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23-823241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4 13:12: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摘要】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为两岸经贸往来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四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实现了“三通”并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使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到制度化发展阶段。尽管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台湾岛内政治给两岸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挑战,但两岸经贸往来仍然会朝着日益深化的方向发展。台湾的经济离不开大陆,大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也需要台湾。

关键词:马英九时期 两岸经贸关系

一、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背景

2008年,两岸关系经历了历史性的转折。在2008年初台湾领导人选举中,陈水扁主导了“入联”与“返联”两项公民投票。如果民进党获胜,台湾“法理独立”会随时爆发,必将导致台海最大政治危机。即使民进党败选,若两项公投过关,同样会影响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处在了一个严峻的历史转折点上。然而,台湾民众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抛弃了不断制造两岸危机与限制两岸经贸往来的民进党,选择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相对理性与务实的国民党,选择了马英九,而且让两项公投也没有过关。这是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基本条件与背景。代表国民党当选的马英九,在选前与选后多次表示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不断强调他不会搞“法理独立”,而且扬弃了民进党的“锁岛”政策,走向一条积极、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迎来了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新机遇。在岛内政局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下,大陆方面迅速调整对台政策与策略,不断释放善意,两岸高层互动随即展开,海峡两岸关系格局很快发生了积极变化,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一页。

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在两岸相互默契下,实现了台湾“准执政党”国民党高层对大陆的访问与会谈,并在会谈中各自提出了打破两岸关系僵局、1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双十六字方针”。2008年4月,时任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并与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尽管萧万长是以民间身份参加,但他是台湾新当选的“准副领导人”,因此这次胡锦涛总书记与萧万长的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表示,“政策要开放,态度要务实,步伐要稳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走得顺,也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2互利的新时代”。萧万长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是马英九准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半个月之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 12 杨开煌,《两岸政治接触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海峡评论,2009年12月

新华网《台记者热评“胡萧会” 主流媒体报道弥漫乐观气氛》http://news.xinhuanet.com/tw/2008-04/14/content_7973797.htm 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彻底扭转了民进党时期错误的两岸关系定位与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做法。马英九在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与主张,强调在“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台湾与大陆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3在两岸关系定位问题上,马英九在9月初接受《墨西哥太阳报》专访时,则首次明确提出了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强调两岸不是“两个中国”,“海峡两岸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彻底否定了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及陈水

4扁两岸“一边一国”的两岸关系定位。马英九的这种两岸关系定位既是依台湾有关法律对两岸关系的法律定位,是一种维持现状的表现,更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另一种表述。在这样的两岸思维下,马英九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两岸经贸开放政策举措,大幅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限制,规划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及实现直接、双向通航与通邮,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二、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

1.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适应两岸和平形势发展的需要,方便两岸同胞,改善两岸关系,提升两岸经济,促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和平统一”5,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主张。从此实现两岸“三通”就成为大陆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主张。

台湾与大陆双边贸易,在19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微不足道,几乎全部都是透过香港转口为主。自1980年代初期起,一方面由于大陆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及经济改革,另一方面也由于海峡两岸紧张对峙的政治关系日趋缓和,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因此不断扩大,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令”,并且开放台湾人民回大陆探亲,从此之后,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观光旅游,学术交流,经商投资等活动如火如茶地展开。通邮通商基本上已经成型,也代表着两岸三通除了通航还没有完成而已。由于两岸机场并未实行常态化的互通直航,虽然在实行上有相应替代方式如:不通邮但通信、不通航但通船、不通商但通贸以及项目的包机直航之权宜措施,但却一直无法实现基本的或正常的直接、双向“三通”:空中通航是有限的“节日包机”,海上通航是间接的,通邮是间接的,通商是受限制的,投资是单向的。

然而,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三通”获得重大突破。先是6月中旬海协会与海基会的首次复谈,达成《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让两岸通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接着11月初两会在台北达成四项经贸合作协议,尤其是《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让海峡两岸 34 马英九,520就职演说讲稿,2008年5月20日。

台湾《联合报》,2008年9月4日。5郭武平,《两岸关系现况与展望》,展望与探索月刊,第7卷第l期,2009年l月,第30页。基本上实现了直接通邮与通航,也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直接通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启动。2009年,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008年至今,随着“三通”的实现,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间接中转”变“直接通航”,两岸往来更加便利。直接通航的实现大大降低了相关成本,使两岸同胞切实享受了方便和实惠。目前,海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72个和13个港口。据大陆方面统计,2009年至今,海上直航货运量达2.06亿万吨,客运量达526万人次。空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41个和9个直航航点,空运航班已达每周558班。

