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22-1124653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1 01:09: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

上完《放大镜》一课后开始准备下一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课文中有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这一观察内容,备课时已感觉到今年的天气比较寒冷,而且已了解到这几天还会有低温出现,虽然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开始发牙,也有一些常青的植物,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因此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我准备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展这节课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然而到了上课的时候,天公不作美,还下起了雨,于是只好改变上课的计划,还好我们学校的科学器材室有许多昆虫的标本,课前我把这二十多种(40多个)昆虫标本都放在了实验桌上,为的是激发兴趣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不同种类的昆虫。现在由于天公的原因不能到室外去观察,正好让这些标本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

首先我安排学生观察昆虫的某一局部,如蝴蝶的触角和翅膀、蟋蟀的足和苍蝇的足,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下来,并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在让学生养成了正确的观察习惯和对昆虫的奇特身体构造产生兴趣后,我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目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去写好观察报告,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昆虫去观察并写下贯彻报告。在剩下的课堂时间中学生的兴致都很高,有许多学生都写出了可行的观察报告。摘下一些学生的报告:观察蜻蜓,蜻蜓的触角很短,弯曲成90度(可能是标本凝结在琥珀中的原因),它的胸前有三对足,尾部是红色的,翅膀边缘也是红色的,中间是一格一格的网状,眼睛很大,小巧玲珑的嘴上还有一层绒毛;观察蟑螂,蟑螂的眼睛不大,它的触角很长,有许多一行一行的条痕,有六只脚,脚上都有刺,它的翅膀是金黄色的,上面有许多网状一样的东西;我观察的是一种害虫,名为荔蝽,它身披桔黄色盔甲,触角是一节一节的,有三节,足较短,足上有绒毛和刺钩,翅膀是透明的,还分布着很多细绒一样的东西。学生的观察报告写得还比较粗浅,但足以看出学生观察的认真程度和正确使用放大镜的功效。我觉得虽然我没有按书本的要求去执教,但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的关键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自己学会探究。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

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关键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昆虫标本,而且种类要多,蜻蜓、苍蝇、蜜蜂、蚂蚁、蝴蝶、蝗虫等,而我在教学中遇大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标本材料的缺乏,只能通过ppt图片和已有的知识展开。

介绍“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资料,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希望学生能够仿照这些观察记录,在课外对某一昆虫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并完成一份观察报告。

我除了介绍教材中的资料外,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通过播放某些昆虫的生活录像片断(这方面的资料还是蛮多,挺好搜集的),使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一种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报告。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的规定。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这个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总体感觉,因为标本材料因素,在教学时有些束手束脚。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提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努力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还好没有误人子第。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所以平常让学生做的实验教师最好事先做一次,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才会有个全面的把握。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下册_放大镜(一)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以学定教》主题研讨

内容提要: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补习课。要学生喜欢科学,不仅需要直接学习兴趣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成功体验。精心预设,把握生成,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关键。关键词:科学 成功 体验 预设 生成

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补习课。

我曾对执教的六年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32%,不喜欢的14%,介于二者之间的54%。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喜欢科学课。但不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人数偏多,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尤其其中不乏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优异的孩子。

看一看我们的科学课堂,认真听讲,勤于动脑的学生,有;安安静静,若有所思的学生,有;事不关己,处身事外,看课外书、做其他作业的学生,有;借题发挥,有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也有。分组教学,热热闹闹、乱乱轰轰,更是科学课的专利。

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钥匙,但对那些对科学课持有偏见的学生,首要的是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需要,引领他们在科学课堂上体验成功。

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凸透镜》,似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

一、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学习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时,学生们手持两个放大镜,一会儿看书中的文字(显微镜),一会儿望远处的景物(望远镜),提出了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改变教学计划,探究凸透镜成像原理是立足学生需要,着眼学生发展的明智之举。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由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虽不是教科书的内容,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拉上教室窗帘,请学生拿着一张4开纸做纸屏,老师通过凸透镜使蜡烛火焰成倒立的放大的像。跳动的蜡烛倒像,连最后一排的学生都看得清清楚楚。“想不想自己动手,在纸屏上找到蜡烛的像呢?” “想!”

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教师适时强调实验时蜡烛、凸透镜、纸屏的位置,指导学生分析凸透镜位于蜡烛火焰与纸屏之间,蜡烛火焰、凸透镜、纸屏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小组内四个同学一人拿凸透镜(放大倍数较大),一人拿纸屏(A4纸),一人负责蜡烛(固定在桌面上),一人负责记录。因为实验空间的加大,实验环境贴近生活,学生较容易得到放大的倒像,又因为所选凸透镜焦距较短,缩小的倒像也容易获得。

“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 大家兴致盎然,探究的兴趣被充分点燃。

三、生成的教学内容。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一小组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假设。验证假设,进一步探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符合预设。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新的假设在意料之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角度有关系。”我不由为学生们精彩的回答喝彩。

四、深层次的碰撞、交流。

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的有五个小组(称为A小组),他们的实验计划是:1.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2.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通过制定计划、实验验证,A小组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结论:凸透镜成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有两个小组(分别称为B、C小组)。实验计划是这样的:1.利用放大倍数大(小)的放大镜,使蜡烛火焰在纸屏上成像。2.蜡烛、纸屏位置不动,用放大倍数小(大)的放大镜在相同位置替换原来的放大镜。

B小组按计划进行实验,因受周围小组影响,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得出了与A小组相同的结论。

C小组按计划完成了实验,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

“假设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小组(D小组)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

用心

爱心

专心 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

在实验汇报阶段,八个小组各持己见,据理力争。特别是B、C小组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把时间留给他们争论,肯定会影响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但生成的教学内容无疑对学生做出假设、验证假设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C小组向全班同学演示了他们的实验,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A、B、D同意C的观点,十分钦佩他们的勇气。B小组同学经历较复杂,与成功擦肩而过,却历尽坎坷,殊途同归。但他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方法,更收获了精神。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小组的想法、思路被明显化、外显化。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指出对方不足,经历了激烈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了各自的认识;同学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产生新的猜想或更深层次的理解。

“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角度,和凸透镜与蜡烛、纸屏的距离都有关系。”“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绕了一个大圈,问题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大家回顾自己的实验,很快统一了思想。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又将“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没有关系”这样一个是非性问题整理成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并总结出: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成缩小的倒立的像。

学生的成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也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大家对科学课越来越有兴趣,经调查,不喜欢科学课的学生态度有了明显变化。看来,只要我们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案设计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