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从中国博物馆的现状看博物馆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23-63468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4 04:07: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从中国博物馆的现状看博物馆

从中国博物馆的现状看博物馆 展陈设计应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创新—中国博物馆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建得起养不起 热热闹闹的博物馆建设 冷冷清清的博物馆展览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于2007年5月15日在中国南部城市广州举行的“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馆长论坛”上透露,中国博物馆总数已达2300多个,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达1.5亿人次以上。

国运昌盛引发中国新一轮博物馆建设热,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消息说,“十一五”期间全国将力争新建重点博物馆300座以上,改建扩建博物馆上千座,使地级以上中心城市都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一座以上的民族、民俗博物馆。

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12个省区就拥有博物馆近500个,博物馆建设计划也是雄心勃勃。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的消息说,在今后的5年内,内蒙古将力争使各类博物馆的总数从现有的27座增加到50座,达到平均5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其中的19座博物馆现已开工建设,并可于2007年前投入使用。

但是,中国在迎来新一轮博物馆建设热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克服盲目超前建设、如何吸引观众,满足大众的需求,确保新建博物馆能够生存下去等方面的挑战。事业发展经费及人才的缺乏是许多博物馆普遍面临的问题。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国家的极大投入,但由于目前财政投资比较有限,而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较长的时间,所以就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博物馆而言,除少数博物馆外,普遍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且对于占很大比重的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尤为明显。

问一问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可否喜欢参观博物馆?点头的不在少数,茫然的或许更多,大摇脑袋的也不乏其人。中国的博物馆,到底是大众的“宠儿”,还是大众的“弃儿”?每年近万个展览,1.6亿的观众,这对于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让人自豪,还是让人汗颜?老套、说教、价高仍是博物馆三大痼疾。

只有8000多万人口的德国,有着3000多家博物馆。父母们时常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教益。国内一组织1999年在一座东部沿海城市作过问卷调查,竟有10%的人不知道博物馆是干什么的,有30%的人经博物馆门前走过而没进门,参观博物馆的人数不到20%。一个经济发展不错的城市尚且如此,何况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近两年来,各地博物馆响应国家号召,陆续推行了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举措。参观博物馆的公众是增加了许多。不少人表示,反正不花钱,不看白不看。几年前,杭州市属的全部15家博物馆就已免费向公众开放,但老百姓却是“白看也不看”,一些博物馆依然门庭冷落。对博物馆喜爱与否,人们在用脚“投票”。不肯迈入博物馆门槛的人,同样有自己不爱的理由。很多博物馆布的展甚至一二十年没动过,内容早就过时了,怎么会有人爱看?就连这几年新建和改建的博物馆,展览内容和形式依然陈旧、展品乏善可陈、布展生硬死板、图解说教味浓重……凡此种种,正是中国大多博物馆的通病。

“建得起养不起”是博物馆面临的最大困扰。

据调查,在全国2000多座博物馆中,大约有2/3仍处在生存困难状态,而这其中又以中西部地区为主,以中小博物馆居多。

建馆难,兴馆更难。博物馆开馆之日,成背包袱之时。其实,这在世界上都是一道难题,只不过发达国家的公益性博物馆,其接受的社会捐助占到了较大比

重,尚能保障正常运营。相比而言,在国内因政策机制观念的束缚,博物馆能 接到的社会捐助微乎其微。财政拨款有限,创收难唱主角,国内博物馆运营态

势普遍不乐观。为了生存,许多博物馆不得不把部分场馆出租给商业企业,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展览宣传等主业上。大多数博物馆每天参观者还不足百人,甚至有的场馆参观者门可罗雀。而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的缺失以及名声的损害,又为赢得社会资助设置了屏障。国内很多博物馆是盲目建设和设计,并不理性。欧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博物馆体系,我们的博物馆建设也不过就是几十年的时间而已。当初日本经济大腾飞的时候,全日本大概有3000余座博物馆,可是当经济发展进入泡沫期后,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博物馆能够正常运转。俄罗斯同样是这样的情况,苏联解体后,10座博物馆中也就有1座能够正常运转了。

随着博物馆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各种公共文化设施的增加与发展,旅游业与文博事业之间的竞争,势必将博物馆事业推入到日益沉重的文化市场竞争当中。面对这种局面,博物馆必须要作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才能生存和发展。目前,随着对博物馆的重新定位,我国一些省市和地市正在按照标准兴建或 改、扩建博物馆,但现实表明,硬件达标仍不能保证这些博物馆就可以摆脱尴 尬的局面。

