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记叙文写作的忧与爱五篇范文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22-596719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4 22:00: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记叙文写作的忧与爱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记叙文写作的忧与爱

作者:蔡明

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09期

爱这篇文章的理由,在前面的段评和总评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所以,不再重复。当然有人会说,这样优秀的考场记叙文你还忧什么呢?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过我在报上推荐此文的评语:

叙事,蒙太奇,叙事蒙太奇。传达出的意蕴不只是爱中有忧,忧中有爱,还有角色的变化会使这种意蕴更丰富、更绵长。“破大衣”而不是“华美的袍”,“补丁”而不是“虱子”,虽比方难免跛脚,但作者的用心可见一斑。

考场一类文的选择永远是一种“比较级”,整体都好,也要好中选优,不可能把所有的“好”都赋上满分,反之,亦然。这就是考场作文阅卷的基本审美特征。

从我的推荐语中,肯定能读出我对此文特别是此类记叙文写作的褒与贬。套用题目中的话,这里说一说我的“忧”。

忧,首先源于这篇文章的不足。第一是文章结尾的比方,真的很“跛脚”。别以为这破大衣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军大衣,越穿越舒适,越穿越暖和。爱就像一件破大衣,完全建立在特别自我的意象之中,读者很难理解,即使如上文蒙太奇镜头所呈现的忧中的爱,总还是纯洁、高尚和美好的,用“破大衣”来作比,多少破坏了美感。第二是文章的整体构思,截取人生不同年龄段的七个片段组成,这样的构思并不新奇,即使新奇,充其量是雕虫之技,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萤火虫的屁股”。且用这7个年龄段作为七个小标题,一篇文章,有了15次“抬头”,平均每个段落都不足100字,总感觉与实实在在的写作有距离。

我担心这样的优秀作文被推荐之后,更多的人是模仿形式,频频分段,或者写上很多小标题;我担心这样的优秀作文被推荐之后,不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的亮处借鉴学习,而在雕虫小技的所谓构思上取巧。构思是重要,但与写作能力、实力、文学底蕴等相比,依然不是中学生的首选。

第二篇:忧与爱

忧与爱

《触龙说赵太后》中,关于父母如何爱子,触龙说了这样一段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这段话很好的揭示了“爱与忧”的关系。

其一,因为爱,所以忧。

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就会站在过来人的角度,为孩子的未来长久谋划,但未来看不见,摸不着,有着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进而产生一种无力感,这就是“忧”的缘由。

赵太后自然是爱自己女儿的。燕后出嫁,老太太“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但尽管她非常思念女儿,祭祀时,却祈祷女儿千万不要返回,这何其矛盾也?

恰恰因为爱女儿,所以担忧女儿失去燕王的宠爱,所以宁肯她不回来。这就是赵太后最深沉的爱。因为爱,所以忧,所以“计深远”,又因为“计深远”,所以更加忧虑、忧愁、忧心。

在病魔的天灾面前,周国平,这个深爱自己的女儿,却又无能为力的父亲,在一首小诗中,把自己的忧虑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儿

我的女儿是沙滩上

一串小小的脚印

我徒劳的阻挡海潮

我的徒劳是不朽的碑铭

我们教师,不也是如此吗?6月7号,校长和高三老师一律“不爱武装爱红装”。在学生的欢呼声中,一些老师不好意思,羞红了脸,与红彤彤的衣服交相辉映。

老师是知识分子,最不应该相信迷信。

但是一方面深爱自己的学生,期望每个孩子都能梦想成真。但考试非得学生自己去考,老师爱莫能助;另一方面,面对未知的,无法捉摸的高考,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哪个老师不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因此,唯有用大红衣服来为学生讨个吉利,表达一种祝福。

红彤彤的衣服,乃是“因爱而忧,忧中有爱”的最好表现。

其二,忧是爱的一种表达。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忧。忧是爱的一种形式,一种表达。

史铁生在母亲去世之后,有一段很感伤的忏悔。“那时候,我常常和妈妈赌气。看到妈妈找我,就远远的躲起来,让她怎么也找不到,让妈妈担忧,甚至恐惧。”

