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舒伯特 声乐套曲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23-45436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08 03:47: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舒伯特 声乐套曲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

摘要:《冬之旅》是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创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将钢琴演奏的节奏烘托以及音乐形象塑造、人物情感等处理得恰到好处,一直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钢琴曲。本文对《冬之旅》钢琴声部的演奏特色以及处理手法进行了具体探讨,希望能为广大钢琴演奏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冬之旅 舒比特 声乐套曲 特征

《冬之旅》是舒伯特在19世纪20年代末期创造的一部著名套曲,创作背景则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条件下,作者因为抒情性的音乐创作风格而被当局强制性的划归为“毕德迈耶尔派”,无法对公众进行公开演出,导致舒伯特穷困潦倒,难以维持生计。他的强烈反抗情绪在读到诗人缪勒的选集《冬之旅》后充分爆发出来。可以说,《冬之旅》套曲的创作是舒伯特自身悲天悯人情绪的具体写照,甚至连舒伯特自己都曾经用“可怕的歌”对其进行评价。

一.舒伯特本人以及《冬之旅》背景知识介绍

出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舒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古典主义音乐最后的一位巨匠”,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为其幼年时接触音乐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事实上,舒伯特很小的时候便与哥哥一起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这为舒伯特的后期成名打下了基础。舒伯特在乐曲创作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精神内涵的运用,其创作风格有明显的抒情性、即兴性、瞬间性。在歌曲创作中,舒伯特擅长将钢琴伴奏进行有意识的融入,以达到通过最小巧的歌曲形式抒发最深沉情感体验的目的。600余首音乐作品的问世为舒伯特赢得了“音乐之王”的尊称,其中广为人知的有《普罗米修斯》《冬之旅》《天鹅之歌》《致音乐》等。《冬之旅》是舒伯特在受当局政府进行音乐限制,所创作音乐无法实现公开演出的情况下创作的,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来的24首诗进行了谱曲与伴奏。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舒伯特还对表现顺序进行了调整,例如将第15首的《虚幻的太阳》调至倒数第二首。可以说,该曲的创作凝结了诗人全部的心血,是舒伯特在失去爱人和经受现实的一再打击下,精神世界的全部展现。二.《冬之旅》的浪漫主义特征

19世纪欧洲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带来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形式的巨大转变,也由此掀起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音乐就是这一运动的一大支派,又被称为“浪漫乐派”。声乐套曲《冬之旅》作为“浪漫乐派”推崇者舒伯特的代表作,无论是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还是歌词内容的表达上,都散发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下面笔者就分别从歌词、音乐、情感三方面详述其艺术特征中的浪漫性。

声乐套曲《冬之旅》歌词的浪漫性主要表现在其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在整部作品的23首歌曲中,舒伯特截取了原诗中许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修辞段落进行配乐改编,这些内容以对比、比喻、独白、反复等的手法描绘了冰冷的河面、烧炭的火屋、飘落的黄叶等一幕幕或凄清、或温馨的画面,从而从内心深处感动着听者。以歌曲《春梦》为例,歌词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既描绘了爱人美丽的身影,又描绘了现实的冰冷残酷,很好地制造了故事情节上波澜起伏的效果。

声乐套曲《冬之旅》音乐的浪漫性主要体现在其调式选择上。在24首歌曲中,有八首是以大调为主调的,十六首是以小调为主调的。这样的调式安排复杂多变,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音乐自由、随性的特征,非常适合作品情节的展现和情绪的表达。以《晚安》为例,歌曲以中速d小调拉开序幕,以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交代了主人公流浪者的身份,而后旋律声部蹿升至F调,稍纵即逝的高音描绘了流浪汉短暂而美好的爱情,最后旋律回落到D大调,从整体上营造了一种情节发展一波三折的效果。

最后来看情感的浪漫性。声乐套曲《冬之旅》情感的浪漫性主要表现在其细腻而又连贯的情感表达上。舒伯特在对原诗《冬之旅》进行内容的重新编排、整合、配乐时,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器乐形式以及声乐形式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影响,他不仅对每首歌的情感基调做了微观的把握,还对套曲的总体情感发展做了连接。如套曲首篇《晚安》的情感安排就不仅为整部作品定下了没落凄凉的基调,还预示了终篇。

