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21-95692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2 00:40: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男性人口占全国人口数量的51.27%,女性人口占比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20。现阶段我国的人口比例不协调,突出表现在男性多于女性,有统计显示我国到202_年将会出现3000万个光棍!当前男性择偶困难的问题在城市和农村普遍存在,但农村男青年择偶困难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和严重。

一、我县农村青年婚姻现状

近年来,“找媳妇难”已成为我县农村男青年的普遍问题。多数村街村民反应,这两年村里都有10多个找不着对象的小伙子,家庭条件还都不差,临近各村以至临近各县都是如此。有的村“根本就找不到可以相亲的女孩儿!有时一个姑娘被媒人安排四五个小伙子依次相亲。有202_多人的大城县小广安村,22~26岁的未婚男青年有近30人,而同龄的未婚女青年却寥寥无几。小广安村这两三年每年仅有一两家办喜事。去年一年,20多个适龄未婚男青年仅有两人成功“脱光”。由于“找媳妇难”,农村的彩礼也越来越高,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女方彩礼要得越多、提的条件也越苛刻。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借钱娶媳妇已是常事,甚至有的贷款结婚。

娶妻成家作为个人问题本不应小题大做,但是当一大群人娶妻成家成为难题时,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个大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农村青年婚姻问题形成的原因

1、农村男女出生比例不协调。当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男孩的出生比例高于女孩的现象,农村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传统道德文化因素。我国数千年来陈旧的人口和婚姻观念,陈旧的子孙延续传统和“无后为大”的思想在农村仍有较大影响。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尚未全面建立。大多数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还未建立,特别是养老保障。家庭养老等生活问题还必须依靠男性青年来解决,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2、农村女青年的流出量大。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和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城市的开放与农村的闭塞形成强烈的反差,适应了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女青年不能适应或不愿再返回农村,她们更愿意在经济较发达、生活条件较好、社会服务制度比较健全的城市建立家庭并定居下来。相对城市,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农村男青年偏低的文化素质不能吸引现代女青年。

3、农村的结婚费用高。农村的结婚费用一般包括彩礼聘金、请客、建立新家等费用。近年来彩礼聘金不断飞涨,不少地区已超过10万元。结婚费用的飞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生活水平及承受能力严重脱节,造成家庭及家族的经济紧张或贫困。缺乏经济基础,是当前农村男青年择偶困难的首要限制条件。

三、农村青年婚姻问题产生的影响

1、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中大量男青年未婚现象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本身就是一种威胁。未婚男青年群体往往对社会和他人有一种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暂时的压抑或潜伏,遇到特定情况下,这种情绪就会释放出来,导致社会局部不稳定。

2、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男青年的家庭难以建立,给一些不良文化产品提供了市场。这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和泛滥破坏了农村质朴的乡村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恶劣影响。

3、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农村中每个男性青年的婚姻问题都是家庭关心的头等大事,大龄未婚的农村青年会给父母带来身心上的双重压力,有些父母甚至背负沉重的债务为家中子女解决婚姻问题。

四、解决农村青年婚姻问题的建议

近年来,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但农村青年的婚姻问题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现象。它关系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家庭的美满和幸福。

1、尽快改善男女出生比例失调的状况。一是深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加大“两非”案件查处力度,实现治理常态化;加强重点人群管理,以第一胎是女孩的农村育龄夫妇作为重点,落实“三级两全”包保服务责任制;加强重点环节管理,进一步完善B超管理、终止妊娠审批、定点施术、重奖举报等制度,努力构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长效工作机制。二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权益,使妇女在家庭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三是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措施对女孩就业、教育、医疗、继承权,特别是妇女的同工同酬问题提供法律保障,并加大力度执行。利用新闻媒体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女孩也是赡养人、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一是建立村级公益养老院。在提高农村养老金的基础上,建设村级公益养老院,符合条件的老人入住,解决由子女养老的问题。二是深入推进“随女迁居”工程。进一步完善随女迁居家庭优先优惠政策,做好农村独女、双女随女迁居家庭房屋租赁资金的管理发放工作。协调卫生、民政、农业等部门在土地流转、新农合、农村低保、社会救济等方面对迁居家庭给予重点扶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随女迁居家庭打造为高标准示范户,扩大政策的影响和感召力。

3、减少农村中女青年的流失量。一是缩小城乡差距。在政策上对农村进行支持和倾斜,给农村发展创造宽松优越的环境,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二是提高农村青年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整合教育资源。对贫苦子女的教育进行资金补贴,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对无技术和无竞争力的男青年进行再教育、再培训,特别是职业技术的培训,使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致富的本领。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建立各种文化娱乐组织,吸引农村当地青年的加入,提高农村的社会化程度。加强农村社区文化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宣传现代生活观念,塑造农村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社会环境。四是树立现代的婚姻恋爱观。树立自由恋爱的思想,逐步祛除农村结婚的繁杂仪式和昂贵的彩礼聘金,提倡节俭合理的婚姻观。

第二篇: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研究论文

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研究论文

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农村青年被迫单身的现象在人口流出地农村普遍出现,显然是有着一个更大的结构性的背景的,这一背景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女青年的流出。就本文的调查来看,农村青年单身问题较之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有两个独特的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主要是男性青年的单身问题,二是农村青年单身是一种被迫性的单身,农村青年感到的更多是无奈和压力。

【关键词】人口流出;农村青年;单身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起,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大批的打工妹、打工仔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给当代中国农村的村庄社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人口流动频繁、村庄日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口流出地农村青年的婚恋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也看到,在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个所谓的第三次单身浪潮,但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不同的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出现的,如果说现在的城市青年选择单身是一种生活观念的改变,农村青年单身则是生活压力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为了对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近日赴****地区的若干村庄做了实地调查,掌握了一些实地材料,本文试图以个案的方式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呈现。

一、个案村概况

笔者调查的村庄位于****地区,属典型的农业型地区,其中**村和**村在**平原,**村则属**山区。**村有人口2253人,耕地4371亩,包括13个村民小组,17个姓氏;**村则有8个村民小组,1241口人。两村的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水稻和油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有人口1020人,244户,6个村民小组,1330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三个村庄的农民开始外出打工,村民的通婚圈扩大,本地的男女比例开始失衡,大龄男青年越来越多。

二、农村青年单身的若干案例

在城市,单身青年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并且条件较好的单身女青年还不在少数,但笔者在粮食主产区**平原的**村和**村调查时发现,人口外流造成了当地男女比例的失调,单身青年就是大龄男青年,女性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单身问题。

