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教学案例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22-1176152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10-16 02:26: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学案例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渗透新课

师: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一位学习合作伙伴-----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情景图)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

如果你是小明,你在上学时,会走哪条路线?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但是生活中的这些路线我们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他的长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师:下面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从小明到邮局再到学校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 那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出认识的生活情景,很自然的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但后来的知识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用一种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实验一: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摆一个三角形,观观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结果。

师: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设计说明:学生索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但对于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还处于模糊状态。此时的两种结果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暖情。】

2、实验二:深渗入渗出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从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观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把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表格实验内。(课件出示表格)

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你的发现

不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你的发现

(2)汇报实验结果

(3)分析探究:

观察自己的实验表格,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 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只要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都能组成三角形?

(4)小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5)是不是每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你们自己摆三角形来验证一下。

(6)交流验证结果。

【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惊醒尝试,获得初步结论,在进行实验验证结论,获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学生经历了获取数学知识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提高了学习能力,积累了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解释小明选择上学的路线。

2、游戏:红灯停,绿灯行

要求:每组的三根小棒能组成三角形的,绿灯通过;不能组策划那个三角形的,红灯停止。

(单位:厘米)

(1)_________ 4(2)_________ 4

____________ 5 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 6

(3)________ 3(4)________ 3

________ 3 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 6

师:我们每次都是把三条线段中两条线段相加后才判断的,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更为简单的方法呢?(用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相比来检验)

3、找朋友:要求:下面的这些线段里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一组好朋友,找着观,哪三条线段是好朋友?

2厘米 4厘米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4、猜一猜:

现在有两根长分别为3厘米、6厘米的小棒,能与它们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长几厘米?

【设计说明: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感到不枯燥,提高积极性。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反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艺术字制作

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之前对word的学习,了解Word中“插入”菜单上“图片”菜单项下的各项命令,会使用插入菜单。会图片的大小调整、位置移动及文字环绕方式的有关操作。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艺术字,明确两种不同的打开艺术字库对话框的方法。

2、利用艺术字工具栏对艺术字进行填充颜色、改变形状、式样及旋转角度等更多形式的变换。

3、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方法步骤,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促进同伴间的交流。教学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为贺卡做封面的过程中学习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的一般方法。

2、通过尝试操作探究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步骤,认识艺术字的编辑和修改方法。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通过报纸、杂志上的标题醒目美观引入为贺卡做封面的任务,首先介绍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接着介绍了艺术字工具栏,说明利用工具按钮可使艺术字的变换形式多样,从而制作出各种漂亮的艺术字,然后小结本节所学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练习做一份以艺术字为主的海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插入艺术字的步骤。

难点:艺术字的编辑和修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观看大屏幕,我们来观看两组设计图片。(出示作品范例:一份是没有加入艺术字的普通海报;一份是用艺术字设计的精品海报)大家觉得这两幅作品哪一份更能吸引人呢?

同学选择第二幅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利用word文档制作艺术字,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大家都能设计出比这还漂亮的文字。

(二)初步探究

今天我们要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智勇大冲关”,每一关都需要小组内积极讨论、协作完成,“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智慧是伟大的”大家准备好了吗?(学生回答:准备好了)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关“小试牛刀”,来看看这一关的题目

(展示探讨问题)

(1)、如何打开艺术字库对话框? 还有别的方法吗?

(2)、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学生讨论.......现在我们来听听同学的答案,(点名小组汇报,老师按汇报步骤进行演示)并对回答进行适当评价,若答案不全面,教师进行补充。展示完整步骤(PPT)

(三)深入探究

第一关大家顺利通过,让我们趁热打铁进入第二关“大显身手”,先来看看这一关的提示:(展示几幅经过处理的艺术字)最后展示探究问题:

(1)、怎样移动艺术字、改变它的大小、设置它的文字绕排方式?

(2)、如果对艺术字的式样、颜色不满意,能换换吗?怎么换?

现在问题来了,大家开始讨论。(学生讨论..........)

看来大家都已经讨论出结果了,下面就实际操作来展示成果(给各小组指定完成演示部分,并作评价)

(四)巩固练习

有了以上知识作基础,让我们乘胜追击进入最后一关“终极挑战”

这一关需要每小组结合知识,开动脑筋。先来看看要求:

(展示探究问题):

春节人们常贴倒“福”字,意喻“福倒了”。你自己能设计一个倒“福”字吗?每小组要设计有自己的特色,做完可以示意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总结

大家闯关成功,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的收获。(PPT展示知识点)

(六)升华任务

相信大家都学的很好了,我们就来实际应用一下:让学生以《我的学校》为题,设计并制作一份以艺术字为主的海报。

设计好了可以发到老师邮箱里分享、交流一下

(提供教师邮箱号码)

教学反思:

