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JQ型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说明
编辑:落花成痕 识别码:21-64544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9 21:50: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JQ型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说明

JQ型转辙机缺口监测

工程设计说明

北京中铁通电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015年9月

目录

1系统概述........................................................................................................................................1 2系统功能及特点............................................................................................................................1 3系统结构和工作流程....................................................................................................................2

3.1系统结构............................................................................................................................2 3.2工作流程............................................................................................................................2 4设备介绍........................................................................................................................................3

4.1车站主机............................................................................................................................3 4.2 现场设备箱.......................................................................................................................5 4.3缺口采集处理模块............................................................................................................7 5 技术指标.......................................................................................................................................8

5.1工作环境............................................................................................................................8 5.2技术参数............................................................................................................................8 5.3用电量计算........................................................................................................................8

I

1系统概述

转辙机正常动作到位与工务道岔和道床的状态有直接关系,当道床变化或尖轨、心轨伸缩时,表示缺口位置将会改变,如不及时调整道岔则会导致检查柱无法落入缺口,道岔无法给出表示信息,影响行车秩序。客运专线要求“行车不上道、上道不行车”,对设备维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JQ型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主要通过监测转辙机的缺口反映道岔和转换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分析转辙机缺口偏移量的变化趋势,有助于及时对转辙机进行养护调整,可防止道岔无表示故障发生。

此系统是通过微型摄像头采集转辙机缺口的图像,通过图像识别、分析和处理,得到表示杆缺口标识线与缺口检查标尺柱的距离值,计算缺口尺寸,通过缺口图像和缺口尺寸可以检查转辙机缺口是否在标准范围内。2系统功能及特点

实时监测并上传缺口数值,及时反映道岔当前状态

系统通过安装在转辙机内的微型摄像头,实时采集缺口的图像信息,并通过缺口处理器对图片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缺口偏移信息并上传至车站主机,同时,上传道岔定反位状态信息。

定时轮询或人工提取、上传缺口图片和视频,方便用户查阅

系统的工作模式,分为周期性巡检上传、事件触发和人工命令三种方式: 周期性巡检定时监测缺口偏移的数据信息、图片信息和视频信息,巡检时间可自由设定,用户可以根据现场作业需求修订巡检时间参数。

事件触发,利用电流信号作为驱动缺口处理器录制视频的条件,一旦道岔开始扳动,具备电流触发条件,即开始录制转辙机动作视频信息并上传,方便用户调阅。

人工命令,可以获取实时的缺口图片和视频信息,方便用户查看缺口当前信息,了解道岔运行状态。

● 预警、告警模式,提醒用户发现并处理故障

系统实时监测道岔的工作状态,对转辙机的缺口偏移量设定预警和告警触发值,发生超限即发出告警信息(语音提示)。

● 综合分析

系统记录道岔工作过程中,所监测到的缺口数据、图片、视频信息,并提供各种统计(日统计和月统计)和查询的功能,实现对道岔缺口的全方位监测和记录,有助于维护人员进行追踪分析。

● 传输通道

缺口图像监测系统可利用信号电缆传输数据,可节省工程投入和施工费用,现场为总线结构,布线灵活。

● 扩展性

系统预留对电务段通信接口,方便电务段和各车间终端用户访问和查看缺口状态。

3系统结构和工作流程 3.1系统结构

系统由多个缺口采集处理模块、现场集中箱和车站主机组成。如图3.1。

微机监测 JC箱和中继箱等设备箱内装通信设备,每个设备箱需要单独的2芯通信电缆芯线,须成对使用,且不能与转辙机动作芯线在同一四芯组(防大电流车站主机干扰)。设备箱需要交流220V电源,多个设备箱可光口交换机或用同一路电。ADSL设备 分线柜至JC箱的电缆应尽量小于3km,大于3km时应在增加中继箱。每个JC箱可连接20个采集处理AC220V阻燃屏蔽双绞线模块,连接电缆长度须小于250m;大于250m时,应AC220V增加JC箱,并为该JC箱增加2芯通信电缆芯线。防雷分线柜电源屏分向盒(每增加1km增加一个分向盒(2km处)中继)4芯芯线,电缆总长大于3km工控机室内室外分向盒JC箱分支电缆过长,单设JC箱4芯芯线分向盒6芯芯线4芯芯线主电缆总长小于3km分向盒JC箱„„JC箱分向盒中继箱JC箱中继箱分支用4芯电缆芯线(长度应小于250m)缺口采集处理模块缺口采集处理模块分支用4芯电缆芯线(长度应小于250m)缺口采集处理模块缺口采集处理模块„不超过20台„转辙机缺口采集处理模块„不超过20台„转辙机缺口采集处理模块„不超过20台„转辙机缺口采集处理模块„不超过20台„转辙机缺口采集处理模块

图3.1 系统结构图

3.2工作流程

(1)安装在转辙机内的缺口采集处理模块,通过采集缺口摄像头的图像信息,实时计算缺口偏移信息,按照巡检时间上传缺口偏移数据信息、图片信息和视频信息。

(2)道岔扳动过程中,触发电流传感器,缺口采集处理模块录制转辙机表示杆动作视频信息,并上传至车站主机保存。

(3)车站主机通过系统软件,接收并存储缺口的数据、图像和视频信息,为用户提供缺口统计分析和查询功能,在检测到缺口偏移超限立即告警(语音和短信方式),并输出相应的控制命令。

4设备介绍

4.1车站主机 4.1.1组成

车站主机由车站监控机、网络传输设备、供电电源等组成,设备集中放置在控制机柜中。如下图:

电源屏AC220V 5A车站主机工控机显示器网络设„备阻燃屏蔽双绞线分向盒成对芯线至室外阻燃屏蔽双绞线„成对芯线一路AC220V,环接车站主机内网络设备支持24路输入,超过24路时,需增加一套网络设备。室外220V电源在分线柜处环接至室外

图4.1 车站主机

设备机柜尺寸:600×800×2350 mm 用电需求:由电源屏提供AC220V、5A稳压电源。

配线需求:由施工单位布放车站主机至防雷分线柜的通信线缆,采用阻燃屏蔽双绞线型(防干扰)。4.3.2功能界面

缺口监测设备的管理、缺口偏移信息、图片和视频信息的接收和存储,报警信息的处理和显示,同时提供给用户缺口统计、分析、查询和相关命令执行的功能。

车站主机程序主要由通信处理模块、主界面、告警处理模块、查询统计、用户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等模块完成车站监测功能,实现了用户权限管理、实时信息、图片和视频的显示、历史信息查询以及设备管理维护、用户操作命令的执行。如下图:

图4.2 主界面站场显示区

图4.3 全站实时图像显示区

图4.4 S700K转辙机缺口

图4.5 ZDJ9转辙机缺口

图4.6 转辙机缺口视频

图4.7 转辙机缺口日统计

4.2 现场设备箱

现场监测箱(JC箱)内主要放置电源设备、网络通信传输设备和CAN总线转接设备,如下图: JC箱220V电源设备24V24VCAN卡ADSL电缆-12(4)分向盒至室内成对芯线至室内HZ-12/24成对芯线转辙机处理单元摄像头传递信号的芯线须成对使用,且不与转辙机动作线在同一四芯组(防干扰)。至转辙机箱盒„„转辙机不超过20台,分支电缆不超250m

