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浅谈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
编辑:醉人清风 识别码:22-689581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2 10:22: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

浅谈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

翟洁莹

摘要: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学习,只有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了,成绩才会出来,才算把数学学到了手。教师教起来才会感觉更轻松。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呢?这一直是广大教师不断在探索的问题。论文部落从夯实基础知识、分析解题思路、运用数形结合和探讨解题过程四方面探讨了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途径

初中数学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能力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而不做数学题,等于入宝山而空返”。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

一、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如果想以多做题、做难题,达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势必导致学生对概念、定理、定义、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自然难以灵活应用。其实定义的解释,定理、公式的推证过程就蕴含着主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因此教师要通过定义、定理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揭示,甚至一些关键词的重点把握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发掘其内在的规律,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从中了解和重视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例1:在教学绝对值的概念时,要重点分析“当a≥0时,∣a∣=a;当a<0时,∣a∣=-a”的深刻含义,并在学生理解绝对值概念后,可以给出以下习题加以巩固。

1、若∣x∣=3,则x=___________

2、若∣x-2∣=1,则x=___________

3、已知∣x-3∣+∣y+1∣=0,求3x+2y=____________

4、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试比较大小:(1)∣a∣与∣b∣;(2)∣a-b∣与∣b-a∣.-101通过这些习题的训练,让学生对绝对值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分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规律和方法一个正确的解题途径、一条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解题经验和解题能力等因素。因此,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对于所有例题的讲解及示范解题,都要充分展现解题过程的四个程序及每个程序进行的过程,并且不断给以总结、反复强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去掌握解题程序,领悟各程序中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求教师事先要对例题的选取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例题的目的意图、隐含条件的析取、干扰信息的排除、思维偏差的纠正、解题策略的制定、解题关键的把握以及解题后的开拓和引申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这样,才能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无法展现思维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从而真正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变形手段和转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把握方法的要点、作用、使用条件、使用范围以及这些方法的“变式”,学会灵活运用。在初中数学中,除了上述的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等推理方法外,常用的还有换元法,消元法,代定系数法等。

三、运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人们一般把代数称为“数”,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看上去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其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代数方法容易操作,若不配以“形”,许多问题过于抽象,理解困难;几何图形比较直观,但证明几何问题常需添加辅助线,又使人感到难以捉摸,这就要借助“数”的方法去揭示其内在规律。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反过来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而数形结合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有效途径。

“数”与“形”无处不在。借助图形能使问题明朗化,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对解题大有益处。例如:①求几个图象围成的图形的面积,需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特殊点的坐标,通过整合图形,分割图形,补全图形来求解。②函数中的极值问题。③河边取水问题,求两条线段之和最小。需要通过轴对称,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构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得到最小值。④两边之差最大问题.构造三角形,根据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边来解决等等。

四、探讨解题过程,养成解题后反思习惯

解题后的探讨、分析与研究就是对解题的结果和解题的方法进行反省,对解题中的主要思想观点、关键因素及类同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推广,从而帮助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以掌握,成为以后解新的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使学生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是解题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十分重视。

例如,检验求解结果。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理有据,解答是否祥尽无漏。

例2:设x、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x+a2+4a-2=0的两个根,当a为何值时,x12+x22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解:x12+x22=(x1+x2)2-2x1x2=(-2a)2-2(a2+4a-2)=4a2-2a2-8a+4=2a2-8a+4

=2(a2-4a)+4

=2(a-2)2-4

∴当a=2时,x12+x22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4。

此答案是错误的。

∵x12+x22≥0∴x12+x22 ≠-4。那么错在哪里呢?正确解:∵△=4a2-4a2-16a+8≥0a≤而y=2a2-8a+4开口向上,当a≤1/2时,图像在对称轴x=2的左侧

∴当a= 时。

x12+x22有最小值,且x12+x22最小值=2×()2-8× +4=

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那么就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跳出“题海”,通过少而精的解题,收到很大的效益。

总之,作为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能着眼于教师讲,学生听;不能把“题海战术”当作法宝。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让学生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愉快。

第二篇: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摘要:应用题在初中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考数学卷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考察着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整体综合分析能力。而应用题的解答也是考生取得高分的拦路虎,所以摸索学生在解决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就成了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就初中数学应用题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做出自己的一些浅析。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提高;解题能力

应用题是考察数学知识掌握的一个方面。它考察着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考察较为全面的题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在数学卷中,应用题一般是出现在试卷的最后几题,而这几题是整张试卷的一个难点所在,同时也是分数较大失分较多的一个部分。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也是我们平时教学的关键,要想在考得好分数必须在应用题部分下功夫。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同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中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那么,我们将如何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找到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遇到了哪些问题,由此对症下药。

一、在数学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题目的解读的能力较差,问不知所答。要想做对题目,首先要了解题目的阅理解题意,阅读题目解应用题的第一步,题目中存在很多的信息,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背景问题的数学化进程。很多学生往往在读完一遍题目后不知所云。搞不清楚题目想表达的意思。因为不能对题目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学生,仅仅关注文字、数字、符号、图表,也不能很快地用图象、表格、方程、不等式来简洁的表达题目中的条件。所以在应用题这块既浪费了时间还丢失了分数。第二:粗心大意,漏看所给信息。因为应用题的题目文字较多较长,条件数据也很多。所以学生在审题时由于粗心大意,为了节约时间按,着急理解题意,往往只了解了题目的大概,自认为已读懂题意。欲速则不达。这时学生会漏看题目的条件,从而百思不得其解。学生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题目,从而歪曲题目表达的意思。第三:数学语言的转化能力差。变量选择不适合。对公式的掌握运用不到位,不能全面的分析题目进行作答等等都影响着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

