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体备课 詹天佑
缅怀一位伟人,传承一种精神
——《詹天佑》说课稿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20课。这是一篇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写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它被编排在十二册第二组第一课,本组教材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 个专题进行教学。《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在教学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课设计为两课时,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第二课时作为教学重点来说,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了 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②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是:通过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把握住文章的这一感情基调,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一、找细节,感悟情感。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是通过某些细节的描述,来透视认为的灵魂,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树立文本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詹天佑》这篇课文,没有激情洋溢的文本材料,抒情的笔墨很少,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通过一些平实的语句,细小的情节展现出来的。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细节,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带领学生走近伟人的内心,树立清晰、闪亮的伟人形象。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关注詹天佑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描写。我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对工作的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詹天佑的行动中,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从詹天佑的心理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正是从这些细节中,一个光辉、高大的伟人形象树立在学生的眼前,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感悟情感的课堂。
二、资料补充,丰富情感。《詹天佑》这篇课文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情,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因此,学生在感受主人公的高大形象时,除了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外,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多方面的资料,填补了学生认知的空白,并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反复朗读,升华情感。在文本中,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这节课,我以此为主线,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使学生置身文本之中,从心底里发出对伟人爱国主义精神的赞叹,从而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这样的感情是真实的,也是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寻求的。
总之,这节课,我希望自己和学生都能被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并陶醉其中,达到心灵与文本对话的境界,让所有的人都有触动!
《詹天佑》教学设计(初稿)
【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詹天佑》或查找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祖国,用毕生精力报效祖国。今天我们将走近深怀赤子之心的爱国人士,去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2、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些任务?
(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3、揭示课题:詹天佑(简介詹天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课文:
⑴ 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⑵ 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和字形需提醒大家。
⑶ 交流哪些句子不容易读好,需提醒大家注意。
2、再读课文:
⑴ 用“读了课文______,我知道詹天佑______。”交流读课文后了解的内容。
⑵ 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3、图文结合,简介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南起北京丰台,北至张家口,全长200千米。因为它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引起了帝国主义的垂涎,他们千方百计阻挠中国人自己建造京张铁路。)
三、了解背景,研读体会
1、帝国主义国家是怎么阻挠和要挟的?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交流时可参考以下句式:“当我读到______时,我感到______。因为______。”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① 指名几位学生交流感受:
(引导学生从“刚„„就„„”,“阻挠”等词体会帝国主义的霸道、张狂。)② 师补充:
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国家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他们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
③ 感情朗读。
⑵ “他们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① 指名交流感受。(帝国主义狂妄自大。)
② “要挟”是什么意思?
(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帝国主义者利用我们的什么弱点,强迫我国答应他们的要求?(帝国主义这利用我国政府腐败、经济落后、技术薄弱的弱点,强迫我国答应由他们修筑京张铁路。)
⑶ 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① 指名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帝国主义者看不起中国工程师,看不起所有的中国人。)
② 引导学生扣住“笑话”“轻蔑”“还没有出世”等词理解。
⑷ “原来,从南口以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① 指名交流感受。(由于环境太恶劣,修筑铁路非常困难。)
② 出示地形地貌图,指导感情朗读。
3、刚才交流的内容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都是詹天佑修筑铁路以前的事。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衬托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小结课文,激趣存疑
1、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修筑权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命运!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2、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铁路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詹天佑》教学设计(复稿)
【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詹天佑》或查找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资料。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突破方法:
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1、詹天佑像、“人”字形的线路图。
2、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抽生分段读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和读文情况并及时正音。(注意:挠是鼻音,岔是翘舌音。)
3、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预设:生可能答不全,这时,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方法,或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引导学生尽量说准确、说完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小结。
生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天佑并没倒下,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
三、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青龙桥中遇到的困难(这一部分在4~6自然段,主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句子。)
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
1、师小结:
生互查勾画的关键词、句、段。
2、读勾画的句子,自己感悟句子的意思,体会爱国情感。
四、细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深入理解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地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学生还可能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
第一个问题,教师可请同学们读重点句,抓住阻挠、控制、要挟、轻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这几个重点词理解,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体会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蔑视,而京张铁路地理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举,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
第二个问题,教师可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进行理解。意识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帝国主义的野蛮、狂妄。从而痛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行径感到愤怒。学生谈感受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2、细读了这些句子,此时,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什么?