图4.8 现场监测箱结构图

4.2.1设备作用

电源设备:将室内送来的AC220V电源转换成DC24V电源,给通信传输设备、CAN总线转接设备、缺口采集处理模块等设备供电。

通信传输设备:通过ADSL方式与室内车站主机通信。

CAN总线转接设备:节约现场电缆芯线,仅使用2芯电缆实现多监测点信息收集,并通过ADSL上传至室内车站主机。4.2.2设置原则

JC箱和中继箱(ZJ箱)等设备箱采用方形HF7(或XB1箱),箱体由缺口监测厂家提供,安装基础由施工单位提供。设备箱内装电源设备、通信设备,设备箱需要交流220V电源,多个设备箱共用室内同一路电,采用2芯信号电缆供电,每个设备箱需要单独的2芯成对使用的信号电缆芯线,且不能与转辙机动作芯线在同一四芯组(防大电流干扰)。为便于接线,缺口监测设备箱设于转辙机的分向盒或终端盒旁。

室内防雷分线柜至JC箱的铁路数字信号电缆长度应尽量小于3km,电缆长度大于3km时应在增加中继箱。每个JC箱最多可连接20个采集处理模块(即监测20台转辙机),JC箱至采集处理模块的连接电缆长度须小于250m(保证CAN总线信号视频信息传输顺畅),芯线亦成对使用,且须避免与转辙机动作芯线在同一四芯组;大于250m时,应增加JC箱(单设ADSL,单独回楼),并为该JC箱增加独立通往室内的2芯信号电缆芯线。电缆由施工单位提供并配线。

JC箱至监测点分支电缆超过250m时,应增加一个JC箱,并单独增加2芯成对回楼芯线分向盒至室内至室内成对芯线成对芯线分向盒220V电源设备24V24VCAN卡ADSL成对芯线成对芯线220V电源设备24V24VCAN卡ADSL至室内JC箱JC箱至转辙机箱盒辙机动作线在同一四芯组(防干扰)。至转辙机箱盒传递信号的芯线须成对使用,且不与转

电缆长度大于3km时,需要增加中继箱,中继的使用方法如下图:

电缆总长大于3km分向盒分向盒(2km处)(3km处)分向盒(4km处)分向盒分向盒ZJ箱ZJ箱ZJ箱ZJ箱JC箱防雷分线柜至JC箱的电缆大于3km时应增加分向盒和中继箱(ZJ箱)。第一个ZJ箱设置在2km处,往后每增加1km则设置一个ZJ箱,最远不能超过5km。同一电缆中有2个JC箱需要中继时,可共用ZJ箱,需要在ZJ箱中增加1台中继器,并增加2芯成对芯线。缺口采集处理模块

用电需求:JC箱和ZJ箱需要电源屏提供的AC220V电源,设备箱内设备功耗为20W;电源电缆芯线超过2km时,为降低压降需要加芯使用,2km时使用4芯,每增加1km增加2芯电缆。4.3缺口采集处理模块

缺口采集处理模块主要由微型摄像头和图像采集处理单元组成。微型摄像头和图像采集处理单元针对不同转辙机的安装图如下:

4.9 微型摄像头安装方式

图4.10 图像处理单元

转辙机监测点:ZD6转辙机内、ZYJ7转辙机及SH6内、S700K转辙机内、ZDJ9转辙机内。(注:尖轨3机心轨2机的道岔,心2处转辙机没有表示杆,不用监测)技术指标

5.1工作环境

温度:室内-5~45℃,室外-40~70℃; 相对湿度:室内、室外≤90%;

大气压力:70~106kPa(海拔高度3000m以下)5.2技术参数

缺口图像分辨率:0.03mm/像素; 缺口检测精度:±0.1mm; 5.3用电量计算

室内主机:由电源屏提供AC220V、5A稳压电源。

室外设备:室外需要电源屏提供AC200V电源,每个JC箱或ZJ箱内设备耗电20W;每个监测点耗电10W。室外用电量=设备箱数×20W+监测点数×10W。

第二篇:加强班组建设 构建三型安全系统工程

新河矿业有限公司

加强班组建设 构建三型安全系统工程

课题负责人:吴德勋

研制单位: 淄博矿业集团公司新河煤矿

成果完成时间:2010年5月20日

加强班组建设

构建三型安全系统工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形势下的安全工作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现在遇到的问题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安全工作,如果只是因循守旧,“新壶装旧酒”,安全工作是搞不好的,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跟上时代和企业发展的形势,把安全工作抓好抓实,创新是安全工作不断前进的关键性因素。

新河矿业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关于加强煤矿班组安全生产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通过加强班组建设,提高基层班组安全管理水平,来提高防范事故、保证安全的五种能力:即抓好班组长选拔使用,提高班组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班组职工自觉抵制“三违”行为的能力;强化班组安全生产应知应会的技能培训,提高业务保安能 力;严格班组现场安全管理,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能力;搞好班组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提高防灾、避灾和自救等应急处置的能力。通过抓基层、打基础,来筑牢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石,最大限度的减少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在安全管理制度、方法、理念等方面全面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

(一)加强班组建设是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的需要

班组是煤矿管理体系的最小单元,是安全生产的最基层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各项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体现在现场。关口前移,实现班组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是夯实煤矿安全基础,创建本质安全型煤矿,实现煤矿企业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班组建设是提高基层战斗力的需要

班组是煤矿企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落脚点。加强班组建设,增强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和干部职工的执行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对于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基础保障作用、实现煤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三)加强班组建设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

班组是煤矿企业的细胞。企业的执行力要在班组中体现,企业的效益要通过班组实现,企业的安全要由班组来保证,企业的文化要靠班组来建设。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工作水平,是整体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

三、加强班组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定位,切实落实班组建设的工作目标。

1、在思想认识上作为“一线工程”。各部门各单位都重心下移、强基固本,把班组建设提高到工作第一线的重要位置来抓。

2、在组织领导上作为“一把手工程”。我矿健全完善了班组建设领导体系,成立以矿长为组长的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并设立班组建设办公室,负责班组建设日常管理。

3、在建设体系上作为“一条龙工程”。班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安全、生产、效益等硬性任务,也包括思想、作风、纪律等柔性要素。为此,我矿各部门各单位全方位、系统化地加强了班组建设,提高了班组建设的整体水平。

4、在工作落实上作为“一贯制工程”。各部门各单位把班组建设纳入安全管理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评比表彰活动,推动班组建设常抓不懈。

(二)夯实基础,切实完善班组建设的规章制度。

科学严谨的制度是搞好班组建设的重要保证。我矿健全完善了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使班组建设有章可依、有规可循。通过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班组建设的内容指标化、要求标准化、步骤程序化、考核数据化、管理系统化。

我矿班组建设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 1.班前会制度; 2.班组长随班工作制度; 3.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 4.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5.班组和各岗位安全评估制度; 6.事故报告和处理程序; 7.事故分析处理制度; 8.安全检查与奖惩制度; 9.班组学习培训制度; 10.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制度; 11.交接班制度;

12.现场安全文明生产制度; 13.安全举报制度; 14.员工安全权益维护制度; 15.安全绩效考核制度;

(三)把握关键,切实抓好班组长素质提升工作。

班组长是是煤矿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线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是生产经营现场的直接管理者,也是把责任落实到岗位的关键,班组长除了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外,还要有较强的思想文化素质、综合业务水平、基本管理技能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我矿将班组长岗位工作经历纳入煤矿区队管理人员选拔的基本前提。注重培养班组长后备人才,鼓励大中专生竞聘班组长,把优秀员工尤其是优秀青年员工培养选拔为班组长,加强对班组长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采取脱产学习、外出培训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机会,着力提升班组长在企业基层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控制沟通和开拓创新能力。

(四)明确权责,切实规范班组长行为。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明确规定班组长的职责,并赋予其开展工作必需的权力。

1、班组长的职责

(1)安全管理职责。班组长是本班组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管辖范围内的现场安全管理全面负责。坚持正班长抓安全、副班长抓生产制度,健全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法律、法规、规程和技术措施,抓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安全生产管理,严把安全生产第一道关口。

