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伊丽莎白一世和二世简介(精选合集)
编辑:青灯古佛 识别码:23-81057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5 00:43: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伊丽莎白一世和二世简介

伊丽莎白一世(16世纪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英文: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名叫伊丽莎白·都铎,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女王。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1558年11月,伊丽莎白的同父异母姐姐玛丽一世去世,伊丽莎白继承王位。1559年1月15日,伊丽莎白正式加冕成为英格兰的女王。伊丽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间开始确立。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黄金时代”。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3月24日在里士满王宫去世,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也被称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1]

中文名 伊丽莎白·都铎 外文名 Elizabeth Tudor 别 名 童贞女王、荣光女王、英明女王 国 籍 英国 出生地 普拉森舍宫 出生日期 1533年9月7日 逝世日期 1603年3月24日 职 业 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信 仰 圣公会 主要成就

使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开创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 皇 室 都铎王朝

在位 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

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全称“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现任英国君主,英国、英联邦及15个成员国国家元首,国教会最高首领。2012年6月2日至5日,英国举办英女王钻禧庆典,纪念女王登基60周年。2012年12月18日,参加内阁会议,她成为百年来和平时期出席政府内阁会议的第一位英国君主。[1]

中文名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 外文名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 别 名 伊丽莎白二世 国 籍 英国 出生地 伦敦

出生日期 1926年(丙寅年)4月21日 职 业 英联邦元首 信 仰 英国国教

主要成就 英国、英联邦及15个成员国的元首 血 型 O型

第二篇:伊丽莎白一世

论伊丽莎白一世与英国的崛起

摘要:英国的崛起问题,一直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其崛起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英国崛起历程的起点应归至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在该时期,英国已出现代议制政府的雏形,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近代海军亦开始建立,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已然开启,这一些列影响英国崛起的因素已经出现。

然而,这种因素的具备,并不意味着英国崛起的必然,它还必须有一个优秀的执政者来协调、促进这种这种发展。伊丽莎白一世刚好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的优秀执政者,其实施的各项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英国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崛起。

关键词:英国、崛起、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政策

一、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初的国内外形势

英国历史上都铎王朝历时118年,如果算上简·格雷,前5位君主走完了73个年头,而伊丽莎白一人就统治英国达45年。在这45年中,女王政绩卓著、王朝鼎盛,国家走向繁荣,这三者相得益彰——女王和英格兰人共同缔造了伊丽莎白时代。

1568年11月17日,伊丽莎白击败众多对手,成功登上英国王位,是为伊丽莎白一世。当时,英国的国内外形势可谓风雨飘摇。在国内,由于前统治者玛丽女王和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联姻,英国卷入了西班牙队法的战争,失去了英国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加莱。不仅如此,在其父亨利八世时期,国王为应付旷日持久的欧洲战争,就不惜出售土地,减低货币成分,以致引起国内通货膨胀。到爱尔兰六世时期,货币进一步贬值,国家财政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而玛丽一世时期的对法战争更使英国的财政困难雪上加霜。所以,恢复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是伊丽莎白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当时的英国宗教在经过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改革之后,基本上确定了新教为国教的基调。但是玛丽一世即位之后,意图将个人信仰强加于整个不列颠民族之上,不仅恢复与罗马教廷的联系,还对新教徒加以迫害,意图在国内恢复天主教。一时间,新教受到沉重打击,国内宗教派别林立,人心涣散。因而,宗教问题也是当时的另一个不稳定因素。不仅国内形势严峻,伊丽莎白即位之初,国际环境同样不利于英国。而这其中的主要压力,来源于当时强大的西班牙和法国。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由葡萄牙人拉开帷幕。之后,西班牙成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主角。在近乎狂热的宗教信仰和对黄金的热衷追求下,西班牙政府出面支持新航路的开辟。很快,西班牙就占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洲和太平洋上的一些重要岛屿,源源不断的黄金和白银流入西班牙,充盈着国库,给西班牙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西班牙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与此同时,西班牙也拥有被认为是欧洲最优秀的步兵,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英国相形见绌。

