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对比研究
编辑:玄霄绝艳 识别码:21-94010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8 19:03: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对比研究

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对比研究 李楠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举措。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及路径选择、基本模式以及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认为建设新农村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小康社会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文化建设、增加农村公共品支出等办法,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的农村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简单比较分析,吸取了或外建设先进经验,为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提供了必要参考。

关键词: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

模式

国内外

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模式的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期,而农村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发展的宏观环境从半封闭状态进入了全面开放状态,农民的思想准备不足;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三农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是当前我国农村状况的真实写照。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另一方面,我国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作重大历史任务来抓。与此相适应,学术界对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下面对学者界关于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综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及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自然、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形式到内容、从发展途径到发展模式都将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些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虽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但对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示范、借鉴和启示意义。

1、科技兴村模式。即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改造低效率的工作方式,整合各个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重点突出素质技能培训和农民互助组织建设,推动各项涉农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把传统的农村带进全面现代化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这就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率先在全国推出的“电子农务”模式。它让农民拿得起锄头,也拿得起鼠标,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了与全国农产品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网上“自销”。

2、农业兴村模式。即通过走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一体化路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江苏省常州市的新华村,改变种植模式,组建花木科技公司、水产养殖公司,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兴村之路。

3、工业兴村模式。依托乡村工业企业实现了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河南的南街村、刘庄村,江苏的华西村等都是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4、商贸兴村模式。依托本地的历史传统、地理条件而发展商贸业,通过建设现代化、专业化市场来发展物流业和商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如河南西滑村发展汽车运输业、史家河村建汽配交易市场等都属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5、旅游兴村模式。依托本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如湖南省韶山村依托韶山革命圣地的知名度,安徽省辅村依托黄山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兴村的典型代表。[1] 与上面的研究视角不同,张利庠对新农村建设的起步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新农村建设有八种模式:(1)工业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2)特色产业带动型。这一模式需要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3)畜牧养殖带动型。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规模化的畜牧龙 头企业、特色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市场需求。(4)休闲产业带动型。采用这一模式应具备交通便利、有怡人自然环境和满足城市游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5)商贸流通带动型。该模式也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6)旅游产业带动型。该模式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自然与人文资源)。(7)合作组织带动型。这一模式必须要以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8)劳务经济带动型。这一模式对于本地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地区而言无疑是值得借鉴的。[2]

二、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和科学内涵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城乡差别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非常突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新阶段,完全有能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3]

中央文件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行了概括。围绕这个目标,学者们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阐述,认为新农村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的范畴,是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4]。(2)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包括农村政治发展。(3)新农村建设既包括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可以概括为“五新”: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5]。(4)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包括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村庄环境的整治,农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村一级组织的加强。(5)新农村建设是涵盖“三农”,涉及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多元化目标体系。而不是仅仅指“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一个侧面——“农村”的建设,其目标也决不仅仅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6)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既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也包括农村的上层建筑,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6]。

三、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简介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介绍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发达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介绍,以日韩和欧盟为例;二是发展中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介绍,以巴西和印度为例。

(一)发达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

1.欧盟模式。1962年,法国、荷兰、意大利推动欧洲共同体建立了共同的农业发展政策,在各项政策的统领下,欧盟农村建设经过了以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关注农村发展过渡和与农业共同发展的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围绕着农村地区开发这一农村建设主体,欧盟建立 了涵盖农村各方面的开发项目,并对此进行了大量补贴,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欧盟理事会1999年制定了“关于欧盟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支持农村发展条例”。该条例围绕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和农村遗产保护、农村地区竞争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先资助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并落实了相应的资金。此外,还有欧盟地区发展基金、欧盟社会基金和渔业指导财政资金,也支持农村发展。其模式就是由政府启动,制定农村开发项目,并在政府投入下的农民广泛参与的农村发展建设模式。

