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X X X
(XXXXXXXXXX学院
邮编。。)
摘要: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是很大的。原则上讲,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扩大外商开展加工贸易的领域,为外商投资带来广阔的发展天地;其他国家对我国开放市场,将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出口商品的构成也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关税的减让,从根本上堵住了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走私的机会。各国贸易政策的公开,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世贸规则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加工贸易的监管等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对此,作者提出了以下加强监管和引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加强和改善加工贸易的审批管理;科学规范加工贸易企业的分类管理;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引导加工贸易良性发展;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加工贸易对我国的对外经贸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促进了我国产业的调整,制造业的发展。在当前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情况发生新变化之际,我国的加工贸易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关键词:加工贸易;新机遇;新挑战
Abstract: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impact of processing trade is great.In principle, the market will expand further opening of foreign areas engaged in processing trade, foreigninvest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wide;other countries open their markets to China, will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products have a broader market, exports composition will also be changed greatly.Tariff cuts, essentially blocking the use of processing trade channels smuggling opportunities.Countries to open trade policies are conductive to processing trade enterprises to protect their interests.However, WTO rules opportunities, but also to the supervision of processing trade and other areas to bring new challenges.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cessing tra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rocessing trade approval management;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processing trade enterprises classification;optimize theprocessing trad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guid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rade;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rade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the currentinternational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domestic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 on the occasion of the new changes,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challenges.Keywords:Processing Trade;New opportunities;New challenges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进加工贸易转
(一)世贸规则对加工贸易带来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是很大的。原则上讲,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扩大外商开展加工贸易的领域,为外商投资带来广阔的发展天地;其他国家对我国开放市场,将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出口商品的构成也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关税的减让,从根本上堵住了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走私的机会。各国贸易政策的公开,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维护自己的权益。
1.由于关税的减让,原来销往国外市场的加工贸易产品可能转而在本地销售,从而影响国产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2.一些加工贸易货物通过内销途径可能逃避配额许可证管理,既影响了企业加工贸易的正常运行,也为海关对加工贸易进行后续管理造成困难。
3.按照世贸国民待遇的原则,任何成员不能以直接或间接方法对产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有特定数量或比例的国内数量限制,或强制规定优先使用国内产品。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不能用政策上的限制来促使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料件。
4.随着关税的降低,政策优惠的吸引力下降。
(二)加工贸易监管面临挑战
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遍地开花的经营格局,给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加工贸易监管政策存在不足:一是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滞后于业务的发展;二是缺乏健全、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税收保障机制;三是相关政策不协调。在贸易政策和税收等政策方面,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之间存在较大的政策落差。
2.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走私的现象十分突出,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与监管手段仍存在实际困难,使得加工贸易成为不法分子走私的渠道之一,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营秩序。
3.没有形成有力的协调配合机制。一是各部门多头共管,各地区监管条件不平衡;二是技术标准不规范;三是管理脱节;四是保证金台账制度需要进一步落实;五是监管任务重。
(三)加工贸易挤压正常贸易,使出口税源萎缩
我国对加工贸易进出口货物实行保税监管制度,即在货物进口时,海关保留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权利,但实际并不征收或按比例征收,待原材料加工成成品后出口时核销结案,加之我国对加工贸易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生产工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导致占进口贸易总额近50%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及机器设备基本上都不征税或征收很少的税。另外,三资企业投资进口的机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四)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弱,拉动作用相对较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加工业过度膨胀。据有关部门对80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的调查分析,利用率在6O%以下的有28种,占35%。我国绝大部分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属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同时,真正高、精、尖的加工能力却严重不足,而且加工能力一旦形成,机器设备成为沉淀资本,要维持其生产就必须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庞大的加工生产能力与我国相对落后的原材料工业和种植业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造成加工工业与原材料工业、种植业之间比例失衡。
(五)加工贸易顺差、原产地规则与严重贸易摩擦的挑战
目前,我国对美国和欧洲存在较大的贸易顺差,从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加工贸易顺差较大而引起的。由于加工贸易加工程度深浅不一,增值幅度相去甚远,原产地认定分歧较大等方面问题,从而造成我国表面存在较大顺差,但实际增值并不高。加工贸易是国
际分工和国际化生产所导致的经济合作形式,在这一个生产、流通的过程中,我国只是从事其中部分加工环节,贸易顺差并不代表我国在贸易过程中获取了相应的贸易利益,可是却被他国利用,成为向我国施加贸易压力、甚至是讨价还价的砝码。
(六)加二贸易企业分类的标准和保证金管理面临挑战