在命运的打击面前,史铁生用这种方式惩罚自己的母亲,惩罚自己。当母亲去世之后,他才恍然明白:“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为什么能够惩罚自己的母亲,我们凭什么让母亲担忧,我们恰恰是利用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由此看来,忧不仅是爱的一种形式,一种表达,而且是更深的爱,更刻骨的表达。而且,这种“忧”还层层叠加,无怨无悔。著名作家曹文轩也说:“我儿子高考那一年,我们全家都学会了走猫步。”

在母亲被惩罚的十字架上,和父母走猫步的意象之中,深藏着父母深深的爱。

懂得了忧与爱的关系不难,关键是我们应为何而忧?而且还要忧而有为。

其三,要因大爱而有大忧,因大忧而有壮行。老子说:“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

我们一切忧患的源头在于我们有“身”。有了“身”,有了这个臭皮囊,我们就会有所爱,有所在意,有所牵挂,就会奋不顾身。

关键是我们该为何而忧?

我们爱自己的家人,忧虑自己的家人,虽然这只是一种小爱,但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正如弗洛姆在《爱的意识》中所说:“你爱你自己,爱你的爱人,如果这种爱不能穿越更广阔的空间,这种爱就是畸形的。”

最要命的是,有的人只爱自己,忧自己,“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为了蝇头小利,机关算尽太聪明。这种人到头来,只会“害了卿卿性命”。

有的人因爱他人而忧他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庄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取圣人之名,当然是最大的盗。但面对苦难中的芸芸众生,庄子终于不能学太上忘情,开始了精神的布道。而一旦布道,就已经不是“无己、无功、无名”的普通人了,而一跃成了欺世盗名的圣人。这当然是一个悖论。

庄子当然知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却还是要说出来;他当然明白“得意而忘言”,却仍然要将之告诉世人;他当然知道齐物才能逍遥,但自己却不愿放弃那份对世人的怜悯和热爱。这就是大爱。

有的人爱民,忧民。郑板桥被同时代的人号称郑疯子,疯就疯在他不遵守官场规则,一方面他反复告诫自己要难得糊涂,但因为爱民而忧民,终究还是装不了糊涂。“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尽管只是一介小吏,但却从竹叶声中听到了民间疾苦之声。“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面对这些封建官吏,今天的诸多公仆会不会愧煞?

更有一些人因爱国而忧国。韩愈出身贫寒,好不容易做到了高官,照理说,应该要谨言慎行吧。但他却坚决反对唐肃宗迎取佛骨,耗民钱财,差一点因此而丢了小命。但是,韩愈却丝毫不后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因为爱得深沉,故而看得长远,忧虑得真切,所以宁肯把这把老骨头豁出去了。

最后,因爱这个地球,因而忧虑整个宇宙,这就是美国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

利奥波德认为,大地上的一切自然存在都是有生命的,包含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是我们生死与共的生态共同体。我们应该放弃征服者的角色,敬畏每一个伦理范畴内的成员,把它们当成跟自己一样平等的分子。爱他们,为他们忧虑。这是最高层面的大爱,大忧。

当然,除了具有大爱和大优,我们还要“先忧”,天下未忧我已忧;

不仅要先忧,而且还要“先行”,敢为天下先,天下未行我已行;

但仅仅“我行”还不够,还要唤醒民众,与自己一道“携行”。

相信我们内心的爱,相信我们最真诚的忧,相信我们最实在的行,相信我们一同的践行,我们就一定能够砸烂铁屋子,冲破无物之阵,雄鸡一唱天下白。

陈情表后的刀光剑影 ——《陈情表》解读

李密的《陈情表》,历来被认为是一篇“悲恻动人”的千古奇文。我想这篇奇文除了作者狼狈不堪,所陈之情凄恻委婉,苏轼老先生的大力举荐,恐怕也是重要原因。苏子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友。”由李江苏海的苏轼来给李密做广告,那影响大了去了。

歌德凭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给德国文学赢得一席之地;那么,李密凭一篇《陈情表》而立足文坛,似乎也并不奇怪。