三.《冬之旅》的民族性特征

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舒伯特对德奥艺术歌曲的继承和发展上,下面笔者就分别从这两方面做详细分析。首先来看《冬之旅》对德奥艺术歌曲的继承。在《冬之旅》的创作中,舒伯特不仅吸收了大量民族、民间舞曲中的创作元素,还充分利用了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等民族歌曲的音调,使作品透露出了鲜明的纯朴性、通俗性和真挚性。具体来讲,其对德奥艺术歌曲的继承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对德奥民歌终止式的运用。德奥民歌终止式的不完全性能丰富作品的曲调形态,从而为细腻的情感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如在第24首歌曲《老艺人》中,舒伯特将a小调贯穿全曲,使歌唱部分形成了简洁短小的音响效果,而后以七级为导音的正格终止式结束全曲,从而使伴奏同歌唱部分一应一和,既渲染了歌曲孤独的氛围,又模仿了流浪汉的苦吟与呜咽之声,情感表达十分丰满。二是对德奥分节歌形式的运用。分节歌是传统德意志和奥地利民歌当中常见的体式,其具体指多段程式相近的歌词采用一种曲调反复演唱的歌曲组织形式。舒伯特在《冬之旅》中的《晚安》《菩提树》《春梦》等歌曲中就运用了分节歌的写作方式,提高了主题旋律的表现力度,使主人公的复杂情感能够得到反复的吟咏和抒发。

四.《冬之旅》的时代性特征

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其题材内容和音乐风格两方面。首先来看这部作品题材内容的时代性。上文曾提到,歌曲创作时的欧洲正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变革、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除此之外,舒伯特本人也遭遇了情感失败及精神领袖的离世等种种打击。正是这样的内外环境,激发了舒伯特创作了这部既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处境与期望,又抒发了个人情感的声乐作品。具体来讲,这部作品题材与内容的时代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对政治不满的题材寓意。《冬之旅》选择了流浪汉题材来寓意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对人民造成的迫害,以此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二是对市民阶层庸俗习气表示厌恶的歌曲内容。如果说《冬之旅》的主线表达的是作者对政治的不满,那么副线则表达的是作者对旧阶层糜烂、庸俗的生活习气的厌恶。舒伯特借用《冬之旅》歌词内容的审美倾向,讽刺了市民阶层的享乐主义风气,表达了资产阶级热爱生活、热爱未来的阶级理想。

通过以上笔者对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艺术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其创作不仅紧随时代发展、反映社会现实,更融入了许多浪漫性和民族性的艺术素材,呈现出了多元而丰富的音乐形态。作为当代音乐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舒伯特艺术歌曲,努力以自身所学将其发扬光大,令更多人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

第二篇: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声乐套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中学试用课本高二年级(全一册)·音乐欣赏》第三课之声乐套曲,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说教材

教材分析

声乐套曲是结构庞大、规模雄伟的大型声乐作品题材形式的统称。康塔塔、清唱剧、和大合唱都属于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声乐套曲又叫声乐组曲,其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之下,用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曲可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也往往不同(如分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有时还穿插朗诵等),但它们之间的内容互有联系,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有中国作品《黄河大合唱》、外国《哈利路亚》。

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哈利路亚》以哈利路亚为歌词主体的《哈利路亚》,是古典音乐大师、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德国大音乐家亨德尔的天才佳作。

哈里路亚是希伯来语,"哈里路”在希伯来语中是“赞美”的意思,哈利路亚意思是赞美耶和华,但一般情况下不直接翻译为赞美耶和华,而是翻译作赞美主。

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中国的声乐套曲,深刻体会《黄河大合唱》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欣赏及学习《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保卫黄河》等。了解外国声乐套曲风格,欣赏《哈利路亚》。

