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张维庆在中国(大兴安岭)低碳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23-58592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9 03:48: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张维庆在中国(大兴安岭)低碳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在中国(大兴安岭)低碳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张维庆

(2010年8月13日)

尊敬的陈宗兴副主席、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由黑龙江省政协、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农工民主党中央共同主办的中国(大兴安岭)低碳经济论坛,今天在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向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问候!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阶段之后,最终必将走向生态文明的更高发展阶段。近三百年工业文明的历史,既创造了空前规模的社会生产力,也导致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目前,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今年,遍及全球的极端气候所造成的灾害和损失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去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上,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以积极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政府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下,积极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以实现互利共赢为目标,提出了二氧化碳自主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还有1.5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区域、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我国能源对外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局部地区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我国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任务艰巨,面临着发展空间受限,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挑战下,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推进技术创新创造新的机遇。

中国政府将积极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这是对世界的承诺,也是对我们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既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选择,也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真正提高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必须坚决改变单纯追求GDP的发展导向,必须坚决纠正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及考核政绩的方式,必须坚决扭转对自然资源贪婪索取的行为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都将是革命性的转变。设有这一根本性的变革,发展绿色经济只会成为空洞的口号。近年来,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约束性目标有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中国人民受益,也是对建设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做出的重要贡献。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部署发展低碳经济。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国家最大的木材生产供应基地,在历史上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木材等原材料,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对遏制东北和华北地区气候非正常变化,维护我国东北地区农牧业健康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生态屏障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兴安岭地区响应国家号召,为保护好生态屏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接续产业,为林区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广大林业工人牺牲个人利益,克服各种困难,从伐木人转变为护林人,为再造山川秀美的大兴安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今天,大兴安岭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生态和区位优势,走低碳发展道路,必将在应对气候变化、增加森林碳汇、发展清洁能源、保障国家生态屏障安全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为改变资源依赖型经济现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生态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历史机遇。当然,大兴安岭地区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和省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希望大兴安岭地区能够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为理念,坚持立足长远、脚踏实地、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区域资源,努力打造大兴安岭地区低碳、绿色、生态的品牌价值,大力发展以低碳产业为核心、以林业碳汇和低碳技术为特色、以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为基础、以低碳化能力提升和低碳经济重点示范项目为支撑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格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和新模式,为全国林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可资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女士们、先生们!

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成立以来,一直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委员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参政议政、履行职能的重要工作之一。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我们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了“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论坛,哥本哈根会议落幕后不久,又与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共同主办了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态势分析会。通过论坛会议等,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积极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今年,委员会还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题调研。此外,委员会所开展的水电可持续发展、绿色矿业、建筑节能、清洁能源发展等专题调研,也从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人资环委也十分关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展,2009年就大兴安岭建设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开展调研并积极呼吁,今年又就大兴安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今后,我们还将持续关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展,为保护好和发展好国家的绿色屏障积极建言献策。

谢谢大家!

第二篇:23、大兴安岭低碳经济论坛0511

首届中国漠河低碳经济论坛

(策划草案)

一、论坛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来临,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低碳经济理念已进一步深入人心,全国许多地方已着手为发展低碳经济布局谋篇。大兴安岭地区依托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志在建设全国乃至国际领先的低碳经济示范区。

为了深入研究和展望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建立地方区域经济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有效对接的理论平台,构建地方发展低碳经济实践需求与高层理论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机制,享受专家学者思想成果和企业家经验,捕捉发展低碳产业及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机会和信息,取得大兴安岭在发展低碳经济上的话语权,扩大大兴安岭在全国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主动承担起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障区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大兴安岭地区主动发起“中国漠河低碳经济论坛”。

二、论坛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中国漠河低碳经济论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符合黑龙江省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大兴安岭地区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背景下,将对大兴安岭发展低碳产业起到助推作用。借此论坛机遇,以漠河为支点,将大兴安岭打造成紧随海南、大连的中国第三大论坛举办地,迅速提升国际影响力,以论坛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论坛目的:

通过论坛成果和舆论宣传,取得大兴安岭地区在全国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因其独特的区域优势而具有的话语权,扩大大兴安岭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力,为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造势,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方面、理论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家对大兴安岭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和支持,并寻求与有关方面的合作。

四、论坛宗旨:

搭建全国低碳经济发展交流平台,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和产业结构,展示低碳技术和产品,为各地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五、论坛名称

中国漠河低碳经济论坛

选用这个名称,表明论坛是国内的,举办的地点在漠河,以大兴安岭地区区域经济优势为依托,以中国最北端城市为号召力,论坛讨论交流的内容是低碳经济。

六、论坛主题

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文化、低碳责任 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生态文明

这个主题表明,本次论坛涉及低碳经济的各个方面,凡属低碳经济范畴内的主要问题,均可在论坛上阐述。

在这个主题下,设立若干具体论题,如低碳经济的内涵、国内外低碳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发展低碳经济机制、碳汇交易展望等等。

七、论坛地点、时间

地点:黑龙江大兴安岭漠河

时间:2010年7月22日—24日

八、论坛的主办及承办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环资司

国家林业局林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全国政协人口环资委

政协黑龙江省委

承办单位:大兴安岭地委

大兴安岭行政公署

协办单位:中国经济报刊协会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华声国际记者俱乐部

九、媒体支持:

人民日报 中央电视台 新华社 经济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经济参考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世界新闻报 中国企业报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产经新闻报 中国经济时报 黑龙江省电视台 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 黑龙江日报 新华网 人民网 凤凰网 搜狐网 华媒网 国际在线 第一视频

特邀海外驻华新闻机构

十、论坛拟邀请领导、嘉宾和参会人员

论坛规模拟定为400人,包括领导、专家学者、各地政府官员、投资公司、高科技企业、新闻媒体。

(一)各级领导:

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忠禹

全国政协人口环资委副主任 马国良(温克刚)黑龙江省省长 栗战书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王巨禄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会长 冯并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赵家荣(副司长

李静)

国家林业局林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刘东生

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副司长李远)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宏广

(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家华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陈少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资所

倪红日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世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所所长齐晔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陈吕军 同济大学教授 龙惟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其励

(三)拟邀请相关城市(包括市领导、发改委、旅游局、文化局等部门)北京市 上海市 三亚市 厦门市 成都市 南昌市 保定市 杭州市 北海市 中山市 天津市 太原市 日照市 洛阳市

(四)投资公司及高科技企业(待定)

(五)新闻媒体(所有媒体支持单位)

十一、论坛形式

论坛以演讲为主要形式,将穿插对话与研讨。论坛结束后出版相关论文集。在论坛举办期间,大兴安岭地区将主动向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请教,请他们为大兴安岭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出谋划策,对大兴安岭发展低碳经济规划提出意见,并安排与专家学者对话,听取意见,谋求评点。

十二、论坛主要议题:

1.低碳经济区域规划 低碳经济与区域发展规划

2.国际国内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3.低碳区域评论标准及体系 低碳区域的标准与体系建设 4.低碳技术研发及产品应用

5.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定位

6.低碳经济与生活消费观念的改变(革命)7.低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十三、论坛日程安排(7月22日—24日)

会议报到时间:7月21日——22日下午4点,会务费每人3000元,不含往返交通费用,但包括在当地调研考察的费用。

(一)首届中国漠河低碳经济论坛开幕晚宴

时间: 2010 年 7月 22 日 18时——21时 地 点:漠河XX会议中心(酒店)主持人:徐俐(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开幕致辞: 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王巨禄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书记 李海涛

晚宴、文艺演出(可外请演出艺人或由当地民族艺术团体进行演出)

(二)首届中国漠河低碳经济论坛演讲

时间: 2010 年 7月 23 日 9点——12点 地 点:漠河XX会议中心(酒店)主持人:徐俐(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领导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忠禹

全国政协人口环资委副主任 马国良

十四、论坛领导组织机构 论坛成立领导机构,由主办、承办、协办方共同组成,负责大事的决策与协调。

论坛设组委会,设置如下:

主席:王巨禄(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主席)副主席:李海涛(中共大兴安岭地委书记)