关键是《陈情表》是否是一篇悲恻千古的文章。恰恰是在这点上,李密站不住脚。

先看当时的背景。第一,晋武帝为什么非要让李密做官不可。

第二,李密为什么不愿出来做官。

晋武帝为什么非要让李密出来做官,这里面大有文章。

首先,中国古代以“忠孝”治天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此乃人之伦也。统治者作力打造“孝”,让所有的人从小就无条件听命于家长,一旦这些人长大之后,马上就“移孝为忠”,无条件地听命于皇上。奴才就是这样炼成的。封建政权也就是这样巩固起来的。

但司马氏却不敢以“忠”来号令天下。因为晋武帝司马炎自己的屁股就不干净。想当年,虽然乃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并未面南背北。但司马炎继承父亲爵位后,却火烧屁股,立马一脚踢开魏帝,自立为皇帝,国号为“晋”。这是典型的篡权夺位,乱臣误国,如果以“忠”来治理天下,全天下的人不都要笑得满地找牙。晋武帝干脆以“孝”治天下。老子天下第一,我就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都是我的儿孙,都要孝敬我,又怎么的。

酒池肉林的故事就来源于这个家伙,晋武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妃子超过万人的皇帝,但他还“选而不厌”,下令所有太守以下的官员,都要把适龄女儿送到宫里接受挑选,否则,杀无赦。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晋武帝每天看女人画像都来不及,每天究竟宠幸哪个妃子,简直比歌德巴赫猜想还要困难。有人就给晋武帝出了一个好主意,让他驾着羊车,羊跑到哪里,就宠幸哪个。妃子们为了得到皇帝的恩宠雨露,就在门上插上青草,引诱羊„„晋武帝的类似的丑事还有很多。

天子以天下人为刍狗,天下人当然以天子为寇仇。

照理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荒诞不堪的晋武帝为什么如此高看李密?

第一,司马氏夺取曹魏天下后,内部政权并不稳固,还没有到大开杀戒的时候。

第二,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才,加强对蜀地的统治。李密作为蜀国的郎署,有相当大的号召力。

第三,晋武帝还没有完成消灭东吴的大业,想通过安抚蜀国大臣的方式,诱降东吴,搞和平演变。

第四,晋朝以“孝”治天下,而李密恰好“孝”名远扬,是搞宣传的不二人选。据《晋书。李密传》记载:“祖母有疾,密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那么,李密为什么不肯应诏?仅仅是因为祖母无人奉养吗?

也未必。李密不肯奉诏,原因很复杂。

第一,确实是奉养祖母。李密六月丧父,六岁失母,九岁不行,常年多病,是祖母躬亲抚养。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感情不可谓不厚。此为骨肉之情也。

第二,蜀国刚刚破灭,而刘氏实为汉家正统也。孝忠总是不分家的,大孝子李密作为蜀国旧臣,不可能没有忠君之想,故国之思。女人都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文人也有节操问题。此为怀旧之情也。

第三,司马氏杀伐心太重,阴险毒辣,而招降李密心情又如此急迫,让李密无所适从。李密认为,后主刘禅是“可以齐桓”的,只不过是“未得其人”罢了,而武帝司马炎却是深藏不露,偷天换日,此种人君最难将息。此为疑虑之情也。

第四,晋朝是北方氏族为基础的政权,对南方人向来非常轻视,李密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更是人微言轻,基石不稳。况且又要充当太子洗马,宫廷斗争,波诡云谲。叫我如何不怕它!李密不想做政权倾轧的牺牲品。此为恐惧之情也。

第五,蜀国新亡,晋国名不正言不顺,一般来说,一个新政权成立之初,统一之时,常常是法家,而到治理天下之时,又会变成儒家。李密觉得这个时候出山,风险太大,成本太高。他还需要等待。此为观望之情也。从历史上来看,李密的眼光是惊人的,魏晋的杀人档案,触目惊心。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响》中记载: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范晔,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嵇康,晋代最伟大的学问家,读书人的种子,三千太学生求情而不得,被杀,《广陵散》从此绝矣„„”

