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二十世纪初年的女性报刊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21-50224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03 03:31: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二十世纪初年的女性报刊

二十世纪初年的女性报刊

陈文联

 2013-01-18 11:22:43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第130~

135页

【作者简介】陈文联,中南大学 政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陈文联(1967-),男,湖南衡阳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后。

【内容提要】女性报刊的涌现是20世纪初年女权运动的闪亮之点。这些报刊宣传虽然重心不一,但却大体围绕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妇女自身解放这两大主题而展开,它鲜明地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尽管这些女性报刊维持周期短,但其本身的社会意义则是不容抹杀的。

【关 键 词】20世纪初年/女性报刊/妇女解放

20世纪初年,在欧风美雨的催化下,中国的女权运动进入了一个近代化的新时期。此间涌现的女性报刊,就是这个时期女权运动的新闪光之点。本文着重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透过活动揭示其更深层的意义。

一、欲开通女界,非办报不可

近代先进分子对于报刊的巨大作用很早就有较明确的认识。郑观应认为报馆之益不胜枚举,欲通民智,达民情,“莫如广设日报”[1]345。宋恕则把报馆与学校、议院并列在一起视为“转否成泰之公大纲领”[2]137。康梁等维新派认为,报刊的作用在于“去塞求通”,而通塞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因为“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所以,他们大声疾呼:“报馆有益于国事”,可以“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3]100。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维新志士在甲午战后至戊戌年间掀起了一场兴办报刊的热潮,《女学报》也因此问世。

到20世纪初年,报刊的宣传作用也为愈来愈多的女权倡导者所认识。在她们看来,欲开通社会,发达女界,非办报不可。柳隅在《留日女学会杂志题辞》中指出,欲使女子能尽女国民之责任,必先开通女子之智识,而开通女子智识,其道不外有二:一是“广设学校,使为女子者得受善良之教育,此其最要者”;二是“谋出一杂志,以灌输女界之智识”,“此其效力最大者”。作者由此断言:“循其以往,女学日发达,女权日伸张”[4]。《女报发刊词》在谈及发行之原因时,曾明确指出,教育兴办虽有几年,但全社会黑暗如故,纷扰如故,“具热心相与维持图谋改良进步者少,或作冷眼观且造谣持破坏主义者居多”。“社会既不开通,教育终难发达”,因此,“欲开通社会,非办报不可”[5]。基此,《女报》将“提倡女学、开通风气”视为其首义。先进女性炼石有感于“我中国女界,数千年来,墨守古训,积重难返”,主张通过教育与办女报以开通女界,伸张女权,“欲开通女界,教育而外,可以发明新理、提倡精神、联络感情者,惟恃乎杂志”。基于这种认识,她自力经营创办了《中国新女界杂志》,以“改良积俗,造就国民”[6]。秋瑾的认识更为明晰,她认为欲“导身处黑暗世界的女界,尽登彼岸”,非办报不可,因为:“具左右舆论之势力,担监督国民之责任,非报纸而何”。她把妇女报刊看做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批判封建主义、宣传男女平等、启发妇女觉悟、指导妇女解放运动的“神灯”。因而,她克服重重困难,奔走呼号,集资创办了《中国女报》,其目的是:“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为醒狮之前驱,为文明之先导,为迷津筏,为暗室灯,使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无量愿力,请以此报刊。吾愿与同胞共勉之。”[7]这等目标,令人神往;这等信念,令人振奋。

先进女性既然认为女性报刊能发挥如此重大作用,因而她们就不遗余力地从事女性报刊创办工作。在她们的努力下,女性报刊在20世纪初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成为辛亥革命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女性报刊的类型分布与社会探源

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妇女报刊,始于戊戌维新时期。正当维新高潮之际,1898年7月24日,第一份由女子主办而又面向妇女的报刊《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该刊每月出版3期,辟有论说、新闻、征文、告白等4个栏目,宣传变法维新、男女平等、婚姻自主,鲜明地反映了知识女性要求自身解放的强烈愿望。值得一提的是该刊主笔全是女性,共20多人,较著名的薛绍徽、裘毓芬、康同薇等,她们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批女报人。伴随戊戌变法受挫,《女学报》也因此被迫停刊。

到20世纪初年,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高涨,妇女刊物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具体见表1)从不同视角观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女性报刊情况。

首先是女性报刊的区域分布。从表1可以看出,女性报刊以上海居首,计12个;东京次之有8个;北京也有5个。这说明了女性报刊的诞生,与辛亥革命时期政治、文化的活动中心紧密相联,与当时大批女学生东渡留日直接有关。

其次是女性报刊的创办时间上。自1889年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前,创刊的有7个;自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1911年创刊的有21个。这说明女性报刊的创建,与辛亥革命的时代脉搏紧密相联,它随同着同盟会革命活动的高涨而蓬勃地发展起来。尤为注意的是,1907创刊的女子刊物竟达10种之多,这是由于1907年清学部颁布了女学堂章程,国内女学校有了一定发展,留日女学生人数大增,这势必推动了妇女报刊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妇女办报刊的第一次高潮。

其三,从报刊的主编人选来看,其中绝大多数是接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知识女性,有一部分还是留日女学生。较为著名的有陈撷芬、秋瑾、唐群英、燕斌等,她们深受欧风美雨的浸润,具备创办报刊、争取舆论的宣传意识,活跃在女报界,成为角色新颖的女报人。

其四,从各报刊出版的时间来看,绝大多数的报刊时间不长,有的仅出一二期就被迫停刊,甚至有的创刊号竟成终刊号,但是,却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反映了当时创办妇女报刊的困难情景和妇女们办报刊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五,就报刊的内容来看,广泛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办的妇女报刊,它们大多把妇女解放与民族民主革命结合起来,鼓励妇女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实行民主共和的同时,争取自身解放。其代表有《女子世界》、《中国女报》、《中国新女界杂志》、《神州女报》、《女报》、《留日女学生杂志》等等。另一类是属于社会改良主义倾向的报刊,主要有《北京女报》、《妇孺报》、《天足会报》、《妇女日报》、《妇女时报》等。这些报刊,大都单纯宣传兴女学、开女智、提倡妇女道德,培养贤妻良母,从而达到改良家庭、改良社会的目的。

那么,推动20世纪初年妇女报刊涌现的社会原因何在?一是知识女性群体的崛起。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大力鼓吹下,在清政府官方教育改革的直接刺激下,产生于戊戌变法高潮之中的近代意义的女子教育随着新式学堂的涌现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女学热也随之而兴起。1907年,据京师、直隶、奉天等的统计,全国有女子学堂428所,女学生15498人。此外,在全国各类学校中,还有女学生141000人。这一时期另有一定数量的女子在留日热潮的推动下,联袂东渡,前往日本留学,掀起了女子留学的新篇章。女子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进步知识妇女群体的崛起。她们在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和国内先进思想的熏陶下,业已具备创办报刊、争取舆论的宣传意识。她们认为,欲开通社会,发达女界,非办报不可。正是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知识女性掀起了自办女刊的热潮。

其二,它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1901年的《辛丑条约》把中国逼向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的境地,向外国追寻救国良方更为国人所趋。从1901-1911年,以“译”字报刊或书社名称者多达23种,有关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及哲学、历史、教育等方面著作大量译介和出版,特别是《斯宾塞女权篇·达尔文物竞篇合刻》、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及《世界女权运动发达史》、《贞德传》、《东欧女豪杰》等译著,介绍了西方女权运动的理论与现状及杰出女性生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妇女群产生了自救意识和自立思想。诚如吕碧城在1907年所指出的:“自欧美自由之风潮掠太平洋而东也,于是我女同胞如梦方觉,知前此之种种压制束缚无以副各人之原理,乃群起而竞言自立,竞言合群,或腾诸如笔墨,或宣之演说,或远出游历,无不以自立合群为宗旨”[8]。其较为准确地道出了西学东渐对女界的影响。

三、女性报刊舆论宣传的两大中心

20世纪初年女性报刊,大体围绕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这两大中心,充分彰显了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民族特色。

(一)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心

这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女子刊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受日益高涨革命形势的熏陶,出于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20世纪初年女性刊物的许多文章紧紧围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主题,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和反清排满思想,号召广大女性在求解放的过程中,将自身解放与民族独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争结合起来,鲜明体现出20世纪初年先进女性的革命性与主动性。

其一,倡导救亡图存、民族振兴,号召女性与男子共担救国义务,同尽爱国天职。20世纪初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华民族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险。面对着亡国灭种危险,觉醒的先进女性莫不焦心竭虑,忧国之将危将亡,思以挽回补救之策。她们非常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把报刊看成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激发爱国热情、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启迪妇女思想觉悟的最佳舆论工具。她们注意利用报刊这个先进有效的媒介,表达自己意愿要求,呼吁广大女性积极投入到反帝爱国运动中去。《女子世界》大力宣传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指出当时中国已到了存亡继绝的危急关头,“什么俄罗斯、英吉利、德意志等国,个个都似出林之虎,张牙伸爪,扑将过来,将千年昏醉的睡狮乱咬,弄得个鲜血直淋„„气息止存一线”[9]。号召妇女们以法国的女革命家贞德为榜样,“为国舍身,撞独立之警钟,张自由之旗鼓”[10],担负起国民应尽的责任。《留日女学生会杂志》也是一份宣传爱国救国和民主革命的刊物,它在《发刊词》中指出,祖国面临瓜分之祸,“实行瓜分之危害,震破耳幕。炮雨弹烟,频频入梦;刀光剑影,咄咄逼人”,它号召妇女与男子一起救亡图存。因为瓜分之祸,不仅男子身受,妇女也免不了。“女界同胞,正宜当此国家多难危急存亡厄在眉睫之秋,与男子奋袂争先,共担义务,同尽天职”。“国亡而不能补救,则匹夫匹妇,皆与有罪;而国将亡而思补救,则匹夫与匹妇,皆与有责也”[11]。诸如救国图亡,“女子岂甘人后”;“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不尽义务,焉得权利”等等,更屡见于女子刊物中。毫无疑问,这些宣传,对推动妇女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其二,抨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号召妇女投身反清民主革命。《女子世界》发表了大量文章,深刻揭露满清皇朝的腐朽统治是中国民愚财尽的根源。“积今百年来,惟兹亡国孑遗,呻吟婉转于异族铁蹄之下,日受种种束缚,种种贱戮,种种剥削,至此而民愚矣,财尽矣”[12]。批判的锋芒,直指满清的残暴统治和政治压迫。对助纣为虐的清政府各级汉族官吏,也进行无情的揭露:“公等日匍匐于曼殊贱种之下,受其压制,受其戮辱,受其鞭笞,受其愚弄二百六十一年。国仇民贼,而父母事之,帝天待之,不敢有一毫抵抗力,奴性既深,奴风日煽,时至今日,犹欲以己所身受之状,反而施压力于女界„„公等于异族则媚之,于同胞则排之,靦颜事仇,不知廉耻”[13]。有些文章还尖锐指出,对封建君主专政不能抱和平解放的幻想,而只能以弹丸血肉相搏击之。1907年上海《女子世界》发表文章说:“露国政府之横暴,为世界冠。露国民党之坚韧,亦为世界冠。以弹丸血肉相交换相搏者数十余年,至去岁之冬,政府始稍稍让步,而颁钦定宪法焉!顾犹日挟其独裁专制之手段,立于宪法之后,而蹂躏民权,至往岁乃有解散议会之举,而革命之机熟矣!露民从此役以后,知对政府之和平解决,已为绝望。”“吾国近日之燕狱,固亦有至尊贵之女学生流血也。我女同胞乎!缺彼菜市之刀,而再接再厉;重叠藁街之首,而亦步亦趋,勿使遽伯玉独为君子也。”号召“四万万男女无分彼此”,“同心协力”,为推进清王朝共同战斗[14]。这些宣传为辛亥起义的武装行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二)以妇女自身解放为中心

20世纪初年女子刊物还无情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种种束缚和禁锢,高扬着解放妇女的主旨,积极倡导女性争自由、复女权。

她们首先对束缚和摧残女性的传统性别伦理及各种陈规陋习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抨击。“三从四德”是男权社会专门用来束缚女性的性别伦理,它剥夺了女性自身发展的权利,使广大女性丧失了道德的主体地位。对此,《女报》给予了犀利的抨击,指出:“天之生人,既赋之以智识,即于之以权利”,“我女子之智识不殊于男子,则其权利亦无异于男子”,只恨我国陋习,“矫揉其官骸,锢蔽其智识,剥削其权利,奴之、物之、贼之,不以人类相待。女诫女训,千条万条,无非破坏其自立计”。极力主张将从父、从夫、从子改为“父尊于我,夫等于我,子卑于我”[15]。这些大胆泼辣的言词,为广大妇女挣脱封建礼教鸣锣开道。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陈腐教条,女子刊物也进行了猛烈抨击,指出此种谬说不过是“使女子沦为男的奴隶和玩物”,反问道:果真“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么中国历史上出了许多有才又有德的女子,例如被后人称为圣女的邑姜,该又作何解释?因此根本不是无才就有德,有才便无德,“才便无德”只是便于男子压制、束缚女子的说词[16]。有的痛斥道:“或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所有预防其淫荡也。呜呼,何来此狗彘不食之言哉!”实为“我国冬烘先生,不知实礼之是守,而只皮毛之吹求。妖言惑众,使我数千年来之女界暗无天日,尔之肉其足食乎?”[17]这些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控诉,饱含着极大的义愤和不平,反映了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呼声,集中地展示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所具有的活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还应该指出,先进妇女对封建礼教口诛笔伐,并不仅仅局限于控诉对妇女的奴役迫害,她们在揭露和批判中,始终把挽救民族危亡、谋求国家强盛作为立论的基点,即从“与国家的关系”的角度揭露揭斥封建礼教的危害,强调“恢复女权”的重要。她们痛心指出:“女权堕落,因国势亦因之衰颓”[17];“今日中国所以衰颓之故,莫不知由于女子之为废人”[18];“女国民之元气既丧,国本遂因之而不固。„„国本既丧,而国不亡者,未之有也”[10]。基此,她们疾呼广大女性“撇脱贤母良妻的依赖性”,“把身儿跳入政治世界中,轰轰烈烈,光复旧主权,建设新政府”[19]。

