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如何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考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1-119284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10-30 14:16: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考

如何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考

【http://www.teniu.cc】 【 202_-02-04 14:53 】 【来源: 四川三农新闻网 】

近年来,珙县孝儿镇党委、政府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镇大力开展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力打造文明新农村、和谐新农村,切实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谱写了一曲新农村社会和谐、精神文明之花盛开的赞歌。然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探索新路子,提高新水平,做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已成为显要问题,在此,浅谈一已之见,仅供参考。

一、孝儿镇基本情况

珙县孝儿镇位于珙县西部,距县城51公里,明代为波浪乡,清代为宁泰乡,因坐落于孝儿嘴而得名。1992年建制调整时由原孝儿区公所、孝儿乡、天堂乡合并而成,202_年全县第二次机构改革中,原宝山乡并入孝儿镇,地处南广河畔,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789亩,镇辖21个行政村,1个社区。147个农业合作社,3个居民小组,全镇共7634户,总人口31490人,其中农业人口28851人,属纯农业大镇。

二、当前孝儿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特点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供有效保障

一是切实强化领导,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近年来,孝儿镇党委、政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作为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并鲜明地提出了“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当作促进本镇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来抓。镇党委按照市、县要求,结合孝儿镇实际,制定了《孝儿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领导机制。

二是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全面动员。每年初,镇党委都召开专题会议,对本年度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并采取各种社会各界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形式和办法,深入宣传,广泛发动,真正使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平时也把四个文明建设同时检查、同时评比、同时考核,同时总结。在日常工作中,还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农村工作始终,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全面动员,狠抓落实,促进了四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同步发展。

三是完善措施,开展考核,落实奖惩。孝儿镇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年初制定的目标考核,把任务进行量化、细化、具体化,建立了考核奖励机制;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落实情况作为镇机关干部职工和村、支两委年度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评先评优的基本依据,并与机关干部职工和村干部的工资挂钩、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实行奖优罚劣,大大调动了镇机关干部职工和村干部参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强化了镇村两级干部抓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四是抓好典型,注重结合。我们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典型,并加大以双油村健康教育的延续项目“垃圾分类”处理为代表的重点村的宣传,使之成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亮点,带动全镇文明新村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促进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同时,孝儿镇还坚持把开展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把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文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形成

整体联动、整体协调、整体推进的良好工作态势。

五是完善机制,常抓不懈。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办组织协调、村党支部各负其责、全体村民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实施定期会议、信息反馈等制度,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使活动有章可循,实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优良传统美德得到弘扬。

孝儿镇具有优久的历史文化传统,1992年被授予省级先进文化镇的光荣称号。因此按照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将移风易俗活动,破除陈规陋习活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积极开展文明在岗位、送温暖献爱心、敬老助残、扶贫帮困等内容的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从而在广大农村中孕育出许多纯朴的乡风民俗,尊老爱幼已经成为孝儿镇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德。多年来一直在全镇开展“敬老好儿女”评选表彰活动,有效地弘扬了家庭美德,倡导了社会新风。

(三)、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为使创建有目标、活动有标准,孝儿镇本着以人为本,创新载体,从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角度出发,深入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文明创建活动。近年来相继组织开展了“庆新春”、“三.八”、“五.一”“十.一”等系列活动、“华电廉政杯”篮球运动会、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尤其是202_年7月15日在孝儿镇隆重举办了廉政之约----宜宾市廉政文化进电厂暨行风热线进农村活动,切实拉开了全市整个廉政文化进企业活动的帷幕)以及开展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等,使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规范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还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加“诚信公民”等知识竞赛,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多形式、多层面发展,标准化、规范化运作。

为了使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孝儿镇政府于202_年投入76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5亩,建设规模为二楼一底,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还有13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巩固了镇域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和社区相继成立文艺宣传队,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特别是双油村文艺宣传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异彩纷呈;还建有农民健身运动场,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并有序开展活动。全镇21个农村1个社区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方式也普遍为农民群众所接受。