二、潜力巨大的教育和旅游市场有待开拓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神文化的需求也愈来愈丰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旅游娱乐休闲的消费群体日渐扩大。面对多层次的消费群体,如何为游客提供内容丰富的参观游览内容、拉近旅游单位与游客的距离,吸引更多的游客,延长游客在旅游接待单位的游览时间,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博物馆等旅游接待单位以及旅游设计单位的重视。根据国际旅游休闲业以及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和经验,强调互动、参与、体验、感受、知识、趣味、差异是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和发展趋势。

我国的文化、教育、旅游等各项事业都已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终身教育”成为时尚的今天,博物馆无疑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教育场所。特别是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对象当中,青少年学生占据了最重要的分量。我们国家把对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不少博物馆也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尤其在当前中小学减负过程中,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场所为青少年提供形式多样的课外和校外活动,以满足广大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探索的需求。因此,如何寻找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成为了我们面对的新课题,同时也是博物馆大有作为的一片新天地。

与全国大多数博物馆参观者寥寥,经营难以维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博物馆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博物馆虽然是公益性事业,但是也没有完全放弃产业思维,也要有创收意识。在这方面,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等做出了自己的尝试。上海博物馆在硬件、研究和展览上已经和国际接轨。上海博物馆策划的国宝展,成功地营造了媒体轰动效应,出现了观众排队买票入场的场面,纪念品、画册等也销售一空。天津自然博物馆和一家企业合作,将博物馆一层改造成海洋馆,去年“五一”期间形成了访问量高峰。最近首都博物馆吸引了众多人去参观,研究后发现,关键原因是其临时展览的内容安排得更合理、更有吸引力。这些临时展览都是对普通市民极具吸引力的展览,难怪首博每到周末就会出现大量人流。而由于参与互动见长的中国科技馆参观场面更是火爆。从2000年5月初至1 2月底,仅在8个月时间就接待公众参观1 60万人次,远远超过二期工程原设计1 20万人/年的接待能力。原本每天可接待6千人参观的场馆,每天的参观者最高竟达到2万人。这一方面说明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探索的需求异常强烈,另一方面也说明能够满足民众和社会大众这种渴望和需求的高质量场馆数量不多。

博物馆已经拥有日益广泛社会需求,且有可能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具有巨大的教育和旅游市场开拓潜力。关键是需要创出有吸引力的产品来迎合这种强大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博物馆必须加快改革和创新,尽快与市场接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学习科技的需求。

三、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反映出在建馆过程中,十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措施。

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大体在于:

缺乏深层次对博物馆创新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而不具备掌握现代博物馆展 示和教育特征基础上的创新要素;

缺乏在学习、借鉴国外博物馆的创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消化、吸收,进 而实施再创作和系统集成,因此,新的思维跨越也不可能产生;

建馆决策程序非科学化,领导简单拍板定案是较普遍的问题;

沿用无自身创造性思路的设计和展示设计,盲目抄用,其结果必然造成主题 雷同、创意低下;

无建馆持续发展意识,使展示设置与运营管理严重脱节,建成之后迅速面临 困境,致使开馆之后运营管理下滑,甚至无法支撑。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当前在创建一个新的博物馆的过程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建馆是当前应回答的问题。为了博物馆事业的明天,博物馆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会使博物馆具有生命力,只有创新才会使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只有创新才会使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和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升华。

创新已成为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灵魂。但如何推进博物馆创新呢? 博物馆创新不应局限在展品的展示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等,起决定作用的则是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博物馆创新的灵魂。只有从根本上做到理念创新,才会诞生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全新博物馆!

“不比规模比特色,抓住本质搞创新”

这是新一轮博物馆建设热潮中我们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博物馆的特色就在于文物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技术手段、资金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博物馆展品陈列的设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吸引观众的需要。”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国家博物馆学会会长张文彬说。

张文彬认为,要改变目前许多博物馆门庭冷落的局面,就要加强展陈内容设计和展品陈列手段的研究,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形成自己的特色,互动参与功能的凸显也十分重要。例如有的博物馆举办古代印刷技术展时,邀请观众自己动手进行木版雕刻印刷,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还有不少博物馆开辟了专门面向青少年的小天地,请他们就展览内容回答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展品的种类名称等,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浙江自然博物馆馆长康熙民先生曾对中国博物馆盲目建设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过于盲目攀比和沽名钓誉的现象……一些地方打着'文化促经济'旗号,把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当做当地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甚至把博物馆当成地方政绩工程来建,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至于建成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能在当地科学文化教育中发挥出多少作用和什么样的作用,一般考虑不多,反正是先建起来再说。”

