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关于大学生宅现象(范文)
编辑:寂静之音 识别码:23-54886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8 22:12: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宅现象(范文)

关于大学生宅现象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常常听到宅这个词语,宅又不仅仅只是一个词,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在宅文化的影响下,宅男宅女成了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群体。他们大多都喜欢呆在寝室很少出门活动,与外界的沟通很少,经常活在自己固定的圈子中,宅文化从心理和生理上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消极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引起极大重视。

关键字:宅男宅女;大学生;大学寝室;网络

随着网络的普及,“宅男”、“宅女”已经成了早已流行的词语,也成就了一种新的特殊的生活方式。所谓“宅”,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日本出现一个名词,叫“御宅男”,御宅男专指过分沉迷于网络、漫画、游戏的人,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每月拿着丰厚的薪水,对昂贵的动漫游戏及周边产品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并有收藏癖好。而如今网络上俗称的宅男宅女,大多指那些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新新人类,多为80 后,甚至 90 后。

在网络上,一个自称“六星级宅女”的小李这样描述自己的每一天:起床,穿着睡衣开电脑,然后打游戏、看电影、看漫画,吃饭在老妈的再三催促下胡乱吃几口„„[1]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主要集中在两类人群:大学生和白领。这两类人群在“宅”的行为特征、社会生活背景及个人背景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相似性。[2]面对宅这个社会现象,我们要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宅”。“宅”字,我国古已有之,《说文解字》中说“宅,所托也”为住所、住处。从本义引申出名词“家”之意,同时,可用作动词,表示“居住”,“居于、处于某种境地”。显然,宅无法用传统词义来解释。现在,它们日益活跃在新闻中、网络中和口语中,而意义却和传统不相传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宅”词呢?[3] “宅”一词源自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出现的名词“御宅族”,由日本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 年在漫画杂志上提出,主要是指那些对动漫着迷到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 的人。而后由我国台湾地区、香港逐渐进入大陆,“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形容。[4] 大学生的“宅”主要表现为课余时间均居于室内,足不出户,渐成一种习惯性行为。调查大学生身边“宅”的程度时,14.3%的人认为很严重,51.09%的人认为较严重,认为不严重的为 26.09%,另外 8.70%的人表示不知道。有宅行为的学生已经超过了 73%,可见“宅”现象较为普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问题[5]。

一、大学生宅居现状

现阶段中国大学校园里流行一种宿舍新文化:男生打游戏,女生看电影。无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不再与精神良伴为伍,也不再热心于精彩的或刺激的娱乐活动,而是天天窝在宿舍,守着电脑、漫画,甚至只是发呆。[6] 在大学生宅男宅女的生活中,电脑网络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能达到10小时,主要是游戏、论坛、聊天、电影、网购等。网络的强大功能和丰富性,使其能够满足宅男宅女们的各个层次的需要[7]。“御宅族”的饮食睡眠极不规律,经常吃零食、泡面,叫外卖,或让舍友带饭,他们玩累了就睡会,醒了继续玩,经常昼夜颠倒。

高校“御宅族”经常自己想听的课就听,不想听的就不去,他们经常逃课,只有在点名、交作业或最后一次课才去,一般不喜欢本专业[8]。在御宅现象中,大学女生御宅程度略高于男生;高年级和低年级在“收藏癖”和“爱独处”这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前者御宅程度高于后者。[9]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大学生宅人与非宅人群体的差异性所在:

1、大学生宅人群体更擅长伪装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真实动机;

2、大学生宅人群体单位闲暇时间做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更多;

3、大学生宅人群体在网络环境中交际广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较缺乏社交活动[10]。

二、大学生“宅”的成因

大学里相对轻松的排课及寝室这个稳定的居所给大学生提供了“宅”的基础。事实上,“充足的课余时间、丰富的校园生活、美好朦胧的校园爱情”这样的大学生活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实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活只用“宅宿舍”这三个字就能完全概括。[11]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韩鹏副教授分析认为,长时间沉迷网络,导致与人交往能力下降,使得他们对人际交往恐惧、刻意回避人群,以及部分学生自身性格内向,加重了社交障碍,这是他院学生新生群体“宅一族”出现的两种可能原因。[12] 总的说来原因有三点,1.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2.部分大学生角色转化过程中的迷失。3.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定位偏差,对社会认识不足。[13]

三、宅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我们在看到互联网发展在缩小我们的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拉伸了我们的认知空间。大学生若能利用网络平台搜寻信息、扩展视野、开展调查研究、学习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适度的“宅”生活能实现个人更全面的发展。[14](一)积极影响

1、释放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压力下,宅反而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内心的压力,释放了精神。

2、带动新的消费市场,推动力社会的变革。

3、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认知空间。[15](二)消极影响

“宅”,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使大学生自由自在地生活,抛弃压力,简化了生活方式。但是,“宅”的坏处远远要大于它的好处。[16]

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期不规律和不充足的睡眠会引起睡眠周期紊乱和神经衰弱;长期饮食不规律,造成营养不均衡。[17]

2、对学业发展的影响。学业荒废,成绩下降,学习态度很悲观 [18]