案例1:在笔者调查的**村9组,共200多人口,就有4个大龄男青年,都接近30岁,家庭条件都不错,房子也不错,就是因为本地的姑娘少,在家一直找不到媳妇,后来有两个找的对象都是“二道婚”(第二次结婚)的妇女。

由于当地农村女青年大都外出打工,男青年在本地农村很难找到对象,一般都要通过外出务工到外面找对象,而那些没办法外出或出去也找不到对象的男青年则成了大龄男青年。在笔者调查的村庄,女孩子大多通过读书或外出打工留在了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鲜有回家找对象的,而男孩子如果没有读书或没有掌握技术的话,一般都要回到村庄里来生活,在村庄里完成人口再生产。这样一来,本地农村的男女平衡关系被打破,导致大龄男青年甚至光棍进一步增多,男青年不得不单身,单身男青年一般都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为了结束单身生活,很多大龄男青年不得不找那些离异妇女做老婆。在调查中,让笔者非常震惊的是,在该地农村,离过婚的妇女都成了“抢手货”,30多岁的离异妇女很容易就能找个20多岁的未婚男性,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二道婚’的女的找个‘头道婚’的男的容易的很”。

案例2:**某,1980年生人,**村六组人,先是在**一家家具厂打工,油漆工,工种比较好,工资也比较高,每月1000多元,但工厂里的女工少,“一个月能弄几个钱,但终身大事却解决不了”。于是,在家具厂干了2年后,他就换到了一家服装厂,一个月才600多元钱的工资,但服装厂的女工多,所以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找到了对象。在这之前,他曾经和邻村的一个姑娘谈过恋爱,但女方的眼光太高,“不想在家种田了”,瞧不起本地的男青年,不久两人就分手了,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找不起本地的姑娘”。所以,很多男青年在外面找的媳妇都是来自落后地区的,在笔者调查的**村,外来媳妇多是**的,占到70%。在六组,另外一个男青年也是在**打工时找到了对象,女方家里是****山区的,那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差。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该地农村的男青年还都是在本地找对象,当时**村四组的一家农户有7个儿子,全部都是在本地农村找的媳妇;但到了90年代,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情况开始发生变化,90年代中后期以后,几乎没有在家里找对象的了,男女青年一般都通过外出打工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女攀高门”,本地农村女青年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区域流动,有的甚至通过婚姻关系留在了城市,一般不找本地的,因为当地是粮食主产区,农业外的就业机会较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这样一来,本地男青年的压力就非常大,以至于他们外出打工就是为了“骗”一个媳妇回家来,年轻小伙子在外打工并不图挣钱,只图能找个媳妇。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家长送男孩子出去打工并“不图弄几个钱,骗个姑娘就行了”,为此,有的父母还要倒过来寄钱给孩子。

案例3:在笔者调查的**村5组,30多岁以上的大龄男青年就有5个,家庭条件不差,人也不错,都在外打工,有一个35岁的还教过书,但就是找不到媳妇。在该村民小组,20多岁的男孩子有10多个,都还没有找对象,在外打工的也没有人带对象回来。由于人口流动而带来的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家长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在生了姑娘就享福,生了儿子就遭罪”。当然,“各家都有各家的不幸”,在**村6组,村民老程的儿子今年28岁,还没有结婚,在市里干建筑活。老程说,主要是老伴长期生病,不能干活,并且每年都要花1000多元的医药费,这样就把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而在农村,男青年年龄一大,就不好找对象了。在6组,大龄男青年不少于5个,老程的邻居家的三个儿子都是单身,小儿子3年前在**打工,做建筑小工,因为同事不给他用铁皮和沙子,就把别人给砍死了,因此坐牢,家里花了2万多元的钱也没有管用。在农村,2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样一来,就把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年龄越大越不好找了。

在人口流出地农村中,**村和**村的土地肥沃,人均土地较多,条件还不算是最差的,虽然这里的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找对象比较困难,但通过外出务工,大部分男青年还是能“骗”一个个媳妇回来。当然,由于农村女青年总是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村和**村的女青年是流出的,这样一来,当地的男青年找的对象则多来自经济条件更差的地方,比如**农村以及本省的一些山区农村。这样一来,山区农村的大龄男青年问题就会更严重,笔者调查的**村就属山区农村,山区农村的经济条件差,外地的姑娘不来,而本地的姑娘都出去打工了,都想在外面找对象,由此,本地的男孩子就很难找到对象,单身男青年就会更多,而这显然不是他们所愿意接受的。

三、结语

笔者在调查时听村民讲,农村大龄男青年娶不上媳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人迂腐,不机灵;其次是家庭条件不好;再次是父母的影响不好。在笔者看来,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具体原因,可能都是真实的。但农村青年被迫单身的现象在人口流出地农村普遍出现,显然是有着一个更大的结构性的背景的,这一背景就是,在城乡二元的结构制约下,由于外出务工而带来的农村女青年的流出,对人口流出地的农村青年婚姻恋爱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农村大龄男青年甚至光棍的增多,并且日益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本文的调查来看,农村青年单身问题较之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有两个独特的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主要是男性青年的单身问题,二是农村青年单身是一种被迫性的单身,农村青年感到的更多是无奈和压力。所以,当我们在关注城市社会里的单身青年问题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忽略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第三篇:农村青年婚恋观现状调查

农村青年婚恋观现状调查

——以佛山市农村为例

09丁颖班

何艳文

摘要:婚恋观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不仅能促进家庭美满,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数据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对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佛山市的若干个农村的青年群体的婚恋观进行了现状分析,从影响农村青年择偶的因素和从某些因素反映当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两个大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为全面了解当代农村青年的价值取向,社会心态,正确引导和教育农村青年,使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科学的人生观,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质性建议。

研究表明,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存在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群体间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当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是积极向上的。关键词:农村青年

婚恋观

现状分析

问题

建议

1.研究农村青年婚恋观的现实意义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而且当代青年是否拥有正确的婚恋观也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和谐地发展。

目前,我国正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和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是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研究当代农村青年的婚姻观,使其树立正确理性的婚恋观,不仅有利于家庭和谐,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让他们能有更大的活力,热情致力于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等事业上。而且庞大的农村青年群体,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从总体上说,当代农村青年正处于一个角色重置的转换期。与我国传统农民相比,他们既有传统农民的烙印,又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既受农村传统文化的约束与影响,又受城市和其他各种文化的熏陶与刺激,因此了解当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从而对当代农村青年的价值取向,社会心态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此,本调查研究当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研究将根据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向广大农村青年和社会提出一些建议,以引导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2.现状分析

