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国大学名校风采之--兰州大学(合集)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23-113255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9 14:15: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大学名校风采之--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始于1909年创建的甘肃法政学堂,学校名列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32所副部级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教育部批准建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国家研究生自主划线的34所名牌大学之一,是北约高校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国家“111计划”、“珠峰计划”、“202_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名校。是国家863 计划,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校,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建博士后流动站,设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均在首批。到202_年底,学校有两院院士13(含双聘)人。有6个校区,总面积3807亩;有14所附属医院,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本科专业90个;一级硕士点44个,二级硕士点235个;一级博士点19个,二级博士点116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学校有本科生19213人,研究生11827人,留学生423人。学校主页:http://www.teniu.cc 中文名:兰州大学 英文名:Lanzhou University 简

称:兰大,英文缩写LZU 创办时间:1909年(己酉年)

别: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类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属

性: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 所属地区:甘肃省兰州市 现任校长:王乘

知名校友:秦大河、陆浩、水均益等 主管:部门教育部 硕士点:235个 博士点:116个 博士后流动站:17 校

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专职院士:13人 主要院系:化学院,数学院,物理院,资环院,草科院,西环院,核学院。国家重点学科:10个

主要奖项: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中国最杰出大学中第六、全国大学生满意度50强高校、连续多年入选世界大学500强、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博士后流动站:17个

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地

址: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 邮

编:730000 党委书记:王寒松

1.历史沿革

1909年9月,甘肃法政学堂成立。学堂当时主要以培养法律人才为主,以适应清末逐渐开始的法制改革。

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学堂改名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首任校长为蔡大愚。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31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遂更名甘肃大学。1931年5月,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1944年3月,改组为国立甘肃学院。其专业设置有法律、国文、教育等本科专业和几个专修科。

1946年3月26日,国民政府于行政院第73次会议上决议在原国立甘肃学院基础上,将国立甘肃学院、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等院校合并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担任校长[2]。从中国国内外广聘贤才。同时,大量采购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大规模兴建校舍。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省立甘肃图书馆。国民政府及教育部的支持下,国立兰州大学很快建成一所设有文理、法学、医学、兽医四大学院(1947年10月,兽医学院独立建校,成为国立西北兽医学院;文理学院也分为文学院、理学院)的全国性综合大学。

1949年,兰州易帜。其后奉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首批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得到国家在人力、财力上的支持,一批留学归国的学者和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师和毕业生,陆续来到兰大,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1955年,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原北大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将兰州大学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兰州大学有25项成果受到表彰。

1995年11月,美国《科学》杂志评出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名列第六。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202_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2_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202_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202_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兰州大学有它独特的优势,要精心办好这所学校。”

202_年,兰大迎来建校100周年校庆。

2.办学条件

院系机构 门类 部门

综合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人文 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社科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法学院、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理学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工学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医学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研究机构 民族学研究院、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其它 体育教研部、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兰州大学附属医院系列 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泰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康泰医院、兰州大学附属武威市人民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州市120急救中心、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儿童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萃英分院、兰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体检中心(一分部)、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体检中心(二分部)、兰州大学附属白银市人民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州军区总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天浩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党群机构

齐云楼

党委办公室、纪委、监察处、组织部、宣传部(新闻中心)、统战部、党校、工会、团委、研工部、学工部(武装部、军事教研室)、保卫部、机关党委、后勤党委、直属单位党委 行政机构

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人才办)、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财务处、审计处、保卫处、国资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基建处、离退休处、后勤管理处、医学管理处、校友工作办公室、信访工作办公室 其他机构

兰州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档案馆、兰州大学博物馆、兰州大学出版社、学报编辑部、信息办、通信网络中心、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后勤集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科技开发总公司、科技广场劳动服务公司、联合中专。学科建设

兰大本部正门

202_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截至到202_年,学校有30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12个学科门类,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6个国家级培养基地,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核科学与技术5个部省级培养基地,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有机化学等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工程力学等10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截至202_年3月,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止到202_年,兰州大学有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兰州大学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3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达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44个,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生态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地质学、临床医学、草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管理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兰州大学是入选“珠峰计划”19所高校之一。学科排名

