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心理学论文(合集)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22-768180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5 09:54: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心理学论文

我不是教你诈

—由《社会心理学》之“人际认知”想开来

摘要: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大学生培养和积累人际关系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后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但在交往过程中,身处大学这个“亚社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方面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存在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因缺乏对认知规律的认识而使别人对自己造成认知偏差的问题,这种双重偏差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平频频出现障碍,给本该华丽多彩的大学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日后发展造成了现实和潜在的不利影响。本文依托社会心理学知识,结合自身实际,揭示了人际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期望大学生能够在认知过程中避免自身认知偏差的同时,学会运用人际认知规律,使之为我所用,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交关系;人际认知;认知偏差

北岛有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生活”。全诗只一字:“网”。北岛的这首诗可谓高度概括了“生活”的本质,用一个“网”字便揭示了人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哲理般的知性和精确。的确,生活就是一张网,各种各样的关系相互交织,每一个人都成了这网上的一个结。不论是否情愿,我们都和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谁也不可能摆脱甚至超脱这种生存状态。

前段时间看了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礼仪讲座,一共14集,看了以后如醍醐灌顶,获益匪浅,给我以前所未有的启发。接触社会心理学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对教材知识的领会,并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我对人际认知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也有了自己一些肤浅的、不成熟的体会。

正如金正昆教授在讲座中所说,人际交往是需要技巧的,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我们就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游刃有余,取得很好的人际交往效果。

看《一周立波秀》,周立波也屡出惊人之词。记得有一期他说道:“人是需要装的,不会装的那就不是人了。”这句话乍听起来很难听,但其实细细想来,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我个人的理解,这里的“装”,不能理解为贬义的装。这个装不是做作,不是虚伪,它其实说的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规则,一种行为艺术。1

对大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绝佳的人际交往的实习场地,但实际情况是,大学生存在着一方面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存在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因缺乏对认知规律的认识而使别人对自己造成认知偏差的问题,这种双重偏差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多数大学生在大学这个亚社会的实习情况是不尽如人意。据我了解,很多宿舍内部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女生宿舍,不止一个女生跟我提过自己宿舍内成员间间的矛盾,并询问调换宿舍的问题。我在开导其中的一位时开玩笑地说我要写一篇小说,名字就叫做“女人的战争”,专门描写女大学宿舍之争,还要把她写进书里。说的是玩笑话,但也饱含无奈。之前更是发生了马加爵连杀4人案,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还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我们难以定论,也无从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便是人际认知出了问题,马加爵事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我们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任何交往。而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运用所得到的信息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这个过程,社会心理学上叫做人际认知。这也是本文所要谈论的主题。人际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社会中各种现象和事物形成认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按我本人不成熟的理解,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和起点,人际认知直接决定了人际交往效果的好坏。因此,要使大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首要的便是要对人际认知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子即使是身处学校,也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人际交往不可避免,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人际交往又源于人际认知,那么我们有必要对人际认知过程的进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即了解人们在人际认知过程中的规律,从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备无患,且能够使之为我所用,扬长避短。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人际认知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认知对象以及认知情景处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中,使得此过程呈现出复杂性与多边性的特征。我们很容易形成有关他人的错误的印象,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有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机制在起作用。了解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我们避免形成错误的认知,同时也能够知己知彼,避免他人对我们自己形成错误的认知。

一曰首因效应。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所能感知到的信息常常是有先有后的,先感知到的信息往往对认知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决定最初的印象的形成以及之后的认知与交往。这种影响作用即称为“首因效应”,即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针对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饰等方面的印象。因此,一方面,在对人的知觉中,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谈吐举止及气质的培养。这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实从我们进门那一刻起就是已经是在接受面试,我们的穿着,我们的举止,我们的谈吐,都会被面试者作为决定是否录用我们的依据,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面试礼仪学习重要性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白,仅仅凭第一印象对他人做出评价是不客观的,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能对别人初次见面就下定论,避免对他人造成错误的认知。古语云“大智若愚”,说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曰近因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新近感知到的信息对认知过程同样具有影响作用,能够改变已有的印象并促使新的印象的形成,这种影响称作近因效应。这一认知规律给我们的启示便是:一方面,在给人的知觉中,我们要注意不断完善自己,特别是当自己不注意留给了别人不好的第一印象之后,要知道我们是还有机会改变的,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弥补。这一点我感受颇深,原因是有一次我跟我女朋友的一个朋友在网上聊天,谈论到大学与就业的问题时发生了分歧,或许当时我的语气有些重,此后她再没找过我,我找过她几次,都以碰壁收场。后来得知她在我女朋友面前强烈反对她跟我在一起,我很遗憾,也很郁闷,觉得真是不可思议,女人果真那样小肚鸡肠?但冷静下来,我虽然很不满她毫无来由把我一棒子打死的举动,但还是决定尽量弥补,毕竟我相信我和我女朋友的感情,因此我是绝对不能跟她的朋友反目成仇的,我在寻找机会,一个解释和沟通的机会,一个证明的机会,一个改变她对我糟糕印象的机会。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也明白了在对他人的认知中,绝对不能把别人一棒子打死,而且要看得到别人好的改变,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曰标签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认知所感知的信息中,其中某些信息会比其他信息对认知过程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能够左右和改变认知形成的整体印象。因此在认知过程中,我们要避免给认知对象贴标签。关于这一点,我感受最深的就