二、提高初中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措施: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应用题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文字冗长,生活常识多,科学术语多,相关的制约因素多,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许多学生一见到题目那么长连读的勇气都没有了,也有许多学生阅读应用题后往往对题意理解不透,给解题造成很大障碍。因此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功底是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的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找到关键词,有必要时多读几遍题目,加深理解,能清楚的知道哪些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并能找到隐藏在题目中的条件。

数式是最基本的数学语言,能够有效、简捷、准确地揭示数学的本质,富有通用性和启发性,因而成为描述和表达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自己的思考过和困惑,列出代数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所在。

2、掌握分析

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特别是在解决应用题时我们要学会认真阅读应用题,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还要学会运用动作、图解、画图等方法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更要学会学会运用综合法或分析法分析应用题。通过解析的实践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判断、推理、选择算法。

应用题的题目背景来自实际生活,在数学实践中虽然看起来仅仅是从数量关系方面来培养,实际上却是在培养学生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如果按辩证法来说就是:具体地分析问题,具体地解决问题。教师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实际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条件与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越是善于具体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越能增长辩证思维的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一问题产生的条件与解决问题的条件都可有多有少,实际上就在分析一系列的矛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加深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基础,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此外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点,更有其深刻的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在刚开始教学某一类型应用题时,首先要运用直观教具也就是实物演示或图解表示,然后开始讲解这类简单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在此的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两个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长此以往以后在分析这类题目时,就要求学生在分清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用动作或图解的形式来表明两个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判断确定这类题目是一个什么样的基本概念。到了最后就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熟练地分清条件和问题,能够列表表明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自主地判定是属于何种基本概念。在开始分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通过两个连续的简单应用题引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分析表,以后则是逐步从综合法过渡到分析法,使学生能运用分析表(或线段图)来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侧重开列条件和问题的工作。最简单的就是可以根据条件的出现顺序来摘录,以后逐步过渡到数量关系来开列条件和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分析推理。进一步就要求经过认真审题后直接按数量关系列出条件和问题。再根据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推理,列出分析表(或线段图)然后确定列式步骤和算法。到最后阶段,应该使学生做到当确定题目反映的某一基本概念时,就能迅速地、正确地列出算式,熟练地算出结果。

3、列式计算

在列式部分我们首先要口头或书面做解题计划;之后先用分步列式后用综合算式,根据算式正确、迅速、合理地演算;主要要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再者根据问题写答数;最后自觉进行验算或估算。

应用题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到答案,所以列式计算在解答应用题中肩负着极为重要的重任,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通常儿童的思维具有动作、形象的特点,思维断断续续,而且不善于总结重新审查自己思维的结果。为此,在解答应用题分析应用题的阶段,我们对于题意的理解,对于数量关系的推理与判断,就难免会出现有不全面或不周密的地方。但是在应用题列式计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一边分析一边写,这就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有了表现的形式,也就便于进行检查,当发现错误时我们及时加以改正或补充。这样,学生会分析,当然为顺利列式计算打下了基础,虽然还不能保证计算就不会发生错误,但至少对于我们可以减少除外的发生,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达到计算的目的,教师也要重视这一环节,正确地加以掌握以及教导。在教学列式计算时,到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最后阶段,我们就可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方面的能力。在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计算过程中,应该进一步重视综合式的训练。开始要求对不需要使用括号列出综合式,最后在运用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会中括号列出综合式。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验算与改编题目的工作有密切联系,因而验算也可以在学会复述以后进行,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4、会复述讲解

在复述讲解题目中我们要做到会把应用题中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然后会根据条件和问题叙述解题计划和列式计算的步骤;再按照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复述选择算法的依据;使用会正确地读出算式、讲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最后会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叙述推理和列式;

通过让学生复述讲解解题思路,分析解题的过程、列式的依据,不仅巩固了某一类型的应用题的分析推理各解答方法,还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还是检验学生对题意是否理解得是否透彻以及是否对题目解读思路是否正确的有效途经。另一方面对于启发学生自觉地把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从具体的事例说明概括为一般的法则或特性,并且进一步加以巩固,更有其积极意义。由此观之,要求学生会复述讲解,不仅可以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深解题印象,主动地把自已获得知识的有关信息反馈给教师。复述题目如此重要,那如何指导学生复述讲解呢?开始可以采用问答式进行,逐步引导,多次引导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以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连贯地讲述题目的结构特征,计算方法和选择算法的依据。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阶段,在讲解列式过程和列式方法的依据时,开始可以依据分析表或者线段图来复述。以后要求学生根据算式来复述。最后逐渐放开分析表和算式而直接根据题目来复述。还有就是可以开始时可以列式步骤、验算方法、列式依据分别进行复述,熟悉之后则要求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复述。

总得来说,虽然应用题难度较大,也比较容易失分。但是只要我们反复练习,举一反三,总结经验就可以找出快速解题的途经。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努力专研,应用题这个拦路虎终将会被我们拿下。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转载)

小学数学课程中,从开始解答应用题就跟四则运算的学习结合着进行。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在应用题掌握较差的产生原因,归纳起来有:①审题不严,忽视了表明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的词语;②对问题的要求不明确;③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⑤数量关系不明确;⑥根本不理解题意而乱做;⑦也有一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勉强会演算,而让其独立解答就错误百出,或条件和问题稍有改变,就解答不出来。由此可见,学生在解答方面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不会分析应用题或根本没有分析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计算碰对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和灵活运用。当然,学生不会分析应用题,不会列式计算,证明他们还不能合乎逻辑地思维,还缺乏判断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有条理地把计算方法加以复述,更无法独立地进行自编或改编应用题。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进行列式计算,必须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学会分析,在列式之后还要会复述讲解和编题。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达到掌握“四步”即分析、列式计算、复述讲解、编题。才是自觉地掌握解答应用题的知识和技能的标志,才是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根本。以下,我就应用题教学“四步”过程的要求和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简要说明,以求教于同行。

