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法学基础理论-标准测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21-103244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2 12:41: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法学基础理论-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法学基础理论-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未经正式公布的法律是()。

A.有效的 B.无效的 C.部分有效的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立法必须以()为依据。

A.党的政策 B.客观事实 C.宪法 D.领导人的讲话

3.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是()。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对立统一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按照法的效力范围的不同,法可以分为()。A.根本法与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5.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分为()。A.国内法和国际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一般法和特别法

6.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原则。A.法律适用 B,法律制定 C,法律遵守 D.法律实施

7.提交会议讨论而被列人会议议程的建议或意志称为()。A.法律草案 B.议案 C.法律草稿 D.法律

8.立法的关键性阶段是()。

A.法律议案的提出 B.法律草案的审议

C.法律草案的通过D.法律的公布

9.决定法的本质的是()。A.社会生产力水平B.社会经济基础 C.党的政策 D.全体社会的共同意志 10,法律关系是由()保证的社会关系。A.国家法律 B.国家权力 C.国家强制力 D.国家司法机关

11.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

A.可以自己做出一定行为 B.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

C.必须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 D.可以要求他人不做出一定行为枪

12.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A.法律事实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内容 D.法律关系主体

13.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14;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另一类是()。A.法律后果 B.法律责任 C.法律行为 D.法律制裁

l5.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是()。A.民事制裁 B.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法律制裁

16.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

A.权力机关的干涉 B.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

C.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D.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7.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是()。A.权利和义务 B.物和行为

C.法人和自然人 D.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8.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法律关系的主体。A.不能成为 B.可以成为 C.部分可以成为 D.必然成为 19.法律的公布是指()将通过的法律用一定形式予以正式公布。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主席 C.国家司法机关 D.法律制定机关

20.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的社会规范。A.特殊效力 B,普遍约束力 C.一定强制力 D,特定效力

二、多项选择题

1.法的基本特征是:()。

A.法由国家机关公布 B.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 范D.法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 E.法由经济基础决定

2.法的规范作用有()。

A.指导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强制作用 E.预测作用

3.法所体现的意志的内容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这意味着()。A.法具有客观性 B.立法应注意现实的经济条件 C.法应随经济条件而发展 D.法不是以意志为基础的

4.法治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

A.与人治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 B.依法办事的原则 C.良好的法律秩序 D.代表某种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5.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是()。A.法治是指法律制度,而法制则不是

B.任何国家中都有法制,只有在民主国家中才有法治 C.法治不必蕴含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 D.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但有法治必有法制

6.依法治国的主体是()。A.人民群众 B.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C.社会组织 D.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任命的国家机构 7.根据立法主体行为的特征不同,立法可以分为()。A.法的创制 B.法的认可 C.法的修改 D.法的废止

8.法律效力可以分为()。

A.对人的效力 B.对事的效力 C.空间效力 D.时间效力

9.我国现阶段立法指导思想为()。

A,党的政策方针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党的基本路线 D.统治阶级的愿望 E.外国的法律思想

10.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为()。A.以宪法为依据 B.从实际出发

C.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D.吸收、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 E,保持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1.我国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是()。A.责任法定原则 B.因果联系原则 C.责任相当原则 D.责任自负原则

12.根据法定解释的主体或性质的不同,法定解释包括()。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 D.宪法解释

13.认法程序分为()。

A.法律议案的提出 B.法律草案的审查 C.法律草案的讨论 D.法律的通过 E.法律的公布

14.依责任的性质,法律责任可以划分为()。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违宪责任

15,法的渊源主要有()。

A.宪法 B.部门法 C.地方性法规 D.国际条约 E.实体法

16.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有()。A,法律规范的规定 B.权利主体的存在 C.法律事实的出现 D.合法行为的产生 17.法律效力是指()。A.对人的效力 B.对物的效力

C.对行为的效力 D.空间上的效力 E.时间上的效力

18.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为()。

A.准确 B.从重 C.合法 D.从轻 E.及时

19,社会主义法律适用具有如下特征:()。A.它是由特定主体依法定职权来进行的活动

B.它是在说服教育的基础上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法律得以实现的活动C.它是依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D.它一般都要做出适用法律的文书

20.以实施法律的主体和内容为标准,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A.法的制定 B.法的遵守 C.法的执行 D.法的适用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法律?其有哪些特征? 2.什么是法律关系? 3.什么是法律体系?

4.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有哪些区别? 5.什么是法律效力?

6.法律责任?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有哪些? 7.什么是权利与义务?两者是什么关系? 8.法治与法制有哪些区别?

9.简述我国的立法指导思想、立法原则、立法体制及立法程序。10.简述法律实施的的内容。

11.简述我国的行政执法体系的构成与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12.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在适用法律规范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3.什么是法律解释?其有哪些类型? 14.什么是法律监督?其有哪些类型?

