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中等教育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法国中等教育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法兰西由法兰克部落之名转化而来,是勇敢的、自由的的意思。根据202_年1月1日初步统计,法兰西共和国本土和海外省共有人口6466.7万。法国的主要民族为法兰西人、科西嘉人和巴斯克人。国语为法语。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属于欧洲大国,工农业均较为发达,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居世界前茅,在一些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法国中等教育改革
(一)法国中等教育状况
1初中教育
初中教育学制为四年,为义务教育阶段,设单一初中,即为普通教育类型的初级中学。所有完成小学学业的学生均可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但入学年龄不得超过12岁,初中分4个年级,称为六年级、五年级、四年级、三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
一、初
二、初三和高一。法国的初中按全国统一的计划和大纲组织教学:六年级为适应阶段,是让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能很好的衔接。四五年级为深入观察阶段,在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修课程。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为其以后的方向指导做准备。三年级是导向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并为高中的分流做准备,分为普通班和技术班。初中只记平时成绩,没有学期和学年考试。初中三、四年级平时成绩和初中毕业会考综合考评成绩达标者,可被授予初中毕业证书。初中毕业会考与升学没有必然联系,因为高中一年级仍为义务教育阶段。
2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接受年龄为15~18岁的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的教育机构包括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这阶段实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的结合。
高中教育分为基础和定向两个阶段,一年级为基础阶段,专业的分科从二年级开始,这种专业的选择会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高中三个年级,分别是二年级、一年级和结业班,相当于我国的高
一、高
二、高三。在结业班结束后会在六月份进行一次会考,合格者可获得中学会考毕业证书。未能通过的学生在九月份还可以进行补考。普通高中学制三年,第一年级时进行统一教学,不分科,设必修、必选和自选课,后两年实行较细的分科教学。
技术高中学制三年,第一年和普通高中一样,后两年分为第三产业科技、工业科技、实验室科技和社会医疗科学四科。完成技术高中学业可获取专业技能合格证书(bt),进入职场工作。或者学生在会考合格后可据此申请接受高等教育。
职业高中实施全日制教学,分为二年制职业高中和三年制职业高中。二年制职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以培养具体职业能力为目的,毕业后颁发职业学习证书(bep),持此证书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继续注册学习。三年制职业高中招收完成初中五年级学业的学生,毕业后颁发职业能力证书(cap),标志着具有从事某一具体职业的技能。
(二)改革
法国中等教育的历史渊远流长,它起源于中世纪创办的公学。第一所具有中学性质的公学建于1180年。到十五世纪以后,公学逐渐演变成具有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一般以学习古典语言、数学为主。但在18世纪以前,中等教育机构都控制在教会手中,体制极不完善,且又是贵族和富人子弟才能问津的地方。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中等教育的发展,拿破仑确定了初中和高中在内的中等教育结构。
到19世纪后期,逐步形成了人文科学为主的古典中等教育系统。第三共和国费里教育改革后,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等教育从学校机构到教学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理科教育得到加强。
20世纪上半期,法国的教育改革政策主要集中于统一学校,集中于如何实现使每一个儿童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的理想。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于学制体系的统一,逐渐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免费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政策,以促进义务教育普及。
二战后,法国的中等教育有了根本性的一些变化。如1947年的郎之万华伦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了法国教育改革的公正、平等、多样化等六条原则。虽然法案最终未能推行,但它对法国战后的教育改革影响很大。1959年的改革,改组了中等教育机构。此次改革开始普及中等教育,也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正规中等教育的范畴。1963年的改革统一了初中学制,学制为4年,包括2年的观察阶段和2年的方向指导阶段。1975年的哈比法案,奠定了法国现行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模式。该法案通过法律真正促进了法国教育的民主化,彻底改变中等教育的性质,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措施包括:改革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实行权利下放,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现代化;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20世纪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水平和成效不断提高并向纵深发展。但教育中依旧长期存在着两个问题,即民主化危机和学业失败。[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未来的全国讨论委员会向国民教育部提交了名为《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报告。依据这份报告,政府起草了系统的教育指导法案,议会于202_年3月24日通过了《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
法国教育部长弗朗索瓦·费隆在202_年底陈述《导向法》时声称:通过确定教育的优先问题,自小学起给那些没能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以支持,加强外语教育,明确高中的各专业系列,替换空缺的教师,改革教师教育,它将深刻改变共和国学校的面貌。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100%的学生能从学校教育中获得一种文凭或证书;80%的学生获得业士文凭;50%的学生获得高等教教育文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导向法围绕三个方面实施了具体的战略:追求更公正的学校,具有信任感的学校;追求更高效的学校,具有质量的学校;追求更开放的学校,符合社会需求的学校。[3]此法案于202_年4月23日由总统正式发布。
第二篇:印度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印度各级教育改革特点的分析,吸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印度教育改革
