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繁荣社区文化(精)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23-77087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6 22:01: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繁荣社区文化(精)

繁荣社区文化、共建美好家园

——

黎苑社区先进社区文化汇报

黎苑社区位于人民路以北、环保路以南、相山路以东、张寨沟以西,紧邻市委、政府大楼,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居民楼142栋,入住居民3387户,11037人,其中流动人口338人、六十岁以上老年人1562人,居民党员574名,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73名。社区办公用房300平米,现有工作人员12人。社区楼房设计新颖别致、环境优美、小区绿化率达30%,公共设施配套齐全,有学校、医院、邮局、银行、游泳池、幼儿园、商场等企事业单位近20家,居民生活便利,不出小区,便可满足生活需要,为淮北最宜人居住地。近年来,社区始终把社区文化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全面推进文明社区建设,不断加大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精心培育发展文体队伍,广泛组织文体活动,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协调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型社区。多次获得市、区的表彰和奖励,成为我市文化活动的典范,被安徽省文明办、体育局授予“安徽省全民健身示范点”。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简介如下:

一、规范管理、完善社区文化工作管理机制。

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黎苑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居委会工作计划和目标,把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摆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做到计划先行、目标明确、措施落实,结合我 社区实际及时成立了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会长、社区内德高望重负有爱心、,乐于奉献的离退休干部担任名益会长及副会长,每季度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讨论社区文化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发展计划,确保社区文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以人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繁荣社区,必须以一定的阵地为依托,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社区拥有了300多平方米的室内文化活动场地,分别设置棋牌、电教、图书阅览等,棋牌类有麻将棋类、乒乓球、羽毛球等,电教有彩电、功放机、DVD、各种光盘100余盒,可以观看也可以随机演唱,图书阅览有专管理,内有藏书五千余册,报刊杂志多样,有劳动保障就业、医疗保健、时事政治等等,不仅可以在那里读书看报,还可以办理手续免费外借,更好地满足了居民想读书,有书读,读好书的愿望与要求,2005年我们组建了社区文化艺术团,成立老年协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00余人的综合性艺术团体,分设舞蹈队、戏曲班、书画班、太极系列和木兰系列等群众文化组织,各队都有自己的负责人。根据实际我们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的日程表,让有限的资源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

社区是每个居民的家,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吸引社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陶冶人、锤炼人、塑造人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开展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 活动,唱响主旋律是黎苑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利用我们居于“两场一馆”中心的有利位置,根据社区文化具有鲜明的群众性这一特点,坚持把社区文化活动由居民当主角,办在居民家门口,办在群众身边,为满足居民对文化生活越来越高的需求,每逢节假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元旦、春节。经常在小区内组织自娱自乐的演出活动三十余次,受到广大居民的好评,还多次参加市、区举办的文化艺术节,每次演出均拿到名次,2002年、首届艺术节上参演5个节目,获三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2004年第二届艺术节上参赛10个节目。其中舞蹈《红旗颂》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其它也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2005年“七一”前夕,由我们社区亲自组织主持的《黎苑社区迎七一纳凉晚会》更是轰动了全市上下,所有节目全部由我社区居民自编自演,节目之精彩,几乎达到专业水平,令在座观看的市、区领导及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黎苑社区针对老年居民喜爱戏曲的特点为各戏种票友提供专门排练演出场地,星期一下午黄梅戏,星期二下午豫剧,星期三下午京剧,星期四下午器乐合奏,星期五下午豫剧。我们每月组织戏曲专场,深受老年人们的喜爱。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构筑了一道道求美、求乐、求知的文化风景线,充分地调动起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步入社区到处可以闻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社区文化广场,健身器材40余套,文化宣传橱窗30个,广场内各项活动安排有序,每天的晨晚练都集中在这里,清晨5点体育馆北门梁淑英老师带领大家跳健身舞,西门是离退干部,社区老年协会主席王惠带领大家练太极剑和木兰系列项目,体育馆周围的健身器材旁晨练的居民在自由的训练着,晚上随着广场音乐的响起,居民三三两两地翩翩起舞。交谊舞、健身舞、中老年迪斯科形形色色的各种舞蹈齐全,广场沸腾起来,夜幕下程现出温馨、舒适的美景。