另一方面,法国也是英国的宿敌。单从地理位置上而言,法国对更具威胁性,而1558年加莱据点的失去,使这种威胁瞬间放大。依据地理学分析,西欧大部分属于地中海气候,常年盛行西南风,而加莱正好是英吉利海峡南侧的上风口岸,在当时,海上逆风航行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法国夺取加莱一事,使英国海军处于不利局面。更有甚者,法国当时还控制着苏格拉,形成法苏同盟,对英国的威胁不言而喻。

二、伊丽莎白一世对英国崛起的作用

1、强化封建专制王权、推行开明君主专制

伊丽莎白一世所处的时代,就当时英国国内状况而言,其封建社会自古就存在着封建原则和国家原则的冲突,即地方封建割据势力非常强大,相比之下,王权的实力却很微弱,封建贵族与王权形成事实上的分权。在英国王权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冲突。到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以便民众能够安心地从事生产。为此有必要消除中世纪的规则纷争,建立统一独立的国家政权,对内克服内乱,对外抵御外辱,于是,专制王权出现了。此时英国的国家利益与君主的个人野心相结合,成为英国专制王权存在的重要基础。此时专制王权的强化是消除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保障英吉利民族走向统一的必要条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统一的英吉利民族最终形成。

在中世纪时期,英王的权利除了受地方割据势力影响外,还受到教会的制约。罗马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管束这英王,还享有很大的司法权。这种状况在“国家”的概念不明确时期尚可忍受,但民族国家形成后,就与“主权”格格不入了。因而,宗教改革运动势在必行,通过这次改革,在英国内部,世俗君主成为事实上的教会首脑,英国的专制君主被神化。这种转化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最终完成,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点,伊丽莎白一世做出了突出贡献。

伊丽莎白一世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宗教改革。在女王统治初期,她不立即明显地恢复新教,又不取缔旧教。她表面上宣告不存在变更宗教信仰问题,十分谨慎地使用官方文件的称谓,对狂热的宗教分子加以诱导使他们保持冷静。当地位越来越稳时,她的宗教政策才逐渐显现,与其父不同的是,她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欧陆天主教世界的威胁,感受到了国内部分民众对天主教的依恋,也感受到了议会的压力。她拒绝了“教会最高首脑”的称号,却加强了对教会财产的掠夺,并把握住了国王队教会的实权,最终建立了一个以新教为基础但又不乏天主教色彩的国教会。伊丽莎白压制自己的新教倾向,以一个中立的身份自居,采取一系列宗教宽容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表现在使得英国的宗教隶属于国王,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国内宗教纷争,以及外国利用宗教对英国国内事务的干涉,有利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

2、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是一种早期的资本主义学说,在16-18世纪的西欧占据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政策。伊丽莎白一时时期,正是实行重商主义的重要历史时期,女王采取了诸多措施,大力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其重商主义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拔有经济意识的人担任政府要职,如威廉·塞西尔、沃尔星干等。这些人在促进英国商业和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国务大臣沃尔星干在英国建立对土耳其贸易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曾在1580年起草了一份《关于与土耳其的贸易》文件,不仅指出了这项贸易给英国带来的众多好处,还阐明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英国商人和英国政府应做好的准备。由此可知,女王重用了一批优秀的经济方面的人才,对英国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支持和保护逃到英国寻求庇护的外国难民、移民,大力引进、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经济。据统计,1558年时就有2810个遭到西班牙专制和宗教迫害的尼德兰难民逃至英国,到1567年,人数更是剧增,仅诺里奇就有4678人。对其中的一些技术人员,伊丽莎白政府给与支持和保护,为他们的生活、经营等提供便利,同时要求他们将所拥有的技术为英国服务,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英国人。这一措施,既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又可培养自己的人才。

第三,颁布特许状、支持成立贸易特许公司,鼓励海外殖民贸易。16世纪,随着海外贸易需求的不断发展,原先以单个商人为主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的发展,这些商人被迫以资本联合为基础,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特点的新兴企业形式,组建了一批诸如利凡特公司、东陆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商业公司。除具有商业性之外,这些公司都是在政府的特许下成立的,肩负着特殊使命。如东印度公司除经营东西方贸易外,还设立了大量商战,建立了海上舰队,实行商业贸易与殖民扩张相结合的贸易方式。因而,可以说这些贸易公司对当时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活动发挥着重大作用。

