四太太到最后失宠发疯,时间跨度上只有一年,却经历了一个从人到鬼、从鬼到疯子的过程。在颂莲的视角中,整个陈家大院是一个封闭森严的阴冷的铁屋子意象,而每一个太太包括丫头燕儿呈现在她眼中既是人又是鬼,表现的是“人与人与生俱来的那种敌意、仇视,那种有意无意的自相损害和相互摧残”。

张艺谋的叙事内聚焦的建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叙事模式的整合上,张艺谋同其他导演有了“分界岭”,也从而具有了史学的意义。

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视角,加上浓墨重彩的色彩诠释,使张艺谋在众多导演中凸显了他自己的风格。他的影片无论是高潮的渲染或是形式的夸张都强烈而简单,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具有难以抗拒的视听冲击和情感冲击,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层的文化底蕴,既具民族性,又有世界性,达到了其独特的主题表达和审美追求。【注释】:

①伊顿·约翰内斯:《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颜纯钧:《电影的读解》,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_年版

③彼得·沃德:《电影电视画面的语法》,华夏出版社,202_年版,第82页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2]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 尹利强:《影视作品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_年版 [4]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

[5] 彭吉象:《中国经典电影作品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版

第四篇:美学作业

“家”的意象运用

——台湾三菱汽车广告的内涵与外延

这是一个每一次看都能让人感动的广告,创作者成功地将“家”的概念嫁接到汽车售后服务站上,利用温馨的父女情,和“回家”这一人人都有的日常经验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触动人心,使人印象深刻。

广告以一特写镜头开始在女儿的办公室里,她一边忙碌工作,一边和父亲通电话,因为这个礼拜她没有办法回家。从办公室的环境看,女儿应该是白领中的高层人物,她穿着正式的行政套装,办公桌旁是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桌面放了许多物品,打电话的时候还同时敲打键盘,说明事务繁多。从她的穿着、办公室环境来看,可以推测这是一条出现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广告。汽车,尤其是轿车的销售和服务对象,必定是事业有所成就,经济状况不错的中产阶级,在以往,汽车广告的主角常常是风度翩翩的成功男士,即使有女性出现,也多数是乘客的身份。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女性用她们的能力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经济上也越趋独立,到了202_后,女性自己买车已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广告向我们暗示了这一点。延伸到另外一个层面,从后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家”是在乡下,但女儿现在已转换成都市人,让人联想起她经过了怎样的努力,父母又是怎么把她培养成材的。

女儿和父亲的谈话还在继续,音乐响起,画面切到女儿的回忆:小时候爸爸来接她放学,直到小女孩上了爸爸的自行车,女儿才从与父亲在电话上的谈话转到关于“回家”的独白。音乐是带有乡村风格的抒情英文歌曲,贯穿始终。独白中,女儿谈到了父亲的背,回家必经的路上有一家福利社,那里的冰棒味道就像父亲的背的味道。童年的经历对人长大后的心理有重大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点之上,广告要抓住人的注意力,抓住人心靠的就是心理上的影响。福利社在台湾人的童年中有相当的位置,冰棒的味道当然不可能和父亲背的味道一样,这里是要说明,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坐吃冰棒,是女儿童年回家路上最深刻的记忆。自行车前进,坐在后坐的女儿从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他们经过的路,两边是高高的庄稼(或草丛?),路很不好走,父亲吃力地骑着车。女儿的独白说到,父亲总是要坚持接她回家。中学时期,人的自尊心变强,渴望证明自己已不是小孩,希望更多的和同龄人在一起。读中学的女儿坐在父亲自行车上,脸上是不太情愿的表情,他们身边有穿制服男生经过,看着女儿,她却假装看不见,也许她的内心正在抱怨父亲让她看起来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画面从转动的车轮转换到火车靠站,独白说:“后来我在台北念书放假回家,他也一定要来接我。”女儿出站,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站起来叫住她。很明显,这一男生是故意在火车站里等回家的她,从两人见面打招呼的表情看,大家互有好感,正想要谈下去时父亲却在火车站外叫女儿,女儿不得不离开,既不好意思,又觉得扫兴,男生也尴尬地转身走掉。当女儿坐上父亲自行车后坐,父亲还问起刚才的事情,女儿自然什么都没说,只是留恋地看看火车站,希望能看见男生。在渴望恋爱的时候,父母却可能成为孩子实现这一渴望的阻碍,可能是过分的关心使孩子无所适从,也可能是父母本身不希望孩子太早恋爱,女孩的父母尤其是这样。男生是瘦高型,带着眼镜,样貌纯朴,看来和读书回家的女儿挺相配,女儿被拦住时,说的是“你怎么来了?”语气中带着惊喜,说明对男生也有好感,假如父亲没有来接她,两人可能会发展出更多的故事,偏偏父亲准时来到了。回忆的部分就到这里结束。

