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本第三折 长亭送别(剧本)
长亭送别
【时间】暮秋季节,路旁黄花凋零枯萎,一片片枫叶随风落下。蓝天上白云朵朵,大雁成对往南方飞去。【地点】长亭
【人物】老夫人、长老上
老夫人
(坐,敬酒状)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老身先
行动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长老
(饮酒)阿弥陀佛,老夫人不要着急。离别总是如此啊,且再等等吧。老夫人
(点头,望一眼天空)誒......(老夫人、长老下)
【地点】前往长亭的路上。【莺莺、红娘同上】 莺莺、红娘跟在后面
画外音
(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红娘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
人泪。
莺莺
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离别本就使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暮秋季节,多让人烦恼。
悲欢离合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红娘
(倒一杯水递给莺莺)小姐喝口水吧,你今天一天都没吃甚东西,如今是越发削瘦
了。【背景音乐起】
莺莺
(接过杯子,不饮,往前方)只恨我们相见得太迟,只怨你离去的太早。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
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
既是如此,小姐你今日怎么不好生打扮打扮?
莺莺
你哪知我的心啊。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马,我只有难过生气,哪还有什么心情去插
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滴滴的媚? 【音乐缓缓停】
【地点】到达长亭
【老夫人、长老坐在亭中,张生、莺莺、红娘赶到】 张生
(作揖状)小生见过老夫人、见过长老。
(红娘、张生两人互相看到对方,同时低头,退后一步)
老夫人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往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
回避。
张生、红娘
(同时)是。【众人就坐】
老夫人
老身今日就直说了,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考取一个状元回来,到时才能将莺
莺许配与你。
莺莺
(惊呼)母亲也太苛刻了些。(老夫人眼神制止)
张生
(起身作揖)小生托老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一定不负老夫人所望。(偷偷望
莺莺一眼)
长老
(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唤红娘)红娘上酒来。红娘
(提着酒壶,从侧面上)来了来了。(给每个人斟酒)
老夫人
(问张生)你如今准备得如何?到了京城,可要勤勉考取功名啊。张生
小生不敢有一丝懈怠,必将全力以赴。长老
好样的。来(与张生饮酒)
红娘
(为莺莺布菜,悄声说)小姐早饭都不曾吃,且饮一口汤水吧。莺莺
(不舍得望着张生,呆呆的)红娘
(低唤一声)小姐
莺莺
(回头)红娘,我什么也吃不下啊。
【宴毕,红娘扯下汤水】
老夫人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日就到这吧。红娘,吩咐车夫驾车,老身且回去了。长老
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一
定少不得我的。先生且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
高中状元的捷报。
张生
小生送过老夫人、长老。
【老夫人、长老下,红娘垂首站一旁】
莺莺
(缓缓起身,举杯,泪眼望张生)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不管得官不得官,你定要早早地回来。张生
小姐放心,此一去定要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 莺莺
(点头)我自是相信你的。可是......(犹豫状)(停顿数秒)金榜题名,可要小
心哪。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莺莺
你不要担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啊!休要“一春鱼雁无消
息”
张生
我怎么会生此念啊?有违情意如同此杯!(摔杯)
崔莺莺
夫妻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
得官不得官,早早归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两人执手 【马鸣声起】吓一跳,马上放开)
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
行。
张生
不敢违背小姐玉言,小姐你自要珍重。(转身)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
【音乐起】
(拿出手帕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
(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两人对望)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鸳鸯啊!