(四)、抓住中心,打牢基础,提升创建工作实力

一是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经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全镇上下呈现出“全心全意搞创建,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可喜局面。202_年6月26日,华电珙县电厂在孝儿镇天堂坝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不久的将来孝儿镇将成为我国西南重要的火力发电能源基地,地方经济将得到迅猛发展,文明程度将得到更大提升;同时,孝儿镇抓住农业大镇的优势,在全体镇机关干部职工和全镇人们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倾力打造“波浪坝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将黑花生、蚕桑、畜禽养殖等作为重点产业进行集中规划和发展,打响特色农业的品牌。工业和农业的齐头并进,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两手抓、两手硬”的目标。

二是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孝儿镇把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美化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作为当前的一项实事来抓。文明不文明,首先看卫生。环境卫生是一个地方的“第一形象”,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最直观、最具体的体现。近年来,孝儿镇以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抓手,把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结合起来,各村建立和完善了环境卫生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从制度上解决环境卫生的根本问题,通过综合整治,全镇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卫生状况全面改善,先后有2个村创建了省级卫生村,3个村创建了市级卫生村。

三、当前孝儿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容村貌方面。一些农村还存在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村容村貌不佳。

2、农民素质方面。一部分农民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勇气和本领。一部分农民缺乏主人翁的意识,思想品质不高。一部分农民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匮乏,还没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科学的生活方式。

3、社会风气方面。一些农村存在封建迷信、铺涨浪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一些农村存在赌博、治安状况不好现象。一些农村存在争权夺势、争利忘义现象。

4、群众性创建活动方面。一些农民参与性不高,荣誉感淡薄。村、支两委主动性不强,在创建活动中,不能充分利用本地优势,不能经常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投入的人力、财力、精力不足,经常性的督导不够,表扬先进、曝光后进的力度不大,存在着搞应付、摆形式现象。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基层干部认识上有偏差。村干部普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精神文明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自然文明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力的措施。

2、宣传教育手段单一。一方面,宣传方式因循守旧,一般只采用发资料、开会、张贴标语口号等方式传递信息,农民群众只能被动接受,缺乏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农民群众喜欢看电视、电影、图书、报纸,但是还有近一半的村没有建农家书屋,有少数村民没安通

有线电视。虽然村里订阅了党报党刊,但在村干部手中,一般农民很难看到,有的村党报党刊要在4-5天之后才能收到,新闻已变成旧闻。村民了解知识、信息的渠道还比较狭窄。

3、资金投入不到位。农业税免征后,村级财力普遍困难,“空壳村”较多,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积累,难以安排出资金用于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政府对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还很少。

四、下一步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大力争取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通过开展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新村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整治村容村貌。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要求,要着力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等“五乱”现象,彻底清除路边屋前猪圈、牛棚、鸡舍、露天厕所、草垛以及建筑垃圾;202_年孝儿镇就是全省“垃圾分类”试点镇,因此逐步把“垃圾分类”项目在全镇推行;彻底清除农户墙面上的过时标语、低档广告和污渍;要在镇、村统一规划下种植行道树,在屋前适当种植花草。

2、健全文化设施。各村要结合修建村级活动室的同时做好文化阵地的规划,逐步健全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阵地保障。要逐步修建“农家书屋”,要集“远程教育”和“农家书屋”于一体;鼓励有条件的村修建“农民健身运动场”,配备健身器材,用于文化排演、休闲娱乐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求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入户率必须达到85%。

3、培植文艺和健教骨干。要建设稳定的文化志愿者和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采取村委会聘请等方式鼓励有影响的医生、教师和具备文艺专长的村民担任指导(辅导)员,指导基层

开展文化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规范和加强群众业余文艺、体育团队和健康教育团队建设,培育和发展村级民间文艺团体和健康教育团体,充分发挥其在基层文化、卫生建设中的作用。对基层文体组织和健康教育组织要加强管理和指导,有组织地参加镇举办的文化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巡回演讲,努力提高基层群众业余文体团队和健康教育团队的文化素养和水平。