冯并(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执行副主席:单增庆(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

岳君(黑龙江省政协大兴安岭地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任鹏宇(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

华声传媒控制集团董事长)秘书长:任鹏宇

成立五个工作机构: 1.秘书处:

负责起草制定论坛相关方案、文件,报请领导批准;负责邀请重要领导和嘉宾;负责协调召集组委会成员会议;负责审核论坛流程,督办各个环节工作进展。

负责人: XXX 成员:XXX XXX XXX 2.外联招商组

负责对外发送邀请函,联络确定参会人员,并对外招商。负责人: XXX 成员:XXX XXX XXX 3.会务组

负责会议全程的接待工作,包括住宿、就餐、往返交通订票、当地调研考察的组织安排;负责会场布置、协调,文艺演出。

负责人: XXX 成员:XXX XXX XXX 4.宣传组

负责论坛前期、中期、后期的全面对外宣传工作,协调组织参会媒体进行策划报道,拟定新闻通稿;负责论坛官网的设计、制作和维护;负责大兴安岭地区形象画册的设计和印制;负责论坛会刊或文集的制作。

负责人: XXX 成员:XXX XXX XXX 5.后勤组

负责当地交通;负责会议采购和礼品;负责参会领导和所有人员的安全保障。负责人: XXX 成员:XXX XXX XXX

十五、论坛宣传传播计划

为使本次论坛更具关注与影响力,同时带动赞助合作伙伴的品牌形象推广,采用以下形式和计划进行传播。

(一)官网宣传。制作首届中国漠河低碳经济论坛官网,在官网中介绍本次论坛内容,介绍大兴安岭自然情况和经济发展,漠河当地旅游资源、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官网可与一些知名网站进行链接推广,重点宣传期为论坛召开前后的三个月,长年维护更新,延续至第二届、第三届论坛。

官网还可承担参会人员网络报名、回执、确认工作,并在官网发起网友低碳漠河行活动(包括低碳摄影、低碳旅游等),为论坛宣传造势。

(二)主题广告宣传。

在主流平面媒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世界新闻报》投放论坛主题广告。宣传期为论坛召开前的两周。

(三)新闻发布会

7月初,在北京举行首届中国漠河低碳经济论坛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内主要媒体和海外驻华新闻机构,由相关主办方、承办方对媒体介绍论坛的相关情况,同时推荐大兴安岭资源优势,邀请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论坛。

(四)主题报道宣传:

1、组织所有参会媒体对论坛本身、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进行专访,选电视台、电台、主流纸媒和网媒进行大篇幅新闻和专题报道。

2、合作视频网站对论坛进行现场直播。

(五)论坛期间对大兴安岭地区的集中宣传

1.策划制作大兴安岭地区电视宣传片、宣传画册,用于论坛期间的宣传; 2.安排对大兴安岭地区主要领导进行专访; 3.出版论坛会刊或文集。

十六、论坛招商计划

一、论坛长年战略合作伙伴(大兴安岭地区龙头企业优先)赞助金额:100万元人民币/届 荣誉回报:

1、以首届中国漠河低碳经济论坛战略合作伙伴形式出现。

2、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论坛印制公布的文件、文本、官网、新闻发布会、论坛现场及媒体报道中均出现冠名赞助企业的名字和logo;

3.战略合作伙伴企业领导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参与新闻发布会等对外宣传活动;

4、安排战略合作伙伴企业领导与全国政协和各部门领导交流; 5.安排新闻媒体对企业领导进行专访; 现场回报:

1、论坛所有宣传品重点突出冠名商资料,并在论坛现场黄金位置设置广告牌、横幅、氢气球;现场大屏幕播放企业宣传片,广告中出现冠名企业名称或产品形象;

2、在论坛会场的黄金位置重点突出冠名单位;现场视频、宣传册、纪念品、请柬、信封信函、各类证件、手提袋等一系列物品全部附加冠名商logo和名字;

二、单项赞助企业

包括礼品赞助、酒水赞助等,赞助金额数额视情况而定。

三、论坛推介企业(每家2-5万元)