再次,制定法律法规,扶植新兴工业发展,保护国内市场。伊丽莎白当政时,主要依靠推行专利政策的方式来扶植新兴工业的发展。此外,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政府还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采取严格的措施,例如:政府鼓励生产所需的木材、硝石等原料的进口,但严格限制纹布、亚麻布等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了英国国内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同时扩大了销售市场,从而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最后,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和商业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女王在位期间,除大力发展工商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农业发展,主要有:承认土地中存在的买卖关系,大肆没收天主教会土地并将其卖给大商人、银行家等;引进先进的耕作技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提供农业生产力。

总之,在女王的强势领导以及正确经济措施的指引下,英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为英国崛起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采取自由放任的文化政策

都铎王朝时期的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文化;二是世俗文化。因而,伊丽莎白一世所采取的自由放任的文化政策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层面。首先,放宽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英国宗教改革的重要完成时期,她宣布不变更信徒们的宗教信仰,采取宗教宽容的政策。她所实行的改革仅涉及教权和教产,而不包括教义等问题。女王更具当时的客观情况,修改了1552年爱德华六世颁布的《祈祷书》,并删除了《四十二信条》中不合时宜的规定,以制定新的《三十九信条》作为英国国教的纲要。她所建立的是一种折中、调和式的新式国教,是适应英国实际环境的“伊丽莎白式国教”。女王的这种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正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理念,必将极大地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保障。

其次,重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里顿·斯特拉奇评价说,伊丽莎白时代是“英国文化的春天”,“是属于马娄、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培根的时代”,而伊丽莎白本人则是“一位副有教养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贵妇人”,是“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伊丽莎白一世时期,首先,女王非常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素养,注重他们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功能性;其次,在文娱方面,女王非常喜欢娱乐活动特别是舞蹈,当时从宫廷到民间,几乎每个人都会跳舞,女王也热爱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此时人文主义戏剧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简言之,在女王文化放任政策之下,人们的思想和信仰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人文主义思想迅速传播,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发展至高潮阶段,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促进了英国崛起的进程。

4、纵容“海盗”活动

英国和西班牙之间实力悬殊,当时的政府“不会也不能发起一个反击西班牙海上力量的系统进攻,但是,它是希望那些自发的、非官方的武装力量像他们以前做的那样,在毁坏、阻挠敌人贸易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因而,女王采取了纵容英国海盗对西班牙贸易、航线、海上力量的破坏活动。女王对海盗活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支持和鼓励海盗头目霍金斯、德雷克等的海上抢劫中。女王对这些人的活动,不仅暗中给予经济政治上的资助,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策划。在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女王的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由于海盗活动主要是针对西班牙进行,因此构成了英国反对西班牙霸权斗争的一个重要、非官方的组成部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标志着依靠殖民地发家致富的西班牙霸权的衰落;其次,英国海盗的海外活动,是在女王和政府支持下、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赤裸裸的抢劫活动,国家因此获得了巨额财富。

都铎王朝的海军初步建立于亨利八世时期,但在爱德华六世和玛丽时期,英国的海军实力下降。直至伊丽莎白统治前期,海军建设问题也一直被忽略,直到启用了霍金斯、芬纳家族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1569年,在伊丽莎白一世和她的政府要求下,霍金斯开始出任英国海上军事委员会的专业顾问,负责对海军进行改造。他凭借多年的经验,将海军建设的目的,由原来的仅限于海峡防御转为谋求切断西班牙输送美洲白银的海上航线;因此,他将英国的海军基点转至加勒比海、亚速尔群岛地区,他还准备建造一支适于远洋航线的舰队。英国的海军改制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伊丽莎白政府还将商船视为英国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也一再颁布法律法规以保护英国船运业的发展。在对待民间造船业方面,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继承了其父关于给健造百吨以上大船以津贴的传统,以鼓励民间造船业发展。他们在接受津贴的同时也向政府保证不会把船只卖给外国人,这一政策使英国所拥有的船只数量大大增加。女王的这些措施,对英国海军以及英国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为英国打败无敌舰队,夺取海上霸权创造了条件,为英国最终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军事基础。