(2)生产管理职责。班组长引导本班组牢固树立精细高效、文明洁净的生产理念,推广内部市场化管理先进经验,分解落实生产任务,严格按“三大规程”组织生产,科学安排劳动组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以岗位为核心搞好现场精细化管理,狠抓节支降耗,提高生产效率。(3)质量管理职责。班组长引导本组牢固树立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品牌、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抓好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产品、工程和工作质量动态达标,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全面提高质量水平。

2、班组长权力

(1)安全管理权。班组长有权按规定组织落实安全规程措施,检查现场安全生产环境和职工安全作业情况,制止和处理职工违章作业,抵制违章指挥,在遇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自身无力解决时有权拒绝开工或停止生产。

(2)生产组织权。班组长有权根据生产作业计划和本班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劳动组织,调配人员、设备、材料等,并根据生产现场实际及时合理的调整工作部署。

(3)考核分配权。班组长有权在上级政策的指导下,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对班组成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核算安全、质量、生产等指标完成情况,对本班组职工实施收入分配。

(4)其他工作权力。制定本班组管理工作的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向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推荐或选拔副职管理人员,推荐本班组优秀职工参加上级组织的先进评选、荣誉疗养、学习深造、晋级提拔等。

(五)找准重点,切实抓好班组成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班组建设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育人,要按照企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目标要求,培育和发展各类人才,通过提高职工素质推动企业发展,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发展人才的摇篮。

重视和发挥班组在员工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班组安全知识、岗位技能培训,严格新招录员工的岗前培训,做到应知应会。认真落实《关于加强班组长安全培训工作意见》,新任用的班组长及特殊工种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班组长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和相关资格证后方可上岗。

加强班组应急救援知识培训,熟悉防灾、避灾路线,增强自救处置能力。加强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培训,适应安全发展需要。认真落实导师带徒制度,提高安全生产实际操作技能。大力开展岗位练兵,促使班组员工熟练掌握安全生产操作技术,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在加强安全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企业管理、政治思 想、职业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区分人员层次,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及时动态地更新培训教材,灵活选择培训形式,切实提高职工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加大班组教育培训投入,尤其要重视发挥班组职工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在资金、设施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帮助班组建立了学习室,配备了所需的书籍和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有线电视等传媒的功能,大力改善班组的学习培训条件。

(六)规范选聘,切实抓好班组考评工作。

1、规范班组长选聘。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科学制定班组长选拔的具体标准。采取组织推荐、民主评议、投票选举等方式,把思想道德好、工作作风正、管理能力强、技术业务精、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威信高、文化基础和身体素质好的人员选拔到班组长岗位上来,并将班组长纳入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2、健全班组考评机制。按照“安全第一”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原则,合理设置安全、质量、生产任务等的考评权重,加大安全质量的奖惩力度,改进完善绩效考评方法和分配机制。建立健全了对班组的绩效考评分配机制,班组内部建立起规范、公正、透明的职工个人绩效考评分配方法,让有突出贡献的职工精神上受鼓励、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荣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加强了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激励约束制度的公开、公正、公平。

3、强化班组长激励约束机制。各单位根据班组长工作内容和责任大小,加大了对班组长的考核奖惩力度,定期组织分管领导、所在班组 职工、协作部门(单位)等相关人员进行民主评议和考核。考评结果与班组长的收入和待遇紧密挂钩,合理加大了安全在班组和职工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适当提高班组长的岗位津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班组长,要进行奖励;对出现失职、渎职等行为的班组长,要纳入问责范围,视影响程度给予相应处罚。撤免班组长由区队提出撤免理由,报矿分管领导批准。

四、加强班组建设、构建安全系统工程

通过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切合实际、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强化了班组安全生产法制意识,培植了先进的安全生产理念,增强了安全生产的内在动力,完成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过渡,弘扬了班组团队精神,做到工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工序衔接协调无误,班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达到了以点代面、典型示范的目标,为构建安全系统工程做了坚实的基础和铺垫。

1、教育型安全系统工程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教育为先,以教育为手段,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在思想深处引起人们对安全的高度重视提高安全意识,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开展宣传教育。我矿开展了多媒体、多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经常性地举办安全漫画展、安全板报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组织群众为出井员工送水、缝补衣服、家属送安全警示卡、平安语等活动。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将安全第一思想深深植根于职工的意识里。(2)开展亲情教育。安全管理传统的做法是严制度、严考核、严惩处,这些做法固然正确,也是煤矿安全工作的主要方法,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感情上总会使人觉得冷冰冰的,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职工的逆反心理,从而放松了对安全的警觉性。我们意识到了这一做法的弊端,在安全工作中加以改进,提出了亲情教育法,带着感情抓安全,改变了单纯的安全教育说教方式。具体做法是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注入亲情,构筑安全“亲情”平台。我矿开展了一系列亲情活动,并建立了制度,持之以恒地进行了贯彻执行。如亲情寄语活动——父母、妻子、儿女为下井的儿子、丈夫、父亲寄语,以最感人的话语嘱托其注意安全,并把这些话语制成标语,悬挂于各个学习室、井口大巷等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位员工从各个方面体会亲人盼其平安归来的心情,使其强烈地意识到安全不只是自己的事,它更关系到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幸福,促使其在工作中规范作业,远离事故;全家福活动——将单位所有员工的全家福合影照片集中起来张贴在大像框内,挂于学习室,每天在下井前全体员工面对全家福进行安全宣誓:“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通过观看全家福和安全宣誓,不断提醒人们安全与个人幸福、家庭幸福的关系,使职工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不按章操作,规范行为,不仅要伤害自己,还要伤害到工友,自己出了事故,不仅自己痛苦,还将损害到家庭的幸福,安全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它是全队的事,全家的事,把每一位员工对安全的潜意识变为显意识,安全第一的思想得到了加强,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遵章守纪,按规程操作,按规定办事,自觉抵制自己 和他人的违规行为,达到安全自保,互保的目的

(3)开展强制教育。强制教育是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在运用严肃追查事故,严肃惩处责任人的手段的同时,笔者提出了安全“不放心的人”的新概念,即将安全工作中不按要求办,不按技术标准干,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安全隐患和事故人员视为安全“不放心的人”,举办“不放心的人”学习培训班,根据其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视情节给予3天~1个月为期不等的强制性安全培训学习,培训期间工资按地区最低生活费标准发放,经培训考试合格方可重返岗位。此举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震摄了那些习惯违章的“刺头”,全矿“三违”行为明显减少,零敲碎打事故得到了有效遏止。

(4)开展典型教育。我们提出了“以教育为手段,以方法为措施,以典型为引路,以形象塑造安全工作为基础”的安全管理思路,在这一思路的贯彻落实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了选树安全“黑脸”(正面典型)、“白脸”(反面典型)活动。我矿将那些在安全工作中坚持原则,管理严细,敢抓敢管,铁面无私,敢与 “三违”作斗争的同志选树为安全“黑脸”,在全矿工作会上表扬,并给予200~500元的奖励。同时,将那些“三违”人员、事故责任者、在安全工作中不负责任、不抓不管以及不讲原则充当“老好人”的树为安全“白脸”,在全矿工作会上批评,并给予100~300元的经济处罚。一个是表扬,一个是批评,一个是奖励,一个是罚款,反差强烈,爱憎分明,从而在全矿形成了抓安全光荣,不抓安全可耻的风气,提高了广大干部员工抓安全的积极性。(5)开展谈话教育。对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着问题较为严重、隐患不及时处理、对安全重视不够等现象的单位领导,由矿长、党委书记与其谈话,第一次警告,第二次严重警告,第三次责令其辞职或撤销职务。