3、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下降,也使得部分同学疏远现实人际沟通,冷淡处理现实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疏离了亲情,冷漠了友情。[19]

四、大学生“宅一族”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个人自觉自律

心理咨询学有一句经典的话:助人自助。作为大学生本身,真正要克服御宅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从个人角度出发加以努力。[20]大学生需加强自觉性,积极与外界沟通,逐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1]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力军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积极的人生观,并脚踏实地的向着目标去努力。[22](二)营造温馨氛围,增进情感交流 家庭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微观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23]

(三)改变生活习惯,树立积极人生观

“御宅族”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逃避现实中的挫折和压力。要弱化其过“宅”的行为,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尤为重要。要经常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及其平时的习惯。[24]

(四)社会层面的措施。

大学生“宅居”问题因其特殊性,应该受到特别关注。公众与媒体要给以客观的评价,深入了解原因,给予积极引导,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同时,社会也应该尽量多包容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使大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25]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很大冲击,加上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等,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很多高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不断上升,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以及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有意识地皮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从而使大学生“宅”现象得以好转,让大学生们都充分利用时间做一些对未来有益的事。

参考文献:

[1] 黄春芳.当代大学生的假期“宅男宅女”症.[J].才智.2009(19)[2]杨敏.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01)[3] 李 伟.“宅”词新解.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4] 柳长兴,秦 琴.大学生寝室宅居与自我期望调查———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 年第25 卷第11 期

[5] 于 游 李 勍.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6] 薛海鸣.“宅”生活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讨.山 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12期)001934 [7] 檀娟.大学生‘宅居”现象探究.商界论坛前沿探索.[8] 李 智.顾正虎.“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J].当代传播研究,2010(10).[9] 孙 洁.方双虎.大学生御宅族的人格特质研究.教育心理

[10] 刘青 李燕雯.大学生宅人群体消费心理行为特征分析与网络营销理念初探.中国外资 2013年5 [11] 李 叶 余卫宁.关于高校“宅”生活的思考.社会观察 月下 总第289期

[12] 卜雪章.浅谈我院学生新生群体“宅一族”.职校论坛.2010 年 第 19 期.[13] [18]邓 倩, 刘林沙.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宅”现象成因分析及健康引导.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成都.611756 [14] 王裙.邱洋松.关于大学生寒假“宅”现象的冷思考.高教研究.2013年2月刊

[15] 于 洋.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心理解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6] 刘梅.大学生“御宅族”现象分析及对策探索.职业教育 [17] 郑碧强,张叶云.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9] 张皓.“宅”时代下大学生沟通能力研究.教育与职业交流平台.第18期(总第 766 期)

[20] 张 洁.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社会心理科学 第26卷2011年第5-6期·应用研究·

[21] 郭秀荣, 韦迎春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青年现象.[22] 林春。积极选择还是消极逃避——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御宅族”现象解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ul.2010 第 29 卷第五期 总第 67 期

[23] 刘元元,王媛媛.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网络财富,2008,(11).[24] 邹华.探析当下大学生“宅”现象.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5]郭少东,柴书剑.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基于河南某大学新校区的问卷调查.高校辅导员学刊.第4卷第3期2012年6月.

第二篇: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宅”一族,何去何从?

——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分析

摘要:网络的发展及普及迅速催生了“御宅族”这个的群体,宅文化在全球悄然兴起,越来

越多的大学生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成为当代的“宅男宅女”。校园“宅”现象,引发大众的思考和讨论,于是,我们小组以此为调查主题,在广州各大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希望借此调查更好地了解现今大学生“宅”现象的现状、成因及其影响,进而对大学生“宅”现象进行更好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宅现象宅原因出“宅”之道

当代大学生宅现象概述

这次,我们小组主要是对广州各大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70份,回收率达100%。调查对象涵盖了大一至大四所有的年级,包含了文科、理科、工科的专业。

一.大学生对宅的定义模糊,存在矛盾

“宅男宅女”又被称为“御宅族”,是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电子游

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逾六成的学生对“宅”

是一般了解,只有27.6%的学生对宅是十分了解,55.9%的学生认为不外出

活动,一有空就窝在宿舍就算宅。近一半的学生对宅持否定态度,认为宅

不健康,会让人失去活力和动力,导致社交能力的下降,但同时也有46.5%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是一个宅男或宅女,14.1%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就是一

个宅男或宅女,只有36.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宅男或宅女,通过交互

分析(见附录),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宅”存在着矛盾的认识。这也就表

明,大学中宅现象还是普遍的,值得我们去探讨。

二.大学生“宅’现象在性别、专业、城乡、是否独生上的差异不显著

为了验证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城乡差异、是否独生之间的学生是否在“宅”

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样本进行了交互分析(见附录),结果显示,“宅”的行为在性别、专业、城乡、是否独生上的差异不明显。“宅”是一

种普遍的行为,不局限于经济的发展状态,也不是特定的人群的特定行为,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高校具有普遍的影响力。

三.生大学 “宅”现象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1.客观原因: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脑的普及。近年来,电脑不断普及,各高校的校园网络也在不断完善,为大学生的“宅”生活提供了载体。

通过调查发现,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小时以上。而在宿舍的时候,92.4%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