一、掌握分析

(1)学会认真阅读应用题,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

(2)学会运用动作、图解、画图等方法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学会运用综合法或分析法分析应用题。通过解析的实践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判断、推理、选择算法。

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不会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判断运算法则,在列式计算时就会发生种种错误。即使凭着个别词句的暗示碰对了,也是偶然的。因此学生会正确地分析应用题,能开列条件和问题,找出表明数量关系的词语,并由此而进行判断推理是列式计算的基础。分析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列式计算的理解,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点。应用题来自实际生活,在数学实践中虽然仅仅是从数量关系方面来培养,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按辩证法即:具体地分析问题,具体地解决问题。教师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实际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条件与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越是善于具体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越能增长辩证思维的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一问题产生的条件与解决问题的条件都可有多有少,实际上就在分析一系列的矛盾。教师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不仅是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基础,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点,更有其深刻的意义。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在刚开始教学某一类型应用题时,首先要运用直观教具(实物演示或图解表示)讲解这类简单应用题的基本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两个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后在分析这类题目时,就要求学生在分清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用动作或图解的形式来表明两个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判断确定这类题目是一个什么样的基本概念。到了最后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分清条件和问题,能够列表表明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自主地判定是属于何种基本概念。

在开始分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以通过两个连续的简单应用题引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分析表,以后则是逐步从综合法过渡到分析法,使学生能运用分析表(或线段图)来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分析,应该重视开列条件和问题的工作。开始可以根据出现的顺序来摘录,以后逐步过渡到数量关系来开列条件和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分析推理。进一步就要求经过认真审题后直接按数量关系列出条件和问题。再根据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推理,列出分析表(或线段图)然后确定列式步骤和算法。到最后阶段,应该使学生做到当确定题目反映的某一基本概念时,就能迅速地、正确地列出算式,熟练地算出结果。

二、列式计算

(1)口头或书面做解题计划;(2)先用分步列式后用综合算式;

(3)能根据算式正确、迅速、合理地演算;(4)正确使用单位名称;(5)根据问题写答数;(6)自觉进行验算或估算。

列式计算在解答应用题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点,儿童的思维具有动作、形象的特点,思维断断续续,而且不善于重新审查自己思维的结果。为此,在分析应用题的阶段,对于题意的理解,对于数量关系的推理与判断,就难免有不周密或片面性。但是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要一面想一面写,这就使他们的思维有着书面依据,借助于知觉的支持,就便于进行审查,发现错误及时加以改正或补充。这样,学生会分析,当然为顺利列式计算打下了基础,但是还不能保证计算就不会发生错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达到计算的目的,教师也要重视这一环节,正确地加以掌握。

教学列式计算时,到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最后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计算过程中,应该进一步重视综合式的训练。开始要求对不需要使用括号列出综合式,最后在运用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会中括号列出综合式。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验算与改编题目的工作有密切联系,因而验算也可以在学会复述以后进行,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会复述讲解

(1)会把应用题中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

(2)会根据条件和问题叙述解题计划和列式计算的步骤;(3)会按照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复述选择算法的依据;(4)会正确地读出算式、讲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5)会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叙述推理和列式;

让学生复述讲解分析的过程、列式的依据,不仅可以巩固某一类型的应用题的分析推理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是检验学生对题意是否理解得是否透彻的有效方法。对于启发学生自觉地把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从具体的事例说明概括为一般的法则或特性,并且进一步加以巩固,更有其积极意义。因此,要求学生会复述讲解,即是促进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方法,同时可以主动地把自已获得知识的有关信息反馈给教师。

指导学生复述讲解,开始可以采用问答式进行,以后应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连贯地讲述题目的结构特征,计算方法和选择算法的依据。到了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阶段,在讲解列式过程和列式方法的依据时,开始可以根据分析表(线段图)来复述。以后要求学生根据算式来复述。最后逐渐放开分析表和算式而直接根据题目来复述。开始可以列式步骤、验算方法、列式依据分别进行复述,以后则要求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复述。

四、会编题

1、自编应用题;

(1)根据两个已知数提(或补足)问题;

(2)根据一个已知数和问题,补充缺少的已知数;(3)根据实物、图表、线段图或表演动作编应用题;(4)根据故事内容或某一件事实编应用题;(5)根据算式或算法编应用题;

(6)根据要求,例如:用36和9编一道或几道不同计算方法应用题;(7)仿照课本上的应用题自编。

2、改编应用题:

(1)把某一种简单应用题改编为另一种类型的简单应用题;

(2)把几个有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组合成一个复合应用题,或把一个复合应用题改编为几个有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

(3)把未知数改为已知数,把已知数改为未知数,编成一道或几道逆运算的应用题;(4)把应用题中的某一个已知条件,分解为两个已知条件,使计算增加一步,或把应用题中的某两个已知条件合并为一个已知条件,使计算减少一步。

编题是提高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通过自编应用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学生能正确地编出某一类型的应用题,证明学生对于已学过的数学法则是理解的,并且掌握了这一类型应用题的数学结构及其特点。通过自编应用题,学生的思想会变得更清楚、明确,叙述和判断会变得更有把握和更有根据。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兴趣和效果,也借着编题而获得增长。通过改编应用题可以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融合贯通,并且能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型题目的内在联系,逐步认识各类应用题的来龙去脉,提高学生对新的应用题的分析能力。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并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应用题之间联系和区别,从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编题,开始阶段可以进行补足问题或条件的练习,或者根据实物演示或图解的方法来自编题目。当学习了相当数量的简单应用题以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算式或指定的数字、条件等进行编题。学到了几种有联系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以后,应该要求学生能根据某一条件与问题调换,或只改变问题,或只改变某一条件的要求,改编成一道新的类型的题目,并能说出新的题目类型和解答方法。多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编题练习主要是进行改编。