是大部分人对公务员考试的认识。只提到公务员面试,很多人都认为没有关系、没有地位的人是进不了的,即使笔试成绩再好,还是会被筛掉。我没有考过,不知道真假。但我对这个社会还是有信心的,我不相信到处都有这种黑幕。果然,社会心理学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也曾提到过,她的说法很让我信服,而且印证了我的看法,即公务员考试还是相对公正的,只要自己真正有实力,没人敢筛你。

四曰晕轮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有时所感知到的信息较少、不全面,但是,这些较少不全面的信息往往能够起到一种以偏概全的作用,使得认知者根据这些片面少量的信息通过联想、推测而形成关于他人的完整印象,这种以偏概全的影响作用即称作晕轮效应。显然,晕轮效应很容易使我们的认知产生偏见。因此,在对他人的认知中,我们要防止它的产生,避免对他人形成错误的认知。比如不能因为他人在情绪激动时说了某一句过激的话、做了某件过激的事,就做出以偏概全的认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体现在对历史的认识上。就比如对国民党,影片上对国民党的描写几乎都是反面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点心理学老师也曾提到,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是做过甚至比八路军更大的贡献的。但是对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所了解到的信息就是片面的,因此对国民党存在过分的偏见。

五曰隐含人格。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在经验情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性格特征和人格类型的人的各种看法、判断、推测和猜想。比如我们会认为穿着保守的人在其他方面也会显得很保守,但是事实证明不是,这些方面根本就没有必然联系。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启发,我觉得便是不能太过于依靠主观判断来进行认知,而是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观察和了解。

六曰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社会身份、地位、背景的各种看法、判断、推测和猜想。刻板印象的存在可以加快我们形成印象的过程,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但是,刻板印象往往是片面的,与事物本来面貌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纠正和控制。这一点,通过我们自己去改变别人对自己的判断是很难的,因此主要的启示便是要避免我们在人际认知的过程中对他人的刻板印象。

诚然,人际交往是双向的,但是作为人际认知,我们也应该用双向的眼观来

看待。我们不能左右别人,所以要在自己身上做努力。一方面,我们要能够利用他人的人际认知规律,避免他人可能因人际认知规律而对我们形成错误的认知,带来人际交往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自己被这些认知规律所误导,避免对他人和社会形成错误的认知。

我不是教你诈,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人际认知的五条规律并不是多么空洞的概念,相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认识和了解了人际认知的这些规律,我们可以避免很多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跟别人形成更加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减少很多因认知偏见而对他人的造成的片面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朋友,我们可以减少很多没必要的烦恼,我们可以在生活这张网中欣赏到更多的美景,领略更多美好……既然这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坐了好久,想了好久,也写了好久。文章写到这里也该结束了吧!或许因为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处在-`“亚社会”中的人,自己的阅历还远远不够,因而我的想法还过于理想化,我的言论也还肤浅得很。但除了六个认知规律是引自课本外,也算是字字发自肺腑,句句出于内心。就姑且用这些极不成熟的文字为我的社会心理学交上一份不尽如人意的答卷吧!