网络的发展是大学生“宅”现象繁衍的重要基础。现实的压力,逃避现

实是大学生选择“宅”的另一原因。调查显示,,41.2%的大学生觉得“宅”的原因是现实的压力太大。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学业,就

业,情感方面都容易遇到挫折,重重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宁愿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宿舍里尽情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暂时逃避外面世界的压力。大学宽松的课程设置和充裕的时间为大学生“宅”提供了便利。

在中国的大学里,大学对学生的管理较宽松,课程不多,且没有父母的管教,没有升学的压力,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支配自己的时间,行动自

由,不受约束。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在在宿舍,宅在自己的世

界。

2.主观原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调查发现,68.8%的大学生认为“宅”的原因是性格内向,不自信,自卑心理作怪。46.5%的大学生认为“宅”的原因人际关系差,没有朋友可以陪伴。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较

内向,不擅长与人交际,感觉到与人交流是一件困难的事,长此以往,他们便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宅”在宿舍,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

懒是大学生“宅”的另一重要原因,调查也发现。70%的大学生认为“宅”的原因是懒惰,觉得在宿舍比外出更舒服。用一些宅人自己的话说,就

是呆在宿舍就可以解决的事,干嘛还要出去呢?72.4%的大学生在宿舍

会使用QQ等聊天工具聊天,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他们足不出户就可

以与朋友交流,网上购物,满足自己的需求。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是大学

生“宅”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74.7%的大学生在宿舍时候会选择睡

觉。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迷失了自己,觉得生

活很无聊,没有什么奋斗的目标,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正好为他们“宅”

在宿舍提供了理由。

大学生“宅”现象的评价及“出宅”之道

调查发现,对于外出活动,38.2%的大学生觉得新奇且有趣,30.6%的大学

生觉得是锻炼的好机会,只有10%的大学生觉得无聊、很累。而在外出活

动的原因时,56.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外出活动的原因是自己需要,74.1%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拒绝外出活动是因为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认为“宅”

有很大好处的只占2.4%,37.1的大学生认为“宅”没有好处。对学校里的“宅男宅女”,大家评价褒贬不一,我们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在正确的看待“宅”的基础上“宅”,既能“宅”出水平,“宅”出精彩。又能随

时做好“出宅”的准备。

一. 大学生“宅”现象是当今大学生群体寻求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新方

式,应正确看待“宅”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追求也不尽相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宅”现象是各

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今大学生群体追求自我,实现

自我的一种方式,本身无可厚非。大学生通过“宅”这种特有的方式,在网络世界中舒缓压力,寻求快乐。更大限度的获取各种资讯、资源,在自己热衷的事物上,专心致志,努力探求。我们不能把“宅”完全等

同于是一种消极的避世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了解“宅”一族,让“宅”

向着良性发展。

二.目前“宅”现象大多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应适当的引导。

大多数大学生“宅”在宿舍,不出外锻炼,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会让

很多大学生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引发诸如肥胖、近视、腰椎病

等,不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再者,长久“宅”在宿舍,缺乏与人面

对面的交流沟通,会使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大大下

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对此,学校应加强引导。首先,学校应多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帮助“宅”一

族走出宿舍。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交流会,或请一些专家来开展关于

大学生生活规划、大学生就业与人生规划等的座谈会,鼓励学生多与外

界接触,必要时,也可采取强制的形式;再者,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素

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大学生

要走出宿舍,走进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学校应成立一些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正视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

三.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明确的目标

现在很多大学生,整天无所事事,被动的生活,学习。大部分“宅”一族在宿舍只是看看电影,玩玩游戏,对生活没有热情,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大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目标。每个人内心都装有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细细地聆听内心的呼唤,做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这样,即使是面对网络,大学生也能更加合理地利用,给自己安排适当的上网时间,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罗非曾说过,“作为大学生,把自己‘宅’起来是不合适的。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的‘宅’的行为不好。各种行为方式,只要不影响他人,又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人的心理、性格、能力的培养,有一部分是在青年到中年时期完成的。大学生如果过早把自己‘宅’了起来,那么,他可能永远丧失了利用大学这种当代中国青年可以进行群体社交活动的重大场合的机遇,这对于心理和性格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最后,我们希望此次的调查分析,能引起有关学校及其学生的重视,正确的看待“宅”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宅”一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既能有选择的“宅”,“宅”的有思想,又能够随时出“宅”,融入社会。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宅”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宅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目的:让人们了解大学中宅男宅女现象产生的缘由及其他 形式:做访问,问卷调查

地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及周边大学

组织者:徐方超(10级会展设计专业)学号:2010050107045

在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宅”着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真像我们想的那样隐蔽吗?我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二.我们的调查研究

1.我们在教育超市进行了采访,56%的同学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

2.我们在孔子路进行了调查,在我们对路人的询问中,大部分人认为互联网的便捷,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因此导致出现了大学中宅男宅女现象。半数的人认为宅并没有什么危害,也有人认为宅会使宅人们的交际能力下降。

3.我去了新华书店,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但关于宅男宅女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