学生经常在节日里互送贺卡,学会制作电子贺卡从学生的这一实际经验出发,通过看书、尝试操作,探究方法步骤,让学生在Word文档中插入艺术字,学生兴趣浓。可能部分学生尝试过程中不大胆,缩手缩脚,怕这怕那。今后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尝试操作壮胆,同时辅导他们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

第三篇:教学案例

案例一:

我半年前开始在一家在华日本公司帮助他们的日本员工培训汉语。我担任的班级是初级班,班级里一共有4个人,他们的年龄和汉语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上野在班级里最年轻,也是汉语水平最好的一个学生。福山在英语圈国家有过很长的生活经历,他的汉语发音和声调在班级里最好。石原和森田在销售部工作,因为经常出差,所以缺席比较多。森田50多岁,班级里年龄最大,他的汉语水平与其他3个学生差距很大,尤其是听力。像这样一个学生的年龄和汉语水平都有差距的班级,如何处理好因为差距带来的教学问题,我一直在实践中摸索着。

今天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情态补语。其实这已不是我第一次教情态补语了。两年多以前,我曾经做过兼职汉语教师,教一些外国人主要是日本人汉语。那时,既没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又不多,记得第一次教情态补语的时候,就发现学完情态补语以后,学生连基本句式都记得不牢固,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使用情态补语,根本不能正确地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交际中去,经常回避使用。

我第一次教情态补语时是两个人的小班课,大概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导入环节中我是用全课的标题导入的。先板书“第六课 收拾得真干净啊”然后领读标题,再让学生猜标题的意思。结果学生没有猜对,我就用日语解释了标题的意思,并把句型“S + V + 得 + adj”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我便先举例句“他跑得很快。”并把例句写在句型结构的下面,然后领读,让学生回答意思。接下来我说情境,让学生用情态补语句说出相应的句子。我说 “我们

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特点?

班级里学生的年龄和汉语水平有差距会给教学带来什么困难?

以前教情态补语时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以前老师是怎样导入并向学生展示情态补语的?

晚上6点上课,木村每次5点半来教室”,希望他们说出“木村来得很早”。学生们开始的时候不会说,我就指着黑板上的句型格式提示说:“木村来得„„”,有一个学生接着说:“很早”。我说:“很好!”,领着所有学生把“木村来得很早”又说了一遍。如此这般,又说了两个句子,我觉得他们懂了,便说出了另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句子 “典子做晚饭做得很好吃”,引出了“S + V + O + V + 得 + adj”句式。这时学生就有疑问了:“为什么宾语放到了动词的前面?”“为什么要用两个动词?”句型一下子变得复杂了,他们马上产生了畏难情绪。我解释道:“这是一个特殊句式,前面的动词一般情况是可以省略的。因为它与一般的句式不一样,所以要记住这个固定的句式结构。” 我领读例句以后,让每个学生读一遍。接下来进行操练,我给出情景,让学生说出情态补语句。我说:“我的妈妈会做意大利菜,她做的意大利菜很好吃。”没有学生回答。于是我提示道:“我的妈妈做意大利菜„„”一个学生回答:“我的妈妈做意大利菜得很好吃。”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句式结构有点复杂,学生没有记住,所以我指着黑板上的句型结构让学生看,并让他再重复一遍。学生一边看黑板一边一个词一个词地说:“我的妈妈,做,意大利菜,做,得,很好吃。” 接着我又给出了几个与课文相关的情景,如“阿姨擦地板,地板很干净”,“木村洗碗,碗很干净”等。学生们一边看黑板一边吞吞吐吐地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接下来,我便进入了课文讲解环节。下课后,学生对我说:“今天学的情态补语太难了。”

一个星期后,我在课上复习情态补语,发现学生把情态补语的句型都忘了,一个也说不出来。这让我哭笑不得,突然觉得上次的课白上了。原来以为情态补语句不难,学生只要明白句型结构就可以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不得

老师说情境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学会了情态补语的基本式了吗?

句式结构复杂是学生没记住的根本原因吗?

你认为学生没有学会情态补语的原因是什么? 不对情态补语“刮目相看”了。

后来,我对自己的情态补语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课堂操练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操练练习做得不够充分。我翻阅了关于情态补语的一些研究资料、语法等级大纲以及一些主流课本中情态补语的编排,总结了以前教学中的不足,制定了教学改进方案。在改进方案里我使用了大量的图片来结合情景操练,同时也增加了大量机械性操练,等学生能说出基本句式以后再做有意义的情景练习。

今天实施情态补语教学的改进方案,心情有点复杂,也很期待看到学生的课堂反应。6点准时开始上课。今天4个人都来了,我暗自高兴,这样不会影响我下次课的安排。今天主要讲《我的汉语教室》