1.加工贸易企业的分类标准条件尺度过于严格,对技术性犯规惩罚过重。适用A类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但是由于其标准过于严格,满足其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很少。一些加工贸易出口大户由于货运量大、料件和产品种类繁多,报关次数频密,技术违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被划入C类管理,造成数10巨额资金长期压在银行不能周转。
2.关于缴纳保证金问题。按照规定,适用C类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办理合同登记备案时,海关对其备案进口料件收取应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税款等值的保证金。这就使企业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固定地用在保证金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从而影响外贸出口。
(七)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挑战
1.加工贸易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从我国情况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对加工贸易的调节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投资软环境上来讲,我国的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企业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为企业服务的机构还没有配套。另外,我国的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有待加强,金融服务需要完善。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一次关于国内采购的主要障碍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企业认为,加工装配技术是最重要的障碍。
4.现行的有关税收政策影响限制了加工贸易使用国产原材料。
5.加工贸易业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后,相关的操作规程仍跟不上国家保税业务的发展和通关制度改革的要求。
(八)境外加工贸易发展面临挑战
1.对境外加工贸易认识不足。加工贸易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对于境外加工贸易,我们的认识还很不足。我国现行的政策限定过死。目前,生产企业获得的自营进出口权,只限于经营自已生产的产品,而事实上,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需要出口的原材料、零部件不仅仅限于本企业生产的。
2.国家的相关政策尚未配套。以金融服务业为例,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较低,难以对境外加工贸易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遇有流动资金短缺的境况时,却难以得到国内商业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支持。
3.产业发展不均衡。我国拥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行业领域少。现在,我国的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和轻工业品还占有优势,其他诸如汽车、IT产业、电信等领域,我国没有竞争优势,尤其是我国的服务业水平同国际相比,差距很大,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4.信息机制不健全。从市场信息需求看,企业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和投资环境知之甚少。不少企业想走出去,但是不知道从哪里能够得到有关国家的市场资料。对于国际上与加工贸易相关的原产地规则了解不多,国际通行做法也不掌握。
二、加强监管和引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和改善加工贸易的审批管理
1.完善加工贸易业务的审批制度。在目前分级审批制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地(市)和县(市)级加工贸易审批权。对实行总量平衡管理的棉花、食糖、植物油、羊毛、天然橡胶、原油和成品油等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将审批权下放市一级。
2.适度放宽加工贸易企业审批条件。减少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根据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不发达现状,适当放宽条件,鼓励中西部地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3.严把加工贸易业务(合同)审批关。严格按照海关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制订的单耗标准来审批加工贸易,对尚无全国统一单耗标准的,加工贸易审批机关要严格审核企业所申报的单耗,征求行业主管部门和主管海关的意见后予以审批,海关凭加工贸易审批机关签发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予以备案。
4.规范加工贸易批准证的时限。经营企业须按《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规定的期限加工、返销制成品并办理核销手续。如因客观原因确需延长制成品返销期限,须在规定的制成品返销期限内报原审批机关批准,海关凭批件办理延期手续。
5.提高加工贸易审批效率。进一步完善“金关工程”,实现加工贸易各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网,以更精确、更便捷、更经济的管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充分利用电子化管理,在政府部门管理现代化中将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加工贸易发展。
6.严格审批某些商品。对敏感的配额许可证商品、有污染的商品、国际市场容量有限并易冲击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商品等限制类商品,其加工贸易的审批要更加严格。
(二)科学规范加工贸易企业的分类管理
1.根据机构改革后的新情况,重新调整和完善“加工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议由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组成加工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定期通报情况,研究政策,共同做好加工贸易的管理工作。今后,各省、区、市也应建立相应的加工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就各种情况互相定期通报。
2.科学界定加工贸易企业分类标准。放宽对加工贸易企业违规的界定条件,对一般技术性违规的不应作为评定企业类别的依据,对轻微违规,处罚金额不大(可加大到5万元以内)的违规行为,也不应作为类别评定纪录。对无走私记录、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应尽可能使之在没有C类、D类企业违规严重的情况下进入A类行列。
3.建议将违规次数占其进出口报关货物申报单票数的比例,作为企业分类考核指标。凡加工贸易企业一年内违规少于2次,或违规次数占其报关单票数的比例低于规定的标准,同时符合海关关于企业分类的其他规定,将其划入B类或A类企业管理。
(三)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引导加工贸易良性发展
1.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我国沿海地区投资环境和工业基础都有了明显改善,为吸引跨国公司的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引导外资逐步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逐步引向内地,并根据自身需要适当发展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
2.采取措施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从积极参与全球分工的角度看,要尽快调整国内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3.大力发展并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档次。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要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升级、档次提高。
4.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国际通行做法,提高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率。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相应的对策,对于采用国产料件替代进口料件的加工贸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免部分税收,刺激企业的积极性。
(四)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良好的加工贸易发展环境。利用多种投资方式,改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尽快修筑交通运输干线,打通通往国际和我国东部沿海的陆路、水路和空中通道,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改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
2.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出口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外经贸增长点,建立以水力、矿产等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能源加工,发展旅游业和边境贸易。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增强对资源性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优势。进一步办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选择部分科技实力强的中心城市,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出口加工区。