3、带着自己独有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二、三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写生字,对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教师进行指导,如毅、挠、庸、劣。
2、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詹天佑》教学反思
我在教《詹天佑》时,以“边读边悟”教学模式为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自由读: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这一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步、围绕这一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1: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因为这段话使我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学生2:最使我感动的语句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因为读着这段话,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詹天佑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情景„„)学生在宽松自在的氛围中漫读,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较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进行自发反馈、调整补救。
第三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语言”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质:假设你是詹天佑你会怎样对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番话?“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语重心长,或和蔼而不失严肃„„“行动”部分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动”部分让学生假设情境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这条铁路一旦修不成就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爱国心。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他们对詹天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在讲读第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采用了画一画,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简单的开凿办法示意图,无须多讲,学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现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讲解时,让学生亲自进行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行路线的实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仅是我国的爱国工程师,而且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第二篇: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讲话稿
这单元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一篇为现代诗歌,三篇为写景散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还要让他们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还要关注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一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二是不同的观察顺序。四篇课文虽表达的主题相同,但各篇课文写作的方法却各有
特色,尤其是《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三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因此本主题单元很值得高年级段学生多角度地去品悟赏读,同时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法的借鉴与迁移。
1、学会2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体会课文语言用词的准确、生动与精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祖国山河的博大与壮美,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会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领悟如何在游记写作过程中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方法。
第2单元讲话稿
这单元共3篇文章,都是叙事性的。第一篇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历史事件,第二篇课文是小说,第三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三篇文章的内容都与战争有关,中心各有侧重,英勇抗击、巧妙周旋、菩萨心肠,很好地反映了“正义之歌”的主题。
《卢沟桥烽火》描述了正义与邪恶在卢沟桥边的较量,展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画面;《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战争期间,不仅仅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有侠骨柔情、菩萨心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体现了编者的慧心,揭示了拒绝战争,渴望和平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学习这一组文章,不能把情感目标狭隘的定位在激发仇恨日军、日本的心理上,“落后意味着挨打”“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幸福的”“世界和平我的责任”„„应该让这些正面的情感充盈学生的心灵。三篇均为叙事性文章,此类体裁文章解读总体思路有二:一是关注事件的梗概也就是情节。二是关注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
1、学会21个生字,认识6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同仇敌忾”、“如火如荼”、“至仁至义”等成语。
2、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紧紧扣住关键性的细节描写,领会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依据表达顺序,复述事件的经过,表演故事等。
4、积累成语,背诵积累古诗词。
第3单元讲话稿
这单元共四篇文章,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从文章体裁上看,一篇是改写的名著内容,一篇是古词,还有一篇是讲古代寓言故事的,说“诗文精粹”不错,讲“古典熏陶”也行。
《三打白骨精》是对《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遂美猴王”的改写。文章与原著的出入较大,教学时可以作必要的补充,但也要注意还得以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经典的动作描写、传神的语言刻画,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两首词时,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从读通课文开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加强整体感知;要启发学生想象,从而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要扣住词眼,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螳螂捕蝉》故事叙述生动传神,前因后果一清二楚,人物对话栩栩如生。在了解故事大概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少年这一人物形象的具体感受。选择这些文章是为了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情感。
2.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将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于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资源共享的合作交流意识。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第4单元讲话稿
这单元共三篇文章,其中第二篇《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典型的说明文,语言准确又生动。《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说理文。