会议费用预算

一、交通费用

1.出发地至会务地的交通费用:

2.会议期间交通费用:

3.欢送交通及返程交通:

二、会议室费用

1.会议场地租金:

2.会议设施租赁费用:

3.会场布置费用:

4.其他支持费用:

三、住宿费用

四、餐饮费用

1.早餐

2.中餐及午餐 3.酒水及服务费 4.会场茶歇 5.联谊会/晚会

五、演出费用 1.演出场地

2.演员及节目

3.其他:点心、水果等等

六、媒体宣传费用

七、当地考察费用

八、其他杂费

第三篇:在低碳论坛上的讲话(最终版)

在中国(大兴安岭)低碳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

2010年8月13日

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八月兴安群贤毕至,各界达人济济一堂。在这群山滴翠、万壑争流的美好季节,我们相聚在大兴安岭,共商低碳经济大计,共谋更好发展未来。在此,谨以个人名义,并代表国家发改委对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当前,因温室气体过度排放造成的环境危机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方面自觉行动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被公认为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后人类世界经济革命的新浪潮,已渗透到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早在2007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了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一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充分表明我国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成为实 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必然选择。由黑龙江省政协、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农工民主党中央组织召开的,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和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承办的这次低碳经济论坛,可以说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完全符合国家发展方向。

大兴安岭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广袤的森林资源在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更大生态空间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碳储库和碳纳库,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和碳汇功能,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实基础和良好自然禀赋。多年来,历届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领导班子以保护资源环境为己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思路,在保护资源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尤其是新一届地委、行署领导班子,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顺应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提出了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的发展目标,把保护森林资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在坚持绿色增长、发展低碳产业、加强直接减排,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碳汇功能、促进直接减排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积极探索,尤其今天又承办了这次大规模、高层次的低碳经济论坛,进一步体现了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发展低碳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彰显了对国家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必将走出一条直接减排与间接减排双轮驱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翼齐飞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自然界的风暴带来的是凋敝和残败,而这次论坛所带来的头脑风暴将让经济社 会发展充满绿色与生机。让我们以这次论坛为契机,共同掀起一次头脑风暴,打一场低碳经济攻坚战役,为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活动圆满成功!

第四篇: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范文

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摘要】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与中国目前开展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扩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积极响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中国发展;能源环境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自从IPCC 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A Low-Carbon Economy,LCE)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对中国而言,低碳经济与中国目前开展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扩展。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78 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GDP)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到2007 年人均GDP 达到2460 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中国集中显现。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一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枯竭、环境破坏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刚性约束。

第一是保障能源安全问题,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1990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9.9 亿吨标煤,到2007 年达到26.5 亿吨标煤。从1992 年起,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了生产总量。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安全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尤其是石油的可获得性。从1993 年起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1996 年成为原油进口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2007 年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46.6%。2003 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到2008 年6 月一度达到每桶147 美元。虽然中国非常注重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但国内替代选择方式有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难以改变。考虑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进口的过度敏感,以及中国从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获得的经验,中国必须重视能源供给安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克服资源短缺问题。步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压力增大,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进一步紧张,如石油供应、水资源短缺问题,电力紧张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据预测,到2020 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45种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 种,基本保证的2 种,短缺的10 种,严重短缺的9 种。到2020 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生产规模,依赖国际市场购入大量资源来支持粗放型增长也是不实际的。中国利用国际市场不是无限度的,这就要求在加强对国内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

第三是环境保护问题。在资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环境生态的压力更为严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均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成本进一步扩大。有关研究表明,2003 年中国环境负担占GDP 的比例大约为2.68%~5.78%;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 年环境污染损失占同期GDP 的3.05%。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世界的13%,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全世界的1%,国内能源需求的70%需要由煤炭来满足。中国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如CO2、SO2、NOx 等都是燃煤引起的,其中最严重的污染物是SO2,2005 年,SO2 排放造成大约600 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全世界20 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6 个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中国30%的地区受到严重的酸雨影响。2004 年只有31%的中国城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