内容是一个博物馆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所在。然而,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的博物馆,我们悲哀地发现很多博物馆门可罗雀,其中不乏一些大城市的博物馆。分析原因是没有特色,展览内容陈旧、千篇一律、长年失修、更换周期长等。

众所周知,全国没有几家博物馆能够做到高频率的更换展览内容、高规格的展览转换。因此,这就需要现在野心勃勃建设博物馆的决策者们在建设博物馆之前就好好考虑将来博物馆的命运。正如首都博物馆的设计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教授所说:“博物馆的魅力绝不仅在它的建筑形态,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和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经营,一个空间,它可以是客厅,也可能是仓库,关键看怎么用!”

四、由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模式向新型博物馆的互动教育模式转化

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的广泛调研分析,现已确立以下博物馆项目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出发点——博物馆最本质的功能是宣传教育,教育的最佳手段是互动参与 由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模式向新型博物馆的互动教育模式转化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发展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文化行业已经不是以往那种单一事业性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和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新型博物馆的建设一定要提高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层面上考虑。文化产业在经营中要充分利用、发掘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文化信息及其精神内涵,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其经济收益又可以用来促进博物馆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以特色来推动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即使一个博物馆有很少的文物,但只要能够充分的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与大众的兴趣点结合,并让观众通过观看或互动参与获得知识,避免观众走马观花的现象,那么这个陈列展览就是有特色的,成功的。展示陈列的目的就是要让游客对展示的每个文物都能引起兴趣和好奇。挖掘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背后的故事,让游客产生极大的兴趣而停留下来。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只要达到了宣传教育的效果和目的就是成功的。要让文物来说话,文物是一个引子,让他诉说一段传奇故事。如果一个博物馆中很多文物都采取这样的陈列方式,这样积累下来,没有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时间,游客是无法走出陈列展厅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游客留下来,接受更多的知识和教育。努力实现让游客看不完还有遗憾希望下次还要来的目的。

要实现上述的教育目的,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展览内容和形式陈旧、展品乏善可陈、布展生硬死板、图解说教味浓重……凡此种种,都已经失去了大众的认可和喜欢。强调互动、参与、体验、感受、知识、趣味、差异是取得特色和成功的宝贵经验和发展趋势。参与和互动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永久主题。大多数科技馆吸引大众的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博物馆发展的答案。

五、新型博物馆设计的新理念

众所周知,博物馆中的文物只是反映古代历史的一个及其重要但又非常片面的物质,而文物的背后却蕴含着积极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任何一件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当时的很多事务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件博物馆中展示的文物,游客只能在说明牌上看到它是什么东西,叫什么名字,处在哪个年代,在哪里出土?有什么特征等一些及其简单的信息。说明牌上并没有告诉这个文物的历史价值,它和别的文物、人物、历史事件的关系,更没有告知人们这件文物如何使用?其制造工艺所代表的当代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因此,对来博物馆参观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看这些展出的文物,他们是想通过历史长河中遗存下来的这些有限文物来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陈列设计人员必须发掘文物内在的深层次的内涵才能更全面的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介绍给广大游客。不能将一个历史陈列设计成一个文物的物质史陈列,一定要让陈列的文物“说话”,诉说和它有关的反应当时历史的一切现象和文物背后的故事。

根据国际最新陈列展示趋势和发展方向,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文物的陈列设计应该是建立在策划的基础之上,当一个完美的策划完成之后才交由设计公司按照策划思想进行美术以及技术方面的设计。也就是说策划和设计是两回事,国内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由设计人员来完成,从而造成了一个展览项目完全是一个陈列设计单位(人员)的艺术作品,而游客对展览的内容和表现手段并不感兴趣,造成了很多文物展览极少有游客停下脚步来驻足观看。往往是上百米的展线大部分游客都在几分钟之内匆匆而过。