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B 6.A 7.A 8.C 9.B 10.C 11.C 12.B 13.C 14.C 15.D 16.C 17,D 18.B19.D 20.B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BCDE 3.ABC 4.ABCD 5.BD 6.ABD 7.ABCD

8.ABCD 9.BC 10.ABDE 11.ABCD 12.ABC 13.ACDE 14.ABCD

15.ACD 16.BC 17.ADE 18.ACE 19.ABCD 20.BCD

第二篇:法学基础理论-标准测试题及答案3

法学基础理论-标准测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

l.我国法律规定,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包括有()。

A.未满10岁的未成年人 B.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c被逮捕的人犯 D.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2.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称为()。

A.限制行为能力人 B.无行为能力人 C.有行为能力人 D.法人

3.在我国,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应视为()。A.限制行为能力人 B.无行为能力人 c.完全行为能力人 n部分限制行为能力人

4.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必须 B.可以 C.不能 D.可能

5.法律关系是由()保证的社会关系。A.围家洪缝 B.国家权力 c.国家强制力 D.国家司法机关 6.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

A.可以自己作出一定行为 B.可以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 c.必须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 D.可以要求他人不作出一定行为 7.权利主体之间的权穗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A.法律事实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内容 D.法律关系主体

8.违宪制裁是依据宪法的特殊规定对()实施韵强制措施。A.违宪行为 B.违法行为 C.违纪行为 D.违章行为

9.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10.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另一类是()。A.法律后果 B.法律责任 c.法律行为 D.法律制裁

11.刑事制裁是()对犯罪分子实施的刑罚。A.国家机关 B.公安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

12.夫妻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这种法律关系的客体是()。A.行为 B.非物质财富

C.物质财富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3.法的共同本质是()。

A.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B.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法是领导者个人意志的表现 D.法是全体公民的意志的体现 14.提交会议讨论而被列入会议议程的建议或意志称为()。A.法律草案 B.议案 c.法律草稿 D.法律 15.立法的关键性阶段是()。A.法律议案的提出 B.法律草案的审议 C.法律草案的通过 D.法律的公布 16.决定法的本质的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B.社会经济基础 c.党的政策 D.全体社会的共同意志 17.我国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A.以事实为根据 B.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 D.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18.一个法律行为()引起多种法律美系的产牛。A.不能 B.可以 C.必然 D.肯定

19.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关系进行()的手段。A.强制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引导性调整 D.制约性调整 20.未经正式公布的法律是()。A.有效的 B.无效的 c.部分有效的D.上答案都不对

21.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属性首先是指()。A.法的客观性 B.法的阶级性 c.法的规范性 D.法的强制性 22.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第一层次本质是()。A.统治阶级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活条件以外的其他因素 c.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3.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统治阶级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24.法的国家强制性来自()。A.舆论力量 B.国家强制力 C.政党的力量 D.社会力量

25.《公司法》规定: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一规定属于()。

A.法律的技术性规定 B.法律概念 c.法律规范 D.法律原则

26.法的适用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它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这 表明法具有()。

A.规范性的属性 B.连续性的属性 c.一般性的属性 D.效率性的属性

27.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实拖主要是靠()。A.社会舆论 B.领导的威信 c.自觉遵守 D.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28.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是()。,A.权利和义务 B.物和行为

c.法人和自然人 D.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9.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法律关系的主体。A.不能成为 B.可以成为 c.部分可以成为 D.必然成为

30.法律的公布是指()将通过的法律用一定形式予以正式公布。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主席 C.国家司法机关 D.法律制定机关

3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且有()的社会规范。A.特殊效力 B.普遍约束力 c.一定强制力 D.特定效力 32.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学上称为()。A.法律关系的内容 B.法律事实 C.权利能力 D.行为能力 33.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是()A.民事制裁 B.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法律制裁

34.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含义之一是指()。A.公民在立法上平等 B.公民在执法上平等

c.公民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上平等 D.公民在法的适用上一律平等

35.根据法的域内效力原则,我国法律规范的效力及于()。A.制定规范的机关所辖领域 B.全国 c.我国领土部分 D.我国领土及其延伸部分

36.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 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

A.权力机关的干涉 B.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

c.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D.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37.我国法律规定,无行为能力人,包括有()。A.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B.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c.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D.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38.在我国,法律监督客体的重点是()A.中国共产党

B.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

c.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D.全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39.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分为()。A.国内法和国际法 B.根本法和普通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一般法和特别法

40.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原则。A.法律适用 B.法律制定 c.法律遵守 D.法律实施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法律适用具有如下特征:()。A.它是由特定主体依法定职权来进行的活动

B.它是在说服教育的基础上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法律得以实现的活动 C.它是依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n它一般都要作出适用法律的文书