第二篇: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与三国演义节课论文

㈠ 生活事件群及其应对

⑴ 武侠小说中常说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我感觉有人的地方就有事件,许许多多的事件在多时间内频繁发生时,也就成了事件群。现在我们每个人也都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一个个的事件群。就那我自己来说,近期面临着一个事件群,主要时间有:这周导员给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包括要配合班长开好近期的班会,周末要上交选修课的论文,这周还要积极备考周末的考试、下周的考试,以及下周班级里组织的一系列活动等等。我想这些事件就皱成了一个事件群。

上面的六个策略多多少少的都会用到,当然最常用到的要数第一条:尽可能最小化生活事件群发生的概率,适当后延处理重要程度较低的事件。第二条:精心考虑生活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影响,然后再做决定。第四条管理自我对话,使自己对事件作出整体的判断。第五条:在生活事件群所造成不良压力面前,建设性的应对而非破坏性的应对。第六条:找出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尝试着去把握。

帮助:应用第一条策略,可以合理的安排 和处理事件的发生时间等等,尽可能让事件的发生时间错开,避免事件群的发生。应用第二条策略,可以让我仔细的分析环境变化对事件发生的影响,避免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让我措手不及。应用第四条、第五条和第六条策略,主要是当事件群发生时细心应对,去把握好各个事件,处理好各个事件,让他们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⑵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相比较来说第三条不是经常用。在事件发生时,我基 本很少回去考虑有关饮食啊、运动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尽可能多的去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不同的事件群。

⑶ 我感觉上面的六个策略中,第六个策略最适合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事件群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当事件群发生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应对。冷静思考,处理好各个事件中的关系,争取把事件处理的最好。

㈡ 社会支持

⑴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给予我们支持,无论是在情感、物质、或是信息方面。我所看重的能够提供日常支持的人主要是我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等。当然,这些人就是为我提供主要支持的人,不可否认,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还很多人都会给我提供支持,但是这些人往往都是我所看重的。⑵ 在社会生活中,虽然这些人能够为我们提供支持,并且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支持往往不会对我们战胜困难气道决定性的作用,毕竟我们是事件的主体。尤其心理学看重的是情感方面的支持,这样外界给予我们的支持就更加有限了。或许他们可以给予我们暂时的精神寄托,但是要想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当面临困难时期时,身边的支持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我们确实需要帮助,或许凭借我们的一己之力根本就不能度过难关,虽然支持不是绝对的,但是当背后有了一种支持后,我们往往能爆发出比平时更多的能量去解决困难,客克服困难。

⑶ 在我看来,我的社会支持网络关系中需要调整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这里面最主要的还是要减轻对父母的依赖。从小到大,我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遇到困难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父母。但是,上大学以来,尤其我们有的同学都远离家乡,我们就更应该减轻对父母的依赖,学会自己处理解决事情。当你咋此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不能及时来到你身边,如果遇到困难就像他们倾诉,也往往会让他们担心。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学会报喜不报忧。遇到困难多向朋友们求助,或者干脆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⑷ 为了是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更健康,我主要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处理好关系,广交朋友,积累更加多的人脉,多多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应该多多给予别人自己的支持,有付出就有回报。

㈢ 愤怒的管理

⑴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消极愤怒和积极愤怒随处可见,他们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谈到自己的经历,我主要想从一件小事中来体现以下这两种愤怒带来的不同的后果。睡觉时有噪音往往我们都经历过,尤其我们都是住校生,睡觉之前同学们的谈话声往往让许多想睡觉的同学苦不堪言。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当舍友们谈论一些有意思的或者是我感兴趣的话题时,不是不觉之中我就会进入梦乡。从此,我感觉到当我们感觉有意思时,虽然还是不情愿听到这些声音,但我们的心理是积极的,这样我们会心平气和的去对待这件事,这也有助于我们的睡眠;但是当你认为它是一种噪音是,我们的心理是消极的,我们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愤怒,这也直接导致我们无法入睡。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带来的两种不同的后果。

⑵ 提到三国演义中愤怒情绪导致的不良后果,我们就不得不想到张飞体罚士兵,最终导致士兵无法容忍,将其杀害,投降敌军。张飞因二哥被杀,心理极度愤怒,急于为二哥报仇,并且整天酗酒。当两个将士没有完成任务时,他鞭笞士兵,最终两人合谋,将其杀害。这件事情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或许没有这件事情,最后吞并三国的就会是蜀汉了。

⑶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明白了,遇到事情时,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愤怒。当再次遇到消极愤怒时,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去处理这些消极愤怒。例如:查找到愤怒根源,从根源解决问题,查找物理的释放方法,做几个深呼吸,寻找心灵的寄托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将消极化为积极,去给身边的人带来好的影响。