一个成功的展览设计应该先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策划人员来进行前期的策划工作。甚至需要商务策划师的介入才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些工作包括展览的目的,展览的服务对象,对象的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对象的兴趣获取,对象的结构水平获取,引起对象兴趣点的方法,对象累积停留时间延长的办法以及测算方法,展出文物兴趣点的发掘,展览手段吸引对象的办法和评估,展览的效益评估等等。当然也要包括展览对博物馆的经营以及社会效益评估等等。只有让策划人员完成了上述工作步骤以后,拿出一套符合游客需求的展览策划书,才可以交由展览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否则这个展览就成为这些设计人员的一个展示自我的设计平台或者说是设计人员的一个设计作品,而不是满足游客需求并受到大众喜欢的展览。因此可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可靠和完善的观众调查和市场分析,是不会拿出好的陈列设计方案的。成功的设计目的不是让游客对每件文物都看一两眼,而是要让游客对每个文物都能引起兴趣和好奇。调查显示,每件放到展柜中的文物都是从成百上千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都是有目的陈列的,如果游客只是看一眼就离开了,也就没有达到博物馆设计和建设的初衷和目的,实际上也是一个失败。无论一件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有多大,只要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甚至不能让他们停留下来看一眼,那么对这件文物的陈列设计就是一个失败。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文物只要没有好的策划和展示设计,也不会有人关注的,更不能给后人以启示和获得相应的知识。如果对每件文物都能像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那样通过视频或者多媒体的手段通俗的去介绍,那么一个游客进入这个博物馆估计几十年也是走不出去的,这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反复参观。

因此,新型博物馆的设计新理念就是坚持策划第一、观众需求第一、博物馆发展第一的原则,以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大众参与、科学设计为根本。只有这样,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才可以健康蓬勃的发展。

因此针对中国博物馆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展览设计不要刻意强调和突出展示的视觉效果、装修豪华程度以及表现手段。要以游客的兴趣和关注度来设计,以实现游客停留时间长和重复参观为目的。不是仅仅给游客一个极短暂的视觉冲击,要让观众停留下来接受知识和教育,避免游客在几分钟之内就离开展厅这样失败的局面,应该考虑一个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

2、如果延长了游客在馆区的滞留时间,不但可以带来知识上的普及,还可以带动消费。因此在展线上设计一些参与性的互动项目,让游客在互动参与中学习文物历史知识,互动项目的内容可以升级和定期更换。同时通过互动项目的评测,让游客增加兴趣并得到奖励,奖励的形式多样,比如半价门票、低折扣购买馆区内的纪念品或饮食的优惠等等。

3、博物馆不是商品陈列馆和展览馆,也不是陈列技术展示会。如果设计时不考虑这一点,展柜制作的再精美,陈列手段再先进,没有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一个失败,就成了一个展示陈列技术的展览会了。因此在设计方案中一定要避免这样事情的发生。方法是对展出的文物要精心的挑选,挑选的标准不是文物的大小,精美程度、等级高低,而应该是以哪件文物所反应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丰富,更重要,观众的对这件文物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感兴趣,互动展示技术更好的表现等等为标准。

4、要坚持“不怕你不看,就怕你不来”。怎么吸引广大群众走进博物馆有多种途径,关键是要有广大群众喜欢的内容和形式,再者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和口碑吸引他们来。当观众走进了我们的博物馆,要让他们参与和互动。让博物馆成为一个电影院、科技馆、体验中心,甚至是游戏中心,固定不变的文物和经常变化的互动内容让市民经常的光顾博物馆,在博物馆接受教育,在博物馆消费和休闲。避免现在的博物馆游客参观一次一辈子都不再来的局面。、要根据展线上的文物和互动参与的项目设计一些旅游纪念品和奖品,不但可以激励游客积极的参与,还可以起到宣传博物馆的目的,提高博物馆的非门票收入。这项工作和要陈列设计同步进行最为合适。我们就是一种全方位策划和设计的单位,不但可以全程的为博物馆进行互动展示的策划和设计,还提供相对应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使博物馆真正实现非门票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影响的扩大。

6、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借助陕西汉阳陵博物苑的经验,建设一个具有独特效果的类似幻影成像那样的项目,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汉阳陵的幻影成像项目目前仍为中国最先进和效果最好的幻影项目,已经成为汉阳陵最大的亮点和吸引游客的要素。甚至被很多游客称之为汉阳陵的代名词。每年还给仅有不到20万游客的汉阳陵博物馆带来100多万元的非门票收入,对博物馆的宣传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还有很多类似的项目可以选择,而不仅仅是幻影成像。