5、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

针对对外关系的处理,伊丽莎白一世一直都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坚持一切以国家利益和安全为基础,最大程度地谋求欧陆国家之间的势力均衡,以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女王对外关系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原则,又对后来的均势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历程,她的现实主义外交主要体现在处理欧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

首先,在对待欧陆国家的政策方面,伊丽莎白一世实行的最为显著的政策是:不涉入欧陆国家的对外战争,放弃传统的对欧政策,逐步转向偏安英格兰半岛的孤立主义性质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1559年,苏格兰的新教徒掀起反对法国宗教迫害的政治运动,这给了伊丽莎白政府解决苏格兰问题的契机。在解决该地区问题过程中,女王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时机完全成熟后才派出驻军,战争最终以法国的失败告终。从此,苏格兰和英格兰连为一体,不列颠开始走向统一。

之后,为了更好地维护英国安全,伊丽莎白一世将外交政策的目标转向谋求欧陆大国特别是法西之间的势力均衡。在她统治的前期,法国是最大的敌人,因而女王一直谋求与西班牙的友好关系,执行了一些联西抗法的政策,此外,女王还利用他未婚的优势,与查理大公进行婚姻谈判。之后,由于尼德兰革命的发展使英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联法抗西的方向转变,并同法国签署了《布鲁瓦条约》,但该条约建立的仅是一种防御性的同盟关系。直至90年代,英西和谈再度开始,1604年英西合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大陆均势的最终实现。

英国对外政策撤出欧洲大陆后,为海军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英国向外进行大规模的海洋战略时代由此开始。英国的海上政策主要体现在:一是,组织半官方的私人海上远征活动,以牟取经济利益;二是,鼓励民间的私掠巡航运动,以打击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三是,启用霍金斯等有丰富经验的航海家对皇家舰队进行改制,增强海军实力。

伊丽莎白一世根据英国的需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外交原则,变革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在处理与欧陆国家对外关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近代大陆均势外交政策,将英国的发展重心转至了不列颠本身,适时地走上了大规模海外扩张的道路,为英国最终崛起为海洋霸权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英国崛起的实现。

三、伊丽莎白一世与英国崛起的关系评价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与国家历史的发展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执政者总会促进一国历史的发展,反之会产生阻碍作用。当然,由于受执政者个人素质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并非优秀执政者的所有政策都是正确的,也绝非在任何历史时代都是正确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各项政策中既有符合时代潮流及英国自身所需的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的一面,也不免有因个人偏好及时代、阶级局限性而产生的阻碍历史发展的一面。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总的来说,伊丽莎白一世对英国的贡献更大。

英国作为近代史上第一个崛起的国家,其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在早期英国崛起过程中,伊丽莎白一世作为一名优秀的执政者,顺应时势,于经济、政治、外交等层面采取了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英国崛起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君主之一,她的时代也跻身最辉煌的时代之列。一个帝国的兴盛除了天时地利的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历代英国人不断地努力和奋斗。虽然到20世纪的下半叶,英国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英国又恢复了相对的平静。历史上英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英国开创的文明仍在继续„„英国是一个有意思的国家,它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希望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中读到、学到更多东西。

第三篇: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1536年安娜被斩首,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宣布当时三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这一直是大多数英国天主教徒的看法,因为他们认为亨利和原配妻子离婚是非法的)。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当伊丽莎白13岁的时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随后的十一年中英国统治者的功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兄长爱德华六世从1547年执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统治下,政府推行坚决支持英国新教的政策。玛丽女王一世在其随后当政的五年期间,支持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恢复了罗马天主教。

在玛丽统治期间,英国国教徒遭到迫害,约有300人被处以死刑(这使女王有了一个不光彩的绰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被逮捕,并被押在伦敦塔,虽然后来被释放,但在一个时期内生命仍处于危险之中。1558年当玛丽死去由25岁的伊丽莎白继位时,举国一片欢腾。

年轻的女王即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国内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