三、构建和谐、强民健身,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红红火火的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使社区居民通过演自己的戏,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既提高艺术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又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健康素质。我们社区里有几个年过六旬的老人,酷爱打乒乓球,每天上午都要在我们活动室打两个小时,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心情也很舒畅,同时经常参加社区各种医疗保健知识讲座,他们深深体会到社区文化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和温馨。由于每天坚持锻炼,他们个个红光满面、精神饱满、愈显年轻。书法班的正常活动吸引了不少爱好者来参加,社区聘请了我市著名书法家赵先锋老师专门进行培训,现有学员30多人,老少、中青都有。他们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品格,还为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做出了贡献,成为社区文化宣传教育的主力军,书写宣传栏、宣传标语、出板报,他们都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在赵老师的精心指导下12岁的吴梦远小朋友参加全国的少儿书法大赛获得了二等奖。我们还积极与辖区友好单位黎苑小学举办联欢会、演 讲比赛、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在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起到了核心作用。还有30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我社区的志愿者及义务家教员,他们不仅帮助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处理日常生活,还与社区的少年儿童结成互帮互学的对子,成为中小学生的知心姐妹、兄弟。他们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引导社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2005年8月,淮北市授予我们“学习型社区”光荣称号。

随着黎苑区建设的日渐完善,社区立足于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大力开展“倡文明新风,树新城区形象”活动,以先进思想占领社区文化阵地,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广泛调动了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我们将在社区文化建设“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上,努力耕耘、开拓创新,向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

第二篇:繁荣社区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繁荣社区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单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文化民生建设已经从一般性的娱乐惠民上升到强基富民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高度。”社区文化是指社区的文体设施、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和社区文体活动队伍建设的总和,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社区对发展社区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自觉”。建设了一批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我市现有的52个社区,已部分建立起一套社区文化设施,形成了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开端。建立社区文化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小广场、宣传橱窗等。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各社区在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种以公益性文化为主导、以社区共有资源为载体的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休闲文化得以不断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呈现出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局面。培养了一批社区文化骨干队伍。文化馆名业务干部和社区文艺骨干,分别深入到市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具体指导各个社区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帮助社区做好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各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水平。一些社区还聘请了一些热爱社区文化、热爱公益事业的艺术人才和退休老同志作为社区文化的指导员。聘请了老同志作为社区图书室的管理员,负责管理本社区的图书资料管理,指导社区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但我市的社区文化还是刚刚开始,街道、社区干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位模糊。“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应当怎样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怎样将社区文化从单纯的文娱活动的认知提高到全面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上来”等,都成为困扰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二是在社区建设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时,对文化建设关注的力度不够,导致各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情况不均衡,好的好、坏的坏,不单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怎样去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三是各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携手共同举办文化活动时,更多的是从各自需要出发,缺乏全局意识,不能将资 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的关键是要能吸引普通人参与,但现实是居委会本身工作太忙,不是硬性任务,他们不愿意支持。可到了重大节日,要业绩了,居委会又开始热闹起来,把任务摊派下去,可这样命题作文式的活动,群众怎么可能喜欢?