2.1 影响当代农村青年择偶的两大因素(1)择偶方式

择偶方式是指两性通过什么方式或途径选择配偶的。一般而言,择偶方式主要包括包办婚姻,自主婚姻,媒介婚姻等几种形式。根据这几种基本形式,本研究结合实际设计了4种基本择偶方式,即“自由恋爱”,“亲友介绍”,“通过婚姻介绍所”,“通过网络”等,让被调查者进行选择。

根椐调查数据显示,佛山市农村青年的择偶方式主要是靠“自由恋爱”(75.3%),其次是“亲友介绍”(22.6%),而“通过婚姻介绍所”和“通过网络”的比例都比较少(分别占 1.9%,1.3%)。按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分别进行统计,结果与总体的趋势大体一致,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图1显示,男性通过“自由恋爱”来择偶的比例高于女性,高出了约16%,这说明了男性选择配偶的自主性高于女性,而在其他的几项上,女性所占的比例则分别高于男性,特别是在“通过亲友”择偶这一项里,高出了约14%。,这说明了女性虽然在选择配偶上已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但与男性相比,还是比较依赖亲友。图2显示,受教育程度对择偶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高中(中专)及以上的农村青年在“自由恋爱”,“通过婚姻介绍所”,“通过网络”这三项里都分别高于高中(中专)以下的农村青年,而在“亲友介绍”这一项的比例则低于高中(中专)以下的农村青年,这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程度越高,择偶的自主性越强,也敢于接受一些新观念,尝试一些新方式。

性别与择偶方式分析100806040200所占百分比/% 性别 男 性别 女自由恋爱亲友通介过绍婚姻介绍所通过网络择偶方式其他

图1

受教育程度与择偶方式分析100806040200所占百分比/%自由恋爱亲友通介过绍婚姻介绍所通过网络 受教育程度 高中(中专)以下 受教育程度 高中(中专)及以上择偶方式

图2

其他

总体上来说,当代农村青年的择偶方式已从传统的父母亲友主导,较单一的模式逐渐迈向自主开放多元的现代化模式。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择偶的自主性越强,择偶的方式也越趋多元化。(2)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直接关系到恋爱婚姻的成败。在择偶标准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点。在解放前,择偶看重的是对方的政治条件和家庭出身,而改革开放后,个人的因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当代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在新时期会有何特点呢?根据实际情况,本研究设计了13个项目,让被调查者拫据每个项目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依次选出最重要的三项,结果见表1。

表1 当代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

单位%

项目 外貌 身体状况 性格 气质 人品

文化程度 能力 收入 职业

情趣爱好 家庭背景 住房 社会地位

第1位 5.6 23.7 29.3 5.2 12.8 2.1 4.6 3.3 1.6 8.5 1.3 0.8 1.2

第2位 6.5 15.7 21.9 8.6 16.1 2.9 6.8 4.6 2.3 9.1 1.1 2.1 2.3

第3位 9.3 11.5 16.1 11.1 19.1 3.2 8.6 5.8 2.6 8.8 1.6 1.5 0.8

合计 21.4 50.9 67.3 24.9 48 8.2 20 13.7 6.5 26.4 4 4.4 4.3 从表1可以看出,将各项排入前三位的百分比分别累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排在前几位是:“性格”(67.3%),“身体状况”(50.9%),“人品”(48%),“情趣爱好”(26.4%),“气质”(24.9%),“外貌”(21.4%),“能力”(20%);排在后几位的是:“家庭背景”(4%), “社会地位 ”(4.3%),“住房”(4.4%)。这一结果表示,当代农村青年在择偶时已不再把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住房等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了,而是更加强调个人的性格,身体健康状况和人品等个体因素,而这也从一侧面反映了当代农村青年在选择配偶时已不再以家庭利益为重,而是更加注重个体利益,即当代农村青年的择偶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家庭本位”向 “个体本位”的转移。

从不同性别和不同受教育程度分别进行统计,其结果与总体趋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把“性格”,“身体状况”,“人品”等列入前5位,但也存在着某些差异,男女双方除了很重视以上3项以外,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如图3所示,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较关注末来对象的 “气质”,“外貌”,对女性的文化程度和能力却不太注重,而女性则比较重视末来对象的“能力”,“文化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也反映了传统的“郎才女貌”观念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当代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如图4所示,受教育程度【高中(中专)及以上】高的农村青年更重视末来对象的“能力”“受教育程度”,这表明了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末来对象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按能力的等级分层,在同一等级的人更易于沟通交流。

以上结果表明,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这些象征物质权力背景的因素转向了个体条件“性格”,“身体状况”等,即农村青年择偶更加注重个体因素,尤其强调个人的性格,能力和学识,也从一侧面反映了择偶从“家庭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移。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朗才女貌”的思想对当代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性别与择偶标准分析各项排入前三位的累计百分比%20151050 性别 男 性别 女气质外貌能力择偶标准

图3

对末来对象能力的要求文化程度高中(中专)及以上高中(中专)以下

图4

2.2 从以下因素反映当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1)从结婚年龄反映当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

中国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研究当代农村青年的可能结婚年龄或实际结婚年龄对于了解其婚恋观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农村青年结婚及生育等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43.2%的人可能在20-25岁之间结婚,23.8%的人可能在26-30岁之间结婚,而可能在31-35岁结婚的占24.8%,20岁以下的,36-40岁,40岁以上的所占的比例都很少,分别是1.2%,7%,0%。这表明了农村青年普遍趋于较早结婚,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他们对婚姻生活的向往(在本调查中,当问及“你觉得婚姻是什么”的时候,82.6%的农村青年认为它“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期待婚姻生活”,而且据有关调查反映,从心理认知,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三个方面来看,93%的农村青年对末来婚姻的态度是乐观的,认为通过双方的努力,有信心使自己的婚姻幸福)。

按不同性别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如图5所示,女性希望在20-25岁之间,26-30岁之间结婚的比例都比男性高,而在31-35岁之间,36-40岁之间的比例都比男性低。分析显示,女性的理想结婚年龄跨度比男性短。

性别与结婚年龄分析35302520151050所占百分比%男女20-25岁26-30岁31-35岁20岁以下36-40岁结婚年龄

图5 根据《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显示,女性理想结婚年龄的跨度比较小。大多数(65%)男士认为最理想的结婚对象是25岁的女性,此后,她们的结婚机会就逐年递减:30岁的时候,有25.5%的男士认为娶她还可以;35岁的时候,仅有12.5%的男士能够接受。因此大部分的女性集中在20-30之间结婚。专家董烁说,研究结果反映出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女性的适婚年龄通常比男性要短,“比如同样25岁,男性可以选择从十八九到二十五六的女孩子,但25岁的女子很难去接受十八九的男孩。”因此,女性受到的婚姻压力其实更大,大多数的女性偏于较早结婚。