一、印度的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
印度教育经过独立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多数邦已实行“十、二、三”新学制。但由于印度两极分化严重,广大人民生活贫困;由于宗教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率过高,愚昧落后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印度的教育存在着许多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教育浪费现象严重,文盲多,流生率高,印度独立后制定了不少扫盲计划,但收效不大,主要是由于经济落后,人口剧增.原有文盲没扫除,新文盲又不断增加;课程偏重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忽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操作课。一些活动、学习脱离就业的需要,学生离校后面临失业的危险;高等教育急剧扩大,盲目发展,超出国家经济水平的需要,造成大学毕业生过剩,人才外流等。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颇有一定的代表性。
2O世纪8O年代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年代。印度总理拉·甘地在1985年1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宣布。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同年,印度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政策透视》的文件,并在全国广泛讨论的基础上于1986年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即“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为印度今后的教育改革制定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根据《政策》的要求,印度教育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初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普及和提高14岁以下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初等教育质量。改革措施要采取最好的方法激励学生入学;规定了小学的基本设施;提出了系统的非正规教育计划。
2.中等教育改革除了继续扩大儿童接受中等教育机会外,重点发展“标兵学校”。设立标兵学校是为了使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有机会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更快地成长,特别是对那些来自全国各农业地区的天才儿童,这样做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平等,更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改善学校教育。“标兵学校”实行寄宿和免费制度。
3.高等教育改革的最主要方面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包括大力发展自治学院,成立学术人员学院。成立鉴定委员会以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此外.印度还努力发展开放高等教育,以确保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积极帮助发展高等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经费的社会来源等。
独立至今,印度已颁布过三份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文件。然而,政策的制定与颁布,只有在得到全面的、真正的贯彻时才会起到它们应有的作用。这些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太大作用,年复一年累积起来的入学、教育的质量、数量和财政支出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好的.但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之一是教育经费缺乏,严重妨碍教育的发展。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全国性的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教师待遇过低,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不稳定且素质不高,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尽管中央制定了对教育投资的倾斜政策,一段时期内加大了教育投资的力度,但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问题之二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偏低。不少地方盲目追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由于学历教育中把关不严,出现了办学过乱的情况,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与素质水平严重不符,对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问题之三是基础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转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是整体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环节。它不是单纯的升学教育,还要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打基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升学教育”到“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很普遍。
问题之四是教育体制仍需完善。从2O世纪8O年代到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二十多年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指导原则定位存在偏差,教育改革追求社会效率和功利、忽视乃至回避了教育公正的问题,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教育体制。以大学体制的改革为例.概括地说,迄今为止,改革有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方面是高额的学费。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社会底层家庭其子女缺乏学习的动力,因为即使他们成绩再好,他们也承受不了高额学费的负担。这些年来,考上了大学却因没有钱而无法上大学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学生或者其家长还因此甚至走上了自杀之路。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困难,而公司找不到有用的技术工人。教育应该配合这种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有基础研究成果,但很多还没有转化成为产品。即使可以转化成为产品.也没有好的工艺水平。这和德国、日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育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缺乏高技能的工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这种制约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会越来越明显。
