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两岸关系形式与政策论文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23-85572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1 01:00: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两岸关系形式与政策论文

浅析海峡两岸关系新进展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文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经济;文化

一、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总书记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二、两岸的政治发展

早在202_年7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首次增设政治性较强的“两岸和平发展”议题,可谓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萌芽。202_年底,“台北会谈”以“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为主题,首次促成两岸“红蓝绿”学者直接对话,收到良好的试水效果。202_年,自“习吴会”对“民间先行开展政治对话”形成高度共识以来,包括在北京举行的“北京会谈”、“两岸军事安全筑信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的“两岸关

系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沈阳举行的“第22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举行的“第7届两岸发展论坛”等,频繁就两岸政治关系、军事安全互信等议题践行“民间先行”,推动两岸民间政 治对话的内涵、机制、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在一系列铺垫之下,10月中旬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达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高潮。

202_年,两岸两会继往开来,打开两会机制化协商新局面。一是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服贸协议历经两年多商谈,在去年6月新任海协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张林中森首次会谈时终于顺利签署。该协议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是两岸ECFA后续协商的重要一环。该协议的顺利签署,不仅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更为两岸两会下一阶段协商奠定良好开局。二是加速推动互设办事处。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的提议由来已久,但因岛内“台独”势力阻挠及政党轮替而几度延宕,直至202_年后台当局态度转变才重露曙光。202_年8月,第八次“陈江会”将互设办事处再次提上日程。202_年3月,两岸两会在完成各自内部评估后,同时宣布双方同意将互设办事处正式列入两会协商议程,标志着互设办事处进入实质协商阶段。此后,两会历经4次业务磋商,就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实质内容及技术问题进一步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台当局目前已将相关议案提交“立法院”审议。两会互设办事处一旦落实,将是继两岸“三通”、陆客赴台之后的又一两岸关系里程碑。

三、两岸的经济发展

202_年两岸经贸关系,在留有遗憾的同时,也有不俗的表现。两岸经贸关系的遗憾,是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引起争议,迄今未被批准生效。6月21日,两岸两会在上海签订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两岸ECFA后续谈判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制度化与机制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但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议消息传出后,引发岛内强烈反弹。岛内出版、美容等行业纷纷发动大规模抗争,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也竭力反对。几经周折,台湾朝野达成共识,协议“应经‘立法院’逐条审查、表决,协议特定承诺表应逐项审查、表决,不得全案包裹表决,非经‘立法院’实质审查通过,不得启动生效条款”。为此,服贸协议审查要举办16场公听会。截至12月17日,已经举办完成12场,后续仍有4场未举行。根据这一进程,两岸服务贸易协议202_年不能通过台湾“立法院”审查已成定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尽管如此,两岸经贸交流在202_年依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2_年,两会将商签避免双重课税、地震监测、大气合作等一系列协议,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将持续深化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将保持热络发展态势,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将继续巩固与发展。可预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从而将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两岸文化发展

文化部将继续推动商签两岸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协议和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明确具体合作目标和阶段性措施,争取有所突破,提高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台湾当局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陆民众赴台从事文教交流的人数超6.7万人次。两岸交流频率之高由此可见。202_年,包括美术、民俗、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交流盛宴在两岸各地不断上演,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同文同宗、语言相通,让两岸文化交流更为方便,深入寻常百姓家。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火爆大陆,一个海峡之隔的台湾也跟着“疯”。台湾报纸不吝版面大篇幅报道“我是歌手”的相关资讯,还有电视台直接转播决赛,收视率比平常时段增长了近220%。大陆电视剧《甄嬛传》的主演接连赴台,更引发热潮。两岸文博会、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等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不断形成,实现定期化交流。如7月在河北举办的“情系燕赵-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增加了台湾合作单位,让已有十余年历史的“情系”品牌活动彰显出新的活力。据介绍,文化部还新创了“艺传两岸”、“艺绘两岸”、“艺游两岸”等交流品牌,以期促进青少年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回望202_年,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更是不断提升。如年初在台北成功举办由学术高峰论坛、美术展、专题研讨会和两岸交流笔会等系列活动组成的“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成为迄今学术水平最高、展览规模及影响最大的美术专业活动之一。然而,相比两岸经济交流有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保障,文化交流领域一直缺乏一个整体的框架。202_年,两岸各界多次呼吁建立两岸文化和教育合作的框架性机制,包括可以适时探讨和商签两岸科技合作协议、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制等具体性协议。12月22日,两岸70多家媒体参与的“202_海峡两岸媒体前瞻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发表的共同倡议提出:两岸媒体应继续推动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化,呼吁有关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两岸新闻媒体开放常驻机构,推动两岸早日商签文化合作协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2_年1月14日.[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2_年1月2日20版.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两岸关系