(6)开展素质教育。良好的技术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我矿高度重视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教育和岗位培训,引入竞争机制,采取了横纵结合、内外交流的方法。横:即同工种、同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岗位技术比武,评出名次,予以奖励;纵:即老工人和青年工人进行技术比武,在待遇上不唯资格,只重技术;内:即每年举行全矿性技术大比武,在露天广场公开进行,组织各单位技术人员观摩,优胜者评为矿技术人才,给予晋级提干同等优先待遇,同时近期举办各类安全知识培训班、强化各工种人员的安全技能;外:即组织本矿员工走出去,到技术先进的兄弟单位取经学习,同时针对本矿技术薄弱环节,请兄弟单位来人进行授课培训。通过制度化、经常化的素质教育,在全矿形成了人人争学技术、争做大拿的良好竞争风气,促进了全矿员工安全技术的提高。

2、制度型安全系统工程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制度,以制度为依据,以制度为保障,使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煤矿在安全上的制度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绝对是各个系统里最多的,又严又细,这些都是用煤炭生产长期的经验和血的教训写 成的,也是依据科学技术制定的,如果能一切按制度办,事故就会大大的减少甚至不会发生。但在现实中,事故仍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和制度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是两个主要因。

2.1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全过程跟踪安全管理

(1)超前安排,严格落实各项安全任务。我矿每年年初都要制定全年安全工作安排,提出全矿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总体思路及工作重点,针对全矿大到系统小到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明确责任人,以党政联合文件印发全矿贯彻执行。对文件的贯彻和问题的解决情况,由一名副矿级领导组织检查组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得好坏与各级领导的工作绩效考核挂钩,完不成的给予处罚。在日常的管理中,建立了“安全超前管理”制度,坚持“突出重点、超前分析、超前预防、超前管理”的原则,对矿井高瓦斯区域及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超前进行分析防治,对重大隐患超前制定对策,从事故查处转移到了事前防范上。

(2)整章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我矿重点建立落实了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制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事故应急救援制度、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安全设备、器材检查维修管理制度、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制度、“一炮三检”、“三人连锁”和“三保险”制度、易燃、易爆和剧毒物品使用管理制度、氧气、乙炔使用管理制度、特殊场所动火作业审批制度、安全生产活动日制度、关于紧急处置工伤事故的规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制度、“三违”帮教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薄弱人物排查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三无”班组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班安全质量评估的实施意见、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安全举报制度、安全形势定期分析制度、安全生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安全技术发展规划、制止“三违”的一般规定、安全奖惩办法、安全事故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规定等,保证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全面推广新的安全管理制度方法及理念

安全管理最终要靠人去进行,人是中心,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安全新理念、方法、原则及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推动了安全工作健康发展。

(1)在安全思想教育上,树立了“辛苦就是效益,办法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

(2)在安全现场管理上,确定了“不合规定,现场管理不达标,不安全坚决不生产”的原则。

(3)在安全监督检查上,实施了“人盯人,人盯事,根据实际,现场处理”和“管住不放心的人,抓住不放心的事,把住存在的隐患”的工作方法。

(4)在安全隐患排查上,建立了“根据隐患,分事、分期、分阶段、分时间,采取包干负责、区域负责、分管负责和直接负责相结合”的处理制度。

(5)在安全整体管理上,提出了“管理、责任、员工素质”三并重原则。(6)在安全隐患排查处理跟踪管理上,建立了填报“现场隐患问题排查治理”制度,将存在的主要隐患问题列于其上,写清什么问题,谁负责处理,何时处理完,天天监督检查处理情况。

(7)在安全态势控制上,建立了安全汇报制度,每10天由安监处长向矿党政班子报告一次全矿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处理情况,对全矿安全状况做到班子成员人人皆知,共同研究解决;每月由安监部门写出全矿安全问题处理情况书面报告,上报安监处长、矿长和党委书记。

(8)在安全系统干部工作作风上,提出了“工作作风警示”,即“开会+不落实=零;布置工作+不检查=零;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

3、反馈型安全系统工程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求安排了有落实,布置了有检查,贯彻了有回音,执行了有效果,领导层与执行层上下呼应,加强信息沟通,对问题做到及时汇报、决策和处理,从而提高安全工作的效率,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具体做法有如下3个方面。

(1)高层决策,相互通气,抓安全主要矛盾。我矿根据主要矛盾,狠抓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始终坚持每月一次安全办公会制度和早晨安全碰头会制度,对全矿安全隐患及当日存在隐患问题进行通报和分析,重大问题高层决策,集体会诊,制定方案和整改措施,定时间、定责任人、定单位、定材料资金、定标准要求、定督查落实单位,要返过来将处理情况逐项反馈给矿领导。通过 相互通气,使全矿决策与执行层以及部门了全矿存在的隐患,做到人人关心,个个操心,安全管理工作心中有数。

(2)筛选问题,排查隐患,抓近期安全重点。落实隐患排查制度是超前预防事故,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我矿提出:“不怕有问题,就怕有问题不知道”。号召全矿各单位在安全管理上,查问题、查隐患,“鸡蛋里挑骨头”。一是安监处将全矿当日检查出的隐患问题进行排查、筛选,及时下达问题通知单,通知责任单位及分管领导并签字,定时间、定人员及时处理,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责成安监处,对近期全矿一时不能解决的安全隐患,制成牌板,挂在会议室,每旬一次将隐患地点、隐患问题、责任领导、处理时间逐项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并由安监处进行跟踪复查,近期通报处理结果,及时反馈信息,确保了安全隐患的及时处理。

总之,煤矿安全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与时代与企业发展同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安全管理的新制度、新方法、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煤矿安全工作水平,实现安全生产,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第三篇: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

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为早期发现、报告和诊断甲型H1N1流感病例,长期监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变化趋势,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及时发现、诊断和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和暴发,以便及时开展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加强病例管理和救治,适时、适度启动必要的人群和社会干预措施,减缓疫情播散速度。

(二)严密监控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特征变化,为评价疾病的严重性、识别高危人群和地区、指导疫苗和药物的使用、预测疾病的流行趋势、评估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

参见《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卫发明电〔2009〕72号)。

三、甲型H1N1流感病例监测

(一)适用阶段

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监测主要适用于以下阶段的病例发现、报告和诊断。

1.我国出现输入性的散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

2.输入病例导致我国出现本土的有限传播,但病例有明确的感染来源,或散发病例间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尚未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

一旦全国出现较大范围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具体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进行分析、判断),监测策略将由对病例的发现、报告和诊断转换为对病毒的病原学、疾病危害和流行强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需求等内容进行监测。

(二)病例发现与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于2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

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要每日及时监视和分析网上报告数据,并对病例特征和疫情形势进行分析和研判。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报告。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国境口岸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互相通报。

(三)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资料报告

1.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条件下,应尽快将病例转运至当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尽快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24小时内完成个案调查表(附录1),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平台上的“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录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审核,并根据病人的病情进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随时更新个案调查表。

2.相关资料报告

在做好病例个案调查的同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记录、医嘱单、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连同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一起,由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箱cdchb@chinacdc.cn),附件名称需注明省份和患者姓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随时将更新的调查结果和资料上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同时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四)标本采集和检测

1.标本采集

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集病例的呼吸道标本,包括鼻拭子、咽拭子、鼻腔吸取物、鼻腔冲洗液等,以及急性期(病后1周内)和恢复期血清(病后3-4周)标本。实施气管插管的病人也应收集气管吸取物。

标本应置于无菌病毒采样液,并立即用冰块或冰排保存或置于4℃(冰箱)。根据各省的区域划分,立即送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或“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项目相关网络实验室(以下简称“各网络实验室”,名单见附录2)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原学检测。不具备检测能力的省份,应按照生物安全的有关规定,尽快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检测。标本采集、运输、保存、处理和检测方法详见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录3)。

