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授课教师:王传兴
年月日
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
曾经看过雨果的《悲惨世界》,最近又看了《悲惨世界》的歌剧。我相信,一遍又一遍地读过《悲惨世界》的人,会理解这部书直击了人们灵魂最脆弱的地方,淋漓尽致,让人无法释怀,更无法逃避所有必须直面的主题。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边总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调唱法)两个音不断的四度跳进。旋律虽简单,却能立即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你会听到串铃的声音,它就象牛马身上的铃铛,也暗示着此时的人民正受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这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拉马克将军的死讯传开后,学生领袖恩佐拉带领众人唱的“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充满着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过耳难忘。而后面的一首“只待明天”也是一首很有气势的大合唱,与前一首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垒战前夕,曲中交织着多个主题:像芳婷的“我曾有梦”的主题,此时由珂塞特、马吕斯、爱波宁唱出,分别表达出珂塞特与马吕斯分别前的恋恋不舍及爱波宁对马吕斯的爱慕之心;德纳第夫妇“房间主人”的主题暴露了他们想在战争中大发一笔横财的小人嘴脸;而冉阿让、沙威、起义学生和穷苦百姓各自的主题也都交织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题下,表达了各个阶层、立场的人对于这场战斗寄予的期望。这首曲子虽然主题众多,但却是多而不乱、层次清晰,且曲调朗朗上口,让人过耳不忘。
看《悲》剧,主选菜单的背景音乐就是它,你会一下子就被这气势磅礴的大合唱镇住了,还会楞了好久的神儿!“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和“只待明天”是全剧中我最喜爱的两首大合唱,每次听它们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如同信徒唱赞美诗一样,满怀崇敬之情地跟着高歌,最后总是会眼中不知不觉地噙了激动的泪水......在众多的唱段中,我最钟爱的唱段之一便是爱波宁与马吕斯的二重唱“一场小雨”。德纳第夫妇的女儿爱波宁暗恋着学生马吕斯,而马吕斯已有心上人珂塞特,他只把爱波宁当作好朋友。爱波宁为爱而追随他参加了街垒战,不幸在为保护马吕斯时而中弹牺牲。临死前她靠在爱人的怀里,同唱了这首凄美无比、令人鼻酸的“一场小雨”。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能在心爱的人怀里死去已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了。但最后一句还没唱完,爱波宁就闭上了眼睛......记得那次和同寝室来旁听的同学一起看《悲惨世界》他对我说:“唉,我太难受了,这个太感人了,我听得直揪心......”这首歌的确很感人,以至于我曾有过这样的念头:爱波宁太可怜了!雨果怎么这样“残忍”要让她死掉呢?干脆就让她和马吕斯在一起算了!不过越是悲剧才越能打动人!不过我好像是因为喜欢这两个演员才喜欢上这首歌的。当然全剧感人的场面不仅只表现在革命的激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道义也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
像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我曾有梦,人们都很和善,生活充满希望......但梦中的我不是生活在这地狱里,现在的生活粉碎了我的梦);而当芳婷即将死
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
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全新的音乐并不很多,而且旋律很简单。而正是因此,才更显出作曲家超凡的创作才能,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将雨果笔下的鸿篇巨著诠释地如此细腻深刻。
我当初看小说的时候,最喜欢的是那些起义的学生。虽然现在的我,也许对浪漫主义的革命有所保留,但这些为了理想而牺牲的学生们,毕竟还是值得敬仰和怀念的。他们为的是明天的幸福生活(很可能是别人的),流的却是自己的血。所以个人最喜欢的段落还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在纪念音乐会的最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十七位“冉阿让”出场,用各自的语言演唱这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觉得颇有新意。
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悲》剧这样,把音乐的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
在《悲》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批阅教师签名:年月课程分数:批阅教师意见:日
第二篇: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推荐)
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
学院:资源工程学院
班级:10测绘
姓名:杨灿钦
学号: 2010092
532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学期选修了西方音乐欣赏。课上和课后也观看了不少音乐剧,其中《悲惨世界》让我印象深刻。本来我对于音乐剧是不抱任何兴趣的,但是在音乐剧开幕后不久,我便被它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以下是我对《悲惨世界》感想。
《悲惨世界》的配乐是以古典乐为基础的,营造出了一种磅礴而深沉的气势,与剧中所表达的主题非常符合。然后剧中时不时也透露出了轻松幽默的搞笑气息,例如,旅馆主人在第一幕里的内心自白和女主人的针锋相对不仅让现场观众笑翻,还将他们的剥削者的本质刻画的活灵活现。总的来说,背景音乐对于剧情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剧情发生变化,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化,并且反映了剧情的内容。剧中的人物也在演员的完美演绎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善良慈悲的尚万强,坚强不屈的芳汀,英俊帅气的马吕斯,冥顽不化的贾维……人物特色鲜明,没有重复,让精彩的音乐剧更加美轮美奂。