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形势

作者:谢鹏义

【摘要】:众所周知台湾问题由来已久,其间经历了诸多的演变和发展,台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国际化,新时期如何处理海峡两岸关系关系重大,这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考验,本文就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和可能出现的新特点三个方面来阐述台湾问题,进而给出了自己关于新时期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台湾问题,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新特点,大陆,处理

【正文】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二)台湾问题的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202_年随着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就在同一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及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的两岸关系是两年来最好时机,台海形势出现了对我有利的内外环境,李登辉的影响日渐式微;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以“台独纲常”为宗旨的民进党早已下台。未来几年,岛内台独活动难于掀起大的风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先易后难”、“先急后难”、“先经后政”、越到后来越难。难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政治对话议题。马英九当局对政治对话的态度渐趋保守。所谓台湾岛内形成“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托词”,如果民进党一直反对,岛内将永无共识;两岸对话还要夹带国际因素,这显然表明两岸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强化。

2.经济合作机制化问题。马英九近年来不断重申ECFA的签署应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进行,必需符合“国家需要、民族支持和国民监督”的基本要求,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台湾人民利益,由此看出,ECFA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涉及到身份及关系的定位问题,搞好了,会使两岸关系更亲密;搞不好“两岸”也会成为“两国”的开始。3.两岸军事互信问题。马英九在国18次国民党全代表会上显示,“因为两岸现在并没有剑拔弩张,所以并没有进行政治性谈判甚至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急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方面要价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台湾却仍在计划向美国采购更多武器。在“军购”与“军事互信机制”之间,马当局定会选择前者。

4.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近年以来,马当局继续推行“外交休兵”政策,暂时放弃了16年前的“加入联合国”的活动,转而与大陆协商弹性参与国际组织,反映出“一寸求和”的新思维。台湾当局的不断索取将使这一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无论是年台湾政局还是两岸关系,表面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被岛内执政者更替所左右,不能被两岸关系的暂时缓和所迷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台海安全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要现实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低估。

两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实现对话协商制度,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新型两岸关系正在加速形成。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两岸关系在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仅仅三年,在认同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之间形成了初步的政治互信。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之后,两岸关系相应的进入有序推进、平稳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并全方位拓展;两岸关系将进入合作与摩擦交替上升的新时期;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合作的衔接将越来越紧密;如何获取民心、争取民意支持将是未来两岸都要关注的焦点。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国因素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应该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有外力的干涉。可以说两岸关系中任何一个现象与事件,又都是中国、美国、中国台湾三方面相互牵制和博弈的结果。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是美国问题。目前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持着藐视中间而实际上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摆钟”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而左时而右的摇摆不定。斗争将使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当前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曲折和突破性进展,正朝着建立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方向迈进。美国虽然表面上不断表态乐见两岸的和解。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岛内制约因素不可忽视。

1.岛内民意的走势左右两岸关系。现在台湾有一个最大的现实你,就是“台湾主体意识”的上升。2.民进党能否东山再起。从外部环境上讲,自从马英九主政台湾以来,马英九在竞选时的承诺一直很难实现,马团队的民调也一直回落,台湾民众也颇有意见。另外,从国际局势上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妻子,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综上所述,民进党正在做着东山再起的准备。不过从目前来看,民进党要想东山再起的确困难重重。

(四)新时期大陆应该如何处理好两岸关系。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住过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来往和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5)“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参考文献[1]薛谋洪。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做文章由来已久[N].人民日报,1995-06-2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6集)[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中国国际法年刊[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5]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法律知识出版社,1982。