㈣ 心理舒适区和自我效能感

材料一:看完材料以后,我常常想,其实,我们与老鹰的经历还真有点相似。我们就像一只小鹰,命运之神用有力的大手将我推上悬崖,是为了培养我吃苦耐劳的品性。说实话,谁也不愿意经受挫折的考验,但是命运使然,如果你要成为一把钢刀,就必须经历烈火的锻烧和冰水的淬炼,才会在苦痛中磨砺出锋利的刀刃。其实,每个人生命里都蕴藏着巨大潜能,压力愈大愈能发挥巨大的潜力,可惜,大部分人依靠“捷径”获取成功,从而丢失锤炼自己的机会,宁愿做一只井底的肥蛙,也不愿忍痛长出腾飞的翅膀。以前我也埋怨老天的不公,现在终于明白,上帝赐给我荒野时,他是寓意我将成为一只高飞云天自由翱翔的老鹰。

在这里,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默默付出的朋友,要时刻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情,磨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颓废和自我毁灭。不必在意没有回报,更不必沮丧和失望,付出终有回报。当我们尝遍人生百味,做足所有的功课,就会拨开云雾见天日,所有的苦痛都会折算成幸福。

材料二:当我们长久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时,就会构筑心理上的舒适区,有不少自以为是的人,认为自己活得还可以,舒适区比别人大,不求进取改变。这样的人,可能还不如某些舒适区低的,在破釜沉舟的情况下,反而能够把舒适区扩大很多。大家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把青蛙扔到热水锅里,青蛙会从热水锅里一下子跳出来。如果把水一点儿一点儿地慢慢地加热,青蛙不会跳出来,也永远不会跳出来了,因为它不知不觉被煮死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正视和重视环境的变化,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行动,调整和超越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更大的人生成就和价值;并且,我们应该善于把握心理舒适区,有选择的决策环境变化对于欲望的影响,才能够把握幸福,得到满足和快乐。

材料三:在影响我们大学生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都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体发展及学业成就水平、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形成。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由此看来,作为一名大学生,提到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给自己设立比较容易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在不断地小成功中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找到合适的对象,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提高自我效能感;深入分析自己之前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在进行归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在不断地得到肯定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总之,通过总结上面的三分材料,我想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一定要经受历练的,在历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经历蜕变,也必须要走出我们的心理舒适区,提高自我效能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第三篇:心理学论文

情感,心理,生活

—论大学生的情感心理

管工学院11信管1班

20114476程亚蒙

作为情感复杂的生物,我们人类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决定的。现在,我们从情感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一下心理分析。心理学中,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因而,情感决定的情绪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情感心理的体现。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感变现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心理情感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很多大一的学生有环境适应问题,而大学生普遍有的问题是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等等。举个例子,例如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

端。而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在亲情、友情、爱情这三个方面的情感问题导致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问题,从而做出反常甚至是极端的举动。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建华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在学校每年大量的心理咨询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大概占一半左右。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裴秋宇老师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等情感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可以看出,情感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偏差的主要来源。

不止如此,从根源上来看,由于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所谓的心理其实是人的大脑对情感的反应。因此,心理情况大都决定于情感状态。其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首先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其次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第三是在恋爱方面,许多学生在这上面受了打击或产生纠结的心理,从而使他们有了情感挫败感。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据专家预测,由于扩招生将于近几年开始毕业,今后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这些都给他们的内心造成极大的压力和重量,而压力得不到情感上的发泄的时候,就会累积成心理问题。

以上的理论和实例都证明,大学生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更不能忽视它的作用。情感的重要作用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第二,情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第三,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第四,情感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另外,情感在社会交往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而对于大学生,大学是个小型社会,在这里,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能体会到社会上的一些层面。各种社团,各种活动,人际交往很多,他们避免不了会与别人有各种交流,然而,有时会由于情感产生冲突。社会交往中,自我实现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赞赏,自我一旦受到别人赏识,得到高度评价,就会对评价者产生好感,对高度评价自己的人带有好感。在社会交往中,情感具有两极性,好的情感使人愉快,不好的情感能够让人不爽,这两极性也会给人造成两种相反的心理。前一种能让人作出积极的事,而后一种可能让人走向极端。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实际上,情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如机制上的异化性。某些特殊情感完全脱离了价值关系的客观基础,甚至与之背道而驰,这是由于人的情感机制产生了某种异化。例如,畸形宗教培养出否定自我、否定社会的宗教情感,精神类毒品产生怪癖、虚幻和