我查过一个民国时的资料,天桥警署要建公共厕所,没人肯投资,警署就出布告,说谁要投资建这个公厕,就批准他进入粪行,旧时代粪行是半黑社会性质的,很难进入,我觉得当时处理这个问题很明智,不是强制摊派,而是给别人以回报。对待社区文化需要这样的智慧,因为社区文化必须吸引大家主动参与,要顺势而为,做好引导工作。

小区里的居民大多是老弱病残,要么是退休人员,要么是下岗员工,还有残疾人,很多老人的子女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有些老人想出去旅游,没有人陪不行,只能是我们居委会组织这些老人去旅游,但我们的力量实在太小了,一年最多也就能组织一次。

在澳大利亚呆的时间不长,不能说特别了解,澳大利亚的社区和中国的概念不太一样,接近于中国人说的“东城区”的“区”,地方比较大。

搬进一个新社区,就会有教会的义工来找你,邀请你参加活动,活动后还会有小圈子恳谈,然后大家一起吃饭。这些活动都是自发的,完全没有任何经济企图。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会觉得澳大利亚人挺笨的,企业有时也会赞助社区活动,比如让歌星到社区来演唱,但基本没什么商业诉求,只在固定地方放一些企业宣传材料,愿意看的话自己拿,在这种活动中,企业特别注意淡化商业色彩。

澳大利亚社区,很少看到宣传品,也没宣传栏,更没有印刷杂志之类,因为不需要向上级汇报政绩,我一个朋友在澳洲是“副市长”,但他是兼职做,正业开旅社,他为政府工作,只拿一点津贴。除了教会的活动外,澳洲社区还有很多CLUB,那是要付费的,但非常简陋,就是大家一起活动的场所。澳洲人比较独立,所以社区文化活动并不多。

1、强化社区文化意识。

2、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可以利用叶水河两岸建设文化长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在执行中总结出七种模式,即新建一批、收回一批、租赁一批、共享一批、改造一批、置换一批、整合一批,多措并举,盘活存量资产,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出一条快捷实效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路子,实现了全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前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来源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期开展。他表示,希望本次会议能出台有关措施,把社区文化单列出来、当成专项工作来狠抓落实,从而避免“无米下锅”的情况、保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来源。探索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委托具有社会化管理的非盈利性质的组织承担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运营,政府每年定额给三方组织一定的经费。政府、街道、社区就制定一个运作标准,定期对其进行管理、考评即可。“以前是有站无址,现在是有站有址无人。” “有站无址”,指的是虽有文化站的名号,却没有真正可以开展各项活动的固定场所;“有站有址无人”,则指文化站修起来了,设备也按照标准配备了,却没有专人进行管理,更没有专业人士组织日常的公共文化活动。

发展社区文化对于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社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保障社区文化的软硬件建设。三要坚持各方共建社区文化。要尽快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入社区公益文化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支持、参与、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四要积极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区政府、相关部门和街道要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引导,实现馆、站、室有效联动。要进一步发挥区文化馆的作用,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传统的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的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化,城乡社区的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大量频繁流动、公民自由选择居所等,新型城乡社区正在兴起。人们以多种多样的身份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此情况下,社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就成为社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加强社区建设,既要加强社区环境、社区管理制度和机构建设,更需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灵魂。社会的和谐,凝聚于文化的和谐。和谐的社区,离不开和谐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服务城市建设管理、优化公民活动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社区的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投入。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一些地方的领导把社区文化建设简 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多数街道没有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简单化。

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考核。在对社区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中,社区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关注的主要内容。

2、社区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职责范围,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文明办、文化、民政、科技、教育、妇联、老龄办等单位都在介入社区文化建设,但都是各管一段,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3、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由于社区建设是近些年出现的新事物,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评价指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内的社会文化资源共享等问题也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造成社区在实际工作中对经费投入及资源的保障方面很难操作。

4、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城市社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经费主要靠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近年来,社区的经费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社区工作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政府所拨经费也只能勉强保证最基本的办公需求,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经费制约。不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起来后,由于缺乏资金,不能更新、添置设备,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5、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且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紧缺的情况仍较为突出,缺乏必要的活动器材和设施,无法充分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同一城市中,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街道、社区和一些新规划、开发的小区,文化设施较为齐全。一些老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则相对比较落后,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6、社区文化活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