而男性,同样看图5,根据数据分析显示,对比而言,男性集中在31-35岁结婚,但在20-30岁结婚的也占了挺大一部分的,说明了男性的结婚年龄跨度比女性要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好的,但经过更深层次的分析,挺大一部分的男性较晚结婚是因为社会现实对当代农村男性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专家董烁说,目前世界各国规定的法定婚龄大都在二十岁左右,而中国男性过了而立之年才最适宜结婚,以及绝大多数女性倾向于“能力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男性,她们也认为男性最适宜结婚的年龄在30~35岁之间,因此,也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男性在30-40岁之间结婚。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存在着就业压力大,消费水平高等一些现实压力问题,使得男性都不得不较晚结婚。

40岁以上再按不同的受教育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如图6所示,受教育程度高【高中(中专)以上】的可能的结婚年龄比受教育程度低【高中(中专)及以下】的要晚,他们可能结婚的年龄大多数集中在26-30岁之间,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他们的结婚年龄大多数集中在20-25岁之间。这反映了,高学历的农村青年虽然在婚恋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成熟,但由于许多客观因素,他们不能按照正常的法定年龄走向婚姻,他们一般不得不较晚结婚。

根据《202_年中国高学历青年婚恋及生育观的调查报告》反汇,许多高学历的青年希望的结婚年龄是在22-25岁之间,但80%的人却在25-30岁之间结婚,晚婚的原因除了无合适的对象外,主要是本人还在学习阶段,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时间。高学历青年不得不较晚结婚,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女博士研究生,女硕士研究生的婚姻影响更大。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高学历青年的婚姻问题,因为那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个人问题”,而是应当引起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因为不仅关系到高学历青年的婚姻生育问题,而且更是关系到社会末来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的问题。

受教育程度与结婚年龄分析302520151050所占百分比/%高中(中专)及以下高中(中专)以上

图6 20岁以下20-25岁26-30岁31-35岁36-4040岁岁以上结婚年龄

(2)从性观念反映当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

性观念是对性的一种态度,评价和看法。传统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强调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把性看作是“万恶之源”,是肮脏,丑陋的。性在婚姻中的意义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人们对性讳莫如深,不能公开讨论。但时至今日,人们的性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性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越轨行为宽容度增加。那么受传统文化的约束与影响较大的农村青年对性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在本调查中对“是否会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76.9%的人表示“会”,23.1%的人表示“不会”。经过分析发现,见表2,出生年代越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婚前性行为容许度越高。同时,本调查还对女性的性观念进行分析研究,当代农村的末婚女性不再谈“性”色变,性开放的程度从表层趋向深层,女青年的贞操观念日渐淡薄,对婚前性行为日趋宽容。周庆行(202_)等对重庆市的女大学生性观念的研究发现,44%的女大学生否定“从一而终”的观点,66%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出轨“发生婚外性行为,约有2/3的女大学生赞同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

表2 分析婚前性行为与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单位%

年龄

15-19 岁 20-25 岁 26-30 岁 31-35 岁 总计

受教育程度

高中(中专)以下

高中(中专)及以上

总计

是不会发生婚前性行为

不会

28.3 21.6 16.2 10.8 76.9 31.5 44.8 76.9

3.4 5.1 4.9 9.7 23.1 14.8 8.3 23.1

(3)从对待婚姻的态度反映当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

结婚是一件人生的大事,对待婚姻的态度是否正确关系到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社会是否稳定。因此正确地对待婚姻对家庭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居多,所以研究当代农村青年对待婚姻的态度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俗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婚姻持正确的态度,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美满的家庭,进而为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贡献一份力。

本调查基于以上原因,设计了若干问题,对当代农村青年对待婚姻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经分析发现,当代农村青年对婚姻都很负责,认为婚姻是一件人生大事,十分看重婚姻,并且在对待婚姻上,不仅对自己的伴侣负责,而且还表示对两个家庭负责。在按不同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其基本情况与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并没有表现出过大的差异。这表明了当代农村青年在婚恋心理上,已相当成熟,在问及“如果两个人相处久了,感情淡了,你会选择?”这一问题的时候,69.6%的人选择“想办法促进彼此感情,毕竟那是一段婚姻”,19.3%的人选择的“维持原有关系,顺其自然”,而仅有少部人选择“离婚”或“有外遇”(分别是6.7%,3.2%),选择“其他”的为1.2%,这反映了当代农村青年对一段婚姻是十分看重的,并不随意地结束一段婚姻,而且对离婚,婚外恋等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持一种否定的态度。3.根据现状透视出的社会问题

根据上述的现状分析,我们知道当代农村青年的婚恋观总体上来说是积极向上的,在很多方面呈现良好的一面,如在择偶方式上,更加地自主化,多元化,在择偶标准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家庭本位”向 “个体本位”的转移,更加重视个体因素,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也表现出对婚姻非常负责,对离婚,婚外恋等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等等,但也发现当代农村青年在婚恋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3.1 择偶的自主性问题 虽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农村青年在择偶方式上日趋自主化,多元化,但是女性在

择偶方式上还是较多地依赖亲友,这反映了当代农村女青年对于自主选择自己的配偶还是相对地被动,而且对于一些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弱,较多农村女青年最后还是以传统的相亲方式来选择配偶,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女青年。按照这样的方式缔结的婚姻,基础是相对薄弱的,他们结婚很大程度是因为许多客观因素,而不是主要是因为爱情。而且,在日后的相处中,他们可能因为相互不够理解,而因此很容易导致许多婚姻问题,严重的话可能导致离婚或婚外恋等社会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家庭,而且对社会也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3.2 传统观念对择偶标准的影响