上述“四步”虽各有其任务,但是它们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分析是基础,列式计算是目的,复述讲解是巩固和反馈,编题是提高。总之为应用题的教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应用题教学实践中抓牢这“四步”,就可以防止学生解答问题时的主观性、表面性,培养学生的客观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四步”的要求的贯彻可以达到:掌握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增强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也是教学应用题的关键,使知识教学与世界观的培养结合起来,而且是一种内在系统的结合。

第四篇:加强语文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加强语文逻辑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以高考复习训练为例

【内容提要】

表达是思维的结果,逻辑思维出现差错,表达就不可能正确。当前语文高考复习中,学生答题时的答非所问、不合情理、以偏概全、要点不全、画蛇添足等问题的出现,都可以从逻辑思维这个源头找到原因。本文以高考复习训练为例,通过对问题案例所体现的思维问题的分析,认为高考语文复习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从关注答案走向情理分析,从直觉解读走向思维判断,从凑足要点走向思路推理,从追求文采走向理性感悟等。【关键词】

语文复习逻辑思维 理性感悟 解题能力

十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最让我感到困惑与忧心的是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似乎在日渐丧失。从语文教材学习一直到高考复习,语文教师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抛弃逻辑思维,而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正是逻辑思维的丢失,让学生语文学习没有了灵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了一系列乱象。我们必须拨乱反正,高度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一、“新课标”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后果

我们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找不到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明确具体的要求,更没有相关专门条目或段落对其阐述,只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下的第二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中有这样的阐述:“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诚然,探究方法、探究能力、探究过程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但由于“新课标”没有明确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而且无论像人教版这样的国家级编印的教材,还是像苏教版这样的地方自编的教材,各种高中《语文》教材都没有编 入逻辑思维的相关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题,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乎是空白,起码是无序的,不清晰的。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是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要呢? 先来看看两个简单的案例。1.教师是如何教的?

一次听一位教师上老舍的《想北平》,针对文章结尾“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这个句子的理解,这位老师与大多数教师一样,也是这样设问的:用这样的语句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学生马上答出两个好处:①点明题意,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②这简短的两句话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的深切。

接着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之后,就讨论别的问题了。2.学生解题能力怎样?

高考语用题复习,我自编“扩展语句”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根据提供的三个词语的情景,以“鸡血石”为中心,写一段话,不少于40字。老农

鸡血石

喜形于色

结果很多班级都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描述:

那是一个爽朗的早晨,老农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走着,走着,突然被什么东西绊到了,一个趔趄,老农转睛一看,立刻喜形于色,原来是颗鸡血石。

案例一不是教学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事实,它显示的是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已经丢失逻辑思维:老舍为什么想北平“要落泪了”?是不是对家乡想得深切就有“要落泪了”的情况?老舍为什么最后要那么强烈地感慨一声“真想念北平啊”?难道老舍写作《想北平》的目的仅仅是表达他对北平想念深切吗?我们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目标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感受老舍的思乡之情吗?如果是这样的目标,是不是过于肤浅?案例中,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内含的深层逻辑原因。实际上,老师在教学《想北平》时都会介绍老舍的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当时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这才是老舍想北平会想得落泪的真正原因。就如我们平时想念父母一般不会想得落泪,可当父母生病,而我们做儿女的又不能及时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总会想得落泪一样。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文章具体的语句、细节的时候,往往不去引导学生关联背景,学生自然不会形成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学生在写作中也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力,往往只能无病呻吟。

正是语文教学缺失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缺少必要的逻辑思维水平,不少学生到了高三,在复习解题时仍常犯逻辑思维的毛病,案例二这样的现象也就成为高三学生解题的必然结果。

生活在鸡血石之乡的高三学生,竟写出这样毫无逻辑的语段,而且不是个别学生——每班都有十几位学生,这怎么能不让我们产生对语文因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缺失的严重担忧:从这段文字看,学生几乎不具备一丝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没有按题目以“鸡血石”为中心的要求解答,另一方面所编情节完全不符现实——在如今已经很难挖到鸡血石的情况下,下地干活不可能看到暴露在路上的鸡血石,而一颗小小的鸡血石更不可能会绊人一个趔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已让很大一部分学生幼稚化。

我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仅重要,而且应当是语文教学一切能力培养的灵魂。

二、寻找丢失的灵魂

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是终身的,在意识、观念、方法、思维、创新和行动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语文教师大多注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而对语文思维的培育、思维的发展却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也少有教师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缺失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后果怎样呢?

对当前学生存在的语文素养的一系列问题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说: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素养缺失或薄弱,根本原因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我在2014学年教学高三两个班的语文,从高考复习中可以清楚看出学生解题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就是解题过程中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只从知识角度、凭直觉感知来解答,于是出现许多典型错误。现择若干列举如下:

①答非所问。所作答案为什么不是所问的内容?当然是没有找到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或误解了问题的含义,所以作出的是与之相离的答案。例如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小说阅读有这样一道题: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道题作出解答,不仅要回答“魔盒”好还是“贝格斯太太”好,更要说出理由。这就要从标题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联系上考虑,因为小说的一切内容,最终都是为这四者服务的,这样作出的解答就不会出错,这是解答小说阅读的逻辑思维规律。学生不按照这样的逻辑规律解答,结果自然答非所问。