4.为了摆脱困难,我利用网络进行了研究。在网上我们查找了更多关于宅男宅女的资料,使我们对“宅人”现象有了更为深刻印象的认识。

四.“宅”的来源

“宅男”一词来自台湾,是日语“御宅男”的简称。进入台湾后,“御宅男”被简称为“宅男”或昵称为“阿宅”,并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语义渐趋中性,泛指痴迷于网络、整天待在家中或宿舍上网的男性。近年来,“宅男”一词从台湾传播到大陆,语义进一步泛化,指整天待在家中,不出门、不修边幅的男性,成为网络媒体比较时尚的词语.五.大学生“宅男宅女”的特点

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也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在宿舍无外乎睡觉、上网。他们除了睡觉电脑几乎都开着,聊天、逛论坛、看网页、打游戏、写博客、看视频„„即使没事做也要挂在网上。他们饮食不规律,常吃零食、泡面,或让同学带饭。也有人“宅”在网吧,饿了叫外卖或在网吧买泡面,困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特别是大四生和研究生,经常没课,自我要求低一些,很容易宅。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学习要通过电脑完成,所以经常坐在电脑前不动弹。在大学食堂,经常可见穿着拖鞋睡衣、头发散乱的学生去打饭。这种宅的状态不仅在学校,还延续到家中。很多大学生寒暑假也宅在家里,不用上课、写作业,不用担心吃饭,宅的心安理得。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躲进自己的房间,甚至很少与父母交流。

六.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

大学生“宅一族”的生活往往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这也是他们呆在室内不愿出来的主原因。首先,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论坛上与网友交流,通过qq等聊天工具与朋友联系,以写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还可以在网上购物、订餐,使生活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其次,网络游戏的巨大吸引力。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因网游聚在一起,游戏过程中的交流、竞争、刺激,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愉悦和成就感,在许多大学生眼中,它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全新的世界。

(2)、大学生闲暇时间相对充裕和自由

首先深究现在大学生上课现状,很多大学生反应课程内容乏味,难以和实际相联系。而且大学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这给大学生逃课“宅”在宿舍提供了理由;其次,现在大学管理制度松弛,学生考核全用分数说话,考核内容单

一、死板,从而使很多同学即使平时缺课,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也能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宅”在宿舍,因此使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

2、主观原因

1.“懒”

用“宅人”自己的话讲。“只是懒得动而已”。他们懒得出门,觉得奔波的生活很令人疲惫,又有幸赶上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万象,与朋友沟通交流,甚至可以通过网购获得他们想要的任何商品,于是网络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他们认为“宅”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生活的步骤,何乐而不为呢?.缺乏奋斗的目标

每个大学生在高中时期,都积极努力学习,希望有一个更高的分数,考一个更好的大学。而进入大学,如果没有对人生做好规划,没有一个清晰、坚定、明确的目标,就会感到无事可做,毫无动力。而每个人都有惰性,懒惰是人之常情,刚开始是出于偏好舒适,懒散,享乐,可一旦养成习惯,再想要提起干劲来都会觉得力不从心,渐渐的人也会变得淡漠,消极,丧失斗志。于是便成为了宅男宅女。

3.逃避压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如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下遭受挫折和打击。面对逆境,有的人相信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奋斗改变

命运,选择直面而上;而有的人浑浑噩噩,却选择了逃避。“宅”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避难所”。

七.“宅居”现象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针对“宅”对大学生生活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会导致交际狭隘,55%左右的学生认为会导致个人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下降,39%的学生认为会产生生活障碍、影响生活质量。而只有28%的学生认为“宅居”是缓解压力,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对大学生会造成如下影响:

1.影响身体健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依赖于“宅”,喜欢将自我封闭起来呆在家里。但不规律的饮食、睡眠以及缺乏运动,让“宅男宅女”们也感到自己身体状况已趋向于亚健康。身材走形,不爱运动。对健壮的人心存嘲讽,对肌肉和力量心存恐惧。崇尚中性美和病态美。又会表现出病态的固执。这样就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弱不禁风,另一方面又偶尔会有惊人之举.2.影响学业

有些同学经常“宅居”寝室而不去上课.就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时间,从而耽误他们的学业。有些同学为了宅在宿舍部分人选择逃课,长时间的沉迷网络必然是大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致使他们耽误学习,甚至荒废学业。同时网络具有很大诱惑性,网络中没有压力,没有约束,长时间的网络活动会使他们忘记现实、忘记自我、忘记学业。这些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今后发展皆有弊无利。

3.影响人际关系

“宅居”限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减少了文娱社团活动,即便是在BBS上闲逛,大多数时候。他们也是处于“隐身”状态。长此以往,“宅人”们便逐渐不喜欢人际交往。交际能力下降,与社会联系减弱。从而使他们易形成性格孤僻冷漠等不良心理与人格特征,同时焦虑、孤独、抑郁、等负情绪的增加也容易使他们逃避现实、感情淡薄、社会退缩,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八.关于“宅”现象的相关建议

对于大学校园里“宅男宅女”的现象的出现已不是稀奇的事情了,而对高校里出现的“宅”一族,师生评价褒贬不一。总之,对于这种现象,大家的看法各不尽相同。我认为,作为大学生,长期缺乏与人交往,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自身的发展,因此我提出了我们对“宅男宅女”们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合理使用电脑,参加实践活动