(二)第六课的语法情态补语和课文,生词在上节课都学完了。简单复习完上次学的生词以后,我用PPT以问答的形式梳理了一下学过的动词和形容词,为下面讲练情态补语做铺垫。接下来是导入环节。我首先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上的女性在日本以吃得多而成名。出演过很多娱乐节目,活跃在电视荧屏上。日本人对她的认知度很高。我指着图片说:“她吃得很多”,然后板书句子,用红色笔写“得”,并在“吃”和“多”下面画线。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学生学过“吃”和“多”,又有图片上人物情景,所以石原马上回答:“彼女はたくさん食べる”。“对了,”我一边说一边展示第2张图片。第2张是刘翔,众所周知,他跑得很快。我指着图片问:“你们知道他吗?”福山回答:“知道,他是中国人。”石原又确认了一下:“オリンピックで金メダルを取った人でしょ。”我肯定地说:“是的,他跑得很快。”然后把“他跑得很快。” 写在黑板上。还没用我解释他们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这两张图片的人物都能体现出“得”字情态补语句的评价功能,学生容

老师觉得以前的情态补语教学问题出在哪儿?她又做出了哪些改进?你觉得这些改进会有效果吗?

老师是怎样导入情态补语的?你还有哪些更好的导入方法?

用图片导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易理解,而且知道在什么情景下使用情态补语句。导入后我把基本句式“S + V + 得 + adj”写在黑板上,讲解情态补语句基本句式的结构,并领读例句,学生齐读,学生个别朗读。

在操练环节里我们先做了机械性练习,主要用了替换练习的方式,用PPT动画形式逐个展示替换部分,并指名让学生说出整个句子。学生通过反复使用句式,记住了基本的句式结构。替换练习比较简单,上野很快就能说出答案来了,森田虽然说得很慢,但也能正确地回答出来。

接下来做有意义的练习。我先说一个情境,然后用PPT把我所说的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用“S+V+得+adj”句型回答。学生回答后我再用PPT展示答案。例如,我说:“木村早上8点开始上课,他7点半就来教室了。”引导学生说出“木村来得很早。”

看到学生已经掌握了“S + V + 得 + adj”句型后,我又展示了第3张图片,图片3的人物是在日本很受欢迎的高尔夫球选手。我问:“他有名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很有名。”“他为什么有名?”我接着问。石原回答:“高尔夫很好。”我没有评价他的答案,又看了看其他人,这时森田用日语说:“ゴルフがうまい。”然后我说:“他打高尔夫打得很好。” 同时板书句式“S+V+O+V+得+adj”和例句。就这样导入了“S + V + O + V + 得 + adj”句式。接下来用其他体育明星或者歌星的图片来操练“S+V+O+V+得+adj”句式。如:“他踢足球踢得很好。”“她打网球打得很好。”“她唱歌唱得很好。” 然后说明宾语前动词可以省略,把句型“S+O+V+得+adj”写在黑板上。再进行操练。形式同上,这里省略。

经过反复操练,学生已经能够说出情态补语句的句子了。操练以后做了一个小游戏来进行巩固所学句型,并加强生生互动。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她)是谁?” 首

什么是机械性练习?机械性练习都有哪些类型?

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老师用了很多体育明星和歌星的图片练习情态补语?你还有其他的操练方法吗?

先我说明了游戏的规则,我给每个学生一张图片,不可以让其他学生看到图片。图片上都是日本国内或国际知名的体育明星。每个学生按老师指定的顺序到前面用汉语介绍他所拿图片上的人,第一句话必须用“他(她)+V+O+V+得+adj”或“他(她)+O+V+得+adj” 句型,其他人可以通过问其性别、国籍、家庭情况等来获得更多信息,最后猜到图片上的人物。我先示范,然后上野、石原、福山和森田按顺序接着做。下面是上野的例子。

上野:“他高尔夫打得很好。” 石原:“她是女的吗?” 上野:“他不是女的,男的。” 森田:“他是哪里人?” 上野:“他是美国人。”

福山:“他去过上海吗?啊,いいえ,他来过上海吗?” 上野:“来过,以前。” 森田:“他有钱人吗?” 上野:“有钱人。”

石原:“他是スケベ吗?”(笑)上野:“他女朋友很多。”(笑)

石原:“我知道,タイガーウッズでしょ?” 上野:“是。”(展示老虎伍兹的图片。)然后,其他学生按顺序接着做。这个游戏一下子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尤其是石原,当其他学生问了几个问题也猜不出的时候,他很得意地看着大家笑,还是第一次看到他这个样子,很有意思。游戏在学生们的说笑中结束了。整个游戏学生们几乎都是用汉语完成的,而且都准确地把情态补语句表达出来了。他们用的汉语都很简单,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句子,但能够几乎用汉语完成整个游戏,学生们也都很有成就感。游戏结束后,我首先表扬了大家做得都很好,然后把游戏中学生说错的句子,如:“他是男人吗?”、“现在太太没有。”、“他有钱人吗?”等写

这个游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组织游戏时应该注意什么?