二是通邮种类日益增多,两岸联络更加便利。2008年以来,两岸开办了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小包、包裹、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业务,为两岸同胞互通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是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单向”通商变为“双向”。据大陆方面统计,2009年6月至今,已有126家大陆企业赴台设立了公司或代表机构,投资金额达3.16亿美元,涵盖批发零售、物流、通讯、餐饮、塑胶制品、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其中如中远集团、中钢集团、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全聚德等大陆知名大企业都已入岛,这些企业不仅带进了资金,还促进了岛内就业,据台方统计,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雇佣岛内员工已达5000多人。

四是赴台旅游逐年增长,台湾民众享受实惠。2008年7月,大陆居民实现赴台旅游以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开放赴台湾团队游业务。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也于2011年6月正式启动,两岸分两批次共开放大陆9个试点城市。据台方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总人数达466万人次,为台湾带来2022亿新台币(约430亿人民币)的收益。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客源市场。

据海关统计,从2008年12月“三通”开放至2012年10月,两岸进出口总额为5542.7亿美元。其中,大陆自台进口额为4384亿美元;对台出口额为1158.7亿美元;大陆对台湾逆差3225.3亿美元。据统计,2012年1至10月,大陆共批准台资项目1768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3.3亿美元。截至2012年10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8.7万个,台商实际投资金额565.3亿美元。陆资赴台投资方面,截至2012年10月,共有133家大陆企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6投资金额达7.22亿美元。

2.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启了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

“马英九多次表示,在他任内不会与大陆谈敏感问题,而是强调两岸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将从经济议题着手,他希望达成的几个目标分别是与大陆签订经济合7作协议、两岸和平协议和争取国际空间”。其中以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署,成为改善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指标。

2008年6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并相继签署16项协议。特别是2010年6月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简称框架 6 以上数据整理自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http://.12 中国台湾网:《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为未来前进蓄能量》,http:// 较快,特别是东盟市场增长最为明显,填补了欧洲及日本市场萎缩的份额,而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的增长率甚至低于其对美国出口的增长率,台湾对大陆及香港的出口依赖度甚至低于去年。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ECFA早收清单虽然今年元旦已经生效,但只有14%的早收计划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延迟了协议效益;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两岸贸易尚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两岸经济合作有必要向更深的层次推进。政策上,两岸积极推动与协商的两岸投资保护协定因种种原因,未能赶在第七次两岸两会领导人会谈前协商完成并顺利签署。虽然两会也公布了协商的阶段性成果,但未能如两岸各界所愿尽快签署,显示出两岸围绕着ECFA后续协商中遇到了一些尚待克服的难点。反观台湾与日本投资保护协定赶在两岸前签署完成,两岸经济制度的差异性已经开始成为两岸加快经济合作步伐的重要障碍。

此外,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挑战。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超出预期,欧洲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以超乎预计的速度与程度快速扩大。不仅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政府首脑相继变换,风暴也开始冲击法国等欧盟主要国家,美国经济也在政府的庞大债务压力下显得疲弱不振。在此背景下,2011年两岸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大陆仅能勉强维持9%以上的增速,而台湾“保五”的发展目标已告破灭,大陆台商经营状况难以脱困,使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失去了主要的依托与驱动力,造成发展速度不如预期。

三、关于两岸经贸关系未来的展望

两岸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首先,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使发达经济体经济相继陷入低迷甚至衰退,同时也使新兴经济体增长也开始放缓,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总体态势难有改变。这在给两岸贸易需求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使两岸紧密合作、共渡难关的需求更加强烈。其次,大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扩大内需、自主创新,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强服务业发展,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是重要机遇。台湾方面提出“黄金十年”战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两岸经济转型升级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与合作空间。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和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应把握机遇,锐意进取,努力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经济往来自由化,逐步建立两岸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两岸各界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最大可能地提升两岸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整体实力。总体看来,在ECFA的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将呈现下列趋势: 第一,两岸的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大。根据ECFA协定,双方将在不超过2年的时间内分三步对期收获产品实行零关税,即第一年关税将从15%降至10%,第二年降至5%,第三年降至零关税。据台湾有关部门计算ECFA将使台湾地区每年获得10亿美元的关税优惠。大陆此次对台湾地区降低关税的产品都是台商对大陆出口的主要产品,约占大陆自台进口总额的16%,而台湾地区对大陆降税的产品也达到了台湾地区自大陆进口总额的10%。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进出口贸易中,约有60%为加工贸易,而以大陆市场为最终市场的一般贸易比重偏低,关税的减少加之大陆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将使台商对大陆的一般贸易有所增加,使两岸进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二,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全面展开。近年来台资企业在大陆生产经营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均出现了上涨,使很多企业面临生产困境,ECFA将缓和台商企业的成本压力。一个年销售额达16亿元人民币,原材料成本占10亿元的台资企业为例,如果关税降1%,就将节省1000万,占公司利润的1/6。在大陆投资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且很大部分为加工贸易企业,税收的优惠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税的优惠可以成为很多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ECFA扩大了大陆市场对台湾地区的放,既可以使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也将使台商拓展大陆内需市场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从而使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进一步增加。