4、组织各项活动。要以返乡民工和留守妇女创业为载体,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文明新村创建不断引向深入。一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各村要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持家、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促使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要充分利用电视、科技示范基地等有效载体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技术指导,加大农民培训力度。要抓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促进农民确立法治观念。二是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要以四季为主线,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有条件的村利用农闲时机广泛开展农民运动会,举办篮球、乒乓球、拔河等农民喜爱的体育项目,要组织开展深受老年人欢迎的棋牌、秧歌、腰鼓等文体活动,让他们老有所“闲”,老有所乐。广泛开展舞龙、舞狮、采莲船、划龙舟等民俗民间活动,让农民“闲有所乐”。三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要在村民中大力开展“刹三风、树三德”活动,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坚决刹住封建迷信风、赌博抹牌风、大操大办风,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积极倡导“生态葬”的社会新风尚。四是开展各种先进典型的评比活动。在农村未成年人中开展以“孝行、雅行”为核心的“文明使者”评选活动,在成年人中开展“敬老好儿女”评选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明新风户”、“平安家庭户”创建活动等,要切实提高创建水平,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新风尚。

5、成立民间组织。各村要成立村级“红白喜事理事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文明新风评议会”等民间自治组织,推选村内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担任会长、副会长,吸纳思想品德好、为人处事正派、有一技之长的人为会员,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民间团体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开展工作,帮助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关心下一代协会”要着力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成长,注意“留守学生”和“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变化、行为养成等。“文明新风评议会”要积极参与文明新村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新人新事、家庭卫生、庭院绿化情况的评议和“文明新风户”、“敬老好儿女”、“文明使者”等评比表彰活动。

五、孝儿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要求

1、深化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社会小康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四个文明建设一起抓。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搞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关系到党在农村的领导权、基层政权的巩固。为此,我们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提高自身素质的状况来看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正确处理好四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我们要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需要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四有”新型农民,逐步把孝儿镇的农村建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命线。

抓好精神文明关键就是强化领导。我们要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整个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做到四个文明建设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制,强化领导责任,明确工作责职,谁负责、谁来做,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克服无人负责、推诿扯皮现象。并要经常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增强工作活力。要对精神文明建设虚功实做,突出一个“实”字。在制定目标、方案、措施时,要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思想文化水平,将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尽可能量化、细化、具体化,突出一个“细”字。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村级班子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加强部署指导力度,抓好每一件事,突出一个“抓”字,不断提高新农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快速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

2、深化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围绕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点抓好“六项教育”、“六项宣传、增强六项意识”。

“六项教育”:一是对广大农民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二是继续深入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主义”教育;三是广泛进行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四是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教育;五是进行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新时期创业精神教育;六是广泛深入进行农民文化教育。

“六项宣传、增强六项意识”:一是大力宣传市场经济知识,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二是大力宣传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增强农民的科技卫生意识;三是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四是大力宣传权利和义务,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五是大力宣传勤劳致富的典型,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六是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的典型,增强农民的进取意识。

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尤其对镇、村两级干部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教育显的尤为重要。农民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镇、村两级干部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实施者。由于镇、村两级干部认识不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导致一部分农民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意识不强,总认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联系不紧,表现出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漠不关心,荣誉感淡漠,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四大文明建设中。为此,今后,我们将继续利用办培训班等形势,大力提高镇、村两级党员干部驾驭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本领,促进孝儿镇农村的顺利健康发展。

