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我国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21-97333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4 02:10: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国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我国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在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及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我国公民环保意识滞后、参与性差、机制不健全等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思考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rmon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current society.Aiming at th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blems at present, such as our country citize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lag,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thinking about his.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thinking

B845.65

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几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严重透支了人类幸福家园所依赖的物质资料和生态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生态治理模式不仅没有改变人类所面临的处境,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近日,媒体上火热曝光的“北京PM2.5指数爆表事件”以及“十面霾伏”等字眼充斥着银屏,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刃刺进人们的心里,打碎人们幸福生活的梦想,在食品安全、水源污染等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再度出现空气重度污染事件,人们的生活毫无幸福感可言。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树立生态文明观,加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建立生态文明社会迫在眉睫。而在生态文明环境的营造上,软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生态文明软环境是指相对于生态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发展程度直接与当地的生态软环境密切相关。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得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扎实推进。

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仍任重道远,研究中发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我国公众的生态意识淡薄,参与性差。在大多公众意识里,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对于自身应该做的、能够做的缺乏清晰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如果自己的环境利益没有受到实质侵害时,他们大都不会“多管闲事”,能忍则忍;而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又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维权艰难。所以,生态文明理念要进入广大百姓的头脑里还有一个漫长的道路要走。二是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监督机制,而社会监督是最有力、也是最能让公众参与的一种机制,可是我国很多公民目前连监测环境的健康指数以及反馈渠道知之甚少,即使发现污染事件,也无处反映。三是现行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生态环保指标权重低。在我国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过大,生态环保指标比重较小,导致一些部门在决策规划实施过程中仍然采用过去GDP考核的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式,造成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三、推进我市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软环境。而开展全民教育、推动公众参与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不失为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只要我们将这几者协调起来,发挥其合力作用,就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一)开展大范围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全民教育

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治本”入手。“本”就是深藏于人们心灵的以生态道德意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意识或观念。生态文明能否转化为人们的意识、能力和社会实践,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的全民教育,提高全民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和能力。因此,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与法律意识,从而使以科学的态度善待自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道德自觉,无疑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

那么,应如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本人认为,青年和儿童才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希望,学校应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政府相关部门应抓住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机遇,把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作出贡献。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格局,推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目标,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要在各级学校课程教育中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同时,依靠传统学科课程渗透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建立起社会、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除了青年儿童这些生态文明建设主群体之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知识的普及力度,不断丰富环保宣传教育方式,针对社会上其他各类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寓教于乐,采取更加贴近公众生活、更加生动的教育形式,进行“道德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约束”,从而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

(二)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只有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才能依靠公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来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民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环境决策参与权、环境监督权和环境诉讼权利。二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公众了解到信息,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例如美国制定的〈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法〉规定环境信息对公众公开;德国的〈环境信息法〉规定每个人都有权了解政府机关所拥有的环境信息。在我国,202_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的知情权也作出了相关规定,但不是很具体,因此,对于环境知情权,应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政府有义务公开其所拥有的有关环境信息,公众也有权请求政府公开相关信息,并且这种权利应予以保障,同时还应规定信息公开的内容要清楚、具体,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要详细、明白,不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让公众造成认识误区,影响其权利的行使。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网站、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公开生态环境信息;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根据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级别及潜在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管理。