后一个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这使温和的英国国教徒感到满意,然而清教徒想要进行一场更激进的改革。但是伊丽莎白在其整个统治期间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处境使宗教形势复杂化了。玛丽被迫离开苏格兰,来到英格兰避难。在那里她很快就发现自己成了伊丽莎白的阶下囚。伊丽莎白没有采取武断行为。玛丽是罗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权继承英国王位。这意味着在叛乱或暗杀得逞的情况下,英国还会再有一个天主教女王。事实上在玛丽被监禁的19年期间,发生了几起反对伊丽莎白的阴谋,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玛丽参与了这些阴谋。1587年玛丽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勉强在死刑执行书上签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数议员巴不得早就把玛丽处以死刑。

宗教斗争不可避免地给伊丽莎白带来了危险。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把她逐出教会,下令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势也有对伊丽莎白有利的一面。她执政期间英国教徒总是担心天主教会在英格兰复辟,而伊丽莎白对此有所防御。这确实是她受广大教徒欢迎的主要原因。

伊丽莎白开展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1560年她缔结了爱丁堡条约,该条约提出了一个与苏格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结束了,而且两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势却迫使英国与西班牙发生了冲突。伊丽莎白企图避免战争,但是由于16世纪西班牙有好战的天主教势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国之间的战争大概是无法避免。发生在荷兰的一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叛乱是起积极作用的一个因素。荷兰的叛乱分子大多数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图平息这场叛乱,于是伊丽莎白就对荷兰叛乱分子予以援助。伊丽莎白本人并不十分热衷于战争,但是大多数英国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议会倒比她更热衷于战争。因此当与西班牙的战争最终在16世纪80年代末期爆发时,英国人民是坚决支持伊丽莎白的。

伊丽莎白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为了入侵英国迅速发展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所拥有的舰只几乎和英国舰队相差无几,但是水兵的数目却比后者少得多;况且英国水兵训练有素,船只的质量较好,并拥有更多的火力装备。1588年双方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以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国的这场胜利牢固地树立起了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丽莎白总是勤俭持国。在她早期执政的岁月里,英国国王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好。但是由于与西班牙战争耗资巨大,在她晚期执政的岁月里,国库状况不佳。但由于国王政府保持廉洁,整个国家还是比她登基时繁荣昌盛。

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1558到1603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最大过错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担心无论谁被指定为继承人都会很快成为她的危险对手。不论伊丽莎白未提继承人的理由是什么,她假如早亡(假设真的死在苏格兰的玛丽之前任何时候),英国也许会为继承人问题陷入一场内战。但是英国是幸运的,因为伊丽莎白一直活到70岁。她在临终遗嘱中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苏格兰玛丽之子)为她的继承人。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结果在该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内战。

伊丽莎白是个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过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谨慎。她显然讨厌战争和流血,但是需要时她毫不犹豫。她同父亲一样是通过与议会合作而不是与它对立来掌握政权。她公开宣称操守贞洁终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认为她是异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她喜欢男子,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伊丽莎白在挑选大臣方面颇具匠心。当然她的功绩的一部分应归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勋爵),他从1558年直到1598年死时一直是她的首席顾问。

伊丽莎白的主要功绩可归纳如下。第一,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与德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那里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丧生。由于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第二,她执政的45年是世界上伟大民族之一的黄金时代。第三,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列强国,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列强国的地位。

伊丽莎白在本册中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本书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创立新思想或改变政策的人物。伊丽莎白不是发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谨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统治下所取得的进步远远超过了那些认真实行改革的大多数统治者在当权中所取得的进步。

伊丽莎白无心处理议会和国王之间相对权力这个棘手的问题。她从不当暴君,这对于发展不列颠民主也许比她颁布一部民主宪法更有利。伊丽莎白不追逐军事功勋,对建立庞大帝国也不感兴趣。的确,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英国不是一个帝国。但是她给英国留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为随后发展起来的大不列颠帝国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在海外众多附属国是在伊丽莎白死后获取的──大多数是在她死后很久获取的。许多其他人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无论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欧洲的全盘扩张和英国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应该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欧洲国家(法国、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为巨大的海外帝国。

