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城市化问题探究]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22-952611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8 18:38: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城市化问题探究]

一、城市规划如何控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无序蔓延或扩张?

1.正确处理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的矛盾

从现状可以看出,加快城市化进程迫在眉睫,但保护耕地同样不容忽视。然而城市化和耕地保护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它们有共同的本质倾向,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必须走出城市化的误区----盲目扩张和开采。有些地区乡镇工业园区遍地开花,“豪华工业园区”也有出现。要认识到城市化并不仅是要减少农村土地面积,也不是一下子将农村彻底变成城市。城市化首先是为了淡化城乡界限,解决城乡分割的问题;其次保护耕地,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保证。集约用地,科学用地,规划用地,以此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城市化和保护耕地两者关系的正确思路应注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使城市化真正有利于实现集约用。不能不顾当前经济建设的合理要求,单纯地为了保护耕地而保护耕地;也不能只考虑城市化用地发展,而忽视保护耕地。坚持“一在吃饭,二要建设发展”,保护耕地和城市化并重,缺一不可。从世界各国先进发达国家来看,以城市化发展迅速的美国为例,很早就重视了城市化和耕地保护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也应当行动起来解决难题。

2.搞好各个规划的衔接和协调

科学合理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搞好两个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结合交通水利规划进行山、水、土、路综合治理,提高用地效力,特别强调山林的治理。众所周知,山有林才有水,田和地依水而存,有田和地才能种粮,有粮才能保障吃饭。只有这样才是解决城市化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首先加强规划法律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位。《土地管理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从这一条款可以看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从量上(或从供给上)约束了城市总体规划,而体现土地需求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从规划建设上与土地利用总体上相互制约。这样看来,二者应当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中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总体规划是当地政府通过立法来执行的,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业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执行的。是否可以考虑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升到与城市规划并列的地位。这就需要改革规划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和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当多个规划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时,城建、交通、水利、林业、土地管理部门应改变规划思想、规划理念和规划方法,不能各自为阵,坚持切合实际,土地集约使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规划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保,测算出土地最大的承载能力。

3.实行规划图的“多图合一”

“多图合一”能确保规划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权威性。各乡镇,认真做好城镇规划体系,包括交通、水利、绿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衔接。要落实“多图合一”,即城市、城镇配置规划建设城区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田保护区、建设留用或待转换地和弹性控制区等共同要素,在多个规划图上位置一致,相互套合,提高和确保各个规划的合理和可操作性,防止重复投资建设,比如现在的土地整理成了工业园区的“三通一平”的前期工作,大量重复投入,浪费国家财产。

“多图合一”必须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土地、城市、交通、林业、水利规划部门统一。省、市、县政府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成立规划委员会,负责各项规划的编制和协调,规划委员会主任由规划专家担任,而不是行政官员担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规划建设中,缺少公众参与,很少群众来监督,为谋取急功近利的经济行为和目光短浅的长官意识提供了发生条件,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在发达国家,规划建设体系中的公众参与是一个不可缺的重要步骤。规划委员会规划某一工程可举办多次公众调查、公众听证会或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并及时修改方案。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团体、私人企业和个人,凡愿意参加规划的都有机会对规划提出评论性意见,公众的评论意见是行政官员批准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弥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不足,以使我们机制更健全,规划更合理。

同时能控制城市的合理推进及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结构人口发展资源的开发,自然环境持续利用,合理控制城市发展,科学发展小城镇。我们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其具体规定是:在城市边缘地增设城市绿化带之外,与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地区建设新镇,新镇强调自给自足,自我平衡,保持15Km以上距离,以防止城市继续蔓延。如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能精心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城市化的整理,则一定可以大大节省土地资源,并从客观上促进城市化循序渐进地发展,完善城内机制。再建设距城外一定距离卫星城镇,缓解城市无限扩大,并解决就业,发展经济。同时,若在城市边缘规划成面积相当的高大经济林带,河流水系和宽阔的田野,形成城市的绿环,以农业种园区的“生态长廊”,作为城市的隔离带或城市边界,都不失为控制富阳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的有效手段。先从控制人口的增加,才能控制城乡用地总规模,否则城市的吃水排污都无法解决净化,很大程度度上降低了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水准要求。其实城市化水平与速度问题直接涉及占用耕地补给的因素。