可以列举的还有很多。但李密不在其中。李密最让我失望的是,祖母死后,他守完孝,就高高兴兴地出来做官了。后来,一直做到汉中太守,还嫌乌纱帽太小,吵着要到朝廷里做官,终于触怒皇帝,被一下子搙掉了,结果偷鸡不成,只好哭着鼻子回家了。晚节不保。由此看来,《陈情表》和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好相提并论啊。《陈情表》陈上去之后,晋武帝非常感动,说:“士之名,不虚也。”不仅同意了李密的请求,还赐给李密两个奴婢,还让地方官员给李密的祖母提供生活用品。

很多人认为李密文章写得高明,打动了混世魔王司马炎。我却觉得司马炎不会如此简单。司马炎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听了祥林嫂阿毛的故事,就要滴几滴猫尿,人家是政治家,是冷血动物,洞若观火。为什么李密在蜀时就能做官,到晋时就不能做官了?这个逻辑很难说得通。李密的小九九,晋武帝还能看不出来?晋武帝重用李密,只不过是在利用他,李密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筹码,一个道具,后来晋武帝不同意李密到朝廷做官就是例证。而现在《陈情表》洛阳纸贵,晋武帝的孝道宣传已经是如火如荼了。更何况还能显示自己的英明和大度,这场戏如此圆满,晋武帝何乐而不为?

至于苏轼为何高看这篇文章,只要想想:苏轼屡遭放逐,流离失所,对父母不能尽孝,内心中的惨痛;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对皇帝一片忠心,却“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失落;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弟弟的真情祈祝„„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三篇文章是他人之酒杯,浇苏子之块垒,如此而已。分享:

无限风光在险峰

执教:黄厚江 记录:王开东

点评:王开东

师:同学们,和你们商量一件事? 生1:(学生都在坏笑)老师想要拖堂——

师:你们笑什么,你怎么知道我要拖堂啊。老师,今天可能要拖一会儿。等一会儿,你们数学老师来了,在窗外,我们就装作没有看见,他干着急,没有用,我们继续上。师:(教师写课题)今天我这个课题为什么竖着写呢? 生:(小声的)山高啊。

师:现在不说,等一会你们就明白了。课文能够背上了吗?没有背上的继续背,背上的要能默上。现在开始背诵,不能背上的看着课本。生:(学生背,比较整齐。)

师:背得不错,一直没有犹疑,说明同学们背得很熟。但是,有几个句子同学们背得很快,我还不太清楚。第一个是“蚕丛及鱼凫”鱼什么啊? 生2:凫(fú)师:嗯,不错。还有一个句子,你们读得不好。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准确。飞湍瀑流争喧豗,什么“崖”转石万壑雷。生:(同声)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师:什么“崖”。

生3:砯(pīng)崖,课本上有注音。

师:啊,我还没有在意。版本不一样。过去我们一直读成“砰”崖转石。没关系。你读你们的砯(pīng)崖,我读我的“砰”崖。呵呵,别得意得太早。我本来不准备抓这个的,后面的句子怎么读。生:(同声)奇险/也如此。师:不要读了,已经错了。“也”字,靠前,还是靠后? 生4:靠前。

师:不但靠前,还要拉长。李白的诗歌中用“也”字,跨越了诗文的界限。继续读。生:(学生读)奇险也/如此。

师:老师示范。据说,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诗。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啊? 生5:就是被贬谪的仙人。师: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蜀道难》是神仙才能写出的诗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神仙有什么特点? 生6:不受束缚,比较自由。生7:想象丰富,奇特。

师:有道理,这是神仙的特点,下面我们就进入神仙的诗文。诗歌讲究诵读。这首诗如果把前面三个字读好了,这首诗就不要上了。谁来试试。我们请五个人读一读。从这个同学开始。生8:噫吁嚱!生9:噫吁嚱!生10:噫吁嚱!生11:(感觉读不出来)

师:我修正一下,把后面的一句连起来,让感情充分宣泄出来。生:(五个学生继续读)噫吁嚱!危乎高哉!师:同学们,排列组合有没有学? 生:(同声)还没有呢。

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一是重音,而是延长,三是延多长。等会儿,你们把这个题目给你们的数学老师做一做。看他能不能做出来。同学们继续读一读。义含其中。生:(学生读。)