3、选准载体,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活动,满足农民精神生活要求,才能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一是抓好文化活动。在农闲季节特别是重要节日,要组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参与进来,自娱自乐。要抓好地方特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腰鼓、秧歌、舞狮、舞龙、采莲船等比赛,促进特色文化发展,使民间艺术薪火相传。二是引入竞争机制。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文明单位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项创建活动在农村搞了多年,开展的面很广,参加的人很多,对推动农村各项工作作用很大。今后,要把这项活动认真组织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在创建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加强常规性的检查指导,并要逐年充实内容,调整标准,改进方法,使农民有新鲜感,保持这项工作的生命力。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共建活动,把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三是开展集中整治。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针对农村存在的村容村貌差,铺张浪费、迷信活动、治安状况,农民卫生意识差等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在工作中,要抓好表彰先进和鞭策后进,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重点提高农村群众的卫生意识,使农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四是继续加大投入。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人

力、物力、财力、精力保证,确保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向纵深发展。(珙县孝儿镇人民政府 母世华

第二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本站推荐)

定义

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是相对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来讲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发展的。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开拓了视野,渴求建设新生活。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出新任务和要求。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爱国主义、纪律的教育。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端正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同时,结合改革开放,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思想束缚,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大力普及农村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用例

目前,在农村中抓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抓好乡规民约的制订,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种好形式,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方法;同时还要抓好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的建设,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办好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势在必行。还要抓好先进典型。争做五好家庭、模范个人的活动在我国广大农村展开,把中华民族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建设文明的行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我国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任务。比较低下的农民文化程度;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都将严重地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长时间的、极大的努力。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象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我县是贫困山区农业县,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农村精神文明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

一、基本现状

1、思想观念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农村和农民逐步从封闭、守旧走向开放、开明,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多数农民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一些知晓,对支农惠农政策比较熟悉,对民事方面的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日渐增强,传统的生育养老观念正悄然变化,有病寻医的观念得到普及。

2、文化素质普遍提升。随着“普九”、扫肓工作的开展和广播、电视的普及,农民接受到的文化信息越来越多,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30岁以下青年农民90%以上接受到初中以上(含初中)教育,30―50岁之间的农民约有75%左右接受过小学(含小学)以上教育,能认识许多基本的常用字,能看读书,能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沟通。

3、娱乐方式日趋多样。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经济收入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对精神方面有了更多追求,休闲方式上以看电视、打纸牌、打麻将居多,看电影、看戏为其次,也有少部分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

4、阵地建设日臻完善。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全县各乡镇文化站办站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一级农家书屋普遍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也在加快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逐步铺开,文体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根本性的转变。

5、文明卫生意识渐浓。农村经济条件的好转带来外部环境的极大改善,近十多年农民建房多数是砖混结构,公路沿线砖混结构房屋比例约点80%左右,既使在最偏远的村,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变化,农民改水、改厕、改厩成效也较明显,农村“脏、乱、差”的形象得到扭转,涌现了不少靓丽新村。农民的着装、饮食、习惯逐步向城市化发展,特别是青壮年农民,文明卫生意识与城市居民意识越发接近。

二、存在问题

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新农村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乡镇重视程度不高,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边缘化。竹溪绝大多数农村还比较贫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任务还很重,乡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生产、抓收入、抓增收的问题上,对精神文明缺乏系统的考虑,甚至认为抓精神文明没有必要,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后会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从而推动精神文明进步。二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的理解简单化。“文明村”在一些干部眼中就是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无违背计划生育政策、无重大信访案件等等部门、行业有硬杠杆衡量的标准,达到标准就是文明村,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软指标缺乏考虑。三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理解形式化。文明村是什么,在很多地方的主要参照依据是村容村貌,路修得怎么样,新房子盖了多少,改水、改厕、改厩成效如何,以硬件设施去衡量,对村民精神文化、道德层面的东西不加思索。

2、农民生活压力较大,主动性不够。尽管党的利民惠民富民政策很多,但破解“三农”难题并非一日之功,随着生产物资、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涨,现有的补贴、免税等政策对农民的收入增加作用日渐势微,许多农民在优厚的政策条件下依然感到致富的压力还很大,农民想得最大最多的问题还是如何增加收入,很少去考虑文明创建方面的事情。