2.实验室检测方法

(1)Real-time RT-PCR方法

各网络实验室应用Real-time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建议首先筛选甲型流感病毒并排除季节性流感H1、H3亚型病毒和禽流感H5N1病毒,并同时检测swInfA和swH1特异性基因片段。

(2)RT-PCR方法

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国家流感中心同时设计了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建议首先筛选甲型流感病毒并排除季节性流感H1、H3亚型病毒和禽流感H5N1病毒,并同时检测H1HA和SWH1HA-1特异性基因片段。

(3)病毒分离

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同时接种MDCK细胞和SPF鸡胚,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和基因序列测定。

3.标本上送

(1)各网络实验室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的,应尽快将原始标本和病毒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复核、确认。

(2)全国所有实验室在季节性流感哨点监测和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中,检测甲型流感病毒阳性,季节性流感病毒H1、H3亚型和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阴性,但无法鉴定亚型的标本,应尽快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鉴定。

4.生物安全

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其样本的采集和储存应遵照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实验室检测指南》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其样本运输、实验活动及风险评估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手册(第三版)及《引起当前全球疫情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

诊样本操作实验室生物风险管理》推荐技术指南(5月6日发布)进行,其中样本检测活动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和培养活动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工作人员须采取与实验活动相适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并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健康监测。相关实验室须储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实验室消毒用品和适量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如扎那米韦或奥塞他韦)。实验活动相关废物处理须严格按照我国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进行。

5.检测结果报告和反馈

各网络实验室在获得确切实验室检测结果后,应立即向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获得实验室检测结果后,应立即向卫生部报告,同时反馈给送检标本的实验室。

(五)病例排查和订正

实验室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病例报告单位。对于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甲型H1N1流感的病例,报告单位应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结果2小时内将病例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对于诊断分类变化的病例,如疑似转为确诊病例等,报告单位应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结果后2小时内订正。

(六)病例诊断与疫情公布

各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标本应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复核,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结合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等证据进行诊断结果的确认,并统一发布疫情。

首例病例确认并公布后,各省甲型H1N1流感病例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本省专家组进行诊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经卫生部授权后,负责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

四、加强季节性流感监测

(一)加强哨点监测

1.开展半年监测的省份自本方案下发之日起,开展全年监测,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其余南方片省份继续开展全年监测。

2.在原有全国84家网络实验室和197家哨点医院的基础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应及时对各省份其他地市级实验室的评估,逐步将具备检测能力的实验室纳入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3.各哨点医院要加强门急诊ILI和门急诊就诊总数的及时按周报告。各省级疾控中心要每周分析监测数据,重点分析流感样病例的比例、病毒分离阳性率、监测工作完成及时性等指标,通过分析,及时观察、评估流感活动的异常变化情况,并及时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4.各监测哨点医院,在原方案要求每周采集门急诊ILI病例的呼吸道标本5-15份基础上,增加到20-30份。

(二)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卫生部下发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卫办疾控发2006108号)文件要求,要加强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监测、报告,以及标本采集和实验室诊断。

(三)实验室检测程序

各网络实验室首先应用RealtimeRT-PCR和/或RT-PCR检测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季节性流感H1、H3亚型、禽流感H5N1亚型和甲型H1N1流感的特异基因片段。然后根据核酸检测的结果,分别在生物安全2级和3级实验室,进行季节性流感病毒、禽流感H5N1病毒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

如甲型流感病毒阳性,排除上述亚型流感病毒,仍无法鉴定亚型的临床标本、以及禽流感H5N1病毒或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物等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检测、鉴定。

第四篇: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建设方案

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建设方案

目录

1、总论...............................................1 1.1项目概况.............................................1 1.2编制单位概况........................................1 1.3项目编制依据和编制内容..............................3 1.4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 1.5主要结论.............................................5

2、项目建设必要性.......................................6 2.1水质、水量监测系统现状..............................6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

3、建设目标、原则、范围和内容...........................10 3.1建设目标............................................10 3.2建设原则............................................10 3.3建设范围............................................11 3.4建设内容及规模.....................................11 3.5站房建设方式.......................................14 3.6水平年..............................................14

4、技术要求及建设条件...................................22 4.1技术要求............................................22 4.2建设条件............................................23

5、初步建设方案........................................25 5.1总体建设方案.......................................25 5.2子站建设方案.......................................26 5.3中心站远程控制系统建设方案.........................29 5.4主要仪器设备.......................................29 6、项目实施进度和组织管理..............................31 6.1项目实施进度.......................................31 6.2项目组织管理.......................................32

7、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3 7.1投资估算...........................................33 7.2资金筹措计划.......................................34

8、社会效益分析........................................36 附图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分布图

1、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建设方案。项目地点位于浙江省境内的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水库和湖泊等。

报告编制单位浙江省水文局。

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96个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设备购臵、站房及辅助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数据信息系统升级同时建立配套的质量保证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综合查询分析系统、数据发布系统和运维管理系统。项目总投资24975万元其中建设费用17000万元运行维护费用7975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宁波市2425万元全部由地方承担。其余部分由省财政承担14206.5万元、地方财政承担8343.5万元。建设期2015年前建设27个2020年前建设69个。1.2编制单位概况

浙江省水文局持有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乙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丙级勘测设计等资质证书和水环境监测国家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具有固定工作场所4000多平方米工作条件优越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从1883年设立浙江省第一个水文站点起一直从事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并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行使全省水文行业管理职能。全省水文观测站按观测项目分共有国家基本水文站1305个全省水文站网观测项目齐全布局科学合理站网密度和水文资料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全局现有在职职工10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6人。全省水文系统现有职工60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03人。集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分析计算、生态与环境分析等专业技术人员于一体技术力量雄厚技术装备先进配备有足够的与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专业活动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和国 家认定的水环境监测实验设施及计算机绘图设备等技术装备。1992年10月在浙江省水文局中心实验室建于1978年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更名为浙江省水资源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现有省中心和11个市级分中心。其中水利部门的有省中心和杭州、温州、宁波、嘉兴、湖州、金华、台州、丽水8个市级分中心的9个实验室。中心实验室总面积4650平方米其中省中心600平方米、杭州分中心750平方米、嘉兴分中心480平方米、湖州分中心210平方米、金华分中心550平方米、温州分中心370平方米、台州分中心300平方米、宁波分中心600平方米 丽水分中心790平方米。中心1996年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水利评审组 的首次评审2001、2006、2009年分别通过复查评审2010年通过 国家认监委专项监督检查。另外衢州、舟山、绍兴分中心分别利用用了当地环保、疾控等部门的已经通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工作。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全省江河湖库水质监测工作负责全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设臵和调整对重要水源地、重点水功能区、行政界河的水量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价承担全省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业务承担省级水资源公报、水资源质量通报的编制指导全省监测站网建设和业务技术培训及考核工作。现具备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50-2006、《水环境检测规范》SL219-98、水质分析方法标准SL7894-1994等国家和行业方法标准向社会提供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含天然矿泉水、污水及其再生利用水、大气降水等5类67项参数公证数据的能力。1.3项目编制依据和编制内容 1.3.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国务院实行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

(5)《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

(6)《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

(7)《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监测和保护办法》浙政令第252号(8)《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浙政办发„2009‟91号

(9)《浙江省水文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0)《浙江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规划》

(11)《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12)《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13)《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2010-2030年》(1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5)《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16)《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 1.3.2 编制内容

本建设方案以“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为研究对象着重就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站点选址与建设条件、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的要求。1.4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表1-1