主要体现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现象相当突出。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缺乏,另一方面一些社区内的企业、部队、学校等机关单位的文化活动场馆,经常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单位以安全、设施维修经费开支大等为由,拒绝资源共享,造成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7、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的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管理专职干部、骨干力量普遍较为缺乏,严重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档次和水平的提高。

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指导。我们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理顺机制。各级领导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要强化协调机制,整合资源,确保各个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真正负起责任来。建议在中央层面建立由中央精神文明办牵头,文化部、民政部等相关部委参与的部际协调机制,共同协调领导全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各地也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

其次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予以专项投入。目前,社区文化没有专项的资金。应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并列出专项,以保障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的资金来源。同时建议中央财政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 社区文化建设。

第三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和资源对社区公益文化投入缺乏积极性。应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第四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制定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着眼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做深入研究。

第五要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文化部群艺系统长期从事群众性文艺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应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其主要工作,并制定出中长期培养规划,抓实抓好。

通过开展本土艺术家与社区结对子的方法,互签责任状,帮助社区进行文化脱贫;建议各区、县、街道办事处的文化机构指导帮助社区落实文化活动,扩大居民参与面;利用新疆多民族和文化多元化特色,发掘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节日,搞好特色活动。

政协委员郭晓梅提出,要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加强社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一批热心于公益性文化、离退休人员和社会民间文化爱好者,建立一支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设立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并鼓励多元融资,加强街道社区文化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00%全覆盖。同时,以迎接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加大群众文艺创作力度,开展各类街道社区文化骨干培训活动,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并充分利用各区文化广场,积极组织专业演出和群众文艺团体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打造文化济南、构建和谐泉城做出应有贡献。“为了让大家玩得尽兴,我们街还组建了社会组织联合会,下设45个协会,22个居委会也都安排特色活动,只要有机会展演或比赛,13000多名会员都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文卫科负责人介绍道。

“搞好社区文化,既得让居民有地方玩,还得组织他们玩。我们已有星光艺术团、体育舞蹈队、太极队、剪纸班、书画班等多个团队,能办一台由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

第三篇:繁荣社区文化 构建和谐社区

繁荣社区文化 构建和谐社区

二堰街道办事处

一、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今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议程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深刻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一开始就抓住青年,极力唤起民众;它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基础、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肌体里就注入了新文化的基因和血液,形成了文化立党的特色和品质。如今我党走过90年风雨历程,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举起了文化兴党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文化热潮。

文化是一面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旗帜,它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体现整体民众文明素质的高低,是社会主义体制的灵魂。高尚的、文明的文化大繁荣,是所有民

众的精神家园,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创建文明和谐、诚信道德社会的坚实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而文化是思想的指南,社会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正确的文化导向,才能建立稳固的精神家园。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一些文化的商业化、庸俗化、娱乐化,不可避免的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群众身心健康。全会适时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进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必将带来文化发展新气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递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二、二堰街办文化建设工作推进措施

二堰街办位于十堰市中心城区,面积26.5平方公里,辖3个村、9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约8万人。辖区有晨晚练点26个(其中十堰火车站、源园公园等千人以上规模的有4个),80平方米以上体育活动室(健身房)40个,400米跑道15个,门球场院5个,足球场5个,安装室外健身器材40件套;街道拥有民间文艺队(5支)腰鼓队(2支60面鼓)、秧歌队(6支)、武术队(6支)、农民演艺队(1支)等20支社区文体团体。街办每年组织文体活动20多场。近年来,街办坚持以创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为目标,整合社区文

化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先后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城市文体先进社区” 称号、被市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单位”称号。现将街办下一步文化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抓基础,优化社区文化条件。