[7]董云善,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第三篇:形式与政策论文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催化下,西方政治极端民主化、经济极端市场化、社会极端自由化积弊尽显,陷入深刻危机。华尔街神话破灭,西方制度光环褪色。伦敦骚乱、默多克新闻集团丑闻等使西方所谓自由、人权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暴露无遗。资本主义的确切的出生日期仍然笼罩在历史的迷雾,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诞生是暴力和痛苦,撕裂现存的社会关系的可怕力量的一类新的创建,工人阶级的对死亡的痛苦将在工厂工作的外壳和土地撕裂。

早期资本主义需要不断扩大销售它的产品与不断扩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这导致的“新世界”和本土居民的灭绝的发现;殖民主义,无数的屠杀和两次世界大战。随着世界市场是的有限性,资本主义也不得不加大开发创造消费品的需求。这是阶级斗争的根源。生产商的集体行动是资本的一个威胁,所以它也加强熟练和非熟练工人之间的分歧。由于资本主义的产品设计来保持我们的雾化;生产工艺设计,使我们从困难。这是在“福特主义”或“泰勒”时,所有的任务被分解为组成成分及工作人员的时间不断控制。直到最近它发生在呼叫中心的每一台计算机在工作台行程监测。商品生产,其中一项有用永远服从于它的价格,已经占据了整个社会。创造剩余价值,与该值的部分重新转化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它常常被错误地描述为一种消费方式,或作为资本家享受的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商品是劳动力,所有剩余价值的来源,利润和财富。因为人的劳动能力离不开他们,从他们的人性,它意味着人类真的买与卖在市场上的地位。劳动是生产商品然后开始工作,它们把自己的一部分。从一开始的工人买不起自己生产,作为他们的劳动力是按市场价格购买。

资本主义需要一个中央集权政府的状态。没有这种生产,运河,铁路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道路就不会存在。国家结构服务管理的垄断与竞争之间的资本主义矛盾。这也有助于维护生产方式,通过暴力和法团。因此,有时它似乎提供的替代品之间的市场还是国家控制(国有化)的经济。人类被奴役了这么久。毕竟,这是我们的日常活动,我们未能集体拒绝允许资本主义继续。

我们许多人觉得,生活会更好。我们中的许多人感到恶心的谎言和政府失信的诺言后,政府,和贪婪和公司老板给自己大量增加工资的傲慢,而我们入不敷出。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可以运行自己的生活,社区和工作场所比政治家要好很多,老板和官僚。我们中的许多人要安全,安全社区,体面的住房,有益的和不同的工作,这是真正的好处。我们中的许多人想结束贫穷,剥削,不公正,不平等,战争,以及环境破坏。我们想改变的事情,我们都可以自己决定如何管理我们的生活,并分享我们的社区资源,让大家都受益。这是无政府主义。

资本主义是在我们生活的系统,这是失败,非常适应世界大多数人口的需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个少数人在这个星球的金钱和资源控制。他们积累的财富和权力,将他们的钱和工厂周围要保持他们的高利润和低工资。利润是在人与环境。我们不得不相互竞争,以低工资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工作,作为一个结果,我们工作的公司和股东们买自己的盈利。我们工作很长时间没有说我们的工资和工作条件,没有安全,没有控制我们的生产和为什么会发生什么,或利润。我们必须努力攒钱,因为没有安全在我们的社区当我们生病或旧的或过时的工作。大部分工作是无用的,繁琐的,不必要的新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浪费和污染的产生。他们通常都是买不起大多数的世界人口的产品,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他们提供。老板,老板和股东控制的行业,工厂,机械和利润。去年,英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的平均收入职工平均工资的20倍以上的董事,而且差距逐年增加。同时,根据联合国的数字,一个在英国的五个孩子生活在低于官方的家庭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催化下,西方政治极端民主化、经济极端市场化、社会极端自由化积弊尽显,陷入深刻危机。华尔街神话破灭,西方制度光环褪色。伦敦骚乱、默多克新闻集团

丑闻等使西方所谓自由、人权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一是虚拟经济的膨胀削弱和腐蚀了西方的生产力。西方特别是美英推崇金融至上,大搞“以钱生钱”的“金融创新”,实体经济和产业日益萎缩,不仅导致“金融泡沫”破灭后迟迟形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造成拉动社会就业能力严重缺失。