(跺脚)小姐,可不能再说了,老夫人都走了好一会了。(莺莺、红娘下场)张生
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
四处飘飞。(张生下场)【音乐停,全幕终】
第二篇:长亭送别(第三课时)教案
长亭送别(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尝试戏曲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很崇拜那些在舞台上展现自己形象的歌星、舞星吧!今天,我们将迎来我们自己的明星。我们的同学是很有才华的,他们结合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糅合进新时代的艺术火花,推陈出新,用独特的课本剧形式给我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请看,我们自己的明星闪亮登场了。
二、设计思路解说
戏曲的鉴赏,虽然在高中的要求,主要是指曲词文本的鉴赏,但由于我们国家群众文化土壤深厚,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孩子们从小就沐浴在深厚的群众文化氛围中。农村的孩子不止一次地接受地方戏曲教育,好多戏曲故事耳熟能详,也许还会唱几句;城市的孩子由于文化层次的不同,也许很少接触戏曲表演,但他们却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舞台艺术的熏陶,像音乐会、歌唱会、晚会等。“星腕”们的表演也已司空见惯,对于走上舞台进行表演,他们肯定不会陌生。把剧本交给这些极富想象力,极具创造力的孩子们,真不知会演出如何精彩的剧目来。也许,能从中诞生出又一个汤显祖来。所以,在学完了《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之后,计划让同学们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展现一下自己的才华。
全班同学可以分为四个小组(正常班级),每组约十余人,自由搭配,自行组织,《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任选其一。并推举出导演,进行角色分配,排练演出。唱词可允许学生略加修改,或选用地方戏唱腔,或选用流行歌曲音乐搭配,也可用朗诵诗歌的形式。服装不求统一,因为演出需要一定时间的排练,可在一周前就给同学们布置任务,发放资料(资料内容附后),明确要求,并告知演出时间及形式,要求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
学完《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之后,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表演。表演时,可邀请其他教师前来观摩评判,确定打分制度,当场打分,当场评判。奖项可以尽量多设置几项,比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台词奖、最佳动作奖、最佳男女配角奖等。奖品自制,突出鼓励性和纪念意义。例如可制作贴金的梅花奖牌,并当场给同学们发放。目的在于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这样既可锻炼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也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同学们实践参与的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对剧本的理解。表演完毕后,可由同学们自行择优组合,参加学校举行的集体活动。
三、有关资料补充
.前后剧情的详细介绍
《窦娥冤》第二折剧情介绍。
赛卢医准备勒死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撞破后,计划逃走。正碰上计划寻找毒药药死蔡婆婆,逼迫窦娥为妻的张驴儿,在张驴儿要告官的威逼下,讨得毒药。病中的蔡婆婆想喝羊肚儿汤,窦娥做好汤后,张驴儿支开窦娥,放进毒药,不料端来之后,蔡婆婆又不想喝,让与张驴儿父亲,张驴儿父亲喝下之后,一命呜呼。张驴儿趁机勒逼窦娥为妻,窦娥矢志不从,还企望官府能为她做主,辩请冤屈。不料碰上了一个只贪财、不理事的糊涂官,在张驴儿的花言巧语下,严刑拷打窦娥,窦娥坚持事实真相,不招口供。然后,桃杌太守又要拷打蔡婆婆,窦娥为了不使婆婆受罪,只好屈招,被判斩刑。
《窦娥冤》第四折简介。
三年之后,当年进京科举求官的窦天章,因中举升官为肃政廉访使,因楚州三年大旱,前来巡视,夜宿州厅,查看案卷,看到当年窦娥一案时,并不在意(当年女儿名端云,今为窦娥,故不知)。匆匆翻过,窦娥魂魄几次煽灯,又翻到此页,终引起窦天章的怀疑,并和窦娥的魂魄相见,明了窦娥的冤屈,重审此案,窦娥魂现公堂,当堂对质,并拘来赛卢医对证,冤情得以昭雪,窦娥又嘱托父亲赡养蔡婆婆晚年,方始离去。张驴儿被凌迟处死,桃杌太守被免官,赛卢医充军,全剧终。
《西厢记》有关情节简介。
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终于和莺莺走到了一起,不料被老夫人发现,拷打红娘,反被红娘所责问,无奈之下,被迫同意两人的婚事,但却逼迫张生第二日就上京赴考,不获功名,不许回来。长亭别后,张生得中为官,最后与莺莺团圆。
(解说:有关剧情资料发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人物,全面掌握人物情况,为演出服务。)
2.舞台表演的有关指导
戏曲表演讲究动作,动作要能展现人物性格,是人物表演的必要组成,各种姿势,都有一定的要求,既是生活的真实体现,又具有一定的夸张,举手投足都有一定的节奏和尺度。由于舞台条件的限制,要求演员通过形象化的动作来表演不可能出现在舞台上的一些情景,要做得逼真,比如窦娥的戴枷、血溅白练、雪飞满天,莺莺的坐车行走、张生的打马前行、酒宴上的表演皆是如此。当然,这些情况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自行体会,或者自行请戏曲表演者给予一定的指导,具体方法的使用,由学生自行创造,只要能达到逼真的效果即可。
(解说:关于表演,教师不可过多干预,当然,学生请求指导,也不可推诿,适度掌握即可。)
四、表演要求说明
.对于剧本可作简单删改,不可大动手术,表演时间为10分钟左右。
2.服装不作具体要求,便装亦可。
3.曲词演唱方式自主,道白必须使用普通话,可念韵白、也可用京白,地方戏的念白,也可用平常话,但必须自然。
4.道具不求使用真实器物,表演必须逼真。
五、当场评析
六、作业
就自己参与演出的情况,写一篇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一折中,老夫人突如其来的悔婚行动使莺莺十分震惊,她悲愤交加——
(旦云)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
【乔牌儿】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江儿水】佳人自来多命薄,秀人每从来懦。闷杀没头鹅,撇下赔钱货;下场头那答儿发付我!