3、农村骨干力量锐减,活力性不够。竹溪是山区贫困县,也是劳动力转移大县,打工经济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一方面在给农村带

来大量资金、改善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农村的“空心化”。如今,不论在任何一个乡镇走访调研,最大的感受是农村的“人气不旺”,有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一些村舍人去房空,有人的农户看到最多的也是小孩和老人、妇女,青壮年男女很难谋面,一问,基本众口一辞“出门打工了”。青壮年男女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主力军,没有他们的参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很难开展。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

4、镇村经济空壳严重,无力办事。主要是缺经费,目前乡村两级都没有什么钱,既使有一点小钱也要办其它的事,对于丰富农村精神层面的东西,基本上是上级送什么,就落实什么,上级投入什么,就建什么。

5、资源利用率不高,闲置浪费严重。随着文化惠民的工程的落实,村级图书室、阅报栏、村级健身场所等逐步建立起来,但利用率不高。在多数地方发现,有报无人读、有书无人看、有器械无人健身的情况普遍,许多村经图书室布满灰尘、成捆未读的报纸堆积如山,还有许多村的图书室年年在增添图书,年年书不多,流失严重。

6、好道德传统丢弃,新旧恶习蔓延。由于农村精神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和干预,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的传统在丢弃,淳朴厚道的民风被逐利世俗的“市侩”之风取代,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同时,长期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扭曲错位。很多农村给人的印象是一种“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怪味气息,既没有过去农村那种受传统文化浸染的古朴淳厚的韵味,也没有现代新农村应具有的新风尚。

三、对策建议

1、从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再提认识。各级各部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双推进,把精神文明有机融到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二是资金投入到位。坚持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乡村两级财政预算,重点是加强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农民教育投入和开展活动经费,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规范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户的评选工作,镇村干部要结合镇村实际,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建立评价标准,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评选工作。

2、抓住群众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核心任务。要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加强农民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一是思想教育。借助全省“三万”活动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开展以“进农家、唱红歌、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三是文明新风教育。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宣传普及力度。引领导农民逐步破除封建迷信,帮农民认识赌博的危害,倡导红白喜事从简,易风移俗。

3、抓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创新。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是吸引农民广泛参与的有效手段。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一是重视传统“忠孝”文化的传承。以构建文明和谐家庭为基调,在农村积极开展“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佳丈夫”、“十大孝星”等评选表彰活动,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二是普及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健康等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农家书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是抓好“清洁家园、文化乐园、生态田园”建设,做实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工作,把精神文明创建与农民的生产发展结合起来。

4、积极控索打工农民精神文明教育的新途径。在外打工农民工是农村的骨干力量和主导力量,也是农村精神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对农民工的教育管理要从制度上建立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方式,在家由村委会、居委会管理为主,要抢抓农民工返乡期间开展各类政策法规、文明创建教育、组织文体娱乐活动,逢年过节采取电话慰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民工的勾通联络;在外由工会和用人单位管理为主,把农民工视同正式员工同管理、同对待,用人单位必须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农民工思想、学习和生活。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引导农民工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熏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新变化,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特点,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加速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落实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普及民主法制观念,稳步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营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习气的侵染;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经验告诉我们,依靠民力,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为此,《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特别强调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将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群体纳入视野,以活动为抓手,以实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落脚点,为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拓展内容和渠道。近年来,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加速建设,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文化渠道,“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此基础上,《意见》进一步强调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载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建立起坚强的机制保障。资金、人才和制度,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只有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事要怎么干”的问题,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运行发展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为此,《意见》不仅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更将其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出国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必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