2.日韩模式。韩国日本两国农村发展建设背景基本相同,但两国在农村发展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在交通方面,通过改善农村公路,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居住方面,通过改善住房条件,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电普及,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通过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得到极大的实惠。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村建 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由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统一推动和实施;二是准确定位。韩国政府将农民定位为农村建设的主角,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只是充当引导、援助作用的配角;三是援助方式上,做到重点突出。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领域投入;四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采取分类激励村庄、民选产生村领导、强化村民会议、资金用于民众相关领域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的积极性[7]。日本紧随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以振兴产业为手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振兴衰败的农村为目标的造村运动[8].。两国的模式可以概括为由政府发起,官民结合的全民性农村建设运动。

(二)发展中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在农村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从两国农村建设的内容和发展历程来看,在两国经济发展中,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程度都大大落后于城市。为了农村的发展,巴西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法规,为其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印度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这两国模式虽不同与发达国家,但同时也都是都是由政府主导的[9]。

四、国内外模式的对比分析及启示

同国外发展模式相比,相似之处是,都是由政府发起,并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公民共同参与;不同之处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在筹资模式上更多元化,在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上分类更细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模式。国外如日韩模式也有其优越之处,这两个国家准确定位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且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理念;此外,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外政府都大力投入资金,以政府资金为主。

由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得到以下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益的启示:一,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要结合本国国情,考虑到本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与上述各国相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农村地区发展地域差异更大,因此,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找出适合我国农村建设新模式。二,准确定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从国外新农村建设实践来看,政府只是型农村建设的配角,只起到引导、统领、服务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更好地唤起农民的自主意识,提高农民的素质,激励农民广泛参与建设,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只有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发展。三,在制定配套政策和法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纵观上述国家农村建设的模式,在保障制度完备的情况下,财政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四,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重要技术投入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晓帆,林芳兰.新农村建设模式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_(2):28-30.[2].张利庠.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J].北京农业,202_(7):2-3.[3].王再文,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2_(2).[4].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理论参考,202_(1):7-8.[5].马晓河.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J].决策,202_(1):50-51.[6].王平,林毅夫.从“新农村运动到”“新农村建设”——专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J].理论参考202_(1):23-24.[7].侯彦全,姜亚彬.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分析研究及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_(5).[8].陈磊,曲文俏.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当代亚太[J].202_(6):29-35.[9].董金柱.印度与巴西的乡村建设管理法规及启示.国际城市规划[J].202_(2):21-25.3

第二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根据我们的的实际采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有四种不同的建设模式:第一,政企联建型。政府与开发商联建,一部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一部分土地用于安置当地农民,开发所赚的钱用于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典型的就是荥阳的洞林湖新村和邢村新村;第二,集体代建型。乡镇集体或者村集体统一委托建筑公司建,群众购买,微利经营,如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龙堂村。第三,村民自建型。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群众在原有的宅基地上自建,如中牟县大冶镇的刘碑中心社区。第四,政府代建型。这种模式下,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农民的宅基地和部分耕地进行征用,在为农民建设新的社区的基础上提供征地补偿,比较典型的是郑州市姚桥乡的姚桥社区和磨李社区

4.农村新型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1)市政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道路(社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自来水,电,暖,气等

(2)公共服务设施

(3)文化服务设施

关于建设资金问题,李亚提出,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舍得拿出资金倾斜、支持社区建设;二要整合涉农资金,按照“职能不变、渠道不乱,打捆使用、各尽其功”的原则,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要广开融资渠道,能够市场运作的通过社会资金参与、金融支持、以地生财、群众自筹、社会捐建等方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四要鼓励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统筹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用地需求和社区建设、群众就业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5种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5种模式

模式一 市场运作型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筹措资金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市场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重在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于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土地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地方,可以通过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业主开发、集中建设,实现整体搬迁,整合成为新型农村社区。