【殿前欢】恰才个笑呵呵,都做了江州司马泪痕多。若不是一封书将千万贼兵破,俺一家儿怎得存活?他不想结姻缘想什么?到如今难着莫(捉摸)。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当日来也是恁母亲,今日败也是恁个萧何。
【离亭宴蒂歇拍煞】从今后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这相思何时是可?昏邓邓黑海来涂,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天来阔;太行山般仰望,东洋海般深思渴。毒害的恁么。俺娘啊,将颤巍巍双头蕊搓,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搀连理琼枝挫。……
.剧中人莺莺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作者写她的语言注意化用诗词各句,请写出。
2.崔莺莺被母亲的背信弃义的行为所激怒,曲词变换运用了一些俗谚以表达她强烈的怨愤之情,这两句俗谚的原文是
(1)
(2)
(3)对以上节选的曲词语言特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化用名诗名句和变换运用俗谚,使语言凝重秀雅,符合莺莺的个性。
B.以上语言将华丽的文学语言和生动泼辣的民间口语融合在一起,达到雅俗相得益彰和谐完美的境界。
c.以上曲词感情强烈,口语应用较多,如哑谜儿、甜语儿、没头鹅、赔钱货等,使曲词一气呵成。
D.以上曲词采用昏邓邓、白茫茫、碧悠悠、颤巍巍等叠词,使莺莺的感情表达委婉曲折。
参考答案: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2.(1)自古红颜多薄命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D(应是加强了情绪的感染力,而不是“委婉曲折”。)
第三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基础练习
1.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B.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2.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
B.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3.阅读(幺篇)和(上小楼),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曲子都是刻画莺莺在酒宴上的心理活动,眼见张生别离前的痛苦,女主人公又怎不肝肠寸断,思绪万千,于是通过心理活动,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与前两首曲子写张生的痛苦相互映衬。
B.(幺篇)刻画女主人公理智与情感的交锋。虽然明知“久后配”,但仍然“悲啼”不已,甚至一夜之间就“清减了小腰围”,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言自己的离情别意。C.(上小楼)中“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是总说,“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是分说,且陈情紧凑,一句紧似一句,既极好地陈述了时间之短促,又有“一唱三叹”之哀情,使曲末的抒情水到渠成。
D.莺莺哀婉的倾诉,字字句句蕴涵着她对破坏她和张生的爱情、拆散他们的团聚、造成她的离愁的上天的幽怨和愤懑,与窦娥的控诉一样,都有对封建统治的否定精神在里面。4.阅读(四边静),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霎时间”照应(滚绣球)中的“怨归去得疾”,(满庭芳)中的“顷刻别离”,再次表达了女主人公“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的心情。
B.“知他今宵在那里?”大有柳永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但“有梦也难寻觅”一句,凄迷苦情则更胜一筹。
C.“知他今宵宿在那里”一句联想到漫漫征程,由此引起后面(五煞)的叮嘱,在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D.这首曲子主要写酒宴结束,人将散,曲将终时女主人公眼睛看见的杯盘狼藉的场景。5.阅读(快活三)和(朝天子),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快活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女主人公临别前的味觉感受,虽有酒食,却不如泥土,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了。
B.“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其之所以难以下咽,多半是酒里流进了太多的相思泪,这是承接上一首曲子继续写味觉失灵。
C.作者巧妙地化用苏轼《满庭芳》的词句,再次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重爱情胜过重功名的进步思想。
D.这两首曲词通过茶饭不思,肠胃里塞满的只有愁和恨,淌进酒杯的相思泪和宴席前的长吁短叹,让人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张生临别前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
综合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张珙()玉骢()揾()做 谂()知 ..玉醅()泠泠()谨赓()暮霭()... 2.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2)(幺篇)曲中谈到了“轻别离”和“始乱终弃”,(二煞)中谈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见莺莺对张生此一去,充满了担心和疑惑,对这段爱情的牢固产生了怀疑。()(3)在封建社会里,历来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女人成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说妻荣夫贵应改为夫贵妻荣。()
(4)莺莺在这两首曲子里反复叮嘱张生不要“始乱终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是封建社会常见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
(5)女主人公在这两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爱情而鄙薄功名的进步思想。()