老师最后对游戏的总结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黑板上,进行纠正。

情态补语的讲练结束以后,继续学习了课文。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课后我跟学生们交流了一下,听听他们对这堂课的感受,他们觉得课堂上反反复复练习很好,这样他们就能记住了。而且游戏很有意思,让他们有更多说话的机会。我自己也觉得这次情态补语的教学比以前有效果,他们都能准确、流利地说出情态补语的基本句型了。今后我还要再继续改进,希望能摸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你还有哪些更有效的情态补语教学方法?

思考题

1.教公司职员与教一般学生有什么区别? 2.语法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如何向学生展示一个语法点? 4.如何使操练更有效、更有趣?

案例二:

我曾在美国西雅图一学院负责一门汉语课程的教学,此课程在该校属于必修课,分值为5分。在教学过程中,整个班级学习热情极高,特别是学生们在掌握了汉语拼音后,进步更是日益显著。就在开学后三周,我那个班来了位学生,叫Dave。他刚经历了一场个人的经济和感情危机,情绪相当不稳定。

为了让他能跟上全班的进度,我利用Office Hour 为他补课。他倒是挺配合的,学得很认真。但要跟上教学要求及全班的进度还有点困难。

到了第八周,有一天,他突然来找我,要求我在期末的时候给他5分的总评。理由是他需要得高分,然后转学去哈佛。

我当场就指出,根据他的实际水平要在期末给他5分难度很大。

此后,每隔一天,他就给我一份E-mail,措辞相当严厉,大意是所有教师都给他高分,只有中文这门课,耽误了他的前程。字里行间,充满了威胁的语气。同时,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他的要求无非是给他加分。

这时我面临一个选择,答应他的要求?在该校,教师有很大的评分权,如果这样做了,学校一般是不会有人来查的。但我违背了作为教师的基本原则。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可能走极端,对Dave来说,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这个成绩是否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在美国,暴力事件屡见不鲜,特别是这是一个人人拥有枪支的国度!

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我觉得教师的良心不能丢,要坚持原则。但在处理此事,要注意方法。我采取了以下的 新转来的学生有什么样的问题?

陈老师给予Dave什么样的帮助?

Dave要陈老师给他打高分的理由是什么?这种理由可以接受吗?

你觉得是否需要同情这位学生?

面对学生这样无理的要求甚至威胁,陈老师是措施。

1.坚定而又心平气和地向Dave指出,我按原则办事。同时,又给他分析为什么给他5分有极大的难度。

2.我找了人文学院的主任——Green,向她汇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出示了Dave发给我的几封火药味极浓的电子邮件。我要求在她出席的情况下,再与Dave面谈一次。她答应了。

Green做了以下几件事。

1.找Dave个别谈话,向他指出给教师发出这样的邮件是明显的威胁,属于违法行为。(这是她事后告诉我的。)

2.在Green的主持下,我和Dave面谈。在面谈中,我简述了这段时间为他补课的情况,请他指出教学上的不足。同时,明确了自己计分的原则。

Dave对教学无任何意见,他也喜欢课堂上的气氛。除此以外,坚持要求给他5分。

3.会后,Green又找他谈了一次。

过了三天,Dave通过Green,要我为他预测一下他期末的成绩。假定他期末卷面考100分,是否能给他5分?我根据大纲的评分标准,他的期中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测验等原始资料,经过计算,他只能得3.5 分,根据他的学习态度,我可以加到3.8分。Dave得知结果后,提出退出此课程学习。在美国有一项规定,学生在15周前提出退课的话,可以重修该课程。在学生档案中不留任何不良的记录。对Dave来说,提出退课,损失的只是他以后重修课程的学费。至此,这件事得到了圆满的结局。这以后,我在校园遇到Dave,出于礼貌,我们还能相互问候。

从这件事中,我有了以下的体会。

1.要坚持原则。Dave用同样的方式欺诈其他教师也都没成功。

怎么做的?

陈老师在做出决定后,采取了什么措施?你认为可不可行?

Green做了哪几件事?为什么这样做?

老师根据什么给分的?她的给分合理吗?

这件事最后的结局如何? 2.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要有原始记录。3.保存证据。如他给我的电子邮件等。4.要有理有节,不能使事态恶化。

5.在美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保障系统。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可以找系主任、学校的保安等有关方面。

老师保留了一些记录有用吗?有什么用?

思考题

1.给学生成绩的时候,老师该如何打分、评定? 2.如果学生提出无理的要求,老师该如何处理?

3.老师为什么要求在学院主任出席的情况下再和学生面谈一次? 4.陈老师从这件事中有什么体会?