兰州大学多年连续入选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前30强与世界大学500强,其中化学、数学、自然地理、草科、物理等学科更是处于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兰州大学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排位如下:

武书连202_中国大学排行榜名列第27位;202_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8位;

202_中国大学农学50强中排名第18位;202_中国大学历史学11位; 202_年中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环境第13位; 202_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26位; 202_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39位;

202_中国36所研究型大学中排名第25位(西部第3,西北第2); 202_中国985工程大学师生科研效率排第13位;

202_年SCI收录文章篇数和被引用率居大陆高校前15位(来源中国科技信息技术研究所202_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

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省级重点学科(27个)

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历史文献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力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企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工程、环境科学、草业科学、内科学、外科学、公共管理、中西医结合药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一级硕士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林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工商管理

一级博士点

应用经济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草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止到202_年,学校有教职工4265人,有专任教师1966 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2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74人,博士生导师433人,两院院士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1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截至202_年5月,省级精品课程有87门,省级教学团队达到5个。名师简介

类别 姓名 简介 姓名 简介

两院院士 周绪红 工程院院士202_年 刘有成 中科院院士1980年

李吉均 中科院院士1991年 丑纪范 中科院院士1993年

郑晓静 中科院院士202_年 涂永强 中科院院士202_年

汤中立 工程院院士1995年 任继周 工程院院士1995年

南志标 工程院院士202_年

精品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名师 钱伯初 第一届国家教学名师 王乃昂 第三届国家教学名师

周又和 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 王希隆 第五届国家教学名师

包国宪 第六届国家教学名师

省级名师 李炳瑞、胡碧涛、马义德、刘先春、王学俭、马建泰、王式功、汪受宽、张文煜、侯一平、王志平教学成果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90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该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2_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该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该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该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2篇论文入选。202_年和202_年,该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3.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科研状况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大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中国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科研成果

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较高的大学之一。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从1998年到202_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2_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2_年兰州大学跻身首批十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之一。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24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6位。202_年当年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截至202_年,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1000余部。[14] 科研机构

截至到202_年,兰州大学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

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草地农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

1.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2.中亚研究所 研究中心:

1.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2.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3.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4.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5.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7.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8.甘肃省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化工催化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功率半导体及光电器件工程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监测与生物修复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光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实验室:

1.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3.农业部牧草与草坪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4.分析测试中心

5.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医学实验中心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对外交流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国际及对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布亚、美、欧、非、大洋洲。202_年至202_年,接待来校访学交流外宾及港澳台地区客人7300余人次,教工因公出国及赴港澳台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各类活动计3300余人次,派出近2500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招收培养1700余名留学生。兰州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促进了学校对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兰州大学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

4.文化传统

校徽 标识形状

1.由同心两个圆构成。2.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 “兰州大学”字样。标志释义

1.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

2.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校歌

校歌确定时间:1938年(兰州大学当时为甘肃学院)2.校歌释义:

校歌创作于1938年,已经传唱了70多年,展现了兰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勇担国运的英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中国西北边陲,军民奋起抵抗揭开兰州保卫战的第一页。兰州大学校歌通过广大师生的传唱,很快响彻西北,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兰州大学的猎猎战旗,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为我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强不息”的兰大精神化作了抗战时期西北青年学子的向往、追求和憧憬,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校训: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

兰州大学校训昭示了学校与时代同发展,与民族共命运,所走过的一百年风雨。一代代先贤和兰大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守在祖国的西部,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兰州大学特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而校训则是这种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指引莘莘学子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光大兰州大学精神,自强自立,顽强拼搏,敢为人先。

