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我心中的朱自清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22-781807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3 19:06: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心中的朱自清

我心中的朱自清

你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你清贫而有节气,你清贫而有节气,你有民族英雄气概的知识分子,自清,自美而又清雅。你的风度,你的节气,你的洒脱。溢满在你的散文里,我感受到你的美丽。

你的《春》,如那暖暖的杨柳风,让我陶醉。春天是机遇,是希望。

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转眼间,无数的春天过去了,从童年,我到了青春,时间一去不复返,接下来,我该干什么,时间飞逝,却没有作为。你告诉我,时间如轻烟般的消散,如流水般的逝去,你激励我,让我珍惜他。作文

时间《匆匆》走了,留下的是一丝惋惜。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的小孩子了。时间就如你说的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时间老人是没有情面的,是不给你一点挽回的机会的,就在你的一个动作,一刹那的思想之间,它便悄悄溜走了,没留下一丝痕迹。

那《背影》,让我学会感恩。

至今依然记得,那些细细的爱,买橘子,翻栏杆,那些场景,依然印在我的脑海中。晶莹的泪光写了你对父亲的思念,告诉我父爱的真挚,是啊,那一个个细节,浓缩成背影,那背影,深深地影响着你,也感染了我。

心中的你,不只是文章,还有你那铮铮铁骨,那是中华民族的骨气,龙的传人的脊梁。

心中的你,生而为文,死而为国,这个你,一个真正的朱自清。

第二篇:我读朱自清

我读朱自清

初识朱自清,是在《背影》。初中只是非常刻板地学了这篇文章,可以说,我当时还不会读散文。

如果你真正读懂了《背影》,你会发现,在你的生命中,这样的背影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很真切的,这些背影带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来自于亲情、友情、或者爱情。自清清晰巧妙地把他和父亲的爱展现给了我,好的文章就是能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

此后,我便有意拜读他的文章。读过他不少文章,诸如《匆匆》、《春》、《女人》、《荷塘月色》、《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但印象较深的只有两篇——《荷塘月色》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自清不知,当他独自一人在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中漫步的时候,我也在另一个时空看他所看到的一切,也在倾心体会着他内心深处的感触。他细腻精巧的笔触简直让我身临其境。他放下平日的烦恼,尽情享受这份静美。可惜,我只能与他共乐,不能与他共忧。我多么想与他畅谈,分担他的“颇不宁静”。

那次,自清和平伯一起乘船体验了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长文,内容洋洒充实。文章篇幅虽长,但没有让人厌烦的缺点。他细致地描诉了他的所见所想。从船到河、从灯光到夜色、从河房到树林、从安静处到热闹处、从登船到下船,所有的一切在他的笔下如电影般呈现。除了这篇文章,能给我如此印象的就只有短篇小说《鬼恋》了。平伯也作了一篇同名散文,我看了,除视角不同,文采亦是斐然。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两人确实不同。自清文中写到偶遇歌妓一事,而平伯文中却不曾写到。或许是平伯更为传统,羞提此事吧。

第三篇:—朱自清

**―朱自清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曾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等处任教,同时从事写作,1920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诗》月刊,后加入湖畔诗社。1925年8月到清华任教。主要著作有《诗言志辨》、《略读指导举隅》(与叶圣陶合著)、《经典常谈》、《标准与尺度》、《语之零拾》、《论雅俗共赏》、《新诗杂话》,散文集《背影》、《荷塘月色》等。出版有《朱自清全集》。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他自己知道,“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

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阅读训练阅读课文,确定本文的线索。外在线索:游荷塘的顺序。内在线索: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开篇点题想起荷塘(心情不宁静)1 因情设景小路漫步(幽僻冷寂)2 独处感受(暂得解脱)3 情景交融月下荷塘(摇曳多姿)4塘上月色(素淡朦胧)5 荷塘四周(沉浸陶醉)6 触景生情联想往昔(抨击现实)7-9 段落层次课文分析颇不宁静时代背景空间立体变化:院子天空屋里屋外正面侧面结合:想起荷塘游荷塘满月时候孩子与妻儿第一部分:课文分析漫步小路总写荷塘月色直抒胸臆小路:曲折、幽僻、寂寞树:蓊蓊郁郁心情:淡淡的哀愁月光:淡淡(景物色调)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感想二:觉是个自由的人感想三: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心情:淡淡的喜悦第二部分:课文分析第三部分:先整体后局部、由静态到动态、先描形再摹神写景状物的特点语言特点叠字的运用增强文章的节奏感、音乐美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的描写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思考讨论思考讨论眼前:荷塘流水蝉声蛙声思绪:采莲江南采莲时的热闹由眼前事物引起与之相关的事物,这种写法叫联想。文章自然由写景过渡到写情;同时,联想到的采莲时的热闹,反映了那时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平静,反衬出现实的动荡不安,寄予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课文分析第四部分: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归纳小结开篇点题想起荷塘因情设景小路漫步独处感受情景交融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触景生情联想往昔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指出本文所使用的比喻的本体、喻体、喻词。作业布置

第四篇: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它们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这些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中让我映像最深刻的是《背影》。此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到处借钱办完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就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的确,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难道我们不应该孝敬他们吗?