第一篇文章告诉我们,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第二篇文章说明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要科学开发海洋,保护海洋,让它成为21世纪的希望。第三篇文章讲了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成功的道理。《夜晚的实验》要抓住“怎样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和“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两个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学实验的过程,通过相关语句,发现人物身上的科学品质。同时注意渗透引号用法的指导,做到自然、朴实、有效。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读写结合,相机渗透一些说明方法的指导。
《学会合作》教学时要充分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让学生体会说明道理与所举事例之间的内在匹配关系。要让学生感知演讲稿的一些语言特点,如多处设问、“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等。在此基础上,练习演讲这篇文章。本单元激发“探索与发现”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1、学会本单元10个生字,理解“望洋兴叹”“顾名思义”等词语。
2.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3.初步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海洋的情感。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第5单元讲话稿
第五单元共有3篇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以及习作5和练习5。主题为“感悟人生”,所写的内容有扫路人、哲学家和他的弟子、雪松,有人有物,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可见苏教版教材编者选文的良苦用心。
《天游峰的扫路人》 文章简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我”登天游峰时与一位扫路的老人相遇,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老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折服。平凡的工作岗位可以作贡献,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带来快乐。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伴着作者回到住地,也回荡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耳际。从内容到形式,展现了真善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我认为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与“我”同行,在一定的情境中,结合课文内容,重点处理好两块内容,第一是感受天游峰的特点,感受词句精妙,第二是品析扫路人。同时体会文章的反衬手法。教学中不仅要“读书寻疑”,更要“品文析疑”。另外,文中一些凭学生现有的人生阅历难以理解的语句,教师应主动讲解,不要浪费时间。
《最大的麦穗》 文章简析:本文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建议:我认为教学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要立足文本的核心价值,即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要把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苏格拉底的话语结合起来体会。第二要依据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借助言语训练平台,加强言语实践,增强学生的言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第三结合文章整体感受苏格拉底的育人智慧。第四,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分号的用法,在训练中学会使用分号。
《山谷中的谜底》 文章简析:课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揭示了一种生存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教学建议: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抓住三个方面:第一,紧密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听说读写,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第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辩论,开展言语实践训练,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骤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第三,结合文章主题,开展名言名句的积累和情境运用。
习作5 内容简析:《习作5》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字说明,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第二部分是一幅插图,描绘了同学们交流习作的情境。本次习作围绕“成长的烦恼”写一篇习作。
教学建议: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能读懂本次习作要求,能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二是习作中要能写清楚自己的烦恼是什么,为什么而烦恼,要能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写好后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消解烦恼。三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针对“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这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情况,联系自己在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的经历,充分地交流各自“成长中的烦恼”,激发写作兴趣。
练习5 内容简析:《练习5》共安排了五个训练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训练的重点是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和口语交际。
教学建议:语文与生活安排的是与商店商品有关的内容,我认为教学中,可以组织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将知识点设成两个主题,即“商店招牌大转盘”、“创意商店金点子”,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将看似枯燥的练习转化成情趣生动的语文活动。诵读与积累安排的一组关于时间的四字成语,我认为教学中注意好三个方面,一是词语的书写理解,二是词语或相关语句的拓展,三是情境运用。口语交际是关于“玩具进校园”、“看课外书籍”和“看电视”的小辩论会,教学中可以开展模拟的辩论会,当然是先要组织学生选好题,备好资料,创设辩论会情境。
第6单元讲话稿
第六单元有《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及习作6和练习6组成。本单元也是3篇文章,两篇文章是状物散文,一篇是古诗,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作者咏物,正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啊!因此,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
《广玉兰》 文章简析:《广玉兰》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作者着重描写了广玉兰花香幽、色美、形秀的特点以及广玉兰叶充满生机的特点。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主旨在于赞美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建议:我认为教学时要注意做到三结合:一是要注意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帮助学生弄清广玉兰与广玉兰花表述时意思的不同。二是要要借助一定的媒体,创设情境,为文本语言的品味为服务,为广玉兰花与叶特点的展现服务,有知识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咀嚼。三是要注意读背结合和读写结合,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相关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争取在教学过程中挤出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夹竹桃》 文章简析:《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文章写了夹竹桃花色奇丽、花期长久、花影迷离的特点,以及作者在观花时丰富的内心感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无比喜爱,另外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