案例三:

这个学期,我教中二(1)班的听力课和口语课。上个学期我教过这个班中的大部分人,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是新来的,所以上课之前我很有信心。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来了一个叫汉森的德国男孩,他刚刚申请了攻读我们学校的本科学历。我在办公室听到过他和一些老师的交流,他汉语说得很流利,发音也不错。但是他从来不在课上发言,却喜欢下课后跟我个别交流,跟很多其他中国老师交流。我感到很奇怪,经过观察,我发现他有两个很明显的表现。

第一个表现是,如果我让汉森回答问题,他的回答就是:“我不想在这回答,如果你想知道我的答案,我可以下课之后告诉你”。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话时很震惊,因为在课堂上,大家都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所以都会努力练习汉语,而汉森不是,他拒绝合作。当时我想,汉森有些什么表现?当学生

如果这时候我同意他不回答问题,别的学生肯定会有意见。这样的话,无论是对他还是对别人都不公平,别人也许会开始讨厌他。因此,我对他说:“在我的课堂上,谁也没有特权。如果你不回答,请说明你的理由,如果你没有理由,那么请你回答我的问题,谢谢。”我想我当时肯定很严肃,他思考了一下,没用几秒钟就说出了答案。很正确。我松了一口气,想这次就算过去了,万事开头难吧,以后就好了。可是下一次上课我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又说出了同样的话,而且他加了一句:“在别的课上我可以不回答的”。我也以同样的话回答了他,并加了一句:“别的老师的课上你可以选择不回答,可是在我的课上你必须回答”。汉森最后还是很无奈地回答了。经过这两次交锋,他终于知道我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向他妥协的,所以后来我让他回答问题时,他还算配合。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

汉森在课堂上的第二个表现是,我让学生做小组活动时,他从来不参加,只是在一边冷眼旁观,而且还总是露出一副很不屑的样子。相反,当我问学生有什么疑问时,他又总是向我问问题,如果我让其他学生给他一个答案的话,他就会不高兴,但如果是我回答的话,他就很愿意听,还会认真记下来。

上了几次课之后,同班同学都不是很喜欢他,当然也有人觉得他很酷。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汉森会有这样的表现呢?我想了想,无外乎是以下几个原因吧:1.他不喜欢我;2.他不喜欢我的课;3.他不喜欢跟人打交道;4.他不喜欢教材;5.他不喜欢教室的环境;6.他不喜欢这里严格的本科生教学管理。但是当我罗列了所有可能的原因之后,我发现实际情况好像并非如此:1.汉森应该是喜欢我的,因为他很喜欢跟我交流;2.如果是我问问题我回答,他还是很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3.他有很多中国朋

行为与教师期待差距很大时,教师有哪些办法可以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

沙老师为什么坚持请汉森回答问题?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什么问题?

汉森喜欢参加小组活动吗?喜欢与老师互动吗?

友,几乎每天下了课,每个周末都会跟中国朋友出去玩;4.他应该对教材的意见不大,因为我看他在书上记满了东西,笔记也写得很好;5.他是否喜欢教室环境这一点我不太清楚,因为他总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6.是汉森自己申请的本科学历,而且每天上课他从不迟到早退,作业也按时完成,质量也非常高。我很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他在课堂上会这样。

有一天,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问问题,被问到的学生必须回答,提问者给回答者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我做了一叠写有全班学生名字的卡片,提问的学生抽到哪个人就向哪个人问问题。当然了,全班同学都要参与。可以预见的是,没有人愿意向汉森提问。不过,还是有个学生很勇敢地向他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不喜欢和我们一起上课?”这次汉森回答了:“因为我来中国是来学习汉语的,我要跟中国人说话,我不是为了和你们说话才来的”。当时气氛非常尴尬,我没想到他的话那么具有攻击性,这可能会让全班同学都受到伤害。但是很庆幸的是,我终于知道了开学以来他一直这样做的原因。于是我笑了笑,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看,现在他已经跟你们说话了。”大家都笑了,就他没笑,还很不高兴地看着我。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好多能让大家都参与进来的活动,而且还是带有一些竞争性的,比如说表演短剧、辩论比赛、抽签找朋友完成一项任务,等等。我把活动细化,比如说在布置表演短剧的任务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然后我就指定学生担任某个角色,总之所有人都要参与进来;组织辩论比赛时,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在他们准备好之后把四个辩手分配好,谁也不准随意改变;如果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我要求学生在交给我的任务

沙老师从哪些方面分析了汉森不合作行为的可能原因?可不可以和学生正面沟通,了解原因?

汉森为什么不喜欢和同学说话?跟其他语言学习者交流,对语言学习真的没有帮助吗?

报告中注明每个人的分工。通过我对汉森的一系列改造,他慢慢地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了,大家也开始慢慢接受他了。一开始他是极不情愿的,因为他感觉自己学得特别好,很瞧不起那些程度比他差一点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跟那些人分在同一组。本来我不是见错就纠的老师,可是他说话时,我见错就纠,后来他每次讲话之前都会好好地思考,以免让自己颜面尽失。与此同时,我又不断地表扬一些原来学得不是很好,但进步很快的学生,因为我要让汉森知道,他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很多人的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

后来到期中考试之前,情况已经大有改观了。期中考试之后,汉森更是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他似乎已经很喜欢也很享受这种课堂教学了。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这样一个学生——你不让他发言他就会不高兴,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活跃。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次课,我让全班同学都说说这个学期的感受,并对我提一些建议。我想看看教学上有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我还要继续努力。汉森只说了几句话:“开学的时候我说了那样的话,我向大家道歉,还有谢谢沙莎老师一直逼我,最后一句,我发现跟在中国的老外用汉语说话也挺有意思的。”大家都笑了。

我想这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当然也关乎课堂教学。在目的语国家学习外语的确是有语境方面的优势,可是如果能在目的语国家认识来自世界上更多国家的好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习汉语,一起在中国好好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汉森后来是如何参与课堂互动的?沙老师用了哪些方法来改善他的不合作行为?