(三)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

监督机制的健全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一是加强司法监督。通过对资源环境法治文化的大力宣传,激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强化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建立受理公民对行政行为申诉的机制,推进政府问责制度的落实,积极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严格规范开展。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提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监督有关部门依法行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四)科学确定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十八大精神,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中,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也最应该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政府部门转变观念重要的指挥棒,指挥棒对了,生态文明的整体推进才有动力。因此,对于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应作重大调整,淡化以往的GDP考核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以绿色GDP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来引导各行业各部门的日常行为、重要发展决策、规划走向绿色发展之路,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要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考核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标准。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概述、我国生态观的进程、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这四方面来阐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当时人类还是生存于自然状态,人类的生存生活资料严重不足,需要迫切解决该问题。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资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起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还没有对生态带来威胁。到了19世纪,工业文明快速发展,近代工也文明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必然包含整个自然界。马克思既看到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也看到了其消极作用——人类无节制地 攫取自然界物质财富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攫取剩余价值对自然界的破坏。他们指出,资本对自然界的统治征服中,造成了土地肥力的破坏、植被的损毁、水土流失,从而也造成了对人类自身可持续性生产的制约。马克思看清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矛盾,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这个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批判,改造传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

这既不是抛开人的因素从单纯的从自然界出发,去寻找单一抽象的客观性,也不是抛开自然界从人的因素出发,去分析单一抽象的主观性,而是从不断在从事实际劳动的人出发,从人、自然、社会三者的相互作用出发,建立一种崭新的实践的辩证观。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首先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社会性地组织起来、通过物质性生产劳动而展开了的复杂的历史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就表明现实的世界是人与自然不断相互作用的世界,绝不是人类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简单相加,而是他们相互交织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2、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承认,无论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程度如何,“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恩格斯绝没有认为人类可以轻易地掌握与运用自然规律,更不认为人类可以无视和践踏自然规律,他“自然的报复”那段话:“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那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意指资本主义的环境破坏是一种普遍的、全球性的生态破坏,这根源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冲动和全球性生产体系,因此,资本主义的侵略不仅是资本的全球侵略,也是生态环境的全球侵略

3、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社会观

马克思还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他明确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二、我国生态观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客体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而且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建设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做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当时的生态认知水平,其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也是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观的基本形成

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浩劫,中国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已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相继出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统筹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宝贵的论述,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基本框架。他提出依靠科学技术保护环境和开发资源。重视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我国迈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第一步,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与执法机构陆续成立,全社会形成义务植树的良好风气,(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观的发展完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增大”②以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实际,对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生态观,形成了一系列更加全面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思想。

第一,生态环境问题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江泽民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理念,指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③;第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江泽民将生态环境建设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创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⑥的科学论断,并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加强环保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三)我国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及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 生态文明” 的科学概念,同时,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规定了“ 建设生态文明” 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战略任务。202_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全会通过的关于我国“ 十二五规划” 的建议,都高度重视“ 两型社会” 建设,强调要“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2_年10月19日,《 人民日报》。

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要求全社会“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通过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大路线。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并且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新的文明形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中国人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转变为行动的指南,更好地将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_.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荒漠化日益严重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目前全国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总面积的1/3。其次表现在土地沙化趋宽。沙化土地在新、青、宁、甘、陕、蒙、冀、辽、吉、黑10个省、自治区,面积达 168.9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7.6%。

2、各种污染严重

在我国,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据调查,全国73%的城市的河水不宜饮用,42%的城市地下水及七大水系近半河段受到污染。

3、动植物种类不断减少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珍稀植物和动物失去了再生和繁衍的基本条件,目前不少物种濒临灭绝。据统计,当前我国有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恶劣生态环境的威胁,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所列的640个物种中,占了156个。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1、树立并强化生态文明观

第一,转变政府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观。我国传统的经济是一种粗放式经济模式,高消耗、高污染的缺点,现在政府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理念,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同时摒弃“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

第二,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有生态正义感,企业要主动承担起在发展中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引进先进技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应树立起兼顾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第三,改变公民生态价值观念,引导正确的消费观。中国普遍民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不高,这种错误的生态价值观念是不可取的。公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群体之一,环境质量的好坏与民众息息相关。

