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社科院蓝皮书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23-114701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21 01:13: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社科院蓝皮书

社科院蓝皮书:202_年中国失业率可能接近10%

中国社科院昨日发布的《202_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下称《社会蓝皮书》)称,202_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

该报告显示,虽然今年中国的城镇就业未受明显冲击,但明年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明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将在今年599万人的基础上增加50万人左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表示,这次金融危机传导的方式在中国和美国的方向完全不一样--美国是从虚拟经济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而在中国首先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先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身上产生后果,然后再进一步向虚拟经济,同时向消费领域、社会领域传导。

李培林说:“(金融危机)在就业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首先是对广大农民工,现在已经有400万农民工提前返回家乡。但是现在多数调查表明,他们并没有完全回到原来居住的村落中,因为现在的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是‘80后',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很多回到当地的小城镇、小城市准备打散工。”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表示,中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没有改变。此前关于“明年是劳动无限供应结束的一年”的说法,按现在情况看,恐怕难以实现。

《社会蓝皮书》显示,从今年情况看,用人单位在劳动市场招收的各类人员为474万人,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人是490万人。招聘人数少于求职人数,也就是新求职者每人只有0.97个岗位。

《社会蓝皮书》还称,“十一五”余下的两年,劳动供给总量的现有趋势还要继续维持下去。全国每年净增新劳动力800万~1000万人,再加上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城市下岗并需要再就业的人员,每年新增需要就业的人数将维持在202_万人以上(也有人估算为2400万人)。这种劳动力净增长的趋势可能要到202_年左右才停止。

李培林表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估计到今年年底,会有约150万名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来源:东方网

第二篇:社科院经济蓝皮书

中国社科院:今年GDP增速预计9.2%,CPI全年涨5.5%,明年物价回落经济增速放缓趋稳定

中国社科院昨日发布202_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2_年全年CPI持续高位运行,全年上涨5.5%,到202_年物价将呈现回落态势,CPI上涨4.6%。此外,202_年GDP全年增长速度将达9.2%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202_年GDP增长率预计达8.9%。

明年CPI增幅趋缓 涨4.6%

202_年,“涨”字牵动人心,老百姓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就是物价上涨。从202_年初至今的月度CPI数据给出了“涨”字的答案。

蓝皮书指出,202_年,我国CPI上涨率持续高位运行,202_年前三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5.6%,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步减弱,CPI涨幅在第四季度有所回落。10月份,CPI从9月的6.1%下降到5.5%。根据全年的情况,蓝皮书预测,202_年的CPI涨幅全年可能

达到5.5%左右。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_年,蓝皮书预测,202_年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预计202_年CPI上涨4.6%。

GDP明年全年增速为8.9%

202_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_年全年的GDP又将增速多少?蓝皮书指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等因素影响下,预计GDP全年增长速度将达9.2%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202_年,若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再发生显著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经济增速虽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GDP增长率预计达到8.9%,趋于稳定。

专家观点

我国未进“高通胀”时代 应让居民收入跑赢CPI

《经济蓝皮书》预测,今年全年CPI上涨5.5%。专家对此表示,尽管如此,我国并未进入“高通胀”时代。不仅仅我国的通胀率高,其他金砖国家也如此。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近期CPI涨幅均大大超过了有关国家预设的通胀目标。

专家认为,总体上看明年我国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发达国家物价也在上涨,但发达国家人们的收入跑赢了CPI,所以关键在于如何使居民增多收入。

今年以来,物价快速上涨。确切地说从202_年下半年起物价就开始攀升,到今年6月终于破六,达到6.4。涨价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民间概括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辣翻天”等。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表示,CPI的上升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生活成本增加。价格不断上涨是一个大趋势,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物价也在上涨,但发达国家人们的收入跑赢了CPI。周清杰表示,价格上涨不要紧,关键是要看收入涨了多少,居民怎样来增加收入,从政府的层面讲,是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

中央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

重。据法制晚报

入世盘点

外贸对中国经济贡献率为20%

中国首次发表对外贸易白皮书,解读“黄金十年”