4.城市化推进必须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并且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必须落实,是正确处理城市化进程与保护耕地关系的重要保证。当前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明确三个主要指标,即规划期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国土资源部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监测结果对各省、市年度耕地保有量进行考核公布。强化各地耕地保护的责任意识,基本农田保护是法律规定的,对优质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的重要制度。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保住基本农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护耕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202_年我国基本农田要达到16.28亿亩的目标,这是立足十几亿人吃饭的问题制定的硬杠杆,不容小觑。实现占补平衡措施,要坚持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同时整理面积的新增耕地要让质量也可换算成用地指标,防止开发整理后无人无耕种,造成增加面积不增加粮食,更谈不上增收。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农民种粮亏本,成本太高,就不愿意种地,导致大量耕地抛荒。政府应该引导农户加基地工业加工产品。种1斤粮只有1元钱,加工成方便面和饼干可有每斤10元,加工成高档饮料能达到20-30元/斤的价值,这样农户才能增收,加工需要原料,农民才愿意种粮,土地才会有人爱惜,耕地才能安全保护。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城市化与保护耕地并举,应摸清存量土地,积极盘活用地。要求市政府制定规定乡镇企事业单位,在尚存土地未利用的情况下,不得使用增量土地,利用存量土地开发建设可优先办理审批手续,否则是助长了在“工业立市”的口号下,大量圈地的出现。目前有一种怪现象,业务部门听政府,而政府听企业家的,结果导致个别企业想要什么地方,要多少,都由那些“圈地家们”说了算,一路开绿灯,导致“规划”成了“鬼话”。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法行政成了一句空话。

5.关键是政府更新用地的观念

用规划引导高效用地,提高企业的用地效率,关键是政府更新用地观念。上世纪末一些外资和民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吸引外商、民营企业主前来投资开发,以比较多的土地资源换取资金和技术,引进项目,加快发展。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还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只会引起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这种方法民间总结的顺口词:“发了老板,亏了百姓”;“多了数字,少了财政”;“个别升官,大部背债”;“用了今后的钱,断了子孙的路”。政府必须要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谋得投资效益。政府树立用地的质量和效率意识,要克服“保护耕地是阻碍经济发展”、“节约用地就会影响引进项目”等错误认识。企业集约用地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投资者超前用地,而且能有效地控制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范围,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

完善规划体系,在新的一轮城镇建设规划修编中,不少地方规划超前,规划偏大,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不上,对此要探索集约合理用地和土地经营新机制,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对城镇建设用地要在科学测算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对建设占用耕地,要进行科学预测,合理确定基数,并允许在采用强制性指标的同时,增加一定幅度的调节指标,规划一经批准后,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变动,防止“圈地”重演。

二、城市规划防止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空心化问题?

1.城市空心化的概念:

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由于考虑到开发成本和避免拆迁带来的麻烦,现在一般的开发商都不愿意在旧城区搞房地产开发,而热衷于在城郊结合部开发新型住宅小区或卫星城,这样虽然降低了开发成本,降低了房价,给低收入者早圆住宅梦提供了廉价房,但另一方面,由于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不健全,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孩子就读带来诸多不便。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房地产开发郊区化,将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张,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占用大量耕地,而且也破坏城市总体规划。而中心旧城区却得不到改造,出现周边新中间旧的不协调景观,同时使城市空心化,严重影响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2.走出城市空心化误区,投身旧城改造和环境创新

政府的土地批租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开发新城区和改造旧城区的问题上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使新城区的开发和旧城区的改造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凡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建设范围外以及不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强度要求的建设项目均不得提供土地。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先发展新城区,后又回过头来改造老城区带来的弊端。

例如,政府的土地规划部门可以对房地产开发商作出硬性规定:在郊区开发一定数量的住宅小区同时必须在旧城区开发改造多少数量的住宅小区,如果开发商改造旧城区超过政府部门规定的比例,还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再者,政府规划部门可以对旧城改造作出分块成片改造的统一规划,把土地逐块批租,逐块开发,使旧城改造有序进行。如果一幅土地一个开发商拿不下来,可以几个开发商一起开发,避免出现现在的零星开发、无序开发、遍地开花给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在这方面,上海市等城市建设走在前列的大城市已经有一些先进的经验与做法可以借鉴。