(6)这两首曲子分别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两次叮嘱,虽然时间不同,但内容却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达了莺莺内心相同的担心和思想倾向。()
(7)(二煞)是莺莺在张生临行前最后的谆谆告诫。虽只说了七句话,却前后共用了四个“休”字,可见她对张生的嘱咐是何等的殷切。()
(8)四个“休”字归纳为两点:一是不要以功名为重而丢掉爱情;二是不要因贪恋异地花草而停妻再娶。这说明莺莺对她和张生在凄风苦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来的爱情,比对功名的获取更为珍视。()
3.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晓来谁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残照里”来看,长亭饯行已经过一整天的时间。可为什么莺莺却还说“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2)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3)这首曲子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思考在“饯行酒宴”上这一部分红娘的言行,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在此场合下,夫人两次叫红娘替“正旦”把酒?
(2)怎样理解红娘的两次言语? 第一次:(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第二次:(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3)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红娘在情节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5.把下列曲词与引用的原诗作品对应起来。原诗歌作品:
①白居易《琵琶行》 ②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③秦观《鹧鸪天》
④范仲淹《苏幕遮》⑤李清照《声声慢》⑥宋人《鹧鸪天》
⑦柳永《雨霖铃》⑧苏轼《满庭芳》 化用后的曲词: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3)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4)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5)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6)碧云天,黄花地。()(7)阁眼泪汪汪不敢垂。()
6.对“前往长亭”从开始一直到(叨叨令)这一部分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这一场景,作者先以(端正好)这一情景交融的曲词烘托整体氛围,渲染感情色彩,因此这一首曲子统领了这一部分,也统领了全折戏。
B.范仲淹有句云:“碧云天,黄叶地”,苏轼《水龙吟》亦曾云:
“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董解元《弦索西厢》有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可以看出(端正好)虽然意境完善,但因袭前人,缺乏新意。
C.后面(滚绣球)与(叨叨令)两首曲词在整体烘托下,具体抒发生离死别的感情,前一支曲子感情的具体内容就是“恨迟”
和“怨妇”;后一支曲子语言新鲜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纯然是一位满怀委屈的娇弱小姐的口吻,体现了作者语言锤炼的功夫。
D.(端正好)一曲虽然受前人影响很深,但经过王实甫的改造,境界顿高,这支曲子无论在意境优美,色彩鲜明,感情浓烈,情景交融等方面,还是语言华美、洗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前人,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7.阅读(脱布衫)和(小梁州),回答以下问题。
(1)把(脱布衫)前两句与(端正好)前四句比较,结合莺莺前后心境,看看作者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2)对这两支曲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支曲子都是通过莺莺的眼睛,来描写张生在饯行酒宴上的神情心绪,既写出了张生离别时痛苦的情景,又让人想象出莺莺看见张生痛苦时自己“竟无语凝噎”的难过心情。B.这两支曲子在整体上依然是先写景后抒情,与前一部分“前往长亭”写法完全相同,只是突出的主角不一样,前一部分突出莺莺,后一部分突出张生。可见这折戏两个主角交相辉映,达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C.(小梁州)作者运用了戏谑的笔调描写人物悲伤的心理活动,使这首小令产生了更加生动真实的效果。
D.(脱布衫)先通过深秋草木凋零的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再运用对人物神情、姿态的侧面描写,把张生面临离别所表现的无限凄凉、痛苦的心情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3)细细体会这两支曲子,琢磨张生的神态表情,把这两支曲子改写成一段细节描写。
第四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过程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
鉴赏曲词,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教学难点:
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鉴赏【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一.课文导学 1.导入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大高峰,是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最绚丽的华章,唐诗、宋词我们都已经接触过,今天,我们来接触一下元曲。2.相关知识介绍 ⑴元曲: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但杂剧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提到“元曲”,指的就是杂剧。