思考题

1.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什么好处?

2.在课堂互动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功能上有何差异? 3.汉森为何后来愿意和同学说话了? 4.如何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案例四:

前年我被选派到英国一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在这里有一个为苏格兰地区的汉语和中华文化爱好者提供的一项长期的、公益性的交流活动--“汉语角”。“汉语角”为每位学生提供免费的师资、场所和茶水,但是情况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好。在我来到爱丁堡第一周的周四晚上,八点半刚下汉语课,我就在办公桌上看到秘书留的一张小纸条:“叶老师,明天下午五点半有汉语角活动,请您来参加!”由于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汉语角”的事,所以第二天下午五点不到,我就到了学院,想跟秘书了解一下“汉语角”的具体情况和安排。秘书笑着说:“不用做什么准备,用汉语和学生们随便聊聊天就可以了!”

我的第一次“汉语角”活动一共来了八个人:两位汉语老师(我和我同事),三个想当汉语老师的中国学生和三个这所大学的中文系大四学生。我们五个中国人热情地跟这三个外国学生进行着友好的交流。尽管享受的是VIP待遇,学生们也并未珍惜,一个小时以后都纷纷告退,七点不到就只剩我们几个中国人了。

我把情况向秘书反映了一下,她说:“对,最近中

你想象中的“汉语角”是什么样的?

叶老师第一次参加“汉语角”遇到了什么情况?

文系的学生们都在忙着复习迎考,所以可能没时间来参加这个活动。别担心,以后人会多起来”。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像秘书预料的那么好。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每次来参加汉语角的人都非常少,而且在来的人当中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听不懂“你叫什么名字”,有的能和你讨论鲁迅和《伤逝》。有的只想得到免费的作业辅导,有的想来交交朋友。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教师觉得很没有热情,学生也觉得收获不大。最后在一个有风有雨的周五的晚上,我们的“汉语角”吃了鸭蛋。

于是,“汉语角”办还是不办?如何才能办好?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教职工例会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外方院长主张无为而治,继续保持这一传统,主要给中文系的学生提供一个课后练习的场所。我则提出集中精力,一月主办一次,每次设定一个主题,开展一些文化方面活动。我的提议得到了其他员工的支持。于是,院长建议由我来负责第一次的主题活动。

时值一月,春节将近,所以我把活动的主题定为“中国的春节”。为了使活动内容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我摈弃了单纯的语言交流的形式,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为:中国春节传统习俗的介绍,写“福”字,剪窗花,包饺子。每个环节半个小时,分别由不同的老师和志愿者来承担。这样每个人都有任务,但任务也不沉重。演员安排好了,没有观众也不行。秘书提前把活动的安排挂在学院的网站上,并且向孔子学院的学生、爱丁堡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还有一些汉语爱好者发送了邀请信。老师们上课时也向学生做了宣传。

那天周五下午,我们两个老师和三个志愿者都早

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情况有所改善吗?

叶老师认为汉语角不热闹的原因是什么?她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这样做?

叶老师将活动设置成4个环节的意图是什么?

老师们为活动做了那些准备?

叶老师用“观众”早来到了学院,买了点心、小吃和酒水,把教室好好的布置了一下。不过,对于能有多少人,我们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没想到不到五点,就有人在楼下按门铃。五点半时,大教室已经基本坐满了。观众的问题解决了,新的情况却发生了,来的人中有很多人根本不懂中文!我第一个做介绍,但是我准备的材料基本都是中文的。比如,讲解“年”的故事,“福倒了”等等。所以我当时有点担心,如果按照原计划全部用中文讲,那些不懂中文的观众,会不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临时改变计划,改用英文讲,我能不能把这些独特的、富于中国特色的风俗说清楚?对于那些想来提高中文水平的学生,会不会觉得是枯燥?这时,我看到了台下中文系大四的学生MAX,我给他上过汉语口语课,他的汉语水平非常高。我灵机一动,决定自己讲中文,请这位学生做翻译。我在自己的环节里展示了春节的PPT,春节联欢晚会的视频还有春运的一些图片,让外国学生们充分领略到了春节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意义。

接下来,书法老师进行了“福”字的现场展示,有兴趣的同学也纷纷拿起毛笔,进行模仿。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时候,剪纸老师又登场了,每个同学都拿起了剪刀和彩纸,剪出了漂亮的金鱼和窗花。最后一个环节是“包饺子”,为了节省时间,相关的负责老师已经提前买好了饺皮,拌好了饺馅。学生们开心的学着,最后还高兴地把自己包的饺子带回了家。

这个词反映了她什么观念?