结合街办实际,按照“循序渐进,遍地开花”的原则,夯实社区文化基础,发掘社区潜力,努力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实现“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建立以街道党委、社区党支部、辖区单位、离退休老党员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社区文化组织领导机构。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整体合力作用,基本形成以街道牵头、辖区单位各方参与、依靠社会力量协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局面;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实行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联席会议制度,街办党委书记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定期召开联席会,协调联系社区文体活动。把协调、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人头,树立抓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落实责任机制,形成街办党委分管副书记负总责、社区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的社区文化建设责任体系;三是网络建设到位。街办将抽出1名办事处副主任、1名干部专门从事社区文化体育工作的指导和组织,从机关、学校和有关群众体育培训组织中聘请10多名热爱社区文体工作的同志担任街道社区文体指导员、辅导员。积极成立各类文体

活动协会,如中老年健身协会、晨舞协会、长跑协会、象棋协会等,通过协会的作用,吸引和组织社区群众参与各类文体活动。

(二)抓阵地,营造浓郁社区文化氛围

文化教育资源是二堰街办的一大优势,在方圆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目前十堰市全部四所高校中的三所及市委党校、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市职教集团,现在基本上实现了资源共享。街办要按照“十个一”(一个图书室、一个报刊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休闲娱乐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一支专兼职文化管理员队伍、一支群文队伍、一支文艺骨干队伍、一处文体广场、一组文化宣传橱窗)标准配套建设街办文化站,结合当前的“城中村”改造建设,所辖2个村的改造规划中,都设计了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所,并以此为中心,打造“两公里文化服务圈”,让辖区群众出门不到两公里就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三)抓队伍,强化社区文化主体

坚持社区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全民参与、服务全民的思想,着力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主体建设。挖掘社区人才资源,把那些热爱社区文化建设的业余文体活动骨干集中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群众文体活动培训,对社区居民中的文体积极分子进行相对集中管理,鼓励帮助他们组建群众性的业余文化团体,集体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目前,辖区内组建有各种文艺团队20余支,固定成员达1000余人,涉及多种艺术

门类,包括舞蹈、民间文艺、书画、武术、腰鼓等等。一是要巩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体,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新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潜力,成立青少年、企事业单位文体组织,构筑老、中、青、少四梯次,形成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区文化活动网络。二是要设置基层文化艺术辅导站。整合社区内有影响力、有艺术专长的文艺爱好者等资源,指导、筹划、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的辅导。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文化辅导员在社区的覆盖率,为社区提供艺术和动力支持。

(四)抓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一是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之中,突出节日内涵,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好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为重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广泛组织群众性民俗活动和基层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组织引导文明单位通过职工座谈会、文艺晚会、与扶贫挂钩点、养老院联欢等形式欢度佳节,引导社区居民与

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一起过节,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以“全民健身大展示”、“爱国歌曲大家唱”为主的广场文化活动、以“家庭才艺表演”为主的家庭文化活动、以“廉政文化演出”为主的教育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等场所,发挥文化专业人员及各类文艺团体的作用,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三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社区(村)宣传文化活动室的指导,促进其发挥好作用。深入抓好组织引导,发挥民间文化队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户,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四进村”活动。组织辖区内文明单位帮助农村建设公共设施、改善文化条件、开展科技培训、治理村容村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文化工作意见与建议

街办文化站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工程之一。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素质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文化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也制约着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我认为加强文化站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改变文化站的管理性质,把文化站纳入文化部门主

管。当前,文化站的管理属于当地的乡镇政府,由于文化工作的特殊性,文化站工作人员在其位却不能谋其政,基本上身兼多职,文化专职工作变成了兼职工作,只有在上级文化部门进行业务安排、督导、检查时才能回到其工作岗位上来。在这种以当地政府管理为主,文化主管部门为副的双重管理体制下,文化站无法发挥其优势。把文化站作为上级文化部门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一个单位,文化站干部专职专用有利于文化站工作人员立足本职,积极开展文化工作。

二是加大对文化站建设的投入。建立街办文化站办公室,配备办公设施。

三是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活动。通过定期培训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把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是组织和鼓励上级文化部门的业务人员深入街办文化站指导工作。街办文化站业务多,人员少,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专多能的本领,然而受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上级文化业务骨干到街办文化站去开展指导工作,给街办文化站的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堰街办 2011年10月27日