三、印度教育改革给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与印度相似点极多,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独立时间相近,人口众多。印度教育虽然还没有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毕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要从印度教育改革发展中汲取经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极力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尽量为所有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改革时应该学习借鉴的地方。
我国教育的发展要避免印度教育发展的不足。印度虽然抓住了机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是由于经费、人口等问题,教育政策收到的成效不大,教育失衡的现状仍然很严重.我们对印度教育发展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基础教育十分薄弱,高等教育发展过度,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教育改革,谈来谈去,关键还是在于建立好的体制。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于政府,毕竟教育资源掌握在官员手中。如果改革进行不下去.就需要有人推一把,让改革动起来。稳定为上,利益集团,个人业绩的考虑……造成很难改革的局势。逐步的改革很困难,会碰到相当大的阻力。一旦改革就必然伤害一些人的即得利益,触动一些教育体制的传统弊病,没有政府的配合改革也难以成功。就像ahouseofcards,一栋用扑克牌搭的房子,要想逐步地改造,抽掉任何一张扑克牌,整个屋子可能就会倒塌。整体的改革又不符合实际,可以用“试点”的方式来做比较合适。不影响已经存在的系统,但是如果做得成功,每个学校都会有压力和动力来改革,就像深圳的例子一样。从最有价值的科系做起,试点学校不能有过去的包袱,可以从新干起,可以作为某某大学的二级学院,也可以作为教育部隶属之外的学校(例如:香港的大学,美国名校)在中国的分校。
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制度支撑。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体制改革,而教育体制改革又必须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应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我国的教育改革目前仍是“带着脚镣跳舞”,体制问题成为教育改革中无法回避的结。如果不试图解开这个结,那么所有的改革都将难以深入。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改革的初衷是解决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原有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却随之暴露出来。中国教育何去何从不仅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普通民众所应关注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的教育也应是全民的教育。我们相信,只要理性地思考,扎实地实践,中国教育就一定会走出困惑,步入新的天地。
第三篇: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2_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2_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2_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见习期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评价和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而且还应对担任辅导员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严格师范生的入口关
所谓的“严格”并不完全指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把优秀学生选出来,而是指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合格教师。目前,我国师范生毕业后的走向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师范院校只负责出产品,至于产品的去向就不管了。也就是说,师范院校与学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联系,师范院校根本不了解学校最近的教学事件,师范生在大学以偏重于学术的理论学习为主,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且师范生只有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才能有机会到学校去几次。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而上级主管部门又是从基层教育部门上报的需求计划中决定的,当然,基层教育部门的需求计划来自学校。从理论上讲,这些需求计划也反映了学校的需求,但是明显滞后于学校的需求。英国国家不断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但我国不可能实现。在现实条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加强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联系,如召开培养目标、内容研讨会等,让中小学校长和师范院校的负责人直接见面洽谈,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重新认识和加强校本培训
我国经常谈论的校本培训实际是指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欧洲国家所指的校本培训还包括职前培养,即学历教育阶段。这种教师培养方式增加了师范生联系教学实际的机会,他们的见习期可以缩短或取消,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但是操作起来较难。然而,我们可以组织安排部分在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和一线教师座谈、听课甚至讲课等。每学期2-3次,这些学生返校后,给全班同学传授他们的体验。
(五)统一规划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连续体。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是要保证每个师范生从进入师范院校到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专业成长的前后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是在动态环境下成长的。然而,有一点可以做到,给每个在校的师范生建立专业成长袋,成长袋里记录学生专业成长变化的关键过程、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等,成长袋和人事档案一起随学生到终身。见习期间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以原有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制定,之后的在职培训也是如此,这样就基本保证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的一致性。