“宅生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的状态.对任何人而言,这都绝对不是最终的生活目标。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有着种种对生活的期待和渴求,试着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慢慢激发起改变的愿望,宅男宅女们要相信自己是可以而且有能力改变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吧!大多数“宅男宅女”呆在自己的宿舍里大部分时问是用在电脑上的,把电脑当作寄托,在不断的上网中依赖起网络。所以在利用网络上把握好其中的度十分必要。

必须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这样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二)学校多开展各类活动,帮助学生走出“宅居”生活

在帮助大学生走出“宅”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扮演起帮助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学校有责任为学生们营造出积极的且有活力的生活氛围。学校可以多请专家来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生活规划、大学生就业与人生规划、网络的现代价值与使用等相关主题的讲座与座谈会;也可实施一些适度的旦有强制性的措施,诸如:提出勿过多上网的要求,要求学生更多地去亲身参加活动等等。

九.对”宅男宅女”的看法

1大家对”宅男宅女”的看法

“宅男宅女”的现象应该被关注,而不是去担忧。宅人的出现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是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是多元化的。每一种文化的产生有他的背后深刻的内涵。宅人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他,去研究宅人们的内心状况,并对消极的部分及时给予指正纠正。中国的宅男宅女的数量上升已经成为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家的身边也许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宅人。但是如果宅南宅女达到一定的数量,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我对宅男宅女的看法

大学生是宅男宅女的典型代表,我们太安逸的生活给了我们宅的条件,宅的空间。我们美其名曰接受高等教育来到园林般的校园,我们每天只需上几节课便早早回宿舍,学校的食堂,小卖部,外卖永远为我们开放,我们接着学习的名义早早配置了电脑,我们的父母省吃俭用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生活费。我们走进了宿舍,走进了网络世界,体验着我们所谓舒适的宅男宅女生活。我们现在很安心自在的宅,当出了大学门,我们能骄傲的说我们大学到底收获了什么吗?难道是我们为我们没挂科自豪,还是为我们的宿舍的宅生活而骄傲呢?恐怕到找工作的时候我们真的会被用人单位排挤在门外,回家做一次真正的宅人了吧。

梁启超先生的孙子梁从诫先生说:“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大学的“宅”生活确实过着很安逸,但在这种安逸下我们也应该试着想想我们为什么不用另一种方式。我们是只能仅仅宅在宿舍,守在电脑旁,我们还可以宅在图书馆,宅在自习室。

生命时间屈指可数,有意义的生命时间更是寥寥无几。我们不要越宅越窄,我们要在”宅”中学会去摘,摘下充满知识的星星,摘下孕育智慧的果实,摘下我们支持我们未来的目标,摘下最宝贵的学习时光,摘下我们无悔的青春。参考文献

[ 1] 吴荇.中国闪现闷居一族: 宅男宅女是怎样炼成的.[2]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你有“御宅”倾向吗? [冈田斗司夫《御宅学入门》..1996.5《聚焦“宅世代”中国宅男宅女研究报告》GroupM Knewledg Center 群邑智库.[3]陆华杰.“宅男宅女”叩问校园文化.

[4] 安莉.”宅男宅女宅”生活

第四篇:关于在校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问卷

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问卷近年来,“宅”现象在高校日益盛行,尤其是大学生。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本次调查严格遵循《统计法》的要求进行,不用填写姓名,我们将对您的问卷进行严格保密,所有答案只用作相关调查使用。衷心感谢您的帮助!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认为您是宅男(宅女)吗?()

A、非常宅B、有点宅C、一点都不宅

4、您认为您宅的主要原因是()

A、依赖电脑B、交际圈小C、功课多没时间玩

D、习惯自己的圈子E、其他

5、您怎么安排您课余时间?()

A、学习B、户外活动C、打工

D、在宿舍玩电脑E、其他

6、您使用电脑的频率是?()

A、经常B、一般C、偶尔D、从未

7、您每周运动时间是?()

A、2小时以下B、2-4小时C、4-6小时D、6小时以上

8、您的专业课任务繁重吗?()

A、很繁重B、繁重C、清闲D、很清闲E、一般

9、您是否内向?()?

A、很内向B、有点内向C、外向D、很外向E、一般

10、您的交际圈如何?()

A、很广泛且相处的也很好B、很广泛且相处很一般

C、很窄且有知心朋友D、很窄没有什么好朋友

11、您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吗?

A、很积极参加B、经常参加C、偶尔参加D、从未参加

12、您认为大学生宅有什么好处?