技术经济指标表

1.5主要结论

1.5.1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除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自身需要设立和规划设立的213个水质动态监测站外按照水资源和水功能区动态管理要求全省尚有上百个未建或未规划建设的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水库和湖泊需要建设和完善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本项目建设将全面提升我省地表水水质水量动态监测能力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推进我 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以及水资源监测信息的交流与共享。1.5.2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1建设条件基本完备

本项目需要新建站的场地条件均能满足要求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条件基本具备。

2项目建设方案基本可行

项目建设以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为目的建设方案采取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我省水利发展总体规划要求。

3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基本可行

本项目建设资金拟申请省财政资金和项目所在地财政资金。我省近年来逐年加大水利投入建设资金能得到保障。

2、项目建设必要性

2.1水质、水量监测系统现状 2.1.1水利部门现状

经过60年的规划建设我省已基本形成功能基本齐备布局基本合理的各类水量、水质监测站网。到2010年底全省实有水文站67站、水位106站、潮位33站、雨量497站。按测验项目统计流量67处、水潮位206处、雨量672处、悬泥沙站14处、蒸发91处、水质729处、盐度6处、省级报汛站321处、预报断面17处。省水资源监测中心及各地市级分中心有管理、检测人员79人配备各类水质分析仪器设备共331台套。为配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水法》赋予的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职责在省水利厅部署下浙江省水文局2007年编制了《浙江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规划》、2008年编制了《浙江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调整和布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20082010年全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布设的具体要求规 经省水利厅批准后正式实施。近年来各市大力组织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至2011年底全省水功能区监水质测断面已经达729个。随着水文科技进步全省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及技术装备明显改进特别是我省水文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以后全省各级都加大了对水文的投入水文测验仪器设备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省已建成水情遥测站3000余个引进了和配备了多普勒剖面流速仪、自动测流缆道、超声波测流仪、电波测流仪、全站仪和流动注射等测验、分析仪器设备大量推广使用雨量、水位的模块存储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水文的各个领域水文系统固定资产总值达17800万元。

总体而言我省对水资源量的监测相对完善水资源总量和其时空变化能够准确掌握而对水资源质的监测明显落后全省水利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尚属起步阶段目前只在钱塘江和运河建设了两处水质自动监测站。现有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主要以人工取样监测为主监测频次低监测能力和时效性明显不足与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的要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2.1.2环保部门自动站建设现状

2006年前我省环保部门已在全省江河建设了8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中交接断面77个、水源地8个、其它类型2个2010~2012年环保部门规划新建设7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均为水源地。该项建设今年将全部实施到位

除上述建设外按照环保部门最新规划2012~2013年将实施新一轮浙江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项目规划至2013年底新建56个自动监测站其中交接断面44个其它类型12个。

到目前为止环保部门在全省江河湖库已建和规划建设自动监测站213个其中交接断面121个、水源地78个、其它类型14个主要监测项目为常规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浊度、电导以及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分析仪。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需要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要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的要求。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臵、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要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提出了要“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的要求本项目通过我省主要江河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监控全省主要江河污染物通量加强源头水、大型引调水工程、重要饮用水水源和重要水库、湖泊的保护有利于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2.2.2项目建设是提升我省水资源监测管理水平的需要

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以在线自动智能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器技术、自动测量和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讯网络组成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全省地表水水质状况、河流污染物通量以及源头水、大型引调水工程、重要饮用水水源和重要水库、湖泊的实时自动在线监测和预警将大大提升全省水资源监测和管理自动化、科学化水平。2.2.3项目建设是完善全省水功能区管理需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政办发[2005]109号“转发省水利厅省环保厅关于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通知”明确“各地要按照《方案》规定的目标水质进行管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措施削减和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污染源整治改善水环境确保个功能区在2020年前达到水质目标。”2010年3月水利部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提出“建立和明确开发利用红线控制指标考核体系把水功能区达标率等四项考核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考核指标进行分级考核进一步强化红线指标控制的监管力度”这是一项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创新。地表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的建设将全面提升我省现有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的时效性、代表性和功能区达标评价的科学性为监督水功能区达标、入河污染物减排帮助各级政府准确研判水环境形势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保障。

2.2.4项目建设是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是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需要。通过建设本项目实时掌握并及时发布重要水域水质信息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水资源权益与省、地方相关部门、单位共享数据信息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将全面提升全省水资源监测和管理自动化、科学化水平增强我省现有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的时效性、代表性和功能区达标评价的科学性为监督水功能区达标、入河污染物减排帮助各级政府准确研判水资源形势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保障并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和紧迫的。

3、建设目标、原则、范围和内容 3.1建设目标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中有关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的要求通过本项目建设实现全省主要江河控制断面源头水、大型引调水工程、重要饮用水水源和重要水库、湖泊的水质水量实时在线监测同时建立配套的质量保证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综合查询分析系统、数据发布系统和运维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以自动监测为主、常规监测为辅的水质水量监测体系从而准确掌握全省地表水资源和入河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变化全面提升水资源和水功能区监管能力结合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区接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严格水环境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污染物减排达到水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城乡河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河湖健康功能得到有效维护主要水功能区水质显著改善的目标。项目新建的96个自动站加上水利部门已建的2个、环保部门现有及规划建设的213个水质自动站全省自动站数量达到311个。3.2建设原则

3.2.1不重复建设、资源共享

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资源管理职能要求设站并与环境行政等其他主管部门共享监测信息不重复设站。3.2.2水质水量监测同步

水质自动站尽量与现有水文站水位站结合满足主要江河控制断面污染物通量监测、计算要求3.2.3监控重点明确监测站点布局合理全省主要江河污染物通量能够算清水资源质量能有效监控无明显空白区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水质预警要求。3.3建设范围

3.3.1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设站

实现对主要江河的干流、重要的一二级支流进行水质水量的自动监测。3.3.2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设站

实现对跨流域、跨区域的引调水工程的取水口水质水量的动态监测。3.3.3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设站

实现对部分属源头保护区、保留区的水功能区的水质水量的动态监测。3.3.4重要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设站

实现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以外的市级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水量动态监测。

3.3.5重要水库和湖泊设站

实现对重要的且水面面积较大的水库、重要的湖泊进行水质水量的动态监测。

3.4建设内容及规模

为使该项建设充分结合我省水质自动监测现状满足水功能区管理需求我局前期组织开展了针对全省需要建设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点的调研工作收集了环保部门已建和近期规划建设水质自动站点、位臵全面分析了除环保部门已建和已规划建设自动站的断面以外的江河湖库建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综合考虑设站原则、断面水文条件、水质状况、上下游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自动监测设备安装、设备运行维护和检修和土地征用可行性等因素综合选定96个自动监测站点。

本项目拟建的96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点分布为杭州市12个、宁波市9个、温州市12个、嘉兴市3个、湖州市7个、金华市7个、台州市12个、绍兴市9个、丽水市11个、衢州市10个。3.4.1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

全省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共59个涉及10个市。分别为杭州8个、宁波5个、温州8个、嘉兴3个、湖州5个、金华6个、台州9个、绍兴5个、丽水4个、衢州6个。

其中已建有水文站共27个涉及9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宁波2个、温州2个、湖州5个、金华5个、台州4个、绍兴1个、丽水3个、衢州2个。

已建有水位站共22个涉及9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宁波3个、温州5个、嘉兴3个、金华1个、台州4个、绍兴2个、丽水1个、衢州1个。

3.4.2 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

全省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共9个、涉及6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宁波1个、温州1个、台州2个、绍兴1个、丽水2个。3.4.3 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