三、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尽管英国20世纪60一70年代的“开放教育”使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我们还是能从中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例如,根据儿童的活动和经验组织课程,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就可以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组织活动课程:教师采用灵活的时间表;教室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及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鼓励儿童逐步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同情心。
开设活动课程,重点是要开阔儿童的眼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儿童在课堂上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根据教学大纲,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由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英国中小学课程演进的整个历程显示,它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注重基础课程到注重儿童发展,再到注重基础课程的循环过程。当然,这种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1988年改革后所确立的基础课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础课程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在注重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并未抹杀英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的传统,而是试图在儿童的经验活动与基本学科素养方面谋求相对的平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然也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但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要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英国新的国家课程将目标确定为传递国家政治形态的核心价值,而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身心健康、公正民主、民主法制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并肯定了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可见,新国家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自由民主”大国家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摆脱贫困、毒品、恐怖、被忽视、受支配等诸种束缚的能力,而能自由地选择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202_年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不仅调整了课程结构,还提出提高“学力”的基本方针。英国新课程从提高学生基本学力出发,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本国语和数学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政府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简称ICT)。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为使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教育落到实处,英政府还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提出“人人上网,校校上网”的口号。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提高,对学生的交流、探究等技能的发展,基础教育面貌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英国的传统来看,人文科学历来是最受重视的学科,而自然科学则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被视为“二类”学科而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国也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强调自然科学课程应反映最新成就和新的研究方法等,因此,大大加强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课程目标既要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基),同时又要培养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如理想与道德观念,诚信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合作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课程改革要兼顾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综合和分科。当今教育投入的大幅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课程多样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曾出现过偏重人文科学或偏重自然科学、注重学科性课程忽略综合社会实践、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性都受到了影响,为此,我国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重建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提倡综合活动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科目: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
层次: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本科函授 小学教育
202_级 小教本科班
王冬萍
90520013
第四篇:法国公立医院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公立医院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按:与法国类似,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介于英国国民卫生服务体制和德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之间。因此,法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对于中国具有特别的借鉴意义。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黄二丹、李卫平两位研究人员近期撰文介绍法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历史沿革、体制机制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现予刊发,供学习参考。