第三,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继续增加。ECFA不单单是大陆市场对台湾地区的开放,台湾地区也扩大了对大陆的开放,尤其是服务领域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为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提供更多契机。而更为重要的是,ECFA等于是为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建立了制度性保障,这也是未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持续增加的根本所在。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大陆企业赴台湾投资的前三大领域依次为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制品制造业,占投资总额的44.84%;信息和通讯传播业,占投资总额的36.72%;批发和零售业,占投资总额的10.11%。此次ECFA台湾地区对大陆开放的服务业领域,也是大陆企业较为感兴趣的行业,未来如果两岸能进一步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台湾地区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形成稳步发展的格局。

中国大陆经济是台湾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是台湾商品的巨大市场,是台湾投资者的加工厂。总之,中国大陆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机遇。台湾的经济离不开大陆,大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也需要台湾。

第二篇:马英九的两岸政策

我看马英九的两岸政策

2008年5月20日,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举行就职仪式,正式上任。这也是国民党经过8年后再一次取得政权,台湾社会也由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马英九上任后引人关注的除了如何引领国民党走出困境,继续开创台湾新格局而努力,更关注的是马执政团队采用的两岸政策。这也是国际舆论最为关心的焦点。

马上台后出台了一系列两岸政策,概括起来为:

1、认同“九二共识”,模糊“一中原则”。

2、认为两岸是“一国两区”,但又强调台湾的“主体地位”。

3、倾向“不统不独”维持现状,主张统一“时机未到论”。

4、赞成加快经贸文化互动,推拖、回避政治议题协商。

5、放弃攻势军事战略,赞同建立军事互信机制。

6、主张“活路外交”拓展空间,深化美日台关系。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马英九两岸政策的看法。

一、政策出发点是为了迎合选民。台湾和大陆相比,是一个选举社会。一切政治人物的政治行为都是为了选举,因此有时某些政治人物为了迎合部分选民的需要,经常喊出一些特立独行的言论来吸引群众和舆论的眼球,提高媒体上的曝光度。马英九出台的两岸政策的出发点既不是为了两岸统一的大事业,也不是为了整个台湾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该政党的利益。

众所周知,台湾社会分为蓝绿两个阵营,蓝营以国民党亲民党为主,绿营以民进党和台联为。因此,马作为国民党的候选人和国民党主席,在上任以后的首先要稳住他的根基,总体上还是偏向于与大陆开展各个领域的往来,2008年7月4日,两岸开启直航,三通正式开放,为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765万选票对他来说是不够的,他要的是全民的选票,因此他不断地照顾没投票给他的544万绿色选民,如任命赖幸媛为“陆委会主委”所以他的政策不能完全按照国民党的利益为标准。他不独不统的政策就很好说明了这点。

二、政策对于两岸关系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从政策产生的效果来看,不得不说,至少对比起以往台湾政府,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对于推动两岸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1.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首先,马英九承认了“九二共识”,重拾了“一个中国”政策,这让大陆和台湾的一切交往合作成为可能。既然不促及底线,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好好说,贸易往来也好,通航也好,总之大陆和台湾双方最尖锐的矛盾已经搁置了,即使他仍然存在,我们可以在发展其他方面的时候选择性的忽视。

2.使两岸关系明显改善

多方事实显示,在马英九政策出台后,两岸关系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有所改善。

首先两岸大三通已经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直接通邮,各封包局可直接交换邮件,而无需经过第三地;(台湾)中华邮政董事长吴民佑寄出第一封快捷邮件给(大陆)中国邮政集团总经理刘安东。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海上货运直航,以上海到基隆为例,航程可以节省超过8个小时。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直接通航和常态包机。例如上海至台北航班最快只要82分钟就可完成整个飞行,比搭高速铁路从台北到高雄来回还快,两岸一日生活圈具体成型。

然后是两岸民间往业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近年来,两岸民间交注呈现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台湾主要政党高层人物不断走访大陆;台湾当局卸任和在任官员活跃于海峡两岸;两岸城市间交流不断加强。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岸交流的一股“热流”;两岸宗教与民间信仰交流热络。台湾民众在大陆就学、就业、购房、定居逐年增多——在传媒大学就有很多台湾生源的学生和交流生。

同时,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贸易主要香港转口,台湾向大陆出口的产品,几乎以工业用原料及零配件为主,重要的包括人造纤纱、布、机械设备、电机及电子零组件,及塑胶原料等。大陆出口到台湾的产品,则以非食用或燃料用原料为大宗。然后是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随着两岸经贸规模的扩大和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增多,台湾电子电器等高科技产业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3.有助于两岸和平

马英九主张两岸签订为期三十至五十年的和平协议,其最关注的部分是所谓“暂行架构”,即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有三项目标:希望两岸通过谈判达成“维护台湾国际尊严”、“确保台湾国际参与”以及“两岸双赢,终结外交上你争我抢等浪费资源的对抗”。如果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马是要寻求“大陆同意的台湾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模式”。这里,马预设了“大陆同意”的前提,表明不打算伤害中国对于台湾的主权。