城乡结合部是土地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土地市场建设和土地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为规避法律法规,获取临时和短期的土地收益,农民集体和个人大多兴建的是可用于出租的平房和集贸市场,楼房很少。尽管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而言,这些房屋的土地用途并未违反规划,但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远远低于规划的要求。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偏低。这不仅占用了大量建设用地甚至耕地,而且由于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与城市化进程明显不相协调,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的发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按照新《土地管理法》用途管制制度的原则,研究和农民打交道的新路子。加强规划引导,以新的利益关系,激励提高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第二篇:临沂市城市化现状与问题探究

临沂市城市化现状与问题探究

摘要:临沂市是商贸名城,物流之都,中国江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基地。本文分析了临沂市城市化发展现状与特点,指出了该市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临沂市城市化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临沂市;城市化;对策

The urbanization status and problems explore of Linyi

Abstract:Linyi is a famous city of commerce and logistics,the largest goods base in the north of China.The study analyses the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of Linyi urbanization,it also gives many advices on promoting urbanization accordingly.Key words:Linyi;Urbanization;Policy 引言

城市是经济的载体,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城市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只有在城市的综合配置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是一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它不仅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包括经济社会的进一步集约化、社会化、现代化。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集中体现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进步程度。

十二五时期,是临沂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更好地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来对待,扎扎实实予以推进。临沂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2.1 临沂市人口数量大,人口密度大

临沂市行政区面积1.718×104km2,总人口1050.5×104人。截至202_年,临沂市城市面积2801.33km2,城镇人口504.78×104人。其中,临沂市市区占地面积1056.25km2,建成区面积155.89km2,建成区城镇人口145.49×104人。临沂市平均人口密度每1139人/km2,其中城镇人口平均密度为每1478人/km2,临沂市城市化水平为48.8%。

2.2 临沂市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截至202_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104元,同比增长12.5%,人均消费性支出1.19×104元,同比增长10%,人均住房面积27m2。居民恩格尔系数是29.06%,与发达国家低于25%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6761元,同比增长14.9%。农民恩格尔系数32.23%,同比下降1.26%。2.3 临沂市城市化水平偏低,呈现城市化加速现象

1949年临沂市城市化水平为10.67%,仅仅是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初级阶段高限值的三分之一。1950-1978年,城市化水平年平均提高0.24%,在文革期间,城市化水平处于15.00%以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水平加速,202_年城市化水平31.80%,202_年城市化水平35.00%,202_年城市化水平40.03%,202_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3.80%,202_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8.80%。预计到202_年,临沂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2.00%。虽然临沂市城市化有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临沂市经济总量仍然处于山东省中游水平,城市化水平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因此临沂市城市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根据美国学者诺瑟姆提出的S型城市化发展模式,认为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城市化发展三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即城市化加速阶段。当前临沂市就处于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经济活动以工业发展为主,集团企业经营活动集中,城市人口比重加速增长并持续增长到70%时趋于稳定。临沂市城市化发展方向分析

3.1 重点发展临沂市区

进一步突出中心城市地位,集中力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壮大经济实力,强化集聚辐射作用,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切实使临沂市区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和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2 信息中心。截至202_年,临沂市市辖区城市人口超过143.49×104人,城市用地规模达到1056km2,初步成为鲁东南地区经济、贸易、交通、科技中心城市。3.2 加快发展各县城

根据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体系规划,沂水、平邑、郯城、莒南4个县城,促其膨胀规模,增强综合功能,形成规模效益,截至202_年,培植成为中等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达到87km2,在临沂市东南西北方向形成与外部经济联系的重要中转地和信息通道,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沂南、临沭、苍山、费县、蒙阴5个县城,在强化其原有综合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其自身经济特色的挖掘和发挥,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带动县域城镇发展。截至202_年,5县城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06km2。3.3 积极发展小城镇