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第三篇: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采取积极而有效的途径,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引言: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总书记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说明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结合对十八大以来系列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相关辅助教材的学习,从总体上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讨论,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十八大报告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对生态文明这样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主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其次从目标来看,生态文明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及生态危机等问题,因此,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对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的恢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多次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和谐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总书记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凝聚到了两个基点上: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联系起来,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重大布局的重要内容;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最重要也最难处理的关系——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对立统一辩证法贯通起来,就是要求我们在两山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直接从绿水青山走到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就是跨越“环境卡夫丁峡谷”的那座桥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载体。这两个基点缺一不可,当二者合一,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尽最大可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卓越成就。毋庸置疑中国俨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骄人的成绩背后却隐藏着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一方面,自然资源逐渐减少或衰退:可用土地面积在缩减,森林面积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矿产资源总量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工业“三废”的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我认为出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发展不合理。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优先发展重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沿用“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代价。

第二,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我国人口每年仍在急剧增长。习近平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2]因此,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的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会更大。

第三,缺乏生态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是直接出于破坏的动机,而是对自然生态坏境和自身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果缺乏全面认识和监控造成的。”[3]由于人们在生活中缺乏生态意识,忽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也不注意节约资源,从而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以上所述可知,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十分严重,总书记在十八大前后重要讲话和报告中系统地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节约资源、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制度建设,这是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概括。因此,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我认为建设生态文明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l、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利用自然规律,要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加强我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搞建设求发展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规律改变违背自然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要转变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传统观念,代之以“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新观念。

3、要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

4、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环境敏感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其实行强制性保护,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实现部分产品或者行业的整体性退出。

5、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

五、总结

通过上述对我国生态文明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的一系列分析和讨论,我们深刻认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根本举措。在当今这个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特殊时期,我们必须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第四篇: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二、我国提出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及重要历史意义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我国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意义

(1)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一个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纳入领导干部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要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

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们可以预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诸多方面得到长足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五篇: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因此,正确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实现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现状 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我国虽然总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破坏严重,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主要表现为:

(一)水和大气环境形势危急

202_年水利部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约为3.23亿左右,其中9084万人受到水污染的影响。全国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平原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202_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14.4万吨,居世界前列。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依然较重。在202_年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占52.9%。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比如说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十几所城市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二)生态系统脆弱

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不断加重。森林的覆盖率虽然持续增长,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功能差的态势非常明显;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仍处于局部改善而整体恶化的态势;土壤退化状况愈趋严重,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成为危害生态环境、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水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明显;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有害物种人侵越来越多;海洋生态系统受损态势明显,近海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许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三)环境噪声与固体废物污染的问题突出

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恶化,受噪声影响的暴露人口增加,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环境噪声投诉长期居高不下。群众来访中近三成反映噪声污染。202_年,全国354个监测城市中,区域环境质量好的城市仅占5.9%,有24.3%的城市为轻度污染,有1.1%的城市属中度污染。

另外,固体废物污染程度不断加剧、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与农村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都在不断增加。202_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0.4亿吨,比上年增加7.3%;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70亿吨,占地80多万亩,近年来平均以每年8%—10%的速度在增长。

(四)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凸显 在全球环境问题上,我国既是原发地之一,又是重灾区,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持久性有机污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退化、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等。我国面临的区域(双边)环境问题繁多,跨界影响关系复杂,主要包括涉及十多条国际河流的跨界水资源开发和污染、周边海洋污染、东亚酸雨、东北亚沙尘暴、汞污染、大气棕色云等问题。

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_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十八大报告中,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八大报告还系统地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节约资源、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制度建设,这是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行动的概括,吹响了“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角。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实际行动。

总之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排减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标志性成果。“代价小”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续”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率。

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让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重要的生态系统,实行强制性保护,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实现部分产品或者行业的整体性退出。

从“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再到“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这个艰巨而长远的目标及时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也要将这种观念植入心里,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自己的力。

参考文献:

[1]徐燕秋,何玉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J].兰州学刊,202_(08).[2 ]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02_.[3] 徐雁飞 ,董文渊 ,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 《林业调查规》202_(3).[4]张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教育》202_(2).[5]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_(4).

我国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