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阅读,点亮生活之光(五篇范文)
编辑:梦回江南 识别码:23-110268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3 19:32: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阅读,点亮生活之光

阅读,点亮生活之光(一线视角)

曹玲娟

《 人民日报 》(202_年08月18日 05 版)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8月16日开幕了。对爱书人来说,这是场名副其实的阅读盛宴:今年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汇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15万余种图书,900多场文化活动以及免费文学讲座遍布上海全市16个区。书展这一周,阅读成为这座城市绝对的主角。

对于那些为书展忙碌的人们,书展这7天绝不轻松。为方便学生,上海书展都安排在暑期。夏日炎炎,书展现场更火热。平日气定神闲的文化人,忙着赶印出重磅新书,忙着“练摊”和读者交流,还要参加各种阅读活动,对谈、诵读,甚至扛着自拍杆追赶潮流做直播……

这么忙乎,为了啥?书展,天然就是一场纸质图书为主的聚会,在人们低头于大小屏幕上指指点点就能获得电子阅读的当下,书展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上海书展给出的答案,简单而直接——重视书展,正是重视阅读。

因为书展,沉静的阅读能够成为繁杂生活的主旋律。每年,书展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读者顶着炎炎烈日耐心购票的长队,互相分担着带走一袋袋书籍的亲友。因为书展,爱书人们有了自己的节日,有了现场淘书交流的乐趣。在365天快节奏生活的时代,能有那么一周,静下心体味读书这件慢节奏的事,弥足珍贵。

有人说,阅读和写作的过程是私人的,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因为书展,在一场又一场高质量讲座和论坛中,人们体会到志同道合的乐趣,找到思接古今的共鸣。越来越多的国外写作者们也赶来上海与读者见面,汲取营养。英国作家奈保尔就曾感慨:“我去过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从没想到会在上海发现这样的对诗歌、对文学的热情。”

爱书的人们,在书展现场得到最大的尊重。上海书展没有繁文缛节,只在书展闭幕时,出版人、志愿者、活动负责人会站在书展会场出口处,夹道欢送读者。最后离开书展的读者,还会得到一张来年书展的邀请函,成为明年第一批踏入书展大门的读者。年复一年,书展与这座城市的爱书人互相滋养,互相成就。因为这些点点滴滴,书展以及书展激发的阅读热情,才能打动人心。

因为书展,我们能体味到文化的色调,留住阅读的温度。年年书展,年年有珍贵画面烙在心间。还记得,陆谷孙先生去世前,参加上海书展现场举办的《中华汉英大词典(上)》首发式,谈笑风生,神采奕奕;朱践耳先生在书展开幕前一天去世,书展现场设立朱践耳作品专区。还记得,在皇皇巨著《辞海》活动现场,白发苍苍的编者们难得齐聚一堂,老先生们几乎是将半辈子贡献给了这部典籍……一幅幅画面、一帧帧回忆、一场场阅读交流,最终堆积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因为书展,我们更懂得文化的价值、阅读的可贵。

书展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对阅读的引领,把读者推向品质阅读的“深水区”。本届书展现场,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一系列彰显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的主题图书,包括《习近平讲故事》、24个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向十九大献礼的近200种主题出版图书、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等,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内涵。

营造书香城市、书香中国,需要的正是踏踏实实的作为,夯实阅读的根基,把阅读送到更多人的身边。

第二篇:《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202_字

《点亮自性之光》读后感202_字

阅己阁

202_年第一本选择因书名错误的书。

以为薄薄143页,短短65000字顶多两天时间就应该能看完的。结果最后花了五天时间才算是“浏览”完成。

更失败的是,65000字看下来没有生字,但组合在一起就是不明白表达是什么?完全看不懂!!最沮丧的是,看完之后对于正文毫无记忆!而且特神奇:看了四、五页就开始犯困,真合上书准备睡觉,又开始思绪活跃了……

因为看完之后只有“译者序”的记忆,总结就只能借助“序”及百度,对于作者克里希那穆提及译者胡因梦作简单介绍。

作者: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公元1895年5月12日—公元1986年2月16日

印度的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亮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

译者:胡因梦(Terry Hu)

又名胡茵子、胡因因,本氏瓜尔佳,满族。1953年4月21日出生于台湾台中市存信巷,祖籍辽宁沈阳市。著名电影明星,作家,翻译家。21岁主演《云深不知处》而走红,曾凭借电影《人在天涯》获得第1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凭借《第二道彩虹》获得第16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提名。33岁告别演艺事业,专事有关身心灵探究及翻译与写作,首度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引介到台湾,并致力于推动“新时代”的意识革命及生态环保等。