3.运用区位优势,发展面向中亚、南亚等出口的加工工业。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经济纽带维护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周边国家的运输通道。
4.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要取得突破和更大发展,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沿海地区的做法。必须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采取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和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5.加快经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外经贸人才的缺乏和开放意识的相对滞后,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外经贸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首先要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事业,加快外经贸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业务精、懂经营、善管理的开放型人才,为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外经贸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五)妥善处理加工贸易内销问题,减少对国内产业冲击
1.严格控制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加工贸易保税料件内销,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条件。严厉打击利用加工贸易保税料件内销进行走私、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
2.规范对加工贸易内销料件的处理。对不属于进口配额许可证或登记管理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内销,海关根据《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进口料件补征税款及税款利息后,办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的核销手续。
3.加大对加工贸易违法内销的处罚力度。对未经海关许可,擅自转让、抵押、调换加工贸易保税料件或成品的,对有关保税料件数量短少且不能提供正当理由或有关纪录不真实的,以及3次以上走私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处罚,规范加工贸易秩序,尽量避免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内销对我国国内产业的不利影响。
(六)发展出口加工区,规范加工贸易管理
设立出口加工区是我加工贸易监管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出口加工区的设置,将改变现有加工贸易“遍地放羊式”为“圈养式”的集中规范管理。发展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监管,解决长期以来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和手续繁杂的矛盾,促进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1.进一步规范出口加工区货物进出的监管。加强出口加工区与境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加强对出口加工区与区外之间货物进出的监管。
2.切实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保税监管政策。这有利于提高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率。3.进一步完善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应完善出口加工区的服务功能,在对加工贸易业务有效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政策,简化企业的手续。
4.积极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一方面,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向我国新设立的出口加工区内集中,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扩大整体优势;另一方面,建议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有基础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开发区内试办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
(七)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制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新形势,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加工贸易管理体制。在坚持保证金台账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海关监管的有效性。引导加工贸易到指定区域内保税监管,对于指定区域外实行先征后退或银行担保的国际通行做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加工贸易全过程实施电子网络管理。
1.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实行封闭管理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集团、保税工厂转移。
2.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制度。
3.严格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管理。利用计算机异地报关系统和加工贸易分册,规范加工贸易的异地加工以及深加工结转管理。
4.引入加工贸易业务风险管理机制。目前,要在坚持台账制度的基础上,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加大对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的监管力度。
5.创造条件,逐步使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发展。根据我国保税区发展情况,建议选择上海、天津和深圳等建立比较早、发展比较快、规模比较大主要港口城市保税区,率先建立综合型自由贸易区,实现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的“在内地再创几个香港”战略构想。
(八)建立完善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体系
1.统一各种贸易方式下我国国产料件出口的退税率。在统筹考虑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基础上,以比较合理的税收优惠,引导加工贸易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的出口。建议国家建立进口税收担保基金,通过银行或保险公司对进行封闭式加工的企业提供税收担保,既确保企业正常运作,又确保国家利益免受损失。
2.进一步下放进出口经营权。在对外经贸政策上,对从事加工贸易的生产企业放开加工贸易经营权。
3.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范畴。通过规范,确定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颁发批准证书,准予加工。加快制订各类加工产品的耗料标准,并根据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改进适时进行调整。
4.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提高服务效率。在积极贯彻国家有关加工贸易的各项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为守法经营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促进加工贸易的正常发展。
(九)积极推进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境外加工贸易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扩大出口的一种经济贸易方式,是我国海外投资的组成部分。与我国的一般贸易相比较,境外加工贸易的社会效益更大。它不仅真正实现了扩大商品出口的目的,而且还带动了技术、劳务以及服务贸易的出口。通过境外加工贸易,可绕过国外贸易壁垒,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能力,扩大销售。
1.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制定我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行业政策。
2.实行税收支持政策。建议对我方作为境外加工生产自用的机械设备、器材的出口,实行不征不退政策;为鼓励扩大生产规模,允许对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免征所得税,将其3年内所获利润充实资本金。
3.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拓宽服务领域。在保证国有资本安全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按市场经济的规则为我国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为
4.研究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保险政策对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作用。研 5.简化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审批程序。建议对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的审批进行适当调整。对个体经营企业或者合资企业进行境外加工贸易,可实行登记制;对部分国有企业,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国有企业不能到境外从事加工贸易。