除了从总体上鞭挞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与禁锢外,20世纪初年的女性刊物还对缠足恶俗、传统婚姻陋习等恶风陋习进行猛烈抨击,鲜明提出了废禁缠足、废止纳妾、禁止早聘早婚、实行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及改良婚丧嫁娶陋习的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渴求获得自由幸福的妇女的共同意愿,也表现出敢于同封建礼教决裂的巨大勇气。

其次,在揭露和批判传统性别伦理束缚和摧残女性的基础上,20世纪初年女性刊物还积极鼓吹男女平权。她们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宣布:“同是为人,同受天赋人权利,而尔独放弃之。凡放弃自由者,必与侵人自由者同罪。”[20]有的以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由平等权利的向往与憧憬:“今日女子所目而染,口而祝,心而醉,梦而求者,非曰自由,则曰平等。夫自由云何?无压制之主义也。平等曰何?无偏重之主义也”[21]。有的则以鼓动人心的语言写道:“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立毋宁亡,精神所至,金石为开。起——起——起,我女界当树独立之帜,而争平等之幸福也。兴——兴——兴,我女界当撞自由之钟,而扫历史之秽史也”[17]。有的女子刊物甚至发出了“女权不复,勿宁死”的口号。凡此种种都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女性争自由、复女权的强烈愿望,标志着压抑数千年的中国女性权利意识的苏醒。

引人注目的是,当时许多女性刊物还直接以兴女学、复女权相标榜,凸现出先进女性对女性权利的渴望。如,1904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女子世界》公然声称,办刊宗旨在于“改铸女魂”:“欲拯今日之危亡,必先解脱女子之羁勒,俾立于平等地位,而聪其听焉!明其视焉!鼓吹其精神而感刺其脑筋焉!是不可无物以司其运动之机,此本志发行之目的也!”[22]就是要唤醒妇女觉悟,呼吁女性积极投身于自身解放之中。《中国女报》则是秋瑾为了唤醒僻居深闺的广大妇女争自由、求解放而创办的妇女刊物。“我中国之黑暗何如?我中国前途之危险何如?我中国女界之黑暗何如?予念及此,予悄然悲,予怃然起,予乃奔呼号于我同胞诸姊妹,于是而有《中国女报》之设。”[7]其宗旨是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中国新女界杂志》以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为宗旨。它的办刊方针有五大主义:发明关于女界最新学说;输入各国女界新文明;提倡道德,鼓吹教育;破旧沉迷,开新社会;结合感情,表彰幽遗,以建设一个新女界。1911年创刊于东京的《留日女学会杂志》则以提倡女学、尊重女权、改良婚姻、振兴职业为主旨;《女学报》宣称以“女学”为名,宣传自由平等、倡导女学、争取女权是它的办刊宗旨。由上可见,争自由、复女权是当时大多数女性刊物的办刊宗旨或主旨。

以上两个中心,正是中国妇女觉醒的表现。妇女解放运动,必定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革命为中心任务。一方面参加社会革命,一方面争取妇女的自身解放。这两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中国没有脱离社会革命而单纯存在的妇女解放运动,从20世纪初年妇女刊物中可以看出,妇女们自始至终把自身解放融合在反帝反封的民族运动中,这正是中国妇女解放的一个特点。

四、历史意义与社会影响

20世纪初年女子刊物的涌现,在中国报刊史上和妇女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首先,女性报刊通过女界自己的声音改变以往由男界代为立说的局面,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在人类两性伙伴关系中,两性角色由男性还是由女性控制话语权,取决于是由男性还是由女性充当社会主角。在男性主导的传统社会中,由于男性文化精英掌握着话语权,他们通过教育和书刊等传媒体系,不断生产权力,强化女性被“凝视”的客体地位。而女人退归家庭,附属于男人,没有自主的人身权力,自然更无法通过话语去占有世界,只能“屈服于男性的观念世界和语言世界”。因此,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广大女性成了“失语”的群体,即使那些极少数在家里爱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也只能在与世隔绝的宫廷闺阁或深庭大院里写诗填词,抒发个人的悲欢之情、身世之慨,而不可能从事报刊活动来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激荡,觉醒的先进女性率先冲破了“内言不出于阃、外言不入于阃”传统性别规范对女性话语权的禁锢,走向社会,创立刊物,撰写文章,力图利用报刊创造、散播女性话语,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努力充当女界的喉舌,传播妇女与民主革命思想。这种尝试是前所未有,它标志着女性自救意识的日趋成熟。

其次,女性报刊的舆论宣传,极大启迪广大妇女的觉悟,为广大妇女积极投入妇女解放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一)对解放妇女的鼓动作用

20世纪女子刊物是在近代女权运动兴起和发展中诞生的,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妇女刊物,抑或属于社会改良主义倾向的刊物,无不以解放妇女为宗旨。她们不仅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成就,介绍各国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以学习西方新女性,作为反对封建主义的动员力量;还以天赋人权说为思想武器,对束缚和压制广大女性的传统性别伦理及各种恶风陋俗进行犀利的抨击和无情的鞭挞,热情倡导男女平权,号召女性勇敢地冲破封建牢笼,投身于争自由、复女权的斗争中。这些宣传,对于长期处于封建礼教束缚之下的广大女性来说,无疑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为动员广大女性冲破男权樊篱,走向社会,实现妇女自身解放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贵州有个姓任的女学生在读了《留日女学会杂志》后,“即醉心男女平权,结婚自由”,勇敢反抗包办婚姻,要求婚姻自主,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这类事例在当时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说明女性报刊“其力足以提挈群黎,鼓吹社会者”[23]。

(二)对社会革命的组织作用

20世纪初年妇女刊物对动员广大女性参加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运动,也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利用报刊这块舆论宣传阵地,为妇女解放宣传,还注重舆论宣传与现实斗争相结合,充分利用报刊传播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以别具风采的鸣放为思想解放潮流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对于推动广大女性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反美爱国运动中,《女子世界》发表社论,号召妇女们行动起来,“凡遇美货,同心禁却,使五洲咸知,我中国人心不死,我中国女子之心尤不死”;“凡我女界诸同志,务达目的而后止”,并把上百种美货的牌子一一刊出,以利抵制。她们的倡议得到了广大妇女的积极响应。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美货的运动。女子刊物的民主革命思想宣传对于推动妇女参加辛亥革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女子刊物发表大量文章,深刻揭露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疾呼政治革命,号召妇女投身于反清民主革命,将争取妇女解放和实行革命的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如,《女子世界》发表的《论铸造国民母》、《女子家庭革命说》、《狮子吼》、《革命与女权》、《哀女界》等文,政治内容鲜明,以其勇猛的论锋痛刺黑暗势力,令革命派和进步人士大快,给广大妇女读者以鞭策和激励,推动了妇女解放和反帝反封民主革命。

当然,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女性报刊活动只在少数知识女性中发生影响,就像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那样的革命刊物,也有“知音寥寥”、“臂助无人”的感叹。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不缠足起始,经由女学堂、女报的涌现,其中所映现的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才是晚清妇女生活中最可贵的珍物。

【参考文献】

[1]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上[M]//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宋恕.六字课斋卑议:变通篇[M]//宋恕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3]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M]//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北京:中华书局,1936.[4]柳隅.留日女学会杂志题辞[J].留日女学会杂志,1911(1).[5]谢震.发刊词[J].女报,1909(1).[6]炼石.中国新女界杂志发刊词[J].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1).[7]秋瑾.中国女报发刊词[J].中国女报,1907(1).[8]吕碧城.女子宜急结团体[J].中国女报,1907(2).[9]觉佛.狮子吼[J].女子世界,1904(6).[10]莫雄飞.女中华[J].女子世界,1904(5).[11]留日女学会杂志发刊辞[J].留日女学会杂志,1911(1).[12]亚特.论铸造国民母[J].女子世界,1904(7).[13]亚庐.哀女界[J].女子世界,1904(9).[14]革命与女权[J].上海女子世界,1909(6).[15]陈以益.论三从[J].女报(增刊),1909(9).[16]女子无才便是德驳[J].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3).[17]鹃红.哀女界[J].天铎报,1911(1).[18]胡彬夏在无锡天足社的演说辞[J].女子世界,1906(4,5).[19]苏英在苏英女校开学典礼会上的演说词[J].女子世界,1905(12).[20]刘瑞平.敬告二万万同胞姊妹[J].女子世界,1904(7).[21]杜清池.广东演说稿[J],女子世界,1904(3).[22]女子世界调查缘起[J].浙江潮,1904(10).[23]吴卫兰.妇女与革命[J].妇女时报,1912(6).

第二篇:二十世纪的中国女性艺术家_历史论文

一部中国美术史,几乎没有女性艺术家的位置,然而有意味的是,中国自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画家确是一位女性--帝舜之妹颗手,她甚至被推崇为中国绘画的“创始人”,被史书称为“画祖”,『世木·作篇』、『画史汇要』、『书尘』、『汉书·古今人表』等历史文献中均有关于颗手的记载,然而,为一位女性艺术家所开创的中国绘画,在其数千年的历史中,女性艺术家却处在一种“缺席”状态,即使偶然被提及,就其艺术成就而言也无足轻重。出于不平,清代一位女史家专修一部『玉台画史』,记载了历代女画家215人,但从其分类(宫掖、名媛、姬侍、名妓)即不难看出,她们大多处在男权社会的附属地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在艺术上也多是重复男性艺术家所创造的程式,缺少自己独立的创造和建树。进入二十世纪,在巨大的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中国妇女的历史境遇也作为一个时代的课题被提了出来,随着知识女性的觉醒,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她们开始走出闺阁,在艺术上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一、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与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不同,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是在“女性解放”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随着殖民强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出现,中国女性作为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群体,也开始从一种蒙昧状态中觉醒,结束“目不识丁,足不出户”的历史,从闺房走向社会,参预到各种政治和文化活动中来,成为新的一代女性。

但是,也须看到,中国女性的解放之路,主要是在外力的推动下完成的。19世纪末发生的维新变革,作为一场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妇女问题上明确提出了“废缠足,兴女学”的口号,以通过废除缠足恶俗、解放妇女的身体;通过兴办学堂向妇女传授知识,解放妇女的思想,改变占一半人口的中国妇女“不官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兵”,完全靠男人供养的现状,从而使中国妇女能成为一种自立、自主、自由、与男人完全平等的人。

但是,在女权启蒙中被唤醒的中国妇女,由于正处在全民族面临重大危难的时刻,所以始终未能将女性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几乎每次女界的群体行动都是与‘国难’或‘国运’紧密相关,女性在许多历史关键时刻不是为自身的利益和命运而是为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前途而奔走、助威、呐喊。二十世纪上半叶成立的绝大多数妇女团体实质上都是带有很浓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或情绪的组织。虽然它们号称为妇女组织,而且也确实是由妇女发起和参加的团体,但起因几乎均系维护和争取民族尊严、强大和完整,根本性地缺乏争取女性群体自身利益的意愿”(刘慧英:『女权启蒙与女性自觉』)。而男性倡导妇女解放,其本意也不尽在女性自身的利益,而在于成为“男界的劲援”,成为协助和扶持男人建设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的辅助性力量。“只有与男性同甘苦共患难,拯救起这危难中的民族国家,她自身方能享受到一份与男人一样的公民权益。”(同上)

当然,这种立足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妇女解放,毕竟使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逐步“脱离依赖的性根”,“养成自立的人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女性对反抗男权制度和批判传统观念有了更自觉的意识。她们为争取婚姻自主权、社交自由权、男女同学权、经济独立权和谋求职业权等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也极大地改变了她们的历史境遇。而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也正是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深阔背景下形成的。

二、民国时期的中国女性艺术家

20世纪前半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最为开放的一个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于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接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又向传统文化发起全面挑战,从而使中国的新文化、新艺术进入一个勃兴时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也呈现出一种异常活跃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女性艺术家,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投身于社会革命,以变革社会为职志的艺术家,二是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以建树新文化为目标的艺术家,三是以艺术修身养性,作为高雅消遣的“闺阁派”艺术家。

在第一种类型中,当以何香凝、夏朋为代表。何香凝(1878-1972)的一生,首先是作为一个革命家的一生。她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革命家的身份参与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她早年参加同盟会,与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结为夫妻,在孙中山时期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妇女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但她又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画家。1908年曾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一生中创作过不少优秀作品。1960年曾荣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任主席。作为一个女画家,在艺术上虽然还说不上有多大的建树,但却能一扫旧文人画的柔靡颓风,在作品中寄寓一个革命者的胸怀与壮志。她于1914年画的『狮』,以其仰首安卧的雄姿隐喻了民族的觉醒,希冀着国家的强大,在表现手法上明显吸收了新日本画的写实技法,较之于清末那些陈陈相因的传统文人画,有了更多新时代的气息。

另一位革命家兼艺术家是年轻的夏朋(1911-1935),又名姚馥。1929年就读国立杭州艺专后,即参加了当时的进步美术团体“杭州一八艺社”,并担任“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第一届执行委员。她因投身共产党地下工作而三度被国民党当局逮捕,24岁时死于狱中。夏朋所学专业是雕塑,但为宣传的需要多创作木刻,题材也多取下层劳苦大众生活,造型简洁,用刀粗犷有力,极富表现特征,为当时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性风格。

此外,不少女作家虽然没有直接投身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来,但在作品中却选择了与民族国家存亡相关的题材加以表现,如蔡威廉的『秋瑾绍兴就义图』、周丽华的『永别』以及熊氏三姐妹以花鸟借喻的『立国英雄』等。这些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均反映了女性艺术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第二种类型的艺术家多是受新文化思想影响的“新女性”。她们对传统文化抱持的态度,决定了她们在艺术取向上不可能再回到传统的程式之中。她们大多卷入西学热潮,到西方的新艺术中去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