讲克里希那穆提前要先讲讲“通神学会”:

“通神学会”是由俄国的通灵女子勃拉瓦茨基夫人和美国军官奥尔科特共同创立。其主旨在促成超越种族、性别、阶级和肤色的兄弟爱;鼓励会员研究如卡巴拉犹太秘教、诺斯弟教、印度教、佛教、藏密以及神秘主义者的玄学体系;探索未知领域和人类的潜能。

“通神学会”的成员相信,人类必须透过不断转生的过程,来提升意识的层次。“伟大的净光兄弟”就是极为进化的灵集,人类历史上的灵性导师都来自于这个灵集。比“净光兄弟”更高一层的宇宙识能称为“弥勒尊者”,也就是西方世界所熟知的基督,以及东方世界所称的菩萨。人类过往的历史中,弥勒尊者曾经借用印度教主克里希那以及耶稣的肉身来行道,换言之,菩萨这种生命的形态,就是由凡人的意识和宇宙意识结合而成的,透过这种不可思议的能量转化,才有慧力救渡众生。预言中显示,弥勒还要再来,于是寻找第三个肉身,便成了“通神学会”最主要的使命。

1891年勃拉瓦茨基夫人过世,1907年就由另一位天生异禀的女通灵者贝赞特夫人担任国际主席。当时负责人除了她之外,还有一位名叫赖德拜特的通灵人,他能看到人体的灵光,还能从灵光判断一个人灵性进化的程度。寻找弥勒尊者的第三个肉身,后来就成了赖德拜特的任务。

1909年,也就是克里希那十四岁那年,因为他的父亲是“通神学会”的会员,因此他和弟弟尼亚时常到“通神学会”阿迪亚尔总部附近的沙滩游玩。有一天赖德拜特突然发现克里希那的灵光极不寻常,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色彩,尼亚的灵光也很纯净,于是他和贝赞特夫人商量,准备将两个男孩接到英国抚养,准备训练克里希那穆提将来成为弥勒尊者的第三个容器。在父亲的欣然同意之后,两个男孩的命运,就这么不可思议地被注定了。

克里希那和尼亚在英国贵州勒琴斯夫人的悉心照顾之下,逐渐适应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

因为尼亚的身体一向不好,在医生建议下,他们搬到美国加州圣巴巴拉山谷区的欧亥。

1922年的8月,奇怪的现象开始发生,克里希那突然进入一种急遽的“意识转化”期。17日至20日从早到晚他都陷入一种既痛苦而又不可解的状态,他的身体变得极度敏感。20日晚上,当情况恶化到极点时,“通神学会”照顾他的会员沃灵顿突然有种灵感,他建议克里希那到外面的一棵胡椒树下静坐,克里希那照做了。不久,他的神识突然离开自己的身体,飘浮到胡椒树上。这里天空出现一颗明星,在一种交杂着狂喜而又平静的状态下,他见到了弥勒尊者,也感受到佛陀的磁力。他终于在奇特的生命历程中,初次尝到真爱的滋味,从此以后,他对于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才开始具有信心。

1925年11月,克里希那又面临了另一次巨大的转折点。尼亚的健康情况不断在恶化中,克里希那当时必须离开加州到印度演说,十分不情愿地,他上了船。当船到达苏伊士运河时,电报传来了尼亚的死讯。据旁观者描述,克里希那当时陷入极度的伤痛,不但亲爱的伙伴离去,他整个的信仰系统也面临瓦解,因为他的指导灵以及他的弥勒尊者都再三保证尼亚绝不会死。当船到达可伦坡时,克里希那突然在伤痛的巨大能量中顿悟,从此他的般若慧观开始萌芽、茁壮。

1929年8月3日,克里希那宣布解散专门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他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即使一无所有也绝不再成立任何宗教组织,因为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真理是无限的,纯属个人的了悟,一旦落入组织或上师崇拜,人们的心智就开始僵化、定型、软弱、残缺。在那一次宣布中,他首次透露内心的领悟,他说明他的任务就是要来解放人类,帮助受苦的生命从所有的恐惧和局限中释放,真正体尝至爱、大乐和进入实相的况味。另一项惊人的宣布是,他否定了所有过去的通灵经验,因为凡是所有相皆是虚妄,通灵经验是人类接受了传统的暗示和过去习性的策动,而投射出来的念相。从此这位被拣选充当“世界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开始光华四射。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世界的**、人类的自相残杀,克里希那感到刺骨的哀伤,在那份哀伤中,还有更超然而冷静的深思,他开始探索发展真正的教诲,他要用最简单而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他所存在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于是他开始尝试不同的禅定方法,对于自己的意识和感官也做了无数的实验。

