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广西北海产业园区发展态势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23-60792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30 21:30: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广西北海产业园区发展态势

北海产业园区发展态势

1、整体情况

北海目前出现的跨越发展态势,主要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这三个产业向千亿元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三个千亿元产业,关键在于:

(1)新材料产业的核心是诚德项目,要确保项目二、三期冷热轧项目如期建成达产,保证企业按期投入。

(2)石化产业以20万吨聚丙烯/年项目为重点,围绕着项目推进的节点,研究下游产品技术承接、配套跟上的问题。

(3)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是中电北海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和高新区。

2、电子产业整体布局分析

(1)北海出口加工区

在北海出口加工区里,建兴光电科技(北海)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正式投产,预计2011年度将完成产值50亿元以上,进出口额6.9亿美元以上。而在附近,永昶科技(北海)有限公司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用来供应建兴。广西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开拓东盟市场的需要,成为吸引永昶科技在此设厂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海出口加工区自2003年3月10日批准设立以来,紧紧把握东部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契机,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培育产业集群。截至2011年3月,北海出口加工区累计批准入园企业(项目)67个,累计实现进出口额约18亿美元,园区就业人数超过15000人,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除了日本三洋、台湾光宝集团、广东永昶集团等,台湾建准集团、深圳惠科电子、韩国双赢洋工、模雅特电子等都是园区代表性的投资商。

2010年,加工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3.78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67.5亿元,占北海市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45%;同年,建兴光电公司在广西企业中进出口额排名第一。

未来北海将加快建设规划面积不少于20平方公里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海电子产业园(新城),同时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政策优势,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特色,加快建设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计算机整机及零部件板块,光电显示板块,电力电子板块等五大板块。

(2)中国电子科技园

2009年12月30日,作为广西首个专业电子产业园“开园”,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招商,当年投产”的“北海速度”。至此,以中电产业园为核心的北海电子产业园创造了多个“广西第一”,填补了全国的一批空白,成为北海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强大引擎。

广西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第一台海量存储器、第一块笔记本电池、第一台电脑电源、第一台LED自适应显示器、第一台液晶电视在园区相继下线,第一条固态钽电容生产线投产,第一个全数字网络架构监控系统及模拟数字地球系统演示中心建成,广西电子行业SMT表面贴装工艺最大规模的无尘生产车间在园区投产。截止2010年底,园区累计投资50亿元以上,开竣工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实现产值50多亿元。

另外,自治区政府已经决定把北海电子产业园作为基础,向东拓展,准备规划一个20公里的产业园,从园区来讲,下一步就是要夯实基础,通过打造产业链来夯实发展基础,把北海打造为北部湾信息产业的基地,在西南沿海地区建设一个立足西南、面向东盟区域性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和贸易中心。

(3)整体跨越发展态势

在北海工业园和北海出口加工区双轮驱动下,北海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工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76.78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187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占据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亮点。

北海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吸引了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企业选择到北海投资发展。今年以来,更多的知名企业把北海视为发展电子产业的宝地,三诺数码、朗科科技、清华同方、雅图视频、浙江家电产业园等加紧了接洽兴建项目的步伐。这些行业品牌企业、领头企业的青睐,壮大了北海电子信息产业的“军团”,呈现出扎堆发展的集聚效应,产业链不断延伸,辐射力不断增强,为北海成为广西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3、北海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

按照“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规划,到2012年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将实现产值300亿元。北海工业园区是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阵地,园内的企业是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北海工业园区规划的发展目标是统筹推进北海电子产业园,包括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台湾(北海)电子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项目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利用三年的时间,到2012年,园区综合配套得到较好完善,物流配套、医院、学校、商场、住宅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得到较好完善,园区特色的企业融资平台、人才交流平台、技术交流平台、市场信息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等基本形成。成为北海市的产业集中区和城市副中心。

而为了实现“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园区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强抓招商,依靠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台湾(北海)电子产业园共招商。并将依托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的龙头带动作用,与中国电子开展联合招商,倾力引进电子信息关联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三个基地”,即存储研发生产基地、软件研发生产基地、整机研发生产基地。

另外一个是筹划建设好台湾(北海)电子产业园,依托广西北海工业园区及北海出口加工区的产业基础和保税物流功能,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台湾、台资企业)转移、投资的主要平台,形成电子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注重承接产业转移,加大园区的宣传与推介,努力使园区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

第二篇: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

综合管理类案例

分析报告

(第一组)