在择偶标准上,当代农村青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家庭本位”向 “个体本位”的转移,更加重视个体因素,但是传统观念对当代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传统观念的“郎才女貌”,“男主外,女主内”影响着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这促使部份女性把大部份的时间花在美化自己的外表上,追求时尚,一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消极观念也在不断地主导着当代农村女青年,使得她们不太注重自己能力的提高。而且当代社会对女性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如在就业上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职业女性有瓶颈,在某一项调查中,66%的职业女性说,在同样工作能力下,男同事更容易得到加薪和提职的机会。还有,在企事业高管层面,女性的代表性还是远远不够,调查显示有三成企事业单位高管女性比例在50%以下,并不是女性没有这个机会和能力,而是现在的退休制度也是一个玻璃天花板,比如说,男性和女性在接近50岁时能达到事业的巅峰,这时考虑谁当总经理、谁进董事会时,人们就会想,反正男同事60岁才退休,女的55岁就退休了,那当然是给一个工作时间更长的人对企事业单位管理来说更划算,所以,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单位,一进董事会层面,女性的代表非常少。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也许与女性自身的能力问题有关,但社会的问题显然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于女性来说,对于这样不公平的待遇,使得她们有些人把婚姻看作是一种投资或投机的行为,出现了“急嫁族”和带有太多功利色彩的婚姻。3.3 结婚年龄的问题

根据《中国社会婚恋调查报告》显示,女性理想结婚年龄的跨度比较小,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女性的适婚年龄通常比男性要短。随着年龄增大,一路直线下降的结婚机会使得现实生活中单身女性越来越多。

而许多中国男性则过了而立之年才考虑结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绝大多数女性倾向于“找事业有成,经济条件较好”的男性,她们认为男性最适宜结婚的年龄在30~35岁之间。而这里反映出的“宜婚”与人的自然生理属性无关,甚至与“爱情”也无关,完全是社会决定和造成的:就业压力、薪酬水准、消费结构、个人对于家庭生活起码物质条件的心理底线,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男性无法早早立业。安身尚难,成家也就被迫滞后,而不断暴涨的结婚成本及伴生的婚姻态度导致众多青年“结不起婚”或“只同居不结婚”。所以一般青年男性都偏于30-35岁之间结婚。因为这时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撑起一头家。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存在着就业压力大,消费水平高等一些社会问题。

高学历青年的婚姻状况常常被人们忽视,却令人担忧。他们由于许多客观因素,导致他们不能按照正常的法定年龄走向婚姻,更不能生育。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高学历青年的婚恋及生育对中国将来的人口质量的影响十分直接。因此根据这一社会问题,相关政策措施必须出台,更好地解决高学历农村青年的婚恋与与生育问题。3.4 婚前性行为问题

当今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人们的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上形形式式的性刺激因素增多,性观念也受到了冲击。性开放的程度从表层趋向深层,从性知识的开放,对性行为态度的开放到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居高不下。但婚前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带来不少坏处的,如给女方心理带来极大压力,如恐惧、自卑、冲突等;给女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在不想生育的前提下受孕,其补救措施就是人工流产,而人工流产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使恋爱关系出现不利于女方的发展趋势,在未发生婚前性行为时,恋爱双方是相互平等、自由选择的关系,可发生之后情况则有所不同,男方处在了高位,而女方则得处处听从男方;给婚后生活造成诸多不愉快等。因此婚前性行为也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问题。

4.针对当代农村青年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1.针对择偶方式对当代农村女青年提出的一些建议:女性在择偶上应该更自主,通过自由恋爱找取自己的另一半,不要过多地依赖亲友,让婚姻更多地建立在以爱情为基础上,这样建立的婚姻才会长久。还有在择偶方式上,应当理性地接受一些新观念,这样自己在择偶方面选择的机会就会相对较多,而且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理想伴侣。

2.针对择偶标准对当代农村女青年提出的一些建议:树立理性的婚恋观,不要把婚姻当做是一种投资或趋利的行为,这样会导致很多的婚姻悲剧的发生。女性不要把过多的精力花在美化自己的外表示上,外表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不值钱的,而能力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值钱,所以女性应当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起来,不要在物质上过多地依靠男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男女在家庭中,社会上地位的不平等,并且由此也引发相当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女性要时刻树立起由健康物质观和独立精神意志观统一而成的理性婚恋观。而社会在对待女性就业等问题上应当更加公平,并为女性创造机会,让她们在同一公平的平台上与男性竞争。为此,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逐步打破传统僵化的社会性别分工,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不再根据刻板印象将男性或女性固定于某些社会角色、社会职业上,而是在承认男女自然差别(如体力、生理期等)的基础上,给予两性平等的选择机会,促进形成以个人兴趣与能力为分工标准,灵活、公平、合理的社会分工机制。这不仅有利于赋予女性更多的择业就业的自由,大大拓展女性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为男性摆脱传统社会性别分工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多就业的可能性开辟了绝佳的道路,是真正促进男女两性在就业方面自由平等的途径。同时,社会应当制定并实施扶助女性的教育政策,加强对女性再就业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女性性别认识与成就动机的教育,因为女性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觉悟的提高是解决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本途径之一。

3.针对结婚年龄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社会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稳定物价,房价等,减轻农村青年特别是男性群体的负担,使得他们能尽早立业,进而成家立室。而男性也应当在青年时期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尽快实现经济独立,为他日迈向婚姻的殿堂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关于高学历农村青年的结婚年龄,这是一个应当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学校乃至会社会都应当给予这个群体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有关部门应当就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给予相关建议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如社会,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青年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建立感情,可以为高学历青年异性接触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氛围。而高学历青年本人也应当正确处理婚恋与学业(事业)的关系,努力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对婚前性行为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当代农村青年应当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对性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理性对待婚前性行为,不要因一时冲动而后悔莫及,尤其是女性,在这问题上更要慎重的考虑。同时学校,社会应当多宣传性知识,让广大青年对性有更深的了解,使他们更理性地对待婚前性行为。

总之,当代农村青年应当树立起由健康物质观和独立自主精神意志观相统一而成的理性婚恋观。国家社会应当就当代农村青年在婚恋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行动,为其在婚恋上提供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青年婚恋观问题初探(范文)

青年婚恋观问题初探

李泽宇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2_级

(一)班

摘要:婚恋观长久以来都是一个为人们所关心和热议的话题,而青年人的婚恋观更因青年自我意识极大增强但情绪与行为却复杂多变这个特点而备受关注。本论文将以中国青年婚恋观为中心,从70年代至今我国青年婚恋观的特点及变化,影响当今青年婚恋观变化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解决当前在中国青年婚恋观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三点作出探讨和研究。以期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使这种观念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家庭伦理道德相适应,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青年问题;婚恋观;家庭伦理道德

引言:婚恋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是一种关系与感情的行为体现,是家庭构建的基础因素。婚恋观其本身受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因此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1)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转型期,一场社会巨变也使得婚恋观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现如今,裸婚,试婚等多种婚恋行为层出不穷,青年婚恋观问题也不断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青年正是每个人的人生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恋爱与婚姻也是所有青年都必须面对的事情。然而如何在这一关键时期把握好正确的婚恋观,如何提高自己在婚恋问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实际应对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本论文能够对当今中国存在的青年婚恋观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1.各个时期我国青年婚恋观变化的特点及变化