A、剩余分配时间多B、足不出户便可以掌握世界信息

C、放松身心D、没有好处E其他

13、您认为宅对大学生的坏处?()

A、交际能力下降B、疏远身边的人C、生活懒散

D、没有坏处E、其他

14、您赞同宅?(多选)()

A、赞同B、不赞同

感谢您的支持!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

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

“大一按兵不动,大二蠢蠢欲动,大三全面出动,大四个个反动,”近期,这句调侃恋爱现象的俏皮话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原来,临近毕业的校园悄然出现了一对对大四“拖友”。不少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四学生基于填补大学生活空白、满足虚荣心等种种原因,在最后的大学时光里匆匆开始了恋爱生活。

在随机调查的10位单身男生和10位单身女生中,有7位男生和5位女生希望能在毕业前找个对象。其中4位男生和3位女生表示会为此降低择偶标准。对此,高校学生处的老师们认为,大学生活应以学业为重点,对一些不太健康的恋爱观,学校会对此加强引导。至于为了排遣寂寞而谈恋爱的做法,那就更加不可取。

一、对女大学生应及早进行恋爱观方面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1.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

首先,肯定大学生谈恋爱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女大学生在校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上的青年正处在青春期后期,性发育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朋友。

其次,正确看待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恋爱现象。一般都认为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最超脱功利因素的、最纯洁的感情,现实是这样吗?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

第三,恋爱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吗?也许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因人而异,随缘随份。爱情不同于其他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正的爱情是值得珍惜,应该好好把握的,但不是在求学期间一定可以遇到的。有些同学在校期间谈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找不到爱的感觉,这是因为爱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普遍现象。相反如果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恐怕会被当作圣人或是怪物。(如今这个社会中圣人和怪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我记得最多也就是十年前,大学的恋爱现象还处在半地下状态。在校园里搂搂抱抱现象还极为少见。而如今很多大学已经成为了恋爱园地,一到夜晚人头镩动,莺呢燕语之声不绝于耳。感觉是公园下了班,恋爱的人们都跑学校来了,不仅环境良好,而且还剩了门票钱。学校附近的旅馆,民房更成了学生们学习之余的休闲之天堂。

按道理来说大学生谈恋爱是合情合理的事,可如今合理变成了真理。人人都趋之若骛。如某君落后于人必为耻笑的之对象;“大学四年没谈恋爱,你都干嘛去了”。仿若谈恋爱是大学必修的课程,不通过就不算是合格毕业生。(当然还要学习蛮夷之文字,谓之考四级)这就有违大学教育的本意。

本人以为大学生恋爱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下面就逐一对此现象进行剖析。

一:很多高校已经逐渐向产业化进发,无暇顾再及学风和学生的道德教育。

想必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大学不过是学几门和实际没太大关系的课程,再把夷文的四级通过,就能轻松拿到文凭。既然文凭可以轻松拿到就没有必要认真学。既然课程无用教授们也就懒的教。于是学生就把时间用在恋爱上,教授就把精力花在赚钱上。

记得有一位知名教授给我们补课(MBA)此老头也真厉害,从早上到晚上一讲就是一天,最后连嗓子都哑了。据说此君今早才从北京赶来,上完课还要连夜坐飞机赶往另外一个城市,明天还要再一天的课。由此可以想见他有多少时间放在自己学生身上。

上梁不正下梁歪,连专家都如此那普通教授就更不把教书育人当回事了。现在不都在提倡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提高么?所以“教育”也就成了“自育”。最后衍变成“自娱”。没有导师约束,经过十年寒窗的学子当然高兴。只要给文凭也乐得自娱自乐。恋爱也就成了最好的消遣方法。大学既有公园的气息,又透着文化的内涵。真可谓“地利”。

二:很多大学的学生素质普遍下降

以前的大学较为封闭。学生大多也是经过十年寒窗而被提拔起来的“苦行僧”偶有几个聪慧之人也不敢兴风作浪。如今很多院校为了增加收入,大办各类成人教育和辅导班。加之大学不断扩招,各色人等充斥校园。少数的几个“苦行僧”也都想做“hua和尚”了。

现在不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么?那么老乡会,联谊寝室自然成了很好的实践项目。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大家有正值少年,意气风,加之周围灼热之气氛,必然会擦出火花。星星之活尚且可以燎原,更何况是干柴烈火。况且如今有众多好事之人煽风点火,喜为别人牵线搭桥。更有好事之人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作风:“传,帮,带”把自己毕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传给未经开化之同道。传道之人滔滔不绝,口沫四溅,颇有大师风采。听颂之人目瞪口呆,深感自己认识之浅薄。于是立即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时不时还要和同样追求真理之人探讨一番。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少走弯路。学校有这么多好事之人,谓之“人和”。

三:一些低级趣味文化逐渐占据大学校园

上面已经提到学校和教授只想着赚钱。这就导致在学校硬件,特别是书籍和仪器方面投入甚少。一些好学之士无书可读,无实验可做,加之素质不高的学生大量涌入,导师又不加以灌输正确的审美情趣,这一切都促使了校园文化逐渐走向低级趣味。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求爱海报堂而皇之的挂在食堂门口。围观者不以为耻,反而津津乐道,赞此君果敢。某日回到母校看到海报张贴栏里大多是一些电影,录象的宣传画。大块裸露的鲜肉血淋淋的占据着人们的视野。曾几何时这里是学术论坛,和报告会的天下(大家也许都已经不记得了)更可笑的是一些专家提出要把性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他们也太小看如今的大学生了,他们无论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要比那些专家深厚的多)