二是借债消费的模式累积和推高了西方高福利、高赤字、高债务“三座大山”。西方在“寅吃卯粮”的惯性轨道上越滑越远,去“三高”将是漫长艰难的过程,而且伴随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美债危机是次贷危机衍生产物,最根本的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这个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构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是所谓“中美国”的说法。对这一结构,理论上可以用“中心”、“外围”甚至全球化等各式各字眼来解释,但需强调的是,在这一结构中,我们处于弱势。其直接后果或损失,表现为大家期待的世界经济恢复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导致巨额外汇缩水,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加剧输入型通胀等。研判国际形势,最根本的问题是美国的问题。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开始上升为矛盾的重要方面,由此引申出三点:美金加美军的超级霸权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强势存在;美国政府依靠印钞绑架世界经济,美钞风已成世界经济周期性“感冒”的病因;中国作为美债最大的持有国,与美国摩擦将越来越大。事实上,我们此前采取的对内拉大差距促进发展、对外则过度外向化的路子,可能越来越接近它的尽头了。对这种发展模式,从历史上看它是对的,因为这30年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如果不与时俱进,可能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从更宏观的角度讲,今天我们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口,在获得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很多矛盾、很多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如何选择一条推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理论界和许多地方的实践都已经开始自主或不自主地做了。

主要因为政府难以刺激国内经济和保持良好的财政状况,企业和金融界信心丧失,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和支出锐减。在美国企业和家庭预期不乐观的情况下,目前美联储推出的超低利率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不会明显,经济可能继续探底。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近百年首次下降,将对中国造成三方面的影响:美元将继续贬值,热钱可能加快流入中国,国内通胀压力增长;巨额外汇资产面临缩水;美国国内经济发展受损,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对人民币升值施压,通过增加税收对中国出口干预,打压出口企业。对此,短期内应限制资本大量流进流出,全方面监控热钱流入,同时进一步改善直接投资管理。实行外资多元化战略,科学管理外汇储备,实现国家外汇储备化整为零。适当调整紧缩政策,防通胀同时要防经济下滑。

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满以为经过短暂“休克”之后就可复苏重生。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有的至今难出低谷。结果证明,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并非济世良方。“新自由主义”不但害了亚洲、拉美、苏联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最终连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风景这边独好”,展现出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近几年来,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 或“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议论十分热烈。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我们找准了,走对了!找到这条路是国之大幸、民之洪福。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而没有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 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要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工作总要求。把握好、落实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始终坚定对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必须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要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就必须紧密联系我们党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入领会它的实践价值、理论贡献、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需要深刻把握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相互联系,需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需要深刻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要深刻把握改革开放强大动力。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13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要深刻把握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我们党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实战经验的科学总结。从明确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到加强社会建设,再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在此整体布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展现新的勃勃生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深刻把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部署。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人矢志不渝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必由之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四篇:最新形式与政策论文

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形式与政策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周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全局部署中的一大亮点。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 一带)及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 一路)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周边合作的全新倡议,在整体和周边外交新布局中具有总体性引领作用。本文简要结合目前的世情论述一下 一带一路 的发展前景和发展途径。一带一路中的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其合作重点地区在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洲。俄官方通过20××年《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对 一带 表明了支持。俄政策界也阐明俄是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共建 一带一路 对中俄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 一带 的提出有助于促进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济合作,推动中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进而防范域外政治势力的干扰。中亚五国及蒙古的领导人及主要官员近期通过双边访问、官方文件等肯定了 一带 建设对本国及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均表达了响应和参与 一带 具体项目合作的积极姿态。东欧国家对 一带 热情较高,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导人和官员均表示本国处在欧亚交通要道的关键位置,愿在交通等领域积极共建 一带 进程。20××年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期间,海合会轮值国主席表示各成员国愿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法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国官员和媒体表示,一带 不仅是经济机遇,也符合各方长远安全利益,欧洲不应错过。

一带一路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 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 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自贸区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在各个层面的经济合作。