6.加强商会、行业协会的协调和服务。充分发挥我国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作用,对我
国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企业、行业进行协调。同时,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7.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的保障和责任法规,理顺国内企业和境外企业的关系,并加快海关、税收、外汇管理等相关法规的建设,使我国的境外投资。
三、结论
总之,在这种国内、国际发生新变化的时期,我国的加工贸易也正面临着许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的把握和利用当前难得的机会,进一步的拓展我国加工贸易向纵深方向发展;如何更好的解决当前加工贸易中遇到的难题或挑战,为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都是在今后中亟待解决的关键。达到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旭宏.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2_,(2)
第二篇:我国依法行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编者按: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施行的纪念日。在这一特殊的日子,法治的理念 自然 为我们所关注。为此,本栏目特约请国务院法制办的林广华就我国依法行政的情况做一阐述,并就 目前 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不断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方略有所裨益。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关键和核心,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行政权力,有效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目标。实质意义上的法治不仅要求法的权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价值,而且强调立法对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追求、法的 内容 的合理性等法的实质理性。法治已经演进为一个综合概念,它融汇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诸多价值观念,包含着 法律 至上、民主 政治、权力制约、司法独立、依法行政等丰富的制度意蕴,其核心则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几个世纪以来,法治 理论 与实践对政府权力予以高度关注,这与行政权力作用范围的广泛性、与人们生活联系的直接性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以来,行政权在很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极度扩张的事实,不断提醒人们,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是国家权力制约的重中之重。在我国,依法行政尚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因此,依法行政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当前,我国依法行政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指出:“旧 中国 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由于我国缺乏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传统,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观念或思想,严重阻碍着依法行政的实现。它们是:第一,人治观念。有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视,总认为依法行政不管用,按法定程序办事太麻烦。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法行政还多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有些领导干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置法律于不顾。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观念。有些领导干部往往把自己摆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总习惯地认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记了自己同样需要接受法律的约束,从而无视法律的规定。第三,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将法律仅视为一种治人的工具,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标价值观念。甚至认为,当对自己有利时就拿来适用,对自己不利时就不执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依法行政观念的根植和依法行政方略的推行。因此,实行依法行政必须要大力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重点是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建设,切实地进行为依法行政所要求的观念更新。1.树立法治观念。为此,必须明确:第一,宪法至上。法治的实质是宪治,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体现,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灵魂。第二,法律具有极大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法大于权。任何人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第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树立权力制约观念。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被滥用,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人类 历史 证明了的真理。3.树立人权观念。作为 社会 主义国家,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必须把保护人民的权利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最讲公平、最重视保护人民的权利。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讲人权,高举人权的旗帜。4.矫正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并重的观念。将法律视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的同时,结合法律目的,把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心转向人民权利的保障及正义的实现,应是我国实行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策略选择。
二、在行政立法方面,有关行政立法空白较多,所立之法缺陷较大 目前,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 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发展 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现存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使行政执法者难以适从;有些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款太原则,不便操作和畸轻畸重;还有一些法律、法规对某些行政机关设置的职权过大,尤其对自由裁量权,往往规定的幅度过大,并且没有顾及到公民权利一旦受到侵害后的法律责任,容易造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毫无顾忌地滥用行政权;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很不健全,没有实现行政程序法律化,严重 影响 了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律体系,为依法行政创造法律条件。首先,必须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当前,特别要抓紧制定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和救济、规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解决在建立商品市场、原材料市场、金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执法依据不足的状况;改变实施细则滞后、法规不配套现象,尽可能使法律法规及规章同步出台,并加强立法解释工作,使法律规范更加适应实际,操作性更强,以解决有法难依 问题。其次,注重立法质量,纠正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立法质量的倾向。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其质量。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的许多法律文件修改过于频繁,并且有些在实践中难以施行,问题的要害在于立法时,立法者对该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缺乏 科学 而精细的调查 研究,或者着力于通过立法解决本部门的编制、级别、经费及其他种种具体问题。应当看到,一个法律文件制定得成功与否以至于最终能否被有效地施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法是否正确而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以及它所要调整的那部分社会事务发展的客观 规律。因此,立法必须提高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使法律充分体现民意,与社会生活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防止立法中渗入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而影响法律的全面、公正和完整。同时,避免各种规范性文件在调整社会事务时发生重复、冲突或疏漏,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再次,抓紧制定行政程序法,改变行政程序缺乏法律规范的现状。可以说,离开了行政程序法,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行政。最后,立法要依法。我国的《立法法》是一部规定立法规则、确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级”和“法律监督”四大问题。行政立法必须严格执行《立法法》的规定,坚决克服“立法不法”的现象。