法国公立医院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位于英国与德国之间,其经济发展和健康水平都处于世界前列。法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经过60余年的持续改良,将德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和英国国民卫生体制的内在机制与本国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适合法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系。法国医疗卫生体系因较高的公平性和效率于202_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卫生系统。分析法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其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
一、法国公立医院改革历史沿革
(一)公立医院管理的萌芽期。16世纪开始,法国政府开始参与管理医院,但直到18世纪末,财政负担的医院支出还不足1%,医院的运行主要靠教会和捐赠。1851年医院获得法人地位后,政府加强了医院管理,医院管理委员会的决策需要政府批准才能执行,医院支出也占到国家预算的3%。1941年的《医院
宪章》创立了医院院长职位,由中央政府任命,大体形成了现代医院的雏形。
(二)公立医院管理的发展期。1945年10月,戴高乐政府仿照德国模式建立了社会医疗保险系统,主要解决就业人口及其家属的医疗经济负担。1958年连续颁布三道法令,改革了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将医院分为四级六类,大区大学医院、大区医院、中心医院、基层医院(包括社区医院、农村医院和护理院);强化了中央和医院院长的权力,卫生部负责任命和考核院长,院长负责医院日常运行和财务管理,医院管理委员会决策并购和资产处理,地方市长负责审核预算。1970年颁布的法律进一步完善了医院管理体系,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组建医院集团整合资源。地方政府对医院的控制权力逐渐下降,以便于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整合。
(三)公立医院管理的成熟期。1980至1990年代,法国一方面参考英国模式,把部分税收投入医疗保险基金,另一方面开始关注通过支付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法国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也逐渐完善。1982年推行医学信息系统化项目,建立了费用和管理的信息基础;1983年通过了筹资总额预算法律,形成了医院管理的外部压力; 1985年制定了《分析核算指标》,建立了成本核算的规范;1986年提出了法国版的疾病诊断相关组,引入了内部管理的技术手段,并使1995年疾病诊断相关组支付方式进入医院的预算。此外,1991年医院改革法从法律层面建立了区域卫生战略规划制度,制定了医疗服务质量的
评价原则,并成立了专门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机构(即国家医学评价发展局)。
(四)公立医院管理的维持期。1990年代末期,法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失业率上升。法国卫生改革的重点转到推进医院内部管理现代化,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如“医院202_”和“医院202_”规划,以及202_年的“医院、患者、卫生与地区法”,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增强院长权限,缩小了理事会的决策范围,优化医院筹资,不断整合区域医疗资源,从而提高效率,控制费用。
二、法国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现状
一是管理体制。法国按区域实行医疗行政管理,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对同级政府负责,各级政府的卫生行政管理与其他社会事务行政管理合为一个部门,采取大部制体制。在中央层级由社会共济、医疗卫生和家庭事务部统一制定全国性的医疗保险、医疗行政管理和家庭补助的政策。在地方则分为地方社会卫生局和医院管理局,前者负责制定辖区的公共卫生法规和医疗法规,后者对辖区内医院进行预算管理和支付。法国将医疗服务分为门诊服务和住院服务两种形式。门诊服务由私人开业医生提供,他们接受地方卫生与社会事务局的行政管理和地方医疗保险部门的经济管理。提供住院服务的医院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两类机构都接受地方卫生与社会事务局的行政管理和医院管理局的经济管理。
二是治理机制。在法国,公立医院医生虽然是受薪人员,与公务员相当,但其作为国家雇员相对独立于公立医院管理层。和
区域医院管理局相比,院长权力十分有限,医管局负责决策,院长负责执行。公立医院配有董事会和监事会,还有各种权威的专业委员会协助管理。院长是医院的名义代表,任医院董事会主席,领导制定医院的基本政策,只有权任命非医务人员和非管理人员;理事会是以前的执行委员会,其实质是医院的领导班子,包括各专业委员会主席和主要管理人员;监事会是以前的理事会,决定医院的发展战略,对医院进行长期管控,成员包括地方政府和议会代表,职工代表以及有资质的个人。监事会以前主席由市长或省级机构中地方议会的领导担任。
三是补偿机制。筹资方面,医疗总费用的77.1%来自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2.9%来自其他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付费,国家通过医疗救助的形式仅直接支付医疗总费用中的1.3%,个人与家庭支付比例为8.7%。支出方面,总医疗费用44.5%用于住院治疗,27.1%用于门诊治疗,20.8%用于药品。公立医院每年向地方社会卫生局提出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臵预算的申请,经审核认可后,预算费用由社保基金支付。公立医院的人员经费和运营费用则由地方医院管理局(ARH)负责预算和支付,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采用固定薪金制,收入低于自由开业医的水平,但享受养老、带薪假期等福利。医院根据上活动业绩向ARH提出当年设施计划和预算计划,经审查后按月获得预算金。法国医院的预算收入为医院总收入的80%左右,即使在实施DRG支付方式后,预算收入也占医院总收入的60%。在住院医疗方面,法国主要通过对公立医院实施全额预算管理、对医务人员采用固定薪金制方式等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接受住院医疗
服务的患者只需支付医疗费用的自付部分,主要为每天15欧元的住宿费和30%的药品费用。
四是资源规划机制。中央层面由卫生部负责,主要活动包括:分析全国卫生供需双方的现状和问题;明确全国范围需要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时间表;对各大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提出具体要求,并给予技术指导。大区层面由区域医管局负责,主要活动包括:成立指导委员会;成立各专题工作组,包括现状分析技术团队和10余个规划专题技术组;召开区域卫生会议对方案进行讨论;报送地方行政委员会;最后由区域医管局行政委员审定发布,具有法律效力。法国的区域卫生规划将医疗活动分为24类,其中19类需要审批和授权,属于严格规划的内容。器官和骨髓移植、严重烧伤治疗、心脏外科、神经外科、血管介入医学等5种,由于技术要求更高,需要在大区之间进行跨区规划。5类不需要授权,鼓励各类医疗机构自由开展,包括老年人疾病的治疗和保健、青少年心理干预、脑损伤和脊柱损伤的治疗和保健、加强和持续监护、姑息治疗等。在完成以上工作后,最后确定医疗资源配臵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5部分:区域内医院、医生、护士的数量和分布;区域内大型医疗设备配臵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区域内医院设臵的科室数量及其提供的服务项目;区域内医疗服务的运行管理模式;区域内医疗卫生费用的控制。
三、对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启示
第一,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受到筹资体系的深刻影响。首先是经济社会发展使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然后是医疗服务筹