教学建议:我认为应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的总体结构和夹竹桃的三个特点,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写作方式,尤其是第二小节的正面描写,第三小节的侧面描写,以及第五小节的移情想象。第二,抓住两条线,一条明线即夹竹桃的韧劲和妙处,一条暗线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第三,立足文本语言,通过品读感悟感受夹竹桃的品质,通过句式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四,为学生背诵创设条件,如填空辅助背诵等。第五,作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对这位学界泰斗要有一定的认识,充分利用好文后的作家卡片,或者引领学生阅读他得其他作品,如《怀念母亲》、《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等适合小学生读的文章,通过作品了解其人。
《古诗两首》 文章简析:这两首七言绝句均为咏物言志诗,《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全诗通过写石灰的生成过程,寄托自己不畏权势、一生清白,一身正气的为人志向;《墨梅》是元代王冕的一首题画诗。前两行写实,后两行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诗人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建议:六年级的古诗教学可以按“初读古诗,领悟大意;细读探究,激发情趣;循诗想象,进入诗境;深读品味,形成积累;感悟升华,迁移拓展”这样的步骤去组织。言志诗的教学,关键要在“物象”和“情志”找到联系点,要向学生补充两位诗人的生平,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另
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积累同一类的言志诗,开展主题性的诵读比赛活动。习作6 内容简析:本次习作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并将研究的方法、过程、感受形成文字。
教学建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内容必须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如:班级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学生兴趣爱好状况、校园最受欢迎歌曲排行„„在学生亲自调查实践,并取得第一手资料后,先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小组的收获,激发他们讨论、表达的兴趣,从而为习作创设情境。最后,要具体写出自己在调查活动中的思考、感受和建议。
练习6 内容简析:第六单元的训练内容有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教学建议:我重点讲一讲口语交际。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约请有关人士,在班级里举行一次对话活动。这次口语交际,首先课前的准备很重要,需要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其次引导学生做好提问的准备。
1、选择好对话人物,做好约请。
2、确定一个对话的主题,谈话的主题应该有价值。
3、对话前,应围绕主题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4、对话时,注意倾听,及时追问,注意文明礼仪。(没有校外社会人士,校内人员也可和学生开展对话)
第7单元讲话稿
第七单元有《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明天,我们毕业》及习作和练习组成,本单元共4篇课文,都和老师有关。前三篇文章突出的是个体,后一篇文章讲的是群体。四篇文章里塑造了古今中外的老师形象,讴歌了令人难忘的浓浓师恩,主题为“师恩难忘”。
《莫泊桑拜师》 文章简析:《莫泊桑拜师》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他的悉心指导,最终成名的事,表现了莫泊桑的勤勉好学、执著追求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
教学建议:我认为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莫泊桑写作成长的经历:由刚开始的 “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却“平平常常” ;到“全神贯注地观察”,作品 “有了进步” ;直至 “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并写出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然后引发疑问,找出成长的两个关键问题,再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动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同时教学过程中注意文后的作家卡片,适当地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两篇名作《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必要时教师可以做一定的导读。
《理想的风筝》 文章简析:《理想的风筝》一文,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教学建议:我认为教学可以采用读写结合式。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受,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第二,再读课文,探讨文章的写法,感受人物的精神境界,了解开篇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并通过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第三,读写结合,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同时还以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关注文中的几处省略号,体会其不通用法。同时文中有很多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赏读文本,感悟人物精神品质和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
《孔子游春》 文章简析:《孔子游春》主要写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欣赏春景,观水施教和论水言志的情景,展现了孔子的学说思想和大家风范,从而给学生以启迪
和教育。观水和论水在历史上可能非同一天发生,但是,把“观水施教”和“论水言志”的活动置于春意融融的泗水河畔,既考虑了一定的史实,又兼顾了文学的创造性。这样以“游春”为线索,将自然之春与师生之情融合起来,将自然之景与世事之理融合起来,改编非常合理。
教学建议:我认为教学时,可以抓住三个方面。第一,可先让学生赏读课文,体会文中描述春天美景的文字。第二,然后潜心读文,品味孔子和弟子们在泗水边谈了些什么,边读边批注,在书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疑惑。再让学生交流感受,体会文中浓浓的师生情。第三,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学生可以谈志向,谈做人,谈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春天到来时的美景;感悟以水为话题,借物明理,内涵十分丰富、厚重,激发读者了解其深层的人生哲理的兴趣。
《明天,我们毕业》 文章简析:《明天,我们毕业》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主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建议:我认为教学中,可以紧扣课后的问题,整体把握教材;要结合课文的语言,真切体会作者火热的情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自然进入文本的意境。教学时指导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体会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习作7 内容简析:习作的内容重温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情境,通过书信的形式给老师写一封信。
教学建议:我认为习作7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以及下几个方面:第一,复习书信格式,可以参照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让学生掌握书信格式要求。第二,围绕写作内容开展主题活动,如中队活动,创设一个交流情感的机会。第三,引导孩子重点写好一个场面,要求思想明确、叙述清楚、内容具体、语言得体。通过具体情境,表达对老师的真情实感。
练习7 内容简析:练习7安排了语文生活、诵读积累、写好钢笔字和口语交际。重点是语文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学建议:我重点讲一讲语文与生活,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选择了部分孔子名言,这些名言来自初中课文《论语十则》,显示初中和小学的有机结合。关于名言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会读,读正确、读流利。第二,会解,在理解大致意思的基础上,有时还要了解它的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第三,会用,结合具体的语境,尤其是生活语境中能够恰当地运用的名言。
第三篇:集体备课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一)教案