(2)过程与方法:结合视频教材,教师适当的补充,声乐示范,作品分析,及作背景或创作过程的展开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体会《黄河大合唱》的情感,理解《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声乐套曲与大合唱的关系。

(2)掌握《黄河大合唱》歌曲风格、学唱歌曲,理解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以结合教师拓展,融入歌曲作品,理解体会作品,熟悉甚至学唱歌曲部分或全曲,突破重点和难点。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音乐课单纯的教师教授、学生跟唱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作品欣赏和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视频、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讨论、反馈和总结,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有机、多方面的“跟唱”“学唱”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歌曲中出现的专业性知识进行解答,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如:《保卫黄河》中的“伦唱”等形式。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说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举例说出一些学生常见现象。例如:设想百万红军横渡黄河的壮观场面,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配合雄壮的交响乐伴奏进行演唱。

[以情景式的虚拟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导入新课专业性词语后,解释什么是声乐套曲。

在教材的配合下,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2.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把握:

①引导学生对声乐套曲与大合唱的关系的理解把握。②引导学生对歌曲风格的把握。

③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的欣赏与分析。

④学唱《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

说板书设计

黑板正中间写这本科课题:声乐套曲。左边是主板书,列出课堂大纲,分别是外国套曲《哈利路亚》与中国套曲《黄河大合唱》(标明此是本课重点),右边是附板书,中国歌曲用画图示的方法表示出声乐套曲与大合唱之间的从属关系。并用于必要的书写与绘图。

说课综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从实际出发,综合各方面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有步骤、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实习知识的习得、应用及再次创新的循环。

第三篇:浅论舒伯特《小夜曲》中声乐艺术与钢琴伴奏的琴声交融

浅论舒伯特《小夜曲》中声乐艺术与钢琴伴奏的琴声交融 【摘要】:这篇文章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介绍了作为学生在艺术歌曲学习及演唱过程中遇到的普遍存在的与钢琴伴奏合作的艺术表现的问题。全文内容有:作曲家和作品《小夜曲》创作的历史背景;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时互相配合的技术问题;声乐演唱、钢琴演奏时的合作步骤等。【关键词】:舒伯特声乐钢琴伴奏《小夜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6.2;J624.1 【目录】:摘要6-7ABSTRACT7-8引言8-9第一章作曲家和《小夜曲》9-111.1一位伟大的还有些幻想特质的音乐天才——舒伯特91.2诗画之作——《小夜曲》9-11第二章《小夜曲》的音乐结构、伴奏织体灵活多变11-132.1创作背景和历史必然性112.2音乐结构和色彩变化11-122.3随意性和非盲目性12-13第三章《小夜曲》中钢琴伴奏在乐曲中的作用及不同含义13-153.1钢琴伴奏功能性的作用133.2钢琴伴奏造型性的作用133.3钢琴伴奏限制中饱含丰富13-15第四章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两者配合的认知与理解15-174.1深度分析作品154.2深度理解作品15-17第五章《小夜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配合中的技术分解17-24结语24-25参考文献25-26致谢26-27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27-2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四篇:钢琴套曲《童年情景》

钢琴套曲《童年情景》

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童年情景》这部套曲共包括13个小乐曲,有各自的小标题,独立成章,但它们又都是由一个完整的音乐构思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钢琴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13首《童年情景》中的第7首。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科学家发现舒曼的名曲《梦幻曲》有助于降低引发疲劳和紧张的交感神经活动,并能够帮助降低血压。这项成果与“莫扎特效应”一样,使“音乐疔法”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