第五篇:浅谈朱自清

浅谈朱自清《背影》的艺术魅力

[摘要]《背影》虽是朱自清早期作品,但它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笔触质朴、简洁有力,结构凝练精美,情感诚挚深沉充沛,善用白描,语言准确自然等特点。正如朱自清本人所言“《背影》是用心和灵魂去观照所写的作品”它贴近生活,表现人生,表现心灵世界,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味”。

[关键词]朱自清 《背影》艺术魅力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他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闪出了夺目的光辉,充分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他的散文风格平淡质朴,洗尽铅华脂粉,给人以咀嚼不尽的甘腴之味,《背影》就是一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射出璀璨的艺术魅力。

一、《背影》笔触质朴、简洁有力。

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使人人理解的。”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质朴的美。从《背影》这篇文章对父亲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借助许多绮丽的词句,而是以平白如话的笔墨,以经济的文字,通过读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栩栩传神地使父亲的地形象跃出纸上。如写父亲背影时,线描摸他的形态,他体态──肥胖,他的穿着──臃肿,他的步履──蹒跚。这一简朴的体型素描,不但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还给人一种憨厚朴实的印象,接着通过动作的描写,挖掘父亲内在的思想感情,如他去买橘子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寥寥数十字,确实简洁极了,却是那么形象传神,这里写的是背影,揭示的却是父亲的心情,1透过那手脚并用,努力攀登的背影,人们不是真切地看到了他为儿子而不辞辛苦的深情,正由于此,所以当他买了橘子回来时心里是那样愉快,“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这一简单动作,就比真的把他为儿子完成了对他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后,那种轻松心情表露无遗了。作品写父亲的对话,只有四次都很简短,但话短情长,含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必送时,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第二句是到了车站,儿子劝他回去,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在车上口渴,第三句是买回橘子走下车时,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关系儿子旅途安全,第四句是走了几步后回头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唯恐行李丢失。这些话确实在简朴不过了,但却包含着千情万绪,其实作者但是已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来往北京也多少次,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个孩子,因此他是如此牵肠挂肚,放心不下,这里,对话实际上变成了揭示心理的手段,他把父亲“爱子大如天”的情结──对儿子的无限怜爱、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二、《背影》结构凝练精美。

在《背影》一文中,作者善于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背影味行文线索,在不到一千五五百字的短文中,深刻的表现主题,读这篇作品,可以深切的感到,作者笔触式开广又集中,一切都聚在背影这一焦点上,作品开门见山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把题点了出来,但作者却没有立刻扣住背影做文章,而是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去,散吗?的确有点,然而不乱,文中四次提到背影,背影的多次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了一次比一次更深浓的感情。第一次是开篇点题。第二次是写父亲过铁道为作者买桔子,是全文的重点,用笔较重。作者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深情,具体而细腻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虚带了一笔。第四次是作品的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

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篇末的背影把通篇的情感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一语,既和篇首形成呼应,又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思。在晶莹泪光中,又看到父亲的背影,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终情在,令人久久回味。由此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散文笔触开阔,挥洒自如,把放松和严谨、自然气势和艺术匠心完美地结合起来,显示出驾驭作品的功力。体现出《背影》结构凝练精美的特点。

三、《背影》情感诚挚深沉充沛

朱自清的《背影》,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朱自清抒情的特点:诚挚、深沉、充沛,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涌泉,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写实,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文章是在“泪如涌泉”,感情十分充沛的情况下写的,作者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犹如一股泉流奔泻于字里行间,它并没有用很多笔墨直接表述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相反的却不断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直接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这种悔恨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悔恨来反衬思念,这样就是思念之情就显得深沉了,结尾一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平淡的一句,蕴含着何等的彻骨的悲思!作品到此戛然而止,曲终情在,令人回味无穷。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四、《背影》白描手法,使用充分

作者写父亲的背影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鲁迅先生说“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背影》一文不借助比喻,不堆

砌华丽的词藻而是以朴实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再现于读者面前,使人如临其境。作者为什么写买桔子时的背影?为什么说那个背影最感人?因为“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行文至此,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高潮。“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买好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一部分,作者重点描写,细致刻画。写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外貌,语句不多,但情真意切。作者没有过多的形容,只是对当时的情形进行适当的描写,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那一慕。作者当时是26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慈父爱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文章前后照应,细节传神。父亲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为什么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同时,作者不是通过对话而是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感情,表现父亲虽说心情沉重,但因为怕儿子难过,只得强抑离愁,“扑扑衣上的泥土”故意显出“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文字乍读似乎平淡无奇,细细品味饱含真情。从中我们看出朱自清散文《背影》白描手法于平淡中见神奇的艺术魅力。

五、《背影》语言准确自然,朱自清对语言是很注意的。他注重语言一是准确,二是自然,特别值得

注意的是自然一点。所以他的散文总用一些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有的甚至是在别人文章里很少见到的纯口语。韩愈说过“唯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所以去陈言固然不容易,要做到新鲜而自然则更难。而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则很好的做到了这点。比如《背影》这篇早期的散文,语言没有做作之气,也不重修辞,而是用朴素自然的文字,表现了真切的内容。全文除了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外,全是叙事,叙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恳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饰的东西,连生字难词都很少,回忆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实实地叙述,真情实感自地然流露出来。《背影》采用这样的语言,是由内容决定的。同时,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决定了语言的朴素自然。我们读《背影》,能够明显地感到语言与《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的不同,它显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一种文采和风格。

《背影》一文寥寥一千五百言,所以历久传诵,感人至深,并不是靠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靠的是他的老实,靠的是真情,“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中出来。”读他的文章如品清茗一般,须细细品味方能品出那平淡之中透出的那份真、那份情。这不正是朱自清先生的为人的真实写照吗!

我心中的朱自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