2-以实施法律的主体和内容为标准,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A.法的制定 B.法的遵守 C.法的执行 D.法的适用

3.能够影响守法主体的范围的因素有()。A.法律的本质 B.政体的性质

C.社会力量对比关系 D.历史及文化传统 4.依法治国的对象是()。A.自然人和法人 B.社会组织

c.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

n国家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5.根据立法主体行为的特征不同,立法可以分为()。A.法的创制 B.法的认可 c.法的修改 D.法的废止

6.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立法指导思想应该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R邓小平理论

c.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法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其作用有()。A.引导作用 B.限制作用--c.促进作用 D.保障作用 E.监督作用

8.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B.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c.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D.法是明确的普遍的规范 9.法治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

A.与人治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 B.依法办事的原则 c.良好的法律秩序 D.代表某种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10.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方面作用有()。

A.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 B.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c.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E.解决经济话动中的各种纠纷 11.法律关系客体包括()。A.物 B.行为

c.自然人 D.精神财富

12.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为()。A.准确 B.从重 C.合法 D.从轻 E.及时

13.法的基本特征是:()A.法由国家机关公布 B.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旌

c.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D.法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 E.法由经济基础决定 14.法的规范作用有()。r A.指导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强制作用 E.预测作用

15.法的非本质属性有()。A.国家强制性 B.规范性 C.阶级性 D.预测性

16.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

A.不包括国内法在内 B.不包括国际法在内

c.不包括已失效的国内法在内 D.不包括已失效的国际法在内 17.划分部门法的标准有()。A.法律的调整对象 B.法律的调整方法 c.法律的调整机制 D.法律的制定时间 18.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为()。

A.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B.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c.属于物质关系 D.以现行法存在为前提 E.由国家政治内容决定的19.法律的溯及力是指()。

A.新法制定颁布后对旧法是否有效的问题 B.法律之溯及既往的效力

c.新法生效后,原有法律是否有效的问题

D.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20.我国现阶段立法指导思想为()。

A.党的政策方针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党的基本路线 D.统治阶级的愿望 E.外国的法律思想

21.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为()。A.以宪法为依据 B.从实际出发

c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D.吸收、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 E.保持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宪法的效力高于法律

B.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 c.国务院部门规章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 D.自治条例可以同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

23.决定一个国家立法体制形成的因素是这个国家的()。A.国体 B.政体

c.文化传统 D.阶级力量对比

24.按照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划分,可以分为()。A.一级立法体制 B.两级立法体制

c.三级立法体制 D.四级立法体制

25.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有()。A.法律规范的规定 B.权利主体的存在 c.法律事实的出现 D.合法行为的产生 26.法律效力是指()。A.对人的效力 B.对物的效力 c.对行为的效力 D.空间上的效力 E.时间上的效力 27.权利能力()。

A.以权利主体的存在为前提 B.以行为能力为前提 c.以相应法律规定为前提 D.是权利主体构成的条件

28.按照法是否规定根本制度和是否具有最高效力,法可以分为()。A.根本法 B.普通法 C.公法 D.私法

29.社会主义法对党的政策的作用有()。A.法是实现政策的重要形式

B.法是定型化、规范化、条文化的党的政策 C.党的政策在制定为法律的过程中将日益完善 D.法对党的政策有制约作用 E.法对党的政策有指导规范作用

30.依责任的性质,法律责任可以划分为()。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违宪责任

31.依制裁的性质,法律制裁可以划分为()。A.民事制裁 B.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违宪制裁 32.法的渊源主要有()。A.宪法 B.部门法 c.地方性法规 D.国际条约 E.实体法

33.法的制定是指一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 件的一种专门活动。A.制定 B.审查 C.修改 D.编纂 E.废止

34.法律效力可以分为()。A.对人的效力 B.对事的效力 c.空间效力 D.时间效力

35.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主体的特点是()。A.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B.享有广泛的权利

c.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是一致的 D.主体与客体是一体的 36.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客观情况。A.发生 B.终止 c.恢复 D.变更 E.消灭

37.立法的准备阶段包括()。A.立法的预测 B.立法的规划的制定

c.立法议案的形成和拟订 D.法律草案的拟订和论证 38.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是()。A.法治是指法律制度,而法制则不是

B.任何国家中都有法制,只有在民主国家中才有法治 c.法治不必蕴含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 D.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但有法治必有法制 39.依法治国的主体是()。A.人民

B.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c.社会组织

D.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任命的国家机构 40.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为()。A.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依据 c.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D.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E.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

4l.法所体现的意志的内容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这意味着()。A.法具有客观性 B.立法应注意现实的经济条件 c.法应随经济条件而发展 D.法不是以意志为基础的 42.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后,就成为()。A.法律规范 B.法律原则 c.技术法规 D.习惯规范