本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也无可厚非,可是正经的课没什么内容,反到在性方面大谈特谈都不正常了。更有甚者,某大学还大费周折的弄来和某器官般粗细的钢管,用来教学生们如何使用避孕套。这就好像是在给同学们一个暗示:大胆实践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写到这我想起了山东大学为了向丁肇中先生献媚,竟然在文化长廊里展出丁肇中父亲的生平事迹。真佩服他们竟有办法搜集到如此稀有之物,一定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在老夫子的故里,中国的一流大学都有此等风气,更何况一般的大学。大学校园有如此之风气可谓给恋爱创造了“天时”

四:上大学已经成为了一项投资,大学已经不再是学术和研究者的天堂了。

六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不被奴役

五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的独立

四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的强大

二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能够富有

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出人头地

如今大学的收费逐年提高,一些热门专业的一年学费已经突破五位数,大学教育已经从学习知识转变成了一项投资。既然是投资当然就要有回报。所以文学,历史,物理,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已经成了冷们专业。不是迫不得已没有愿意上的。可是如今所谓热门的经济学,计算机专业又大多和实际脱节,上了也白上。加之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就使很多学生有了受骗上当的感觉。潜心钻研的人少了,拜金的人自然就多了。有些学生就提前开始社会实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收回投资。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如今每逢周末,一些大学门口就会停上一排豪华房车。上车之人各个如同选美回来的佳丽,且不说那一套学

生无法拥有的名牌服饰,单看那趾高气昂的气势就足以让普通学生汗颜。我的一位生意朋友曾和我说:现在只有低等商人才跑酒吧歌厅,有些层次的都在大学里找,完事了还和你聊聊哲学什么的,甭儿有情调。学生还会相互介绍,想认识我们的还真不少。如今一些大学生竟沦落到如此地步,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为了钱。当然教授可以出卖知识赚钱,学生进入社交场合也不足为怪。反正投资就是为了回报。

一、应尽早对女大学生进行恋爱观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由于现在谈恋爱的大学生越来越趋于低年级化,所以学校最好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以便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开始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

新入学的女大学生,除了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之外,对爱情也充满了向往。这时,首先应该让她们对“我应不应该谈恋爱”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实践,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引导的:

首先,应肯定大学生谈恋爱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女大学生在校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上的青年正处在青春期后期,性发育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友。据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每次大学生都把“身心成熟的需要”作为在校期间谈恋爱的首要原因;而大学校园特有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也给男女同学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氛围;再加上大学生远离父母,没有直接的约束以及受到同伴和高年级同学谈恋爱的影响等,这都为大学生谈恋爱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些因素使得,爱情成为许多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重要部分。

其次,正确看待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恋爱现象。一般人都认为,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最超脱功利因素的、最纯洁的感情。现实真是这样吗?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有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包括孤独、寂寞、好奇、获得经验、证明自己魅力、追赶潮流等。[1]不正确的动机必然导致不健康的爱情,是注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的,有时还有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所以,在思考“我应不应该谈恋爱”之前,应该首先判断谈恋爱的动机,不是出于爱情的恋爱自然是不提倡的。

第三,恋爱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吗?也许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因人而异,随缘随份。爱情不同于其他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的爱情是值得珍惜,应该好好把握的,但不是在求学期间就一定可以遇到的。有些同学在校期间谈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找不到爱的感觉,这是因为爱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轻易地去谈恋爱,反而会损伤自己爱的能力。

(二)爱情的内涵

爱情是什么?有些女同学认为,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糊

里糊涂的爱”。爱情虽然具有盲目性的特征,但女大学生应该尽量理智地把握它,而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真正的爱情,是指男女双方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由相互倾慕到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强烈的专一的感情现象。”[2]

首先,一个人要获得真正的爱情,必须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对象。当自己爱上一个人时,也必须明确自己爱上了对方的哪些东西。应该考虑自己是否对对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他的价值观有什么特点,他值不值得信赖,两个人在生活上能不能合作,遇到困难时能不能同甘共苦,发生矛盾时能不能互相谅解等,这些其实都是建立在有无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恋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了解、相互磨合的过程,是一个从友谊到爱情转变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打几个电话”、“看几场电影”就能搞掂的。只有在恋爱中保持一定的理智,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才能保证在恋爱中少走弯路。相反,盲目地谈恋爱,或者只图对方“举止潇洒”,就一见钟情的恋爱,往往会遇到挫折。

第二,爱情不是被爱,而是互爱。即使男女双方遭遇了爱情,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爱的能力。弗洛姆在谈论爱情时,特意区分了童稚之爱和成熟的爱。他指出,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3](p20)但是,一些女大学生恰恰把爱的问题看成是“被爱”的问题,于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变得可爱,想通过改善自己的外表形象,增加自己的女性气

质,来吸引异性的目光,使别人来追求自己、爱自己。真正的爱情,应首先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第三,爱情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恋爱双方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 [4] 有些女同学被别人追求时,只愿意享受被人捧着的感觉,从不会真心地去关心对方。例如有些同学在回答“为什么谈恋爱”时,说“有人在逛街时给自己提包”、“下雨时给自己打伞”等;也有的同学随意更换对象,不考虑对方的感受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情所应有的态度。