三、在行政执法方面,现存的行政执法体制不顺,影响了法律、法规与规章的执行效果 现存的行政执法体制不顺。具体表现为:第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从法理上说,执法主体只能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企事业单位不能拥有执法权,然而目前行政执法主体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并不少见。以政企不分为例,工商部门管市场,又办市场;城建部门管理城市建设,自己也搞城市建设,并进行自我质量监督;种子公司既是种子的生产经营者,又是种子生产经营的管理监督者,等等。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人为形成监督不力。第二,行政执法部门纵向集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结果造成执法工作形不成合力,相互掣肘,办事效率不高。第三,管理系统交叉过多,职责不清。如对个体户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卫生等多家执法部门,由于对同种法律行为有多种不同执法依据的交叉,客观造成行政执法者不作为、乱作为或难作为。与此同时,我国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整体素质仍然不高。目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如越权执法、不作为违法、随意执法、乱施处罚等问题的出现,既有不懂法而出错的,也有滥用权力而违法的。因此,必须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原则,走综合执法之路。要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通过明确政府机关法定行政执法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落实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实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目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要力求做到实际、简明、准确、可操作性强。具体推行时,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清理行政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权限,切实减少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努力提高行政效能;二是确定执法岗位,分解执法职责,严密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标准,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执法岗位不清,职责不明,权力行使层级之间“上侵”、“下夺”、“左挤”、“右占”,相互扯皮、揽功诿过的现象,有效地规范行政机关内部管理秩序,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架构执法评考体系,突出执法效能评估,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职权的行使与执法人员的考核奖惩紧密挂钩,实现行政权的规范运作。同时,要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其关键是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职、辞退等具体制度,突出严字,严格管理,严明纪律,赏罚分明,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机制。
第三篇:我国优抚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优抚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这标志着民生将开始正式以规划的形式与国民亲近。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满足着人的生活保障与发展需要,维系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的起点公平,维护着发展中的过程公平,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优抚制度建设是事关民生、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十一五”规划民生思想题中应有之义,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我国优抚制度面临的挑战
1.“未富先老”,加大社会保障压力。上个世纪末,以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为标志,我国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9000万,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西方国家老龄化率从5%上升到10%一般经过4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我国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西方国家是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是“先富后老”;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规模大、速度快的“银发浪潮”给我国优抚制度带来一系列问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直接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此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社
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项目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救助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如何健全老龄组织机构、加强老年法制建设,使老年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都将是我国今后面对的难题。
2.不断递增的城镇化率,挑战现有社会保障模式。目前我国优抚制度覆盖的主要是城镇职工。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城镇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由此带来社会保障方面的严峻课题。影响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据统计,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达9300多万,被征地农民有4000多万,还有1.3亿农民在乡镇企业从事二、三产业,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而我国的就业和优抚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如何适应城镇化进程中数以亿计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二是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后,农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3.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我国就业格局已发生明显变化,许多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劳动者,游离在现行的优抚制度之外。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尚未纳入覆盖范围,这类人员就业不稳定、不连续,制订统一规范的参保政策有一定难度,同时也存在一些忽视甚至逃避社会保险责任的因素。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必须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问题。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村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而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而言,由于主要依靠家庭保障,不能得到国家、集体的支持,尤其是农村居民一旦遭遇大病或严重的慢性病,由于没有医疗保障,其家庭将陷入贫困的危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把“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关的内容予以明确。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央提高了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关切度,也充分说明探索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挑战背后的两难选择
1.经济发展(效率)与社会保障(公平)的两难选择。我国是在人均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较少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与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实行待遇较高的社会保障,会增加国家财政和企业的支付压力,制约当前经济的增长;注重当前经济发展,集中更多资金搞建设,就要实行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这又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目标相悖。