外贸对中国经济贡献率为20%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国新办昨日发表《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情况。这是国新办首次就我国对外贸易情

况发布白皮书。

出口美欧食品超99%合格 白皮书说,中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跃升至202_年的29740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连续两年成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白皮书显示,中国出口商品质量不断提高,202_年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合格率99.78%。

入世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截至202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

完毕。

白皮书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却仍然坚持旧有思维,对向中国出口高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导致其相关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自这些国家的进口,不利于

双边贸易的平衡。明年进出口形势比较严峻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昨日指出,作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出口,当前对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暂时还难以替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外贸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德国是60%,日本

是33%,中国20%左右。” 崇泉说,202_年,欧美外需市场的情况不会有根本性好转,国内各种综合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将持续。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将比较严峻,要继续稳定出口、扩大进口,才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我国在外贸出口上将重点开拓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出

口。

政策走向

高层一系列信号投向“保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定调会”迟迟未开

高层一系列信号投向“保增长”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中央政治局都会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次年经济工作,被业内人士称为经济会议的“定调会”。“定调会”的召开时间并无准确日期。此前多年,“定调会”一般11月底召开,只有202_年、202_年和去年分别在12月1日、2日和3日召开。而今年的会议,至今没有任何消息,成为十六大以来最迟的一次。专家分析认为,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是导致今年“定调会”迟开的主要原因。

按照惯例,11月宏观经济数据统计结果将于12月中旬公布,因此也有分析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这一结果公布之后召开。而“定调会”,也将于此前不久举行。最近,中国经济增长趋缓的势头比较明显。近期高层的一系列信号均投向“保增长”。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3日至4日在辽宁沈阳调研时,强调进出口必须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1月25日在河北考察时也强调保障房建设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减速势头并不足为虑,仍应立足调结构,不能稍有减速就掉转调控方向。

第三篇:中国社科院发布202_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科院发布202_年《社会蓝皮书》

核心观点

●中国农民阶层悄悄分化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减少

●“80后”渐成流动农民工主力转变户籍愿望不强烈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最明显

●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影响社会进步

●应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

光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李瑞英)中国社会科学院202_年12月15日发布202_年《社会蓝皮书》,同时举行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会议分析了202_年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预测了202_年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_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社会蓝皮书》主编李培林作主题报告。

●中国农民阶层悄悄分化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减少

蓝皮书说,中国农民阶层在悄悄分化,传统农民正向现代农民转变,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在减少。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主导社会向城市主导社会的快速转型进程,以城乡统筹为标志,改变了以往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保障基地的城乡二元模式。城乡互动加强,城乡间社会流动增加,农民分化超越了乡村的局限,与城市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

蓝皮书认为,进入城乡统筹阶段的农民阶层分化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部分农民流向非农产业,且就业结构和收入相对稳定,纳入城市社会管理。二是农民阶层变化不仅表现为农业生产者减少,而且表现为务农农民内部的持续分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形式由传统的农户经营农业为主转变为规模经营农业和农户经营农业并存,农业生产者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三是农民分层受城乡统筹、农村资源配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影响,表现为一种被动的职业变动。

蓝皮书强调,城市化一方面大量吸收农民劳动力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乡村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由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正在演变为农户经营与规模经营并存。同时,务农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特征开始显现。

蓝皮书指出,现阶段中国农民阶层的分化状况: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户规模扩大。二是经过乡镇企业改制,原来的村办企业管理者和村集体企业职工阶层解体,并入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阶层。随着市场规模扩大,私营企业主的企业经营突破了本村地域的局限,私营企业往往不雇佣本村村民,而是使用外来劳动力。同时,市场经济也改变着传统乡村的习俗和社会交往方式,以前村落社会内部熟人帮工换工的习俗,正在为雇佣结算关系所替代。三是农业生产者队伍内部发生变化,正在经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东部、中部地区,农业经营大户和农业公司进入乡村规模经营农业,体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趋势。四是农村的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有所减少。市场化服务对乡村民间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渗透压缩了村庄知识分子的作用空间,也改变了村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农村文化工作者逐渐并入乡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蓝皮书预测指出,随着农用地流转制度建立和耕地相对集中,农业劳动者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不再是传统的小农,有可能与非农领域中的中小业主以及其他自营业者一起成为社会中间层的组成部分。