在这一类型的艺术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潘(玉良)、方(君碧〕、蔡(威廉〕、关(紫兰〕、丘(堤〕、孙(多慈)六位。她们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出众才华,她们在油画这门外来艺术引入中国的初期阶段所作出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她们同时代的男性艺术家。

在这六位第一代中国女油画家中,潘玉良(1899-1977〕是其中创作最丰、成就也最高的一位。她的一生经历坎坷,自幼家贫、父母双亡,8岁时由舅父抚养,14岁时被卖给烟花楼,受尽屈辱,17岁被桐城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前往上海做了潘的二房太太,并改张姓为潘姓。1918年考入上海美专,1921年又赴法留学,先后在里昂美术学校和巴黎美术学校就读,1925年以毕业成绩第一名获罗马奖学金,又入罗马皇家美术学院深造。1926年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金奖。1927年回国,同时应聘为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主任、导师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并从1929年起先后五度举办个展,也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举办个展的中国女艺术家。1937年因迫于家庭纠葛再度离开故土定居法国直至离世。

潘玉良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她不仅以油画著称,还兼作雕塑、国画、版画等。艺术面貌也不拘守一格,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探索轨迹,从传统的写实风格到印象派、野兽派风格,她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涉猎。她还尝试在艺术中融入东方情调,寻找一种与中土文化相联系的艺术情韵。但是,潘玉良的艺术最具价值的部分我以为还不在于其作品的形式,而在于她用直率的画笔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与自身经历相关的主题。可以说,她是中国女性艺术家中最早将视角转向自身,最早关注到女人的生存状态的艺术家。在她之前和在她之后的许多年中,很少再看到如她那样流入出强烈的女性意识的作品。因此,她不仅是20世纪中国第一位最有影响的女艺术家,也是中国女性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与潘玉良不同,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方君碧〔1898-1986〕,虽然也画了许多与女性相关的题材,但她的作品却很少是从艺术家的自身经验中发展而来,也没有潘玉良作品中的那种苦涩感。但她的作品还是自然地带出一种娴雅的闽阁气息和温馨的东方情调。她于1912年随姐姐去法国留学,1920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24年作品入选巴黎沙龙展,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1930回国后专事绘画,游历山水名胜,画了许多风景写生,1949年以后定居美国。在艺术风格上,她深得西方学院的写实传统,并且试图寻找一种与东方的融合之路。1978年她曾在北京举办个展。

蔡威廉(1904-1940〕早年的经历与方君碧有相似之处,蔡自1914年至1927年曾先后三次随父蔡元培旅居欧洲,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和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十几年的游欧生活,使她遍览了西方艺术精华。回国后被聘为国立杭州艺专西画教授。在执教的十年中画了不少肖像和风景,还创作过人物众多的大幅油画『秋瑾绍兴就义图』和『天河会』。这两件作品分别以现实和神话中的女性为题材,一是表现大义凛然、为革命捐躯的女英雄,一是借神话题材表现女性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人文主题。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女艺术家竟英年早逝。战乱的社会环境和琐碎的家务使她过早地消失于画坛,因生儿育女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死于产后褥〕。而且死后竟连一幅画都未能留存下来。

另一位大家闺秀关紫兰(1903-1986〕,三十年代曾是画坛最引人触目的女画家之一。但也很快销声匿迹。这位才貌双全的画家于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大,从师陈抱一。同年留学日本,作品曾多次参加日本前卫派“二科会展”,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举办个展,引起画坛广泛关注。她作画潇洒自如,一派大家气度,是典型的野兽派风格。20世纪初,野兽派诞生不久即在日本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关紫兰在赴日前已师承臣抱一(陈也是留日期间接受野兽派风格〕,赴日后对此派绘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以她本人对色彩的敏感,从而使她的画深得野兽派的精髓。她的艺术未能得以持续发展,是令人十分惋惜的。

在第一代中国女性艺术家中,丘堤〔1906-1958〕的艺术生涯虽然不象蔡、关那样短暂,但也同样受到战乱的社会环境和繁杂家务的影响。1928年她从上海美专毕业后曾东渡日本学习一年,回国后又回到上海美专任绘画研究所研究员,后参加了前卫组织“决澜社”,并在“决澜社”第二回展中获“决澜社奖”。她在艺术上的前卫姿态与她早年读女子师范时反抗陈腐保守的“新女性”形象一脉相承。她的画风属后印象派风格,但又透露出一个东方女性沉静、优雅的气质。进入五十年代,她的创作条件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以“决澜社”为代表的“新派画”却遭到批判,她也正好借机改道服装设计,而在绘画方面未能得到新的发展。

在上述六位画家中,孙多慈〔1912-1975〕要算年龄最小的一位。她于1931年正式就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成为徐悲鸿的得意女弟子,得到徐悲鸿的呵护与扶植,聪颍的孙多慈也很快成为徐悲鸿学派的重要成员。她于1937年出展于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中的『石子工』,从创作思想到写实手法,都接受了徐悲鸿的影响。1947年她在上海举办个展,以肖像画最受人关注。1948年赴台湾,执教于台湾师大艺术系,直到病逝。

活跃于民国时期的女油画家还有张倩英、唐蕴玉、梁白波、周丽华、梁雪清以及雕塑家王静远等,这些女艺术家在追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三十年代,都曾一展风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她们大都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这说明,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到根深蒂固的父权意识,仍然未能给女艺术家提供一个适宜于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空间。

第三种类型是以艺术修身养性、作为高雅消遣的“闺阁派”画家,她们与前两种类型的画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她们既不是以第命为业,也不是以艺术为业,她们从事艺术活动,目的不在艺术上获取多大的成绩,而在于表明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新女性”形象。她们从闺阁中走出来,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积极参予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显示出新的时代新的女性所应有的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古老的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三从四德”在这些新型的女性身上已不发生作用。在各类艺术专科学校,各种艺术展览和艺术社团组织中,都有女性艺术家的身影和踪迹。

于1934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国女子书画会”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类女画家的状况。“中国女子书画会”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组织最早、阵容最强、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女性美术社团,会员多达150多人,全国各地的一些著名书画家都吸收为该会会员。画会由冯文凤、李秋君、陈小翠、顾青瑶、杨雪玫、顾默飞等人发起组织,由冯文凤支持会务工作。先后举办四次展览,并出版四期“特刊”。1937年上海沦陷,画会停止活动,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恢复活动至1949年。

出现于三十年代的这一女性艺术社团,以这样全国性的规模和这样持久的凝聚力展开活动,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只有90年代出现的“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尚可与之相呼应。虽然在艺术上她们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值得称道的业绩,但是这一现象足以反映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精神自立的一个侧面。

三、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女性艺术家

在20世纪的中国,共和国的诞生〔1949.10〕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它正好将20世纪的中国社会均等地切分为“两半”。新政权的诞生,意味着除了台湾以外的整个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体制之中,而这一社会体制的巨大变动,也使20世纪的中国文化骤然形成一个巨大的“断层”,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延展开来的一条充满开放、自由精神的“文脉”嘎然而止,而代之以出现的是一条一切以政治为中心的文艺路线。在这样一条路线下,艺术不再是一块体现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精神领地,艺术家要考虑的中心也不再是艺术自身的诸多命题,而是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如何“为工农兵所喜闻乐见。”

在这个历经三十年的特殊时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历史境遇也出现了与民国时期截然不同的情况。一方面,毛泽东时代使广大妇女“彻底翻身解放”,使她们获得了一个公民应有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在取得这一切权利的同时,也对妇女提出了和男人一样担当社会职责的要求,即“妇女能顶半边天”,“男人能办到的事,女人也能办到”。要女人去办男人的事,女人就得和男人一样强,一样能干,一样有力,一样智慧。因此,这个赋予女人平等权利的时代,同时也成了一个“女人以男人为楷模”的时代,成了一个同化女性从而消灭性别差异的时代。

由于毛泽东时代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就给人造成这样一种错觉,似乎妇女问题已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在这样一种思想意识下,艺术家以性别区分就不再有任何意义,政治意识的强化与性别意识的淡化便成为毛泽东时代的女性艺术家一种十分自觉的选择。因此在这三十年的漫长时期,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展览、一个美术社团是特别以女性的名义组织的,尽管在这三十年中先后产生了一大批女性艺术家,而且其中不乏优秀者,然而,没有一位女性艺术家是以“女性”这个身份取得自己的艺术地位的,因为她们的艺术和她们作为一个女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夫妇艺术家一多半都有“合作”的经历,有些甚至始终都是艺术上的合作伙伴,这是毛时代女性艺术家淡化性别的一个最好见证。因此在那个时代,尽管有众多的女性艺术家活跃于画坛,然而,在艺术上却是一个“无性别”的时代。

当然,就女性艺术家的具体作品而言,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与女性相关的话题,那就是艺术家还是比较多地关注到“妇女”这个主题,关注到一个充分尊重妇女的时代,发生在她们身上的种种变化,下面就是关于这个主题的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姜燕《考考妈妈》

『考考妈妈』(中国画,1953年姜燕作),这件作品较早地注意到新政权诞生后,妇女的日常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共产党政府决心要改变上千年来妇女“目不识丁”的状况,号召妇女学文化,作有文化的公民,这件作品正是借助女儿教妈妈识字的情节来反映新政权为提高妇女文化水准所作的努力。王霞《海岛姑娘》

『海岛姑娘』(油画,1961年王霞作),这件作品很典型地反映了毛泽东时代所形成的一种审美趣味,画中那个纯朴健壮的劳动妇女形象正是新的时代所要求的“能顶半边天”的女性形象。以她们如男人一样健康结实的体魄,来与以往那种弱不经风的“资产阶级小姐”形象相区别,这种审美趣味进一步膨胀,便是对所有柔美的事物取彻底否定的态度,便是“文革”中那种虚假的“红、光、亮”形象的出现。温葆《四个姑娘》

『四个姑娘』(油画,1962年温葆作),这件作品与『海岛姑娘』不同之处在于它刻划了四个性格不同的女孩形象:一个腼腆,一个温厚,一个俏皮,但她们还算不得作品的真正主角,画中那位人高马大、粗壮有力的成熟青年女性才是真正的中心人物,她与“海岛姑娘”一样,一看即知是一个不会向男人示弱的劳动能手,是完全符合毛时代审美标准的女性形象,也是其余三位程度不同地带有女性气的可爱女孩的学习榜样。

『代表会上的女委员』(油画,1962年赵友萍作),“女委员”象征着毛泽东时代的妇女所获得的一种政治身份,“代表会”是决策国家大事的权力机构,身着藏服的藏民以“女委员”的身份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充分显示了妇女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

从以上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毛泽东时代的女性艺术家努力塑造的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女性形象,而毛泽东时代的女性形象是抹去了自然性征的中性化了的或以男性为标准的“铁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既然不主张用“性别”来区分人群,就更不需要用“性别”来区分艺术。那个时代的女性艺术家大多不曾考虑过自己的“女性身份”和她的艺术之间可能发生的联系,正是这种性别意识的淡化,使她们失去了在艺术中展示自身的机会,也失去了候补美术史留给“缺席”的“女性艺术”的机会。如果说三十年代的女性艺术家曾在“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大旗下以当仁不让的女性身份建立了自己的地位,那么,在整个毛泽东时代,女性艺术家除了自身所显示的平等地位外,并没有提出需要自己特别奋斗的目标,因为作为一个女性需要的一切权益已由一个开明的政府拱手相让。既然“男女都一样”了,也就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女”,特别提出一个什么“目标”。同样在“艺术家”这个头衔前面也没有必要特别加上一个“女”字,在这种情况下,从女性角度去评价毛泽东时代的女性艺术家,就难免会带来“画蛇添足”之嫌。周思聪《汲水图》

但是随着毛泽东时代的结束,“女人”作为一个问题又重新在艺术中提了出来。80年代初,周思聪在她的『彝女』系列中首次表达了一个女性艺术家对女人的一种生存状况的思考。她从劳碌一生,负重一生的“彝女”中发现了“自我”,又从“自我”的生存经验中发现了属于女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从而将三十年代潘玉良作品中已经预示出的女性意识重新接续起来。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在20世纪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中,女性意识的这两次萌动之间,竟相隔了半个世纪!而从女性意识的萌动到女性经验的展开,已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了。

四、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艺术家

90年代的中国女性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转向对自我价值的探寻。并在这种探寻中建立起一种属于女性自己的话语方式,凸显出一种鲜明的“女性特质”和“女性视角”,从而构成了九十年代女性艺术家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女性艺术家的特殊之点。也正是艺术中出现的这种性别差异,构成了九十年代中国艺术中的一个最新话题。在过去许多年中,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女性艺术家活跃于中国画坛,但却不曾有过“女性艺术”这个概念。因为那时的女性艺术家,大多还是用男人的标准,用男人创造的程式去画画,并没有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自觉意识。只有在九十年代,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才开始以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自身与诠释世界,将她们高度的个人经验、潜隐的心灵事件、多重的情感体验展示在她们的作品之中。并用她们特有的直觉和生存本能,去体悟每一个生命的、情感的抑或充满人生意味的实事,从而展示出一种不同于男性的经验方式、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正是这种性别差异,成为建构女性艺术的基石,也正是在这种“基石”之上,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艺术才凸显出一种独立的美学品格和精神指向。摘自中国艺术视窗

第三篇: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演进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演进