不能自控的情感,过度的生理与精神刺激导致变态的情感,过度的肉体痛苦引发病人对于死亡的向往,民族仇视容易引发人对战争狂人的崇拜,极端的阶级斗争引发极端的阶级仇恨,等等。不过,情感的这种异化现象在总体上讲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上述的种种行为便是情感心理的表现。情感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了人对于复杂价值关系的应变能力,限制了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情感多变导致心理不定的原因。

情感心理还取决于环境。具体分为物理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等。如文化环境,人类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又把自己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然而,不同的文化环境让人对文化有不同的情感,所以也就有不同的心理。再如社会环境。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必然对人的情绪、情感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情感心理亦不能脱离社会的真空中,因此,社会上其他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情感心理。有的会对情感心理有益,有的则对情感心理起反作用。因此,情感心理与人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都有关系。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行为发生所处的的社会环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个体行为,并往往主宰着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情感。这都充分说明了环境对情感心理的重大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许多情感,有时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时,各种情感不知如何对待和处理,很容易给自己造成压力。更何况都是正处于热血青年时期,正是一展身手的大好时光。难

免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这就需要调节好情感情绪以及心理状态。放松身心不失为一种解压和调节情感的好方法。有时,找到正确的释压方法,让自己内心的情感发泄出来,是对心理有很大好处的。对现如今的大学生心理,希望他们能正确控制好情感情绪,调节好心理状态,以一种好的情感情绪和心态继续生活和面向未来。20114476程亚蒙2012年6月17日

第四篇:心理学论文

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参加心理学导论的收获和感想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心理学,我有了一个初步而模糊的印象。相比于艰难晦涩的哲学,更偏重理性推导和客观实验的心理学更易被人理解,也更易被人接受。在我看来,心理学和哲学有很大相通之处——当然心理学和哲学曾是一门学科——两者都在思考有关人的存在和生活的问题,但心理学所侧重的是对人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探讨,因而,对心理学而言,最终命题就应该是如何帮助人获得一个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了解到关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框架结构的知识,随后又了解了一些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方法,最后我们探讨了关于幸福的话题。那么,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呢?

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快乐的幸福的人,首先应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研究发现,对生活持有乐观态度的人在生病时康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态度消极的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大体也是一样,乐观向上的人的生活似乎总要比消极的人好一些。从生活中我们也能有一个大体上的感觉:积极乐观人好像一个小太阳,走到哪都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希望和温暖,自然也更受到他人的欢迎。给他人带去阳关和热的人,注定会收到他人送予的温暖,也注定会在心灵落入孤寂黑暗时得到他人的关怀与陪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社交、尊重需求是一个人的生存需求中重要的三部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总能从生活、环境、他人身上获得对这些需求的满足。

第二,找到知心的朋友。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像孤岛一样存在,在交往中,我们必然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系,也一定会需要他人的帮助,同样,这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因为在原始社会中,单个的人是很难从复杂的环境中幸存下来,只有通过团结协作,才有可能找到足够的食物,并战胜一些大自然的敌害,所以,渴望与他人交往或得到他人的帮助,已经成为人的一种潜意识。当然,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和方式方法。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会犯一些错误,比如说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讨好他人。说实话,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就觉得自己对他人过于妥协,以至于有的时候会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自己并不情愿的事。比如说,又一次下课后,一个同学喊我一块走,走了一会才发现我们并不顺路,但碍于面子,又怕伤害同学情感,就违心陪他走了一会。但随后回想起来,我感到非常后悔,因为这既耽误了我的时间,又让我十分难受,因为我觉得当时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才是对友谊的尊重。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交到很多朋友,是一件好事,如果交到的朋友不多,也不是一件坏事。一个人一生中能交到两三个知心的朋友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珍惜自己的友谊,而不必在意多少。

第三,学会面对挫折。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除非这个人已经死亡。既然生活中必可避免要遇到挫折,应该怎样面对它呢。遇到挫折,首先我们应勇敢地正视它,接受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如果连正视它的勇气都没有,其他的一切都是妄谈。同时,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会截然相反。正如巴尔扎克所言:“挫折是勇者的进步阶梯,圣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然后想办法解决掉这个问题,或者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总之,遇到问题不要逃避,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自闭历程》,在电影中,患有自闭症的主人公坦普在面对挫折和未知时,告诫自己“门后是一个是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勇敢的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最终,坦普不但拿到了硕士和博士文凭,并成功的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获得巨大成功。看完电影后我大受震动,一个艰难的自闭症患者尚且能做到这,更何况我们呢?