43.法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主要有()。A.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D.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E.确认国家的政治制度

44.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A.政治决定法的产生

B.政治体制改革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C.政治体制决定法的体系 D.政治活动内容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E.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 ' 45.在法的效力等级体系中,下位法制定的依据是:()。A.同级法律 B.党的政策 C.宪法 D.上位法

46.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A.成文法 B.不成文法 c.习惯 D.判例法

47.我国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是()。A.责任法定原则 B.因果联系原则 c.责任相当原则 D.责任自负原则

48.根据法定解释的主体或性质的不同,法定解释包括()。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宪法解释 49.立法程序分为()。

A.法律议案的提出 B.法律草案的审查 c.法律草案的讨论 D.法律的通过 E.法律的公布

50.法律责任的分类,以责任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A.过错责任 B.无过错责任 c.有限责任 D.无限责任

三、判断题

1.狭义的立法程序,仅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刨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的程序。()2.每一个公民生来都具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法治与人治是指两种治理国家的制度和原则,前者强调法律的作用,后者强调人的作用。()4.静态意义上的法治,是指法律和制度,简称法律制度。()5.所谓法的刨制,就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 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6.法的“废除”,是指由于情势的变化等原因,其中不符合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利益,从而 对于原来法律规范作些改变,包括补充和删除某些法律规范。()7.法律的时问效力,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 有无溯及力。()8.法律溯及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前后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9.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 监督。()10.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11.中国公民一律适用中国法律。()12.在中国境外的中国公民,也应遵守中国法律并受中国祛律保护。()13.狭义的立法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广义的立法指最高国家 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法律的活动。()14.立法的主体是法定的国家机关,不是任何的国家机关都可以进行立法活动。()15.判决书、委任状、逮捕证等都具有法律效力,所以是法。()16.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统治阶级的意志必然通过法表现出来。()17.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强制和惩罚来实现的。()18.根据立法主体行为的特征不同,可以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19.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立法活动整个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则。()20.立法具有灵活性,法的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守法等,也有一定的灵活性。()21.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也可以是我国某些法律关系的参加者。()22.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因为法律事实的产生以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为转移。()23.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意志要受法制的制约。()24.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25.行为能力是法律关系参加者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26.法律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27.保证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方法主要是强制方法。()28.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29.法律部门是构成法律的最基本细胞。()30.在许多情况下,作为部门法没有相同名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与之对应。()31.公民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权利能力。()32.国家机关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其权利能力是由该机关的职能、职权决定的。()33.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和国内法律关系中都可充当主体。()34.在任何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都是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的。()35.各种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人都是确定的。()36.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原则包括有法可依。()37.我国社会主义法一般具有溯及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38.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并不都是法的渊源。()39.立法技术主要是指立法表达技术。()40.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 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对象是人民群众及社会生活。()42.民主政治的最基本内涵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权力是有限的。()43.民主政治必然是也必须是法治政治。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44.社会主义法的科学性和进步性是建立在它能够反映客观规律基础之上。()45.法律与党的政策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规范性,后者不具有规范性。()46.党的某些政策可以起到法律的作用,是因为该项政策具有了国家意志的属性。()47.法学上所说的“精神财富”,并非指法律关系主体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48.事件是引起法律关系产生。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49.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规定中的“法律”,是广义上的法律。()50.只有法才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其他社会规范不规定。()

四、简答题

1.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法的规范作用有哪几点? 3.法有哪些社会作用? 4.当代中国立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5.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怎样? 6.当代中国法律适用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7 7.如何理解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8.如何理解法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9.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0.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1.试论述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2.试述法与党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3.试论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A 5.C 6.C 7.B 8.A 9.C 10.C 11.D 12.A 13.A 14.A 15.C 16.B 17.C 18.B 19.B 20.B 21.B 22.C 23.C 24.B 25.C 26.C 27.D 28.D 29.B 30.D 31.B 32.D 33.D 34.C 35.A 36.C 37.C 38.C 39.B 4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BCD 4.CD 5.ABCD 6.ABCD 7.ACD 8.ABCD 9.ABCD 10.ABDE 11.ABD 12.ACE 13.BCD 14.BCDE 15.ABD 16.BCD 17.AB 18.ABD 19.BD 20.BC 2l.ABDE 22.AD 23.ABC 24.AB 25.BC 26.ADE 27.AD 28.AB 29.ABC 30.ABCD 31.ABCD 32.ACD 33.ACE 34.ABCD 35.ABC 36.ADE 37.ABCD 38.BD 39.ABD 40.BCDE 41.ABC 42.AC 43.BCD 44.BD 45.CD 46.AB 47.ABCD 48.ABC 49.ACDE 50.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l.√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法的基本特征包括:①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②法是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③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社会 规范。④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2.【答案要点l法具有下列规范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预测作用。④教 育作用。⑤强制作用。