虽然“暂行架构”是出于马英九希望更多的参加国际事务而提出的,但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大陆对台湾主权,算是一种妥协。同时大陆也会相应的给台湾更多合理的空间,减少对其的打压。这种政策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的让步,减少了矛盾冲突,对和平发展是有利的。

三.马的两岸政策具有反复性,可靠度不强

正如前面所说的,马英九的举措在于他选民的态度。虽然国民党执政,但绿营势力还是很强大的,马英九不会把他们绷得太紧,不会让这些人完全的站到他的对立面去。他的两岸政策在迎合大陆口味的同时也有以前民进党的一面。如马英九所认知的“九二共识”的意涵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即国民党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同时要求大陆必须同意或容忍国民党对一个中国的不同解释,否则,无法承认一个中国。换言之,马英九把“一中”与“各表”捆绑在一起,不接受没有“各表”空间的“一中”,这点同我有矛盾。马英九希望达成这样一种局面,即两岸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同时,以互不承认但也互不否认的态度处理双方对“一中”意涵的争端。他认为,在这种局面下,台湾给予大陆一中“面子”,而大陆默认“中华民国”的存在,让台湾得到“里子”。目前,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反复,比如任用亲绿的赖幸媛成为大陆办公室主任等。

然后,马英九执政团后面还有国际势力支持,他的政策也会随着美国的变化而变化——台湾在经济、军事、国际事务很多方面都要考美国支持。一方面,台湾和美国之间是附庸关系,台湾走的每一步都要看美国脸色,另一方面,美国和中国之间,台湾是美国对华的一粒棋子,台湾在美国手中可以是投怀送抱的蜜糖,也可以是打击大陆的武器。但至少,在现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发展从总体上说对于美国来说是有利的,中美联系紧密,美国也不会在对台事务上做出过分的事情。

四.两岸问题在关键点上还是没有突破

马英九出台的两岸政策只是一个初步的试验,或是一个小的开始,他的很多做法产生的成效仅算是敌对关系的结束。实现三通、增进交流最多只算是实现了两个主权国家意义上的的相互合作交流。

两岸要统一必须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目前两岸在政治上的融合还是举步维艰。首先,马英九并没有实现两岸统一的目标。两岸统一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台湾主权属大陆,这无论如何台湾政党都是不愿意的,另一种即他们“反攻大陆”,但这个目标对于台湾来说还是太遥远。所以马英九作为一个台湾领导,目前不会有两岸统一的心愿。马英九所在的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为两岸关系做出实质性的突破举措,因为国民党在台湾执政稍微不慎便会被赶下去——他能做的,仅仅是在人民能容忍的基础上做一些对台湾民众有利又对大陆有利的事情,对大陆有利是对台湾有利的衍生品,并不是目标。

然后,两岸要统一,还存在这主权国家之前不存在的其他很多矛盾,如国际事务上、意识形态上等不可调和的问题,这些矛盾在马英九的政策里并没有丝毫的解决。台湾和大陆的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也不同,虽然大陆的一国两制在处理香港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但台湾问题要复杂的多,跟香港的情况也不能类比,要让两个区域实现主权统一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马英九的政策促及两岸政治体制问题的本来就很少,推动两岸政治体制改革向统一方向转变的内容就更少了,哪怕是探索性的举措也没有。

因此,我们仅能把马英九上台看成是台湾对大陆态度的一个转变,两岸统一的希望,要把它当成是统一大业关键的一步是不正确的。

总的来说,马英九上台让我们看到了台湾为寻求发展对两岸态度的转变,看到了两岸关系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这种统一的趋势是不稳定和不可靠的,马英九的政策具有多变性和两面性,两岸统一大业并没有因为马英九上台而取得根本性的进展,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篇: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作者:保继刚 来源:中国旅游信息网 加入时间:2003-4-4人气值:16218发展状况 1.1 旅游规划机构概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需求日盛,而规划专家相对短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我国参与旅游规划的组织机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核心紧密型和松散协作型并存,以后者为主体,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大联合(彭德成,2000)。根据国家旅游局建立的旅游规划专家库和旅游规划机构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经达到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

国家旅游局在2002年6月24日颁布了2002年第9号公告,以下9家规划设计单位被评为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参与我国旅游规划的机构大致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1.1 高校、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及高校地理方面的学者是最先投入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中的专家。郭来喜等人1985年完成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最有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杨冠雄等人1986年完成的“厦门旅游总体规划”,郭康等人1985年完成的“秦皇岛市老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北京大学陈传康等人1986年完成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以及1987年完成的“丹霞山风景名胜的旅游开发规划”等等(保继刚,1990),这些工作均对以后的旅游规划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随着旅游科学的综合性进一步地增强,高校中城市规划、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也陆续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了综合性强的高等院校组建跨系、跨学科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