第四,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亲密关系既是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人的客观生理本能——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性本能是人许多行为的动力之源。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对校友的访谈活动,在交谈中,话题涉及了一些婚姻问题,师哥很幸福的告诉我们去找一个适合自己并支持自己的另一半,这样你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打拼,因为你知道身后有一个支持你的人。那一刻,我们都感受到了师哥的幸福。怎样才能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呢?根据心理学理论,一份美好的爱情既要有激情,还要有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相爱的前提,亲密和承诺则是相伴一生的基石。“可以生活中在生活中浪漫,但不可以在浪漫中生活。”愿我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真爱,获得一份幸福真挚的爱情。

第五,乐于奉献。上大学后,我加入了学校的红十字会,有一次,我们部门组织我们去五角场的翔殷路号召路人积极参加无偿献血,虽然饱受路人不理解的白眼,虽然忙活了一下午仍颗粒无收,但我们仍感到十分快乐。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欢乐。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被需求的感觉,这让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收获的当然是不一样的境界。如果从心理学理论上来进行分析,我觉得这就是马斯洛所讲的需求层次——人的最高级需求层次。

当然,幸福快乐的生活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有自己的方式和规划。但我觉的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做自己不后悔的事。愿我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李想1351268

第五篇:心理学论文

(2009-2010 第二学期“心理学”课程论文)

自我成长分析

上心理学课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们:“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都曾不止一次在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似乎可以脱口而出说出许多答案来,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默默问自己时,却发现这个似乎这些都不足以完整的回答出这个问题,不能准确的表述出自己的本质。同时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我们的成长也在不断的变化。人总会随着环境不断地变化,慢慢的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去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不断地去改正,不断地进步。随着我们诞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就开始我们成长的脚步。人们在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性别之分,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及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幼年、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的一个平凡的家庭,小时候自己很听话,话不多,所以有很多时候很沉闷。因为父母是普通职工,有很多时间都是自己独自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着楼下的同龄小孩玩的很开心,却总是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到小学之后才开始慢慢活泼起来,成绩在那时也很不错,和老师以及同学的关系都是极好的,慢慢的朋友多了起来,小学的时光是无忧无虑的。中考以很好的成绩考上了当地的一所中学,可是因为当时家里有了一些变化再加上到一个新的环境,觉

得压力很大,经常会无缘无故的哭起来,现在想想那段时间自己真的很是脆弱,成绩也因此下滑了很多。可是,因为自己是个很不服输而又很倔强的人,所以一直都把所有的想法聚集在心里,很多时候觉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自己认为关系很好的朋友在背后说了一些很伤人的话,初一那段时间把自己牢牢紧闭,班级的同学除了前后左右基本上都没说过几句话,很是陌生。初二时,或许是突然顿悟,开始慢慢学会适应环境,开始接触同学,打开自己的心扉,和同学打成了一片,良性循环,成绩也慢慢提升了,性格也慢慢变化,比起小学来,更加张牙舞爪,经常三五成群,说说笑笑,班级的关系也极其融洽,羡煞了其他班的同学,成绩也稳步提高。高中应该算是自己性格的逐渐形成期,高一时,因为学业的问题和舍友关系自己一度很消极,性格开始慢慢静下来,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我为人比较古板,缺少变通和必要的圆滑吧。但是,令我欣慰的是,我身边从不缺少知心朋友。他们眼里的我,乐观、真诚、聪明、善解人意。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我总能尽量理解对方。就这样,一直到了大学,心理知识的学习促使我开始反省自己,对自我开始了深刻的思索。我总是很羡慕那些有主见,很少受他人干扰的人,自己却总是无形中受到别人的暗示。有时,我明知不当,却无形中为了迎合别人,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我还发现,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有时,一句赞美甚至会让我高兴一天,一瞥冷漠的眼神就会让我闹心好一阵子。我想,这也是自卑心理的表现吧。同时一个我的高中男生对