根据山东省政府批准的29个中心镇和94个建制镇,在突出其各自经济特色的基础上,逐步配套发展相关工业和以商贸、交通、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增强综合实力,并在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身吸纳人口的能力。截至202_年,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突破300km2,总人口达到23.01×104。其它乡镇驻地,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专业化产品,并将分散的集体、个体工商业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临沂市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4.1 临沂市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城市化发展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临沂市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相对于城市的GDP增长缓慢。例如,202_年临沂市实现GDP达到2400.5×108元,比上年增长12.2%,而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滞后,202_年达到48.8%,仅仅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和就业困难,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最终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现代化进程。4.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统计资料显示,1995-202_年,临沂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0%,同期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8%。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收 入,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2_年基尼系数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4.3 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临沂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和传统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产权结构不清晰,竞争力不强,缺少一批竞争力强、科研能力高、经济效益好、企业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广的大集团企业。这些直接制约了农业人口转移和就业增加,造成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4.4 土地规划与利用不够科学

临沂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城市人均用地水平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工业用地比重大,而城市绿地交通用地比重低。202_年临沂市市区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14m2,超出我国城市规划部门推荐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14%,与此同时,临沂市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较低。由于临沂市市区交通和绿地用地比重偏低,造成市区部分路段经常出现堵车现象,空气环境不佳。临沂市城市化问题对策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商品经济的性质,是一种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商品,这就决定了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活动中,遵循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支持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有收费机制、可以有盈利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放宽投资准入,交给社会投资者投资;对一些有收费机制但难以做到投资收益平衡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政府通过制定适当补贴、保证投资者获得预定回报的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规范有序地投入;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的项目外,其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都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引进投资者进行建设,业主完善开发项目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加强城市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按照“沿河布绿、沿路建绿、广场植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的绿化原则,搞好单位庭院绿化和居民小区绿化工作,沿街单位和居民户要逐步改实体墙为透景墙,搞好立体绿化,做好庭院绿化、沿街绿化、园林绿化和沿河绿化融为一体。加快城市治污力度,按照《淮河流域 水污染防治规划》,临沂市区和各县城要尽快建成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完善垃圾清运处理,实现生活垃圾袋装化,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证居住环境优美。

加快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建设和合理科学布局。科学合理安排学校布局,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加强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临沂市区和各县城逐步建成集医疗、科研等于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各卫生院适度扩大规模,突出专科特点,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建人民医院。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宗旨,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社区服务。

5.2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强化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强化城市发展支撑。临沂市区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以建设现代化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大城市为目标,继续强化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食品、纺织六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高等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和原材料三大高新技术。着力突出商贸优势,提高商品交易层次,完善市场体系,膨胀市场规模,巩固和强化临沂是江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地位。

根据现有基础,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城市和区域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强粮食、蔬菜、黄烟等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工贸一体化的市场农业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和观光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继续扶持和加强机械、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化工、纺织等支柱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开拓市场空间。加快发展旅游、餐饮、购物、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努力拓展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提升产业层次,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恒久的动力。

调整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实施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的产业政策。实施科教兴市。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产业和关键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鼓励支持企业与临沂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共建研究机构,实现产学研直接结合。加强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养,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做好 5 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临沂工作和服务。5.3 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打造城市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深化用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出让机制,政府部门对土地统一规划、征用、出让、管理,保证实现土地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积极实施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

创新城镇建设筹融资机制。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积极努力培育统一开放、规范有序、适度竞争、共同发展的公用事业市场体系。优化城镇建设资金结构,确定合理投向,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城镇全面推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将各类用人单位和城镇劳动者全部纳入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起“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临沂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居委会建设,提高居委会服务水平。5.4 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城镇规划的编制要做到高标准、高起点,适度超前。搞好临沂市空间布局规划和风貌特色设计,特别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以及具有沂蒙地方特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提高临沂城镇规划建设艺术水平。

突出管理重点。通过采取教育疏导、严管重罚、落实责任制等措施,彻底解决影响临沂市容市貌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

实施依法治市。认真贯彻落实加强临沂城市管理的各项要求和规定,制定完善有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依法加强城市管理。建设一支组织完善、纪律严明、廉洁奉公、运行有力的行政执法队伍,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广泛深入开展“建设大美临沂,共创文明城市”的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公德教育,开展有利于加强城市管理的各种活动,增强广大居民服从城市管理、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自觉性。