[赵老师注解]套曲: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连贯发展的关系。

建议赏析音乐舒曼《蓳年情景》之《梦幻曲》

第五篇:艺术歌曲——舒伯特——《鳟鱼》

艺术歌曲——舒伯特——《鳟鱼》

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舒伯特,(展示舒伯特头像和简介),在对舒伯特的简介中提到了他被人们成为“歌曲大王”,他创作的艺术歌曲至今仍然在高雅音乐的殿堂中呈现出耀眼的光芒,那么,什么是艺术歌曲呢,(艺术歌曲原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抒情歌曲。发展至今人们普遍认为: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的诗作而创作的歌曲,这类歌曲多具备一下特点:歌词多采用名家诗作;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旋律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创作技巧比较复杂;对演唱技巧要求较高;伴奏占有重要地位,是歌曲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接下来,就请大家看着手里的资料我们就一起欣赏他的著名作品《鳟鱼》。(展示鳟鱼幻灯片)欣赏完以后,我们一起回答以下问题。(展示问题)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外文版的男声独唱,现在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中文童声版的《鳟鱼》,听完两个版本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写作此作品的一些背景,(《鳟鱼》这首诗是舒巴尔特的一首抒情诗。不明写作背景的人常将其误解为是在告诫人们警惕那些不怀好意骗取感情的人。一些善良的人也从中获取一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但实质上,舒巴尔特写作这首诗是有政治原因的,因为,由于政治原因,舒巴尔特被关进监狱。为了表达他向往自由的心情,他写作了许多抒情诗。《鳟鱼》这首诗,把当时的统治者比作搅浑河水的渔夫,把群众比作上当受骗的小鳟鱼。所以,这首诗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愤慨和不满。舒伯特写这首歌是在1817年的夏天。那时,他的生活比较贫困,过着一种豪放不羁的艺术家生活。得到一些教学报酬或稿费时,就和朋友到饭馆、咖啡馆吃喝一顿;没钱时,就靠朋友们周济度日。因此,他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不满,也很向往自由,但是又摆脱不了贫困潦倒的生活境遇。所以,当时见到舒巴尔特的这首诗时深有感触,很快就写成了这首歌)。

鳟鱼的第一段词,叙述天真活泼的小鳟鱼在清亮的水中嬉戏;第二段词叙述渔夫要向小鳟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以免小鳟鱼遭殃;第三段转到小调性上,情绪有些暗淡,叙述渔夫把水搅浑,并且钓起了小鳟鱼;最后,歌曲又回到大调,表现作者对鳟鱼的同情以及激动的心情。

1819年,也就是两年之后,舒伯特用这首歌的旋律作素材,谱写了《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因此,这首名曲又被人们称为《鳟鱼 》五重奏了。

下面,我们大家再一起欣赏一下《A大调钢琴五重奏》

还有一个和我们自己最接近的版本,是我的学生在去年一次演出中,演唱的女声小合唱《鳟鱼 》。

听完了四个版本的作品,我们大家回顾一下,来思考几个问题,(再次展示问题)

现在我们大家对这首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自己来演绎一下这首作品怎么样?

找学生朗诵《鳟鱼》的歌词,学唱《鳟鱼》部分旋律,重点感受音乐的表现,旋律的走向,音乐的处理等,以此拓展合唱知识及简单的合唱指挥手势。演绎一首作品,除了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巧外,如何处理音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在坐的同学中,有许多学习音乐技能的同学,在这里我也告诉大家,无论你学习的是什么音乐技术技巧,最后所表现的都是音乐,没有音乐表现的技术,只能算是“匠”,我们要成为“家”而不要做“匠”,所有著名的大家,无不是倾尽自己所有的情感,来创作或演绎作品。

还有一点时间,我们用这点时间再来听一下舒伯特的其它两首作品。(魔王、菩提树)。艺术歌曲有着非常大的魅力,在我国,也有很大一批艺术歌曲广为传唱,如:赵元任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曲〈思乡〉、青主曲的〈我住长江头〉贺渌汀曲的〈嘉陵江上〉等,艺术歌曲除了其优美、流畅的旋律以外,他通过歌词能更加完美的或者更准确的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直指人心的音乐再加上具有深刻含义的歌词,艺术歌曲走过了几百年的路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一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走的更远,我还相信,有我们这些热爱艺术歌曲的学子的将来的努力,它必将更加辉煌!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今天的课堂,是我教学生涯中难忘的一节,也希望有喜欢艺术歌曲的同学以后来找我,我们一起探讨其中的奥妙。享受艺术歌曲带给我们的快乐!

舒伯特 声乐套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