我的人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他对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一心只读圣贤书时,他在我的生命中的出现使我对人生的社会的一些事情有了认识和理解。知道了什么是理想和现实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是感情阅历。使我深刻地感到了原来我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人,我知道人是要长大的,他对我始终有一种启蒙式的影响。高二高三则是一心扑在学习上,和同学关系也还不错,也学会了自我调节情绪,直至高考结束。

在我从小到现阶段的成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首先我是个自我责任心很强的人。少年阶段是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初中高中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是中我的重要责任,只有挑起学习科学文化的责任,才能称得上是对自己负责。自我负责是基础和根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人,才能肩负起其它方面的责任。同时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把自己融入集体中,以集体荣我荣,以集体耻我耻,不要时时、事事强调自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集体增砖添瓦。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依赖社会而生活。一个美好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创造的。作为一个负责人的人,要勇于承担社会所赋与的责任,关心社会,以良好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要培养自己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当社会需要之时,要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为国献身,这是对社会负责的高度体现。作为中学生要“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陶行知语),自己说的话

自己负责,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力争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当我们面对别人时我们可以无愧的说,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从中考后的择校开始我就一直在自我掌握自己的人生。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我的父亲从小学毕业以来就给我高度的自主权,他经常教育我自己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无论做出何种选择,事关的是自己的人生与他人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我尽自己的力量考取我力所能及的大学,选择我意愿的专业,现在回想曾经所做过决定,或许有很多自己会有悔恨,可是我却知道,那是自己曾经犯下的错,后果和结局也该由自己承担,同时也更是教导自己做出任何决定前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能盲从和随性。不能认为自己年纪还小,就放弃对事情的思考和判断,要学会理性分析,养成三思而后行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待人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比较认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知足常乐。经过初一高一的那段调整和成长,我了解自己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只能去面对它,使自己很好的适应它。虽然未必一份付出一分收获,但是不付出则一定不会有收获,我会很自然地同他人相处,不会再刻意期望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好的评价。面对挫折和失败自己可以坦然面对,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和不足之处,不断改正。当然自己在相隔上也有很多缺陷。记得对我影响很深的一件事,初二的时

候,班级换了一个新的语文老师,在一次默写单词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我因为距离远没听见,所以将笔一直握在手中,老师很严厉的批评了我,那是我从从小到大第一次被老师批评,而且是因为这种莫须有的错误,那时自己就很不服气,拒不认错,下课被老师拎去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写检讨保证和抄写单词,第二天我只将抄写的单词交到老师办公桌上。事后,我就卯足了劲努力地学习语文,次次在语文考试中考第一名,想以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现在想想自己冲动的个性在那时就有所体现了。我是一个有些偏执和狭隘的人,可能有时会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虽然自己一直在可以改变,可以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但是在最初听到的时候还是会很不开心。做事情总想一口气完成,就像是看书写论文,就算熬夜熬得很晚也会把想看的书看完,把论文写出来。个性会比较敏感,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会很在乎周遭的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使小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或与许无意,但我都会有些在乎,害怕朋友的背叛,害怕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会让他们失望,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因而情绪会多有波动,过于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

在大学阶段,自己真的成长了很多,不仅仅是在文化知识方面,更是在个人素质方面。上大学以来,父母经常教育我,上了大学后,自我修养一定要有所提高,大学不仅仅是一个让人提高文化知识的舞台,在期间更要学会如何待人处世,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大学里我成长上很重要的一点是,我终于在行动上变得更加淡定,不容易羞涩,跟陌生人也能从容大方地相处。同时,愿意反省自己,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愿意在别人得罪我的时候去原谅他,主动跟他简单交流,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改变。承认别人的出色,不再自以为成熟,应该也是一种成熟吧。我不再去追究自己失去的真性情,而是努力以真诚的态度适应这个世界。尊重规则,才能得到自由。我爱我的生命,我只有一次的人生,我珍惜我得到的一切。

通过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的日子,有走进第三个年头了,也许日子应该倒着来算了,就剩下那么不到一年了。四年后,大家总会深思,这四年,我做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如今的我,一直在努力,努力让自己没有后悔的机会,在这花开的季节,绽放属于我的精彩。因为不想后悔,所以我试图改变,试图成长,试图放飞这段应该飞扬的华年。

参考文献:

[1]个人成长分析,2008年5月21日,[2]成长的代价-个人成长分析,2006年5月18日,[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心理学论文(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