●“80后”渐成流动农民工主力转变户籍愿望不强烈

蓝皮书指出,202_年,“80后”流动农民工占整个农民工群体的45.6%,他们的劳动时间长于“80前”,而收入水平较低。绝大多数“80后”流动农民工不愿转变为非农户口。在涉及承包地时,他们比“80前”的转户意愿更低。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

蓝皮书说,新生代“80后”占农民工总数的比重为45.6%(“80后”占37%, “90后”占8.6%),“80前”占54.4%。每年新增加的农民工,或者每年从农村户籍地流出的增量农民工,其主体已经是“80后”与“90后”的新生代。但在“流出户籍地”三年或三年以上流动农民工中,老一代农民工仍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蓝皮书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政策投入,就不能偏重“80后”,而应该一视同仁,使所有流动农民工都能够均等共享融入城市的机会。

蓝皮书强调,应该转变的一个观点是,与“80前”农民工一样,“80后”仍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本色。过去认为他们“宁肯待业也要找高收入工作”,以及 “怕吃苦又比较脆弱”等是不客观的。蓝皮书认为,那种认为“80后”农民工应该像“80前”一样任劳任怨、给工作就干的思想,既是一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歧视性思想,也是未看清劳动力人口市场转变形势的短视行为。

蓝皮书还指出,在被日渐热炒的农民工转户意愿方面,原被寄予厚望的、对城市极其向往的“80后”农民工,却与“80前”的态度基本一致。在涉及承包地等问题时,“80后”更显示出不愿意“转户”的特点。不仅如此,伴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80后”农民工不愿转变户口的百分比,也呈现上升的态势。

蓝皮书认为,并不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愿意交出土地而转变为“彻彻底底”的城市市民。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过程中,在土地价值越来越趋于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保留土地的预期会更为强烈。

蓝皮书指出,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就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很快将由城市政府“说了算”,逐渐过渡到城市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共同“说了算”。也就是说,农民工愿不愿意进城,愿意进入什么样的城市,已经成为农民工自己的选择。

蓝皮书指出,中国未来只能走常住人口城市化、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仅仅把流动人口户籍化的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城市政府如何努力,想要限制农民工进城,已绝无可能。那种不以投资改变产业布局,而仅仅以“宜居城市”的设计而强制疏散人口的做法,迄今为止都以失败告终。而户籍制度的最后一道门槛――给予当地户籍城市居民以优先使用城市公共资源的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做法,也会在劳动力的短缺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废除户籍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还其以人口信息的登记本貌,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以身份证管理人口、以常住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城市化道路,是中国未来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最明显

蓝皮书认为,202_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几项关键指标与202_年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2_年以来的最低点,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保持稳定;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2_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蓝皮书指出,金融危机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在202_年逐步显现,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202_年,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所回调,分值分别为3.41分、3.37分和3.42分。其中小城镇居民降幅最为明显(202_年为3.59分),其次是农村居民(202_年为3.55分)。

蓝皮书认为,202_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几项关键指标与202_年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2_年以来的最低点,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保持稳定;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2_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政府管理的信心回落。202_年,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评价小幅下降;政府管理信心度(包括管理经济事务、管理国际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全面回落;国家国际地位感也终止了202_~202_年间的连续上升趋势,回落到与202_年基本持平的水平。

三是城乡居民对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存在差异。202_年,城乡居民的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比202_年、202_年、202_年均有明显下降;在消费信心指数方面,城镇居民稳中有升,但农村居民降至202_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是对未来生活有信心也有忧虑,农村居民的生活信心值得关注。城镇居民对于未来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有一定的乐观度,对于自己未来的竞争力预期也基本持稳,但对今后养老问题的忧虑程度明显增强;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和未来生活改善的乐观度则有下降趋势,且低于城镇居民。