199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专家完成的省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规划大部分是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牵头,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主持完成了江西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北海市、南宁市等省区市规划,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完成了桂林市、苏州市、珠海市、东莞市、广东省、湖北省等省市规划及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中山大学彭华主持完成汕头市、佛山市等规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兴斌主持完成广西等规划、北京大学吴必虎主持完成北京市、济南市等规划,北京大学杨开忠主持完成江苏省、洛阳市等规划,北京大学蔡运龙主持完成吉林省等规划、北京大学吕斌主持完成安徽省、三峡地区等规划,湖北大学马勇主持完成福建省规划等······。这些主持的专家学者大部分是地理学家,这与国际上旅游研究中地理学家占主要地位是一致的。1.1.2 规划设计院

规划设计院比较侧重于具体的物质(形体)规划,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大部分是由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量的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其他如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都完成了大量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1.1.3 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咨询公司

近年我国与世界旅游组织在开展旅游规划培训和规划研制方面的合作,已从单独的旅游部门行为,上升到了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一致行动。到

目前为止,世界旅游组织组织中标的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四川、山东、云南、海南、贵州五省的旅游总体规划,同时黑龙江正在编制当中。2 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规划存在三个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底子薄,三是发展快。具体表现为:○1规划人员少,规划队伍小,专业结构分散,组织结构松散;○2规划水平、规划程度不均衡,区域差异、地区差异明显;○3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研究基础弱;○4规划管理基础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的指导、调控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5旅游规划工作发展势头迅猛,但离成熟、规范、稳健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彭德成,2000)。

但在不同时期,旅游规划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规划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市场经济特征最为典型,对应于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规划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纵观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的20年,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相应的规划特点如下: 2.1 早期——政府主导

中国早期的旅游开发主要是以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尚未起作用,这个时期的旅游规划,注重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研究,在资源的调查、评价、利用和保护方面工作较为细致。2.2 发展期——着重企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竞争加剧,旅游企业、游客成为旅游发展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旅游开发主体,转向引导企业对旅游投资。旅游规划的编制重点转向以市场和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重点转向市场分析和重视旅游产业规划。2.3 成熟期——利益相关者分析

当旅游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旅游发展呈现复杂特点,游客、旅行社、开发商、当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忽略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某些弱势利益相关者,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规划人员逐渐转变为协调人和技术援助人员。

目前,进入成熟区发展阶段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的旅游规划还不多,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的桂林旅游发展规划是其中一例。中国很多旅游地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旅游规划注重旅游相关者分析,多学科合作成为必然趋势。3 旅游规划发展前景展望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GUNN曾经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中国旅游业发展广阔前景,旅游规划需求旺盛,旅游规划也将蓬勃发展。

未来中国旅游规划预计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规划方法的转变。规划方法的转变包括很多方面,如规划程序、技术方法等,但其中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规划队伍的组织,这也是规划方法的一个方面。综合性的旅游规划要求的是各有所长的一个专家组来进行规划工作。西方国家咨询业非常发达,并且咨询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行规,这为规划队伍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作为综合性特别强的旅游规划,任何一个公司都很难拥有规划所需要的全部人才,考察承担四川、山东、云南、海南和贵州旅游规划的国外专家队伍不难发现,专家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国家,每个专家擅长某一方面的工作,在专家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围绕总体规划开展工作。我国的咨询公司尚不发达,目前的旅游规划多是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加之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有经验的旅游规划专家的供给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相比缺口很大,这使得旅游规划专家队伍的组织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规

划质量和规划水平的提高。但无论如何困难,组织综合性的规划专家队伍开展旅游规划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规划的大趋势,谁转变得快,谁就有机会掌握主动;反之,则要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第二,规划供给增多,竞争加剧,规划质量不断提高。

供给增多主要表现在国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专家、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增多。如前所述,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达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到2000年末,我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4所,开设旅游学院(系)的普通高等院校多达128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培养大量的旅游类专业人才。二是国外专家、组织的参与。目前已经有多个省级规划国外规划专家完成,可以预见,国外专家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国的旅游规划中来。

供给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加剧,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规划的供给市场将从无序走向有序,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这三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使旅游规划工作一有了综合性规范,二有了对事物本身及规划内容的规范,三有了对规划单位的规范。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使旅游规划市场管理有一套规则,避免走弯路(魏小安,2001)。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将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第四,从规划的需求方来看,将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和企业并重。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因此,政府旅游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的自动调控作用将逐渐占领主导地位,政府的作用将逐渐转向宏观调控方面。旅游业作为一股新生的经济力量,随着开放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放开,将会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近几年已经出现了旅游企业委托规划机构编制旅游规划的情况。相信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委托进行旅游规划和研究。

第五,从规划机构来看,将逐渐从高校和科学院的研究所(中心)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的公司(事务所)。这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国家旅游局审批规划资质要求是独立法人机构,二是规划人员产权明晰的要求。参考文献:

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1990,9(1):78-86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旅游学刊 双月刊,2000,3

魏小安,2001,转引自《中国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旅游规划——有当前旅游规划热引发的思考》。旅游学刊,16(2):9-15

第四篇: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发展状况 1.1 旅游规划机构概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需求日盛,而规划专家相对短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我国参与旅游规划的组织机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核心紧密型和松散协作型并存,以后者为主体,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大联合(彭德成,2000)。根据国家旅游局建立的旅游规划专家库和旅游规划机构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经达到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

国家旅游局在2002年6月24日颁布了2002年第9号公告,以下9家规划设计单位被评为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参与我国旅游规划的机构大致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1.1 高校、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及高校地理方面的学者是最先投入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中的专家。郭来喜等人1985年完成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最有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杨冠雄等人1986年完成的“厦门旅游总体规划”,郭康等人1985年完成的“秦皇岛市老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北京大学陈传康等人1986年完成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以及1987年完成的“丹霞山风景名胜的旅游开发规划”等等(保继刚,1990),这些工作均对以后的旅游规划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随着旅游科学的综合性进一步地增强,高校中城市规划、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也陆续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了综合性强的高等院校组建跨系、跨学科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

199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专家完成的省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规划大部分是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牵头,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主持完成了江西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北海市、南宁市等省区市规划,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完成了桂林市、苏州市、珠海市、东莞市、广东省、湖北省等省市规划及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中山大学彭华主持完成汕头市、佛山市等规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兴斌主持完成广西等规划、北京大学吴必虎主持完成北京市、济南市等规划,北京大学杨开忠主持完成江苏省、洛阳市等规划,北京大学蔡运龙主持完成吉林省等规划、北京大学吕斌主持完成安徽省、三峡地区等规划,湖北大学马勇主持完成福建省规划等······。这些主持的专家学者大部分是地理学家,这与国际上旅游研究中地理学家占主要地位是一致的。1.1.2 规划设计院

规划设计院比较侧重于具体的物质(形体)规划,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大部分是由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量的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其他如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都完成了大量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1.1.3 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咨询公司近年我国与世界旅游组织在开展旅游规划培训和规划研制方面的合作,已从单独的旅游部门行为,上升到了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一致行动。到目前为止,世界旅游组织组织中标的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四川、山东、云南、海南、贵州五省的旅游总体规划,同时黑龙江正在编制当中。2 旅游规划的发展

历程及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规划存在三个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底子薄,三是发展快。具体表现为:○1规划人员少,规划队伍小,专业结构分散,组织结构松散;○2规划水平、规划程度不均衡,区域差异、地区差异明显;○3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研究基础弱;○4规划管理基础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的指导、调控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5旅游规划工作发展势头迅猛,但离成熟、规范、稳健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彭德成,2000)。

但在不同时期,旅游规划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规划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市场经济特征最为典型,对应于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规划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纵观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的20年,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相应的规划特点如下: 2.1 早期——政府主导

中国早期的旅游开发主要是以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尚未起作用,这个时期的旅游规划,注重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研究,在资源的调查、评价、利用和保护方面工作较为细致。2.2 发展期——着重企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竞争加剧,旅游企业、游客成为旅游发展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旅游开发主体,转向引导企业对旅游投资。旅游规划的编制重点转向以市场和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重点转向市场分析和重视旅游产业规划。2.3 成熟期——利益相关者分析

当旅游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旅游发展呈现复杂特点,游客、旅行社、开发商、当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忽略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某些弱势利益相关者,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规划人员逐渐转变为协调人和技术援助人员。

目前,进入成熟区发展阶段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的旅游规划还不多,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的桂林旅游发展规划是其中一例。中国很多旅游地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旅游规划注重旅游相关者分析,多学科合作成为必然趋势。3 旅游规划发展前景展望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GUNN曾经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中国旅游业发展广阔前景,旅游规划需求旺盛,旅游规划也将蓬勃发展。未来中国旅游规划预计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规划方法的转变。规划方法的转变包括很多方面,如规划程序、技术方法等,但其中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规划队伍的组织,这也是规划方法的一个方面。综合性的旅游规划要求的是各有所长的一个专家组来进行规划工作。西方国家咨询业非常发达,并且咨询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行规,这为规划队伍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作为综合性特别强的旅游规划,任何一个公司都很难拥有规划所需要的全部人才,考察承担四川、山东、云南、海南和贵州旅游规划的国外专家队伍不难发现,专家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国家,每个专家擅长某一方面的工作,在专家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围绕总体规划开展工作。我国的咨询公司尚不发达,目前的旅游规划多是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加之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有经验的旅游规划专家的供给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相比缺口很大,这使得旅游规划专