②不合情理。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要避免不合情理的表达,就需要有基本的判断、推理、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如多数学生找不出下面句子的情理错误,关键就是情理判断能力薄弱:

永州市男学女书传人谢少林夜以继日、不畏严寒酷暑创作的百米女书书法长卷近日在零陵区完成,他从收集整理文稿到书写装裱历时近一年,长卷书写《三朝会》、《哭嫁歌》等十余种女书传统内容3500多字。

这个句子不合情理其实很明显,百米女书书法长卷虽然需耗时较长,但是花一年的时间,不至于需要夜以继日。无论是因为句子长,学生顾此失彼而找不出情理错误,还是缺少常识想不到其中的不合情理之处,根源都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薄弱。

③以偏概全。吴家国在《普通逻辑》中说:“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对问题判断、分析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无不是逻辑思维不严密造成的。我们如果看新闻网评,会看到大量以偏概全的评论:

最近网上有这样一条新闻《清华现超级学霸:15门课程100分》,可是我们进入网友评论,会发现不少诸如以下这样的评论:“这样的人才是留不住的。”“科考机器人,中国教育培育的怪胎,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专家’,但绝对成为不了大师级。”“最后的结果:书读傻了,连洗衣服都不会。”

我们很少看到对新闻的客观全面评价的网评,而大多数网友应该接受过中学教育吧?以偏概全的网评的大量存在,正是中学教学逻辑思维缺失的一个反映。

④要点不全。高考复习中,一些语文老师为了防止学生答题出现要点不全的情况,常强调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赋分判断是几个要点,二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掌握中心和层次,然后再答题。这就是不少教师教给学生的答题技巧。其实,这只是应试技巧,没有一点逻辑思维的内容。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使学生在具体解题时还是挂一漏百,或者面对具体的题目束手无策。比如下定义的题目,这种应试技巧就无从应对了。

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山寨文化”下一个定义。

2008年是中国山寨年,山寨广受追捧。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山寨电影、山寨大学等形形色色的山寨之风在全国刮起。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如今,这个词被用于那些数码产品的生产模式上。它是一种由民间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涉及手机、数码产品等不同领域。“山寨”文化深深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某学生的答案:山寨文化是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解题过程是一种逻辑思维过程。解答下定义试题,只有理清概念的逻辑关系,明确了概念的特点,才可能正确而全面地下定义。要给“山寨文化”下定义,关 键在于对“山寨文化”的特点的把握,如何把握呢?一般而言,一个概念的本质特点包括成因、功用、结构、结果等,抓住这些文字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好,一起作为属概念的定语,按照这样的逻辑思维找信息、组织答案,才可能保证答案的完整。

⑤画蛇添足。这是与“要点不全”刚好相反的一种错误,出现的原因同样是缺失逻辑思维力。如上面给“山寨文化”下定义这道题,如果学生没有形成下定义的逻辑思维方法,不知道从成因、功用、结构、结果等方面着手,就容易出现多写信息的情况,如把材料中的所有信息(如时间)都列举上去,不管是不是属于这个概念的特征。

从上述学生解题的典型错误的分析可以看出,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真正核心,必须把它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三、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什么是语文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主要是运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认识过程。其中的方法是最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对语文的教与学同样适用。

逻辑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就语文高考来看,解答语文试题极大多数与逻辑思维密切关联,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无不与逻辑思维紧密相关。因此语文学习与语文高考都离不开逻辑思维。

为此,语文教学,包括高考复习都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学会并运用语文逻辑思维来解读文本、解答试题。

2.逻辑思维是学科教学的灵魂。

最近时期,语文逻辑思维在学科与考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认可与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语文教师在课堂里必须有足够的重视,认为语文不能没有逻辑思维的训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条最重要的认知规律,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思想的成长、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逻辑思 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语文课堂承担着教会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使命,更是与逻辑密不可分。”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丢失思维能力,不能没有理性的底蕴,不能缺少了阳刚之气。语文课要有诗意美、情境美、形式美,更要有逻辑美、思维美、理性美。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利用语文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反思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肖远骑说:“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思维、语言、行动等密切相关。没有逻辑的生活,将会一塌糊涂。没有逻辑的学习,只会徒劳无益。”

当下的某些语文课,逻辑混乱,甚至任意发挥,逻辑培养的缺失已经造成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充分重视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唯有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的赶进度,比试题的训练量,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语文教学与训练的真正灵魂。

四、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语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但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语文高考复习方面,探讨如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面我结合在高考复习中的实践与体会,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从关注答案走向注重情理分析。

语文教学现实中有很多怪现象在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死胡同,于是不少人包括一些语文老师感慨说: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慢慢地把孩子教笨、教傻!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是如果我们了解教学实际,了解教学中的那些怪现象,就会觉得道理。

怪现象的根源当然是应试教育。这里不妨列举一二。

①老师是传声筒 就语文高考复习而言,一些高三语文老师上课只是拿着一张写满答案的试卷报答案,学生忙着记。课后,老师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或课余时间读一读、记一记。这是最常见的高考语文复习。②学生是考试机 通常,高三学生的作业都是试卷,每天有“限时考”试卷,每月有“月考”试卷,还有大量的历届高考真题试卷。因为试卷太多,课堂授课时间少,有的语文老师来不及对答案,就以练代讲,把答案贴在教室后墙上,让同学们自己去对答案。

③课堂是模式化 高三语文复习课即使是那些调研课、观摩课、评比课,也一律以高考考点为根本,围绕高考试题开展教学,过程大致是一个模式:先是高考真题引路,接着是学生进行仿真题训练,再是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学生抄写答案。

例如教师先出示下面这道高考真题:

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2012年重庆卷)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