20世纪的文化演进中,女性是在与现代性的遭遇中日益觉醒的。现代性之于女性的过程,就是女性自我从非理性到理性的探求过程。“现代性”(modernity)正是以其追求自由精神的本质,以理性观念与进步的信条,为女性的平等和觉悟提供了外在动机,并与她们萌动的内在要求相契合。正是在“现代性”这一前提下,女性命运得到真正的改写,在现代的理论纬度上开始了她们真正的女性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20世纪的女性解放,以“平等”和“解放”出发,从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与传统所规定的角色决裂的意味。文学描写中的女性叛逆者形象从五四时期出走和逃离的“娜拉”开始,到投身国民革命运动中“铁姑娘”、“女强人”模式,至二十世纪末文学中众多“疯女人”形象的集结,女性作者已经穷尽了她们想象力,并以其最大的现实可能性,给予女性主角一个个反叛和自由的机会与结局。但总体上说来,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的未来前景和走向,却总不在她们的把握之内,理想和现实总是相悖。经过漫长的一个世纪的理论求证和大胆实践之后,女性的身体和精神也包括女性写作都获得了最大的自由空间。但伴随着自由而来的,却是莫名的焦虑和虚无。对妇女来说,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使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及其内在情欲萌动、复苏过程中,又使这股强劲的爆发力与女子身体内部某种极端化情绪相扭结,导致妇女容易失去自控并造成话语言说方面的歇斯底里,同时又使得她们极易被男权操纵的现代商业社会所控制和消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合理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结合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批评以及后现代理论,并立足于现代性基础上讨论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演变问题。它的实践意义,是从妇女形象的变迁入手,在社会学、躯体修辞学、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女性文学想象的意义上重新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遭遇、妇女的精神生活,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女性解放的自由及其限度。

第四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报告》(全266册)南京图书馆编,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查》是根据实习报告中所反映的实际内容起的名称,为影印。收录南京图书馆所藏中央政治学校学生实习调查报告470余册,约17万5000多页。时间跨度为1931年至1937年,地域覆盖范围为江浙沪鲁鄂皖等地部分市县,部门涉及国民政府各部院机构及地方市县,内容涉及普通行政、财务行政、工商行政、市政、县政、统计、金融、法律、公用事业、合作事业等。全面反映了抗战爆发前中国各地经济的实际情况,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目录

第 一 册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实习总报告

徐廷贵………………………………………………一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之组织与工作概况

夏忠群…………………………………二○一 实业部统计长办公处及实业统计范围调查工作实习报告

谢傑民 李荣丰…………三三七 第 二 册

主计处统计局之沿革与职掌及中国统计事业概述

陈增吉………………………………一 中央统计处工作概述及全国合作社概况统计

黄兆鹏……………………………

一五一 中央统计处已往及现在之党务政治社会人民团体等各项统计工作鸟瞰

韩贵基 杨哲一 雷荣霖…………………二八五 第 三 册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农业统计科进行与主持之各种农业统计报告

杜品山………

一 主计处统计局之经济社会资源及各项统计事业 实习报告

赵金山 卜昪华……

二二七 第 四 册

主计处统计局内政部统计处实业部统计处概况及人口与社会农业资源财政与经济统计

萧承禄 刘坤阅 黄存性…………………一 第 五 册

主计处统计局等所办之民政统计主要农作物生产统计物价指数统计

劳资纠纷统计

潘应昌 张逸铭 萧抱坚………………………………

一 第 六 册

主计处统计局内政部统计处实业部统计处之沿革与职掌实习报告

唐宗寿 叶定安 王述安………………………

一 第 七 册

铁道部会计处津浦铁路管理局会计处实习报告

史桂濂 毕庆芳………………………

一 中央普通会计之总会计制度实习报告书

王克章 陈学齐 王復华 吴邦护 赵殿举…………………………………二〇三 第 八 册

外交部实习总报告第四篇外交仪节

刘世灿……………………………………………

一 外交部情报司亚洲司欧美司国际司总务司实习报告

尹禄光………………………一八五 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之组织概况及上海公共租界沿革之法律的考察

许绍昌……四六三 第 九 册

外交部实务述要及外人在华沿海及内河航运权考察

车祖荫……………………………一 北京政府与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比较及国外华侨状况所受待遇的考察

何思可………

五一五 第 一 〇 册

国民政府外交权之控制与监督与驻外使领馆之组织与职权

薛镏森……………………一 外交部之外交宾礼外交酬酢外交辞令实习总报告

叶叔良…………………………三五五 第 一 一 册

外交部之沿革现行组织驻外各使馆概况实习报告

邹辰侯………………………………一 外交部组织沿革及中日中俄外交关系之主要阶段概述

李祝怀……………………一〇三 中国外交领事机关概况及外国人在华之地位实习总报告

陈尧年…………………五二五 第 一 二 册

外交部中外交涉实务类纂

缪 通……………………………………………………………一 中国之外交行政与德国政府要求引渡之研究

黄先进………………………………四九五 第 一 三 册

外交部实习所阅档案之成案研究及专题研究

唐雄中……………………………………一 国民政府外交政策国外华侨状况与所受待遇及他国情报与本国情报实习报告

舒舍宇……………………………………………………………………………………………三一一 外交部拟稿实习工作报告

刘世灿……………………………………………………**三 第 一 四 册

外交部总务司情报司欧美司国际司及驻外使馆巡礼

钟礼时……………………………一 外交部之实务及其改进

金 铮…………………………………………………………五一七 第 一 五 册

中国外交行政过去与现在朱建民…………………………………………………………一 第 一 六 册

中国外交机关之沿革与国民政府时代外交部纪略

萧作梁………………………………一 中央政治学校合作储蓄银行实习总报告

台光秀……………………………………二四九 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工作实习报告

陈兆麟…………………………………三六三 中英滇缅边界问题研究报告

萧远循…………………………………………………四九九 第 一 七 册

江苏省民政厅之组织与职掌及官吏任免与考绩

孔繁霖 沈旦 夏灌野 赵连福等二十四人……………………………一 第 一 八 册

江苏省民政厅概况及各种行政

韩寿恒……………………………………………………一 江苏省民政厅之吏治保甲禁烟实习报告

方克柔……………………………………二二三 江苏省民政厅之行政组织与行政方式

辜祖文………………………………………四七七 第 一 九 册

江苏省民政厅之保甲公安禁烟社会行政实习报告

羊九思………………………………一 江苏民政概论及公安禁烟社会行政问题的调查与建议

王昭文……………………二八三 第 二 〇 册

江苏民政之检讨及保甲社会救济事业公安行政禁烟行政概况

蒋一鸣…………………一 江苏省民政厅之组织大要事务管理施政概况

丁仲光………………………………四三三 第 二 一 册

江苏民政设施的实况与应行改革的管见

刘广惠…………………………………………一 江苏省之保甲与公安行政禁烟行政社会行政

赵福基………………………………四六一 第 二 二 册

江苏省民政厅之组织及其职务分配

高清岳………………………………………………一 江苏省民政厅之组织及厅务管理施政概况

宋怡云…………………………………一四一 江苏民政总检讨

潘文彬………………………………………………………………四〇七 第 二 四 册

江苏省民政厅之组织职掌人事管理与公文处理

陈榜名…………………………………一 江苏民政之保甲公安禁烟卫生救济事业概述

林学就………………………………二六一 江苏民政厅之保甲警政禁政吏治社会行政实习报告

胡济川………………………四六五 第 二 五 册

江苏省民政厅总论及民厅要政

李佩雄……………………………………………………一 江苏省民政厅之对外关係及工作概观

庄肇昌………………………………………二三九 江苏省民政厅与省政府其他各厅处及行政督察专员之关系

高矩群………………三四七 第 二 七 册

江苏省民政厅厅政述评

王明义……………………………………………………………一 江苏田赋之研究

周继宗 徐慎岭……………………………………………………五六七 第 二 八 册

非常时期的江苏民政之政治机构人民组织人民训练 警察食粮管理禁烟

汪湘阳………一 江苏省地价税研究 江苏省田赋整理概况

徐慎岭……………………………………二三三 江苏省地政局公文处理之研究

朱韵秀………………………………………………三五五 江苏省土地局之行政之部报告

汪毓先………………………………………………四五九 江苏省土地陈报之目的程序与成效

李昌咸 ……………………………………… 五四九 第 二 九 册

江苏土地陈报概况

欧先哲 ………………………………………………………………… 一 江苏省土地登记之机关与方法步骤及各县登记概况

王缵绪 …………………………七五 江苏省之地价与地价税之研究

史元庆…………………………………………… 一五三 江苏省举办土地测量之经过

姜云汉……………………………………………… 二三七 江苏省沙田之种类分布及积弊

孙春宁…………………………………………… 三九三 江苏省沙田概况

李方靖 …………………………………………………………… 四六五 江苏省管理官产机关沿革及清理官产概况

曾宪文………………………………… 四八九 第 三 〇 册

江苏财政厅实习报告之财务行政岁入岁出公债及会计制度

陈长兴 ………………… 一 江苏财政厅实习报告之岁入岁出会计金库制度预算决算债务

陈永棻 ………… 五四五 第 三 一 册

江苏财政报告之收入与支出论

罗学良 ………………………………………………… 一 江苏省财政厅组织机构及地方财政状况实习报告

黄焕采 ……………………… 二五五 第 三 二 册

江苏省财政机关收入支出省债财务行政程序会计制度实习报告

朱 渤 …………… 一 江苏财政厅组织之沿革及江苏财政整理之经过

曲兴域 ………………………… 四二九 第 三 三 册

江苏财政研究之经费论

刘大柏 ………………………………………………………… 一 第 三 四 册

江苏财政研究之收入论

刘大柏 ………………………………………………………… 一 第 三 五 册

江苏财政研究之收支适合论

刘大柏 …………………………………………………… 一 第 三 六 册

近年来江苏财政概况财政之整理及『县财政』交代之研究实习报告

何肫林 ……… 一 江苏省财务行政地方收入岁出债务情形财务整理实习报告

佟志伸 …………………九九 江苏省田赋营业税契税沙田官产收入及支出财务行政实习报告

唐希寅 …………三九五 第 三 七 册

江苏省之岁入岁出及财务行政与监督实习报告

鲍宁生 …………………………………一 江苏财政之支出收入公债及县地方财政监督实习报告书

郭树萱 …………………四九九 第 三 八 册

江苏省地方岁出岁入及财务行政实习报告

胡宗谦 ………………………………………一 江苏省财政机关岁入岁出财务行政程序实习报告

萧成栋 …………………………三二一 第 三 九 册

江苏财政之全貌及财政之整理

赵鸿德 ……………………………………………………一 江苏省财政厅实习报告

张传英 …………………………………………………… 三三三 第 四 ○ 册

江苏省地方岁出岁入及财务行政论

黄 密 ………………………………………………一 江苏省财政厅实习报告 芜湖营业税局工作报告

谢人伟 …………………………二六九 第 四 一 册

江苏省地方收入支出财务行政秩序实习报告

孙霈崑 ……………………………………一 江苏省财政收支财务行政实习报告

谢源和 ………………………………………三九七 第 四 二 册

江苏省财政收入支出及财务行政论

曹懋远…………………………………………… 一 江苏省财政状况解剖与近年来江苏财政整理之经过

阎鸿声 ……………………四三三 第 四 三 册

江苏省财政整理之经过与批判

阎鸿声 …………………………………………………一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实习报告

范文質 安春融 李世家 刘翠峰 杨炳文 ………二四九 第 四 四 册

江苏高等教育概况及江苏中学会考结果之评价

曹树勋 杨友群 ……………………… 一 江苏省中等教育小学教育数字的研究及江苏之教育经费

钱安毅 ………………一六九 江苏省之高等中等初等社会教育及教育经费实习报告

唐昌时 ……………………三三七 第 四 五 册

江苏省中等初等地方社会教育及教育经费实习报告

刘悉规 ……………………………一 江苏省教育厅之沿革及地方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实习报告