主备人:李海珍
破阵子•春景
一.学习目标 :
1.了解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 2.鉴赏诗歌中佳妙的炼句炼字
3.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二.学习重点、难点:体会词中字词的恰到好处 三.学习设想
1. 学习时间的安排:1课时
2.. 学习的准备条件:预习本词,多媒体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格高调远,清新脱俗。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殊词。2.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3.词文赏析:
①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写景之妙。
A“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B“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所谓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的画法。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来人们把这种写意的技法引进写作。白描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描绘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摹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绝对避免浮夸,要求简练。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着人物的个性,绝不模糊或遮蔽人物的形象。同时,从人物情节出发,找到最能表现其个性的行为特征。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的? 明确: A表情:笑:巧笑→笑从双脸生。
B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C场面描写:斗草。
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 明确: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③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收到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④关于“疑怪”两句,向来有三解:一是解作斗草姑娘的内心独白,二是解作少女间的对白,三是解作作者本人的猜测。结合全词谈谈你的个人看法。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⑤诗词风格:温润秀洁。⑥总结: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想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纯洁的心灵。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注意字形2.完成《学习与评价》本课练习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了解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3、了解欧阳修在北宋词坛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欣赏探究名句,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2、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教学重难点】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2、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回忆所学欧阳修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2、引入这首《踏莎行》
三、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四.研读文本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欧阳修也擅长 写词,与晏殊齐名。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雅俗并存、和婉细切。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2.赏析诗文:
①上片所写春景,意境特点是什么?写春景的作用是什么?
A“候馆梅残”: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这里说明离人已在路上。B“溪桥柳细”:柳细,柳树初芽,柳叶细嫩。C“草薰风暖”:芳草吐香,春风送暖。
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作用: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男主人公的离愁。② 阅读下面几首词,回答问题。
《浣 溪 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题:结合三首词中框内文字,说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手法和作用。明确:化虚为实,将抽象的离愁比喻成“迢迢不断”的“春江水”,既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和越走越深的特点,也具体亲切,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
③这首词在上下片的构思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这种构思的效果是怎样的?
明确:上片写行人的离愁,下片为居者(送行者)设想,或叫从对方写起,情同境判,章法井然。实虚结合,兼写两面,一是丰富了词的内容,二是使感情更加细腻。④阅读下面三首诗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南行》张潮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罗唝曲》 刘采春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问题:结合三首词中框内文字,说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词文所用技巧 及作用。
明确: 逐层深化(层深)的手法。
登楼只见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3.课文小结:整体把握。
首先从全词上下两阕整体把握,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再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ā,长,路长)。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竹排)。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我们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
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五.布置作业1.熟读这首词2.完成<学习与评价>本课内容3.预习下一课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学习目标 :
1.体会本诗的情感
2.体会本诗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运用叠词的写作手法的作用
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词集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 —— 《蝶恋花》)
二.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的题材。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三.诵读指导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
主要内容: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1)字词解析:
几许:多少。
杨柳堆烟:烟雾笼罩着杨柳。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玉勒雕鞍:代指华美的车骑。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
乱红:零乱的落花。
章台路:代指歌妓聚居的烟花柳巷。
雨横(hèng)风狂:形容风雨猛烈。横,放纵,凶暴。
(2)翻译:
庭院深深,到底深多少?丛丛杨柳笼烟雾,帘幕重重没法数。金车玉马停在游乐处,独处高楼凝望,怎么也,看不见那章台路。
风儿狂雨骤,三月将了,黄昏时悄悄地门掩上,无计把春留住。眼含清泪问花儿,花儿缄默不言,纷纷飞过秋千去。
(3)简要介绍: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
四.炼字赏析:1.赏析“深”字。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赏析“堆”字。
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五.赏析词文: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着一“怨”字。
2.女主人公如何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
着一“恨”字。
3.“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表达了闺妇怎样的愁思?