蓝皮书考察了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认为在收入增长乏力、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社保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压力下,个人经济状况已连续三年蝉联影响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同时,职业状况首度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就业及收入结构的城市化趋向日益明显,就业状况对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感受的影响在逐步加大。

●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影响社会进步

蓝皮书指出,职业满意度对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位列影响力第二位,约半数(49.7%)居民对自己的职业状况感到满意,感觉“一般”的人占33.2%,17.1%的人“不满意”。两成城镇居民首选理想职业是公务员,折射出的整体社会心态值得关注。

在分析城镇居民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时,蓝皮书指出,排在首位的是对收入水平不满意。其中,城镇居民对收入水平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工作压力、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与自身能力兴趣匹配程度等的关注程度。相对而言,小城镇居民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关注程度高于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对于职业与自己能力兴趣的匹配性、工作的稳定性更为关注。

同时,个人月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群体,对于工作表示满意者占65.4%;而个人月均不满202_元、202_-3000元、3000-5000元的三个群体,这一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48.8%、49.4%和52.3%)。为此,蓝皮书认为,月均收入5000元可能是提升城镇居民工作满意度的一个收入阈限值。

蓝皮书指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公务员以较大的优势(21.4%的提及率)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职业,其后依次是企业家(13.9%)、政府官员(13.2%)、医生(12.7%)。

但在小城镇,公务员的优势尚不显著。公务员仍是首选(16.8%),但企业家(15.8%)、中小学教师(15.4%)、医生(12.4%)紧随其后。

蓝皮书分析强调,当前城镇居民的职业心态,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两成以上城市居民首选公务员,这一结果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公务员群体的艳羡,工作稳定、收入高、社会保障充足、有更多的踏入仕途的机会。但同时,也应意识到,人们将工作目标定位于安稳地获得优厚报酬,缺乏锻炼能力、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利泽整个社会的考虑。这会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应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时期,这种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中产阶层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大好时期,要不断壮大中产阶层规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蓝皮书认为,中产阶层是最为活跃、最强有力的消费力量,对全社会的消费与产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发育中产阶层还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努力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加快形成稳定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社会结构,已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蓝皮书强调,政府应通过立法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努力为中产阶层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独立创业,鼓励合法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形成中产阶层构成的多样化格局。

第四篇:中国社科院《法治蓝皮书》建议逐步取消超生罚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_年《法治蓝皮书》,发布了《中国计划生育法治状况》报告。关于计划生育法治今后的改进方向,报告建议,随着硬性配额与指标及相应强制性手段的消除,公民获得真正自主行使生育权的机会,社会抚养费制度和有关行政处分机制在未来亦应逐步取消。

建议逐步取消超生罚款 专家称逐步过程较漫长

“之所以说„逐步‟,主要是考虑到一个过渡性阶段”,报告建议,如先统一在无论身份、地域、民族或宗教等不同背景,一般都设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条件是从第三孩开始,如此就可改变目前在生育权行使方面所设置的许多不合理的差别对待。

报告表示,这一主张基于对未来的社会发展预期,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可能向欧美国家趋近,家庭的发展模式、生育意愿和生育率也将有类似改变,一个明显的例证即当前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相对一二十年前已出现明显下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社会抚养费过去叫“超生罚款”,是按照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下位法,即地方的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和相关规定征收的,如果要取消,就得修改法律和条例,因此这个“逐步”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陆杰华指出,取消“超生罚款”与当前备受关注的二胎政策是否放开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因为即使放开二胎政策,生三胎、四胎的话仍要按相关的规定来征收社会抚养费。

他提到,社会抚养费制度是否公平,现在还有很多争议,因为大多数人在实行计划生育,少数根据这个进行制裁,且不太透明,地方征收有随意性,根据自由裁量权,最高的收9倍,有的3倍,有的6倍,如何裁定,如何更透明,需要去思考。

陆杰华认为,取消社会抚养费与否主要在于理念,现在计划生育毕竟还是基本国策,可能还是要长期坚持,今后我们如果由计划生育走向家庭自主生育的话,那时候就没有征收的必要了。