师:除了这三个词,全诗还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请你们把这三句都划出来。生:(学生划这三句。)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一下。胖哥,到你出场了。生:(学生笑。)生12:(第一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13:(第二个学生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第一个同学读得比较豪放,第二个同学的情感把握得更出色一些,把三句的变化读出来了。这三句的读法很有讲究。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得感叹。那么,这三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14:把文章串起来。

师:这是结构上的作用。除了把文章串起来,还能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一层。生15:内容上,能够把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来。师:这个情感的变化,很重要。就是文章的脉络。要从内容、形式、情感上来考虑。除了这三句,其他又写了什么?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合作朗诵一下诗歌,我读这三句,你们读其他部分。(师生合作朗诵)

师:说一说,除了这三句,还写了哪些内容,与这三句有什么关系。生16:写了蜀地的形成。师:教师板书,也就是来由。生17:行走在蜀道中。师:压缩一下,就是旅途。生18: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师:为什么要写这个神话。生19:可以写出险峻,神奇。

师:刚才这三句如果是关键句,那么,关键句中,还有关键部分,还有一个诗眼。是什么? 生20:诗眼就是“难”。师:蜀道“难”在哪里?

生21:难在蜀道之路的艰险。还难在守道之人的凶残。师:一个是本身的,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原因。导致了蜀道之难。与刚才几句有什么关系? 生22:关系很清楚。第一是写蜀道的高和险,渲染出蜀道之难。第二是写蜀道上行道之人的艰难,第三是通过想象,写蜀道之难的外在原因。师:想一想,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那么难?

生23:我觉得是李白通过蜀道之难,说明人生之路的艰难。生24:我觉得是李白政治上的艰难。师:老师板书。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关于李白把蜀道说得艰难的原因有多种,我随便列举了一下。

第一,政治上的艰难。第二是人生的感喟。第三是送友人入蜀。第四是关心故人(杜甫)。第五是劝明皇不要入蜀。第六是讽刺军阀。那么,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找到根据? 生25:最后一句是表达政治上的艰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生26:送友人的依据是:“问君西游何时还?” 生27:挂念老杜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生28:劝明皇不要去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这里的“险”,除了蜀道自身的高险之外,还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之险。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29:我觉得人生感慨,可能更好一些。

师:关于上面的这几种原因。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第三种。辛弃疾的很多诗歌,就既有送友人,又在感慨人生。其他的各种观点,有的经不起推敲。比如关心故人杜甫,据考证当时杜甫已经不在四川了。比如劝明皇不要入川,当时安史之乱早就平息了,都不足为据。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还有人说,诗歌是排列的艺术。不同的排列,效果不一样。比如有人把“噫吁嚱”独立排行。也有人把,“噫吁嚱,危乎高哉”排在一行。除了句子的排行之外,有时候断句,也影响排行。比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也可以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 生30:书上的好。

师:对,还是书上的好。这种排列有一种参差的美,还能把空山的空旷,人的孤独和惆怅表达出来。现在,我们尝试一下,如果让你来排,你如何排,大体上是如何排的?然后,把你们的排法诵读出来,我在黑板上划出图谱。生:(按照自己的排法,诵读全文)师:(在黑板上按照学生的诵读,划出图谱。为什么竖着写,在这里找到了落脚。)为什么强调这种图谱和分行?

生31:形式上给人高峻的感觉。

师:的确是这样,这是形式上给人的感觉。李白需要的时候,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生32:还有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

师:很好,通过诗句的长短,映衬出感情上的起伏和变化。生33:我觉得这还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种语言的艺术。

师:非常好,我觉得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形象表达,感情变化,语言艺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万里写入胸怀间

——听黄厚江先生的《蜀道难》 王开东

终于有幸亲赴苏州中学,听了黄厚江先生的一节课——《蜀道难》。大师风范,感慨良深。

鲜明的指向性,强大的逻辑性

这是我第一次听先生的课,先生的报告倒是听了两次。

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所说的一则故事。黄老师特别善于讲故事,三言两语,便妙趣横生。这是不是语文大家的一种看家本领?