校风:勤奋 求实 进取 5.学校领导

历任校长 序号 姓名 在任年份 序号 姓名 在任年份蔡大愚 1913---1917 17 宋恪 1941.1---1946.7 2 李懈 1918.1--1918.2 18 辛树帜 1946.8---1949.8 3 施国祯 1918.3--1923.1 19 辛安亭 1949.9---1951.3 4 张瑛 1923.1--1923.3 20 曲正 1951.3---1953.3 5 赵元贞 1923.3--1923.7 21 林迪生 1953.3---1959.1 6 施国祯 1923.7--1926.2 22 江隆基 1959.1---1966.6 7 沙明远 1926.2--1927.3 23 刘冰 1979.1---1982.3 8 杨集瀛 1927.3--1928.2 24 聂大江 1982.3---1984.4 9 马鹤天 1928.2--1928.11 25 徐躬耦 1984.4---1985.3 10 李世军 1928.11--1929.3 26 胡之德 1985.3---1993.3 11 谢无忌 1929.4.10--1929.4.25 27 李发伸 1993.3---202_.5 12 骆力学 1929.4---1929.5 28 周绪红 202_.5---202_.6 13 邓春膏 1929.5---1936.5 29 王乘 202_.6至今田炯锦 1936.5---1937.4

朱铭心 1937.4---1938.2 16 王自治 1938.2---1941.1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王寒松

校长 王乘

党委副书记 钟福国、李正元

副校长 景涛、何晓东、安黎哲、陈发虎、徐生诚、潘保田、高新才

纪委书记 李正元

党委常委 王寒松 王乘 李正元 钟福国 景涛 何晓东 安黎哲 陈发虎 徐生诚 潘保田 高新才

6.知名校友

科学家

姓名 概述

秦大河 中科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徒步跨越南极第一人 中国获得国际环境奖第一人

葛墨林 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毕业

涂永强 中科院院士,化学系毕业

周其林 中科院院士,化学系毕业

冯绳武 地理学家

郑国锠 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丑纪范 大气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李吉均 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中科院院士

邝宇平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吕忠恕 植物学家 中科院院士

夏佳文 兰州近代核物理研究所工程师 工程院院士

王德基 地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王景尊 水文地质学家 中科院院士

刘有成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朱子清 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文魁 有机化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耀祖 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冯小明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段一士 理论物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叶开沅 力学家 工程院院士

钱伯初 量子力学专家 工程院院士

汪志诚 物理学家 科学院院士

陈庆益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文源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皇家科学院院士

郭聿琦 中国著名的半群专家 工程院院士

徐躬耦 核物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知名学者

姓名 概述

秦晖 清华大学教师著名知识分子。历史系毕业

何明峰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著名知识分子。经济系毕业 李晓西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系毕业

许志永 著名知识分子,推动收容制度终结者之一。法律系毕业

顾颉刚 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赵俪生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水天同 著名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高尔泰 著名美学家、画家、作家,旅美学者

杨伯峻 著名语言学家

李阳 疯狂英语创始人

企业家

姓名 概述

张云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杨继钢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总经理。化学系毕业

祝晏君 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历史系毕业

张知彬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生物系毕业

苏荣辉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化学系毕业

任建新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经济系毕业

李振国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物理系毕业

刘小锋 广州千江企业集团董事长。生物系毕业

孙珩超 银川大学校长,宝塔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法律系毕业

张曙光 广州市番禺奥迪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物理系毕业

向彬 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数学系毕业

渠云鸿 惠州市通洁清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新闻系毕业

文永均 成都圣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姬建新 成都地奥集团药物研究所所长,总裁助理。化学系毕业

彭立增 济南爱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缪小荣 四川广安百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张成如 济南联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硕士毕业

李春安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物理系毕业

黎春生 广东用友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经济系毕业

马亚平深圳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化学系毕业 李会宁 肇庆千江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姜标 中科合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高校领导

姓名 概述

纪宗安 暨南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毕业

刘向兵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生物系

沈伟国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李廉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数学系毕业

甘晖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文系毕业

王水汀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数学系毕业

沈愉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数学系毕业

董文杰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地理系毕业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地理系毕业