3.【答案要点】法的社会作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①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国家通过自己的权力系统和法律规则把阶级压迫合法 化、制度化,把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保持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存在所允许的范围 内,即建立起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

②执行社会公共事务。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a.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b.维护 生产和交换的秩序;C.组织社会化大生产;d.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 关产品、劳务、质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利益;e.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4.【答案要点】当代中国立法应该遵循下列原则:①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②立法必 须从实际出发;③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④吸收、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⑤以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⑥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⑦保持法律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5.【答案要点】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体现在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和法与生产力的关系 两个方面:①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②法与社会 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6.【答案要点】当代中国法律适用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③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④实事求是,有错必 纠。

7.【答案要点】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当代中国法律适用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之 一。这项原则有如下三层意思:①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 行使,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无权行使此项权力;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 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③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 格按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

8.【答案要点】法与政治的关系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1)法受政治制约,这体现在:①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② 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I③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 变化。

(2)法服务于政治,这表现在:①在阶级对立社会,法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 系、统治阶级内部及其与同盟者的关系,从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②打击制裁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和其他严重犯罪活动,③调整公 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在发挥政治职能的同时发挥社会职能。9.【答囊要点】法律关系有下列基本特征;①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 系,②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③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 会关系;④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人们之间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

10.【答案要点】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监督主体、法律 监督的客体和法律监督的内容。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作用表现为国家对经济 的宏观调控和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两个方面。

法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其作用具体体现为:①引导作用;②促进作用③ 保障作用④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方面,起到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①确认经济活动主体 的法律地位;②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③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④维护正常的 经济秩序。

2.【答案耍点】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 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其政策理所当然地在国家生活中居重要地 位,对国家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同时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形 式,又对党的政策有制约作用。因此,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互为根据的。它们共同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具体来说,党的政策对社会主义法的作用;①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 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②党的政策对杜会主义法的适用给予指导,即指导执 法与司法。在执法与司法中,要把严格依法办事与坚持党的政策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能 使其对立。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法对党的政策的作用t①法是实现政策的重要形式。法是定型化、规范化、条文化的党的政策,使国家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党的政策。从而正确地 执行和拥护党的政策。②法一般是在总结党的政策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群众 的智慧而制定出来的,党的政策在制定为法律的过程中将日益完善,因而在实践中产生的效 果更为显著,从而使党制定与实施政策的目的得到全面的实现。

3.【答案要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 产生的依据。只有当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制 定为法律,建立起革命的法制。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谈不上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②社 会主义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内容和实质是人民当 家作主,它要求一切上层建筑形式(包括法制)都要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工具的 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以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 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民主,才能调动起广 大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参加立法、执法、守法的活动,法制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法制的发展决定于民主的发展强度。民主越发展,人民群众的责任感越强,法制就越能得到 加强。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因为:①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权利 的范围,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②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和体现了对民主权利的行 使和制约,为人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保证。③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实现民主的程序 和方法,为人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提供了有效措施。④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对破坏民主权 利行为的制裁措施,为捍卫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强大武器。

第三篇:法学基础理论课程推荐书目

法学基础理论课程推荐书目(法学院本科一年级)

说在前面的话:

一:必须有法律人的理想。但是不能让理想僭越法律。法律人的尊荣在于法律人的寂寞。二:别让自己太忙。

三:读书。

书目

罗念生:《罗念生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2_年

翟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

郭建:《非常说法》,中华书局,202_年

《非常读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2_年

杰弗里·图宾:《九人》,上海三联书店,202_年

鲍勃·伍德沃德:《最高法院的兄弟们》,吴懿婷、洪俪倩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2_年 萨达卡特·卡德里:《审判的历史》,杨雄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2_年

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出版社,1999年

《法律的界碑》,法律出版社,1999年

冯象:《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

《木腿正义》,中山大学出版社

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

梁治平:《法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_年,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三联书店

伯林:《俄国思想家》,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2_年

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

茨威格特和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2_年

兰博约:《对抗式刑事审判的起源》,王志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2_年

第四篇: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30分)

1、学生学习外语需要大量的(D)

A.测试

B.翻译

C.天赋

D.实践

2、在我国,英语被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C)

A.必考课程

B.网络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

3、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

(A)

A主体作用

B.主导作用

C.主观作用

D.客观作用

4、在基础英语课程体系中,除了教科书外,还有更加广泛的(C)

A.联系资料

B.教辅资料

C.课程资源

D.网络资源

5、国家英语课程要求开设英语课程的起点是

(B)

A.小学1年级

B.小学3年级

C.初中1年级

D.高中1年级

6、国家课程三级管理机制是

(A)

A.教育部、省和地区

B.国家、地方和学校

C.省/自治区、市和县

D.地区、学校和教师

7、说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和

(B)