组长: 李谦

组员: 白叶 汪明萍 云峰 刘烨 李慧芳 杜湃

时间: 2015年3月

第一部分

综合管理案例

鄂托克旗出口螺旋藻国家

级食品安全示范园区 创建过程

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简介

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是依托其丰富的天然碱湖资源和碱化工副产品,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为起点的螺旋藻专业生产区。

园区位于鄂托克旗乌兰镇哈马太嘎查境内,三面环草原,南临哈马太碱湖,园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水、电、路、讯、天然气、绿化、集雨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园区位于北纬39度螺旋藻黄金生长带,是世界上唯一低温螺旋藻产地,年日照平均超过3000小时;地下500米矿泉水;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特别有利于养殖中的螺旋藻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积累;拥有48座天然的碱湖和中国自己的螺旋藻藻种—鄂尔多斯钝顶螺旋藻藻种。

园区总规划面积12400亩,一期规划养殖面积6000亩,已入园企业26家,已建成养殖大棚3613亩(座),产能占全国产能的40%,已成为集螺旋藻养殖、加工、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2013年,年产螺旋藻粉1852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已具备了螺旋藻下游精细领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已入园的26家企业,有18家取得了

《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注册登记证书》

本案例取材于园区建设过程中申请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园区整个过程。

2011年2月-5月,W检验检疫局针对辖区出口食品园区特点及优势,积极与E旗政府、园区管委会联系,对食品工业园区未来发展方向、规划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多次协商,签订了《质量安全合作协议》,初步达成创建出口食品示范区合作意向。

2011年9月,W检验检疫局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向E旗政府递交了《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思路》,并与园区螺旋藻企业进行了座谈。

2012年8月,一份更为详尽、具体的《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计划及实施要求》送交了E旗政府。经过近1年的努力,工作进入了最后实施阶段。

在建设期间,直属局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科学运用各地出口食品示范区的经验,扎实调研,广开思路,多措并举,对W检验检疫局的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与肯定。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帮助下,W检验检疫局根据《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考核指导意见(试行)》,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建立了由“政府组织协调、检验检疫引领、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示范区建设体系,切实提高检验监管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促进E旗对外经济的发展。

一、健全组织机构,合理整合行政资源

(一)部门联管,职责明确。自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双方积极开展工作,建立协作监管工作制度,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明确了双方在建设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域化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双方采用联席会议等形式通报工作进度及重大疫情疫病防控、食品添加剂及农业投入品等情况,合理利用行政资源。

(二)园区管委会牵头,成立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工作,并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设立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领导办公室,组长由旗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管委会、农业、工商、环保、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承担,负责示范区建设的具体事宜,包括执行管理和技术支持。

二、建立完善六大体系文件,有效助推示范区管理上档升级

(一)建立示范区管理文件。制定并发布实施《螺旋藻产业园区管委会岗位责任制》,争取国家促进示范区建设各项扶持政策,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园区管委会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落实扶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推广使用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安全认证,进行种植备案管理,积极引导出口螺旋藻企业完善质量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建设。

(二)建立示范区生产投入品监管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督促出口螺旋藻生产企业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采购验证、入库查验、领取投料等记录制度,要保证记录真实、完整、准确,票证保留完备。指导企业不购入无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农业投入品;不超范围、超限量和滥用农业投入品;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三)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质量安全全程追溯。要求各生产企业规定产品批次号管理方法,编制《产品批次号管理规定》并实施。做好螺旋藻品种来源、养殖过程、收获、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记录,保证从产品的批次号可以追溯到养殖大棚和相关的生产和养殖工艺,包括养殖投入品。要求各企业建立撤回制度,制定并发布实施《螺旋藻产品撤回程序》,规定撤回的时机、有权启动撤回产品的人员、撤回的流程、撤回产品的安全评估及撤回程序的演练和效果评价等内容,并评价撤回方案的有效性。相关文件全部上报管委会备案,管委会对企业追溯系统和产品召回程序进行监督检查。

(四)建立示范区企业质量安全及诚信体系建设,规范运行。管委会组织开展道德、法律教育和诚信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企业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制定失信行为举报、诚信信息甄别、被惩戒者申诉及复核、守信企业鼓励和失信企业惩戒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施《螺旋藻产业园区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园区企业诚信档案、产品质量信誉记录、诚信企业表彰记录、失信企业处理记录等。

(五)建立监控评估预警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应急能力。园区管委会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