在猛烈的风雨之中,春天将去,一天又逝,黄昏时独自掩门,人既未归,又无计留春,将无限的孤独凄凉和红颜易逝的凄苦表达得深沉感人。
着一“伤”字。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 意蕴。
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着一“苦”字。
六.词文集评: 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2.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七.作业布置
翻译并背诵全诗,完成《学习与评价》 附板书:
怨→恨→伤→苦
苏
幕
遮(碧云天)
主备人:燕春霞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鉴赏建议:把鉴赏的重心落脚到对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长亭送别》中的诗句“碧云天,黄花地”导入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 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佑四年(1052 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三.理解赏析词文:
1.云为什么是碧的?
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
2.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
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3.“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4.“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
“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5.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6.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7.理解“黯乡魂,追旅思”互文的手法。
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
8.赏析“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婉曲的特点。
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9.如何理解“明月高楼休独倚”的表达的感情。“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10.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四.小结全词
范仲淹是融情入景的能手。他这首《苏幕遮》又给我们描下一幅动人的秋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浓烈秋色,更主要的是感受到他那深挚的怀人之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抒情与写景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我国古典诗词的特长,很值得我们从中汲取经验。五.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全词
在作业本上写下你对这首词的赏析
八声甘州
教学目的:
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
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的感情。
3、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以及“从对方落笔”的抒情角度。
2、理解意象所蕴含的诗人感情。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
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三、分析词句:A.上片分析:
㈠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描写了哪些意象?
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㈡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
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㈢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红和翠指什么?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
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导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B.下片分析
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问:是不是在思乡?
是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
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佳人。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6.八声甘州是词牌名,词有词牌,还有的有题目,比如 《沁园春.长沙》《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没有题目 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明确:
思乡
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7.同学再读一遍本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结束语: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徜徉于诗歌的海洋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优良的养分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沉淀我们的知识。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择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篇赏析文章
天仙子
教学目标:
1.解剖词意,通过字眼、关键词的理解来掌握整体意境。
2.抓住本词特有的特点,在问题探讨、名句赏析中,理解本词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作者简介:(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请学生起来简介作者)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
二.赏析词文:
1.结合词序内容说说张先不赴府会的原因是什么?
由词序可知,一是位卑(时为嘉禾小吏),二是老病(病眠)。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位卑老病的感叹。
2.这首词所写内容时间跨度。从中午到夜晚。
3.仔细体会“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所表达的情感。
“送春春去几时回”, 表面上是问自然界的春天,实际上是问自己生命中的青春几时再回来,字里行间充满对生命之春的留恋。所以才会对着明镜,为流水般消逝的光景伤心(“临晚镜,伤流景”)。作者回首过去,则往事成空,瞻望将来,则后期无定,流光堪悲,人事就更堪悲了。“空记省”,想也无益。
4.下片所有景物描写都暗扣一种事物,请说说这是哪种事物。
“风”字又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关键词。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5.“沙上并禽池上暝”为什么要写“并禽”。
“沙上并禽”,用以对照自己的块然独处。
6.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请大家赏析“弄”字的妙处。
与上句动静结合,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
7.“明日落红应满径”是虚写,分析表达的情感。
结句扣住“送春”,是说今晚还可以看到“花弄影”,大风之后,明天所见到的,惟有“落红满径”,表达伤春之情。
三.课文小结: <天仙子>是老境伤春之作.词人上片集中写伤春之情.下片描绘庭院池塘之景,并借以烘托伤春自伤之情.词人刻意伤春惜逝,借以抒发年届老暮,沉沦下潦的悲怀。词中之语可谓字字矶珠,化实为虚,化静为动,拓出一片空灵而迷离的优美意境。由此,词人得“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的雅号,四,作业布置1.背诵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意境。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本课内容
第四篇:集体备课
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简报互帮互助凝聚集体智慧 合作研修推进高效课堂