刘人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暨南大学校长

詹文龙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代物理系毕业

吴云东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

姚檀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地理系毕业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副部长。兰州医学院毕业

郑晓静 中科院院士,原兰州大学副校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舒红兵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生物系毕业

周绪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前任校长,现重庆大学校长[22] 屠国华 原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毕业

谢玉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长。历史系毕业

薛勇彪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生物系毕业

姜标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化学系毕业

周定文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地理系毕业

黄庆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毕业

林西平原江苏工业学院院长。化学系毕业

马巍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孟自芳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所长 马海州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

邓友全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绿色化学中心主任

周述实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孙祁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毓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毕业

媒体人

姓名 概述

水均益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王志纲 中国著名策划人。经济系毕业

封新城 新周刊主编。中文系毕业

胡亚权 《读者》杂志社前主编。地质地理系毕业

乌力吉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化学系毕业

郭振玺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中心主任兼经济频道总监。管理系毕业

王同业 央视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三个制片人之一。管理系毕业

效存德 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的兰大学子

政府官员

姓名 概述

陆浩 原甘肃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学系毕业

张学忠 原四川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文系毕业

杨利民 原内蒙古党委副书记,中央纪委驻交通部纪检组组长

姜建初 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法律系毕业

贠小苏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经济系毕业

郜风涛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中文系毕业

刘立军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历史系毕业

李淑芬 宁夏自治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经济系毕业

江亦曼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化学系毕业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邵克文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历史系毕业

刘鸿庥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原贵州省副省长。中文系毕业

苏志希 甘肃省人大原副主任。物理系毕业 王锐 中共甘肃天水市市委书记,历史系毕业。

孙兆林 辽宁省葫芦岛市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肖庆平甘肃白银市委书记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火荣贵 甘肃省武威市市委书记。历史系毕业

余斌原 四川省眉山市委书记。兰州大学金属物理专业毕业

吴岩峻 中共三亚市委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许锐 江西省瑞金市市长。

翟亚军 深圳市质量协会秘书长

7.校区位置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6947亩,建有6个校区和2所附属医院。地址 邮政编码

盘旋路校区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730000 医学校区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 730000 榆中校区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 730107 一分部 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西路3号 730020 二分部 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路456号 730020 第一医院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1号 730000 第二医院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萃英门82号 730030

第二篇:中国大学之怪现象

中国大学之怪现象——考证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也随之发展,并与世界接轨。而中国的现代大学创办百余年来,已有众多的大学探索了各自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江泽民主席曾在《在北大百年校庆庆典上的讲话》中提出,今天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是对新世纪中国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具体概述,为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我国大学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与上述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相悖的一些怪象,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大学掀起了一股“考证热”,秘书证、会计证、口译证、报关证、程序员证……大学生们纷纷忙着报考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大学生考证也受到了学校的鼓励和支持,有些大学在校内设立了各种培训班,有些大学将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内容列为选修课,让学生既能选修学分,又能参加资格考试。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虽然顺应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现实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任何事情过了头就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将少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对付专业课,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考证”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大学教育有沦为“考证教育”的趋势。实际上,“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使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不同于技能培训机构,大学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国大学应该引导学生和社会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大学毕业生,让“考证热”尽快降温。那么,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大学生会热衷于考证呢?

随着中国的发展,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浩浩荡荡地涌入考证族之列。考证,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一项必须投资。很多学生觉得,未来是不可预期的,“有证总比没证强”,拥有证书,也就拥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所谓的社会存在就是客观存在的就业压力,而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时必然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一种缓解、解决这种压力的方式,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考证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说:考证热是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考证热,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求知愿望,希望通过考证书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同时也通过考试这样的一种方式督促自己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但面对如此多的学生不顾自己专业,不顾证书是否对自己有所帮助就盲目报考,也暴露出不少大学生心理的不塌实,目标不明确,对于未来没有很好地职业规划和把握,“眉毛胡子一把抓”,多角度出击,以期通过多拿证来增加求职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出现了严重“供大于求”局面,“僧多粥少”,就业难成为不争的事实,客观上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增加就业“砝码”,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通过多拿证书来寻求心理平衡和安慰。