制,制定产品质量安全和疫情疫病监控方案,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重大食品安全隐患及国外预警信息及时发布预警通报,提出整改措施。组织企业了解可能发生的影响螺旋藻安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如人为投毒、突发水污染、突发大气污染等情况应如何进行应急准备和响应,编制并发布实施相关的应急预案文件。

(六)建立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增加产品出口能力。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出口能力建设,通过企业示范带动效应、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并积极开拓国际营销渠道、帮助企业促销等措施,带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不断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切实提高检验监管工作水平,推进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转变

随着示范区体系文件的有效运行,W检验检疫局将体系文件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转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出口螺旋藻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动态管理。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结合出口螺旋藻产品逐年递增的检验检疫工作实际,按照相关规定,W检验检疫局制定《出口螺旋藻安全风险监控计划》,对螺旋藻粉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使用的各种辅料进行抽样检验,并对结果进行风险分析。不断促进出口螺旋藻产品企业质量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发挥其溯源与追踪的效能,促进出口产品始终处于可控、可查、可溯、可召回状态。

E旗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以来,螺旋藻生产加工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员工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品种也趋于多样化。多年来,产品先后出口到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卫生方面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好评。

2013年10月21—22日,国家质检总局专家评审组在直属局领导、W检验检疫局局长一行的陪同下,对W检验检疫局辖区E旗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进行现场考核。专家组一行在听取了E旗政府和螺旋藻产业园区管委会的情况汇报后,认真审核了申报资料,并实地检查了螺旋藻生产加工、周边环境、投入品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审核专家组对示范区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致认为该示范区构建了系统科学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示范区组织机构健全,体系运行有效,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符合国家级出口食品示范区认定标准,最后以99.5分的高分成绩通过了国家局评审组验收。至此, 历经两年多的努力,E旗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正式建成,成为全区首家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013年10月30日,在“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国家质检总局为该示范区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牌匾,正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第一个出口螺旋藻质量安全示范区,全世界最大的螺旋藻出口基地。该示范区通过国家级示范区验收、授牌,对内蒙古自治区进出口食品安全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E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E旗打造“世界藻都”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部分

由鄂托克旗出口螺旋藻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园区分析我国部分产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案例中螺旋藻产业园区建设过程的分析,我们得到一些结论如下:

决定一个产业园区发展建设的好坏、快慢的因数有很多,包括地理位臵、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教育水平、政策环境、政府决策水平、主要领导魄力等等。在一个产业园发展建设的整个链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我们认为必须重点解决发 展定位问题、主导产业定位问题、开发建设和投融资模式问题、招商模式问题、管理与运营模式问题、传统优势与创新升级的关系问题、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优惠政策推出时招商的现实需要与政策本身法理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做好二个定位、确定三大模式,处理四种关系。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框架和发展逻辑就清楚明朗了,取得好的发展结果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解决好发展定位问题,是产业园发展建设的前提一个产园区的特色定位是关系园区未来发展全局的大事,一个因地制宜却又独具匠心的发展定位往往能够树立园区独特竞争优势,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园区如何才能科学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呢?首先要明确所在地区城市发展与周边大区域的关系。谋 “区”首先要谋“城”。产业园所在区域既是上级省市重要的城市之 一,也是周边大区域重要节点之一,所在区域发展必然与周边大区域 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站在

所在区域城市发展战略高度,谋划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要考虑所在区域城市发展与周边大区域的关系。其次要明确产业园区在所在地区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明确产业园区所在地区的发展阶段,以及该区域发展与园区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站在所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去思考。一般来说一个产业园区发展会对城市的空间规模、形态、产业空间结构、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等方面产生 显著的影响,需要明确一个产业园与中心城区和所在地区在要素分 配、功能衔接等方面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是依托其丰富的天然碱湖资源和碱化工副产品,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为起点的螺旋藻专业生产区。以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为例,园区位于鄂托克旗乌兰镇哈马太嘎查境内,三面环草原,南临哈马太碱湖,园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水、电、路、讯、天然气、绿化、集雨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园区位于北纬39度螺旋藻黄金生长带,是世界上唯一低温螺旋藻产地,年日照平均超过3000小时;地下500米矿泉水;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特别有利于养殖中的螺旋藻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积累;拥有48座天然的碱湖和中国自己的螺旋藻藻种—鄂尔多斯钝顶螺旋藻藻种。

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是依托其丰富的天然碱湖资源和碱化工副产品,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功能、服务经济发展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为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为起点的螺旋藻专业生产区。