塑造城市魅力,打造城市品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般共同的发展规律,但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不同,每个城市建设又具有各 6 自鲜明的特点,特色就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因此,临沂市应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临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等,因地制宜地确立临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创造独具个性的城市特色,营造独具沂蒙特色的城市景观和风貌,同时应注重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把物流之都和商城临沂的品牌打的更响更亮。5.5 切实加强对城市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实施的协调运作机制,切实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重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吸收和总结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经验教训,把城市综合开发和现有基础设施改造结合起来,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城市难题解决结合起来,把城市综合管理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充分满足环境与功能需要,并为城市未来功能多样化发展留有充分余地,对保护旧城古迹与改善生态环境等实行宏观管理,优化调整城市交通综合体系,优化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减少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倡导低碳交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促进城市有序健康发展。

建立民主科学决策机制。通过实行社会公示、专家论证、市民评审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提高决策正确性和科学性。

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组织动员各相关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到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去,努力形成政府决策、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全民同心,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临沂市统计局公众信息网

http://.[2]段 杰,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J].经济地理,1999,7(6):79-83.[3]张英红.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中国城市化的路径思考[J].南风窗,202_,5(2):36-37.[4]李善同.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202_,7(6):12-13.7 [5]杨 波.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矛盾与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2_,15(9):31-32.[6]董照辉.山东城市化发展策略[J].西北人口,202_,11(3):21-22.[7]刘纯彬.二元社会结构:分析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条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1989,6(2):71-72.[8]沈 彦,刘明亮.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2_,5(5):16-19.[9]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城市化进程的意见(临发[202_]18号202_年8月28日)

[10]韩同欣,康 健,21世纪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战略探讨[J].山东经济,202_,7(4):35-36.[11]郭先登.关于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的思考[J].东岳论丛,202_,28(2):91-93.[12]李 霓.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三个突破-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思考[J].农村经济,202_,5(7):109-112.[13]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_.31.[14]辜胜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热点问题探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51.[15]扈立家,翟印礼.我国农村城市化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2_,6(5):104-105.

第三篇:城市化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临安市回龙村城市化状况的调查报告

引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简单地说:城市化是城市先进社会经济要素在乡村的普及程度。

一、关于对回龙村调查的前期准备

由于回龙村大多为农村村民,而且我们的调查时间是在他们的工作日,因此若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必定会遇到许多不便。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以访谈为主,问卷为辅的形式进行调查。为了让此次调查更具有可参考性,我们在调查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大致从该地区交通状况、文化水平、土地使用状况、户口性质、收入状况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同时,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调查问卷,我们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以这张问卷为基础,包括我们后期的数据统计也是根据这张问卷来的。其次,在做好调查方式准备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组员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对回龙村的调查固然不能反映整个临安市的城市化状况,但我们可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对临安市的城市化有个粗线条的了解。

二、关于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部分问题

(1)回龙村交通不便,各类交通设施并不完备,产业结构单一

尽管我们由于时间有限没能走访到回龙村的每一户人家,我们也没有深入更里面进行调查,但我们很明显的感到,回龙村的交通并不发达,虽然其旁边有大马路,但村子住户分散,越往里路越难走,这也对我们的调查造成很大的不便,就我们见到的交通状况而言,此地区并没有很好的通畅性,往往是靠近街区的地方交通比较好,而靠近山地的地方往往是石子路或泥路,若天一下雨,这种路是十分难走的,更重要的是,经过我们的细心观察,我们发现,村里来往的车辆大多为摩托车以及电瓶车,很少有卡车、货车经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里的第二第三产业并不发达,而主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

(2)回龙村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但收入却不低

我们此次总共调查了近50户人家,由于调查时间的冲突,我们调查的对象大多为在家的老人或妇女,经过我们的耐心讲解以及村民的热情配和,我们大致得出了一些结论,经过后期的统计,这些情况可通过下面两个表格反映出来:

以上两个表格清晰的反映出回龙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当然我们调查的都是老年人这也导致这个数据的不规范性,但通过他们的收入状况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生活还是在小康水平的,至少可以在温饱以上,当我们问到他们的收入来源时,大部分回答是通过土地征用补贴的钱以及自己在农业上的收获,于是我们趁热打铁调查了该村的土地征用状况,结果大部分被调查对象的家里都有被征用的土地,这些土地有用于建设工厂,也有用于建设学校,而村民由于没土地,大多在家里无所事事,当然也有一些在家里经营一些小生意,比如针织啊,化肥啊什么的,但他们的收入却是非常可观的,这个状况又让我们一度认为这边的城市化水平能超过30%。