我们相信,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制度保证文明创建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文明创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章贡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公约》和《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自治章程,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卫生光荣户”、“十佳和谐村庄"、“十佳文明信用农户”、“十佳文明信用村”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性文明创建和自我教育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区组织开展以“良好风尚到户、思想教育引导到户、知识信息赠送到户、检查评比到户”等“四到户”和每个村“组建一个倡导新风理事会、演出一台新农村建设专题的文艺节目、每季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培育宣传好一个典型、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愿者义务劳动、各镇编写一批村规民约或三字歌、三句半、快板词”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4+6”文明创建活动,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制度保证文明创建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文明创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章贡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公约》和《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自治章程,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卫生光荣户”、“十佳和谐村庄“、“十佳文明信用农户”、“十佳文明信用村”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性文明创建和自我教育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区组织开展以“良好风尚到户、思想教育引导到户、知识信息赠送到户、检查评比到户”等“四到户”和每个村“组建一个倡导新风理事会、演出一台新农村建设专题的文艺节目、每季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培育宣传好一个典型、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愿者义务劳动、各镇编写一批村规民约或三字歌、三句半、快板词”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4+6”文明创建活动,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着重抓好几个环节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公民,全社会齐抓共建,各方面共同参与。能不能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新世纪、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分析研究存在问题,找准推动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一)抓领导。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确定之后,关键的问题在于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领导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能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否则,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不会长久。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其次,要加强乡村党、政、群组织建设。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有关协会相互配合,齐抓共创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网络体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才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抓规划。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特别是小集镇的规划,不但要有街道、机关办公场所、学校、商贸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还要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电脑室、卫生院(室)、影剧院、老年人活动中心、教师之家、科技之家、职工之家、公共娱乐场所、绿色长廊、室外体育活动设施等,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抓投入。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投入,要将抓投入纳入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之中加以考虑,采取分级负责,多渠道投入的办法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软硬件方面的投入,辅之以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活动所必需的经费,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投入,只是理论上、口头上的呐喊,再好的措施办法都是一纸空文。

(四)抓阵地。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摆在应有的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扩大阵地范围,切实建好包括农村广播电视网、村镇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农民夜校、乡镇党校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探索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规律和办法,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逐步建立健全各类阵地的管理制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把握阵地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类型的阵地,制定不同的投入办法,不断改善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条件,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五)抓载体。要在农村抓好种植、养殖等大户的同时,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庭院”、“文明村”创建评比活动。要不断加大基层工作的力度,把创建活动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列入规划,常抓不懈。创建活动要实行一村(组)一标准,不搞一刀切,标准要简单明了、具体实在、群众认可、便于操作、便于评比、便于群众监督,采取各种办法,吸引更多的农户和村(组)参加到创建活动中来,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

(六)抓活动。要根据农村文化活动的实际和农民群众自身特点,在节假日和农闲时间,利用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文娱创演、科普培训及移风易俗、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勤劳致富、当家理财能手等评选活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融入到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乐,家喻户晓的目的,形成农村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氛围,使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

(七)抓典型。要多渠道地在群众积极性高,乡村组干部作风实,有阵地、有投入、有设施和一定交通条件的村组,选取不同层次的试范点,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阵地建设、经费投入、活动开展、管理工作、评比考核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通过抓典型示范,不断总结出具体可行、成效明显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并逐步在广阔的农村推广,起到以点带面,抓一点带一片、促一方的效果,以此来提升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八)抓创新。创新是前进的不竭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唯有创新,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以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找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改进创新无止境。尤其是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农民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简单地沿用过去的老套路,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必须根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式、手段、机制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采取新举措,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强化宣传教育。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采取村广播、宣传画、文化墙、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各类群众组织,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