二、解决主导产业的定位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核心问题选择恰当的产业发展领域和方向,构建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园区 总体发展定位的核心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发展的成败决定了 园区发展的成败,离开了产业发展,一切发展都失去了依据。为此,必须对其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重点、重点环节和产业链条等进行过详 细的研究和深入的剖析,构建了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规划设计一个产业园区的产业体系,做到发挥优势、着眼长远、切实可行,是一项涉及因素非常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既要充分考虑园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还要考虑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等的重要因素。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园区产业定位的模式主要有:基于资源优势的产业定位、基于区位优势的产业定位、基于产业基础的产业定位、基于区域分工协作的产业定位、基于产业升 级的产业定位、基于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等。比如临港可以发展大进 大出的钢铁、石化等产业,所在区域科技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文化创意 产业;也可指园区现有的优势产业,它可以是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规 模化产业(可能大而不强)、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的高

成长性产业(可能强而不大)、能够享受上位政策扶持的产业(可能不强不大),还可指与周边园区的竟合优势,如对接“大哥级”园区的产业发展需求,补强兄弟园区没有发展起来而本区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纵观国内外发展好的产业园区,无一不是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后才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的。比如著名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抓住了中关村周围有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内最顶尖的学术科研机构,研发能力强大的区位特点,大力发展尖端的软件及软件服务、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新一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等高科技产业。

三、寻找合适的开发建设模式和投融资模式是产业园发展建设的关键。产业园的发展定位、产业定位解决后,具体的问题就接踵而至:选择什么样的开发建设模式,采取什么用的投资融资模式,资金从何而来?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主要是要解决谁来开发、如何开发、开发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等一系列问题。综合当前国内园区的开发模式,比较典型的开发模式有“穷开发模式”和“富开发模式”两种。所谓“穷开发模式”,是指开发区启动开发资金并不充裕,比较“穷”,这决定了其开发方式必定是“逐片开发”、“滚动开发”,即用初期有限的资金先开发一小片土地,等有了收益,再用收益投入到下一片土地的开发中去。早期的苏州高新区、天津开发区等开发区都曾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开发资金并不充裕,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更深地介入,这导致初期的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往往合二为一。由于开发资金不充裕,逐片

滚动开发,受外界影响因素比较大,从而导致开发区总体规划不明朗或经常修改。所谓“富开发模式”是指启动开发资金比较充裕,从而能够将土地一次性大片连片开发,对管理架构和开发规划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招商模式的效率直接影响产业园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园区前期招商主要是从保障质量角度,从利用强度、投资效益等 方面研究制定企业入园标准,以及相应优惠政策,有效吸引目标行业企业进驻。现在的产业园区的发展都讲求产业聚集,以求形成规模效 应。这就要求产业园区要具备足够的品牌号召能力,要做到“一呼百应”。经验表明,一个好的园区,一定要有几个有影响力、有感染力 的龙头企业,并由他们在园区内进行重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盘活带动一个功能分区和园区的发展,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产业的发展格局。所以如何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高效率的招商模式,对于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作为后发园区,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园区,招商面临着招商团队经验不足、目标企业对园区缺乏了解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强调与传统招商模式的差异,强调速度、服务、关 系等个性诉求,切实解决入驻企业的实际问题。

五、产业园区的发展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我国一些高新区经过探索,在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园区组织管理模

式。一般说来,我国的开发区组织管理模式可以分为行政主导型,公司制以及混合型三类。开发区建设的早期,往往采取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工作力度。园区逐渐进入正常运营和管理阶段后,混合型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则为我国大多数园区采用。各类企业的行业管理由原政府部门负责,管委会只起到协调作用。管委会在许多职能部门的多重管理下,造成相互推诿和相互扯皮的现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集中管理型管委会全面管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职能。容易脱离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公司制以企业作为开发区的开发者与管理者。行政协调能力不强。混合制政企合一管委会下设开发公司,管委会负责决策、职能管理以及服务性工作,而开发公司则负责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在人员设置上相互混合,负责人通常是互相兼任。政府的管理不仅行使审批、规划、协调等行政之前,同时还负责资金筹措、开发建设等具体经营事务,开发公司基本上没有自我决策权。容易导致政企不分,管委会精力分散,降低管理的效力;开发公司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公司缺乏活力,形同虚设。

政企分开管委会行使政府管理职权,不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只起监督协调作用;开发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从而实现政府的行政权与企业的 经营权相分离。在初创阶段,难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建设,有可能与政府的职能部门产生矛盾或相互推诿的现