(3)城市居民户口少,大多为农村户口,回龙村城市化水平并不高

经过我们的认真调查以及仔细的分析,我们惊讶的发现回龙村城市化水平仅为16%,这与当地村民的收入并不成正比,我们调查的50户对象中,户口为城市户口的仅为7户,综合其收入状况分析,其基本城市化实际不到15%,当我们询问村民原因时,村民的回答也十分模糊,大部分人认为城镇户口的都在住宅区,农村基本上都是农民,除非是外地的或者已购房的,这样一来,我们大致明白了该村城市化率不高的原因,其大部分村民收入基本是可以保证生计,但他们没有在市区购房的意思,整个临安市由于地形,经济等各种原因,有些地区,农村反而比城市更发达,并且回龙本身离市区很近,村民完全没有必要为转户口而去购房,同时,可能是政府工作重点还未涉及到扩大乡村城市化进程,因此对农村的经济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整个回龙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当然政府也已经开始在村的附件建设工厂,扩大第二产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回龙村的城市化进程将大大提高。

三、关于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1)保障缺失,被征地村民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农民基本上是自我保障,其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农民的养老方式也主要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养老保障手段。××村村民土地当初被征时,均是采取货币安置、自主就业的办法,没有办理相应的养老保险,只是为少数完全无地的村民办理了农村低保。加上村民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缺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用在消费上(如大多数人把征地后的补偿费用于建房、供子女读书等),这些有限的征地补偿费一旦用完,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逐步陷入困境。有的村民即使手头上还有部分补偿款,但由于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时间一长也将会面临困难,其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无土地、无资金、无生活保障的“三无农民”。

(2)再就业难,被征地村民无地即失业

被征地村民在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发展机遇自谋职业外,大多数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加上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新的就业。特别是40岁以上的失地村民,再就业难上加难。

(3)村民即使有工作,其纯收入并不高

虽然我们在前面提到村民的收入并不低,但这些收入并不是纯收入,当剔除其消费的时候,他们的收入其实并不高,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表格中得知: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回龙村村民虽然收入不低,但他们的消费也不低,在剔除其消费后,剩余的收入并不多,这也可以从村民的口中反映出来,当我们问到其有无积蓄时,大部分村民回答是没有,基本上他们是挣多少用多少,家里还有子女在外工作,所以并不担心会没有生活来源。

四、关于加快临安市回龙村城市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机制与加大宣传相结合,实现基本生存社保化

当前各地在征地补偿上,基本上都是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一次性发放给被征地村民。对政府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回龙村大部分村民都能够接受。但很多村民担心失去土地后找不到工作,今后生活没有着落,对征地工作也存在着抵触情绪。对此,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土地开发增值收益、村民三方各出一部分的社保体系,逐步实现城郊村村民基本生活的社保化。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肯定回龙村相关部门做的很好,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农

村医疗保险的村民数为100%,也就是说,回龙村几乎每一家人家都有医疗保险,这也是村民很欣慰的一件事,我相信,这也更是村民愿意待在农村生活的原因,虽然没有城市那么发达,却有比城市更好的保障,他们也愿意配合政府的征地工作。

(2)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相结合,实现收入来源稳定化

①继续做好政策宣传,使每个下岗、失业人员都能了解到国家优惠政策,都能够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出台一些针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的优惠待遇,鼓励企业大量吸纳下岗职工,缓解失业人员就业压力。

②充分利用就业创建工作,利用2—3年时间使创建率达90%以上,大力开发小型加工性企业和各类服务型企业,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模式,来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③在鼓励失业人员创业上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在就业援助上找出亮点,以点带面;调整就业格局,扩大就业范围和再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④在工作实践中,要总结和继续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帮扶到位、服务到位,指导和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⑤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进行普查登记,全面摸清底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使广大失地农民通过社会援助和自谋职业实现安居乐业。

重点是靠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纳入社保体系,还不能完全解除被征地村民的后顾之忧,只有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对此,相关部门要对被征地村民进行了分类管理、区别帮助。一是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青壮年,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他们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并积极向工业园区企业、县城宾招场馆推介。二是对有经营头脑和自主创业愿望的,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提供创业培训,在税收、办证费用等方面按照下岗职工创业的标准予以减免,并向他们提供一定的小额贷款。三是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政府鼓励其进行农业上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有许多农民家里种了菜,通过卖菜农民既有了工作也有了收入,这让他们不亦乐乎。