第四是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问题。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生态环境脆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域辽阔和自然生态系统复杂的国家,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 年变暖尤其明显。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降雨时空分布更为不均。缺水的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 年减少20~40 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 年增加20~60毫米。近50 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 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体现在农牧业、森林、水资源、海岸带和其他生态系统等领域。尽管气候变化对某些区域的农业生产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气候变暖有利于延长一些作物的生长期、缩短霜冻期,但是从总体上看,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弊大于利,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如前所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大气温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已成为科学共识。在政治层面,主要发达国家已承诺到2050 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的作用极为关键。从1990 年至2003 年的13 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分析,如果不采取任何新的政策措施,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继续增长。在这一情景下,到203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0 年增长69%。其中最快的增长来自于非OECD 国家,排放量将增长2 倍以上。OECD 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的份额将从2000 年的54%降到2030 年的42%,而非OECD 国家所占的份额将从2000 年的46%增长到58%,其中中国所占的份额将从13%增长到17%。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通过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合理化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从根本上摒弃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走上低碳的发展道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过快增长,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中来,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作出贡献。这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决心,有助于中国形象改善和国际地位提升。

另外,从国际上看,除了发达国家通过设定国家目标进行强制减排外,最近越来越多地呼声要求寻求全球碳定价。除了在发达国家内部征收碳税外,还要将碳定价与国际贸易体系联系起来,对进出口产品所内含碳排放征收边境调节税。通过国际贸易和调剂税的征收将碳价格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统一的全球碳价格,以此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中国经济目前已深度溶入全球世界经济之中,2006 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到了70%。如果上述呼吁演变成实际行动,将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冲击,发展低碳经济则可以减缓和适应上述冲击。

(三)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温室气体减排一方面增加了成本,但同时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尤其是刺激了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的发展。尽管中国目前尚未掌握一些关键的节能、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如先进核技术、碳封存技术等,但这一新的变化可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理由有三:

第一是有利于取得技术突破,形成技术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新的能源技术上差距要小于传统能源技术领域和其他传统技术领域。在一些重要的新能源领域、如太阳能、风能的商业化应用方面上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电动车的研究开发还独具特色,并形成欧美日相互竞逐的格局。中国有可能在上述领域形成突破,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第二是有利于培养出独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市场规模极大且快速增长,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成本优势巨大,尤其是在加工制造安装领域。比如在IGCC 的单位装机的投资上,中国的造价明显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领域已开始大规模向欧美出口。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能生产高效的能源设备。通过上述领域的发展,中国极有可能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国家相比具有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并且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还为这一独特的竞争力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改变目前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领域残酷竞争,又难以进入高附加值产业和环节的竞争格局,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是可以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机制获取资金和技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合作框架下的CDM 机制,发展低碳产业可以获取国际上资金和技术,这是发展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国家竞争优势。要将上述机遇转化为实际的国家竞争力,必须以国内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基础。因为从国内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如果国内没有强大的需求,如果无论如何强调自主创新,很多新的科学技术难以产业化,更难有国际竞争力。国内很多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往往一开始技术落后或者基本上是空白,通过引进技术,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由于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这些产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快实现了规模经济,形成了规模优势,在掌握技术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出口,形成国际竞争力。超临界发电机组从引进到出口就是很好的例子,2000 年国内首次引进600MW 超临界锅炉,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价格上涨很快,各发电公司之间竞争也比较激烈,对高效的发电技术需求很大,加上每年将近1 亿千瓦的新增装机,国内的制造能力很快就上来,到2007 年中国东方锅炉厂已开始向土耳其出口超临界锅炉。同样的故事曾在上世纪70 年代日本上演,70 年代日本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环境污染的影响,大力提高能效和污染治理。尽管投入很大,单脱硫治理投资高峰时就占到日本GDP 的1.4%,但日本的节能环保产业能力发展了起来,一直到现在日本制造业节能环保性能都是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国内外的例子都说明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并逐渐成为各国各级决策者的共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应尽早启动发展低碳经济,原因在于:

第一是避免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锁定效应”。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每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运营。由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寿命周期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如果不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发展理念,一旦建成,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就被锁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路径上。应尽早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道路。Stern报告也指出,要使气温上升的幅度控制在高于前工业时代2-3o C,尽管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 年还允许有所增加,但全球应尽早行动,以降低成本和潜在气候变暖风险。