象。

要制定规划,制定制度规范和落实政策。开发功能由中新合资开发公司来承担。不管采用哪种管理和运营模式,其实质都是要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其选择正确与否,与园区发展好坏、快慢息息相关。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仍然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干预很大。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关键是从转换角色、转变职能入手,将服务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园区管理者是主体,客商是客体。正确定位好两者的关系,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必须做到主体服务于客体、服务好客体。凡是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的园区,服务自然就会好,服务好,发展就快,就能创造奇迹;凡是靠行政手段,以“统治者”自居的园区,服务跟不上,“外商”被 打成“内伤”,客商变成仇人,矛盾激化、纠纷不断、精力分散,成 天忙于应付,就会停滞不前。这是我国产业园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以苏州工业园为例,园区服务理念是“亲商、安商、富商”,实施了 “一站式审批”的政策,如果哪个环节的失误导致业务无法按时办结,那个环节的负责人将受到处罚。园区管委会定期走访企业,及时发现企业遇到的困难,搜集企业对管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将服务 做到位。

六、解决好传统优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为产业园发展的提供内在动力。传统优势往往是一个产业园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园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和和核心竞争力。如何解决

好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通过产业转化、产业升级、技术革命来不断创新发展这个问题是产业园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重大课题,事关产业园发展的生死存亡,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产业园区体现出来的特征应是:区内创业企业大量涌现;不断汇聚专业领域的高级要素资源;拥有一批专业领 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成为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走向 产业高端,引领世界;能从创业企业中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聚集大量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形成集群;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美国硅谷能够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硅谷就在高新技术领 域通过新技术的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硅谷的产业结构不断向服务转型,创意和创新服务业成为产业增长的新亮点。硅谷向全世界输出的不仅仅是产业,更为重要的是,产学研、风险投资、孵化器等创新模式经由硅谷产生、发展、推广,在全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缺少了创新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近年来发展遇到严重危机的东莞经济。东莞曾经是10年前与深圳齐名的中国最著名的加工贸易产业基地,但近年来缺乏创新、吃老本,没有像深圳一样及时通过法律、政策手段,促使一般加工业 向外转移,提高产业的技术标准和门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而是仍然维系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三来一补”产业体系。

所以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立即呈现发展疲态。现在东莞出现“用工荒”,一个产业工人工资低的800 元,稍高点的1200 元,怎么能不出现“用工荒”?而招工老板也在谈,他们是低附加值的产业,提高工资,企 业就没有了利润空间。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创新将越来越成为增强园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创新能力主要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观念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前提 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的观念。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以思想观念的进步和更新作为先导。入世后,观念创新的意义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谁能首先转变观念,谁就能抓住社会大变革的宝贵机遇而求得生存和发展。

2.体制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推动力 任何一个园区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制度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体制创 新作为支撑,再好的技术也难以与经济结合实现产业化。改革开放以 来,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虽然都尝试了一些改革,但都仅仅从局 部或某一具体园区内部管理制度下手,都是浅层次的,没有突破原有的旧框架。因此,尽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困扰园区发 展的深层次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如果说郊区园区前一轮的开发和建设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那么在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依靠体制创新,才能再造新优势。

3.技术创新是园区发展的生命力园区的发展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能力,避免由于技术革命

造成园区产业的衰弱。在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占据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已经成为园区建设发展中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七、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是产业园和谐 发展的关键建设一个产业园区,实现园区的发展目标,就需要保增长、保投资,这讲的是发展的速度问题;在强调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中不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讲的是发展质量问题。两者之间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否则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影响园区的和谐发展。这要求我们的园区管理者以“又快又好”,“好”字当头为基本原则,转变既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处理好“两保”和“两转”的关系。一方面要从满足所在地区战略目标发展需求角度进行超前谋划和布局,避免因规划不到位、布局不合理而限制某某园区发展的空间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所在地区当前扩大城市规模、提升经济总量、升级产业结构等的现实要求,合理安排开发建设的节点和实施步骤,防止因超前开发、过度开发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八、处理好优惠政策推出时招商的现实需要与政策本身法理 性的关系问题,是产业园发展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我国在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都会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刺激投资意愿,吸引企业入驻,实现 合理的资源配置。这些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土地批租、财政、税收、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根据过往经验,这些优惠政策对于招商引