。(2分)然后给学生两三分钟练习,接着老师会让一两位学生读读自己的答案,接着老师就出示参考答案:束紧腰身,就变成了溪流。

待学生抄写完答案,这道题的教学就结束了。

显然,整个过程中几乎看不到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既没有指导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思路,也没有分析学生解题中的思维错误或思维闪光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只有机械的做题与熟悉参考答案,经过大量的练习训练,至多积累一些拟定答案的一点感觉。这种应试式教学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低下。当然,因为考试都依据参考答案阅卷,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所以学生考试成绩并不会太差。可逻辑思维能力的薄弱缺少却相当可怕。

我在高三语用题的语句扩展复习时,曾让学生练习下面这道题,从学生的解答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维薄弱结果的严重程度: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符合句后括号中的要求。

,别管他!(失望)

,别管他!(尊重)

,别管他!(同情)下面我实录部分学生的答案: 填写表示失望感情的:

①这人有了点钱就骄傲,现在被人打,活该,别管他!②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随他去吧,别管他!③瞧他平常那吝啬样,现在倒会求人了,别管他!填写表示尊重感情的:

①瞧他那认真样,刻苦的模样,别管他!

②我能理解你这么做,我尊重你的想法,那些议论纷纷的人,别管他!③这件事是我一个人做的,责任在我,与他无关,别管他!填写表示同情感情的:

①就让他一个人先静一静吧,别管他!②这是他自找的,别管他!

③既然他不接受我们的帮助,那也没办法,别管他!

看,高三学生竟连最常见的几种情感都表达不到位,不能判断自己所写的语句是不是合乎情感的要求,有把尊重、庆幸当失望的,有把讽刺、勇于担当误作尊重的,有把关心、无奈错为同情的。这样的思维水平真的是被应试教育给教傻了!我认识到:如果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判断、解释、分析等等逻辑思维能力都不具备,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去收集、处理、表达各种信息,又如何去分析、推理、创新,使自己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或许连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欠缺基本的判断、区分能力了。

而且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教师使用高考真题来给学生训练,学生往往借 助互联网搜索答案。一部分同学直接抄答案,自觉些的同学就仿照参考答案拟写,把独立思考、分析题目、判断解题思路这些重要的过程都省去了。这就错失了很多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一是会寻找或自拟一些原创题目给学生训练(当然高考真题的演练必不可少),二是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不片面追求训练的数量而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是我自拟的一道扩展语句的题目:

有三个小学生玩编小故事的游戏,规则是每人随意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一个词语,然后连起来编成一个有意义的小故事。结果选出这样三个词语:手机、紧箍咒、进修。这三位小学生一时被难住了。现在请你帮帮他们,字数不超过150字。

学生独立完成上交后,我认真批阅,把学生的典型问题和优秀答卷录入幻灯片中,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逻辑思维错误的严重性,逐步学会合理进行逻辑思维,在练与讲中掌握运用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

下面就是一份存在思维逻辑错误的学生答案: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大千世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诱惑,稍不注意,就会被拉入泥潭。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几乎使得人人有手机,人人用手机。各种欲望也找到了更为便捷的出口。它如同紧箍咒,在精神上牢牢绑住你,使你痛苦挣扎。毕竟只有少数的人能意志坚定,出淤泥而不染,这些人必定身体或思想总有一个在路上,在进修,在提升。

我让学生针对这份答案组织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找出问题的原因。经过讨论,学生知道这份答案既不符合题目中编成小故事的要求,即没有按照题目要求去思考和组织答案,也明白三个词语的串连很勉强,有强行拉在一起的感觉。但是,更深层的逻辑错误,学生却不能发现。比如手机不全是各种欲望的便捷出口,不是“只有少数人能意志坚定,出淤泥而不染”,而且身体是不能进修 的、也不会提升。

我也让同学分析下面这份答案的优点:

唐僧因佛经考试不及格,被送进如来佛学堂进修。一日,他的手机收到一条信息:人间恶人作乱,重金请各界专家支招解决。唐僧心系百姓,逃出佛堂来到下界,向世人传授紧箍咒,以便降伏恶人。待世人熟记咒语后,唐僧便拿了酬金回了西天。可是此时,世人忽然明白:空有紧箍咒,没有紧箍圈,怎么对待恶人?

这份答案以唐僧向人间受难百姓传授紧箍咒的寓言式故事讽刺了当今社会某些丑恶现象——如一些所谓的专家以帮助百姓的名义骗取钱财。小故事叙述环环相扣,情节生动,内涵深刻。这个故事不仅合乎题目要求,而且对故事的内涵有独特思考,反映了较高的故事叙述、语言表达以及结合社会现实的各种逻辑思维水平。借此,我告诉学生,表达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像脚踩西瓜皮一样滑到哪就算哪,必须既要合情又要合理。

我们常引用叶圣陶的话说“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这点,必须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学会思考,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合理推断,准确判定,深刻反映。那种报报答案或抄抄答案的教学方式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所以,语文教学,包括高考复习,只有从关注答案的怪圈中走出来,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对学生的思考进行情理分析,纠正学生思考中的逻辑错误,让学生学会合情合理的逻辑思维,学生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

2.从直觉解读走向推崇思维判断。

在课文教学及高考复习中,我常遇到学生的答案正确甚至有新意,可进一步追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两种可能:一是答案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而是有参考的答案;二是学生凭直觉解读得出的,并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第一种情况前面已经阐述,下面我们分析第二种情况。

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缺乏逻辑思维的语文教学难以促使学生具备严密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学生只能是直觉解读。少数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从小具有爱阅读、爱思考的习惯。直觉解读只是阅读 文本时凭直觉感知得出的认识,它是经过大量相似试题的训练后形成的一种感知认识,并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法和推理水平,所以也许结果可能正确,但不能从逻辑上推导自己的解读对在哪里,也没有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下面试举一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__ ①_,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__ ②__。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它还作为反应物参与植物体内很多生物化学过程。因此,_ _③