第二是可以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引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如前所述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进行了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开始转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行动。国际气候变化对产业发展、国际贸易规则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中国作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应及早采取措施应对国际经济新的潮流性变化。

第三是目前国际上正处于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的活跃期,需要及早安排部署,保持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上居世界前列。目前很多低碳技术处于研究开发时期,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并且变化很快,比如不同的节能环保汽车技术路线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上投入很大资金。中国在一些低碳技术上还处于国际研究的前沿。如果中国不能跟上低碳技术创新的节奏,一旦这些低碳技术进入大规模的商业化阶段,中国再想追赶就难了。中国又会重复其他产业引进、低成本竞争的传统模式,建立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设想就难以实现。

二、(一)

初步政策建议

系统开展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途径和相关政策研究。

从国际上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全球行动,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设定了减排目标并进行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行动起来,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其对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影响也开始显现。无论是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解决国内能源资源环境问题,还是抓住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机遇,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国都应该选择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应尽早系统开展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途径及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做好发展低碳经济的知识储备。

(二)是研究考虑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一。早发展低碳经济要优于晚发展低碳经济,在“十二五”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有助于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决心,有助于中国形象改善和国际地位提升。

(三)是积极关注和跟踪气候变化对国际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加强产品内涵碳排放计算方法研究和国际交流,积极跟踪国际贸易领域边境调节税的进展和磋商,争取有利的贸易环境,减少国际政策变化对中国出口产业部门的冲击,并关注国际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 韩洁、王宇:《节能减排掀起全民行动,“硬约束”指标“保驾护航”》 [R],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 年11 月27 日。

[2]任勇 《我国开始步入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期》[M],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2008 年5月。

[3]卢中原 《“十一五”期间至2020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基本任务、前景展望和政策取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R],2005 年。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世界银行:《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研究报告》[R],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研究国际研讨会材料,2007 年。

[5]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与特征分析》[J]2006 年第6 期。

第五篇:低碳经济

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看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变化。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并非仅是一个环保命题,也并非仅是一个经济命题,它实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政治问题,是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的根本解决办法。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市要发挥省会示范作用,努力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为下一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济南市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

济南作为传统工业城市,诸多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是耗能和污染的重点。我市应该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第三产业比重,加快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以技术进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

致力于制度创新,从政策引导层面建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结合我市实际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进行低碳化调整。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规,考虑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让企业的认识从仅仅知道“不准干什么”转变为知道“提倡干什么”。

二、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优势低碳产业的发展 对新能源、提高能效、生态基础设施等低碳经济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清洁能源发展、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和相关法规,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建设。

目前济南太阳能毛坯管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1%,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毛坯管生产基地。太阳能镀膜管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5%,占国内高端市场的70%以上,产销量居国内市场第一位。根据《济南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到2011年,我市将打造三大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其中,济南东部太阳能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利用及相关配套产品领域进行研发,形成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集群。

对太阳能生产企业而言,通过政府出台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开发新

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将对太阳能热水器产业乃至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以此引导人们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碳交易和合同能源管理

《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签订,2005年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工业化国家有效完成减排任务,议定书允许三种灵活履约方式,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指工业化国家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履行所承诺的减排义务。由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能源结构和新能源技术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进一步减排成本高、难度大,而发展中国家减排空间则十分巨大,导致了不同国家的单位减排成本差别,碳交易随之产生。

从世界上来看,中国在CDM项目不管是项目量、减排量还是交易金额都是第一。但由于没有制度扶持、没有技术体系、没有检测规范,更没有一个规范国际碳交易市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随着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碳交易也走到了十字路口,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国际市场对我国项目开始施压,此外,项目审批周期长,资金技术落实不到位等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但终归而言,全球低碳经济大的形势不会改变。在十一五即将收尾之际,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较2005年碳减排40%到45%的目标,为国内碳交易市场提供了发展契机。