资、对于园区的产业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但任何事情必须掌握“度”,过犹不及,这个“度”,主要体现在优惠政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上。优惠政策的合理行,主要指优惠政策必须考虑当地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坚持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难。财税政策的支持只是缓解科技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能全部寄希望于财政。要通过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把全社会的各种资金吸引进来,而财税支持要以不冲击各级财政平衡、不影响各级财政必需的 公共支出为限。优惠政策应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协调配套,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的原则,不能不分产业、行业、企业,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享受优惠扶持政策。要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的背景,对于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而对于那些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应取消政策优惠。坚持优先发展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技术和适用技术,要有超前意识和跨越式发展意识。在设计支持产业园发展的财税政策时,必须把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作为基本依据。对于不同层次的产业实行不同的财税优惠政策;对于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关键的高新技术研制、开发和转化,给予力度较大、长期的财税政策支持;对于重大技术开发项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联合攻关,采用直接投入与长期政策优惠相结合。优惠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指优惠政策扶持要符合WTO 规则的要求。我

国已加入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财税政策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时必须按照WTO 的规则办事。根据WTO 的协议,补助金只能用于支持技术开发、地区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定,我国应调整和改变现行 分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变为分项目的优惠政策。按照WTO 关于“国民待遇”的规定,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取消对不同经济性质市场主体实行不同待遇的做法,内外资企业实行平等税收待遇。同时,为了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根据WTO 保护民族幼稚工业的有关条款,适当推行反倾销关税政策。

九、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是产业园可持续 发展的保障

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进步,但同时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包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和破坏。我们这一代人考虑自己太多,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考虑子孙后代太少,注定无法持久,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物资基础,如果没有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也就没有工业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总是要以资源消耗为代价,但不同的发展模式因为其利用资源的方式和效率不同,对资源的消耗程度也不相同。一个好的产业园区的发展,应该用科学的发展观 来指导经济决策和规划,引导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主要方法有:

(1)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降低资源要素的消耗水平。

(2)制定和建立资源考核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出路。由“资源—初级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发式经济过程,进入“资源—初级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再生产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经济过程,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苏州工业园在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上走在了全国同类产业园区的前面。他们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管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争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园区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核心,全方位引入了“功能分区”、“项目分类”、“产业引导”、“雨污分流”、“清洁能源”、“废污控制”、“景观绿化”等先进环保理念,建立了“污染禁入—生态缓冲—雨污截流—集中供热—垃圾处理”五道环保防线,建设了覆盖全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安装污水管网成分构成(TOC)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区域污水处理水质远程监控,从源头上消灭和减少了污染,大大节约了末端治理成本,初步建立以环境保护规划为龙 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的环境保 护体系。坚持从污染预防、总量控制入手,强化环保前臵审批,推行绿色招商,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循环经济

试点和15014001 环境体系认证等活动,区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达 92%和95%,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实 施“碧水、蓝天、绿地”工程,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持续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水系。注重加强对重点排污、排气单位的监管,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工地产生的废气、扬尘控制管理,加强湿地保护,不断优化空气、水体等环境质量。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园区特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构建独特的城市人文环境,形 成自然、清新、生态的城市环境风貌。

第三篇:辽阳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

4.辽阳市十大产业集中区:

(1)河东新区。河东新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包括商住区、精细化工产业集中区、旅游观光区、农业产业园区等,该项目建设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

(2)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在宏伟区,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有: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辽宁奥克化学集团、辽宁科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等。

(3)辽阳铁西工业集中区。包括辽阳经济开发区和原白塔区铁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钢材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配套业。重点企业有:辽阳星德大型钢管厂、辽阳钢管有限公司、大泽钢管有限公司、兴哲板材集团、辽阳造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筑路机械有限公司、金兴汽车内饰集团。

(4)灯塔市铁西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日用洗涤用品、美容用品、民用工业洗涤剂等精细化工产业。重点企业有:沈煤热电厂、红阳热电有限公司、辽宁盛盟焦化有限公司、北方化工厂、华兴化学品有限公司、辽宁佳信酒精有限公司。

(5)大河南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利用大河南区位优势,承接沈阳辐射,建成产业集中区。

(6)佟二堡裘皮产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覆盖佟二堡全镇,集群式重点发展皮装、裘皮产业。

(7)灯塔市水泥产业集中区。以铧子、西大窑、罗大台3个乡镇为中心,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水泥产业。重点企业有:辽阳千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辽阳冀东水泥有限公司、辽阳恒威水泥有限公司等水泥生产骨干企业。

(8)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履带板、高压共轨、铜板带、铜包铝等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重点企业有:辽宁新风企业集团、辽阳铜业集团、辽宁新鑫集团、辽宁誉达电器有限公司、辽宁天祥钛业有限公司等。

(9)辽阳县刘二堡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品钢材加工和轻工产业。重点企业有:辽阳钢铁有限公司、辽宁冷弯型钢有限公司、辽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