第五篇:社科院

良乡高教园区到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调研整理材料

社科院研究生院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的直属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从招生录取到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学位授予等一整套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制机制,建立起了适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按所设系、分片教学、集中办院、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

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直接领导下,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教师资源,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事业获得了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健全、拥有6个教学研究部、38个教学系的现代化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现任博士生导师400余名、硕士生导师600余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一流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7个;自主设置博士授权点9个、硕士授权点15个;还有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和法律硕士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多方发展对外教育和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从1985年开始招收海外进修生,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02_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地区博士、硕士研究生以来,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2100多人,其中港澳台地区和外国留学研究生100多人。截止今年7月初,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学位2809人、硕士学位4453人,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这些高级专门人才学成后分赴各条战线,并迅速成长为推动经济建设、深化理论探索、促进学术研究、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新校园情况:

目前在校生2490余人,硕士1590人; 博士900多人。一期近8万平米,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行政、宿舍楼等。根据二期硬件的发展,要逐渐扩大。近期准备上报二期。座谈情况:

一、学校的需求:

(一)交通问题:需园区协调相关部门对园区的整个交通问题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包括其他入驻院校和CSD);良乡的红绿灯特别多,如何进行优化;东门的长于路需尽快解决通车问题,希望管委会与市政管委多沟通,到各部门调研时帮助学校提出来;学校学生目前反映最大的就是出行问题,如公交车增加车次、缩短时间间隔等问题。

(二)下水问题:雨水、污水排放问题,学校写过两个报告,请园区多考虑,尽快解决。由于处于自来水管线末端,水压较低,影响生活用水出现问题,消防也出现问题(消防要求6个压力,现在只有2个压力),一旦险情发生,由于水压不够,不能及时灭火。

(三)南门的电线杆问题,电线杆的位置非常不安全,我们要求电线要入地,但供电部门要求由学校出资,如何尽快解决此问题。

(四)公租房需要尽快制定分配方案。

(五)希望中央设施区尽快建成,以完善配套服务,早日看到美观的中央景观带。

(六)社科院研究生院是一校一址办学(市里校区不保留),自202_年4月26日揭牌以来,新校园正式投入使用。目前面临202_级新生招生确认和考场设置问题,主要是考生住所问题,希望园区给予支持。

上下水和电线杆问题是目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资源共享方面从

(一)讲座开始,房山区可以享受社科院的优质资源。开办了大师的讲座,社科院研究生院给房山区发了邀请函,来的还不是很多,希望房山区和周边学校都可以来听,享受这个资源,希望能够把阶梯教室(890人坐满)。今后有些专家课程也希望能够共享,特别是各学科前沿的一些课程、最热门的一些话题,如果有兴趣,可以与房山区共享。

建议:交流信息沟通要快捷,周边的学校学生来听课也有一个交通问题。希望今后能在中央设施区建统一的报告厅,由园区管委会牵头,整合入驻高校的讲座资源,挂以园

区管委会名义定期举办讲座,改变各个学校各自为盈的现状。

(二)利用社科院研究生院党校,听取专家关于自己研究成果的讲课。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时间安排,比较灵活,不容易把控。

(三)房山区提出过博士、硕士毕业后到各单位挂职,但编制问题不能解决,操作有困难。每年博士的分配率是98%以上。

(四)社科院拥有资金的博士后流动站,设在院人事局。社科院研究生院二期工程规划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可以作为市人力社保局和房山区人力社保局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下设的工作站。

区内委办局的工作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进行工作,可以参加社科院的学位在职班,但最大的问题是考试,要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考试难度较高。

社科院老师没有涉及到法律、管理等方面做咨询公司的,但有法硕诊疗所,主要是做法律咨询,主要是老师指导学生,没有对外收费性质的,是一种实习和义务的服务。园区的创新实习实践基地,涉及法律方面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探讨与社科院研究生院法学所联合,如何实践需进一步推进。

社科院蓝皮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