A.输入信息的能力

B.输出信息的能力

C.辨认语言的技巧

D.理解话语的技能

8、检验学生语言理解、分析和加工能力的客观标准是

(D)

A.书面语

B.口头语

C.语言形式

D.语言表达

9、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手段和理解与表达英语的形式是

(B)

A.读写

B.听说

C.画画

D.唱歌

10、英语课程标准四级阅读技能目标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

(B)

A.4万词以上

B.10万词以上

C.15万词以上

D.20万词以上

11、建立学习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是

(C)

A.教师

B.家长

C.学生

D.学校

12、能够使语言发挥其表意功能和交际功能的是其

(B)

A.稳定性

B.有声性

C.符号性

D.语法性

13、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

(B)

A.语言理解分析能力

B.语言综合运用能力C.真实阅读写作能力D.语音语汇语法能力

14、早期的研究把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和

(C)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融入型动机

D.附属型动机

15、学校的期中或期末考试是

(A)

A.业绩考试

B.水平考试

C.分级考试

D.诊断考

填空:(20分)

1、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

(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2、《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3《标准》对

(语言技能

语言知识

情感态度

学习策略

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

4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

调控策略

交际策略

资源策略)等。

5、《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是指、、、、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2、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

判断:(10分)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

(正确)

2、基础英语语言知识是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确)

3、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等于考试,考试是评价的唯一手段。

(错误)

4、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从小至单个的词到大至语篇的各个层面都体现出文化内涵。

(正确)

5、提倡探究式学习是排除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是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和途径。(错误)

名词解释:(10分)

1、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2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任何材料和物质条件。它包括:可以作为学习和教学内容的材料以及使学习和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和设施。

3、新作业观

作业不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学习,而是师生、学生之间多种多样的互动。作业不是惩罚、控制和鉴别学生的手段,而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4、新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是学生的精神教练.5、新教材观

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新教材表面看来简单了,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超越教材。

简答:(30分)

1、在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中,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二者的关系时,应该注意哪几点?(8分)

1)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

2)防止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3)倡导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模式。

4)针对初中学段学生的特点,正确把握语言基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8分)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建立情感态度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3)结合英语学习内容,讨论有关情感态度的问题。4)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3、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是什么?(8分)

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

4)对学生的平评价重激励、重发展、重能力。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应做到哪几点?(6分)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六、论述题(15分)

依据《标准》,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哪些内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2.运用《英语课程标准》阐述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在活动中所学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其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价值的直接感受,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任务驱动型学习有较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看到成就,体验成功,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

(4)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到自我的不足,有助于激发自我完善的欲望,启动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

(5)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因此有利于培养责任心。

(6)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有较多的人际交往,有较多的机会思考、决策、应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感,发展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7)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扮演着一个角色,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语感的生成。

(8)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不可能单纯使用一种技能或一项语言知识,因此有助于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学生更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得体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9)学生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把所学语言较顺利地应用于真实交际。

(10)采用任务驱动型学习的方式可以改变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的知识传授比重较大,语言实践不足甚至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现状,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英语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

(40分)

1.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有:

1).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__兴趣_______,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___合作精神______。

2).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_____创新精神___。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____想象能力_____和创新精神。

4).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_健康________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小学阶段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如下:

_____听__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__说______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__读______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___写_____是运用书面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

3.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__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__________

4.《标准》以人为本,遵循“__为用而学,___在用中学______,____学了就用___”的原则,对各级目标以学生“___能做什么(can

do)______”的形式具体描述该级别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操作性要求。

5.教育评价包括教育测量与___教育评估______两部分。

6.英语课程目标按照国际通用的能力水平设立_九____个级别?其中三、四年级应完成___一__级目标,五、六年级就完成____二_级目标,七-九年级分别要完成____三、四、五_级目标,高中阶段要完成____六、七、八_级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

(30分)

1.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是什么?(a

b

c

d

e

f)

A.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B.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C.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D.

采用灵活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E.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F.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2.英语课程设计思路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目标结构,保证国家英语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哪几个方面?(a

b

c

d)

A.

有利于解决以往各学段之间缺乏衔接,教学内容和要求重复,一刀切等现象,保证英语教学的连续性。

B.

有利于解决各地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C.

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体现个性化学习的多教学模式的建立。

D.

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3.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建立在哪几个方面的基础上?(a

b

c   d

e)

A、学生语言技能

B、语言知识

C、情感态度、D、学习策略

E、文化意识

F、自主学习能力

4.      下面几项哪些是二级课程总体目标的描述?(b

c

d

e

f)

A、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

B、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C、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D、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和歌谣。

E、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简单的故事、并讲述简单的故事。F、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

5.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是什么(a  c

d

e)

A.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B.       课程评价要自始自终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和鼓励性原则。

C.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D.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激励,重发展,重能力。

E、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6.英语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a

b

c

d

e)

A.