外地不少地方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许昌市鄢陵县明义社区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就是利用生态优势,将社区二期开发节约出的990亩土地中拿出300亩,用于旅游业发展,从而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该社区的幼儿园、超市、商业街等一切用作经营的配套设施建设,也都采取企业运作的办法来解决资金问题。

模式二 政府主导型

对县、乡财政基础较好或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BT、BOT等模式开发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

所谓BT模式,是指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

所谓BOT模式,是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它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目前,BT模式、BOT模式都是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的形式。

模式三 企业参与型

采用这种模式,需要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

许昌市长葛市古佛寺社区建设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该社区的居民房屋建设面积为19万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6亿元。为筹措建设资金,古佛寺社区将腾出的690亩土地交由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使用,公司拿出补助资金1.035亿元,用于居民房屋建设,这样农民户均只拿1万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众品公司部分用于建设养殖基地和果蔬加工基地,剩余土地用于众品公司扩大发展。社区居民不仅能够获得土地入股的股金,还可以到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实现了双赢。

模式四 政策引导型

对位置比较偏远或者深石山区、地质灾害威胁区、煤矿塌陷区、矿区等不宜居住的地方以及扶贫搬迁的村庄,要重点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实施整体搬迁,就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

该模式可以解决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区域内的农民的生存生活和脱贫致富问题,而且为改善和恢复迁出地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达到扶贫与生态建设双重效益。我市伊滨区寇店镇和谐社区杜寨小区建设就属于该模式。该小区是洛阳龙门煤业常村煤矿塌陷区杜寨村搬迁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计划安置杜寨村搬迁居民400余户1700余人。小区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杜寨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再如新乡市。该市将异地扶贫搬迁、南水北调库区移民搬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搬迁与新型农村社区统筹规划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模式五 自筹自建型

对位置相对偏远但地方政府有一定财力的地方,可以采取规划一步到位、群众自筹自建的模式,逐步予以推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各地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和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去创造性的落实。

毫无疑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遵循规律,切实做到一切按照规律办事,违反规律的事情坚决不能干,符合规律的事情则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干。当前,我们就要抓住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个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借势而上。正如市委书记毛万春所讲,要进一步形成破解难题、攻坚克难的良好态势和气势,争取更有作为,就要遵循好、运用好市场经济规律、群众工作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律。

第四篇:国内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比研究

国内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比分析研究

一、衡量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的生态、绿化环境建设水平的标志主要有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其中,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在国内和国际已有一定标准并定期进行评选,绿色生态城市目前虽无一定的标准和评选活动,但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追求的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1.园林城市

在我国,园林城市评选活动是1992年由建设部组织的,当时仅制订了十大标准,到202_年5月,国家建设部正式颁发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侨城园林景观公司 侨城园林景观公司www.teniu.cc侨城建设公司www.teniu.cc 景观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

第五篇:国内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比研究

国内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比分析研究

一、衡量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的生态、绿化环境建设水平的标志主要有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其中,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在国内和国际已有一定标准并定期进行评选,绿色生态城市目前虽无一定的标准和评选活动,但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追求的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1.园林城市

在我国,园林城市评选活动是1992年由建设部组织的,当时仅制订了十大标准,到202_年

5月,国家建设部正式颁发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侨城园林景观公司.cn侨城建设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

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对过去的十大标准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国家园林城市的评选标准包括:组织管理10分、规划设计10分、景观保护8分、绿化建设30分、园林建设12分、生态建设15分、市政建设15分、特别条款等八项,其中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三项是基本指标。

2.国际花园城市

竞争国际“花园城市”是一项被国际社会誉为“绿色奥斯卡”的评选活动。1996年,由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加拿大等环保做得较好的国家共同发起,每年一次,按人口多少分为A类1万人以下,B类1万至5万,C类5万至30万,D类30万至100万,E类100万以上五个等级。评选标准包括景观改善、遗产管理、环保措施、公众参与、未来规划五个方面。评选标准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园林绿化,而是对一座城市社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的综合评判,不仅包括城市功能硬件设施建设,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软件方面的内容。