罗慕頣 …二五一 教育行政组学生江苏浙江实习日记

刘悉规等 ………………………………………四四九 第 四 六 册

镇江地方法院实习报告

蔡秉禄 邬绳武 …………………………………………………一 镇江地方法院实习之刑事民事报告书

朱悦祯 ………………………………………三五九 第 四 七 册

镇江地方法院检察处刑庭民庭实习报告

张逸龄 …………………………………………一 镇江地方法院检察处刑事庭民事庭实习工作总报告

赵广居 ………………………二三七 镇江地方法院民事审判刑事审判检察事务实习总报告

陈焕然 ……………………三五七 第 四 八 册

镇江地方法院实习之民庭检察处刑庭拟稿

张 铎 ………………………………………一 镇江师范及镇师附属小学扬州中学实习报告

俞思敬 廖人祥 康世诚 谢维申 赵芝庆 ……………………………………………………………………………………………一七一 第 四 九 册

镇江田赋契税概论

刘支藩 丘国宝………………………………………………………一 第 五 〇 册 栖霞乡师镇江师范镇师附小实习报告

张志智 陈粤人 何灌梁 唐昌时 张绍先 …一 第 五 一 册

镇江县政府实习报告

辜祖文 ……………………………………………………………一 镇江县政府财政教育建设地政自治实习报告

马绍武 ……………………………二六七 第 五 二 册

镇江县政府财政局教育局建设局土地局实习报告

钟 宏 ……………………………一 第 五 三 册

镇江县行政组织土地行政实习报告

林作梅 ………………………………………………一 镇江县之总观察及县政府各局实习总报告

宋明炘 …………………………………二九三 第 五 四 册

江宁自治实验县财政实习报告

殷永清 ……………………………………………… 一 第 五 五 册

江宁县财政局局务行政收入概况会计制度实习总报告

周福元 …………………… 一 江宁田赋牙税契税会计制度考察记

孙豫恒 ……………………………………… 一四九 江宁县财政局之沿革与岁出岁入考察总报告

汪友明 …………………………… 二七五 第 五 六 册

江宁自治实验县之沿革地理及财政整理计划与地税

蔡如海 ………………………… 一 第 五 七 册

江宁自治实验县之财政收入支出及财务行政秩序会计制度

蔡如海 ……………… 一 第 五 八 册

江苏江宁地方法院实习总报告

张远谋 ………………………………………………… 一 第 五 九 册

江宁地方法院民庭刑庭检察处实习报告

张 镳 ……………………………………… 一 江宁地方法院实习及广义的法院组织大纲与狭义的法院研究报告书

秦汉初 … 三九九 第 六 ○ 册

江宁地方法院民事事务检察事务刑事事务实习工作报告

卢甲三 …………………… 一 第 六 一 册

江苏江宁地方法院检察处民事庭刑事庭事务实习总报告

徐日彰 …………………… 一 江宁地方法院问题研究判词拟稿阅卷摘要实习报告书

林士新 ………………… 三五七 第 六 二 册

江苏江宁地方法院卷宗阅览拟稿存钞实习总报告

梅庆春 …………………………… 一 第 六 三 册

江苏江宁地方法院民事审判刑事审判实习总报告

相宝瑎……………………………… 一 江宁地方法院实习报告及观察之意见

陈保安 王会文…………………………… 二四五 第 六 四 册

江宁自治实验县政府教育科实习报告

谢维申 赵容舒 ………………………………… 一 江宁自治实验县教育科工作报告

陈粤人…………………………………………… 四九五 江宁自治实验县教育之认识及教育科工作实习报告

张志智 …………………… 二三九 第 六 五 册

江宁县政实验概况及公文财政警政实习报告

萧自诚 ………………………………… 一 第 六 六 册

江宁自治实验县概况及公文管理财政警政实习报告书

向南屏 ……………………… 一 江宁县县政府公文处理及警政实习报告

徐君佩…………………………………… 四三三 江宁自治实验县地税徵收考查记

张中宁 ………………………………………… 三八三 第 六 七 册

考察江宁县政之事实及意见报告书

鄒振道 …………………………………………… 一 江宁自治实验县之地税资源地税问题现行税制及地税革新方案

朱曾赏………… 二四一 第 六 八 册

江宁自治实验县田赋论

彭塵舜 ………………………………………………………… 一 江宁县沿革地理社会经济行政财政公安总报告

陈光国 ………………………… 二八九 第 六 九 册

江宁自治实验县县属概况公文处理警察行政实习总报告

汪 度 …………………… 一 第 七 ○ 册

江宁自治实验县收入论及岁出论

谢 清 ……………………………………………… 一 第 七 一 册句容县民政公安财政教育建设报告

廖德雄 邢柱国 周 倬 ………… 一 第 七 二 册

溧水县教育实习报告

江锦荣 徐元龙 丁国鑅 ……………………………………… 一 溧水县财务行政秩序论及收入支出论

江锦荣 徐元龙 …………………………… 七一 溧水县县政府组织及人事事务管理实习报告

吴延环 …………………………… 五一一 第 七 三 册

江浦县政实习总报告

蒋瑞荣 …………………………………………………………… 一 江浦教育江浦建设考察报告

储家昌 ……………………………………………… 三○五 第 七 四 册

江浦财政收入支出预算会计制度实习报告

蹇先觉 …………………………………… 一 第 七 五 册

六合县实习报告之民政与财政

孙德祺 王鸿儒 ……………………………………… 一 第 七 六 册

六合县实习报告之教育建设警卫禁烟行政

蒋心梓 赵牖文 ……………………………一 溧阳县之财务行政编岁入编岁出编

鲍宁生 黄焕采 萧成栋 ……………………三四七 第 七 七 册

丹阳财政总论岁出论岁入论

杨祖德 …………………………………………………… 一 第 七 八 册

丹阳县普通行政及财务行政秩序实习总报告

郭祥芝 任象杓 ……………………… 一 第 七 九 册

金壇县政实习报告之县政府与民政财政

徐士浩 林傲秋 罗濒沆 严敬彝 ……… 一 第 八 ○ 册

金壇县政实习报告之教育与建设

徐士浩 林傲秋 罗濒沆 严敬彝 ……………… 一 第 八 一 册

上海县会计制度实习报告书

毕庆芳 王復华 赵殿举 ……………………………… 一 松江财政考察记

黄豪 ……………………………………………………………… 三九五 第 八 二 册

松江县财政局实习考察纪录及批评与建议

戴钟衡 …………………………………… 一 松江县财政局概况及会计制度实习总报告

吕之渭 ……………………………… 三四九 第 八 三 册

江苏松江县县政府公安教育建设地方自治实习总报告书

龚心斋 …………………… 一 松江县史地党政经济社会考查纪录

谢开敏 ……………………………………… 二一一 江苏省松江县县政考查录

谢光汉 ………………………………………………… 四二九 第 八 四 册 奉贤县土地局概况及整理土地原因

姜云汉 朱韻秀 李昌咸 ……………………… 一 第 八 五 册

嘉定县之土地行政与土地经济调查

王缵绪 潘锡和 欧先哲 ……………………… 一 第 八 六 册

江苏宝山县县政府实习总报告书

李新鑾 ……………………………………………… 一 宝山县政实习及清丈与筑路的考察报告

殷馨波 ………………………………… 四三九 第 八 七 册

宝山县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概况及财政改革意见

宁 琦 ………………………… 一 第 八 八 册

崇明县之财政收入支出与县债

曹懋远 朱 渤 ……………………………………… 一 第 八 九 册

吴县地方法院实习报告

丛永金 ………………………………………………………… 一 吴县地方法院概况及民事刑事实务实习总报告

李登壇 李才贵 徐平寿 …… 一八一 第 九 ○ 册

吴县地方法院民庭检察刑庭实习工作报告

郑德恒 …………………………………… 一 吴县地方法院阅卷记实及拟作刑事民事裁判书实习报告

高福坤 ……………… 二九七 第 九 一 册

吴县财政局实习报告

张子纯 …………………………………………………………… 一 吴县财务行政收入岁出公债公款公产管理实习总报告

李炯先 ………………… 一九一 吴县财政整理及会计主任制度报告

何肫林 陈永棻 …………………………… 五○一 第 九 二 册

吴县县政教育行政公安行政建设行政财务行政实习报告

胡 瀚 何子競 ………… 一 第 九 三 册

吴县县政地方自治实习报告及改革县政之我见

王维墉 ……………………………… 一 第 九 四 册

常熟县史地政治经济社会概况总报告

李用宾 樊祖邦 袁永馥 ……………………… 一 第 九 五 册

常熟县会计主任办事处会计实习报告书

张振玉 ……………………………………… 一 常熟县收支机关会计制度实习报告书

陈学齐 …………………………………… 一七五 吴江县土地局实习报告

徐钟渭 汪毓先 史元庆 ……………………………… 三九九 第 九 六 册

江苏崑山县县政府实习总报告书

严 进 李国昌 林 雪 ………………………… 一 第 九 七 册

江苏崑山县县政府实习总报告书

严 进 李国昌 林 雪 ………………………… 一 崑山财政研究之经费论

刘大柏 …………………………………………………… 三三五 第 九 八 册

崑山财政研究之收入论

刘大柏 ………………………………………………………… 一 第 九 九 册

崑山财政研究之改革刍议

刘大柏 ……………………………………………………… 一 崑山财政研究之收支适合论

刘大柏 ……………………………………………… 四九三 第 一 ○ ○ 册

吴江县政实习报告之总论县政府地方自治

陈开泗 张锄非 刘居斌 ……………… 一 第 一 ○ 一 册

吴江县政实习报告之教育公安财政建设

陈开泗 张锄非 刘居斌 ………………… 一 第 一 ○ 二 册

武进财政之财政机关田赋实习报告

李耀西 石光钜 萧屏如 ……………………… 一 第 一 ○ 三 册

武进财政之杂税杂捐预算制度会计制度实习报告

石光钜 李耀西 ………………… 一 第 一 ○ 四 册

武进县政府组织及公安财政建设教育详情

杨兆允 …………………………………… 一 第 一 ○ 五 册

武进县实习报告之财政与地方自治

陈敦仁 …………………………………………… 一 第 一 ○ 六 册

武进县实习报告之财政与地方自治

陈敦仁 ………………………………………… 一 武进县实习报告之建设与公安

陈敦仁 ………………………………………… 一五七 第 一 ○ 七 册

省立常州中学武进全县教育无锡教育学院实习报告书

雷震甲 乔殿祥 朱宗海 范 炘 阮愚公……………………………………………………………………………………… 一 第 一 ○ 八 册

无锡县法院实习报告

莫志泉 …………………………………………………………… 一 第 一 ○ 九 册

无锡地方法院民事检察刑事实习总报告

徐建猷 ……………………………………… 一 第 一 一 ○ 册

无锡县土地测量土地登记及土地经济概况实习报告

曾宪文 叶新明 孙春宁 ……… 一 第 一 一 一 册

无锡历年财政收支状况与预决算考察及各项税捐概论

江士傑 ……………………… 一 第 一 一 二 册

无锡县财政局考查记录及无锡县地方财政特殊机关

董彬谦 ………………………… 一 第 一 一 三 册

无锡概述及无锡财政局实习报告

张攸麟 ……………………………………………… 一 无锡县岁入岁出及会计制度报告

史桂濓 吴邦護 王克章 …………………… 二○五 第 一 一 四 册

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实习报告

范文質 杨炳文 李世家 安春融 刘翠峰 …… 一 第 一 一 五 册

无锡社教及师范教育实习报告

刘 馨 郑小傑 韩再珠 赵容钧…………………… 一 洛社乡师实习报告

范文質 杨炳文 李世家 安春融 刘翠峰 ……………… 三四一 第 一 一 六 册

无锡师范学校教育学院洛社乡师实习日记参观记要

范文质 李世家 刘翠峰 杨炳文 安春融 ………………………………………………………………………………………… 一 江苏省无锡县县政府实习总报告

张有年 ………………………………………… 三三三 第 一 一 七 册

无锡县行政地方自治警卫财政建设教育卫生工业农业商业公益实习总报告

袁守成 ……………………………………………………………………………………………… 一 第 一 一 八 册

无锡县行政组织行政概况考查总报告

陈 崇 ………………………………………… 一 第 一 一 九 册

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无锡师范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实习及参观地方教育报告

陈兆麟 赵祥麟 张豁然 罗慕颐 刘镜洲 ………………………………………………………… 一 第 一 二 ○ 册

宜兴县行政沿革行政区划考查纪录及党政协调之实况

程守仁 ……………………… 一 宜兴县县政府公安局财政局教育局建设局及党务地方自治情形考查记录

王锦华……… 三九三

第 一 二 一 册

宜兴县财务党务经济社会概况及县政府实习报告

汤燦华 …………………………… 一 第 一 二 二 册

江苏省江阴县之财政实习总报告

杨善贞 ……………………………………………… 一 第 一 二 三 册

江阴县各项正杂税徵收概况及会计预决算制度实习总报告

杜守先 ………………… 一 江阴县田赋岁入岁出会计制度预决算制度述略

姜柏如 ………………………… 三七五 第 一 二 四 册

南通县城市地价申报盐垦区租佃问题及土地利用测量登记与地税调查

李方靖 徐 良 ……………………………………………………………………………………………… 一 南通县土地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刘家傑 …………………………………………… 二九三 第 一 二 五 册