一带一路中的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其合作重点在于东南亚及南亚国家。

20××年8月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期间,东盟各国外长表示中国提出的 2 7 合作倡议显示了推动东盟 中国关系的诚意和决心,泰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表示东盟各国愿打造东盟 中国未来关系新的 钻石十年,推进东盟 中国关系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谈判,深化互联互通建设,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持并愿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拉贾?莫汉等印度战略界学者认为,尽管印度 一带一路 存在许多保留,但印度无法阻止邻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中国合作,更不应阻挠中国在该地区发起的丝绸之路倡议,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并影响这一行动计划。此外,一部分印度舆论从竞争角度解读 一带一路,并称莫迪政府最近提出了利用印度 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竞争 的mausam计划,规划了一个 印度主导的海洋世界,包括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经过伊朗覆盖整个南亚,向东则通过马六甲海峡和泰国延伸到整个东南亚地区。20××年9月主席访问中亚和南亚期间,作为印度洋沿岸重要岛国,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均表示希望积极加入 一路 建设。

发展途径:

(一)针对周边及沿线国家:避免将倡议战略化和地缘政治化,强调和平共赢性质部分国际舆论将 一带一路 解读为中国向周边及欧亚大陆推行的具有扩张性质的地缘政治战略,曲解和误读倡议的目的和意图。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所阐述,一带一路 是合作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无意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针对相关误读和疑虑,宜积极主动确立对外传播中的话语主导权,避免部分舆论将倡议政治化、战略化甚至军事化,并应主动突出 一带一路 的和平共赢性质,及其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继承性和一致性。

(二)针对域内外大国(美俄印欧等):强调倡议的合作性和非排他性

在 一带一路 沿线,各主要大国也提出了一系列地区合作倡议,包括美国 新丝绸之路 计划、俄罗斯 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多边经济合作等。针对美俄印欧等域内外大国,应主动强调倡议的合作性、开放性、非排他性和互利共赢性,淡化其对抗性;针对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应积极营造 一带一路 建设中多方参与的氛围,探索与相关组织框架下现有倡议、项目等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式。

(三)针对相关国家及其民众:在具体地区和领域探索和夯实互利平等共赢合作的基础

一是针对域内外大国做好增信释疑工作。

二是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利益和诉求,以平等互利的姿态开展合作,充分倾听和考虑相关国家内部企业、社会及民众的利益和诉求。

三是与沿线存在争端的国家妥善处理好影响 一带一路 建设的敏感问题。以南海争端为例,推动南海合作共赢是增强我与东盟国家相互信任、降低 一路 建设障碍的必经之路。

这 五通 从政策到民心,从道路到贸易,乃至货币,可谓虚实结合、重点突出,为 一带一路 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机制,落实了内容。而贯穿并统领 五通 的,就是 丝路精神,就是古代丝路各国共同创造的丝路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 战略堪称是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妙招,一子落而全盘活 的活棋,是理念价值与交流方式、合作机制、具体措施相结合的最佳载体。

第五篇: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

论文名称 中国的广阔海权

中国的广阔海权

内容摘要:由于中国复杂的历史渊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慎重处理的问题:中国海权。海域,同样是中华民族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历史、海权、军事、启示

正文部分:

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概念,这正如“陆权”是涉及陆地的概念一样。

当然这是由于人类的生活而非仅仅人类的思想涉及到海洋。既然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那么,从理论上说,人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有共享包括大气层内外的所有地球资源的权利。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就成了“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自然延伸。

1812年美国与英国海战是为了扞卫新生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当的海洋权利,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及202_年4月发生于中国东部海域的中美“撞机事件”,都是中国扞卫其海洋权利的军事自卫行为。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形下的“海上权力”则是海上霸权,使用这种力量的国家,则是霸权国家,这时霸权国家的“海上力量”便因失去自卫性质而异化为追求海上霸权的工具。确切地说,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国家根本就不具有“国际权力”的资格。

但是,如果说,海上权利,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那么“海上力量”,就只是一个作为维护海上权利即海权的手段。

一、中国海权特征

中国海权不可能不具有中国的个性。那么,中国海权个性特征何在?