叶老师采用中文叶老师先用汉语讲解,然后用英文进行翻译,是出于什么何种考虑?

叶老师在这次活动中都展示了哪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风俗?

除了文中提到的活动,你觉得还有哪些春节方面的习俗适合向学生介绍?

图一:作者在向学生们演示如何包饺子,可以看得出每个人包的都很认真、细心。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时间结束了,学生们高兴地向我们致谢和道别,老师们也很兴奋,觉得这次的汉语角内容丰富,很有意义。第二天,我们每位老师都收到了秘书转发的一位学生的来信。信中说:“非常感谢孔子学院的老师们,你们组织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有意义的中国文化活动。可以让具有不同汉语水平的人们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你们做了一件伟大的工作!”

我和我的同事们无疑都很振奋,因为付出终于有所收获,我们找到了“汉语角”新的出路。之后,按照这样的思路,又陆续策划了“你了解中国吗?--中国知识竞赛”,“中国菜烹饪大赛”等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这次活动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一个月举办一次活动是否合理?

图二:在“中国菜烹饪大赛”上,学生们在负责人的指导下细心的调制美食。

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在举办类似的活动上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参加“汉语角”的人也越来越多。“汉语角”逐渐成为学生课外学习汉语的重要场所,学校的其他职工也愿意来这里体验中国的文化。

思考题

1.“汉语角”在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有什么作用? 2.传播中国文化除了开设中国文化课之外,还有哪些形式? 3.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4.如何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趣味性?

第四篇:教学案例

英语教学案例 1

剪刀、石头、布

案例:那是开学第一周的下午的一节课,学生懒懒洋洋,我满脸微笑地跟同学们问好之后,有意识地转动一下我的身体,说:“Look at me, boys and girls.Am I beautiful today?”

看着我满脸微笑,看着我的连衣裙,学生们都回答: “Yes!”

行!有点效果。再来一个。我摆出个挑战的手势,示意他们谁能和我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说道:“Can you play?”

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教室里一片:“Let me try!”的声音。我随意挑选了一个男学生上讲台来。于是我们玩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我获胜。我以胜利者的姿态,我得意洋洋地说道:“I won!”

学生争先恐后,看学生情绪已调动,我便进入了课堂。分析:这个教师热情的教态充分感染着每一学生,使晕晕欲睡的学生马上精神饱满投入到课堂中。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掌握和运用英语的基本知识,需要学生不断进行交流和实践,而要保证这个交流和实践活动顺利的进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欢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外于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自信心,积极思考、克服畏惧心理,勇于交流发言,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在愉悦、兴奋的情绪状态时,他们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增强。

案例:这是一堂省优质的参评课,学完句型“It has„ It’s so„”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呈现了大象的图片,老师请大家一起来描述。突然,一声枪响,课件中的大象中枪倒下了。全场学生教师一片安静。最后总结到:Animals are our friends.They are living on the same earth as us.We should love animals and save them.Remember:To help them is to help ourselves.分析:教师充分抓住了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将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用学生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既能用英语获得信息,又能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教育。

在教完第六册一单元B部分四会单词后,我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单词,冯佩玉和钟双春举手“应战”。结果冯佩玉全对,赢得全班同学的掌声,而钟双春同学只对了三个,当他看见大家只表扬冯佩玉时,羞愧地低下了头。见此情景,我对大家说:“钟双春虽然只对了三个生词,但他刚才是第一个举手,多么自信勇敢的孩子阿,而且,他写的字很漂亮,值得大家学习。”这时,他红红的脸抬了起来,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分析:以上这位教师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这样有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节,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在课堂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要注意使用激励性和赏识性的评价语言,不能忽略某个学生。另外,教师眼神要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做到“眼观八方”,不仅从眼神,而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调控。

How many...do you have?

案例:这是一堂省优质课的参赛课,课前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课内开展小组内的竞赛,每次获胜小组便可得一小红花。在课即将接近尾声时,教师每一组学生: T:How many flowers do you have? Group 1: 1,2,3...We have five.T: Good!