3.绿色生态城市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有人陆续提出了“绿色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但尚未形成公认或官方组织承认的统一标准。与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不同的是,绿色生态城市更注重人口、经济、环境、社会服务相协调。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学者认为,建设一个绿色生态城市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

二、国内外城市在建设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具体表现在规划先行、组织保证、资金落实和社会广泛参与等方面,我国应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高起点地实施创建工作。

1、大多数城市都利用先进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规划。发达国家在进行城市建设时首先考虑的是绿化和景观,如国际花园城市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花园城市”的理念,在其城市规划方案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确保在城市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仍能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并且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又如在德国,所有的城市形态规划都必须遵从一定的绿化标准。

2、设立强有力的政府组织领导机构,保证规划的实施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如加拿大和美国,都有专门的国家和地方园林局,有些城市还专门设有树木管理局。又如入选第五批国家园林城市的青岛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实行园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入选第六批国家园林城市的肇庆市也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创建机构,把创建工作

作为政府工作的考核目标。另外,许多地方还对绿化建设奖惩较为严格,如新加坡对随意砍伐者进行罚款或处以监刑。

3、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在创建过程中,无一例外地落实了巨额资金的投入。例如城市建设区面积只有30.07平方公里的惠州市,自1998年以来就已投入资金15.8亿元。又如在199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秦皇岛市,从1996年至1998年的三年中就投入了4.2亿元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4、城市园林建设和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投入都很大,需要社会各界及园林景观公司的广泛参与,而不仅仅是政府几个部门的事情。如在加拿大、悉尼等许多西方国家的城市,特别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鼓励私人种树或修建私人花园。又如烟台市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人为本、人人参与,全民共享”的绿化建设思路,青岛市开展了“人人动手、绿化家园”活动。

三、以上海为例,按照上海目前的城市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态势,上海建设园林城市应考虑分步走:第一步,在未来5年内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第二步,在未来5—10年内建成为“国际花园城市”;第三步,在202_年左右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城市”。

由于上海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城市,人口密度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国内外许多城市。针对这种现实情况,上海建设园林城市必须有自身特色,要形成与现代化都市相符合的绿色系统,中心城区以大型公共绿地为重点,城郊结合部以环城绿化带为重点,郊区以人造森林为重点,同时考虑城市绿地的均匀分布、绿地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水、气环境、卫生环境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整体推进绿化建设。

1、强化绿化规划。包括确定区、镇各级的绿化指标、编制拆房迁厂建绿规划、规划绿化骨干项目等。要综合考虑社会链、生态链、经济链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规划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并要采取各种措施严格保证规划的执行。

2、根据“谁投资、谁收益”原则,明确投资主体,实行分类建设。公共绿地和生态林,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经济林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景观林要结合商业开发,鼓励企业投资,政府予以适当支持。

3、加大绿化投入,进行政策扶持。一是增加各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加快公益型绿化的建设;二是建立贷款贴息制度,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投资建设林业和绿地;三是制定投资绿化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包括财税政策、用地政策、水电政策、低密度设施建设政策、旅游休闲政策等等。

4、按照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探索绿化建设新模式和投融资体制。利用绿化效应带来土地级差地租大幅度上升的规律,探索“以房养绿”、“以绿养绿”等多种促进城市绿化的手段和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

5、巩固现有绿化成果。一是对部分面积较大的公共绿地在适当时候从“园林型”转为“生态型”,降低养护成本,增强其自然存活力;二是借鉴杭州和广州经验,对已建成的临时绿地改为永久性绿地;三是加强现有绿地的看护和保养,充分发挥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作用。

6、以“依法行政”、“依法治绿”为中心,健全立法与监督、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相互协作、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要重点解决区县一级绿化部门中缺乏明确的法制工作机构、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

文章来源地址:

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对比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