⑵元杂剧结构:元杂剧一般有“一本四折一楔子”组成。(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也有时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衔接剧情的作用。)但也有少数杂剧每个剧本是由五折或者六折组成。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更为特别,分为五本,每本四折一个楔子,共五本二十折五个楔子。
⑶元杂剧语言:元杂剧以唱为主,而且是一人主唱,只有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说白是宾,是辅助,所以称白为宾白。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3.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元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他是一个不得志的落拓文人,曾做官,后退职在家,为人放荡不羁,晚年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4.《西厢记》:《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张生和莺莺一见钟情,继而从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整体感知 根据剧中的舞台指示和宾白,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给每个场面命名。明确:
⑴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⑵可以划分为四 个部分。由舞台提示——(做到)(见夫人科)和(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可以将本折剧分为四个部分:①赶赴长亭②众人饯别③二人惜别④长亭别后
三.具体赏析——朗读并赏析第一部分
教师:这场送别戏共有19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1)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部分的说白部分,学生齐读莺莺的唱词部分。思考:请用一个字概括她赶赴长亭路上的心情?
明确:恨,这里的恨是对相见得迟,归去得疾的无奈和怨恨。
(2)教师:那么这种离愁别恨是怎样流露出来的呢?(具体分析)1.【端正好】中,采用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①从头顶的天到脚下的地,从耳边的风到眼中的雁和霜林。
②虽颜色绚丽,但黄花满地,言其凋败;西风凄紧,凉意袭人;北燕南飞,以归雁反衬离别。“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设问中,动词“染”和“泪”,融入了离人的痛苦之情,使景物全部闪现离别的泪光。至此,萧瑟的秋景和悲凄的心境化为一体,创造了深沉、悲凉、感伤的意境,达到了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柳永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看冷落清秋节”。
2.【滚绣球】中表现莺莺的情感,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 明确:①第一句用“恨”和“怨”两个字直接抒情。②第二句采用“柳丝”“玉骢”“疏林”“斜晖”四个意象。“柳”是“留”谐音,言不愿人走;“疏林”挂住落日,是想时间停留在此时,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明是在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把主观情感寄寓到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手法。③第三句采用“马儿”“车儿”两个物象,勾勒出一幅送行的画卷。配上“迍迍”“快快”两个关键词,一笔双至,写马慢,表张生的难舍;写车快,表莺莺的依恋,属于借景抒情。④第四句,一声“去也”就“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3.学生当堂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作业:思考莺莺这种“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绪应该是贯穿整个送别过程的。在“长亭别宴”中,这种怨恨又体现在哪里呢?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朗读并赏析第二部分的【脱布衫】【小梁州】 1.【脱布衫】【小梁州】两支曲子,借莺莺的眼写张生,既写景,又写人,试分析它们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明确:①【脱布衫】中第一句,用西风,黄叶,寒烟,衰草,渲染凄凉氛围,借景物形象表现内心凄伤。
②【脱布衫】中第二句用“斜签”“蹙眉”,【小梁州】中用“阁泪”“低头”“吁气”“整衣”等一系列动词,通过细节描写,借人物形象传达张生内心沮丧的情绪,极为精妙。2.剩下的六支曲子,是莺莺内心感受的倾吐:(1)【幺篇】中“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2)第二个【幺篇】中“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3)【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4)【朝天子】这一曲中,是围绕着哪个字来表现莺莺的心理?又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心理?
明确:围绕着“恨”字。“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比喻)以厌酒表现离别愁苦至极;“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运用典故,表现了莺莺轻名利,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莺莺诅咒功名,但张生仍然不得不进京赶考,因为老夫人的“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以及“驳落呵休来见我”的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这里体现了母女两人对科举功名迥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莺莺诅咒功名,实际上是对老夫人逼考的不满和反抗。
(5)从中可以看出崔莺莺的个性特点怎样?