(3)提升素质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实现农民观念现代化

回龙村部分村民在失去土地依附后,虽然在身份上实现了村民向市民的转变,但多数村民的交际范围仍然局限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休闲娱乐也仍然以玩麻将、打扑克为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快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主要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快撤村并入社区的步伐,对紧邻城市又完全无地的村民小组,就近并入已有的社区居委会,实现了村民社区化管理;二是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经常组织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对刚进入社区的村民开展城市文明规则意识、交通意识、环境卫生意识、人际关系意识等培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不合时宜的传统意识,促进村民与市民的文化交流,加快村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更新。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在文化方面加大对回龙的投资力度,一定可以大幅度,大范围地提高村民的素质,这样也有利于村民更好地再就业,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

(4)政策扶持与发展三产相结合,实现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调整该村产业结构

要使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壮大,政府可在征用土地时,考虑给他们预留一定的土地,拓宽村集体和被征地村民生存发展空间。具体操作上,为了使被征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有长远稳定的保障,在征地规划过程中,可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一定面积的经济建设用地,支持被征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从事生产经营,鼓励村集体建造写字楼、商住楼、市场等,被征地村民可以以土地补偿款入股。这样一来,既可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又可提

供一定的岗位安置被征地村民,实现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良性互动和发展。总之,解决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五个方面加以重视。

1、建立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

2、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将有效地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现象。

3、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

4、健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合同法律、农产品质量法律,将为农户权利的行使提供保障。

5、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规避机制将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这个措施对解决回龙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回龙村大部分村民在被征地后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村里也缺少工厂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征地的同时若能考虑到这一点将对回龙村的城市化进度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述几点建议也只是我们通过摘取网上资料以及自身的想法总结出来的,可能缺少一定的科学性,但我们的整个调查是建立在为加快回龙村城市化进程出谋划策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必须得提出一些我们的建议,从而我们希望回龙村能成功转型为城市,实现快速发展。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我们对城市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也学会了为加快城市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尽管遇到许多的困难,许多不尽人意的事,但我们组齐心协力,一步一步完成了整个调查,我觉得我们这次调查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一个组员是本地人,这在与村民的沟通上起到很大的作用;而我们调查唯一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时间紧迫,我们无法调查更多的村民,这使得我们的调查数据有一定 的片面性,但我坚信,我们共同的努力是此次调查最大的收获。

第四篇:论城市化问题[范文模版]

论城市化问题

为了响应祖国“学习地理,建设祖国“的号召,我针对我国的城市化问题作出一番认真研究„„

城市化,是20世纪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密度、规模扩大;农业用地渐渐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其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是城市化的本质内容。

现在,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潮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1978年我国城市人口仅有1.72亿,1989年为2.95亿,1997年为3.69亿,202_年底为4.8064亿,城市化水平接近了40%。

但是,凡是有利就有弊。在我国,城市就被誉为经济、文化、娱乐等活动中心,导致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迁移。城市化的大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城市问题:以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为主的环境问题。以及交通阻塞、停车难的交通问题等。种种类似问题接踵而至。最近的“就业难、用工难”等问题也属于城市化的结果。

为了防止带来盲目城市化,中国应该吸取各发达国家的经验,我经过研究发现得出一条规律:加强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国家,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就少很多,因为只有农村人们生活得安居乐业,才不会因为各种生活问题大量迁移,国家还应提高落后地区待遇,促进落后地区工农业发展,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城市化带来的弊端,中国人民才能生活得更美好,中国才能更加又好又快发展。除此之外,应并同实行城市精神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使城市农村二者各有所长,人们就不会只选择城市了,到那时,说不定农村也是一个圣地„„