T: How many flowers do you have? Group 2: 1,2,3...we have four.T: Not bad!...分析:这种与教学过程融于一起的评价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评价的真实性。发展性评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教育环节之中,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

爱画画的小男生

案例:一次英语课上,教学内容为“Is there...?”句型,我的课上得很投入,学生们的反应也非常活跃。正当我得意时,我发现一个小男生始终低着头,右手来回地在一个本子上快速地画着什么。他很投入,根本没察觉到我在他身边。我看到他正在画一台电脑,转眼间,一个主意闪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微笑地对他说:“May I use your picture?”他如梦初醒的站起来,双眼惊恐地盯着我。我重复了一遍:“ May I use your picture?” 他愣了一下,机械地回答道:“Sure, here your are!” 回到讲台,我开心地向全班同学问道:“What’s in the picture? Can you use“Is there..”to guess ?”或许全班都想帮他,大家纷纷举手猜测。他呢,正在为老师用他的图片做教具而得意呢,刚才的恐慌一扫而光,很快投入到课堂当中。(关注学生)

分析:这样做的方式很妥,教师做到真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教案设计以外的信息。教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图纸,虽然很重要,但它并不能包罗课堂所有活动,也很难全部预计到学生的反应和各种随时发生的教学信息的出现。这位教师关注来自学生的信息和课堂随时出现的情况,并及时加以利用,增强语言的真实性,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贴一贴

案例:这是一堂四年级的课,教学playground, teacher’s office, art room...这些词,教师在巩固这个环节设计了以下一项任务:

¿

教师事先根据学生的场所位置画一幅平面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

¿

将学生分成5-6 人一组,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要示学生根据学生的场所位置,把单词卡片贴在平面图上。¿

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适当的修正。

¿

小组内学生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场所(如This is the computer room),鼓励学生用他所学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

¿

教师还将贴好的平面图贴在班级的墙壁上。

分析:以上的任务设计做到生活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一种以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实践类课程。所以,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各种语言任务让学生完成,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地动口、动手、动脑去完成任务,才能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最终获得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设计任务时,教师尤其要注意任务的设计不脱离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尽可能做到生活化。

案例:讲台上放着一只魔箱,教师像魔术师一样,一会儿拿出小红花,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开始还很奏效,小朋友们坐得规规矩矩,小脸绷得红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教师满心欢喜,将那一朵朵小红花不断地“飘”到小朋友的头上。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小手摆弄着奖品,转脸向别人炫耀,真是眉飞色舞,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声音。不一会儿,小红花“飘”光了,没有得到的小朋友发出失望的叹息,刚刚发动起的那股子劲儿一下了泄光了。一会儿教师又从魔箱里拿出几片枫叶贴在黑板上,说:“小朋友,这些枫叶的背面都藏着单词宝宝,谁能把这些字读准了,这片枫叶就这给谁了。”小朋友一看黑板上只有几片小枫叶,都一窝蜂似的冲到前面,你争我夺,谁也不让谁,课堂顿时失去了控制,教师也急得满头是汗。分析:教师这样做不妥。最大的缺点是进行评价时,使用过多繁琐的评价工具,占用过多的教学进间进行评价,如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学习态度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就不必要让学生知道,而是由教师进行可称为隐性的评价,有的竞争性评价,可无声地记录或粘贴在黑板或其他位置,作为显性评价。总之,评价活动不应该太夸张地占有教学时间,而应该追求评价与教学过程和谐融合。

光荣榜

___________ 同学:

祝贺你在英语学科 ___________ 方面表现优秀(进步显著),特发此状。希望今后在英语学科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光荣榜“四周配有花纹图案,符合孩子特点;32开纸张大小,利于孩子收藏。那么”光荣榜“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获得、又有什么作用呢?”光荣榜“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有课堂表现、课堂纪律、英语小品表演、书写作业、家庭作业、单词听写、英语口语等,还包含各类英语比赛,如:英语故事比赛、英语小报、手工制作、英语书法比赛、英语小品比赛,英语卡拉OK比赛等等。除各类比赛直接发”光荣榜“外,其它各类都是以平时累计的”小红花“、”小五角星“、”小苹果“、”A“等等来计算,累计10个到老师处换取”光荣榜“一张。为了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为了能激发孩子各个方面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也为了老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采用不同的标志代替,如: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大胆发言或提出独特见解的发给”小红花“ ;课堂遵守纪律的发给”五角星“;英语小品表演出色的发给”小苹果“;各项作业完成优秀的给个”A“等等。期末根据每人所得”光荣榜“的数量记入平时成绩,并作为考生免考试的主要参考依据。”光荣榜“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全面、详尽地记载了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这是任何”小红花“或”五角星"所不能代替的,因为那些都模糊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

第五篇:教学案例

——多边形内角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是知识的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四、教学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五、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类比法

六、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七、教学媒体:大屏幕、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 生:180°

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º。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º。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º的和是540º。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交流后,学生动手画图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º,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º。

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在多边形内任找一点o,然后把点o与多边形各个顶点连线,也可以求得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面对这种做法,我先叫全体同学思考,同学们经过计算都说:能。

又有一位同学说:如果我在多边形一边上任找一点o呢? 我有点紧张,叫学生们先思考。

学生们开始积极分析与计算并得出正确结论。

我对刚才的情况心里感到不安,下课后我在教材的82页右框中发现了有此内容,但我没有看到,备课不充分,使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º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º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º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º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º。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小测验

1、口答:(1)八边形内角和()(2)九边形内角和()(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º,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º,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º,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教材第84页1、2、3、4、5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画图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整节课以“探究、开放、合作、引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4、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教学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