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的一致。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

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尚未统一的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这些地区既是中国领土,又是在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比如,台湾及其周围属于中国的岛屿,既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前沿基地,又是中国东部地区经济黄金地带的前锋拱卫。

第二,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型的国家。英美国家属两洋夹护中的国家。这种海上安全的特点迫使英美两国必须将实现海权和扩张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们最终异化为世界性的海上霸权国家。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

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

第三,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中国人对海洋战略利益的认识是从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失败后开始的,而从经济全球化视角认识海权却是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开始的。在古代世界,由于不具备远航动力技术,因此东部大海反倒成了保护中国东疆安全的自然屏障。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及抗日战争初期的海上失败,也只是使中国人从“边防”的角度认识海权的意义。在与世界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进程中,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产值增长最快的黄金地带。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霸权国家的矛盾,尤其是海上矛盾也在上升:为了堵截中国力量,特别是中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向太平洋扩展,美国启动日本、台湾地区、菲律宾、澳大利亚一线的同盟关系,提升日本的军事作用和暗助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的扩大。在与台湾分裂势力的斗争和对日益严重的东部海上安全的关注中,中国意识到海军发展滞后情况如此严重以至不能保护中国最基本的海洋权利。这反倒诱发“台独”分子不断铤而走险,挑战中央政府的对台政策底线的企图。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出现的“台湾独立”恶果还会牵动从日本到东盟整个东亚政治的格局,使其对中国东部产生自然的钳合之势,并进一步对中国东南沿海各省产生无形的离心作用。这就是说,台湾问题的恶化将牵动中国现代化的全局,而要遏制“台独”势头的决定性的力量就是中国的海洋战略力量即中国海军的快速崛起。中国海军是中国海洋战略力量的关键,鉴于此,集中一切力量快速推进中国的海军建设,将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弱势转化为局部地区的强势,并以此解决分布于中国海区的海权问题。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海军问题,而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海军问题又实质上是祖国和平统一问题:要实现台湾连同其合理的现代文明成果完整平顺地回归祖国,非海军大规模地扩展则不可能。

二、海权的历史启示

在当下讨论海权的种种观点中,有观点认为,海权不能决定人类文明历史,决定人类文明历史的根本因素还是生产力。这种观点固然完全正确;我们仅仅需要指出的是,海权也是影响人类文明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至于海权是由哪些要素组成,同生产力是何种关系,那是另外一个讨论的话题。我们的研究和探讨,并不是要把一切事物发生的原因都简单地归诸生产力,仅仅是为了证明生产力才是终极的决定因素。

还有的观点往往把海权影响人类文明历史同陆权决定人类文明历史简单对立起来。其实,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里早就声明过:“当我们说海权决定历史的时候,我们并不否认陆权也决定历史的现象。”古代内陆国家的改朝换代都是陆上战争决定的,没有人会对此视而不见。

从世界文明发展史来看,相对而言,海洋文明是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它们经常地扮演着历史火车头的角色。因为海外贸易与强大海权支撑的基本社会结构,保证着这种开放性社会与外部异质文明世界的接触、交流、碰撞、融合和互动,不断刺激着社会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从而形成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的肥沃土壤。于是,我们看到,在海外贸易和强大海权搭建的平台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化艺术,以及从精神到物质的全面繁荣。如雅典的海权之于数学、几何学、医学、哲学、悲剧艺术、人体雕塑、奥林匹克运动和以帕特农神庙为代表的建筑艺术;威尼斯的海权之于手工作坊的兴盛和文艺复兴运动;英国的海权之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小说创作和浪漫主义诗歌;美国的海权之于诺贝尔奖、航天技术乃至好莱坞电影等等。

我们看到了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这些国家都经历了从陆权主义走向海权主义的路程。这似乎是地中海文明自古以来的普遍规律。因为强大的海权保障了财富的积累,丰足的财富反哺着海权的强大,这种商业与海权的良性互动模式穿越时空,贯穿古希腊的科林斯、雅典、迦太基、罗马、威尼斯、西班牙、荷兰、英国,直到今天的美国,似乎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繁荣富强的成功模式,无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似乎都不会改变这种历史模式。这恐怕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海权留给21世纪人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萧伟中、梅然译,[美]马汉着:《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2] 张炜、郑宏:《影响历史的海权论--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浅说》,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2_年版.[3] [美]T.S.伯恩斯着,王新民 辛华 译:《大洋深处的秘密战争》,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

两岸关系形式与政策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