加强阵地建设。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摆在应有的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扩大阵地范围,切实建好包括农村广播电视网、村文化大院、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农民夜校等各种宣传文化阵地,针对不同类型的阵地,制定不同的投入办法,坚持建管并重,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创新活动形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惟有创新,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以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找准工作结合点。首先,要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其次,要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第三,要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虚功实做,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切实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抓典型示范。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可信、可亲、可学。要多渠道地在群众积极性高,乡村干部作风实,有阵地、有投入、有设施和一定交通条件的村镇,选取不同层次的试范点,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阵地建设、经费投入、活动开展、结对帮扶、评比考核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通过抓典型示范,不断总结出具体可行、成效明显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并逐步推广,起到以点带面,抓一点带一片、促一方的效果,以此来提升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根本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协调发展。要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和卫生保洁制度,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家园行动”深入开展,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村庄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在村户中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村户”、“文明卫生村户”、文明村镇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让广大群众在参与各类创评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目的,防止“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制度保证文明创建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文明创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章贡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公约》和《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自治章程,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卫生光荣户”、“十佳和谐村庄"、“十佳文明信用农户”、“十佳文明信用村”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性文明创建和自我教育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区组织开展以“良好风尚到户、思想教育引导到户、知识信息赠送到户、检查评比到户”等“四到户”和每个村“组建一个倡导新风理事会、演出一台新农村建设专题的文艺节目、每季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培育宣传好一个典型、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愿者义务劳动、各镇编写一批村规民约或三字歌、三句半、快板词”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4+6”文明创建活动,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 中共中央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共十七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强调指出: 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在新的形势下, 由于各种社会矛盾频发,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着新挑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另一方面, 只有真正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 一手软的倾向,才有可能做到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步提高, 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得到满足, 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我国目前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自身缺乏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部分农民素质不高, 特别是文化与科技素质低, 只看眼前利益, 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 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 上学还得花钱, 搞生产多少能

挣点钱。不少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缺乏创新精神,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要、靠思想。加之国家对农村文化教育等投入严重不足, 反过来又影响了农民素质提高, 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陷入低水平的循环之中。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供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查显示,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 食物消费支出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下降。根据统计,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 下降到202_年的43.7% , 下降了24% , 这表明农村文化消费和农民精神文明需求在迅速扩大[ 3];另一方面, 农村公共资源和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经济支撑薄弱。由于政府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有名无实。各级财政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资金安排上, 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文化部规定乡镇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不得少于总支出的%l ,但大部分农村基层实际支出不能达到要求。二是文化资源匮乏。大部分农村基层对电信、公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很多, 发展很快, 但电影院、文化站、少年宫等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 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绝大多数农民业余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牌为主, 文化娱乐枯燥单调。农村精神文明的供求矛盾表明,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数量还

是质量, 都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3)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普遍存在。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 见效慢, 干好干坏无法立刻区分, 致使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把手不愿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上, 干部提拔重用也往往是以经济建设论英雄, 政工干部受冷遇, 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雷声大、雨点小, 很难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绝大多数基层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成了吃饭财政,许多地方甚至连干部、教师的工资发起来都困难, 根本无暇顾及精神文明建设这类虚东西,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 农村一些文化阵地面貌陈旧, 形同虚设。

因此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更好地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以国家为主导, 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度,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规划中, 按照和谐社会城乡一体化要求,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教育卫生体系,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和教育权益。

(2)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 城乡发展差距有扩大之势。这种差距, 既表现在经济发展上, 也表现在社会事业、精神文化、生产生活条件上。现在, 农民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公共卫生资源都大

大低于城市, 许多地方脏乱差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因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及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包括科教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 着力培育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 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村文明程度。

(3)为了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使农民自觉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变迁中。坚持以德育人, 坚持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邓小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进行两论、三观、四科、四信教育, 帮助和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树立与小康社会建设相协调的生活习惯。同时不断推进社会教育和主流文化的传播,消解农村社会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不相容, 通过以德育人, 形成农民与制度变迁方向相一致的社会主导价值体系, 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符合的不合理观念, 获得农民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同时, 积极提倡、引导农民把传统思想中的合理观念发扬光大, 使其成为农村精神文明正式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 建设先进的农村精神文明制度,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 就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村民集体认同的农村精神文明。要达此目的, 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精神文明体系, 发挥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让农民用自己和政府共同创新的制度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 以培养其新的精神归属感, 营造浓郁的文明氛围, 这应该是促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建设的理想选择。

如何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