实现低碳经济一般有两种手段,一是行政手段,在我国比较常用,如强制关停小火电、小水泥;二是市场手段,包括征收碳税和碳交易。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

减排目标的完成,必然涉及到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如何搭配的问题。通过碳交易这样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为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在我国目前还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各级政府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多还是依靠行政手段完成。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想要减轻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压力,则应尽量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和政策扶持。

截至2010年4月,我国共有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2496个,在EB(CMD项目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项目786个,占全球总数的36.95%,这些项目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20937.5吨,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59.43%。但最终获得减排指标签发取得收益的只有200余个。虽然报批不可能全部签发,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在已获得签发的项目中,大多数为开发难度较低的项目,而开发难度相对较高的“节能和提高能效CDM项目”仅有24个,钢铁行业9个项目全部属于此类项目,总签发量为550.2万吨,其中我市济钢的签发量占行业总签发量58.8%,目前已累计获得收益2700万欧元。

山东既是工业大省也是能耗大省,节能减排压力很大,存在很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但是节能余地和潜力同样很大,拥有大量成本低符合清洁发展机制要求的潜在项目,涉及多行业多领域,我省CDM项目资源量居全国前三。2009年12月我省首家碳经营交易所落户菏泽单县,为我省打造低碳经济注入活力。但交易

所成立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对政府未来政策的预期上,由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承担二氧化碳减排义务,并没有相关政策对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以强制约束,所以企业通过碳交易完成减排目标更多的是一种自觉行为。截至2009年9月,我省已有104个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年减排量总计304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总量的7.26%,但实际在EB注册和获得投资的项目也并不多。近年来,济南市在节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温室气体分解等领域实施了一批CDM项目,已有济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济南垃圾填埋气发电、山东中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HFC-23分解等9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年减排二氧化碳预计达810.5万吨。济南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同时拥有省会城市的优势,应该研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认识和抓住碳交易的有利机会,充分发挥这一模式对节能减排的优势作用。

虽然中国碳交易市场巨大,但是一直以来在国际碳交易中,项目认定、减排流程、核算方法等标准都由买家制定。截至去年9月,全球自愿减排市场48%的交易都采用美国的VCS标准,其中36%来自中国。而同时一个由买家单方面制定的游戏规则是无法公平的。正是由于没有掌握话语权,中国、印度等一级碳交易市场达成的交易价格都比在欧洲的二级市场低一半以上。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北京环境交易所主导制定的“熊猫标准”公布,这是中国参与制定的首个自愿减排标准,虽然这个标准在中国尚不成熟的碳交易市场中还不能立即发挥作用,但是它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全球碳交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熊猫标准”将确立自愿减排量的检测标准和原则,并规定自愿减排流程、评定机构、规则限定等内容,从而完善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未来我国的碳交易将更有自主权,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其交易也将从国际市场进入到国内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必然要有政策的引导和机构的监督管理,作为地方节能监察机构,可以在以下领域进行探索:

(一)对碳交易的相关政策、技术标准进行推广宣传和解读,使更多企业认识碳交易模式。

(二)发掘有潜力的项目,推荐其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三)对实际运行的项目进行指导和技术支持。

(四)针对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分析与实践,对项目建设和验收进行评价。

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节能减排,需要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支持,同时必须有新的商业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机制(EMC)作为一种新型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在我国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该模式由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企业或机构)签订能源项目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潜力分析、节能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选购、施工、节能量检测、人员培训等项目的全过程的服务。以合同期内客户的节能效益来支付当前的节能项目成本,项目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风险,合同结束后客户得到全部设备和节能效益。合同能源管理恰恰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作为市场节能新机制,这种商业模式对消费者、生产者、政府以致全社会都有极大好处。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达502家,完