家队伍的组织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规划质量和规划水平的提高。但无论如何困难,组织综合性的规划专家队伍开展旅游规划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规划的大趋势,谁转变得快,谁就有机会掌握主动;反之,则要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第二,规划供给增多,竞争加剧,规划质量不断提高。

供给增多主要表现在国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专家、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增多。如前所述,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达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到2000年末,我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4所,开设旅游学院(系)的普通高等院校多达128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培养大量的旅游类专业人才。二是国外专家、组织的参与。目前已经有多个省级规划国外规划专家完成,可以预见,国外专家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国的旅游规划中来。

供给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加剧,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规划的供给市场将从无序走向有序,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这三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使旅游规划工作一有了综合性规范,二有了对事物本身及规划内容的规范,三有了对规划单位的规范。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使旅游规划市场管理有一套规则,避免走弯路(魏小安,2001)。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将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第四,从规划的需求方来看,将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和企业并重。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因此,政府旅游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的自动调控作用将逐渐占领主导地位,政府的作用将逐渐转向宏观调控方面。旅游业作为一股新生的经济力量,随着开放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放开,将会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近几年已经出现了旅游企业委托规划机构编制旅游规划的情况。相信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委托进行旅游规划和研究。

第五,从规划机构来看,将逐渐从高校和科学院的研究所(中心)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的公司(事务所)。这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国家旅游局审批规划资质要求是独立法人机构,二是规划人员产权明晰的要求。

参考文献:

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1990,9(1):78-86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旅游学刊 双月刊,2000,3

魏小安,2001,转引自《中国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旅游规划——有当前旅游规划热引发的思考》。旅游学刊,16(2):9-15

第五篇:两岸要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支持马英九

两岸要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支持马英九

作者:gaomi_xiao

2008-08-10

现在两岸民众,尤其是中国大陆民众对马英九执行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多有议论。其中更多的一种趋势和解读是对马英九的负面评价多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更谈不上正确地支持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了。这种民众的“失望”、“焦躁”、“不满”,甚至“敌视”的情绪,不仅在普通民众中广泛存在,而且一些著名的新闻媒体评论人也存在“设身处地”地期望或者要求马英九必须在“统”“独”之间做出选择的观点。

我认为,一旦两岸民众的这种状态成为两岸政策制定者,尤其是成为中国大陆的政策制定者的认知和判断,对两岸的影响和破坏将是巨大的。

面对两岸当前的“不统一”的现状,每一位中国人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感情,都期待两岸尽快实现统一,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我们必须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危险的台湾内外政治和社会现实,以及两岸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背景和条件。这就注定两岸的和平统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对于任何政治人物,他们视为“生命”的东西是“„国内‟民众支持”和“国际积极评价”。从“„国内‟民众支持”而言,政治领导人充分尊重“民意”和正视“国内”政治生态就是一切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前提。如果马英九不能做到尊重“民意”,就必然会被政治对手(民进党)利用,最终也会失去台湾民众对马英九的支持。这就是马英九必须面对的“政治现实”,也是马英九的“历史局限性”。

同时,两岸统一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腾飞,是为了让两岸人民有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自由,而不是“为了统一而统一”。所以,马英九会采取什么样的两岸发展的政策选择,应该考虑的轻重主次缓急的优先顺序,只能是首先满足台湾民众和社会的现状和需求,而不是中国大陆的期望或要求。

当今台湾的问题是“宪政混乱”、“政党恶斗”、“族群对立”、“经济下滑”、“民生愁弊”、“社会分裂”。在这些问题中,根源问题是“宪政混乱”。该问题是由上世纪九十年代李登辉执政就开始形成和累积的,一直到陈水扁下台,一共持续了近20年,几乎是“一代人”的时间。我们最起码应该有的的判断就是:近20年形成的政治乱局,不可能由哪一位台湾总统的四年或八年任期就可以“终结”。马英九如果能作为台湾“宪政混乱”的“终结者”已经是很高的历史成就了。更何况,对于这位缺乏“政治手腕”和“政治谋略”的台湾“总统”而言,如果结合马英九的性格特质和台湾内外环境,几乎可以肯定,这是马英九很难顺利完成的“历史任务”。

马英九必然会因必须面对台湾的“宪政混乱”,而导致“身心疲惫”和“千疮百孔”的结果。最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马英九可能会成为“官司总统”。或许,“这些事”对于台湾很多其他政治领导人来说,根本不算做是什么“麻烦”或“问题”。但是,马英九是一位对政治道德有“洁癖”嗜好的,在职期间就先成为了“官司总统”,这无异于让马英九在“肮脏的地狱中游泳”。但是,如果马英九能看到这是扭转“台湾乱局”必须要下的“地狱”的话,我相信马英九会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政治信念和信仰。