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主要为重要保护区、保留区及开发利用区全省共13个涉及7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宁波1个、温州2个、湖州1个、绍兴1个、丽水3个、衢州3个。其中已建有水文站共8个涉及5个市。分别为杭州1个、宁波1个、温州1个、丽水3个、衢州2个。已建有水位站共2个涉及2个市。分别为湖州1个、绍兴2个。3.4.4重要饮用水水源地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共4个涉及3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湖州1个、金华1个。

3.4.5 重要水库和湖泊

重要水库和湖泊共11个涉及7个市。分别为杭州2个、宁波2个、温州1个、台州1个、绍兴2个、丽水2个、衢州1个。详见表3-

1、表3-2和附图。

根据多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省江河湖库水体中主要超标项目基本以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为主据此确定每个自动监测站监测设备配臵常规五参数以及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总氮分析仪湖库站增加叶绿素和藻类分析仪、断面流量流速监测仪、视频监控设备、系统集成包括防雷设备和防火墙、质量保证控制仪器等仪器设备各1套同时配套建设自动监测质量保证、控制系统和中心管理控制系统。3.5站房建设方式

站房位臵应考虑其地理地质条件适合建站应具备良好的水、电、交通、通讯及土建等基础条件兼顾人为破坏因素和自然灾害等安全因素可选择良好的依托单位或安排有人值守或看管的场所。站房原则上采用永久性建筑确实不具备建设固定设施条件的站房考虑采用集装箱形式已有水文站、水位站的监测断面共59个这些站尽可能利用已有站房本项目需建设37个永久性建筑站房。在站房建设用地方面站房选址尽量避开耕地等保护地类每站占地面积约300400平方米。3.6水平年

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建设的现状水平年2010年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5年、远期为2020年。

4、技术要求及建设条件

4.1技术要求

4.1.1监测站点建设要求

监测站站房位臵应尽量靠近监测断面便于操作控制减少站房建设难度用水、用电和通讯传输等配套设施接入条件应具备。取水系统建设在满足取水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洁因地制宜。4.1.2系统架构要求

在系统构架设计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实现开放式、标准化、网络化和模块化系统构架。充分利用目前先进和成熟的分析仪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根据水资源保护管理的需要进行快速有效的监测数据采集、预警、传输、处理、储存和分析。为规范自动站建设提高水质水量监测水平和数据的有效性、可比性 按照统一的、符合国家技术要求的建设标准明确监测点位选取、取 水口设臵、取水方式、监测参数配臵、仪器技术参数等各方面要求。4.1.3仪器设备要求

在仪器设备的选用、采购和建设上充分借鉴现有环保部门自动监测仪器设备运行情况综合考虑目前国内自动站监测能力和水平根据不同断面水质实际状况选用国家认可、稳定可靠、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方便和性价比高的仪器设备。采购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浙江省的有关政府采购的要求进行采购。4.1.4监测项目要求

在监测项目的选择上以监测结果准确度高、可比性强主要污染指标为首选。监测指标包括常规理化监测指标、水污染通量计算规定的项目和水量参数。以常规理化监测反映水体水质基本状况完善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的需要。

根据浙江省水质污染特点河道每站必测监测因子有五参数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及断面流量。湖库在河道必测因子的基础上增加叶绿素、藻类。各地也可以再根据当地江河湖库水质特点再增加监测因子。4.2建设条件

4.2.1配套基础设施条件

为了更好的开展本项目建设省水文局组织开展了自动站前期调 研工作基本摸清了各断面自动站建设的基础条件全面分析了建站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初步调研情况看已建水文站的27个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的 场地条件均能满足要求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条件基本具备可 以在近期进行自动站建设。4.2.2经济社会条件

浙江省是全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目前在经济增长方 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中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进展良好资源要素

环境状况改善。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08亿元增长21.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 总值比例1.8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5.4%化学需氧量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相较于2005年分别下降了16.2%和2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03元实际增长7%和8.6%。经分析研究后认为本项目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较好。

4.2.3 自动站建设管理保障

省水文局水资源监测中心承担水利部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 方案编制系统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的技术指导市级水文站水 资源监测分中心承担所在市级行政区自动监测站的日常维护和运行管理的技术指导各站点建设所在县市、区作为项目法人按照统一要求具体承担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

5、初步建设方案 5.1总体建设方案

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由系统中心站和子站组成。中心站 设有远程控制中心监测子站则由采水系统、配水/预处理系统、分 析测试系统、辅助系统、数据采集/控制系统、数据处理/传输系统、视频监视系统、质控系统、防雷系统和站房组成其工作方式为24 小时间歇或连续自动运行。见图5-1。

5.2子站建设方案 5.2.1站房设计 站房面积在80120平方米之间除能安装全部监测仪器外还应留有化验室、配电间、水泵间、值班室等空间。站房周围应有疏通雨水渠道具备防雨、防虫、防尘、放渗漏和防电磁波干扰的相应措施。站房须采用正式电、容量应至少在20KV以上有条件的应单独安装一个专用变压器。站房应通水通路通电话。站房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洪水期间对监测站房的影响至少按50年最高水位设计站房的基础高度。同时站房应安装避雷设施和良好的接地装臵。

室内应配有空调设备来电自启、除湿设备。温度控制在5℃ 30℃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避免阳光直射仪器。站房内仪器间至少保留8米长的完整墙面墙内不能埋电线并且能够承受仪器重量应有一道排水沟地面应有倾斜排水沟处最低。5.2.2取水系统

取水口位臵的选择原则上应在交接断面附近并留有足够的预警 缓冲时间。取水系统建设在满足取水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简洁因地 制宜针对每个水站取水位臵的不同情况采取最适合的方式。应尽量 减少取水系统建设的难度。5.2.3配水/预处理系统

配水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各仪器对水量、水质的要求水质五参 数的传感器应安装在水质预处理前应避免水流流速对溶解氧测定和对浊度测定的影响仪器对水质有要求时只对进入仪器的水样进行处理。5.2.4分析测试系统 自动分析仪器是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分析仪器应通过 权威机构认可并符合国家或行业自动监测仪器技术要求测定程序应与国家、行业或国际标准方法一致。仪器选择必须注重稳定可靠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对不同盐度水质的适用范围尤其要考虑监测指标浓度低或水质盐度高时的准确性。

自动站标准配臵的监测模块具有自动分瓶采样器和监测五参数 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以及叶绿素、藻类配臵相应的断面流量流速监测仪。常规理化监测项目设臵为4-6小时1次当发生水质状况发生明显变化或发生污染事故期间将监测频次调整为12小时1次并辅以人工采样监测。5.2.5辅助系统

辅助系统是保证水站正常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助系统包括清洗单元、纯水制备单元、压缩空气单元、除藻单元、停电保护及稳压单元、防雷单元、河道水文测试单元、水样自动留样单元和运行环境安全单元等。

为提供稳定安全的供电单元系统配臵UPS、发电机、稳压器。UPS对系统UPS对系统起停电保护作用。在停电状态下能保存及传输 数据恢复供电后系统能自动恢复工作在配备UPS的同时系统总电源配备三相稳压器根据系统最大功耗充分考虑系统感性负载选用电启动方式启动功率为4.5KW的三相发电机。在停电的时候通过电启动防止在突发事件产生或紧急监测时系统停电而导致系统不能测试事件发生。5.2.6数据采集/控制系统

系统可对各种设备的输入、输出的开关、数字信号进行处理根据不同设备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控制。至少能保存一个月的最小统计单位值最小统计单位时间不大于5min并至少可保存一年的小时数据。系统具有掉电保护功能并能记录掉电状态。采用开放式的、标准化的现场总线协议。系统具有防雷击、抗电磁干扰功能。5.2.7数据处理/传输系统