黄老师说,他们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同事,他家有一个胖小子,常常来办公室玩。小胖子特喜欢下棋,常常缠着黄老师来一盘。黄老师拗不过,就和小胖子对垒,小胖子非常厉害,三下两下,黄老师就招架不住。这个时候,小胖子就开始骄傲了。又是抖腿,又是哼着小曲,又是背着手,慢慢踱步„„总之,用尽各种方式,表达对黄老师的蔑视。后来,小胖子每下一招棋,就吹着口哨,出去溜达一圈。想用这种方式来羞辱黄老师。黄老师趁着小胖子踱步,偷偷的移动了小胖子一个棋子。小胖子回来后,继续下。可是,风云特变。黄老师终于险胜小胖子。

最后,小胖子偏着脑袋,慢条斯理地对黄老师说:有意思吗?

“有意思吗?”这是一句质感强烈的话。任何时候,面对文本,我们都要不断追问。作者这样写,有意思吗?面对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我们还是要反复追问,有意思吗?

我觉得正是这种有没有意思的追问,使得黄老师的语文教学,指向性极其显著,每一环节和步骤,都匠心独运,恰到好处。譬如,《蜀道难》的“读”,就很有匠心。

第一次是全班背读。条件很宽松,背上了就背读,背不上的就看课本。这是老师对预习的检查,掌握第一手学情,为下面的课堂教学服务。比如下文字音的检查,断句的理解等等。第二次找了一组同学,对“噫吁嚱!”三个字诵读。

之所以用了五个同学,就是要找出他们读的多种差异。之所以找出多种差异,就在于直观的告诉学生,古诗诵读的多样性。根据重音、停顿和字音延长,这三个字有无数种读法;那么,究竟哪一种读法更好呢?老师指导,关键是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李白开篇的“噫吁嚱!”呢?

那么,就要体悟那种异峰突起的突兀感,劈空而来的惊悚感,叹为观止的讶异感。这就是诗仙的诗歌风范,一落笔就是高潮,一出手就是经典。第三次是两个人赛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赛读的评判,第一句要读得豪迈,第二句要读得低沉,第三句要读出感叹。实质上落实了这三个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是把文章串起来,把文章的层次向前推进;内容上的作用,是要突出情感变化,显示文章脉络。

第四次是师生合作诵读。老师读反复的这三句,学生读其他部分。这个环节妙不可言。一是昭示文章脉络之清晰,一是体悟“其他部分”与老师读的这三句之关联。引出下文对蜀道险峻、游人历险、守道之人凶残的条分缕析。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于那三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此诗眼在于一个“难”字。那么,作者写“难”有意思吗?究竟他有哪些难言之隐,难言之意?正好交给学生去探究,这是课堂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出彩的部分。第五次仍然是师生合作。学生按照自己的诗句排列,自由诵读,体悟韵律起伏之美,老师据此画出高低不平的图谱。当教师描画出排行的边缘线,山势险峻的蜀道,跌宕起伏的情感,豁然于眼前。

此环节的作用在于对李白仙人诗歌艺术的探究。乐府诗不拘形式,不守规矩,长短不一,通过诗句的长短,既可以表现蜀道的奇险,又可以表现出感情上起伏和变化。李白奔放的情感和飘逸的诗风,李白如神仙一样的奇特的想象和联想,都和这样的语言形式,形成内在的统一。

黄老师这样的理解是有道理的,李白善于并乐于直观形象的表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就是一例。李白为了表达抽刀无法断水之意,故意把两个“水”连在一起,给人断水之下,“水”依旧绵绵不绝之感。同理,李白不避熟字,“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中,连用三个“愁”字,无非是要突出,尽管你举杯消愁,但“愁”依然滚滚而来,不可遏制。两点困惑。

毫无疑问,这是一堂极其精彩的课,但有个疑问一直萦绕着我。这堂课上完之后,学生对李白“摘仙人”的崇敬有没有增加?学生会不会觉得李白也不过如此?

想来想去,我的感觉是黄老师这堂课太精致了,这种强大的逻辑和精致,甚至课堂上的这种理性,会不会构成对李白诗歌蓬勃生命力的一种抑制?