克里希那极为强调儿童教育,在这些天真的赤子还没受到世俗、传统、野心、竞争和恐惧的污染以前,就要提供他们一个自由无惧的环境,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叫做创造力、快乐和关爱,然后这个世界才能有真正的新人类出现,一个全然不同的净土才能在地球示现。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90岁圆寂之前,都还在不停奔波。

1986年2月16日晚九点整,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思议的一生结束了。留下来的,是一个有待人们解开的谜:到底菩萨是借助无形的神秘力量示现其一生的,或是完全靠自力达到的境界,还是二者的融为一体。

第三篇:用激情点亮青春之光

用激情点亮青春之光

——弘扬师德,争当育人先锋实验中学刘小庆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体验过,就无法了解其中的快乐;有一种眼神,你没有遇见过,就无法感受求知的渴望;有一种感动,你没有经历过,就无法理解人生的伟大。我不奢求伟大,但我希望教书的日子更加精彩,因为青春只有一次,我们必须用激情点亮青春之光,谱写一曲奉献之歌!”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大家一定会问,是什么让我如此坚定地喊出了这样的誓言?又是谁让我感受到老师平凡中的伟岸?是他们,我的同事,实验中学的老师们!

202_年的夏天,我怀着一腔热情踏入了实验中学的大门,然而学生时代的激情在现实面前一败涂地,我曾经为教师的辛苦与劳累退却过,为教师的清贫与平凡动摇过,痛苦、彷徨过。但是,实验中学的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却改变了我。

翻开一本本档案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路跋涉,一路豪歌,披荆斩棘,锐意进取,以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奉献精神,引领着实验中学的教师,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奉献者之歌人苏校长。

202_年夏天,他放弃全县最具规模的农村中学校长的职位来到实验中学。当时的实验中学可谓困难重重:基础设施甚为薄弱,师资力量也有待提高,学生人数迅速减少,校道坑坑洼洼,师生食堂简陋狭窄。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他和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思考分析之后,提出了“三点”的策略:“向上要一点、向外讨一点、自己挤一点”。从此,他饱尝了艰苦创业的酸甜苦辣,诠释了“春蚕”与“孺子牛”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深刻内涵。

他不分昼夜、不辞劳苦地奔波于上级部门、同学校友、私营企业主之间,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了新教学大楼、综合楼、学生公寓楼、师生食堂,装备了网络电脑室、远程教育教室、多媒体多功能教研室等现代教学设备,全校基本实现网络化、现代化。经过六年的艰辛创业,实验中学面貌焕然一新,使一所贫穷落后的农村初中一跃成为县级一流中学,为莘莘学子营造了一方乐土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时雨润物,自叶流根。”正是校长这钟无私奉献、笔耕不止的精神引领着实验中学的老师谱写一曲曲“爱之歌”。

还有这样一位老师,也许她的课算不上优质课,但是她的课堂却充满活力,也许她的人很平常,但是她总能用自己的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她一人教三个班的英语,整天穿梭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除了上课,备课,就是辅导学生、批改作业,操场上里很少看到她的身影。下午放学了,全校老师都走得差不多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回迈。记得那时,她刚接手三个班的英语,因为过度劳累,她病倒了。那天早晨,当我看到平时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她此时此刻变得如此憔悴时,我的心顿时揪在了一起,我对她说:“今天您别上课了,我帮您上吧。”她说:“没事儿,我不想耽误学生的课。”说完,她拿起书本,拖着虚弱的身子迈向了教室,看着她远去的身影,我的眼泪也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事后我问她:“是什么让您如此敬业?”,她用那嘶哑着声音回答:“是良心,做老师可不能误人子弟!”是啊,一句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平凡岗位上的伟大。大家不禁要问:这位老师是谁呢? 对,刚开始我想到的是尹老师,现在却觉得她又是肖老师、杨老师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什么是教师,什么是奉献”做了最好的诠释!也让我懂得当善良铸就了一个人的品

格,他就是再渺小,也一样高尚;当真诚充盈了一个人的心智,他就是再卑微,也一样尊贵;当仁爱填满了一个人的灵魂,他就是再贫寒,也一样富有。

当我再次踏上三尺讲台,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时,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

过去的九年,是我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我人生中最灿烂的一段时光,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那讲台上充满激情的授课,作业本上殷红的心血,课堂内外谆谆教诲,都是我的奉献,我的快乐。