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所有的软件应采用标准的语言编程。软 件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维护性。系统配臵数据处理设备工业控 制计算机级在现场进行数据处理处理结果应至少包括实时测量值、日均值、周均值、月均值及日时均值连续变化曲线超标值检验及自动报警。能实时自动记录采集到的异常信息并主动上传到远程控制中心可自动或手动远程控制对异常信息进行处理。系统与远程控制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原则上仍采用光纤方式不具备架设光纤条件的可采用其他宽带方式。光纤或宽带租赁费用按 年支付由各地方管理单位在运行费用里列支。站点和监控中心的数 据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应符合水利部有关技术规定。5.2.8视频监视系统

视频监测主要用于监视监测仪器的工作状态、人员的进出情况、取水口和水面情况。在每个站位配臵三台摄像机和一套视频传输处理 设备一台安装在取水口监视取水口及水面情况情况一台安装在设备间监视仪器工作情况一台安装在站房出入口监视站房安全及人员的进出情况。同时视频应该能远程传输在远程控制中心通过视频控制解码器将数字视频信号还原成模拟视频号再在大屏及监视器上显示工作人员可以看到一个大画面、多彩色、高亮度、高分辨率的视频图像方便监控。5.2.9质量保证与控制系统

子站质量保证与控制系统主要是配备与自动监测仪器试剂有关 的仪器建立子站比对实验室保证水样的同步性、时效性为数据 比对的有效性提供物质保障。5.3中心站远程控制系统建设方案

为实现水质水量远程监控、管理需要建设省、市、县三级水资 源监控中心和环保光纤传输专网。在硬件建设上需要添加必要的服务 器、存贮等硬件设备。数据的管理上子站的数据处理/控制系统与 中心站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接同时对数据综合查询分析系统和数据发布系统进行必要的完善。5.4主要仪器设备

根据上述建设方案本项目新建的9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需配臵 五参数、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总氮分析仪湖库站增加叶绿素 和藻类分析仪、断面流量流速监测仪、视频监控设备、系统集成包括取水系统、配水/预处理系统、辅助系统、数据采集/控制系统、数据处理/传输系统等、质量保证控制仪器等仪器设备每个站房各1 套。见表5-1。

6、项目实施进度和组织管理 6.1 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实施的总体要求为截至2020年底建成覆盖全省、监测仪器完备、监测项目齐全、技术先进、管理有效和布局合理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网络。

按照此要求96个监测系统工程整个建设期为9年实施进度如 下近期建设27个站即主要江河控制节点中已经建有水文站的27个站在近三年建设自动监测站2013、2014、2015年每年建设9个建设进度见表6-1。

表6-1 全省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近期建设进度表

远期建设69个其中20162020年每年建站数量分别为22、10、15、9、13个。其中2016年建设已建水位站的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22个站 2017年建设已建水文站、水位站的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10个站 2018年建设重要水源地站4个和重要水库和湖泊11个站 2019年建设重要引调水源取水口9个站 2020年建设未设水文水位站的主要江河重要控制节点10个站和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3个站。配合工程的开展应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审批工作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投标、设备采购等工作自动监测站的土建施工和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和联网工作完善中心站远程控制系统建立质量保证控制系统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6.2 项目组织管理

省水利厅成立全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组织、协调和推进项目的实施指导全省地表水量水质 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办公室下设管理组和技术组。省水文局负责组织质量保证和控制系统建设并负责自动监测站 建设、验收、运行的技术要求制定及技术指导省水资源中心负责组 织传输网络及中心管理控制系统建设。

7、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 7.1.1 编制说明

本项目投资估算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浙江省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建建发[2006]292号中规定的 有关方法进行。编制说明如下

1项目建筑工程包括新建站点的主体结构、装饰和安装工程 以及室外道路、绿化工程。项目建筑工程费用按照《浙江省建筑工程 费用定额2010》估算并参照当地实际土建造价和有关文件规定。

2设备购臵费为新建站房和完善站房的仪器设备购臵费用。3其他费用包括建设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环境影响评价费、市政公用设施费和生产准备及开办费。由于项目可依托项目建设单位 及地方水利系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因此暂不考虑建设单位管理费。建设管理费主要为建设管理其他费、工程监理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费勘察设计费计费额为站房的建筑工程费市政公用设施费包括白蚁防治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等。新增土地费用暂不计。7.1.2 投资估算

参照省环保厅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经费分别估算河道站和湖 库站建设费。河道站单个水质水量监测体系工程建设费200万元新建站房建筑工程费每站50万元、已有水文站的不计站房建筑费河道监测仪器设备购臵费、质量保证和控制系统费、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费等合计每站150万元湖库站单站建设费250万元新建站房建筑工程费每站50万元、已有水文站的不计站房建筑费湖库监测仪器设备购臵费、质量保证和控制系统费、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费等合计每站200万元

各站的管理运行费25万元从建设后的次年起计算。本项目建设投资2497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7000万元运行维护管理费用7975万元。

其中近期建设投资472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050万元运行维护管理费用675万元。

远期建设投资2025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2950万元运行维护管理费用7300万元。详见表7-1。7.2 资金筹措计划

建设资金拟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具体如下

宁波市为计划单列市其站房建筑工程、仪器设备和质量保证控制系统投资等2425万元全部由地方承担。

其余部分省财政承担投资总额的63即14206.5万元主要为站房仪器设备购臵以及质量保证控制系统和数据传输管理系统建 设。地方财政承担37即8343.5万元主要为站房建筑工程费。

8、社会效益分析

建成后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是一个网络畅通、应用全面、资源共享、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平台。全省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将全面提升我省水质监测监控能力实现全省主要江河控制断面、源头水、大型引调水工程、重要饮用水水源和重要水库湖泊水质水量的实时在线监测准确掌握全省地表水资源和入河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变化全面提升水资源和水功能区监管能力。结合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区交接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严格水环境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污染物减排达到水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城乡河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河湖健康功能有效维护的目的。对促进经济社会与水环境协调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加快推进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RenQ-IV型水质在线监测仪表通用特点

RenQ-IV型水质在线监测仪表通用特点

应用:

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纯净水、循环水、锅炉水等系统以及电子、电镀、印染、化学、食品、制药等制程领域,在地表水及污染源排放等环境监测等远程监控系统应用中功能强大。

确保测量的高准确度:

■采用了美国MasterFlex的蠕动泵技术,转速恒定

■采用德国进口恒温模块,确保电极的工作环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具双重过滤,可以适应高悬浮物、杂志、漂浮物的水。其中的精密预处理系统:自清洗、反吹、精密过滤功能,保证样品具有良好代表性的同时,也避免了大型悬浮颗粒堵塞管路,与上部主机可以分离。(标配)

确保产品的稳定性:

■采用了美国MasterFlex的蠕动泵技术

■采样系统采用德国的九通阀技术,彻底摆脱管路的压迫老化

■采用欧洲电力系统专用的电源系统、防电磁干扰、电网不稳定

大大降低了售后成本:

■原装进口的全世界最超耐研磨型蠕动泵管

■所有管路采用耐高温、防腐蚀的进口3氟、4氟材料,内径1.5毫米,不堵漏 ■存储量为2万条记录,存满后自动将最早的数据覆盖,掉电数据不丢失 ■市电掉电时能自动停止工作并待机,上电自动复位

■定时清洗管路(可设定时间)、每次做完样清洗管路(可设定开关)操作更舒适:

■配备原装进口的7寸TFT 7万色真彩触摸屏,中英繁三种界面语言,可互换。■原装配备高品质微型工业打印机(可设定开关)

■定时做样(可设定时间),支持远程启动做样

确保联网:

■具RS232接口(可转换RS485接口,通信协议公开),满足数字联网要求 ■具4-20mA模拟量输出(20mA对应量程可调),可轻松联网

JQ型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说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