因为大学生考证主要是迫于工作的压力,他们往往会去片面地追求一纸证书,而不会把自己的认证考试和自己的特长以及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而有的大学生或者是已工作的中青年考证主要是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知识层次,以便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重新进行规划以打好基础,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希望能通过多参加各种专业认

证教育来弥补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这些人往往是为了获取真正的知识,会十分注重认证考试的能力和实力。

培训不仅仅是理论上学习,它更强调的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因此大学生应该先注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培训与考试都应该围绕“技能”这一主题展开,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培训中,都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与理论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技能培训目标,一般人认为,技能证书是个人能力和才华的书面证明,或许在过去的就业模式下,证书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到求职的成功,然而在当今追求实际效益的今天,证书在求职中到底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以证书品种最为丰富的IT业为例,计算中心的专家说,拥有电脑技术、软件程序或操作系统证书,并不能保证你获得一份工作,因为持证者所学知识可能足以通过考试,但却无法应付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IT证书的作用:如果你有工作经验,证书就很有价值,它的确能表明你熟悉程序员或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的东西。

大学生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走为了应付考试去背题目这样的捷径。具体表现在应该先认真学习认证培训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并按照任课教师制定的各项考核任务来指导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步骤,在参加完培训之后,应立即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知识的反思,这能加强记忆效果,真正吸收课堂的讲课内容。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每一位参加认证培训的大学生要能完成一份符合《培训与考试大纲》要求,并能体现个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设计;再有就是在过程考核与作业设计过程中,只记成功,不记失败,理论考核通过以后再继续进行实践操作的加强和巩固

第三篇:感受名校风采校训

感受名校风采:中国100所大学校训

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北京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北京邮电大学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北京工业大学校训:团结勤奋严谨创新 北京交通大学校训:知行

北京林业大学校训:养清松正气,法竹梅风骨 首都师范大学校训:为学为师,求实求新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中央民族大学校训:团结、求实、文明、创新 北京语言大学校训:敬教、乐学、育人、报国 中国农业大学校训:博大精深 北京科技大学校训: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中国传媒大学校训: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诚信、博学、求索、笃行 北京体育大学校训:爱国拼搏求实创新 国际关系学院校训:忠诚勤奋求实创新 北京电影学院校训: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石油大学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天津

南开大学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上海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同济大学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华东理工大学校训:求实、勤奋 上海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东华大学校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上海财经大学校训:经世济国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训:勤奋、仁爱、求实、创新 重庆

重庆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西南政法大学校训:博学笃行厚德重法 西南大学校训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河北

燕山大学校训:博学,厚德,求是 河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笃学诚行 河南

郑州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进取 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山东

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安徽

中国科技大学校训: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合肥工业大学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安徽大学校训: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江苏

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东南大学校训:止於至善

中国矿业大学校训:开拓创新,严谨治学 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团结、俭朴、唯实、创新 南京理工大学大学校训: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南京农业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

河海大学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中国药科大学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浙江

浙江大学校训:求实创新 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团结、务实、创新、进取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实拓新 武汉理工大学校训:团结、严谨、求实、创新 华中农业大学校训:团结勤俭求是奋进

华中师范大学校训:博雅笃行自强创新(求实创新、立德树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训:博文明理,厚德济世 湖南

中南大学校训:敬业勤奋求实创新 湖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湖南师范大学校训:勤勉严谨求实创新献身教育团结奋进 广东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华南师范大学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云南

云南大学校训: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为国求贤 四川

四川大学校训: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电子科技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西南交通大学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西南财经大学校训:严谨、勤俭、求实、开拓 四川农业大学校训: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西北工业大学校训:公、诚、勇、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诚朴勇毅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工夫到家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东北林业大学校训:学参天地、德合自然 吉林

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东北师范大学校训: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辽宁大学校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 东北财经大学校训:博学济世