明确:珍视自由爱情,厌弃功名利禄的叛逆个性。这应该是这一人物身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第三部分二人惜别(八曲五宾白),重点分析【一煞】【收尾】 1.第一处宾白部分的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崔莺莺的诗是反语,是试探,也是“我怕你停妻再娶妻”的痛苦的心理反映;而“此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才是她的心声。
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感。
2、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无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成始乱终弃的薄情郎。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3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明确:“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飞” 出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黄姑即牵牛星),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到【一煞】
(1)试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会有此种心理?
明确:怕。莺莺怕张生“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这种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2)【一煞】中既有无声之景,又有有声之景,还有一个问句,试做简要分析?
明确:无声之景,突出一个“阻隔”之意,化情入景;有声之景,通过“无人语”“听马嘶”的场景对比,借景抒情,营造意境;最后的问句,通过自问,比照来时和去后的情形,传达内心情感。
4.【收尾】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将“烦恼”用车载量,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将抽象情感化为具体物象,贴切自然。这种手法在诗歌曲词中经常运用,李煜词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词中也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把愁拟水,易安把愁搬上船,而王实甫把愁装上车,使愁情变得具体可感,意趣独到。
四.主题探寻
1.题目是送别,显然唱词表现的都是离别之情,从唱词中看,莺莺是怨、恨、愁、怕杂糅在一起的矛盾心理,因何如此?
明确:
①刚在一起,却要分离,多情自古伤离别。
②中不了状元:老夫人会悔婚(三辈不招白衣女婿),张生也许不会来(金榜无名誓不归)。
③中了状元:怕成为高门大户甚至帝王之家择婿的对象,怕移情别恋(怕你停妻再娶妻和异乡花草)
2.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3.总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被名利所束缚,发自真性情,那是人类最美的选择。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戏曲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关于元杂剧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杂剧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学习,这是个前提。全剧一共十八支曲子,不必面面俱到,挑选经典的几支曲子进行重点鉴赏。在鉴赏时,应该教会学生鉴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剧本
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红娘,夫人,第一幕 时间:暮秋一日 地点:长亭外 人物:崔莺莺,张生(旁白:话说这穷书生张珙与那已故相国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情比金坚,不顾莺莺之母崔夫人的阻拦,小两口便似那古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爱得那个叫至死不渝,两人也偷偷的在一起了。崔夫人得知后气的在房里整整躺了好几天,也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但也气不过啊,便提出要张生应举得官才能成亲。可张崔二人正是浓情蜜意之时,怎么舍得分别?这不,他们俩正在这说情话呢!)
(一个时辰前)夫人:(对红娘说)今日送张生赴京,我在十里长亭,安排下宴席。我与长老就先行了。若是看到莺莺和张生,莫忘将他们接来。红娘:是。(一个时辰后)
张:(深情地)你是风儿 我是沙 缠缠绵绵 到天涯……
(莺乘着车赶到,气冲冲的上场)
莺:(边捶打张边气急败坏的说)你这个没良心的,挨千刀的,一声不吭的就这么走了!就你这二百五还缺一半的智商,竟敢答应我妈的鬼要求,你的心里是不是早没有我了吧!(转身痛苦甩手帕)张: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莺莺我对你的爱可是天地可鉴的。海可枯,石可烂,天可崩,地可裂,我对你的爱永不变!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但我有满腹的诗书和必胜的信心,至于考个状元嘛,对我来说不就是洒洒水嘛,放心,小case啦!(扇扇子,见莺不语,转身轻拍莺的肩,深情的说)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莺:(目光转向远处树林)远处的树林啊,求求你拖住那抹残阳。时间啊,就在这里挺住吧!
张:(转身执起莺的手)你放心,等我考取功名回来,我一定风风光光的娶你。
莺:我放心?我怎么能够放心!若见了那异乡花草,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唱)送你送到长亭外,有句话儿要交代,虽然已是百花开,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 张:(顺口接到)不采白不采~ 莺:(狠狠拧着张的耳朵)你说什么!!张:才~怪!
(莺松手)莺:(小声说)谅你也不敢
张:(马上捂住自己的耳朵)痛死了痛死了(随即又一脸谄媚的望向莺,双手呈桃心状)你要相信,我只对你有感觉!莺:(呈桃心状)我只对你有感觉!(红娘出场)
红:小姐,张生,老夫人有请,到这边饮酒作别。张、莺:知道了。(第一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