2.人口政策的两难选择。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将会加剧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性别失调及“一户养四老”等新问题,加大社会保障以及家庭抚养的负担;而放松人口控制,会使庞大的人口增长绝对数出现
反弹,增加失业风险,最终也会增加社会保障负担。
3.促进企业改制和发展与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两难选择。如果社会保障改革力度加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以及住房等都加大了企业和在职职工的负担,收入预期减少而支出预期增加,直接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从而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反之,如果优抚制度改革滞后,企事业单位养老、医疗以及冗员负担始终难以减轻,企业改造、改制、优化重组及剥离冗员等项改革就难以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空谈,也不利于企业和经济发展。
三、采取措施应对挑战
我国优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建立起一个全社会统一的、覆盖面广的、筹资用资渠道畅通的、保障有力的、管理科学规范的优抚制度和保障体系”。它要求具备合法的筹资机制、稳定的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等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已经明显滞后于社会保障实践,因此,要把社会保障立法摆在法制建设的优先位置。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优抚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建议国家加快推进《促进就业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等社会保障基本法律的立法进程,并进而推动各专项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
2.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由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巨大的人口压力及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晚,使得社会保障基
金严重不足。如何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社会保障的资金缺口,已成为优抚制度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解决基金不足,主要办法就是增收节支。在节支方面,通过加强基金管理,杜绝挪用、浪费,并逐步降低“高福利”的保障水平以减少支出等,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总的说来,支出是硬性的,支出数额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根本的出路在于增收。为此,一是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建议国务院出台明确的规定,如通过对各级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提出比例要求;从国有资产收益、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等预算外收入中提取社会保障资金;征收社会保障税等办法,加大国家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二是要加强基金征缴,把该收的钱都收上来。三是要扩大覆盖面,把非国有经济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增加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四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探索多种新的渠道,以弥补当前转轨时期社保基金不足的问题。
3.搞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必须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则,这是一条铁律。但是根据“大数法则”的原理,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给付之后,总会形成一定量的基金结余。如何把这部分资金经营好、运用好,事关社会保障事业的良性运行。综观国际惯例,社会保障基金除了购买安全性高的国家特种国债和存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外,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领域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也是大势所趋。因此,要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基金与资本市场有效结合的方式与途径,提高其收益率,实现保值增值。
4.要结合“十一五”规划,加紧深入研究一些重大问题。(1)就业结构
调整问题。(2)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统一规范问题。(3)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社会保障一体化这个问题迟早要解决,早解决早主动。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与企业社会保险体系相并轨,同时近期要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4)逐步完善农村优抚制度。鉴于我国农村地域的广阔性及地区差异,可逐步地、有选择地、低起点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5)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第四篇:我国全面发展面临的 挑战及对策
如何应对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姓名:胡攀
专业:14学前教育本科(1)班
【摘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新挑战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到202_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总体设计和战略部署,但是这并不意味从此改革就可以一帆风顺,因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改革必然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障碍。第一,来自意识形态的障碍。现在仍有很多人遵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正宗,而且动辄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批评中国改革。另外也要注意,有些人其实是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来保护自己的特殊既得利益。所以,必须坚持来之不易的改革共识,大刀阔斧的推进全面改革。第二,来得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有一类既得利益,不是从市场化改革得来,而是靠不改革和反改革得来的,靠手中的配置资源的行政权力发财致富。贪官污吏在不改革中获得了惊人的特殊既得利益,这些人当然会想方设法对全面深化改革设置各种障碍,或者极力扭曲改革措施。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而精致的体系,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中国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自然会发生知识准备不足等问题。第四,实现的社会经济困难。因为过去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中国经济积累起来很多实际困难。现在要推进改革,就要直面这些现实困难,妥善加以处理,不可能“绕着红灯走”。当前,现实的经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加剧;第二,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第三,产能过剩,企业销售不畅,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甚至发生资金链断裂。最后,所有这些问题最集中的表现,则是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太高,金融风险加速积累。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威胁。许多经济学家不赞成继续采取强刺激的老办法,而是主张在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集中主要力量推动改革,通过改革来解决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等根本问题。如果我们通过改革,成功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使 GD P 增长率低一些,只要效率得到提高,劳动、收入和消费就能够得到较快增加,中国发展就能够转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为了控制风险,我建设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停止低回报和没有回报的无效措施。第二,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第三,动力国有资本偿还政府的或有负债,如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第四,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重整,停止“刚性兑付”,以便化大震为小震,释放风险。第五,盘活由于粗话增长方式造成的资产存量。在上述基础上,再辅之以灵活的财政货币政策,是能够维持宏观经济基本稳定,避免发生系统风险的。关于第二个疑问,我认为,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我们应该对改革能够解决问题抱有信心。只有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好的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完全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症结问题。