7、国家需要经营、城市也需要经营。城市经营的概念已经被各国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被各国所重视。同样作为国家的博物馆也需要经营,需要把国家的资源和投资收益最大化。把国家的资源最大的利用并产生最大的效益回报社会。如果把一个国家投资的项目仅仅做成了一个当地政府的政绩或者是一个城市的符号,而不考虑把国家的投资收益最大化,那就是对国家资源和财产的浪费甚至是犯罪。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犯罪。也就是说如果地方政府不考虑博物馆是不是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是不是能吸引群众来参观?是不是能利用国家的投资和国家文物资源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是考虑了博物馆的长远自身发展?如果仅仅是做一个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博物馆建成了就门庭冷落,那就是是对人民的犯罪。因此我们要呼吁全社会要珍惜国家有限的资金和社会大众迫切的文化需求。坚决杜绝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一定要对社会和人民负责。

总之,中国博物馆展陈改造应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就是“不比规模比特色,抓住本质搞创新”。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博物馆来说,馆藏文物数量有限,上等级文物不多,国宝级珍贵文物就更加的稀少。因此大多数的中小博物馆都不能和大博物馆甚至文物丰富地区的地市博物馆相比。更不能在博物馆建设投资上和南方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因此中国绝大多数的博物馆必须自己找出吸引人的亮点或者卖点,不和别人比硬件比投资。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和特色,合理的应用新技术和互动展示手段来点亮我们的博物馆。深度挖掘文物的内涵,开发出系列的文化产品,带动整个博物馆的文化产业链发展。

第二篇:看中国丝绸博物馆感想

看中国丝绸博物馆感想

去丝绸博物馆看到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黄袍,官服和女子的一些服饰还有丝绸衣料,感觉到了中华服饰发展的辉煌。从中国奴隶社会前期简单的用于遮蔽的服装到夏商周时期残留下来的纺织遗迹;从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在用料,色彩,工艺技术的发展到秦始皇时期的坚甲利兵,以及汉王朝时期中国丝绸的大力发展,对西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还有魏晋南北朝半袖衫,裤褶的流行,冠帽形制的变迁,文士的服饰时尚,妇女服装的演变到隋唐五代冠帽制度的变迁,女装的演变;从宋朝复杂的官服制度,普通的男女流行服饰到辽,金,西夏与元代各具特色的名族服饰;从明代多样的丝绸衣料,服饰纹样到清代满汉文化融合所产生的特别的朝服。感受到了服饰品类的多样,材质的多样。

慢慢的欣赏着博物馆里陈设的服饰,我们就能深刻的体会要不同朝代在服饰上的差异。究其原因我们也不难发现当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战争,甚至于气候对服饰的影响。但它们之间也都有共同点,如较宽松,衣服剪裁的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体曲线,也没有很裸露,不管款式,材质怎么变,衣服在设计上还是相当保守。

对于古代中国来讲,最让人自豪的莫过于丝绸。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早在先秦时期,秦国就常以丝绸和西戎交换战马,并经过西北游牧名族运往西方。后来秦统一中国,为发展汉民族的经济文化创造了条件。西汉建元三年和元狩四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通使西域,沟通了与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联系。中国丝绸由长安通过河西走廊和新疆南,北路,源源不断运到西方各国,受到西方各国赞扬。东方中国丝绸还运销朝鲜,日本等地,为丰富人类的服饰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丝绸衣料。如缎类,外观光亮平滑,质地柔软,当属于高级面料;还有绢类,绢有素绢和提花绢两种,提画绢品质高贵;罗是利用纠经组织织出得中厚型丝织品;明代纱织物有平纹假纱组织的方孔纱和经纬纠织呈现椒形纱孔的绞纱两类;绒是织物表面有耸起或平排的紧密绒圈或绒毛的丝织品;绫或是斜纹或变化斜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品;丝布是丝与棉的交织物。虽然讲起这些概念来还是很糊涂,但当你亲眼去看,去触摸时便能感觉到它们之间的差异。不同的面料代替的是不同的阶级,在古中国这个等级制度明显的国家,用不同材质,款式,颜色来表示阶级是再寻常不过的了。

如果上天让我选择世界上出现的是西方那些塑腰的紧身衣还是中国古代那些美轮美奂的服饰纹样,我一定毫不犹豫的会选择中国的服饰纹样。目前我了解到的仅是刺绣和扎染这些处理方法。中国的刺绣算是一种文化遗产吧,很考验人的耐心,对女子的手工要求很高,可以说是蕙质兰心吧!