李白斗酒诗百篇,恰恰是兴之所至,不讲道理,无理而妙的。比如前面刚刚说了“西当太白有鸟道。”后面又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岂非自相矛盾?再比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果去掉一个“尚”字,音节该是多么和谐,而且并不影响表意。在我看来,这个“尚”字显得笨重。但李白就是李白。正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一样,他能设计出世界上最好的乐式,但又从不在乎乐式,甚至喜欢捣毁乐式。李白也是如此,他岂在乎这些章式句法?李白曾嘲笑腐儒:“鲁叟谈五经,白首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一个是洒脱不羁,一个是条分缕析,是不是这两者的矛盾,使得李太白的那种谪仙之“气”未能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 第二个疑惑。

三个分层段落的界定,好处是文章一下子豁然开朗,下面的研讨脉络清晰,如风行水上;但是不是有点“主题先行”?后面的几种主旨的探究亦然。让学生在文章中找找原因,固然能够引导学生多次进入文本学习;但是不是变成了对结论的一种求证,而不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究,而唯有对未知的探究,才能使得课堂充满着持久的张力和智力挑战。

备注:2010年,我正式投在黄厚江先生门下。得以有幸去苏州中学听先生上课。这是我的听课记录。

第三篇:忧与爱

忧与爱

幸福就是把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分享。可也有人说:“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他得到的将是一切”。

我是不懂为什么人的感情是那么微妙。在我的周围是有很多人爱我的,我知道,但是忧愁并没有因此停止。爱没有把我心中的忧虑化成为飞烟,它依然的存在着。我想爱和忧是相对立的,它们不会因对方的存在而消失,这也就是情感神奇的地方吧!

艾青说过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触动了我,我在想我的泪水是因为爱的心酸和深沉而流下的吗?我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不过爱是有的,悲伤、忧愁都是有的。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生活的忧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个信念是爸妈给我的,因为有了他们,我的成长才多了几份快乐和幸福。在这个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一路上陪伴我的目光是他们,有了他们即使再艰难我都会有一丝丝的慰藉,想到家,我的目光又一次的呆滞了,我想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又想回到那个不一样的自己,我喜欢那个感觉。一路上是爸妈让我坚强,在自己无法承受想要逃避或放弃某些事的时候,只要想到他们给我的希望我就会坚持。

在这个地方有着我童年快乐的回忆,有我消极的悲处。我一直认为我是属于伤感的个体的。但我又渴望欢乐,快乐真的让人充满强烈的爱。无忧无虑的时候真的会天真的以为世界上什么都是美好的,父母也总是对我开心的笑,长大了,看到的,也懂得多了。看到了父母紧锁眉头的苦恼,可是他们总不会告诉我,独自面对。我难过的时候会向他们倾诉,他们会很用心的开导我。生病时他们焦急百态的样子,依然是那么犹新,父母的心总是会不分昼夜的牵挂着子女。是的,爱其实很普通很普通,伟大的爱也并非都是轰烈的,简简单单也是一种幸福。

一路走来学会了坚强,每一次努力的成果都换来了父母的微笑。在雨天的路上,会有一缕阳光,温暖却被淋湿了希望,但是再小的河也能汇成海洋,我会勇敢的前进。

高二:刘春弟

第四篇:忧与爱

忧与爱

有时,百般忧虑,满怀着的是千般的爱意。

忧,不过是他人对你表达爱的方式

人世间的情感莫过于三种,亲情,友情,爱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们都知晓,他日必将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生活教的我们必须不断前行,南下,北漂,年轻的时候为了梦想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摔得千疮百孔,也会忍着痛继续前行。少时,太年轻,以为身体是自己的,痛,忍着,只要能达到目的,这些,算什么。

可是,远在外的儿女啊,你可知你们的父母此时的感受,伤在儿身,却是,痛在母心,切肤之痛,她,如何不懂,你是她身上掉下的血肉,你的痛,她最懂,也是最痛,因为,她的痛在心中,说不出,摸不着,无药可医,唯一减痛的方式,便是你的声音,或是你年轻的脸庞。所以,她战战兢兢的照着床边你留下的号码,拨给远方的你,你可知,即便那头的你不耐烦,几次欲挂断电话,她还是厚着脸道着家里的是非,拖着你,只因她担忧你啊,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知道你过的好不好,~~她想你啊!