此时,我不敢自诩是春蚕,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我可以这样自豪的说:“我用我的智慧,我的热情自由地描绘着我无悔的青春年华。”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平凡得像一粒微尘,安安静静地待在这个世界。但是,我却有海一般宽广的胸怀和激情,我愿用自己的劳动静静守候自己热爱的一方教育热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将自己的激情和青春全部奉献给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同时,我将在心田默默耕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让自己的学历和能力相得益彰,形成个人魅力.在知识的百花园里不停地采集、酝酿,使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之灵动与飘逸。

有一位诗人这样说过: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会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的收获的定是甜蜜;如果你种下的是自己的一颗心,收获的一定是一轮火红的太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青春和奉献不会付之东流,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信心,让我们看到了幸福和快乐。我们的青春将伴随着学生在轻柔飘香的春风中沐浴,在温馨舒适的夏日中陶醉,在圆润皎洁的秋月下起舞,在洁白素净的冬雪中深思。最终,我也将获得天下最丰厚的收获,我的收获来自学生口中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我的收获来自学生们绽开的笑脸,我的收获来自学生崇敬的目光„„,我愿有更多的收获让我品味丰收的喜悦,让我体验到奉献的快乐。

我们平淡的生活并不平凡,那三尺讲台是我们思绪纵横的绚丽的舞台,它面对的是将来的桃李满天下;明净课堂有我们灯火阑珊的彻悟境界,那里写满了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充实。我相信,即使来时路坎坷,即使未来路茫茫,我仍然甘愿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用激情点亮青春之光,谱写一首奉献之歌。

第四篇:自立之光点亮人生

自立之光,点亮人生

人生就像盛开在郊外的一束花,万紫千红,芳香四溢,而自立正如温暖的阳光,沐浴每一片花瓣;人生就像颠簸在海上的一叶扁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而自立就如远方的灯塔引你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太难,你若做不成雄鹰,就做靠自己的蜗牛吧!用自立之光普照人生。

忆峥嵘岁月,追往昔年华,前人之事,耐人寻味。

回想莎翁,只记得一篇篇戏剧闻名于世,只知道一部部作品千古流传。可谁又知他原为富商之子,可谁又见他毅然走出家门的一幕,谁又知当学徒,做教师却从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的辛酸打拼。不错,这正是自立。摒弃富商之子的光环。他的成功可歌可赞,他的成功理所当然。是自立,让他有勇气笑看风云;是自立,让他成为文坛不灭的星辰,被历史铭记,被成功装点。

自立火炬传递至今,依然火热,依然滚烫。

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铿锵有力的誓言。当命运的绳索无情的缚住双臂时,他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立的他发出呐喊,自立的他推开父母,自己学会了用脚穿衣吃饭,更学会了用脚弹钢琴,终于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的大厅,奏出了生命的乐章。让世界发现了中国男孩的自立。“从脚中流出多变的旋律,不是音乐,而是他飞翔的轨迹。”是自立为他插上了这对无形的翅膀,是自立刘伟的人生。

历史车轮飞速转动,今中外伟人名士,映入眼帘。小仲马拒绝父亲帮助,更换笔名《茶花女》一书风靡世界;萧红拒绝鲁迅的提携《生死场》立足文坛;冯绍峰,不靠父亲,从“富二代”成功蜕变为“富一代”......自立之光点亮人生。

生活在现今的我们,是否应该学会自立?看看身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靠他们怎样建设祖国的明天,怎样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难道不应学会自立靠自己赢得一片蓝天。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人生如日,盈云有间。人生虽短,沧桑几许,幸福几何,唯有自立能托起明日朝阳,唯有自立之光,方能点亮人生。

一等人不动声色干成事,二等人忙忙碌碌干不成事,三等人大轰大嗡还出事。一等人在位就明白,二等人退下才明白,三等人到死不明白。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三等人有脾气没本事。

第五篇:用爱心点亮智慧之光(推荐)

用爱心点亮智慧之光

特殊教育学校“雷锋号”教研组事迹材料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健康?然而这个世界上却无可避免地生活着这样一群羸弱的生命,他们要么没有灵敏的听觉,要么没有聪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四肢,他们被称为“残障”。他们需要更多的呵护、更多的关心。在辽宁省清原县特殊教育学校就有一批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他们用爱心点亮了智慧之光。