1.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青年婚恋观的特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余伤还未消除,十年文革又使中国经济,科技与教育事业急转直下,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在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倒退现象。那个时候的人们只要吃饱穿暖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青年的婚恋观是朴实的,简单的,只要管保管暖便是幸福。若是谁拥有了婚礼“百元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那可真是羡煞众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中国真正开始打开了国门,与世界融为一体。合作带来双赢,与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管理经验的接触,使国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婚礼的四大件已经由“百元”变成了“千元”。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崭新的生活方式也使人们大开眼界,一些青年们学会了向外国人一样出去郊游,和恋人看几场午夜电影,恋爱中男女相处方式与途径的变化使婚恋观也发生了改变。那个时候的婚恋观,有一些懵懵懂懂的小情趣,在野外看看美丽的风景,就是幸福;和恋人看一场电影,就是幸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目标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彩电,冰箱,DVD,摩托车成为了更高一级的“婚礼四大件”。但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渗透到我国的生活方式与家庭婚姻观念已经逐渐根植到人们的心中,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东西方两种迥异文化的巨大碰撞使得青年的婚恋观复杂起来,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青年们的婚恋观开始不再与家庭伦理道德作为底线,而是开始将经济利益作为第一择偶标准。但是正如在《青年学》中所了解到的——青年的情绪与行为有两极性。青年一方面在内心里抵触这种掺杂着过多物欲的价值观,一方面又被它自身带来的巨大利益所吸引着。在那个时候的影视作品中,最经典的一句便是“抓住幸福比忍受痛苦更需要勇气。”这一句话便将当时的青年对婚恋观的挣扎与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九十年代的到20世纪末的青年婚恋观,时而简单,时而复

杂。在这个年代,自私和无私不断斗争,蒙昧与成熟又相互抗衡。

1.2 二十一世纪至今的青年婚恋观的特点

新世纪必定有一个新气象,对于刚刚迈入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来说,已经经历了各种物质

与精神上的洗礼,青年对高速运作的生活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与其说是习以为常,还不如说

是变得麻木,城市化给这群刚步入社会的群体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急速提高,另一方

面也给青年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就业的严峻形势,不断攀升的房价,青年已被西方“自

由恋爱”内化的思想与中国式家长传统婚恋观的对抗都使得青年变得无所适从。新世纪也孕

育出了婚礼“四子”:房子,车子,票子,才子。可是试问当今的青年,能拥有这四子的又

有几个呢?

总体来说,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婚恋观,更加趋向于西方的婚恋观。

2.当今青年婚恋观变化的内外因素

正如哲学家所说:事物的一切运动与变化都是由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互相作用于本体

而产生。青年婚恋观的变化亦是如此。下面将对影响青年婚恋观的内因与外因进行深入的探

讨。

2.1影响青年婚恋观变化的内部因素:青年本质的特殊性

青年除了具有人类的一般本质属性以外,又因为其年龄和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呈现出了他

与众不同的特殊本质。

2.1.1急剧变化的自然性

青年处在人一生中最特殊的年龄阶段,这时的青年在生理特征上显示出了他们在身体形

态,体内机能等方面的最好状态。伴随着旺盛的生理机能状态,青年的心理变化更是天翻地

覆,他们的大脑发育与灵敏程度达到最高,自我意识萌发并趋于强烈,为弘扬自我常常孜孜

以求,乐此不疲。当遇到现代生活的压力时,他们无处诉求,情感的两极性与复杂性让他们的心理波动更加强烈,处事莽撞且有离轨的特点。为了缓解自身压力,一些青年开始追求冒

险型的结婚与恋爱模式。一种是拒绝结婚,而是以不断频繁的性生活来缓解自己精神上的压

力;另一种就是不对婚姻负责,外遇与“外包二奶”频频出现,婚姻少了六,七十年代的铮

铮誓言,“闪婚”也让“闪离”成为了副加物。

2.1.2日趋成熟的社会性

青年正处于“断乳期”,来自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无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从历史进程角度来看,他们是社会变迁过程的催化剂;然而从社会对青年的影响来看,他们

却经常由于社会变迁而遭受痛苦。社会对青年实施教化和青年接受社会化的陶冶与教化,青

年各具个性的生理与心理机制被固定下来,成为内在的东西。青年在希望保留自己原有价值

观念,生活方式的同时,由于自己身处社会环境的大范围的制约,他们便努力寻找社会需求

和保持个性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学习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应对自身变化和社会期待变

化,努力强化自己的成人角色。愿景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认社会带给我们的氛围,需求有时

会偏离正常的轨道,青年这时由于急切地想得到自身与社会的完美结合,在婚恋观上便会出

现无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目标。虽然已经受到西方自由婚恋观的很大影响,但是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仍然使得绝大多数的青年要求婚姻必须建立在很好的物质基础上,但是与此同时

是,精神上的爱情与坚守也就变得不再重要。《非诚勿扰》上嘉宾马诺的一句“我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便是最生动现实的写照。【1】

2.1.3逐步完善的实践性

青年身上具有的实践性使得青年由一个生物人逐渐改造成了具有社会性的人。青年社会化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其宗旨是把满足和发展需要变成现实,把追求未来变成今天的生命活动。在青年婚恋观上,也逐渐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婚恋途径.(1)闪婚。“闪婚”指的是两人在短暂的相识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的婚姻形式。顾名思义,就是闪电式的结婚。按媒体的描述就是“他们几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几分钟就能谈完一场恋爱,数小时内可以决定终身大事,一周便能踏上红地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普通人有闪婚行为,明星也有闪婚者。例如,歌手刘欢认识妻子卢璐9天便向她求婚;陈建斌与蒋勤勤也是闪婚一族。仔细观察,闪婚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婚姻性质的改变已经由以前两户的仔细遴选变成了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便可成婚的现状,闪婚面对的是快结快离,当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好坏结果也就不一致。

(2)裸婚。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证结婚的一种简朴的结婚方式,是202_年兴起的网络新词汇。由于现代生活带给青年们的压力逐渐增大,青年在实践自己的婚恋观时,更多的趋向于裸婚这种带有“自由”和“独立”色彩的婚姻结合方式。电视剧《裸婚时代》的热播,体现了80后对裸婚的追捧,也体现了这阶段的青年群体对婚礼重视程度的减弱,因而裸婚也就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结婚方式。