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有哪些?
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5.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6.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7.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8.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9.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0.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1.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12.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13.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14.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5.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财经年刊 : 202_ 年预测与战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辅学读本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400627.html
【
第五篇:浅谈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浅谈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Eunice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从而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民族性以及本国意识形态的自主性。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安全。
在全球化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给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国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正遭受严重冲击。因而,分析探寻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1.西方大国强势文化的侵袭
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终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将“和平演变”的矛头直指中国。它们主要通过媒体网络、文化贸易、学术交流、电影电视等手段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美化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宣扬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鼓吹“多元化”、“议会制”、“淡化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妄图使中国转向资本主义道路,对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2.民族传统文化深陷困境 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正面临弱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被“美化”、“韩化”,他们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却日益淡化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文化意蕴深厚的传统节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被掠夺的困境。在202_年,端午节被韩国公司抢注,引起国民的极大震惊和愤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正遭受集体失忆。对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想方设法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对传统文化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3.文化交流与传播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令国人十分尴尬的则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持续低迷。例如202_年,我国图书、报纸、期刊类出口3487.25万美元,进口却达到24061.4万美元。文化交流总体上的“逆差”,使外国人不能从文化传播中了解当代中国,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而在文化传播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互联网等媒体的文化影响力,以一种更隐秘、更巧妙、而且不易被识破的隐性文化渗透,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攻势。这种在文化传播和信息发布上存在的西强我弱态势,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二、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对策
1.强化文化安全意识。文化既有共享的一面,又有斗争的一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交流、冲突、渗透及融合,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国际文化发展图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信息全球化中的先发优势和科学技术,正对我国实施大规模的文化渗透和扩张。因而,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头脑,对外来的文化挑战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与鉴别,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持必要的警惕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更好地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2.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首先应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进行行为选择提供根本准则;才能对充满差异和多样性思想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消极因素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巩固我国文化安全的意识形态基础。第二,应当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诉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当努力构建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尽快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以应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全面入侵,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对于民族文化最有效的保护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制定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使人们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文化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而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
3.增强我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需要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提供平台保障。特别是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对文化传播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科学的国家文化传播战略,构建开放性的文化安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先进文化资源共享,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先进文化的不断输出,加快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努力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联合。只有通过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把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才能扩大我国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顺应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自觉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强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