资系统改革,并带来医疗资源配臵的变化,医疗服务筹资通过支付系统影响医院行为,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而公立医院改革的内容一般是改革治理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满足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我国目前医保补偿的比例还较低,支付方式还比较落后,还未能对公立医院形成有效约束,这是公立医院缺乏改革动力的重要原因。
第二,以立法为形式不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持续性话题,法国以立法为主导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明确了各阶段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措施,确保整个改革进展方向一致,不走回头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的相关法律,改革主要靠行政命令推动,存在改革刚性不足、方向容易改变、改革范围有限等问题。
第三,公立医院改革要从本国历史和国情出发。法国的社会经济情况与英国和德国比较相近,但它并没有照搬英国和德国的模式,而是结合自身公立医院发展的现实情况和社会文化要求,设计出符合自己的医疗模式。中国建国六十年来建立起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成就,为满足不同时期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发挥了巨大作用。只有承认历史,在准确全面认识我国公立医院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服务提供和筹资模式。
第四,多方利益集团协商的公共治理机制。法国在公立医院治理中大量使用多利益相关方协商和投票的机制,比较容易使各利益集团达成一致意见。在国家决策层面,对于医疗保险费用征收比例的确定、医疗保险基金赔付比例的确定、自由开业医诊金 的确定等都是通过成立专门的协商议会进行决策。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缺乏多方协商的决策机制,政府部门间往往都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更无法充分考虑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意见。这也是中国公立医院改革难以推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政府税收和社会医疗保险缴费构成稳定的医疗费用筹资机制。法国以税收形式投入社会医疗保险的经验表明,随着国力和政府财力的增长,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可以逐步以税收投入取代固定金额投入,这将有助于解决筹资的可持续性问题。为了在增加投入的同时提高效率,我国也采用了社会医疗保险筹资的方式。但是,一些社会医疗保险项目还只是采取人均固定金额的筹资方式,由于这项政策是在本届政府关注民生的政策环境下推进的,而社会医疗保险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其筹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民众对健康的追求没有止境,因此医疗服务的提供与筹资之间的矛盾会持续存在。在此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卫生体系都各有一本难念的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医疗模式,更不会存在一种“普世”的医疗模式。法国医疗模式吸收了英国和德国的理念,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国的医疗服务筹资和提供模式,获得了国际上的一致好评。但目前这种体制也运行困难,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的医疗保险筹资的赤字逐年增加,公立医院治理结构下的服务效率难以提高。法国下一步医改的方向是通过进一步扩大公立医院自主权提高运行效率,在同等筹资水平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五篇: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口梁金霞
<摘要>本文在解析法国教育发展历程及当前教育改革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法国教育的发展起势。在今后一段时期,法国教育将呈现四大趋势:即实施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方针;确立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之路;坚持教育面向欧洲、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法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法国的教育具有其显著的特点,如组织性强,国家和政府对教育实施强有力的领导,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始终处于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的重要地位;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存在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解析不断变革中的法国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一、法国教育发展历程
法国从中世纪开始出现了僧侣学校、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等教会学校,教会通过宗教文化、宗教文学和宗教教育,达到控制人们思想的目的,使民众成为教会的精神奴隶。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七艺”,对儿童和青年男子教以礼拜仪式的各种基本要领,“传播福音”,使其养成宗教人格。虽然进行文法、拉丁文、音乐、天文学等内容的教育,但这些是为了更好地为宗教教育服务。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追求自由和平等,崇尚知识,主张科学,提倡教育民主,反对王权和神权,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希望培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人。法国大革命不仅推翻了法国近千年的封建制度,提出了实施新的国民教育制度,将“公共教育和政治与道德教育的监管权交给世俗政权”,从而使法国的教育从中世纪以来首次力图摆脱教会的控制,为取消教会对教育的领导权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但是,第二帝国时期耶稣会教士法鲁担任教育部长,提出《法鲁教育法案》,重新规定学校完全服从教会;初等教育接受地方祭祀监督:僧侣有充任教师的优先权。
这种教育状况,不仅严重阻碍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法国的教育正在为反共和国的教会培养传教士。新生的共和国亟待教育的改革。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费里法案》的提出和实施揭开了法国教育改革的帷幕,到20世纪80年代,历经百年,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法国教育快速发展,成就显著。
1、《费里法案》的实施