南通县政府组织行政建设事业实施及经费实习报告

杨镇江 周必璋 刘清源 …… 一 第 一 二 六 册

淮阴县政实习报告之总论及民政编

高上佑 韩梦麟 史闰六 ……………………… 一 第 一 二 七 册

淮阴县政实习报告之财政教育建设编

高上佑 韩梦麟 史闰六 …………………… 一 第 一 二 八 册

阜宁县政实习报告之民政财政施政纲要及中心工作计划

沈 旦 杨树贤 朱 程 …一 第 一 二 九 册

阜宁县政实习报告之教育建设公安禁烟司法

沈 旦 杨树贤 朱 程 …………… 一 泰兴县财政概况及财政之整理

赵鸿德 张传英 曲兴域 ………………………… 四一三 第 一 三 ○ 册

盐城县政府实况及盐城警卫教育建设财政地方自治概况

吴福保 …………………… 一 第 一 三 一 册

盐城县政实习之史地社会经济行政机关党务教育财政建设公安报告

任维均 ……… 一 第 一 三 二 册

江苏盐城县县政财务警察卫生教育考查总报告

麦启霖………………………………… 一 第 一 三 三 册

江都县之财务行政及收入支出实习报告

董载泰 ……………………………………… 一 第 一 三 四 册

江都县概况及经徵状况会计制度实习总报告

邓 傑 ………………………………… 一 江都县之税款收支及财务管理

吕泽智 …………………………………………… 三四一 第 一 三 五 册

东台县之县况及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公安总报告

孙雅庭 彭业湘 严象春 ………… 一 第 一 三 六 册

兴化县县政组织及县政实况报告

沈志钧 胡世丛 刘必茂 ………………………… 一 第 一 三 七 册

泰县财务行政秩序实习报告书

贺崇谏 ………………………………………………… 一 第 一 三 八 册 江苏省铜山县之警政财政与自治

刘 琼 ……………………………………………… 一 第 一 三 九 册

铜山县政机关之组织人员内部工作总考查

林树艺 …………………………………… 一 江苏铜山县县政鸟瞰及经济社会概况

宋大儒 …………………………………… 三五五 第 一 四 ○ 册

铜山县县政府沿革组织司法及县长之任用惩奖报告

毕存智 ………………………… 一 第 一 四 一 册

铜山县财政实习报告书之预算决算收支审计

苏夷士 ………………………………… 一 铜山县财政实习报告书之田赋契税杂税

苏夷士 ………………………………… 三五一 第 一 四 二 册

铜山县县政府实习公文警政财政区政报告书

周正之 ……………………………………一 江都县县政讨论及办理县政的思考

谢持方 ……………………………………… 二三一 第 一 四 三 册

丰县政务处理财政警政区治实习报告

杨时须 ………………………………………… 一 丰县县政府地方财政警政区政实习报告

李春凡 ………………………………… 一八七 丰县县政府之事务地方财政警政区政实习报告

纪中愉 ………………………… 三五五 沛县县政府实习总报告书

陈礼荫 ………………………………………………… 五○五 第 一 四 四 册

沛县之县政财政收入财政交代警卫区政保甲报告

顾邃明 …………………………… 一 沛县县政概况行政管理公安区政保甲报告书

胡义山 …………………………… 四七七 第 一 四 五 册

萧县田赋契税营业税报告

张超良 ………………………………………………… 一 第 一 四 六 册

萧县实习报告之金融岁入财务行政秩序及公共支出

周承绪 傅铁狮 ……………… 一 萧县实习报告之地价税

周承绪 傅铁狮 ………………………………………… 三二七 第 一 四 七 册

萧县实习报告之预算现计决算簿记

周承绪 傅铁狮 ………………………………… 一 萧县实习之田赋保甲区乡镇公所救济事业合作社农村教育经济推进报告书

曲声德 …… 三八七

第 一 四 八 册

萧县财政收入支出会计制度预算制度总报告

李绍云 ………………………………… 一 第 一 四 九 册

江苏萧县土地问题与土地陈报

徐慎岭 张宗汉 周继宗 袁炳昌 ……………………… 一 萧县县政府财政区公所保甲报告书

刘景纯 ……………………………………… 四三五 第 一 五 ○ 册

邳县农村作物产量耕种方法租佃制度纳租方式及农民生活调查

赵連福 罗麟藻 屈明智 ……………………………………………………………………………………………… 一 第 一 五 一 册

江苏宿迁县政财政警卫实习报告

王维藩 ……………………………………………… 一 第 一 五 二 册

宿迁县政公安财政实习总报告

梁宗一 ………………………………………………… 一 第 一 五 三 册

宿迁县政公安建设地方自治保甲制度匪患调查报告

刘体先 ……………………………一 东海县教育禁烟及民政厅调查报告

鲍先德 …………………………………………四二一 第 一 五 四 册

东海县财政报告

余朝海 ……………………………………………………………………一 东海县民政建设实习报告

杨敬年 ……………………………………………………三一九 第 一 五 五 册

江苏省灌云县政府实习报告

张宇美 ………………………………………………………一 灌云县县政警政财政地方自治实习总报告

马忠良…………………………………二八九 第 一 五 六 册

沭阳县政实习报告之总论

孔繁霖 …………………………………………………………一 沭阳县政实习报告之民政

辛俊明 ……………………………………………………一四三 沭阳县政实习报告之财政

李锡勋 ………………………………………………… 四一三 第 一 五 七 册

沭阳县政实习报告之教育

辛俊明 ………………………………………………………一 沭阳县政实习报告之建设

孔繁霖 …………………………………………………一三一 沭阳县政实习报告之结论

李锡勋 ………………………………………………… 二六一 赣榆县政实况及其改革方案

夏灌野 ……………………………………………… 三三一 第 一 五 八 册

赣榆县政民政会计教育建设禁烟实习报告

俞光福 …………………………………… 一 第 一 五 九 册

赣榆县政实习报告

胡安畿 ……………………………………………………………… 一 第 一 六 ○ 册

江苏省立苏州实验小学吴江乡村师范试教报告及吴江县教育局参观记

杨庆骝 赵儒卿 谢馨林 王焕尊 …………………………………………………………………………………一 苏州中学实习报告及吴县教育参观记

杨庆骝 赵儒卿 谢馨林 王焕尊 ………三五九 第 一 六 一 册

第五届教育系苏州黄渡实习组实习报告

郑惠卿 谢競美 李 为 章育才 温绍熙 …………………………………………………………………………………………………一 第 一 六 二 册

江苏省立掦州中学等校实习及参观地方教育报告

李超英 钱安毅 刘悉规 钟志鹏 刘玉书 ……………………………………………………………………………………………一 第 一 六 三 册

扬州中学扬中实验小学实习日记及扬州镇江江都教育参观考察

高焕陞 夏昌桃 魏兴德 曹魁武 刘坤璞 ………………………………………………………………………… 一 江都县政府实习总报告

章之鸿 …………………………………………………… 三一九 第 一 六 四 册

浙江省教育厅实习报告

雷震甲 ………………………………………………………… 一 第 一 六 五 册

浙江省教育行政教育事业实习报告

何灌梁 …………………………………………… 一 浙江省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社会教育实习报告

乔殿祥 ………………… 一三三 第 一 六 六 册

浙江省职业教育中等教育社会教育实习报告

夏昌桃 安春融 范文质 李世家 ……… 一 浙江教育行政制度实习总报告

刘玉书 …………………………………………… 二二五 浙江省教育行政教育经费教育辅导师资进修实习报告书

张豁然 ……………… 三六九 第 一 六 七 册

杭州市政考查纪录

张 愈 ……………………………………………………………… 一 第 一 六 八 册

杭州市教育工务社会行政考查记录

蔡梦仙 …………………………………………… 一 第 一 六 九 册

杭州市政组织之变更及社会教育行政考查报告

夏咸炎 ……………………………… 一 杭州市财政卫生土地工务公用行政考查报告

夏咸炎 …………………………… 三三七 第 一 七 ○ 册

杭州市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市行政总论工务行政土地行政

徐志道 ………………… 一 杭州市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公用行政财务行政地方自治

徐志道 ……………… 二六七 杭州市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教育行政

徐志道 …………………………………… 五四七 第 一 七 一 册

杭州市政及参观杭州市自来水工程浙省电话局考查记录

张 兴 …………………… 一 杭州市政考查录及杭州市区的沿革

黄鹏昌 ……………………………………… 三六五 第 一 七 二 册

杭州市政府行政总论及市政会议参事会市区自治

王受泰 …………………………… 一 第 一 七 三 册

杭州市政府之工务行政及修浚西湖与西湖古迹名胜之整理

王受泰 ………………… 一 第 一 七 四 册

杭州市政府之组织总务与教育财务行政考察报告

熊 方 …………………………… 一 第 一 七 五 册

杭州市工务公用土地行政及清乡经过情形考察报告

熊 方 ………………………… 一平湖县政鸟瞰

夏保罗 ……………………………………………………………… 四二七 第 一 七 六 册

杭州市筑路养路车辆管理及菜场等公共摊所修建管理考查报告

顾寿元 …………… 一 浙江吴兴县财政局实习总报告

吴静山 …………………………………………… 四七三 第 一 七 七 册

杭州市政府秘书处教育科社会科财务科工务科卫生科考察报告

宫会青 …………… 一 吴兴各项正杂赋税徵收概况县公债发行及整理县地方财政具体方案

孙桓……… 四八五 第 一 七 八 册

杭州市之财务教育工务卫生行政及行政总观察与建议

殷之谦 ……………………… 一 杭县财政局实习总报告

郭之樑 …………………………………………………… 四一九 第 一 七 九 册

杭县财政组织与县地方之岁入岁出

侯铭恩 …………………………………………… 一 杭县财政之国税省税租课杂税杂捐徵收及历年认派公债情形报告

黄德馨 …… 二五一 嘉兴县计政概况

陈 礼 …………………………………………………………… 四七九 第 一 八 ○ 册

浙江杭县行政考察纪录

王国斌 ………………………………………………………… 一 嘉兴县政实习报告

赵和民 ………………………………………………………… 四三五 第 一 八 一 册

杭县建设教育财政公安卫生自治慈善事业概况报告

金朗西 ………………………… 一 第 一 八 二 册

浙江杭县县政府所属各机关之行政及地方自治考查总报告

…………………………… 一 第 一 八 三 册

嘉兴田赋概况

陈 礼 …………………………………………………………………… 一 嘉兴县之田赋正杂税捐会计制度实习报告

汤炳寰 王虞辅 罗远波 ………… 二○一 第 一 八 四 册

嘉兴县政民政略述及县政之前瞻

蒋 赞 ……………………………………………… 一 嘉善县政概况及观感所得

上官业佑 ……………………………………………… 二六五 第 一 八 五 册

嘉善县政简述

艾兴权 …………………………………………………………………… 一 嘉善县政设施概要及地方自治实习报告

羊泰峻 ………………………………… 二三三 第 一 八 六 册

嘉兴县政府民政财政公安教育建设实习报告

高清岳 汪湘阳 王明义 王尊怡 … 一平湖县社会之观察分析与县政设施概况及改革意见

胡尧勲 …………………… 四九五 第 一 八 七 册

吴兴县概观及县行政之观察与地方自治

杨绍亿 …………………………………… 一 吴兴县行政概况及其应有之改革

张中堂 ………………………………………… 二八九 吴兴县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与县务行政报告

林荫根 …………………………… 四七七 第 一 八 八 册

浙江长兴县县政府实习总报告书

宋宜山 吴向辰 ………………………………… 一 长兴县政概况及直辖中央建设委员会之长兴煤矿实习总报告

章臣傅 ………… 二五九 第 一 八 九 册

鄞县县政概况及土地陈报社会救济事业禁烟状况风俗宗教考察报告

颜德桂 ……… 一 鄞县县政考察总报告

陈 烨 ……………………………………………………… 四六七 第 一 九 ○ 册

奉化县社会经济情况概说及民政财政教育实习报告

李学训 许家禄 鄂荣熙 …… 一 奉化县之建设公安保卫土地行政及改革意见

李学训 许家禄 鄂荣熙 ……… 三八五 第 一 九 一 册

定海县政实习总报告

赵振中 孙化鹏 汪荣章 ……………………………………… 一 绍兴推收概要

罗学良 ……………………………………………………………… 四七五 绍兴县赋税纪要

叶凤生 …………………………………………………………… 五四一 第 一 九 二 册

绍兴县政治之总观察及地方自治之筹备

黄述真 ……………………………………… 一 绍兴县经徵机关赋税概况会计制度及公债 实习总报告

廖国庥 丘东旭 秦先武 …… 二四九

第 一 九 三 册

绍兴县现行税制研究

郭树萱 …………………………………………………………… 一 绍兴县政府会计论

胡宗谦 黄 密 ……………………………………………… 一 ○ 七 绍兴教育之考察

刘广惠 …………………………………………………………… 二九九 绍兴诸暨史地社会民政财政概况

赵福基 谢源和 陈榜名 …………………… 四二七 第 一 九 四 册

绍兴县民政会计制度公安建设实习总报告

袁飞翰 雷振乾 郑邦琨 马国恩 …… 一 第 一 九 五 册

绍兴县政概况及教育公安建设财政地方自治状况详述

刘哲民 ……………………… 一 萧山县政府实习考查记录

徐慎巨 ………………………………………………… 四七七 第 一 九 六 册

萧山县政设施县政府各项行政考察及县政兴革之我见

何宏基 ………………… 三六五 萧山绍兴两县之保甲训练与新生活运动及官吏精神

李佩雄 …………………… 六一九 第 一 九 七 册 馀姚县政概况与县政设施

唐希寅 高 矩 李守廉 ………………………………… 一 嵊县民政公安教育财政建设实习总报告

束以范 王会魁 彭日新 …………… 二六五 第 一 九 八 册

衢县县政实习报告与兰谿实习日记

周守璜 …………………………………………… 一 衢县民政财政教育实习报告

罗叔进 ……………………………………………… 一八三 金华县政府实习报告

荘肇昌 何亚仲 胡济川 宋怡云 方克柔 …………… 四一三 第 一 九 九 册

金华县民政财政教育建设保卫与公安概况 吴锦文 孙学方 刘世璞 ………………… 一 兰谿地方自治社会救济事业及医院卫生事务所概观

何 隼 …………………… 二七一 兰谿实验县县政府人事事务之管理

包文同 ……………………………………… 四九九 第 二 ○ ○ 册

兰谿实验县民政实习报告及兰谿實習日記

周灵钧 ………………………………… 一 兰谿实验县田赋概况

叶绍心 …………………………………………………… 三三三 第 二 ○ 一 册

兰谿实验县农业仓库会计制度拟稿及江宁县实习日记

王一临 ……………………… 一 兰谿田赋概况之地籍与税制

刘能超 ……………………………………………… 二四七 第 二 ○ 二 册

兰谿财政之会计制度与地方收入论地方经费论

徐世耀 ……………………………… 一 兰谿县地方财务行政制度

叶桂芳 ………………………………………………… 三一七 兰谿实验县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小学教师及教育经费