第四篇:文化繁荣

文化繁荣

简答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1)为什么国家要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2)上海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请举出两个既属于文化产业又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行业。

(1)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分)

②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扩大就业,有力促进现代化建设。(2分)

③允许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符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利于让资本要素活力迸发,创造更多财富。(2分)

(2)新闻出版、电视传媒、广告、动漫等行业。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党的十七大把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请用所学政治常识知识回答:

(1)材料中重视“文化建设”体现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什么?(2分)

(2)我国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弘扬先进文化?(6分)

(3)请你为我校“爱校荣校、爱国报国”温馨校园文化建设出一个“金点子”。(2分)

(1)以德治国方略。(2分)

(2)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正确领导成果体现在②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关系,国家职能内一,体现国家性质、人民意志和利益

③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为,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④政府是党领导下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文化建设体现了三府建设

⑤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6分)

(3)略(2分)

3、用政治常识简述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2分)用以德治国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2分)

有利于中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2分)弘扬民族文化,争做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2分)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2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综合国力。(2分)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兮勿违天命”、“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观念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试运用所学的辩证法知识,分析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8分)

①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和发展中,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2分)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同时分清主流与支流。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精华,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但精华是主要方面。(4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继承和发扬,对其糟粕要予以弃之。(2分)

分析说明

1、※中国政府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将成为今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2007年4月开始,中宣部、公安部、文化部等十部委在全国范围内联合组织开展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分析说明。

(2)唱响网络文明主旋律,网民是主角,你认为青年网民在日常网络生活中应养成哪些好习惯?(至少两方面)

(1)网络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

A、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4)

B、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执政党,通过进行思想宣传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

府提出积极发展网络文化表明:我国政权实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职能,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专项行动表明政权履行依法打击国内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政权行使的国家职能,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4)

(2)、自身不上色情网站;发现其他人上积极劝阻;发现色情网站及时举报。(3)

2、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7年9月18日会见了全国道德模范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阐述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依据。(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理。(8分)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道德建设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体现。(3分)

(2)①科学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2分)

②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2分)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人们树立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2分)

④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2分)

论述

1、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党和政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 ○

思想、坚持对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需要。

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进行思想宣传等,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政府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 ○

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职能、坚持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老教材: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就必须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和繁荣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共11分。注:如果考生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角度列出论点,可考虑适当加分,但本大题总分不得超过20分。)

2、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1)这是中国共产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教材P.57)(加:党的思想领导、有利于完善挡的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

(2)这是国家政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在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促进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老教材P.15)加: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交流与合作的职能;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正确的政治领导体现在------,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这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老教材P.105)

(4)这是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老教材P.98)

3、党的十七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论断,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请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论述党如何领导人民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目标?

中国共产党应始终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文化建设,提高驾驭先进文化的能力。(2分)

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真正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调动人民以国家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保证。(2分)

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在立法中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借助法律手段发展繁荣文化建设,在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时,应自觉接受来自人民的监督(2分)

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和指引,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带领人民共同建设精神家园,提高民族的文明素质。(3分)

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同时应积极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2分)

4、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请用政治常识知识论述:为什么党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2分)

①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

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分)

②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实施以德治国,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减少不和谐因素,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四大重要目标。(3分)

③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分)

④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分)