异乡之客,最是脆弱,彼时,唯一能给其安慰的怕是只有那永恒不变的爱情。茫茫人海中遇着一个对的人,你们相知相爱,彼此诉说,彼此信赖,两颗脆弱的心,因为有了依赖,而日渐坚强。热恋之时,每天数十个电话,上百条短信,都是少的,可是时间久了,便腻了,倦了,你嫌他麻烦啰嗦霸道不讲理,非得让你每天将自己的行程一清一处的全部上报,像是笼子里的金丝雀,失去了浩渺的天空,殊不知,这是他爱你的方式,或许这个方式些许霸道,但这并不能否认他在关心你的事实,因爱而心生忧,虽然这些忧虑有时是无谓的,可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佳的报复方式,其实是冷淡,那种打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冷漠,何必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浪费感情”或许你应该为此而感到庆幸,起码这证明着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牵挂着你,时刻为你担忧,有人爱的日子,终究不会太狼狈。

当然,如果说爱情会让人流泪,那么友情便是为你擦干眼泪。

人活一辈子,谁没几个臭味相投的闺友,哪些你伤心流泪日子,那一次不是她们依偎在你身旁,为了你的事冲锋陷阵,明知没有结果,却为了让你开心,不让你孤单,而毫不退缩,曾经,当你将你读到张爱琳的话“笑,便让全世界都知道,哭,你变躲起来哭”说给她们听时,是谁立马正儿八斤的对你说“亲爱的,没事,你要躲我不拦你,就算我看到你哭,也会装做没看到,等你好了,不痛了,就回来,我会准备好面纸等你”,那些单纯却又真挚的话语,就在这念念不忘的岁月里,日渐真情。

谢谢那些为了我而操碎了心的挚友们。

生活,终究是美好的,因为我所活过的每一天都在向我证明着我还在被这个世界记挂着的事实,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学会爱自己,爱生活,因为这是能人那些在乎你的人开心的唯一方式。

能有人为你担忧,终是幸福的,那意味着还有人愿意为你付出感情,换言之,还有人爱你。

正所谓百般忧虑来自千般真爱,忧不过是那些善良的人们爱你的方式!

高三:监守自盗

第五篇:忧与爱

忧与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孟郊的诗中,我不仅看到慈母对儿远行的深深忧虑,还有这密密的针线脚中,缝入的无限爱意;“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纵然希望身归田里,却又忧愁自己治下尚有流民,韦应物的爱国之心,在深深的愧怍中一览无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家信中,恐怕不止有对个人未来的忧虑,更多的,还是那割舍不断的浓浓亲情。古往今来,忧与爱一直是人们永恒不变的话题,犹如中秋的明月,深深牵挂着人们的心。

忧与爱,爱是忧思不断的根源。是否还记得,你第一次踏入小学的大门,父母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担心自己的孩子与同学相处不睦,亦或是在学校中调皮捣蛋?是否还记得,你第一次踏上驶向异乡的列车,父母眼中盈满的不舍,担心自己的孩子不会按时添衣保暖,抑或是没有多吃水果多运动?是否还记得,早已白发苍苍的父母,依然每周给你打一次电话,担心你的工作、担心你的生活......父母的一生,永远是为儿女担忧的一生,在这担忧中,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藕断丝连的不舍,更是对儿女长久不变的爱,忧与爱,忧是爱到极致的体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在将死之时,还不忘山河破碎的国家,“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纵然身处困境,却依然挂念身在异乡的兄弟姐妹。“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的心,深深系在劳苦大众身上,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人对春闺之人忧,更是出于他对和平的热爱。深深的忧思下,是浓浓的爱。

忧与爱,既是一对相反的事物,更是相辅相成的情感,没有爱,为何忧?没有忧,何为爱?泱泱中华千年文化,沉淀而出便是忧与爱两字。对家庭的责任在忧与爱中得到体现,对国家的热情在忧与爱中得到发扬,对社会的牵挂在忧与爱中得到升华。

忧与爱,没有绝对的界限,没有绝对的独立,它所有的。是情感的积淀,更是文化的积淀。

记叙文写作的忧与爱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