(10)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依托长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和本辽高速公路,重点发展铁路、公路货运物流。

5.四个互动发展区:为促进沈辽鞍三市产业上的融合和经济上的合作,在辽阳与沈阳、辽阳与鞍山相邻的主要节点部位,规划产业相近、资源互补、政策共享、利益双赢的4个互动发展区。

(1)十里河—大河南互动发展区。在沈营线沈阳与辽阳接壤处,由灯塔市大河南镇与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合力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十里河镇1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区。内设高新技术园、食品产业园和建材物流园。

(2)于家房—唐马寨互动发展区。主要围绕通海产业大道,在辽中县于家房镇与辽阳县唐马寨镇接壤处规划20平方公里(其中辽中1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区。

(3)达道湾—刘二堡互动发展区。在沈大高速公路两侧辽阳与鞍山接壤处的辽阳刘二堡工业区和鞍山达道湾工业区,共同建设占地约5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冶金及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等产业和钢材物流园区。

(4)灵山—首山互动发展区。在沈营线以东,鞍山灵山工业区和辽阳首山向阳工业集中区接壤处,共同建设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的互动发展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钢材深加工、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和石化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

第四篇:《2013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

《2013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

导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东集团联合编写的《2013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将于2013年12月12日面向全国发售。报告通过分析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产业园区以及中小企业在政策引导下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工业浪潮的推进,园区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园区经济的载体,在我国各地也呈现出日益蓬勃发展的态势。伴随国家“十二五”规划产业升级的指导方针,产业园区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与企业的重视。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决定,如何进行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无疑将成为未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鉴于对园区经济研究与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实战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联东集团共同策划编撰《2013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书共分产业园区绪论、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产业园区未来发展展望、产业园区发展政策及建议四大章节,并附以等几大知名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经典案例,针对我国产业园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以及新型城镇化下的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第一章:产业园区绪论 阐释产业园区的概念、我国产业园区的特点、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产业园区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产业园区如何助推实体经济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区对集约节约土地的意义。

第二章: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 针对国内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展开讨论,探讨国内产业园区的问题,预测产业地产发展趋势,分析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第三章: 产业园区未来发展展望 分析国内目前产业集群现状及问题,探索产业园区助力如何中小企业成长,提出园区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印证企业园区化将成为未来中小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分析产业园区未来发展趋势及策略、国内低碳产业园的发展。

第四章:产业园区发展政策及建议 分析产业园区发展政策瓶颈,列举产业园区政策目前呈现出诸如规划方案不合理、财政政策不足、科技税收政策保障不完善、建设用地政策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议。

纵览报告,它集结了深耕园区经济发展研究的专家团队对市场及政策大环境的把控经验,以及拥有十余年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经验企业的实战案例。毋庸置疑,它将成为行业内的智库。通过报告,我们可以了解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且能够看到全国知名产业园区的项目指标、规划方案、招商情况等,以及相关的政策信息。报告不仅为园区开发企业的发展布局提出策略方针,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同时也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出针对性建议。

作为探究产业园区发展的专业性、权威性书籍,报告或将为行业内必传之作。探究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希望未来政府、中小企业、园区开发企业站在同一高度,为产业园区发展共筑美好蓝图。

第五篇:淮阴区工业产业发展态势与总体布局

淮阴区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一、工业产业发展态势与总体布局

(一)主导产业

1、食品加工业:近几年来,淮阴区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采取内育外引、提升总量、抓小扶大、创建品牌等有效举措,使全区食品产业步入了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截止目前,全区食品工业共有列统企业40户,从业人数 2万余人;产品涉及冷鲜肉制品、食用油、面粉、绵白糖等大类;主要产品产能为绵白糖15万吨、精幼砂糖5万吨、屠宰生猪150万头、生产肉制品8万吨、食用大豆油40万吨、色拉油6万吨、国标一级、二级豆粕15万吨,初步形成了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企业现代化的发展格局。2011年11月份,淮阴区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2010-2011全国食品工业强区”,为当时江北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县区,为江苏省获得该荣誉的三个县区之一;淮阴区食品工业基地被市政府授予“淮安市重点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食品工业累计实现产值145亿元、销售收入137.1亿元、利税12.8亿元、利润1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4%、51.3%、13.8%和11.9%。2013年,食品工业累计实现产值174.5亿元、销售收入171.6亿元、利税14.3亿元、利润1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9.8%、11.2%和14.0%,其中双汇食品、民康油脂开票销售超10亿元,白玫糖业、新象面粉、中淮植物油、天参饲料、大北农饲料、六和饲料等10户企业开票销售超亿元。