第四,爱情的发展必然会渴望能够和对方终身相伴。现在,在大学生中流行着“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一朝拥有”的顺口溜,这一方面反映了由于大学生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许多校园恋爱是无结果的;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观点的流行,也容易造成一些同学只为追求一时的感情寄托而游戏人生、滥施情感。更有些同学知道大学恋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就抱着获取经验的态度来谈恋爱,但是为了获取经验而去谈的恋爱,要么不是真正的爱情,要么肯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首先,爱情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应该是学习,而不是谈情说爱。随着近年来大学不断地扩招,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现实就业中对女性的歧视,这些都对女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学生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开发智力、提高能力、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以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而有些同学谈了恋爱后,不思茶饭,更不思学习,这就是本末倒置了。理智的爱情应该能够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健康的爱情应该能够促进双方学业的进步。

其次,爱情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女同学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谈恋爱后,迅速从集体生活中脱离出来,陷入狭小的“两人世界”中,对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而一旦失恋,便一蹶不振,甚至轻生。例如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自杀事件中,许多就是因为恋爱受挫而丧失了对人生的兴趣。这不仅反映了现在的大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也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包括对己、对人、对父母的责任感。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追求爱情,人生中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值得珍惜的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第三,爱情和事业的关系。爱情不是永远浪漫的,终究要回归现实。爱情和婚姻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到底是“干得好”重要,还是“嫁得好”重要?事业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自尊、自信,也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没有事业的爱情是苍白的、空洞的;而有事业作奠基的爱情是坚实的、牢固的。相爱的双方,不能

只管眼前的欢乐,要放眼未来,早作计划,互相支持,给爱情打造一个可能的“归宿”,这样才不至于因为毕业而面临“劳燕分飞”的无奈结局。

(四)培养良好的恋爱道德意识

恋爱虽然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然要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舆论的约束。

首先,恋爱双方一定要彼此真诚。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故意隐瞒,或者欺骗对方。这样换来的爱情是先天不足的,是自私的,也是不道德的。作为女大学生,一方面要真诚对人,以真心换真心;另一方面在与不熟悉、不了解的人相处时,一定要谨慎,不能被表面迷惑、受骗上当。现在,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据贵州大学对500名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网上交友和网上恋爱是大学生在网上最感兴趣的两个主题。[5]而有些不良用心的人就是利用网络来欺骗大学生的感情,达到各种目的的,所以,作为女大学生,在和网友接触、交往时,更要小心,对于网恋不要有太多的幻想。

第二,严肃对待爱情,不能朝秦暮楚、玩弄别人的感情。当自己确实接受不了对方的感情时,一定要及早向对方讲明,不能含糊其词,使别人心存幻想。有些女同学,为了扩大选择,“脚踩几条船”,在感情问题上游移不定,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而应当尽快作出选择。而一旦和对方确定了恋爱关系,就应该认真对待,不能轻易见异思迁。

第三,不充当“第三者”。有些女大学生喜欢成熟的男性,不仅爱上不该爱的人,而且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为了追求所谓的爱情,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行为后果,结果成为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害人又害己。

第四,讲究恋爱行为的健康与文明。热恋中的情人,行为亲昵无可非议,但关键是要注意场合。在有些大学饭堂里贴出了“不准相互喂饭”的标语后,又有大学生向学校建议设立“情侣教室”,以避免其他同学学习时,受一些大学生情侣的“情不自禁”行为影响的尴尬。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原本美好的爱情却成了让他人反感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谈到:“一个人把应当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秘的、不可侵犯的感情拿出来示众,是一种愚蠢的和下流的行为。”[4]作为女大学生,应该注意在公共场合要自尊自爱、自我克制,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别人。此外,对婚前性行为,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怎样正确对待婚前性行为。在讨论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正是通过争论,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分析婚前性行为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因为作为女性,通常是一些不良后果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无论赞成还是不赞成,都应该注意保护好自身不受伤害。

第五,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尤其是失恋。每个谈恋爱的人都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成熟度,因为任何恋爱都包含着失恋的可能性。随着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比例的升高,经历失恋痛苦的学生也必然越来越多。

失恋后不管是伤害自己还是伤害别人,都是极端愚蠢的做法。失恋同时也是培养一个人成熟性的难得的机会,要从失恋中走出来,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对自己、对他人的强烈的责任心来支持,更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来引导。

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气氛(一)丰富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把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道德、法制等蕴涵其中,起到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热情,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既不会在课余时间觉得寂寞、无聊和苦闷,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笔者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出生机勃勃、稳步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无疑将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学校各级部门,特别是各系领导、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管理制度,定期考勤,对学生中出现的无故夜不归宿、留宿异性、旷课等不同程度的违纪违规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理。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外部约束学生,避免发生不恰当的恋爱行为。

(三)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和引导

当学生在恋爱问题上遇到困惑和挫折时,要能够及时地给予她们帮助,这是非常重要的。咨询员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谈,在取得学生的信任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问题,摆正爱情的位置,帮助学生疏导不良的情绪,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总之,积极的、健康的爱情有助于丰富女大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促进女大学生对自我各方面的提高和完善,反之,消极的、不健康的爱情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而帮助女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学会协调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不仅是恋爱成功、婚姻幸福的必要保证,也是女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前提。因此,对于女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同时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加以正确引导,这是应对结婚禁令解除的根本途径。

关于大学生宅现象(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