__。

一学生作出的答案是:①水是良好的溶剂。②然后能被植物吸收。③水是生命之源。

这位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极为接近,可追问这位同学是怎么得出这一答案的,这位学生却连一点合理的理由也说不出来。他答案的得出或许是对语文填充题有了感知认识(从小学到高中,这类题可谓做得不算少了),也或许是对化学、生物学科中的这些知识记得比较熟,可是对语言表达所需要的逻辑思维却是不明白的。这正是语文教学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的悲哀。于是我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逻辑分析:阅读一个语段首先必须弄明白语段的中心意思,比如本语段的中心意思是讲水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其次要明白文段是如何阐述这个中心的,比如这个文段共五句话,第一句话是说水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大,第二句话中需要填上两个句子,大意为土壤中的养分是通过水被植物吸收到的,第一个空应是统领这句话的,第三句话是说水在代谢中的作用,第四句话是说水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作用,第五句话是总括句;最后根据分析,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得出答案。

学生在解题中如果只是停留于直觉解读,那么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永远不可能上升到逻辑思维境界,而达不到逻辑思维境界,阅读与表达就都只会是肤 浅的,也不可能达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把直觉性解读提升到逻辑思维境界。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逻辑思维水平是学习、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因为缺乏逻辑思维必然影响思维过程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并且不利于认知规律的形成,所以没有逻辑思维水平的思维常常表现为混乱无序,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错误或是不全面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科学离不开理性思维,人类进步离不开理性思维,物质文明创造更离不开理性思维。

其次,即使到了高三高考复习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同样要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比如句子衔接与病句修改、语序调整与句式变换、仿造句子与修辞辨析、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以至作文,无不与思维有关。唯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的搞题海战术,才能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与判断。

第三,要把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作一定的强化训练。比如逻辑学告诉我们,逻辑思维推理要合乎排中律,必须遵循充足理由律,要遵循选言判断的思维规律,或者应该运用假言判断进行评判,以及不能违背矛盾律等等。比如“充足理由律”就是在思维的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或观点是真实不虚的,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缺乏充足的理由,那就没有论证性。“因为他书读得太多,所以思想越来越复杂,进步越来越慢。”这个病句所犯的逻辑错误正是违背了“充足理由律”,书读得多,思想怎么会反而进步越来越慢呢?这一推理毫无事实根据,缺乏充足的理由。

具有逻辑思维水平,学生就既可以发现他人的语言表达错误,自己也可以避免发生语言表达的逻辑错误,作出正确的思维判断。

3.从要点凑数走向讲究思路推理。

在语文高考复习中,一些语文教师总是反复提醒学生,对于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的简答题,要根据分值来确定解题答案的要点,比如4分题一般为两个要点或四个小点,6分题一般是三个要点。然而学生并不因此就学会分点答题,即使记住了分点答题,也无非是记住了形式。许多语文教师都没有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其实,各类试题的解答都有思路可循,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题目推断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解答的逻辑推理能力。可是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让让学生死板地记忆复杂的答题模式。为了清晰地说明问题,我们看下面的实例:

(2009年高考浙江卷)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针对这道试题,语文教师一般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道属于小说阅读中考查标题作用的题目,然后告诉学生解答这类题目有以下答题样式: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并指出可以按下面的要点套用:A.以“XX”为题,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B.以“XX”为题,能概括……情节;C.以“XX”为题,突出了……人物的形象;D.以“XX”为题,揭示文章……主题;E.制造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F.以“XX”为题,象征了……对……具有暗示作用。

这类模式化、公式化教学,其实质当然是应试化,看起来似乎学生只要记住就可以套用了,好像很省力,其实不然。因为要学生记住高考小说阅读的各种类型题的模式与公式,量比较大,要记住不是很容易,况且模式与模式、公式与公式又有许多相似处,一旦搞混了,又是个麻烦。

其实小说阅读,不管哪类题都逃脱不了小说的规律,而小说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主题。这是小说本身的内容,外在的还有一个就是要与读者发生关系。所以,解答小说题目的思路就是从这五个方面去思考。比如解答小说标题的作用,从与小说人物的关系看,可以思考与塑造、突出人物形象会有什么关系;从与小说情节的关系看,可以思考是否与小说的线索安排、情节的发展、细节有着怎样的联系;从与小说环境的关系看,可以思考是否与背景创设、气氛渲染发生何种联系;从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看,可以思考有没有什么指示性或象征性或别的特殊意义;从与读者的关系看,对读者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了这样的解题思路,再结合文本对试题进行分析、判断既不容易遗漏要点,又不需要记忆大量的模式、公式了。

同样对散文阅读、诗歌欣赏,语文教师都只需要让学生掌握文体的不同规律、掌握文体特点就可以形成解题的清晰思路,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解题 时一般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

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解题逻辑思路,是不需要背诵记忆的,就如我们知道做四则运算的逻辑思路就不需要背诵公式都可以算出各种数字的运算一样;相反,如果学生没有形成逻辑思路,就像四则运算只是记住几个公式,也许按公式套的运算可以做出,可复杂的运算就理不出思路,就不能计算准确一样。语文试题的解答也一样符合这个原理。

4.从追求文采走向重视理性感悟。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一书中说:“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手段,如果思维混乱不合逻辑,表达出来的语言必然混乱、不合情理。同样,如果思维合乎逻辑,那么表达出来的语言就可以是合情合理的、顺理成章的,只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正因如此,在高考复习解题能力训练中,本应特别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现实是广大语文教师基本上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丢掉了。