上次去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让我较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服饰的一些基础知识,特别是面料着一块。如果老师要再提提中国服装史的话,我希望能多了解一些各个朝代流行的服装材质,这些材质的基本属性,还有为什么在那个朝代流行这些问题。

第三篇:中国航海博物馆

网络调研: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我国首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位于上海浦东临港新城。中国航海博物馆旨在发扬光大“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航海文明和优良的传统,展示中国航海视野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航海科学发展的贡献,展示中国航海视野的新技术、新成就,构建国际航海交流平台,加强与国际航海界的交往,普及航海知识,培养青少年热爱航海、献身航海事业的兴趣,营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文化氛围,满足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环境风格上,设计师结合展示大纲的故事主线,分别营造了历史感很浓重的历史馆,以及现代感强烈的船舶馆,从历史和结构角度,通过场景、展品、灯光的结合,在场馆内设计了很多不同环境风格的区域,自然的区分开不同的展示内容和重点,通过场景和环境的营造,加强观众的融入感。

在空间布局上,中央展区策划与设计:建筑物中央是高达70迷的船帆造型,内部空间是博物馆的核心。航海博物馆的设计特色不仅在陈列方式上给人以全新的感受与便捷的领悟,而且使文物保护与陈列方式相结合、科普教育与观众参与相结合,各个部分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创新,借助于航海者的话,设计“如同航海者,借星光远行”,星光虽微,但永远照耀着航海者向大海的深处、远处探索前进。

在选材上,一层历史馆展区多运用石材,营造历史感觉。一层墙面大面积运用林德纳钢板墙,从工艺和效果上追求质感和品质,同时也便于墙面展示的处理,展品和图文化都能很好的墙面装饰材料融合、粘接。

航海历史馆是中国航海博物馆的重点展馆,该馆以时间为主线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展区。同时历史馆以技术副线为引线,将浮力渡水、独木舟、木板船、帆、桨、槽、舵、指南针等造船和航海技术随时间主线并行展开,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中国航海技术的发明与演变过程。

船舶馆分为船舶结构与设备、船舶制造两个部分,通过对船舶结构、设备及建造的分解、及介绍与展示,呈献给观众一幅清晰、透明的船舶图“图纸”,同时将互动、环境模拟、观众参与和文物、实物相结合展示船舶结构时,制作了1.6大型万吨级货轮高仿真剖面模型,船长约25米,高度贯穿两层展示空间。

第四篇:中国博物馆网址

全国博物馆网站大全

安徽 安徽省博物馆 http:// 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

北京 中国紫檀博物馆 http://www.teniu.cc/ 湖北省恩施市舞阳大街192号

湖北 荆州博物馆 http://www.teniu.cc/ 江苏盐城市建军东路159号

江苏 徐州博物馆 http://www.teniu.cc/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路东段61号

辽宁 辽宁省博物馆 http://www.teniu.cc/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2号

陕西 法门寺博物馆 http://www.teniu.cc/ 四川广安

四川 杜甫草堂博物馆 http://www.teniu.cc/ 成都市青华路38号

四川平武报恩寺博物馆 http://www.teniu.cc/Index.asp 绵阳市平武县报恩寺

四川 三星堆博物馆 http://www.teniu.cc/

浙江 温州博物馆 http://www.teniu.cc/ 浙江省温州市市府路

浙江 李叔同纪念馆 http://www.teniu.cc/ 浙江省平湖市叔同路29号叔同公园内

第五篇: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内设施:茶叶博物馆作为展示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筑选址在杭州西湖龙井茶的产地双峰一带,从而设计出了茶史、茶萃、茶事、茶缘、茶具、茶俗6大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诠释,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一号楼为陈列大楼,设5个展厅。茶史厅介绍中国茶叶生产、茶文化的发展史,茶萃厅展出中国名茶和国外茶叶的样品,茶具厅展示中国各历史时期茶具的演变和发展,茶事厅介绍种、制茶、品茶的科学知识,茶俗厅介绍云南、四川、西藏、福建、广东以及明清时期的饮茶方法和礼仪,反映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二号楼用作外宾接待和学术交流。

三号楼设6个不同风格的茶室,供参观者品尝各茶系的饮茶风味。

在四号楼,参观者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的茶艺和茶道表演。馆内建筑具江南园林特色,曲径假山和周围茶园相映衬,把参观者带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氛围之中。

所处地段:中国茶叶博物馆是茶文化专题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龙井路旁双峰村。

参观人群:一般中小学生、老人参观较多。

评价: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从中国博物馆的现状看博物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