同样,伊丽莎白在反对西班牙的威胁、保卫英国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夸大。回过头来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对英国的独立构成真正严重的威胁。我们应该记得英国舰队和无敌舰队之间的战斗根本没有完结(英方未损失一只军舰)。进一步来说,即使西班牙军队在英格兰登陆成功,也极不可能会征服该国,西班牙军队在欧洲其它地区也未取得显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兰所发生的一场叛乱,实际上它就不会有征服英国的机会,这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到了16世纪英格兰的民族主义非常强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那么应该给伊丽莎白排个什么名次呢?她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人物,与俄国彼得大帝相比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考虑到彼得的创造精神远比伊丽莎白要大以及他将俄国引上了崭新的行程,我觉得要把伊丽莎白排在彼得之上就难于说服一个不偏不倚的俄国人。但是考虑到英国和英国人自从伊丽莎白以来几百年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伊丽莎白远远排在彼得之后也是错误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帝王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和他俩相匹敌,这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如此,现代的研究表明,伊丽莎白一世的功绩显然没有人们所料想的那样伟大。一方面,英西战争未能真正使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无敌舰队虽然受到了重创,但它并没有真正被消灭。西班牙依靠它庞大的殖民体系和富庶的经济轻易的弥补了战争造成的财政损失。西班牙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是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另外,伊丽莎白在处理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问题上也有失偏颇。1603年伊丽莎白去世之前,由于信仰新教英格兰已经成为英伦地区的绝对主宰,伊丽莎白女王本人又因为信仰新教而被罗马教皇开除教籍,她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方法迫害天主教徒,这引发了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强烈不满。此后英格兰和爱尔兰矛盾连连,直到1921年英国政府承认南爱尔兰地区独立,而北爱由双方共管。

无论如何,伊丽莎白女王为后来的英国留下了一笔不小的宝贵遗产。1603年,女王去世于格林尼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六世兼领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和英格兰出现了短暂的统一。而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王朝斯图尔特王朝的开始也宣告着封建时代的结束。编辑词条

从囚徒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58年,25岁的伊丽莎白在经历了生死磨难后,终于登上了英国的王位。在前去加冕经过伦敦城时,她特意停留片刻,对夹道欢迎的人群作了简短的演讲。她激动地说:“是时间把我带到这里,并承认我为女王。”

伊丽莎白生于王室,然而这位“千金”在继承王位之前,却很少享受到王室的荣华与富贵,相反,却被宫廷一系列阴谋、迫害所包围。

复杂的家庭背景

1533年9月7日,伊丽莎白降生于格林威治宫。她的母亲是安娜·博林,父亲是英王亨利八世。

博林临产前,亨利让人把一张雕刻精致、装饰华美的床搬进了产房。这张床是法国国王送给英国的礼物,一般很少使用。此次,亨利希望这张床能给他带来福音——一个梦寐以求的儿子,以保证王室后继有人。伊丽莎白的降生又一次使亨利失望,父亲抱怨她为什么不是男孩。但伊丽莎白毕竟是亨利八世与博林合法婚姻的产物,因此,她被确定为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伊丽莎白的降生不仅引起了父亲的不快,而且也引起了比她年长18岁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的忌恨。玛丽这种忌恨又源于父亲亨利与其生母的一段不幸婚姻。

玛丽的母亲凯瑟琳是一位西班牙公主,先前嫁给亨利的哥哥亚瑟,但婚后不久亚瑟去世。亨利贪求凯瑟琳的美貌,即位后便娶了寡嫂,生下了玛丽。然而,在此之后,凯瑟琳却未能为亨利留下一位男性继承人。于是,亨利渐渐与之疏远,并与宫廷女侍官安娜·博林发生恋情。为了同博林结合,1526年,亨利八世向罗马教皇提出与凯瑟琳离婚的申请。通常教皇会同意一位国王的这种要求。但此时,凯瑟琳的侄子正带兵攻进罗马,教皇不敢得罪西班牙,因此,对此案一拖再拖,实际上是拒绝了亨利的离婚请求。亨利看到自己的期望落空,暴跳如雷,他决定按着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1533年他宣布英国为新教国家,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英王成为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亨利的离婚纠葛由此而得到解决。经议会批准,亨利八世与博林正式结婚。

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离婚,影响了玛丽的地位,为此,她迁怒于伊丽莎白。另外,玛丽保持着天主教徒的身份,而伊丽莎白生来就是一位新教徒。宗教信仰的差别也导致玛丽对妹妹的敌视。