辽宁师范大学校训:厚德博学,为人师表 新疆

新疆大学校训: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校训:求真务实 福建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甘肃

兰州大学校训:勤奋、求实、进取

第四篇:中国名校校训

中国名校校训

清华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北大

自由平等 民主 科学

蔡元培题写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 北大精神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浙大

求是

复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中山大学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人大

实事求是

山东大学

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 国家会计学院 不做假账

南京大学

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厦大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中国政法大学 厚德明法 格物至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历世济身 尚法通经 上海交通大学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四川大学

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南开大学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西北工业大学

公、诚、勇、毅 中国人民大学

实事求是

苏州大学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暨南大学

忠信笃敬

中国海洋大学

海纳百川,至仁至德 北方交通大学

知行

云南大学

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云南大学: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通大学:祈通中西,力求精进。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哈尔滨理工大学:知行统一,博厚悠远。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上海财大:经世济国。华东理工大学:勤奋求实。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西北工业大学:公、诚、勇、毅 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和 西北大学:公诚勤朴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仁至德 北方交通大学:知行

福州大学:明德至诚,博学远志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武汉大学——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吉林大学—— 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

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西安交通大学 ——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中科大——励志、拼搏、求是、创新

中南大学——敬业、勤奋、求实、创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严谨求精、创新奉献

天津大学——实事求是

华南理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同济大学——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国防科技大学——奉献 求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世济身

尚法通经

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帐

韶关大学---勤学,创新,立志,崇德.西方大学校训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伯克利加州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第五篇:中国十大名校

中国十大名校

1、中国十大名校之北京大学 外文名:Peking University 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创办时间:1898年7月3日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C9联盟 现任校长:王恩哥院士

知名校友:李克强、胡春华、赵乐际、李彦宏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简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学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重要成员。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在202_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北大有35个一级学科列全国三甲,数量高居全国高校第一(比第二名多11个)。

北京大学是中国大陆高考竞争最激烈的大学之一,每年只有中国各省市高考成绩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被北大录取。北京大学历年录取的各省市“高考状元”人数以及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银牌得主人数均高居榜首。

2、中国十大名校之清华大学 外文名:Tsinghua University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创办时间:1911年4月26日

学校属性:985工程、211工程、C9联盟 现任校长:陈吉宁

知名校友:习近平、胡锦涛、朱镕基、吴邦国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简介: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当时清朝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清华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清华是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都是它的强项,学术实力居全国高校之首(QS发布的学术排名全国第一),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顶级名校,是九校联盟(C9)的成员。清华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3、中国十大名校之香港中文大学

外文名: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校训:博文约礼 创办时间:1963年 类别:港府资助 现任校长:沈祖尧

知名校友:高锟,邵逸夫,马临,李国章等 所属地区:中国香港

简介: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香港历史上第二所大学,亦是香港八所受政府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中大是由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及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组成,及后逸夫书院于1986年成立,是香港唯一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现为香港唯一拥有诺贝尔奖得主任教的大学,包括杨振宁、詹姆斯·莫理斯、罗伯特·蒙代尔。香港中文大学现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讯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同时中大的数学教研亦在亚洲领衔。遥遥领先于中国内地的大学。

4、中国十大名校之香港大学

外文名: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校训:明德格物,对应的拉丁文校训为Sapientia Et Virtus。创办时间:1910-1912年 类别:港府资助 现任校长:马斐森

知名校友:孙中山、张爱玲、朱光潜、何鸿燊 所属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简介: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为香港西医书院的前身首届毕业生。立校以来一贯采用英语教学,在人文、法律、政治及生物与医学等学术领域极为出色,亦为香港及亚洲地区中最享盛名的学府之一。其采用的教学模式包括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香港大学是Universitas 21(大学的国际性协会)的创建成员之一,它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享有国际声誉。