孟昭麟 ………………… 四八一 第 二 ○ 三 册

兰谿实验县教育现状报告书

李 荘 …………………………………………………… 一 永嘉县政实习报告及兰谿实验县实习工作日记

张学勤 虞永福 ……………… 二七三 第 二 ○ 四 册

武义县政实习报告

羊九思 ……………………………………………………………… 一 浦江县民政财政公安教育建设实习报告

徐治成 富荣光 陈孟坚 …………… 一三五 绍兴上虞县政比较研究

陆震群 许学熙 ………………………………………… 四○一 第 二 ○ 五 册

浙江建德史地政治概况及县政 考察总报告

郝遇林 李品粹 钟家洲 ……………… 一 第 二 ○ 六 册

安徽财政之财政机关与经费

吴墉祥 …………………………………………………… 一 安徽财政之收入

姜启炎 …………………………………………………………… 三七一 第 二 ○ 七 册

安徽财政之省债

许饯侬 ………………………………………………………………… 一 安徽之财务行政秩序安徽财政总检讨与拟议中之整理计划

杨书家 …………… 三四七 第 二 ○ 八 册

安徽高等教育留学生情况考察

李超英 ………………………………………………… 一 安徽省教育经费教育法规推行状况与**问题

刘镜洲 ………………………… 一七一 教育行政组学生赴安徽江西省政府教育厅实习日记

李超英 钟志鹏 刘镜洲 阮愚公 朱宗海 张绍先 ………………………………………………………………………… 三七五 第 二 ○ 九 册

合肥县财政之岁出岁入篇与田赋篇

舒嗣芬 …………………………………………… 一 第 二 一 ○ 册

合肥县财政之收入支出及财务行政论

朱兴良 ………………………………………… 一 第 二 一 一 册

合肥县地方概况及财务状况

冯有辰 …………………………………………………… 一 第 二 一 二 册

安徽省无为县之社会金融行政概况支出概况实习总报告

董成器 …………………… 一 第 二 一 三 册

安徽省无为县之田赋与杂税收入实习总报告

汪茂庆 ……………………………………一 第 二 一 四 册

安徽省无为县之财务行政秩序与簿记组织系统实习总报告

沈光琨 ……………………一 安徽宣城县财政支出与收入实习总报告

刘炳炎 ……………………………………四六七 第 二 一 五 册

安徽广德县之国税省税地方收入支出预算会计制度公债考察报告

高成书 ……………一 第 二 一 六 册

安徽广德县之财政机关田赋杂税公债考察报告

黄友群 …………………………………一 第 二 一 七 册

安徽广德县民国二十二年之岁出岁入及杂税杂捐述略

王丕经 …………………………一 第 二 一 八 册

安徽宣城县概况与财政收入支出

吕广恩 …………………………………………………一 安徽宣城县之支出收入与财务行政秩序

高景枢 ……………………………………三三五 安徽省涡阳县教育局实习工作报告

赵儒卿 …………………………………………六一三 第 二 一 九 册

江西省之教育经费教育行政方针与计划及特种教育设施

朱宗海 ………………………一 江西省之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社会教育概况

张绍先 ………………………二一七 江西省教育经费现状及推行普及简易教育公民教育实施之概况与批评

高焕陞 谢馨林 曹魁武 杨炳文 王焕尊 …………………………………………………………………四三一 第 二 二 ○ 册

汉口市政考察总报告之概论总务工务公用行政篇

邵体璋 邝 汉 林鸿绍 隋 钊 …一

第 二 二 一 册

汉口市政考察总报告之公安土地行政财政与汉口水災调查及预防设计篇

李心灿 孙绍康 牟尚斋 隋遇安 …………………………………………………………………………………一 第 二 二 二 册

福建省特种教育检讨及义务教育与强迫识字教育推行问题

刘坤璞 来文华 欧阳师 …………………………………………………………………………………………………一 福建省中等教育检讨与特种教育回顾

郑惠卿 李 为 谢競美 章育才 ………二三一 河南省教育厅实习报告

康世诚 赵芝庆 刘馨 ………………………………………四五五 第 二 二 三 册

山东省高等中等教育师资教育小学及义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经费考察报告

杨庆骝 魏兴德 曲之纲 刘翠峰 …………………………………………………………………………一 济南市政详述及工务公用事业优劣评析

张选垣 ……………………………………三一九 第 二 二 四 册

济南市政略观及市政改进问题之商榷

蔡士亮 ……………………………………………一 济南市政各部及财务行政之预算决算审计市金库情形详述

徐德临 ………………三○七 第 二 二 五 册

济南市政之市政府概述及公安行政

朱永兴 ………………………………………………一 济南市政之教育行政工务行政

朱永兴 ………………………………………………三六一 第 二 二 六 册

济南市政之财务行政

朱永兴 ………………………………………………………………一 济南市财政教育工务公安各项市政详述

江观纶……………………………………四九五 第 二 二 七 册

济南市政各项考察纪录及表册法规

刘建安 ……………………………………………一 济南市政府办公事务人员管理及编纂与宣传事务考察报告

邵步墀 ………………三三七 第 二 二 八 册

济南市之教育公安行政详析

范翰芬 ………………………………………………………一 第 二 二 九 册

济南市政府秘书处与教育财务行政考察记及附录表册法规

包奠华 ……………………一 第 二 三 ○ 册

济南市工务公安行政考察记录

包奠华 …………………………………………………一 济南市政考察记

朱德培 ……………………………………………………………四二九 第 二 三 一 册

南京浙江兴业银行实习总报告

蓝思勉 …………………………………………………一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南京分行会计制度储蓄与经营实习总报告

朱仁安 马大英 …………二一一

第 二 三 二 册

南京市民银行会计制度储蓄业务实习报告

卞晋卿 吴 芳 王启华 …………………一 中央银行南京分行实习日记

王骏人 …………………………………………………三一三 南京国华银行业务略述

高淑筠 ………………………………………………………五八三 第 二 三 三 册

南京市教育行政实习报告

杨德隆 ………………………………………………………一 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第一编行政总论

(一)蔡鸿范 虞克裕 …………………七一 第 二 三 四 册

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第一编行政总论

(二)蔡鸿范 虞克裕 ……………………一 第 二 三 五 册

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第二编教育行政

吴德鎔 ………………………………………一 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第四编财务行政

程永嘉 …………………………………三八一 第 二 三 六 册

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第五编土地行政

阎海璘 李洵青 ……………………………一 第 二 三 七 册

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第六编工务行政

贾宗復 ………………………………………一 第 二 三 八 册

南京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第七编卫生行政

周浚权 ………………………………………一 第 二 三 九 册

南京市政报告之总论秘书处事务及社会行政

曾昭廷 王通权 韩延爽 苏天任 ………一 南京市政报告之财务工务行政

张树檀 韩兆岐 ……………………………………四六七 第 二 四 ○ 册

南京市政报告之卫生土地行政及自治事务

焦如桥 郑 福 范作瑶 …………………一 首都警察厅考察报告

晏忠承 叶镜允 ………………………………………………五五三 第 二 四 一 册

南京市公用事业及公用主管机关详述

李灵芝 赵 廉 孙乐山 赵 端 ………………一 第 二 四 二 册

南京市政府工务局实习报告

郭培师 ………………………………………………………一 第 二 四 三 册

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实习报告

吕金吾 …………………………………………………一 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民事刑事事务实习报告

文必第 ……………………………四○三 第 二 四 四 册

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实习之成案研究

杨秉信 …………………………………………一 上海地方法院侦查制度之存废及民事案件审理之我见

阎子朴 ……………………三二一 上海地方法院概况调查

徐知林 李承恕 杨仲璞 …………………………………四一九 第 二 四 五 册

上海财政之收支捐税会计岁计公债银行信托社详述

张若阮 ……………………………一 第 二 四 六 册

上海市土地局实习总报告

乔维森 …………………………………………………………一 上海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会计制度业务经营概述

潘学德 于守烈 …………………三三一 第 二 四 七 册

中央银行实习总报告

陈天表 缪天定 徐实圃 …………………………………………一 第 二 四 八 册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实习报告

陈运生 ………………………………………………………一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行营业概况与业务纪实

王庆麟 ………………………………二四一 第 二 四 九 册

上海中学教务考查详述

曹树勋 欧阳师 杨友群 曲之纲 来文华 …………………一 上海实验小学黄渡乡村师范考察报告

曹树勋 杨友群 来文华 欧阳师 曲之纲 ……三三三

第 二 五 ○ 册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论及总办处实习报告

马兆奎 王慕曾 王轶千 彭祥蓂 刘剑元 蔡天石 ………………………………………………………………………………………一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行政实习报告

王慕曾 ………………四三七 第 二 五 一 册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行政实习报告

彭祥蓂 …………………………………………一 上海市卫生局实习总报告

……………………………………………………………三二九 第 二 五 二 册

上海市公用局监督管理下之公用事业

谢显诚 ……………………………………………一 第 二 五 三 册

上海市公用局概述

华亚雄 …………………………………………………………………一 上海市公用局实习报告书

高应笃 ……………………………………………………一四七 第 二 五 四 册

上海市各项公用事业详述及与工部局所属水厂电厂情形的比较

黄懋材 ………………一 第 二 五 五 册

上海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市政府总论及财务行政工务行政

彭善承 宋孝颖 刘明顺等 …………………………………………………………………………………………………一 第 二 五 六 册

上海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教育行政卫生行政土地行政

栗 智 秦潮臣 徐志明等 ……一

第 二 五 七 册 上海市政府实习总报告之警察行政社会行政公用行政及市中心区域建设计划

王梦周 罗树生 何国英 曾宪惠等 ……………………………………………………………………一 第 二 五 八 册

上海县民政公安教育建设财政状况略述

张 权 …………………………………………一 上海县重要县政实施简述

方镇五 ……………………………………………………三四七 第 二 五 九 册

青岛市农林行政实习总报告

惠 晋 ………………………………………………………一 青岛市之财务公安工务社会行政概述

吴义方 ………………………………………四二七 第 二 六 ○ 册

青岛市政府实习期间工作日记

惠 晋 ……………………………………………………一 第 二 六 一 册

青岛市政实习总报告之概论社会公安编

余善长 邹志奋 麦健生 ……………………一 第 二 六 二 册

青岛市政实习总报告之财政土地工务编

华寿崧 柏鸿铭 汪 冰 王仕悌 ………一 第 二 六 三 册

青岛市政实习总报告之公用事业教育卫生编

周歧元 朱文达 王翼雄 ………………一 第 二 六 四 册

青岛市城市设计道路工程自来水污水工程电厂路灯与公共建筑详述

李才翊 …………一 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及省立掦州中学实习报告

高焕陞 曹魁武 夏昌桃 刘坤璞 魏兴德 ……………………………………………………………………………………………四六五 第 二 六 五 册

江苏省县款会计制度调查报告

杨时展 ……………………………………………………一 电政会计制度及其财务行政

杨时展 …………………………………………………一三七

第五篇:二十世纪文学专题练习题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谈到:“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2.最早为林纾赢得翻译文学作品盛誉的是 1899 年在福州印行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3.被《斥“反动文艺”》一文称作桃红色的作家是沈从文,称作蓝色作家的则是朱光潜。

4.1954年秋,李希凡、蓝翎先后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和《评〈红楼梦研究〉》,从而拉开了《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序幕。5.1979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率先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提出了质疑。6.吴亮的《马原的叙述圈套》形象地揭示了马原小说的叙述特征;对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陈晓明的《反抗危机:论“新写实”》则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7.在 1922 年9月致《文学旬刊》编者的信中,巴金对《礼拜六》、《半月》、《快活林》等刊物所表现的庸俗、消遣倾向表示了不满,同时也还表达出对《小说月报》所刊“新小说”的由衷赞赏。

8.《论主观》的作者是舒芜;《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的作者是苏童。9.著作《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作者是李存光;论文《巴金的〈家·春·秋〉及其它》的作者是王易庵。

10.著作《巴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作者是陈思和;论文《〈雾〉、〈雨〉与〈电〉》的作者是刘西渭。

11.棋是格非小说《褐色鸟群》中的人物;秦蕴玉是巴金小说《雾》中的人物。

12.1907 年,新创办的《小说林》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标志着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

13.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正式出版,裘廷梁发表《论白话的维新之本》一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化先行者的言文合一主张。

14.池莉被人们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的小说是《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15.《随想录》出版后,上海远东出版社又于 1995 年3月出版了巴金的另一作品集《再思录》。

二、名词解释

1.《天演论》:译著,包括严复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名论文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中的前两篇文章及译者“序言”和“案语”,1898年出版。中心内容是阐述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化论观点。译者的“序言”及“案语”则明确提出,生物界进化规律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弱国如不发愤图强,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弱肉强食”、“弱者先绝”的厄运。在中国面临被瓜分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观点具有激发爱国热情,唤起变法图强的现实意义。因此进化论连同译者的观点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零度叙述 :作家自觉的、有意采用的客观化叙述方式,主要特点是放弃理性或理念的关照,叙述者仅仅充当单纯的旁观者或书记官的角色,不对故事人物作种种的心理分析,叙事中也不进行任何的解释、说明、议论或抒发,把作家或叙述者的价值评判或情感取向含混在故事人物的意识之中。

3.黄遵宪: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参加过戊戌变法。诗歌创作上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为文主张“适用于今、通行于俗”,在《日本国志》中率先提出“言文合一”问题。主要诗集《人 2 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4.诗界革命:滥觞于黄遵宪,他在1868年的《杂感》诗种就写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主张用俗话作诗了。梁启超在一八八九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正面地明确提出“诗界革命”。这一运动的主要发动和参加者则还包括谭嗣同、夏曾佑、蒋智由等人。他们针对晚清诗歌创作追求古与雅的写作原则提出了新与俗的纲领。“新”是指反映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创造新的意境。所谓“俗”指的是不受旧诗的束缚,创造新的通俗诗歌。这是一场以新思想与旧形式的揉合杂拌为奋进目标的诗歌改革运动,虽然成就不大,但对后来五四的新歌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5.电影《武训传》:孙瑜编导,赵丹主演。1948年在中国制片厂开拍,新中国成立后由上海昆仑公司修改、重拍,1950年底在全国公演。影片表现和赞颂武训立志行乞兴学,造福穷人的经历,其间穿插周大造反失败的情节,并通过1949年一女教师之口,点明“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配合土地改革”、“歌颂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主旨。1951年5月起受到大规模的评判,文革结束后得到重新评价。

三、论述题

(一)共和国文学的历史源流。

1、二十年代中期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学倡导。

2、二十年代后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

3、三十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

4、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

(二)五十年代初期,对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改造。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三)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答: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 “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纯粹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由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用理性关照一切,传统的叙述者大多采用的是高于生活、高于故事人物的视点。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小说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的智力判断力、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任何人物。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也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方。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已经不再凭借理性或理念的力量站到高处,俯视生活、俯视人物,而是放弃自己的 4 思想武装,解除作者的特权走进芸芸众生,用下沉的视点去观察生活,观察作品人物的一举一动。

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总是以人类的导师自居,他们总是期望自己的小说能够成为人类生活的教科书。他们把自己与读者的关系看成牧师与信徒的关系,把自己与故事人物的关系认定为裁决者与竞赛者的关系。所以,现实主义小说在讲述故事时,总是夹杂着大量的非叙事话语,那怕是最具含蓄风格的文本,作家也会在整体上运用象征或隐喻等修辞性评论的方法显示自己的价值或情感取向。新写实小说的作家由于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也就失去了价值判断的尺度,失去了情感天平的砝码,新写实小说的叙述也就只能是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只能是“零度状态”的叙述。在大部分新写实小说中,叙述者往往都是充当单纯的旁观者或书记官的角色,他不像传统小说的叙述者那样随意对故事人物作种种的心理分析,在客观、平静的叙述中也很少夹杂解释、说明、议论、抒情等非叙事话语,即便偶尔发表意见,多半也是采用自由间接引语的方式,把自己的倾向或情感取向含混在故事人物的意识之中。这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可以说是新写实小说家自觉的、有意采用的客观化叙述策略,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他们放弃理性、放弃理念之后无可奈何的叙述选择。从故事的角度看,现实主义要求小说中的任何情节、细节,都必须发挥一定的功能,承担不同的责任;要求作家根据第二能指的需求确定故事情节的取舍,根据因果链条的需要,组织情节的发展。所以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大9 都是一个具有因果承接关系的封闭性的艺术整体。其中总有一个主要人物或中心事件象一根红线贯穿作品的始终,且大都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叙事结构模式。但是在新写实小说中,由于拒绝意识形态阐释,由于缺少终极的价值指向,情节的发展往往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故事也大多以平面化零碎化的状态呈现,从而构成一种似乎是未经任何选择加工“生活流”或“叙事流”状态。不重情节结构的戏剧化,追求叙事方式的生活化,不重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重生活“纯态事实”的原生美,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重生 5 活细节的真实生动,也就成为典型的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叙事特点。参考提示要点:

1、视点下沉。

2、零度叙述。

3、随机性和偶然性。

4、平面化和零碎化。

(四)为什么说文化机制的渐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答:在逐步殖民地化的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正逐渐地向工业文明转化,传统的、古老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正在向着现代转变。这种现代化的进程呼唤着文学的变革,也必然孕育着文学的变革。晚清以来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历史性事件,从社会机制、文化观念以及物质形态上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840年鸦片战争对清政府内部产生的重大影响就是洋务运动的兴起。1860年之后,清政府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影响倡导下,开始了以“自强”、“求富”(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心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办了中国近代的机器工业,不仅在当时抵制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和经济策略使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且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以及文学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机制的变化带来的是文化机制的变化。维新时期发生过作用的报刊传媒,在清末的十年里有了相当的规模,在民国初年更有着巨大的发展。与报刊同时发展着的是现代出版事业。从1904年起,出版重心已经转移到民营出版业。民营出版业受制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与大众的需求保持着联系,决定着现代出版业的大众性与平民化的民主特性。它给那些具有现代 6 思想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自由的、理性的交往的空间,保证了文学观念的变革和文学现代性实现的机会。总之报刊繁荣引发的是报纸副刊与专门性文学杂志的出现,是近代出版印刷业的发展,这一切初步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天津等现代都市的形成,随着租界的出现和外国教会、文化势力的入侵,中国出现了一部分自由撰稿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终于在科举仕进与入幕帮闲的传统道路之外,又有了以“思想”与“写作”作为谋生手段,体现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选择的可能性。正是这些使中国的读书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的作家职业化,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也由此有了创作队伍的保证。在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和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的同时,文学的接受机制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都市的出现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人数不少的市民阶层,新式学堂的兴起培养了大批不同于传统的“读书”人。不断壮大的城市市民阶层连同新式学堂的学生,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受众队伍。而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和报刊的繁荣,文人们的策论正逐渐变为报刊上的自由论述,小说的接受也开始由听说书人叙述表演的欣赏变成了阅读的理解。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悄悄地孕育着文学创作方式与文学接受方式的变更。

(五)结合作家作品,简要论述先锋小说家们进行了哪些反传统的叙事实验。答:当先锋小说家在第二能指和第二所指画上鸿沟之后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他们要消解意义、消解深度模式就意味着反传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与传统的小说观念作战,所以,他们采用了种种的方式,故意去颠覆传统的叙事模式。

1、“戏拟”。所谓“戏拟”,就是一开始故意模仿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后在写作的过程中颠覆这种方式。在先锋小说家中间,运用“ 戏拟 ”这种方式最受注目的是余华,他的《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以及《古典爱情》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2、设置“空缺”。先锋小说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颠覆的另一方式,是故意在 7 小说中设置“空缺”。传统的小说在时间上是完整、明晰的,故事是有头有尾的,时间链条和因果链条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传统的小说总是阐释性的,它通过对人物事件因果关系的交代,显示自己的意义。而实验小说家则有意设置空缺(不是省略),使得小说的时间链条被打断。时间链条被打断之后,因果链条也因此而被打破,小说的意义也就无法被整合出来。在故意设“空缺”方面,格非的小说《迷舟》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篇小说把北伐战争作为故事的背景,时刻让你感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小说还用时间作标题(除引子外),有关萧七天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但惟独第六天晚上他去榆关做什么成了空白(空缺),而这空缺又是小说至关重要的。萧死了,成了无法补上的空缺,读者无可判断。这不是省略,因为这是整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最需要讲述的。这里的空缺就把时间链条和因果链条破坏了。

3、通过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反叙事的实验。先锋小说家对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的颠覆还在于通过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反叙事的实验。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孙甘露。他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作品彻底斩断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每个句子、每一语段都让人看得懂,但整篇小说没有故事,没有内容,只是那些句子和语段的随意搭配,只是能指的自我指涉和相互指涉。

(六)五十年代前期三次文艺批判运动对新范式的规范。参考答案:

1.历史的修辞和经典的阐释 2.现实的再现与作家的立场 3.艺术缺席的文艺运动与批评

(七)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答:在中国的历史上,189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流产的戊 8 戌变法。在文学史上,1898年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

晚清的诗坛寂寞萧索,毫无生气,为了诗歌的革新解放,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了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黄遵宪。但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则是梁启超。

针对晚清诗歌创作追求古与雅的写作原则,梁启超他们提出了新与俗的纲领。所谓新,或者说新的意境,就是指反映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因此,他们认为,诗人应关心现实,熟悉生活,没有亲身的阅历,无法通晓世情不知现今的世事,就难以了解时势,就写不出新的意境。所以“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他们还认为,创造新的诗境,必须有新的思想,只有用新的思想来写新的生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他们所强调的,是诗歌应该融入西方现代的思想观念。

针对“求古求雅”的原则,破了诗体雅俗的界限,黄遵宪就主张诗歌创作的新与俗的理论,就是“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而黄遵宪的诗作就是实践这种主张的典型代表。这场目标在于“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只“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诗界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以新思想与旧形式的揉合杂拌为奋进目标的改革,当然结不出诗歌的硕果,也难于开一代诗风。

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桐城派古文、八股文为中国锢禁文明之一大根源。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些文体的危害,同时也认识到统治者默认、提倡、推行这些文体的意图。黄遵宪希望世儒能改变“老死不知悔”的态度,跳出这种毁灭人材、束缚文学的圈子。于是,黄遵宪、康有为等人曾提出过“适用于今、通行于俗”,“情深而文明”的改革设想。但这种设想并没在理论上得到更多的探讨。后来,在报章文体出现,“ 新文体 ”流行,梁启超才适时提出“文界革命”的主张的。“新文体”实际上也就是随着现代型报刊杂志的繁荣和政治改良运动兴起而出现的“报章文体”。

梁启超所分析的“新文体”出现的原因和特点就是突破桐城古文的藩篱,把 9 文体从“义理、考据、词章”中解放出来,以俗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笔锋常带情感,以增进对读者的感染力。这期间,梁启超在1899年年底由日本去檀香山的途中想到了“文界革命”。所谓“文界革命”的主张是在“新文体”流行之后,才由梁启超明确提出的。

3、着意“营构人心”的小说界革命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小说一直被视为小道、艺末,不能登大雅之堂。入近代以后,先进知识分子出于社会政治原因,把小说看成是启发民智的得力工具,是进行社会革命宣传的重要武器,大力提倡和鼓吹。于是创作兴盛,译著流行,小说理论的探讨也比较深入,从而使小说的观念有了彻底的更新。对传统小说观念最早的冲击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小说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则始于1897年天津《 国闻报 》所刊载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这篇由严复、夏曾佑所撰的长文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小说观念。针对中国的小说在“四部”中历来只能附于子、史的观念,他们从小说营构人心社会作用强调“有人身所作之史有人心所构之史,而今日人心之营构,即为一他日人身之所作。则小说者又为正史之根矣”。这种“小说为正史之根”的崭新观念很快就得到了富于激情的梁启超的进一步张扬。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专门创办了《新小说》杂志,并发表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正式提倡“小说界革命”。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在引入“写实派”和“理想派”两个概念的同时谈到了小说的功能与作用。他认为:小说可以“写实”也可以写“理想”。写理想可以以“他境界”导人,写实则可以发露现实生活的秘密,令人获得某种认识。他又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探讨了小说对读者所具有的“熏”“浸”“刺”、“提”四种心理感动力,强调小说能使读者于不知不觉之中被小说的人物和思想情感所同化。梁启超所谈到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接近了对小说“移情”“共鸣”或“读者接受”的研究了。

梁启超的这些论述不仅说明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改变了传统的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观念,而且为“小说界革命”找到了有力依据。梁启超认定小说与群治的重要关系,也就更为强调小说的思想内容。使小说成为“新 10 民”的工具实际上是梁启超小说革命的真正动机。到1903年,梁启超又把生物进化论运用到小说界革命中,从而形成了文学进化观,这也就更为小说界革命、为充分肯定小说的地位找到了理论依据。小说被梁启超他们提高到文学的最上乘的地位,这场意在“营构人心”的小说界革命促使了小说创作的繁荣二十世纪初年。

4、戏剧观念的更新和文明新戏的萌芽 在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同时,出于同样的“新民”目的,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劫灰梦传奇》、《新罗马传奇》、《侠情记传奇》等宣传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新传奇剧本。他注意到戏剧与小说一样也具有“启智” “新民” 的社会作用。比较系统地质疑传统观念,并提倡新的戏剧观念的是陈独秀。1905年,提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的新观点。他还针对戏剧的艺术特点强调了戏剧在改良社会方面的特殊功能。这一年,陈去病、柳亚子等人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二十世纪大舞台》创刊后的第二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旨在“研究新旧戏曲,翼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的春柳社,并在新的戏剧观念指导下排演了《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春柳社戏剧活动的消息传到国内,王钟声等在上海发起成立春阳社。至此,中国的戏剧经观念的转变与舞台的实践,终于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话剧萌芽时期的文明新戏形式从此定型”。

5、力主“言文合一”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文学观念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的现代化。所以,提倡“言文合一”,发起白话文运动也成为近代的文学改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如“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一样,这场白话文运动发起者最早的指向并不是文学,而只是开启民智,救亡图存。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看到“新民”的重要性,为使语言和文学从古老的文言文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发挥改革社会的作用,便更系统、更有力地宣传言文合一的主张。首先提出“言文合一”这一问题的是黄 11 遵宪。他率先提出了“言文合一”问题。由于维新派人士的大力标举,主张“言文合一”的白话文运动很快就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从1897年开始后的三五年间,全国就出现了白话报刊四五十种。清末民初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白话文,办白话报刊,几乎都是从维新的社会用途着眼,实为经世致用的“实学”打算,并非专从文学角度考虑。但是,黄遵宪、梁启超等人的论述中,也都由“言文合一”出发谈到了白话与文学的关系。黄遵宪、梁启超的主张,基本上包含了后来的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所提出“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等主张的的基本内容。

6、独行者的文学批评与现代观念

几乎与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提倡各种文学体裁革命的同时,文学批评领域的独行者王国维则引入叔本华与康德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强调“超然于利害之外”的“文学自己的价值”,要求文学从从属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婢女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实践活动,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自觉意识,而他从西方美学思想进入文学批评领域,也较同时代人由进化论哲学进入文学,更逼近文学本体。在文学观念上,针对长期盛行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王国维借助叔本华与康德的理论,强调“超然于利害之外”的“文学自己的价值”。王国维的《红楼梦》研究虽然渗透了悲观厌世的思想,但也触及了文学的功能问题。王国维深知“吾国人之所长,宁在于实践之方面,而于理论之方面,则以具体的知识为满足。

总而言之,作为那个时代思想界和学术界的独行者,王国维虽然在政治立场上以满清遗老自居,其人生哲学也充满了悲观厌世的思想但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他属于那个时代少有的,比较纯粹从文学的本体要求出发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批评家。也正是从文学的本体要求出发,他系统地接受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文学,阐发新的文学观念,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才具有特殊的价值,他的文学观念也才更多地具备“现代”的意义。

(八)五四文学革命确立的新的文学范式。

答:五四文学革命,文学的形式得到了全面彻底的革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先产生的新文学作品是散文,更确切地说是议论性散文——杂文。杂文的出现是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兴起分不开的,当时发起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都写过杂文,参加思想启蒙运动。以鲁迅为例。鲁迅杂文内容深刻犀利,往往能用简练的文字表现出精辟的思想。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吸收了古今中外各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具有形象化的叙述与议论、严谨而活泼多样的逻辑结构、简练隽永或幽默机智的讽刺语言等鲜明特征。此外,散文方面还出现有随感,记叙散文、抒情散文方面,以冰心为代表;小品文方面有周作人;散文诗方面,刘半农、沈尹默等有过尝试,鲁迅《野草》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2.瞿秋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的出现标志着报告文学这一新文体的诞生。

3.胡适《人力车夫》、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人的白话诗,已显示出不同于旧诗规范的新形式。郭沫若《女神》的出现为现代自由体的诗歌形式奠定了基础。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社诗人所创作的新格律诗的出现为后来诗歌艺术探索者提供了别一范式的借鉴。此外还有重要的诗歌派别还有象征派诗。

4.文学新形式的创造还反映在小说创作方面。以鲁迅为代表,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以全知视角连贯叙述一个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故事的叙事模式,为中国新小说的诞生奠定了充分开放、充分现代的表现形式。此外,中国新小说主要沿着以文学研究会的写实小说和创造社的浪漫抒情小说两个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现代短篇小说的各种形态几乎全部诞生,终篇小说尝试略显不足。

5.中国现代话剧产生,几乎完全是从西方移植的外来形式。胡适《新青 13 年》上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使中国现代话剧创作迈出了第一步。其他作家有丁西林、郭沫若、田汉等。

四、分析题

1.巴金《“掏一把出来”》赏析。附原文:

2.巴金《一颗桃核的喜剧》赏析。附原文:

3.巴金《再说小骗子》赏析,附原文:

4.巴金《春蚕》赏析,附原文:

提示:以上四篇短文均出自巴金的《随想录》,赏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思想主题方面(2)艺术特色方面

(3)表现手法,如倒叙、平铺直叙,创作不过分讲究技巧等

(4)文中巴金的情感表现、情感变化,如对文革的控诉,对爱人的思念,或浓或淡等等。

(5)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主张,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考,如说真话,抒真情

以上几点为赏析的基本思路,结合原文分析,可只讲一点,也可讲多点,除上述几点外,其余方面也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二十世纪初年的女性报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