成总产值580多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对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增加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相比国外先进模式,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还处于初步阶段,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还面临财税扶持政策少、融资困难、节能企业规模偏小、项目风险大、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这一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如果合同能源管理这条举措能够在国内广泛推行,必将带动一个从设备制造到中介服务的新兴的低碳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针对我国当前状况和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和合同能源管理面临的实际困难,国务院于今年四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中强调了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根据《意见》,到2012年,我国将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2002年9月,上海在中国率先成立“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并实施了多个能源管理的发展。其能源合同管理已走在了全国前列。2008年9月,上海市经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专项扶持实施办法》,充分调动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开展节能工作的积极性。2009年6月,北京市发改委公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明确了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补助办法。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效地推动了合同能的主要方式之一。2010年4月,工信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引导节能减排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方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分享节能效益实现双赢。5月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重申了要认真落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早在1996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入我国之初,作为首全国批成立的三家示范性专业能源管理公司,山东省便占据其一。山东工业比重较大,耗能大户多,但是专业能源管理服务机构还很少,故节能减排改造空间巨大,业务领域空间广阔。2009年11月,《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其中激励措施中指出地方政府应当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包括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的行为。12月,我省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洁发展机制为主要形式的节能环保服务。可见,从国家到山东省,合同能源管理已经被提升到了空前高度。

相比较而言,我省虽然也注重合同能源模式,但是推广和规模都落后于先进城市,更没有专门的机构和明确的文件扶持这一产业的发展,限制了这一模式的发展。如今,国家层面已经将合同能源管理提升到政策高度,作为能耗大省,我们应该赶在全国前列,创新模式,拿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扶持合同能源的发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对节能专业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和导向,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合同能源专业指导性文件,这也是大势所趋。政府为推动合同能源管理采取的尝试措施,也是一种节能低碳投资体系新模式,它有利于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有效配置社会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投向节能低碳领域,并且实现企业零投资、节能服务公司创收益、环境资源受保护的多赢局面。

济钢集团部分煤气、余热蒸汽、氧气等能源介质阶段富余,而济钢周边企业

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先后与济南化肥厂、中益能公司、蓝星集团、重型集团、巨业化工等签订了相关合同,外供富余能源,同时将相关单位产生的副产品作为济钢的燃料回收利用,构建出工业生态代谢链,初步形成了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累计外供富余能源折标煤7.5万吨,价值3462万元,达到了经济生态节能多赢。

作为地方节能监察机构,在合同能源管理中可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落实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做好政策宣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市的发展。

(二)出台相关政策对节能服务公司进行监管,指导行业发展;将监察工作中具有潜力的项目推荐给有实力的节能公司。

(三)对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

(四)对实施的合同项目的建设和指标验收进行检测与分析。

(五)协调节能服务公司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保障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节能技改和执法监督,推行企业能源体系建设

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同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切实落实《节能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提出的节能减排具体目标。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规范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加强能耗限额审核与能源审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对新建固定资产严把准入关。顺应我省率先展开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将这一体系落实推广,可以更好贯彻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加强节能管理,加强节能技术进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目标。

五、加强建筑节能

目前中国建筑能耗在能源耗费总量的比重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来的27%左右,建筑节能被提到到新的高度。应着力加强政府规划和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力度,严格实施低碳建筑标准,新建筑的立项、审批和建设过程都必须遵照相关标准。近年来“低碳建筑”渐渐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光伏与建筑相结合的太阳能应用方式也得到极大的推动。结合我市西部新城、东部新区、老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市政公用建设、小清河两岸等新城区以及西客站片区等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建设,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大力推广节能建筑材料,全面推广应用我市具有技术优势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系统,综合运用浅表土壤源、中水等可再生能源,打造低碳建筑的全国典范。

六、推进农村低碳

农村能源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能源低碳化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市农村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煤电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进一步转变农村传统用能方式,开发农村新能源,推广沼气、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加强植树造林,增强碳汇。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支撑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措施和重要任务,也是发展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的新兴产业。

七、加强交通节能,发展公共交通

作为全国13个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应抓住契机,逐步提高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份额。结合我市实际探索公共交通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加强交通运输节能监管,淘汰排放不达标、高耗油的车辆。

八、做好低碳经济宣传工作,倡导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型消费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途径,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城市扩张规模也是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城市要实现低碳转型,人的理念和行为必须转变,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各种措施,引导人们形成低碳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有基础、更有责任在全国率先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建设低碳文明都市。

张维庆在中国(大兴安岭)低碳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