课程评价要自始自终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和鼓励性原则,要有益于保护并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

评价要坚持发展性原则,评价结果既反映学生学习现状又反映学生发展潜能。

C.

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合作的原则,提倡教师与同学的合作以及同学间的合作。

D.

课程评价要坚持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E.

要注意评价的过程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7.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a

b

c

d)

A、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关系;B、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C、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D、关注情感态度是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重要特征之一。

8.什么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a

bc)

A.

使用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B.

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C.

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相互促进。D、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

9.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abcd)

A.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B.

建立情感态度的沟通和相互交流的渠道。

C.

结合外语学习内容讨论有关情感态度的问题。D.

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10.《标准》中学习策略可分为哪几类?(abcd)

A、认知策略

B、调控策略

C、交际策略

D、资源策略

11.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abcd)

A.

加强反思和监控。B.

根据学习风格调整学习策略。

C.

注重交流和相互学习。D.

教师要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

12.下面哪些是任务活动的类型介绍:(abc)

A.

信息传递型B.

推理决定型C.

观点阐述型D.

理论分析型

13.任务驱动型学习活动的目的?(abc)

A.

学习人际交流,用所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信息,交换意见,沟通感情,建立和维持某种人际关系。

B.

学习从社会媒体获取用语言传播的信息,并付之应用。

C.

学习欣赏与所学语言水平相当,但语汇有所扩展的作品,如故事、诗歌、歌曲、戏剧等,并能对其作出反响,甚至自己进行创作。

14.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有什么重要意义?(abcd)

A.

任务驱动型学习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活动。B.

任务驱动型学习有较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C.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看到成就,体验成功,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

D.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到自我的不是,有助于激发自己完善的欲望。

15.以下几点,哪些能体现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abcd)

A.新课程标准如何得到家长的理解。B.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案如何得到校长的支持。

C.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同科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D.跨学科教师之间沟通,相互交流的灵感启迪。

三、判断题。

(20分)

1.情感态度指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x)

2.英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处理具体问题的技术或技巧,类似于足球中的技术(x)

3.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v)

4.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在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有的情况学生可以自己确定专题。(v)

5.学生在任务驱动型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把所学语言顺利地应用于虚拟交际中。(x)

6.采用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可以改变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的知识传授比较重大的语言实践不足的现状,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v)

7.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v)

8.在任务型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但应该是课堂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还应该充当学生的“活字典”、“资料库”,从教师的职责出发,观察、监控课活动的进展。(v)

9.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给予了教师创造的空间,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合作和沟通能力。(v)

10.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评价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的。(v)

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建立情感态度的沟通和交流渠道。3)结合英语学习内容,讨论有关情感态度的问题。4)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4、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是什么?

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2)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与平衡。4)对学生的平评价重激励、重发展、重能力。

5、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填空题(46分,每空2分)

1.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___必修____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2.《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__五_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__八__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3.《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___能够做某事________”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中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___形成性

____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___终结性____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

5.7—9年级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建议每周不少于

___四____课时。

6.____听力测试_______在学期、学年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___主观题____。

7.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___综合语言应用_________能力。

8、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9、《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二、判断题:10分)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T)

2、基础英语语言知识是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T)

3、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等于考试,考试是评价的唯一手段。(F)

4、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从小至单个的词到大至语篇的各个层面都体现出文化内涵。(T)

5、提倡探究式学习是排除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是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和途径。(F)

6、听和读是由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说和写是由外部语言转换成内部语言。(F)

7、少年儿童具有成年人不可比拟的语言学习优势。(T)

8、我们提倡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全面素质以及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评价。(T)

9、评价就是指考试。(F)

10、考试成绩统计常常要做的是通过计算集中趋势,了解考生的典型的或是普遍的应试表现。平均数是计算集中趋势最常用的方法。(T)

一、填空题(52分)

1、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__________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1、英语

2、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___________,使学生树立___________,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_________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兴趣,自信心,合作,英语基础知识,世界和中西方

3、《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_______个级别,并以学生“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3、九,能够做某事

4、国家英语课程要求从___________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_____________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_____________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级为第二、五、八级之间的过渡级。4、3年级,6年级,第五级(累计11分)

5、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5、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6、语言技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_____________是理解的技能,_____________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6、听、说、读、写,听和读,说和写

(累计20分)

7、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五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7、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8、《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是指8、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

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9、小学阶段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如下:

_____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_____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_____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即辨认文字符号并将文字符号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输入的能力;______是运用书面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9、听,说,读,写

10、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6年级英语课程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3、4年级以短课时为主,5、6年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2课时。班容量一般不超过______人/班。7~9年级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建议每周不少于

_______课时。10、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40,411、______测试在学期、学年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_______题。11、听力,主观(累计40分)