法国著名的共和派领导人茹尔·费里,从1879到1885年,两次出任法国内阁总理和教育部长,率先高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1882年3月颁布了《费里法案》,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改革教育领导体制,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有,设立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将领导全国的教育事业,制定教学大纲,评定教学业务工作等。二是实现了教育世俗化。该法案规定,取消耶稣会员施教和管理学校的权力,实现教育世俗化。私立学校必须得到国家的承认,禁止自设大学,颁布毕业文凭和博士学位证书等的权力也收归国家。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学生均接受同样年限、同样教学内容的教育。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三是实行免费和义务教育。免除公立学校、幼儿园的学费,免除师范学校的费用。强调:“国家在教育方面责无旁贷。”“这种责任是社会利益决定的,在我们这个民主的社会甲是第一位的,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1>同时为了保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还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期,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育,每个学区都要设立学务委员会,市长是该委员会的主席,负责监督此项法令的执行。四是加强师范教育。为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行,法案规定,每个省都要建立男女师范各所。其经费由地区夏付,校舍建筑及设施和牧师工资由国库发放。《费里法案》的实施,标志着法国从越建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分离了信仰和知识两大领域,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为培养共和国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了基础。
1905年,法国颁布了《政教分离法》,规定教会今后不得干预国家政治,也不得在学校从事任何宗教教育。该法律的实施,沉重打击了教会保守势力,为法国世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彻底扫清了障碍,对于提高整个法兰西民族的文化素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郎之万一瓦隆的教育改革
二战后,1947年,以郎之万一瓦隆为首的法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批评了法国旧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六条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
1、要实行教育公正的原则,让所有儿童,无论其家庭和种族如何,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2、学校要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学校应该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学校不但要传播文化、思想和艺术,还要为本地的发展服务,学校要成为能够确保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的一个交点:
4、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以保证培养为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繁荣所必不可少的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及培养能认识到自己使命和责任的公民。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另外,5、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提出必须维护教师的尊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享有社会声望,为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提供与其技术价值相一致的待遇。
6、社会上一切工作价值平等,任何学科价值平等
郎之万一瓦隆提出的教育改革计划,为促进法国教育适应二战后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战后法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该方案因当时法国国内情况的变化未能实施,还是被称为法国教育改革的“经典性文件”。3、1959年义务教育改革
1958年9月,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预示着法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50年代末到6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兴起,法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间阶层迅速扩大。新的中间阶层主要依靠脑力劳动谋生,因而使得社会上对教育的需求增大。同时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知识的专业化,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就业资格水平。为满足这些新的社会需求,进一步扩大教育民主化,1959年法国教育再次改革。此次改革决定,将义务教育年限由6--14岁延长到6--16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十年义务教育制度。在义务教育期限内,所有中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学生在义务教育后三年里,应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以此提高人们的职业能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这次改革为70年代中等教育体制改革,设立统一的初中打下了基础,为普通平民子女进入中学学习增加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整个民族教育素质的提高。
4、《阿比法》
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又进行了教育体制和课程的改革。1975年7月11日,法国颁布了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勒内·阿比命名的教育法律,被称为《阿比法》。该项法律不仅规定了法国的普通教育体制,同时颁布了统一的小学和初中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该法律的出发点是要“重建法国教育制度,使其适应当今世界,特别是适应急剧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的新需求。为此,应简化教育的组织结构,使其更加灵活和促进学习机会的均等,以便在缩小社会的不平等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充分发展,使他们获得知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活和履行公民义务做准备。”<2>该法依据当时法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了小学、初中与高中的学制、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使青少年学生文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为以后进一步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确定了法国现行的普通教育体制。
二、当前法国教育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各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法国政府认为,一个国家要想不被排除在当今世界主流之外,不降为别国的附庸,就必须始终拥有领先的科技水平和具有世界一流的创新性人才。为此,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政府再次将教育改革提上了日程。