(3)试婚。试婚,顾名思义就是实验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实验。【2】在青年婚恋观的实践中,一些青年因为不想对婚姻付出责任或是害怕婚姻带来的责任过大自己无法承受,所以他们选择了先同居,后结婚的缔结方式。这种婚恋观的实践方法,在儒家学者看来是最不能被他们所接受的,因为它打破了婚姻的严肃性。但是我们应该从中看到的是任何主观能动性都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的,青年试婚现象也折射出了社会要求青年负的责过于沉重,以致在婚恋观中也出现了逃避责任的现象。

2.2影响青年婚恋观变化的外部因素。

2.2.1西方婚恋观的影响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自由婚恋观便不断传入我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婚恋被人们所普遍认同。中国青年受此影响,也不再遵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门当户对,而是只要异性之间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能够产生吸引力,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就可以结婚并组建自己的家庭。“裸婚”就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解释之一。当然,西方婚恋观中也存在着对财产的重视。我国现在婚前的财产公证就是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传进来的,西方人在婚恋观中对婚姻很重视,他们认为只要结婚就要对彼此负起责任,所以很多西方人宁愿在不结婚来维持同居或恋人关系,也不愿意背上婚姻这个沉重的负担。再加上中国婚姻关系中只要男女双方一旦确立婚姻关系,便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牵扯到两个家庭的日常开销和经济水平的均衡,这使得西方婚恋观中逃避婚姻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2.2.2物质生活过快提高给青年带来的心理压力

都说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是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不断泛滥,中国青年在面对婚恋观时难以获得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来做出一个正确的观念选择。在婚恋观中,两类棘手的问题被提出来:一是一些青年迫于家中父母和工作环境的压力,选择逃避婚姻给他们带来的更大的压力;二是一些青年物欲化过为严重,面对婚姻与爱情,他们所选择的都是建立在金钱与权利利益上的,以致于精神层面萎靡不堪,家庭伦理道德早已变成一纸空文。202_年河北沧州一对青年夫妻因为无法承担婚后抚养孩子的生活费用,妻子瞒着丈夫把他们的亲生儿子扔到了垃圾堆里,最后婴儿因抢救无效死亡。青年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上,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都不是很强,所以他们常常会因为想要偷吃禁果而草率结婚,承担了责任后又感觉不堪重负,所以往往会走向背叛亲情,伦理道德的不归路。无数案例向我们证明:青年在面对巨大的压力面前,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逃避压力,二是在压力中堕落。

3.解决中国青年婚恋观问题的方法探究。

通过以上对青年婚恋观特点变化以及影响青年荤两变化的内外因素的探究,要想找出解决当代青年婚恋观问题的方法,也必须从以上方面追本溯源,对症下药,找出最优的解决办法。

3.1加强青年对婚姻关系建立的责任意识

青年之所以出现逃婚,试婚,闪婚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婚姻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婚姻关系建立双方应该对自己及他人负起的责任认识不够深刻。这就需要家庭从小给孩子灌输一种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的树立一方面可以使青年在恋爱与婚姻选择的过程中更加慎重,以免以后追悔莫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青年在面对婚恋过程中随产生的突发问题时,可以勇敢面对所有并不乐观的事态,然后用责任带来的压力作为自己解决与配偶之间问题的动力。无论社会怎样做出努力,只有青年自身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在婚姻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才会在青年心中形成一种自发的内动力,才是解决青年婚恋观问题的根本方法。

3.2社会采取措施减少带给青年带来的压力

在中国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一直是头等大事。因为一场婚姻关系牵扯到的是两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纵然时过境迁,我们已经到了21世纪,很多观念亦已不再那么迂腐陈旧,但是所有人都无法否认,我们仍然被中国社会的“家庭”而牢牢束缚着。正如马克思婚恋观中所提到的:“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真正的人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3】两个人的结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才可以成立,然而当代中国青年在拥有自己所必须的物质基础上,却走得步履维艰。这就需要国家或是政府制定出台一些规则,例如帮助符合一定条件的即婚青年提供住房或是替他生活方面的补助,为他们免去婚后的一些后顾之忧。避免因压力过大而造成的问题再次发生。

3.3加强青年对婚恋观中家庭道德伦理底线的教育

当代青年在面对恋爱与婚姻问题上,常常是冲动的,缺乏理性的。由于生活带来的压力,当青年觉得力不从心时,便会寻求一个物质条件足够好的伴侣来帮助自己达成自己的目的,缓解自己的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要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采取错误的方式和途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应当为青年提供一个健康的道德氛围,即无论什么样的婚姻选择,都不应该以牺牲最高尚的伦理道德标准为代价,更不能失去人类最宝贵的家庭伦理道德底线。当物质的欲望不再牢牢的控制青年的婚恋选择时,未来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婚姻才会不再掺杂太多物质化的肮脏之物,和谐社会的创建才会更进一步。

结语:有发展就有阻碍发展的事物,这是不可否认的规律。在青年婚恋观的道路上,我们有过飞跃,但是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对症下药,找出最佳解决方法。青年婚恋观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基础的一部分,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至关重要。希望通过本次论文中对青年婚恋观问题的初步探究,为解决婚恋观问题出谋划策,也希望未来中国社会的青年婚恋观会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不断进步,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① 李文静.现代女性婚恋观.【J】商业文化,202_(3):78-80.② 周宁.妇联调查国人婚恋观:七成女性称男方有房才嫁.【J】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2_

(2):11-12

参考文献:

【1】: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2_-07

【2】:馥梅.试婚【M】.湖南:长江出版社,202_

【3】:徐伟新.人文丛刊:第四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2_

第五篇:对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哲学思考

对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哲学思考

【内容摘要】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代青年是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即是经济体制转轨后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受益者,也是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受外来思潮、观念影响最深的人群,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新的价值趋向和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就当代青年婚恋问题做出分析,以便把握清青年婚恋观念的发展变化脉络,并对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加以引导。

【关键字】青年;婚恋观;婚恋问题;哲学思考

一、当代青年婚恋观现状及分析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和婚 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性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青年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

2、对婚姻的期望高,未婚青年对未来婚姻普遍呈现乐观心态。据有关调查反映,从心理认知、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三个方面来看,93%青年朋友们对未来婚姻的态度是乐观的,认为通过双方的努力,有信心使自己的婚姻幸福,愿意为营造幸福的婚姻付出真诚的感情;99%的青年朋友相信爱情是维系婚姻的重要条件。