办公室内的全景镜头,女儿又在给父亲打电话,这个礼拜她要回家了。从她的话可以听出,父亲又想去接她,但她拒绝了,因为自己已经买车。广告进行到这里已经一半,才出现汽车,车在路上走的画面中也没有明显可以识别的三菱品牌标识,观众可能还未能了解广告的最终目的,却更引起看下去的兴趣:女儿买了车父亲会有什么表现?结果头发已经变白的父亲还是坚持骑着那部老式自行车来接女儿,等在他们回家必经的那家福利社前。为了使“回家”让人更加期待和美好,广告选择了女儿童年记忆中的福利社,一方面是因为冰棒的幸福,另一方面还包含了青春期时的女儿对父亲来接这件事有所排斥。除了父亲已经老去,女儿长大成人,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轿车(作为交通工具的进化,更重要的是作为身份的象征),其他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女儿不知道父亲会那么执著,心疼父亲:“你在这里等多久啦„„”两人紧紧地握着手,恰和东方人含蓄表达内心的文化习惯符合。这时候,随着父女情深的展现,广告也进入最后的高潮,音乐也刚好到达高潮。

于是,父亲骑车走在前面,女儿开车跟在后面,父亲不时地回头看女儿,车里的她已经热泪盈眶,感性的观众,比如我,也跟着眼睛湿润起来。女儿内心独白再次出现:“我想,他是怕我忘了回家的路吧。”同时,她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坐,转过头微笑。故事到这里讲完,广告语才最后出现:“三菱汽车全省164个家,欢迎你随时回家。”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地说自己服务多么周到,更没有说“家一样的感觉”,广告成功地完成了“家”的概念的强化与转移,观众终于明白,这是三菱汽车服务站的广告,而且三菱的服务就如家一样温馨周到。服务业的广告经常集中在消费者对“家”的诉求:家给人的感觉是温暖、舒适、受到保护、充满人性的,每个人都喜欢并希望得到“家”的庇护。但如果把这些说成大白话,就不免让人感到虚伪。这个广告在两分钟里用倒叙的方法向观众讲述了一个亲情故事,抓住“回家”这个平凡普通的细节,女儿的成长过程也能让许多观众产生心理共鸣,父亲最后还是来接女儿回家,默默地骑着车走在前面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于是轻易的就在观众脑海中印下了“三菱汽车服务站让人有回家的感觉”这一概念。对于已经是三菱车主的观众来说,他们内心优越感会随之上升,尽管他们从未去过服务站,这只是可能会获得的好处(服务);对于不是三菱车主但拥有其他品牌的观众来说,他们也许会心生羡慕:为什么我的汽车公司没有给我这样的承诺?对于不是三菱车主,但正准备买车的观众来说,就可能会因为这个广告而改变他们买车的意向,只因为三菱能提供像家一样的售后服务;对于那些与汽车没多大关系的普通观众,至少在他们心里建立起了对三菱汽车的好印象,可能会影响他们以及他们身边的人未来的消费选择。于是一个广告对它的目标受众群,甚至是受众群之外的人群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第五篇:影视美学期末总结

《影视美学》学期总结

(一)序

这是一篇关于个人学期总结的文章,是基于自己这一半学期的学习心得与成果的真实展示,所以会显得不那么有学术性,表达也会比较通俗化一点,我希望就这一半学期的学习所得,以及在这期间存在的不足与缺点,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剖析,为自己的付出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并就其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与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对于这次期末作业,老师给了我们两个选择,一是写论文,二是做一个学习总结,总结这半学期上了影视美学的收获,但最重要的是要求必须要有原创性,不能敷衍了事,老师是希望我们有自己的一些东西,可谓是用心良苦!经过再三斟酌,如果写论文,我的确还欠缺一些必须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一篇学术论文显得有那么一点吃力,所以就有了写学期总结的打算。