一些语文教师在高考复习中,非常注重答案有文采,片面要求学生把答案拟写得富有文采,却忽视了对学生逻辑分析的指导与训练,忽视指导学生对文章、考题内容的具体、真实的感悟,缺少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或材料进行理性感悟的思维训练和方法的指导。

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就是要指导学生关注文章或材料中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各信息的内在实质,不被表象蒙蔽,使学生走出对文章或材料的表层的、肤浅的、孤立的、静态的甚至片面的、错误的理解。这样,学生阅读文章或材料后,就可以有自己正确的、独特的、个性的感悟。

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动、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开悟、彻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既是思想的活动,也是情感的结果,感悟更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无论文章阅读理解还是语用题,包括作文,都离不开感悟。没有感悟的解答往往是机械的、僵化的,没有思维的灵动感。

感悟的过程是思维和情感的综合,感悟的结果应是理性的表达。

要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试题材料有正确的感悟,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指导 学生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水平,具备感悟的能力。

为了阐述得更具体、清晰,我们看下面的实例:

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l00字。(2011四川卷)

对这道高考试题,有语文教师给出如下参考答案:

您用捐肝拯救我的生命,您用作品鼓励无数读者,您用行动为世人立下精神高标!您是轮椅上的哲人,永远的大师。谢谢您!祝您一路走好……

这个答案运用了排比、呼告、比喻,用词富有变化,很有文采。但也许这位教师拟写答案时,心思偏重在语言文采上了,答案的表述出现了逻辑毛病,也没有什么感悟的内容。试题要求是写一段感激的话,可这段答案主要是对史铁生生平的评价;试题要求以个人名义写,可参考答案更多从读者、世人的角度来赞美史铁生。而且内容多是高大上的套话,并没有自己对史铁生捐肝救人这件独特事实的感悟。这样的参考答案,实在是误人子弟。

不妨比较下面这个答案:

我没想到,濒临死亡的我又从死神手中挣脱了,感谢你,拯救了我。你生前,用文字给过我太多的精神财富;离世后,你又无私地将肝脏捐出,让我获得生的机会。铭记着你的这份奉献,感恩你的这种爱,我一定要积极地活着,继续体现生的价值。

这段文字,不仅合乎试题“感激话”的要求,而且从史铁生捐肝的事实中感悟出史铁生对“生命”的敬畏。写出这样的文字,离不开逻辑思维。

通过上述案例的比较,我们可以明白有没有理性感悟对解题是否到位是多么重要,而能否产生理性感悟,又是建立在是否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的。

五、结束语 逻辑思维能力强,不仅可以自如地解答试题,而且能够理性应对现实生活,比如对不同新闻媒体上的互相矛盾的消息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辨别、判断,从而得出自己正确的看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包括高考复习,都必须加强语文逻辑思维的培养,真正从关注语文的“是什么”走向关注“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思考。因为我们的教学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能生存,能创新,能合作。而一位不能说清“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合作的。

最近欣闻北京刚发布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已经明确提出: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相信,丢失了逻辑思维培养的语文教学的可怕后果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逻辑的重要、逻辑的力量,从而从教师到教育部门,从制度到教学实践都能真正关注逻辑思维的培养。

梁漱溟先生说过:“理性是人类的特征。”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的伟大,在于能运用逻辑思维作出理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冉正宝,《语文思维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2.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3.陈欢,《在语文学习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中学语文》,2014年第3期。4.吴格明,《语文教育当旗帜鲜明地倡导逻辑理性》,《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

附件:高三语文复习语用题训练学生解题答案(部分)摘录

第五篇: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解题能力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解题能力

在近年的高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有些学生课堂似乎能够听得懂,教材内容也能读得懂,可就是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总有不少试题不会解答,以致成绩难以提高。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应当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解决。

从教师方面看,应积极改进教学行为:

一、强化敬业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实现由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的转变,学校应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点强化这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增强其负责意识和工作热情,引导其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课,吃透教情和学情,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应知”、“应会”目标的实现。

二、根据学生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度

同级、同班高中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教师要通过课堂、作业、测验、反馈和调查等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业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使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做基础题,稳拿中档分。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适当提高优秀生的需要。

三、选择典型试题,突出课堂训练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新课改强调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讲授新知识后,应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例题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再由学生上讲台或在练习本上做同类试题,掌握解题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思路,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之程度。教师讲例题,要把重点放在试题分析和解题思维方法的构想上,使学生从中学会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从学生方面看,应切实改进学习行为。

一、增强学习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一些同学缺乏必胜的信念,对自己要求不严,同学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目的,充分认识高中阶段是每个同学学业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一切全在自己努力。只有下功夫,谁都能成功。从而增强信心,转变学习态度,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去学习。

二、抓住中心环节,课堂认真听讲

据调查,不少同学不会做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一些基础知识似懂非懂,或者缺乏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之法是应大力关注老师讲解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步骤,掌握运用本节所学知识解题的基本规律及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思路。这样,解题答卷能力就能从根子上提高。

三、遵循学习规律,力求融会贯通

解题能力是以扎实的知识功底作基础的,提高解题能力,必须着手知识的全面学习掌握和融会贯通。按照学习的一般规律,除课堂认真听讲外,对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课前必须预习,读熟课文内容,找出重点和难懂的内容,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所有课程都应当在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四、强化解题练习,达到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是掌握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普遍规律,提高解题技能也不例外。必须强化解题训练,课堂练习、作业和平时的考练题都应当一丝不苟地去做,步骤、单位等要书写完整。各科都要建立错题纠正本,重做错题,定期回头望,确保同类错误不再发生。在复课阶段,要归纳各科试题类型,每类选做代表性试题,总结出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数学方面,能力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浅谈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