3、金钱在当今婚恋观中的地位上升,经济基础成为婚恋双方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情感越来越成为男女婚恋的基础,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因此,青年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的因

素成为重要条件甚至是硬件,应以感情为首选条件的婚恋,被车子、房子、票子、位子等情感之外的东西左右着,影响着婚恋双方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4、性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越轨行为宽容度增加。当今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人们的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性刺激因素增多,性观念也受到了冲击。现代未婚女性不再谈“性”色变,性开放的程度从表层趋向深层:从对性知识的开放,对性行为态度的开放到婚前婚外性行为发生率的居高不下,性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变化之一,性和生育相对分离,与男女的爱恋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追求性快乐和性欢愉,成为现代性观念的主要特征;变化之二,是女青年的贞操观念的日渐淡薄,对婚前与婚外性关系日趋宽容,性不仅与生育相分离,也开始和婚姻家庭,爱情相分离。

5、从早恋、晚婚到“急婚”。早恋、晚婚、“急婚”等词语,为我国近几年来的婚恋状况及发展趋势画出了一道弧线。

早恋与晚婚的出现,是多重原因的结果:教育年限的增多造成个人就业时间推后;生活压力增大,竞争也日趋激烈;结婚的社会压力逐渐减少,婚姻的生育继后功能正在弱化;婚前性行为使青年能够在婚姻前也能满足性需要。

“急婚”则主要出现在“80后”群体中。随着“80后”步入结婚年龄,不少人发现了早结婚的好处,纷纷步入结婚礼堂。对更多“80后”女性来说,畏惧高龄难嫁是她们早作成婚打算的另一重要理由。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的恋爱环境要更好,人们也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摆脱服从分配的历史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地区,这样“80后”恋人修成正果的比例也大大提高。

二、青年婚恋状况变化的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变化,作为社会观念、文化之一的婚恋观及婚恋文化也会随之变化,导致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

1.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婚恋观念的变化

(1)富裕的物质生活为现代婚恋观及家庭生活奠定了基础。2)富裕的物质生活为现代女性拓展了角色空间,带来了女性角色冲突现象。(3)丰富的物质生活增强了人们的功利化心理。

2.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导致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

李喜先在《论精神文化》一文中对精神文化作了概括:“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并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尤如系统中的‘软件’一样,它可以‘外化’为制度和器物,‘内化’为价值规范。在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规范,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评价行为和事物所做出的判断,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最大变革是人的思想变化,即精神文化的变革导致婚恋观的变革。

(1)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全社会的婚恋观念。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婚姻是“传宗接代”“养儿育女”的概念,现代人的意识已发生了几大变化:首先,家庭是作为社会人的个体满足自己“心理——文化”需求的单位,而不是传宗接代的组合;其次,夫妻关系取代了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的轴心地位,夫妻更注重双方在婚姻中的感受,决定着婚姻的存亡;再次,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是依附、生育的工具,成为平等的独立个体,对婚姻其重要作用;最后,人们对新生的婚恋现象态度越来越宽松,大众舆论关注重点发生转移,不再仅仅关注个人隐私,更多的是公众利益,为青年婚恋观念中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土壤。

(2)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青年的性观念。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人性的复苏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的一大进步。自我意识主要在于“关心自己”,在于对自我的认识,只有把自我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分清我与物、我与非我的关系时,自我意识才真正形成。而传统价值观念对人的摧残、践踏最无情地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失落和人性的沉沦,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就只能自轻自贱,无所谓人格、自信、自强与尊严,人与人之间亦无法建立平等的关系。主流文化、权力话语占据了青年的意识形态,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的潜能只有“螺丝钉”的作用,人

不是完全的人而是被扭曲的物。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惟在生命的开发与自觉中,否则只有万马齐喑。惟其自觉的开发了的生命才具有生命本质的精髓与精彩。现在全社会的心态是宽松多了,青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中国青年在婚恋家庭观念上的变化其核心在于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从自我压抑、自我贬抑中走出来的青年,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变化是肯定的:青年们从过去偏面重社会评价、重信义、重名节而转变为具有较强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一代,他们更看重社会提供的机遇和自身的情感;女性从过去明显的依赖性、依从型转变为追求独立人格、追求平等权力的新形象,她们挣脱禁锢,坚持言说女性语话,抗拒男子世界的神圣,从过去懦弱、压抑而变为坚强、大胆,同时极具反抗精神;家庭的双方旗帜鲜明地要求家庭的民主气氛、生活的多姿多彩。“自我”、“人性”中的积极性、自主性、主体性不言而喻地值得倡导,高扬自我是对传统社会的反动,掌握好自己的命运,经得起一切的命运,这可能是当前我们不将家庭置于死地而努力为之的,灾难将以进步作补偿。

自我意识觉醒与人性解放带来了这一代青年性意识的觉醒,性意识产生低龄化、对性爱质量的追求、婚姻中责任向爱情的转变、在婚姻中个性意识的追求等等无不体现了当代青年性观念的变革。

三、关于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建议

总体上,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变化。但是,如果是基于不良的婚恋动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就会引起更多的继发性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端正婚恋动机,接受系统的婚恋教育。

(1)必须统一思想,高度关注、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不重视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基本是空白点,许多人谈性色变,认为性教育不登大雅之志堂,由此引发的性教育放任自流,致使许多青少年对婚恋认识模糊,加强婚恋和性教育,必须社会、学校、家庭一起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2)必须强调婚恋观反映的是道德问题。在调查中我们看到,许多青年认为婚姻恋爱是个人私事,与他人无关,特别是婚外恋及婚前性行为都是个人隐私,别人无权干涉。人类的文明史早有训示,婚恋和性是一个道德问题,受到社会的约束,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建设力量,而不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则是家庭解体、社会冲突的破坏力量,加强婚恋及性爱教育主要教育青少年提高自控能力,强化道德意识。

(3)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和从西方捡来的所谓“安全性行为”教育,家庭美德方面的教育也重视不够。我们必须致力于对青少年在婚恋观方面“尊重”、“责任”、“节制”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理解婚姻恋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道德观,在婚恋观的教育中应以品格塑造为重要目标,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婚恋观的关系,引导青少年加强内在自我道德修养,使青少年的婚恋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从他律走向自律,自觉地控制不正确的婚恋行为。

(4)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择友观,摒弃腐朽的、功利的择友意识,在集体活动中教育青少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促使青少年增进纯洁的友谊,提高明辨是非、社会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倩;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2_年04期

[2]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3]重庆青年报.202_-12-22(7)。

[4]李喜先:《论精神文化》。

农村青年婚恋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