在写这篇这篇文章之前,我有一个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困惑与矛盾,希望在这提出来与老师探讨一下。这是一个关于大学生论文原创性的问题的思考,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生活,一方面为我们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扩大了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但是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被“百度化”了,不管是平时写作业或者是写论文,我们很少独立地去思考问题,而是第一时间去百度一下,查找资料,然后从查找的资料中东拼西凑就组成了一篇文章,其实查找资料也是必要的,确实写好一篇文章必须在占有大量丰富准确的材料的基础上诞生的,我们可以借鉴资料,但是不可以束缚我们的思想,成为百度的奴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当老师布置一篇作业时,常听周围的同学抱怨:“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最后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好像针对同一问题我们都有着一致的意见,神奇的一致性与相似性,究其原因是我们运用了共同的网络信息,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当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同一种思想束缚,缺少自己的见解与原创性,虽然我看到了这一点,但是扪心自问,我也是心虚的脸红的,我也是这一类大学生中的一员,或多或少的成为“百度”的奴隶,我是一个矛盾的人,总是善于反省自己,能够找出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有待加强,我痛恨总是活在别人的思想与世界里,但是我又跳不出这个怪圈,我总是试图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但总是会遇到矛盾与困惑,在这个信息良莠不齐的时代环境下,学会帅选整理信息是种必备的能力与素养,但真正重要的是写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写作能力在当今时代是一项基本的生存能力。

(二)心得体会

记不得哪个人说过一句话:“当你回忆往事时,不因虚度光阴而后悔”,是啊,凡是做到问心无愧是不容易的一件事,而对于学问也是一样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当你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正的问心无愧,我想在这点上我自认为这是我这半学期做得最好的地方,对于老师的要求我都认真地去对待,认真地视图解析电影,虽然成果并不是很显著,还停留在表层,不能够很深入地分析解读电影中的内涵,同时我也相信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端正自己学习的态度,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丰富进步。

回忆起来,通过上《影视美学》,我还是收获颇多的,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习得一些影视美学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充实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欣赏影视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且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审美能力。

了解到影视是什么?影视美学是什么?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了解到电影的一些摄影技巧的运用,如景深镜头、长镜头、特写镜头等,一些相关的电影理论观点的掌握,如电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蒙太奇技术手段在电影中的运用,所谓的蒙太奇也就是一种电影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爱因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衔接在一起时,其效果 “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这是一门神奇的技术,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与此相反的一种代表性观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思想则认为电影必须反映原生态,回归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它遵循的是纪实性的原则,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它注重细节不重情节,通过细节反应现实的真实生活状态,通常不给观众答案,而是让观众自己思考,人物也是非常的平民化不塑造英雄角色,语言常使用方言,是一种走出摄影棚到街上去拍电影的典型,是不同于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的美学戏剧性冲突性的特征,是需要花时间去思考慢慢品味的一类型电影,欣赏时一定不能有急躁、浮躁的心态。是电影史上的另类的美学风格。

理论知识的获取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也就不一一例举,如电影的类型、特征等,电影里面包含着巨大的学问,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学习。

2.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一方面通过期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ppt的展现足可以说明,在这次的通过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与团结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受益无穷,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鲜明对比的直观感受,学到了如何在网络化时代运用一些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一些ppt的制作技巧与原则,一些教师基本功,讲解方面的方式和方法的掌握,更体会到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们之间需要合作,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协作性素养。

3.看问题的态度,做人方面的知识。有句话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知识技能,还要教会同学怎样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以指引,在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往往反映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上,记得最开始老师给我们讲的一直对游泳这一爱好的坚持,虽然这是一件小事,却至今记忆犹新,还有细节决定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细节的东西,就拿那次擦黑板事件来说吧,虽然当时我们觉得这件小事上老师也发火,似乎有点莫名奇妙,但是仔细想来确实也是这样的道理,人的品行修养往往体现在一些细节之中。对我思想上的改造也是这一门学科中优异的收获,将会影响我看问题的态度后以后的学习生活。

总之,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人是需要不断学习而成长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需要像我们周围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处世态度,学习他们的优点,学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是具有广泛意义的,我们不仅是要学会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要把这种学习的态度不断深入我们的骨子里思想里,指引我们不断前进。

影视美学作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