根据《亚洲周刊》,香港大学在202_年于亚洲最佳大学的排名中位列第三。于《亚洲周刊》202_年亚洲最佳大学调查中香港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于香港中文大学之后位列第二。香港大学于《英国泰晤士报》202_年的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十八位。在202_年10月8日公布的最新《〈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二零零八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中,香港大学排名第二十六名。

5、中国十大名校之台湾大学

外文名: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创办时间:1928年 类别:公立大学 现任校长:李嗣涔 所属地区:中国 台湾

简介:国立台湾大学,简称台大,前身为日据时期之台北帝国大学,成立于1928年,是日本九所帝国大学之一。台湾光复后,台北帝大于1945年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取代了当时尚未在台复校的国立中央大学,成为教育部资注最多社会资源的大学;现辖有台北市境内的四大校区以及溪头实验林,全校占地约达台湾省陆地的百分之一。

台湾大学发展迄今已是华人社会最具声望的高等学术机构,大批毕业生担任各大行业的领导人物,迄今已培育出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三名“中华民国总统”与为数可观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素有台湾第一学府之称。身为名校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一员的台大,正持续朝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202_年被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为全世界前200名的大学,位列第124名。202_年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202_世界最佳大学排行榜,台湾大学排名第80,是台湾地区唯一晋身前一百名的大学。当地时间202_年4月10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了202_年亚洲前100名最佳大学排行榜。据此榜单,台湾有17所大学入围百强。其中,台湾大学亚洲排名第14,是岛内排名最高的大学。

6、中国十大名校之复旦大学 外文名:Fudan University 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创办时间:1905年9月14日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C9联盟 现任校长:杨玉良院士

知名校友:李岚清,朱民,李源潮,于右任等 所属地区:中国 上海

简介:复旦大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

该校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大学,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成员大学。该校学术交流活跃,涵盖了文学、理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

7、中国十大名校之浙江大学

外文名:Zhejiang University(ZJU)校训:求是、创新

创办时间:1897年5月21日 学校属性:985工程,211工程 现任校长:林建华

知名校友:竺可桢、路甬祥、陈独秀、苏步青 所属地区:中国浙江 简介:浙江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临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底蕴的中国名牌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浙大是国家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也是中国大学C9联盟的成员。其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之一。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就已经是中国最顶尖的几所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新中国成立之初,浙大曾为中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浙大努力抓住各种机遇、始终走在中国高校改革的最前列,整体实力得到了快速而又巨大的提高。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大,正通过开拓与进取,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

8、中国十大名校之南京大学 外文名:Nanjing University 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创办时间:1902年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C9联盟 现任校长:陈骏

知名校友:严济慈、吴健雄、李国鼎、高华等 所属地区:中国 南京

简介: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一所源远流长的高等学府。追溯学脉古为源自三国吴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多次变迁,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沿用至今。

南京大学是哈佛大学白碧德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学衡派”的雅集地,是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是泰戈尔、罗素、赛珍珠等学术名流所敬仰的东方学府。现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202_计划”实施高校,是九校联盟、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的重要成员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高校。

9、中国十大名校之武汉大学 外文名:Wuhan University 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创办时间:1893年

学校属性: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 现任校长:李晓红

知名校友:池莉、易中天,邓晓芒、刘亚洲 所属地区:中国湖北

简介:武汉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最著名的名牌大学之一,首批“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其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存争议),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全部门类,是一所覆盖全学科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学校坐拥珞珈山,占地面积5166亩,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

10、中国十大名校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外文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校训:红专并进 理实交融 创办时间:1958年 学校类型:理工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C9联盟 现任校长:侯建国院士

知名校友:汪洋、赵忠贤、朱清时、张亚勤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长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1]。

全国首批“211工程”和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首批“202_协同创新中心”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中国顶尖学府“常青藤联盟”(C9联盟)、国家“珠峰计划”、“卓越计划”的重要成员,是我国“科技英才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科教结合的典范”和“科学文化的高地”,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2]。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微信红包群

http://wxhb.liaohuati.com/

q1Ia61tgTO67

中国大学名校风采之--兰州大学(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