药草学校语文组教师集体备课活动
为了提高备课效果和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益,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为增强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11月2日,我校初中语文组全体教师开展了集体备课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初中语文教研组组织,旨在给全体老师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进而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业务能力。活动开始,首先由主备人马秀珍老师对自己的教案和导学案进行分析,阐述,然后,全体老师对每一个教案和导学案展开激烈的讨论。备课过程中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经验、困惑、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都提出来,进行共同的探讨。
全校语文组教师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积极主动参与,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通过此次集体备课活动,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师们的教研水平,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们受益匪浅。
第五篇:集体备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演讲辞集体备课活动方案
制定人:信丰六中 黄金凤
一、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演讲单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的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所涉及的三篇课文是演讲辞。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属于就职演讲、政治演讲,以及悼词。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明确演讲辞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阅读演讲辞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对文章内容、结构也会有较清晰的认识。但现在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能力不强,日常生活中表达的机会往往被网络聊天所替代,在课堂上也只能只言片语的回答一些问题。因此,让学生自主完成一次演讲,就相对困难了。此外,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学生应“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结合课文演讲辞的特点,掌握演讲辞的写作要点;
2、分析课文关键语句、理解其在演讲中的关键作用;
3、在演讲实践活动中,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基于此教学目标,要达到的就是让学生提高演讲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掌握演讲辞的知识要点,模拟演讲。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通过领悟演讲辞的语言,以及演讲实践逐步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单元教学计划四课时完成。按照演说词写作技巧由整体到细节的步骤关系,四节课以递进的关系步步深入。在课前布置同学课前将单元课文仔细阅读,思考三篇演讲稿的共同之处。并以“学习《弟子规》,和谐你我他”为主题进行演讲。第一课时通过演讲实践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课文范例,让学生掌握一篇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即针对性条理性逻辑性、第二课时以《我有一个梦想》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演讲稿的写作还要注意到演讲互动与演讲修辞。从而使演讲具有鼓动性。第三课时,通过课文与演讲名家技巧的介绍说使学生了解让演讲变得更丰满的手段:典型事例与合理的幽默。同时三课时中穿插学生的演讲活动,教师对演讲技巧进行指导。第四课时以“学习《弟子规》,和谐你我他”为主题的演讲操练活动。
三、教法学法
本单元主要是应用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实践法与范例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范例课文的探究,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以此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领会演讲的魅力,掌握演讲辞的知识要点,模拟演讲,解决教学重点。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演讲辞的写作,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演说词写作与演讲的实践让学生积累真实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在学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这个单元是学习演讲辞。演讲是语言的艺术。它以撼人的感召力而世代沿袭,风靡于世。它是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少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先介绍演讲辞的知识点
(一)、演讲辞的特点:
1、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弄清听众的身份,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2、重点要突出,观点鲜明。理解演讲的思想内容。
3、演讲辞要富于感情。演讲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真挚,要触动听众的心灵,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行文变化,富有波澜构成演讲稿波澜。内容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4、要注意体会演讲辞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二)、演讲辞的基本类型:粗略地看,演讲稿大概可以分为叙述式和议论式。
(1)叙述式是向听众陈述自己的思想、经历、事迹,转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他人的事迹或事件时使用的。叙述当中,也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2)议论式,它同样应该具有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应遵循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注意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和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篇演讲辞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演讲稿的语言要求
(1)要口语化.提炼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必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2)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突出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鲁迅也说过:“为了大众,力求易懂”。
(3)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4)要准确朴素.准确,是指演讲稿使用的语言能够确切地表现讲述的对象——事物和道理,揭示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5)要控制篇幅.演讲稿不宜过长,要适当控制时间10分钟之内。
(四)演讲稿标题的拟定
演讲稿要有标题,写作时拟定标题就是给演讲稿起个名字.一个好标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概括反映内容,使人知道你讲的什么;二是鲜明,响亮,引起大家听演讲的兴趣.所以,成熟的演讲撰稿人无不在拟定标题时下一番功夫的.那么应怎样拟定标题呢
(五).应该掌握的技巧:
1、讲法
“字正腔圆”,断句、断词要准确,有抑有扬,有快有慢,有张有弛。
2、表情 这里指的是面部表情,即眼、眉、嘴以及头等配合讲词的协同动作。首先,眼睛要自然地平直向前,达到最后一排观众为止。
3、站位
脚跟应靠近,腿站直,显得精神。在演讲过程中,有时候可以稍为向左、右、前、后做些动作。
4、手势 人在演讲中使用最多、动作最大的要算手势了。手势运用要和它所配合的那句话同始同终,以免分裂。