观看完全剧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尚万强的善良令我为之动容,他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还有,当被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中已5年的珂赛特在为自己的悲惨命运吟唱时,我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珂赛特终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剥削她的黑心肠的夫妇却对自己的两个女儿疼爱有佳。可怜的珂赛特幻想着自己能到云端的城堡里,因为那里没有人大吼大叫,也没有人再要她做苦工。这首空灵的曲子出现在一段“重”音乐之后,整个现场突然间安静下来,只有交响乐团奏出微弱的前奏,接着穿着肮脏破烂的珂赛特唱起了这段空灵的歌曲。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赛特的神情:红肿外凸的眼睛、沾满尘灰的脸颊与鼻子,让人顿生怜爱之情。她唱着“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着远方,似乎看到了有这么一个云端城堡能让她摆脱现在无尽的苦工,她能在那里愉快地生活。还有,在第二幕中,《悲惨世界》的编导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转台,将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战壕”逼真地呈现出来,加上慷慨赴沙场的激昂军乐和充满火药味的枪声、爆炸声,令观众如身历其境,达到了比电影还要真实的震撼体验。这几处神来之笔都为本剧增色不少。
后来通过朋友处还有网络才了解到这个音乐剧所取得的成功,让我对这个音乐剧更加地喜爱。毕竟像这样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的音乐剧是不多见的。
第三篇:《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
《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
前几天,在西方文学概观的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本来我对于音乐剧是不抱任何兴趣的,但是在音乐剧开幕后不久,我便被它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我想下了我的感想。
《悲惨世界》的配乐是以古典乐为基础的,营造出了一种磅礴而深沉的气势,与剧中所表达的主题非常符合。然后剧中时不时也透露出了轻松幽默的搞笑气息,例如,旅馆主人在第一幕里的内心自白和女主人的针锋相对不仅让现场观众笑翻,还将他们的剥削者的本质刻画的活灵活现。总的来说,背景音乐对于剧情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剧情发生变化,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化,并且反映了剧情的内容。
剧中的人物也在演员的完美演绎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善良慈悲的尚万强,坚强不屈的芳汀,英俊帅气的马吕斯,冥顽不化的贾维……人物特色鲜明,没有重复,让精彩的音乐剧更加美轮美奂。
观看完全剧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尚万强的善良令我为之动容,他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还有,当被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中已5年的珂赛特在为自己的悲惨命运吟唱时,我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珂赛特终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剥削她的黑心肠的夫妇却对自己的两个女儿疼爱有佳。可怜的珂赛特幻想着自己能到云端的城堡里,因为那里没有人大吼大叫,也没有人再要她做苦工。这首空灵的曲子出现在一段“重”音乐之后,整个现场突然间安静下来,只有交响乐团奏出微弱的前奏,接着穿着肮脏破烂的珂赛特唱起了这段空灵的歌曲。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赛特的神情:红肿外凸的眼睛、沾满尘灰的脸颊与鼻子,让人顿生怜爱之情。她唱着“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着远方,似乎看到了有这么一个云端城堡能让她摆脱现在无尽的苦工,她能在那里愉快地生活。还有,在第二幕中,《悲惨世界》的编导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转台,将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战壕”逼真地呈现出来,加上慷慨赴沙场的激昂军乐和充满火药味的枪声、爆炸声,令观众如身历其境,达到了比电影还要真实的震撼体验。这几处神来之笔都为本剧增色不少。
后来通过朋友处还有网络才了解到这个音乐剧所取得的成功,让我对这个音乐剧更加地喜爱。毕竟像这样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的音乐剧是不多见的。
第四篇:《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
《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
最近在公选课音乐鉴赏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本来我对于音乐剧是不抱任何兴趣的,但是在音乐剧开幕后不久,我便被它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由于时间问题,老师只播放一半,于是回到宿舍继续看接下来的一半,看完后还是很想再次了解,通过百度知道《悲惨世界》改自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在英国公演于1985年。之后,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断的演出,在近几年,它的影响也波及到亚洲,《悲惨世界》有日文版(其他语种还有法语、西伯来语、匈牙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等),而在新加坡、香港、印度以及中国都已经或是将要有它的演出。也因为如此,它被称为世界上最有名的音乐剧。于是最后写下了我的感想。
“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为什么不能静下来好好思考下,到底《悲惨世界》给我的思想上留下了什么?对现在的我又有哪些方面的启示?《悲惨世界》中有亲情、友情、爱情。我曾为之震撼,为之感动。
就像冉阿让一样,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不会因为谁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就像冉阿让有冉阿让的悲哀,沙威也有沙威的无奈,说他们有错,他们都有错,若说他们没错,其实也都没错。沙威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维持他的生活模式而已。即使是正确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出现了,他就成了所有人都痛斥的对象。这对沙威也是很不公平的待遇。我觉得。
在这样荒唐的时代里,珂赛特无疑是个幸运儿,有芳汀这样爱她,为她付出的母亲,失去了母亲之后,还有冉阿让这样保护她的父亲。我记得冉阿让把珂赛特救出来之后,他那份不惜任何代价都要保护她、照顾她,不让任何人伤害她的毅力,让她的整个人生变得完整了。