由此可见,马英九现阶段有需要急迫和必须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有必须完成的政治角色。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讲:“两岸统一”的主题,的确重要,但并不是马英九需要急于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中国大陆必须要懂得,没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台湾政治局势,就不可能有两岸的和平统一。原因很简单,两岸和平统一,从本质上讲,是以两岸必须要达成“两岸和平统一”政治协议或政治方案为基础的。在一个混乱的政治环境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现在的台湾,任何一项政策或行为都会被不同的政治势力引导为民众的极端两极分化,更何况是“两岸和平统一”政治协议或政治方案?如果马英九在两岸尚且不具备和平统一的内外环境,尤其是台湾根本不具备和平统一的政治社会的环境和条件,而贸然与大陆达成“两岸和平统一”政治协议或政治方案,无异于让马英九自毁“合法执政”或“稳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民众支持的条件。因此,中国大陆不能对台湾的“政治乱局”做到“熟视无睹”或“不闻不问”,而必须帮助任何一届不主张台湾独立的台湾领导人、政党或政府维护和优化台湾政治局面,改变台湾政治生态、稳定台湾社会秩序、优先发展台湾经济民生、转变台湾社情民意。

其次,在保障台湾政局趋于稳定的过程中,马英九最缺乏的是帮助其执行“稳定社会”、“发展民生”和“转变民意”的政府。这是马英九至关重要的促进台湾发展的“支柱”。目前的“刘揆”领导的是一个很让人捏把汗的执政团队。大家记得“百日维新”失败的主因其实是光绪皇帝任用的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执政团队”,在根本不了解、也不擅长政府行政体系和行政官员运营的情况下,把执政无果的原因归咎于“无皇权”,而鼓动和胁迫“光绪”反“慈禧”,最终导致变法的彻底失败。现在的台湾政府团队,还没有怎么“出门”,就遇到“蓝营”反政府的近乎“白痴”的执政问题。台湾执政政府该如何运用行政权力让行政体系和官员服从和服务于致力发展台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于“刘揆”的政府团队而言,似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注意到“刘揆”领导的政务官的主要阅历和背景,几乎都是有高度的理论知识和较高政治道德品质的“好人”,而不是灵活、积极、务实的行政权力的“筹划者”、“规划者”和“运行者”。这是最会要马英九“命”的一群“好人”。而马英九只能“干着急”。

所以,对于真正关心和希望两岸和平统一的中国大陆民众,首先要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台湾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把期望台湾统一的民族情绪凌架于两岸的实际之上。我们在“李登辉时代”就因为缺乏对台湾现实的调查和了解,最后,即便大陆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得出“李登辉是最大的台独分子”、“陈水扁企图做„台独教父‟”的结论,对两岸和平统一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近20年的历史机会不一样的丧失吗?

难道我们真以为“导弹能改变台湾民意”、“武力能让台湾民众屈服”?

目前的马英九已经把拓展“国际空间”作为急于完成的“执政目标”。设立优先“拼外交”作为执政目标,马英九就已经错了。如果中国大陆再逼迫马英九必须在“统独”问题“摊牌”,就等于是“迫使”马英九把“统独”和“国际空间”做为执政主导。固然,这会让马英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会导致马英九的执政会失败。可是,我们除了又创造出一位“李登辉第二”或“陈水扁第二”外,对于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又有什么用呢?

难道我们肯定接下来执政的台湾政治领导人就一定会比马英九更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吗?

既然中国大陆选择了“和平统一”的道路,就要做到“六个必须”:

一、必须学会深入调查和了解台湾实际情况;

二、必须要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做充足的各种准备;

三、必须对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保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四、必须客观、积极的认识、发展和把握好台湾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

五、必须掌握影响和控制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性和主导权;

六、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两岸“和平统一”所需要的台湾内外环境,积极发展台湾支持维护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和力量。

没有以上这一切,我们所谓的“两岸和平统一”只可能是在浪费时间和机会,只能导致两岸平时喊“口号”、遇事出“恶言”、无法容忍就“威胁”。

如其整天为不能两岸和平统一“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以至“陨命夭折”,还不如仔细研究两岸的国际、台湾及大陆的实际现状和相互发展现状,以积极、务实、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认识好、分析好、规划好、解决好,不就成为了我们这一代值得庆幸的“好事”吗?

我很早以前就说过:能帮助中国大陆迅速统一台湾的是李登辉或陈水扁!

可是,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我们失去了“武力统一”的机会和环境。既然中国大陆选择了“和平统一”的道路,就不能再渴望能拥有“武力统一”的“迅速”、“快捷”和“方便”。

中国大陆要记住:任何威胁一旦让对方看破“手脚”就成了“小丑表演”,除了好笑,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无条件或无选择的支持马英九,而是想告诉中国大陆民众及政府,对可能影响或制约两岸和平统一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方面都必须做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无论发生任何两岸之间的问题,只要台湾没有触及两岸和平统一的底线,就必须学会以积极、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引导为手段,始终本着善意、容忍和智慧的心态,以促进和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为指针,针对性的制定两岸和平统一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创造“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形势和力量才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根本和保障。

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