此次改革是在国家的有力领导和对各级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放权、现代化与适应。所谓放权,就是改革长期以来过度集中的教育管理制度,实行权力下放和地方分权,让地方和学校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其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谓现代化,就是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所谓适应,就是使教育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适应世界不断变化的有效机制,建立适应青少年个性发展,有利于他们成功地进入社会生活的有效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教育行正管理制度,实行权力下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
202_年萨科奇担任总统后,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年9月,新学期开始之际,法国全国90多万人都收到萨科奇致教师的一封信。该信长达32页,信中大声疾呼:“重建的时刻到了。我要请你们加入这次重建。我们共同朝着它前进。我们已经太迟了。”<3>他认为法国的教育处于危机之中。“那些丰富每个人的、代代相传的共同文化已经破碎,以至于无法表达和不能理解了。学业失败已经处于无法接受的水平。知识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更加突出。”信中萨科奇探讨了教育重建的途径,主张推进改革,强调教育要回归道德。就是“奖励善举,惩罚虚假,一培养对善良、正义、美好、伟大、真实、深刻的憧憬,对邪恶、不公正、丑陋、渺小、虚假的憎恶。”<4>明确提出了法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即优质与机会均等。为了实现优质目标,教育的使命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如有可能,应接受长期的教育。为此,设定一个让50%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标是绝对必要的。为了实现机会均等的目标,有必要采取两大结构性措施:一是确定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公共知识与共同基础为目的:二是为机会均等服务,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以保证教育的成功。
当前法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例如:
1、教育质量、效益不高,法国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是随着二战后教育机会的增加和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而逐渐显现的。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学业失败,留级和淘汰现象十分严重。
2、法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究工作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极为一般,致使毕业生在就业道路上难遂心愿,一些青年于是选择了出国谋事之途
3、教育界工资待遇微薄,法国教师成了发达国家同业里收入最低的一群
4、企业主眼里的青年人:不同领域里有不少企业主都发现,进入企业工作的年轻人,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基础知识,连字都写不好。有的单位只得组织他们参加类似扫盲班的训练。
5、问题出在政界人士身上,是他们的说教让劳动价值失去了魅力,学校的职业培训多样化,令人满意,但对手工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法国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的启发
进入新世纪以来,法国政府不仅秉承传统,将教育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眭地位,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同时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以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当前法国的教育改革预示了其以后的发展趋势。
一是实施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方针。在今后一个时期,法国将继续遵循战后以来所实施的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的教育方针。即要实现100%的学生能从学校教育中获得一种文凭或证书,80%的学生获得中等教育文凭,50%的法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
二是确立创新的教育理念。法国认为,创新是未来社会的主旋律,在21世纪经济竞争中将起关键作用。创新即意味着发明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新的学科和新的组织方式。当今资本流通和产品流通的世界化,就是思想的世界化,也是创新的世界化。因此,法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包括扩大大学台勺办学自主权,使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研究人员拥有自由的研究空间;促进大学更加开放和国际化;支持有利于新产品和增加就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商业化等。
三是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之路。面向社会,面向实际,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法国教育的发展之路。为此,法国政府要求教育要参与社会经济现代化建设,高校应该实行与工业研究和整个生产部门合作,要实现产学研的结合,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是坚持教育面向欧洲、面向世界的战略。法国政府认为,教育要面向欧洲,面向世界,积极加强与欧洲和国际的合作,以适应欧洲统一市场发展的要求,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实施伊拉斯谟计划,加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教育台作,大学生的交流,发展欧洲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推进欧共体教育与技术培训计划和语言培训计划等重要教育发展计划。为适应欧洲统一市场的需要,法国各级学校都在大力开展外语教学。同时政府还出资派遣更多的教师出国进修,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面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法国政府要求教育界要加紧改革,加快科研步伐,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致力于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为在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欧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努力。注释:
<1>孙兰芝主编.公民教育的国际视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201.
『21昊文侃主编.中小学辞民素质教育国际比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261.
<3>扬玲.法国新总统萨科奇的教育改革举措 . 基础教育参考,202_,(1).
<4>李丽桦.重建,改革,抑或中断?.上海教育,202_,(04B).
(作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
青任编辑.扬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