我不喜欢相同的文字出现,因为我相信每次文字的组合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过程。就像,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那两句话:“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就像冉阿让一样,用自己的方式生存,用自己感化周遭的人。
冉阿让因偷了一片面包而被沙威一直穷追欲将其投进监狱。
练伟枫
2011354211
第五篇: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范文]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观后感
曾经看过雨果的《悲惨世界》,最近又看了《悲惨世界》的歌剧。我相信,一遍又一遍地读过《悲惨世界》的人,会理解这部书直击了人们灵魂最脆弱的地方,淋漓尽致,让人无法释怀,更无法逃避所有必须直面的主题。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边总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调唱法)两个音不断的四度跳进。旋律虽简单,却能立即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你会听到串铃的声音,它就象牛马身上的铃铛,也暗示着此时的人民正受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这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拉马克将军的死讯传开后,学生领袖恩佐拉带领众人唱的“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满着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过耳难忘。而后面的一首“只待明天”(one day more)也是一首很有气势的大合唱,与前一首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垒战前夕,曲中交织着多个主题:像芳婷的“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的主题,此时由珂塞特、马吕斯、爱波宁唱出,分别表达出珂塞特与马吕斯分别前的恋恋不舍及爱波宁对马吕斯的爱慕之心;德纳第夫妇“房间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的主题暴露了他们想在战争中大发一笔横财的小人嘴脸;而冉阿让、沙威、起义学生和穷苦百姓各自的主题也都交织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题下,表达了各个阶层、立场的人对于这场战斗寄予的期望。这首曲子虽然主题众多,但却是多而不乱、层次清晰,且曲调朗朗上口,让人过耳不忘。看《悲》剧(10周年纪念),主选菜单的背景音乐就是它,你会一下子就被这气势磅礴的大合唱镇住了,还会楞了好久的神儿!“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和“只待明天”是全剧中我最喜爱的两首大合唱,每次听它们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如同信徒唱赞美诗一样,满怀崇敬之情地跟着高歌,然后浑身起鸡皮疙瘩(我这人一听令我感动的音乐就这样),最后总是会眼中不知不觉地噙了激动的泪水„„
在众多的唱段中,我最钟爱的唱段之一便是爱波宁与马吕斯的二重唱“一场小雨”(a little fall of rain)。德纳第夫妇的女儿爱波宁暗恋着学生马吕斯,而马吕斯已有心上人珂塞特,他只把爱波宁当作好朋友。爱波宁为爱而追随他参加了街垒战,不幸在为保护马吕斯时而中弹牺牲。临死前她靠在爱人的怀里,同唱了这首凄美无比、令人鼻酸的“一场小雨”。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能在心爱的人怀里死去已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了。但最后一句还没唱完,爱波宁就闭上了眼睛„„记得那次和同寝室来旁听的同学一起看《悲惨世界》他对我说:“唉,我太难受了,这个太感人了,我听得直揪心„„”这首歌的确很感人,以至于我曾有过这样的念头:爱波宁太可怜了!雨果怎么这样“残忍”要让她死掉呢?干脆就让她和马吕斯在一起算了!不过越是悲剧才越能打动人!不过我好像是因为喜欢这两个演员才喜欢上这首歌的。
当然全剧感人的场面不仅只表现在革命的激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道义也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
像芳婷的“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我曾有梦,人们都很和善,生活充满希望„„但梦中的我不是生活在这地狱里,现在的生活粉碎了我的梦);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
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and tell cosette i love her ,and i’ll see her when i wake„„)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
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全新的音乐并不很多,而且旋律很简单。而正是因此,才更显出作曲家超凡的创作才能,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将雨果笔下的鸿篇巨著诠释地如此细腻深刻。旋律简单是为了好唱、好听,让观众容易理解和记忆。有人不屑一顾地说这远不如歌剧的音乐语言丰富。的确,我承认这点,但这毕竟是大众文化,若搞的像歌剧一样,必定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受不到广大观众的喜爱,那么演出商到哪里去赚钱?音乐剧最根本的商业属性又从何谈起?
我当初看小说的时候,最喜欢的是那些起义的学生。虽然现在的我,也许对浪漫主义的革命有所保留,但这些为了理想而牺牲的学生们,毕竟还是值得敬仰和怀念的。他们为的是明天的幸福生活(很可能是别人的),流的却是自己的血。所以个人最喜欢的段落还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在纪念音乐会的最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十七位“冉阿让”出场,用各自的语言演唱这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觉得颇有新意。
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悲》剧这样,把音乐的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
在《悲》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悲惨世界》,真的很喜欢你!祝福你,Les Miserables,愿你把感动带给世界每个角落,生生世世,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