第五篇:珠三角城市化问题论文

珠三角城市化问题

摘要: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开始逐步暴露出来。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 经济 社会发展 产业布局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一、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倾斜的优惠政策使得珠江三角洲率先得到了“天时”之便,经济发展能先行一步,1979~202_ 年其GDP 年均增长14 %。同时,城市化率也由落后于全国变为赶超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02_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为72.7 % , 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6 %;采用区域非农业人口计算, 区域城市化水平为48.7 % , 明显低于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结果,但仍然高于全国水平;202_ 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 为2178 美元(按普查人口计算),属于世界中等收入地区。按202_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城市化水平为72.7 % , 接近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 与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76.1 %)、日本(78.1 %)相比差距也正在不断缩小。可见,在未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已逐步下降为次要问题,而提高城市质量取而代之上升为主要问题。20 年来,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经历了由乡村城市化到城乡一体化的转变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区域内大中城市接收农村人口的能力有限, 而且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使得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村城市化形式成为主流。随着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式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与进一步拓展, 许多城市、小城镇和村庄连接在一起。在珠江三角洲内的一些地区, 特别是广州———深圳、广州———珠海等主要的交通走廊地带,传统的城市与乡村界限变得模糊,代之以一种城市和乡村景观相融合,农业与非农业景观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继乡村城市化成为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的主流。但90 年代中期以后,城乡一体化模式所带来的土地浪费、环境污染、区域整体竞争力低、管理困难等种种问题开始日益明显。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期, 珠江三角洲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产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少,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拳头产品不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仍未超过第二产业,且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层次较低。信息产业规模小,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大大落后于通信设施建设, 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综合优势, 阻碍工业化和城市化中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和高效运转。

(2)城市发育不完全,城市的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镇规模存在盲目扩张的倾向,城市的功能趋同, 城市特色不突出, 中心城市优势不明显, 城市群的整体空间结构不协调, 现代化、国际化和具有高度集散功能的大都会没有形成,城市群的“极化”和“扩散”都显得不充分。特别是区域基础建设协调机制乏力,无法发挥综合优势。

(3)产业布局与城市群的协调关系差,影响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基于此提出如下相应对策:

在省级的管理范围内, 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市县的协调机制, 定期举行市、县长会议进行协调。根据不断出现的新的情况, 边实施、边修正产业发展目标。正确协调产业的集中布局和城市群的网络发展之间的矛盾。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结构不完善和功能不健全有关,应以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强大吸收力,迅速推动区域城市化,达到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格局。继续发挥香港因素的作用。常设专家咨询机构,以引导投资者按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规律去投资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的工业行业,使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鼓励各市互相联合,加强横向联系, 重视与对方的互动与协调, 追求共同的发展,最终全面实现现代化。

(二)虽然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进很快,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地区的城市化存在“不完全”和“粗放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城市体系发育不完全, 大中城市少, 小城镇遍地开花, 疏松发展,城市布局不合理。

(2)许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仍然没有与农业生产彻底分离,他们仍然居住在农村, 亦工亦农亦商, 其生活方式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性质的。这种城市化的方式导致的弊病,主要有:

1、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2、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合理规模, 使用效率不高, 不足与浪费并存。

3、土地浪费严重。

4、环境污染在蔓延。

5、社会保险问题难以解决。

6、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大致可概况为:

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不是由城市来推动的,而是由发展乡镇企业来推动的。

2、经济体制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影响。

3、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及与此相联系的劳动用工、福利、保险制度。

4、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及农民传统观念的束缚。

6、人的综合素质偏低也制约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应对相应措施如下:

有意识地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 控制小城镇的发展。继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破除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加快城市户籍制度及与之相关的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促进城乡人员的交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县改市步伐。成立珠江三角洲协调机构。

三、生态环境保护应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进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

自1994 年以来, 经济学者们就开始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了不同的研究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但就笔者看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及政策性的原因导致的,随着一些制度及政策的调整或取消,有一部分问题即会随之解决,如:城市规划与基建的滞后问题、农村居民不愿或不能迁入城市的问题等;而且目前我国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不同的制度和政策性安排,已经日益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第一大障碍,因此制度及政策改革方面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再次使珠江三角洲成为一个中国的“试验区”, 进行一些必要的制度改革探索。另外,虽然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导致的问题很多, 但大部分都已经得到一定的重视,并且能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彻底解决,惟独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不能自发消失亦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发解决的,如果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治理和防范,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无稽之谈,代价之大将会超乎我们的想像,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应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进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参考文献:

(1)《珠江三角洲跨世纪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2)《南方经济》

(3)《广东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概况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4)《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

(5)《大城市群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6)《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城市化问题探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