然后进行分课文设计教学程序(重点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这是学生本单元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全文用简洁凝练的浅易文言文写成,很适合学生品味与揣摩。本文写于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时,那时的北大,虽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腐朽守旧,了无生气。作者作为一个锐意改革的新任校长,在演讲时开门见山,直指北大多年的弊端,目的明确,脉络清楚,一气呵成。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又是由文言文写成,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文中的一些观点至今能启发智慧,鼓舞人心,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悟其精髓。本文具有演讲辞文体特点,学习时又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采用合作探究式较为适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本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初步理解蔡元培其人和他的办学方针。
2、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12课、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
3、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培养说服听众接受自己主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学难点]关于“非暴力反抗”的研讨。
【教学设计】导语→背景、作者简介→思路分析→课文诵读→语言赏析
一课时【教学要点】
1、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全文思路。
2、在段落和语境中揣摩重点词语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文中奔涌的激情,掌握演讲词特点。
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目标】 1、结合文体特点,提纲挈领,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走进马克思“跨越时空的美丽”人生,汲取精神营养,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方式】
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放式”的阅读,实现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点拨,总结出有价值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谈“讳饰”修辞含蓄婉转,易于接受的作用。【教学难点】
1、根据第六段剖析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2、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
一、导入: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伟大呢?有人这样说,伟大的人物往往开启一个时代。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才使得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在欧洲徘徊,并在全球掀起了无产阶级砸碎旧锁链、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使人类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对于社会形态的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为实现这一构想,马克思倾尽了毕生的精力—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进马克思的人生世界!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划下你喜欢的句子。
三、标题及本文内容结构:
1、由标题明文体
2、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3、教师点拨:悼词性质的演说词,一般要求有四部分内容:
①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②介绍去世者的简历(生平事迹)。
③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④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家属。
4、根据悼词性质,归纳文本内容结构: 开头——述其哀——悼念——悲痛
主体——赞其功——评说——敬仰
结尾——颂其德——悼念
四、学生交流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教师指引,师生讨论,注意阅读,深刻体味,完成结构、过渡、语言、感情等)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参考: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参考: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3、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了”(或“离开我们了”、“去了”、“与世长辞了”等)
参考:①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既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②这是一种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4、第二段是如何总领全文的?(两个对于)
对于无产阶级
革命家
实 践 贡 献(三、四、五段)对于历史科学
科学家
理 论 贡 献(六、七段)5、“空白”、“不久”的含义如何?
参考:“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
6、第三、四、五段是如何写其理论贡献的
理 论 贡 献 :
三、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家)
四、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历史科学)
五、其它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7、达尔文类比的作用:
突出划时代的意义。
8、“豁然开朗”与“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怎样?
明确:构成鲜明对照,衬托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表现了对马克思的热情赞颂和无限敬仰的感情。
9、第六、七段是如何写其理论贡献的 实 践 贡 献: 六:概括贡献
(革命家)七:具体贡献
10、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总结贡献
1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回敬”。
明确:比喻。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气概。
12、“而我敢……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参考: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和无限崇敬的感情,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毫无私心,人格魅力)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品质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1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五、当堂练习: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美丽,马克思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1、请同学们仿造例句。(陈述主体是马克思)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短文 题目: 我能干什么
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
附板书提纲:
1、时间,哀悼之情
2、概括贡献:⑴理论贡献:3、一般规律 4、特殊规律 5、其它领域
⑵实践贡献:6、概括贡献 7、具体贡献 8、总结贡献 9、哀悼之情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1、以“学习《弟子规》,和谐你我他”为主题的演讲操练活动。
2、作业:以校长、校友、教师、学生为身份分别撰写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