第五篇:繁荣农村基层文化

繁荣农村基层文化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009-05-07 15:21:19)转载▼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战略工程,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由此看,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但文化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已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实践证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促进农村基层文化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深刻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也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大任务。新农村必须有与之适应的新文化,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意,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显著特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第234页)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建设文明的乡风,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动力,而且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公共空间,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等多种原因,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还比较低,不少落后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生活方式,不仅制约着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等基础设施落后,可供消费资源偏少,加之体制不顺、机制不适,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二、正确估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玉溪市着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云岭先锋、家电下乡、新农村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这些年来,以封建迷信等为代表的旧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重新抬头,不仅存在于落后地区的农村,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同样也影响很大,危害很大,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很难想象,被落后文化影响的农民能够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由于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缺乏明晰的思路和理念,一些农民虽然经济十分富裕,但文化和精神相当贫乏,结果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黑恶势力猖狂抬头,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懒惰、空虚、骄奢等现象严重,部分农民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有的甚至直接导致返贫,三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情况虽已不是普遍存在,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四是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文化内容相对贫乏,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体制、文化机制不顺不活,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

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项原则

首先要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的原则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五个必须坚持”的原则。五个基本原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有重大的实践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基层文化建设中来说,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情,有针对性地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又要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既要加强政策调控和宏观管理,又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融入全局,着眼发展。

一是要坚持把繁荣农村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融合在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明确提出促进乡风文明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二是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合在一起。三是要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合在一起。(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二)以人为本,突出为农。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立足为农、突出为农,始终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升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立足多予,以城带乡。

经过多年建设,城市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有了较大的发展,加大财政性建建设性资金向农村的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繁荣的局面。把“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特别是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城市文化队伍下到农村传经送宝,要坚持立足多予,加大投入,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倾斜;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机制,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文化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成果向农村辐射。

(四)注重运作,改革创新。

发展文化事业,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文化公益事业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必须在投入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党的十六大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摘自《当代中国马克思概论》第148页),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重运作,抓好落实。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重视挖掘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文化资源,赋予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五)务求实效,有序推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展农村方化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逐步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查研究,结合各地方实情,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地搞好发展规划,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结合当地经济基础,量力而行不搞面子工程,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民主协商;分类指导,引导扶持;持之以恒,有序推进。

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抓好的几个着力点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乘势而为,着力研究解决事关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律、服务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着力培养造就大批新型农民。

建设农村文化,首先要解决“为谁”的问题,这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下力气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摘自《当代中国马克思概论》第148页)二要富精神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是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一定经济、政治的能动反映。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更高形态的社会,本质上应该是发展更协调、进步更全面的社会。从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出发,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页)三要提高科技文化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教育和科学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臵。早在1989年12月,江泽民就站在应对世界经济科技挑战的高度强调“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摘自《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1994年6月,他立足我国的长远发展,鲜明地指出,“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民的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经济上去了,文化下去了”的农村不是新农村,“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也不是新农民。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体,从一定程度上说,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必须要有全面的提高。

第二,着力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限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这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素质。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110页》),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举,是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各地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有于农村”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但依旧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文化资源不足,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困难;二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大量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常年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畅;三是许多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无法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二是继续实放农村流动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以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五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六是抚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办文化产业。

第三,着力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实现农村社会的团结和谐,既需要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又需要精神支撑和文化氛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提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第四,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能力

农村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公益性文化。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能力,事关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事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一要加大投入;文化要繁荣,配套设施是基础。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举行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表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适应,有四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四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瓶颈”之一。繁荣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搞好。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防止基础设施老化不适应的问题。要做到一个村要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实现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馆。这表明了国家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展新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五,着力创新农村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农村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中国的农耕文化曾长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张骏《东门行》“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绿萍覆灵沼,鲜花扬芳馨”的诗句,描绘了优美醉人的郊野风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农耕文化的发达,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注重继承和发扬农村的各种具有传统特色的农耕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与此同时,针对农村文化队伍老化,文化活动形式、内容陈旧,农村文化活动也相对缺乏教材、缺乏时代的气息等问题,要注意引导队伍和创新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要变过去“送文化”为现在的“种文化”,我们不仅要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还要让它们在农村扎下根、结出果。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如农民业余管乐队、民间剧团等都是活跃在广袤农村的民办文化,我们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同时要注意引导其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正确的文化经营活动,引导其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也是一项大快人心的“民心工程”,农村新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必须要真正落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繁荣社区文化(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