从1969年建成清原县唯一一所聋哑学校,到202_年正式更名为辽宁省清原县特殊教育学校以来,辽宁省清原县特殊教育学校走过了50多个春秋,先后有几百名学生毕业,他们在老师们耐心细致的教导下,大多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能够自食其力,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走进辽宁省清原县特殊教育学校,与“雷锋号”教研组的老师们一交谈,你会发现这里的老师用自己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她们为了照顾这些残障孩子常常顾不上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

正常孩子学会穿衣叠被,只是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但对于残障儿童来说,要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得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泪水。有的孩子刚来学校时,就连洗手、洗脸、系鞋带都不会,老师们就把每件事分成几个步骤,一遍遍手把手地教。有的孩子还带来一些不良习惯,高文轩老是爱吮大拇指,董微老师并没有训斥他,而是

经常和他聊天、做游戏,多关心照顾他,他吮手指的毛病逐渐改掉了;韩春新上课坐不住,刚来时一节课要进出10多次,铅笔本子到处乱扔,也是在魏丽娟老师一遍遍的耐心教导下,变得专心了;朱浩东有一次上劳技课钻到了桌子底下,郭丽新老师让他出来,他却把自己的鼻子打出了血,甚至还把凳子狠狠地摔到地上,可郭老师没有责怪他,而是与他交朋友,经常鼓励他,后来他的美术作品还在市里得了奖。辅导学生学习时,学生的口水会滴在董微老师的手上,而董微老师丝毫都不理会,轻轻檫去后继续辅导学生;个别智障学生有遗尿的毛病,张平和魏丽娟老师就多次为他们换洗衣裤;个别女学生自理能力很差,在她们月经期间,张而丽老师还要为她更换卫生用品;还有一些智障学生有很重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是智障儿童,不愿意参加集体、社会活动,怕丢脸。刘娜和郭利新老师就对他们进行细心的开导,上学的路上经常与他们结伴而行,和他们聊天,鼓励他们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个别学生的早恋问题,我们的老师没有粗暴的制止,而是像对待朋友那样,和学生谈心,帮助学生度过青春期。很多家长都对她们说:“对孩子,我们自己都没有这么大的耐心,感谢您,老师。” 是的,我们老师们的付出甚至比家长还多,但他们却不求回报。郭利新老师说,她要求毕业生在路上见到她,不必叫她老师,只要点点头,一个微笑就够了,因为她担心学生的“残障”身份“暴露”后,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多么无私,多么体贴,正是老师们的无私情怀和辛勤付出,才使得这些孩子克服残障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有一次,一名学生放学后没有回家,张而丽老师知道后,立即和学生父亲一起去找。那天风雪交加,寒风刺骨,张而丽老师从医院到车站,从大街到小巷,找遍了镇上的每一个角落,直到半夜终于在电影院附近发现了那位学生。又有一次,一名学生上体育课时突然脸色灰白,四肢抽搐,瘫倒在操场上,董微老师得知后心急如焚,背起学生直奔医院,当学生父母闻讯赶来,看到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董老师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可以表彰,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可以炫耀,更多的是琐碎的小事,需要教师的高度责任心,需要教师的对学生的爱心,这些会形成了一种无声的语言,影响了智障学生的行为。

有一次,老师们带领学生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活动,从电影院出来时忽然下起了大雨,老师们就把雨伞都给了学生,自己却淋在了大雨里。当时,各个学校出来的人很多,又全都打着伞,根本分不清谁是自己的学生,当时,我们的老师都焦急的大喊自己班级学生的名字。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突然间全都合上了雨伞,手拉起手的同声说:“我在这!我在这!”面对淋在了大雨里的学生,老师们的内心激动无法言表,这是我们老师终身难忘的一场电影,这是我们老师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根据残障儿童的身心特点,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董微老师说:“教这些孩子一定要有耐心,要经常性地循环、反复,要花工夫“盯”,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

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魏丽娟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了大量教具,为了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数字“1”的含义,她要在白板上贴上画有铅笔、水果、动物等许多不同图案的卡片,反复讲解。最近老师们正在对一套自编教材作做最后的修改,这套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教学生掌握日常实用知识,例如“学习用品”这一单元,可以借助铅笔、橡皮等的直观形象,教学生认识数字,学会各种学习用品名称,了解其用途和使用方法等。

只有对学生怀有一颗真诚的爱心,这份真诚的爱才会指导自己在工作中做一名有师德的老师,只有做一名有师德的老师,才会赢得学生真诚的回报。虽然,我们的残障学生是迟开的花朵,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勤勉的工作,我们的学生也会有很大的进步,即使无花,也芬芳!

阅读,点亮生活之光(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