特别是近年来,天参饲料、六和饲料、来两份食品、中

年开采总量达350万吨,是全国井矿盐开采规模最大的矿区和重要的元明粉生产、出口基地,已成为苏北现代卤水物流的中心枢纽。2012年,该行业实现产值17.1亿元、销售收入 18.7 亿元、利税2.0亿元、利润1.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9%、7.7%、22.2%和34.9%。2013年,该行业实现产值26.3亿元,销售27.61 亿元,利税2.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41%、47.09 %和16.76 %。

为促进盐硝资源深度加工,开发中下游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盐化工及其深加工产业,2014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充分利用市盐化新材料产业园的“飞地”政策,实施“块投”、“点投”并举,现已有金岭化工等5个盐化工项目签约落户。

(二)特色产业

1、特钢产业:淮阴区特钢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形成了以振达钢管、翔宇电力、方圆锻造、兴甬铝业等为龙头的产业群,产品涵盖大口径无缝钢管、特高压钢管塔、设备锻件、汽车轮毂、汽车零部件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10余个系列,有的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2012年,全区特钢产业实现产值48.9亿元、销售5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36.8%;利税5.2亿元、利润4.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0%和9.3%。2013年,全区特钢产业实现产值71.8亿元、销售70.9亿元、利税6.7亿元、利润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7%、33.9%、26.0%和23.9%。

重大项目中,翔宇电力二期的部分竣工投产、御林金属的两条轮毂生产线设备安装完成并试生产、年产200万件轮

来,相继引进了胜克机电、德尔泰电器等一批具有较高产品附加值电子电气企业,加上全区原有的华宙电子、格来德家电、华安安防等企业,共同构成了全区电子电气产业的核心,目前全区拥有行业企业22户。2012年,该行业实现产值32.2亿元、销售31.8亿元、利税4.06亿元、利润3.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12.5%、27.0%和33.5%。2013年,该行业实现产值46.9亿元、销售45.9亿元、利税5.77亿元、利润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1%、36.1%、37.0%和36.1%。

5、包装印刷业:

全区现有包装印刷类企业20余户,其中美嘉包装主要从事酒类产品的包装,品牌涵盖洋河、双沟、今世缘等;一品梅纸制品主要为苏烟集团淮安一品梅配套企业,产品主要为香烟包装等。2012年,该行业实现产值30.7亿元、销售28.7亿元、利税3.94亿元、利润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8%、20.9%、19.4%和26.7%。2013年,该行业实现产值42.3亿元、销售41.5亿元、利税5.2亿元、利润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8%、39.1%、27.3%和29.1%。

(三)新兴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设备制造业比重很低,企业规模偏小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劳动密集、原材料消耗大的加工型产品居多,技术密集的大型成套设备较少,服务型制造占比偏低。2012年,全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3.95亿元、销售14.26亿元、利税1.94亿元、利润1.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3%、41.6%、120.8%和152.5%。2013年,全区5户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实现产值

企业开票销售总量的66.73%。白玫糖业、桑乐太阳能等41户企业实现开票销售超亿元,其中双汇食品、华能淮阴电厂、振达钢管等3户企业实现开票销售超10亿元;海螺水泥、白玫化工等19户企业实现入库税金超千万元,其中双汇食品入库税金突破1亿元、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24.9%,为全区第一个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

二、产业转移承载态势及相关政策 1、2013年工业大会上,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要制定淮阴区2013-2015年县域经济加快崛起实施方案,重点要大力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到2015年高新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0%以上。食品加工、机电科技、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要在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每个产业每年都要新上3-5个规模项目,真正形成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食品加工要成为全区销售首先突破300亿元的产业,机电科技、钢铁机械要全部突破100亿元。要把新兴产业培育作为全区今后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在现有软件产业的基础上,再培育2-3个销售超50亿元、100亿元的新兴产业,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2、2014年2月份,为深入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区委、区政府决定从2014年起实施“工业强区”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我区要充分利用“飞地”政策,在市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做好2-3平方公里的淮阴盐碱科技园创建工作,抽调人员搭建班子专门负责基础设施配套以及项目服务工作;工业新区要加强与市盐化新材料产业园的对接和合作,促进盐硝资源深度加工,开发中下游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工业新区品位和档次,配合高新区做好淮阴盐碱科技园创建和管理工

广西北海产业园区发展态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