12、语言技能一级目标:能唱英语儿童歌曲____________,说歌谣_____________,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语言技能二级目标: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____________(含一级要求),能演唱英文歌曲______________(含一级要求),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少于20~25分钟)。12、15一20首,15一20首,30-40首,30-40首

13、语言技能三级目标: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到________以上。语言技能四级目标: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___________以上。语言技能五级目标: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_________以上。13、4万词,10万词,15万词

14、语言知识二级目标: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________________单词和_______左右的习惯用语。语言知识五级目标:学习使用______________单词和_____________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语言知识八级目标:学会使用_________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14、600~700个,50个,1500~1600个,200~300个,3000个(累计52分)

二、多项选择题(12分)

1、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是什么?(a

b

cd

e

f)

A、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B、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C、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D、采用灵活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E、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F、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2、下面几项哪些是二级课程总体目标的描述?(b

c

d

e

f)

A、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

B、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C、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

D、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和歌谣。

E、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简单的故事、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F、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

3、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a

b

c

d)

A、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关系;

B、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C、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D、关注情感态度是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重要特征之一。

4、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a

b

c

d)

A、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B、建立情感态度的沟通和相互交流的渠道。

C、结合外语学习内容讨论有关情感态度的问题。

D、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

5、任务驱动型学习活动的目的是(a

b

c)

A、学习人际交流,用所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信息,交换意见,沟通感情,建立和维持某种人际关系。

B、学习从社会媒体获取用语言传播的信息,并付之应用。

C、学习欣赏与所学语言水平相当,但语汇有所扩展的作品,如故事、诗歌、歌曲、戏剧等,并能对其作出反响,甚至自己进行创作。

6、以下几点,哪些能体现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a

b

c

d)

A、新课程标准如何得到家长的理解。

B、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案如何得到校长的支持。

C、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同科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D、跨学科教师之间沟通,相互交流的灵感启迪。

三、判断题(16分):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T)

2、英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处理具体问题的技术或技巧,类似于足球中的技术(F)

3、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等于考试,考试是评价的唯一手段。(F)

4、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从小至单个的词到大至语篇的各个层面都体现出文化内涵。(T)

5、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在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有的情况学生可以自己确定专题。(T)

6、在任务型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但应该是课堂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还应该充当学生的“活字典”、“资料库”,从教师的职责出发,观察、监控课活动的进展。(T)

7、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等于考试,考试是评价的唯一手段。(F)

8、少年儿童具有成年人不可比拟的语言学习优势。(T)

四、简答题(20分)

1、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1、任务型教学就是以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学习成果或教学成效。

2、你认为英语教学的课程资源有哪些?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什么作用?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还包括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还包括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多媒体光盘、配套读物等。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作用:增强直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创设语言学习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答案: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事例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合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显示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主人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5)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6)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突破学科中心。• 改善学习方式。

• 体现主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7)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指:(1)学生的全面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调整课堂教学目标。一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在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

• 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8)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9)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哪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5)由信息的单向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转变

(10)新课程下的课堂有哪些主要特征?

• 要有科学的教学目标。• 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有充分的思维训练。• 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

(11)课堂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

• 目标导向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的原则。• 知情并重原则。• 开放性原则。

(1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含义是什么?

(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

(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13)“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14)“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 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 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 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15)“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 面对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16)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 认识数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的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 在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数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在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应当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准》中确定了这方面的目标与要求,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 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况、有利用学生数感的主人方式,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

(17)怎样认识数学教学?

• 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谁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 教师的角色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是说,数学课程的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18)如何认识教学教育评价?

• 要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过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 拓展多样化的主人目标的方法。

《标准》所倡导的是主体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的主人方式。这里的“多元”和“多样”是继续探索解决的研究课题。•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标准》指出,“改进教师的教学”,是主人的一个主要目的之一。

(19)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 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为此《标准》在各个学段都将“投入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作为本学段统计学习的首要目标,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从“有所体验”、“经历”到“从事”。•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在课程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以决策的作用。为此,《标准》在各个学段都提出,要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和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5(20)《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加强和削弱了哪些方面内容?

课程内容加强的方面:

• 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代数的意义。• 增强应用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 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数与代数规律和模式的探求。课程内容削弱的方面:

• 降低运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 降低对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的要求。

(21)《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领域强调、注意哪些方面内容?

• 强调统计与概率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 强调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 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注意统计与概率和其他内容的联系。

• 注意避免单纯的统计和对有关术语进行严格表述。

(22)“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特点有哪些?

• 密切联系实际。• 综合应用知识。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这一部分学习活动的另一重要目标。实践和综合应用是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基础上设立的,是综合运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形式体现出来的。• 以探索为主线。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形式要多样化。

• 数学小调查。• 小课题研究。• 动手做的活动。

法学基础理论-标准测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