伊丽莎白出生后的头三年是位无忧无虑的小公主。然而,好景不长。1536年1月,博林身怀的男胎先期流产,亨利为此龙颜大怒。3月,便以“乱伦”、“通奸”罪名逮捕了博林,不久,又将其处死。随着母亲的去世,伊丽莎白的地位急剧下降。1536年6月,议会宣布取消她的王位继承资格。随后,伊丽莎白与父王和宫廷的正式联系被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甚至她的衣食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博林死后,亨利八世先后又娶了四个妻子,但只有简·茜摩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在后来的继母中,只有帕尔对伊丽莎白影响最大,因为帕尔酷似其母。1543年在亨利与帕尔结婚时,伊丽莎白不知何故得罪了父亲,一气之下,父亲将她驱逐出宫,并拒绝接见她。1544年,伊丽莎白无法忍受这种孤独的生活,于是写信给帕尔,求她向父亲说情,以返回宫中,帕尔满足了她的愿望。从此,伊丽莎白把她视为最亲近的人。

然而,与帕尔的亲密又把伊丽莎白拖入到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中去。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年幼的爱德华即位,由萨默塞特伯爵摄政。亨利去世不久,帕尔便和摄政大臣的弟弟西摩秘密结婚。西摩是位花花公子,他把帕尔弄到手后,又把眼睛盯到少女伊丽莎白的身上。他常常跑到伊丽莎白的房间与其戏耍,借此欲与她同床。帕尔对西摩的行为充耳不闻。

西摩的行为对伊丽莎白造成了极坏的后果,以至从宫廷中传出各种流言蜚语,使她的名声受到损害。由于绯闻,又把她卷入到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事情是由西摩的阴谋引起的。西摩对其兄的摄政权早已垂涎三尺,阴谋取而代之。1547年9月,在帕尔难产死后,西摩提出与伊丽莎白结婚,他企图利用伊丽莎白的特殊身份为自己篡夺王权做准备。西摩的自负和野心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祸根。1549年1月,他哥哥以“叛国罪”逮捕了西摩。为了搜集西摩的罪证,伊丽莎白和有关人员遭到监禁。

伊丽莎白受到一连串的审讯。她承认与西摩的戏耍是愚蠢的行为,但这绝构不成叛国罪。她否认与西摩私订终身,并申辩说:“我知道没有政府的批准,我是不能同任何人结婚的。”为尽快摆脱险恶处境,她给摄政大臣写信:“我殷切希望你能作出一个决定,让我返回宫中,当面向你证明我是清白的。”经过调查和审讯,最终证明伊丽莎白是无辜的。西摩事件后,伊丽莎白住在了她的切斯海脱庄园里。

从伦敦塔囚徒到英格兰女王

1547年爱德华即位,在位仅6年。新王身体羸弱,患有肺结核。因此,王位的更替只是个时间问题。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有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还有亨利八世的侄女珍妮。为了能在将来控制朝政,大臣们围绕着王位继承又开始了新的阴谋活动。按照王位继承习惯,玛丽应为首选王位继承人。

1550年,诺色伯兰伯爵取代了萨默塞特的摄政地位。这位野心家为了能够长久地占据这一位置,阴谋以珍妮诺色伯兰的继女 取代玛丽。1553年7月,在爱德华生命垂危之时,诺色伯兰私下要求伊丽莎白放弃王位继承权,并拒绝到伦敦支持玛丽政权,作为交换条件,她将得到用不尽的土地和财富。

此时,经过政治磨难的伊丽莎白已经成熟起来。她不想放弃王位继承权,更不想参与到这种冒险的阴谋中去,但她又不敢得罪这位权势人物。因此,对诺色伯兰的要求作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复。她说,目前自己病情严重,不能活动。不久,诺色伯兰阴谋失败,伊丽莎白立即表示支持玛丽,并陪同新女王一起进入伦敦。这样,她巧妙地绕开了诺色伯兰设下的政治陷阱。

尽管伊丽莎白对玛丽政权表示支持,但是玛丽并不放过她。玛丽在执掌权力后,便把久已积压的忿恨,公开地向伊丽莎白发泄出来。

玛丽登上王位后,天主教在英国复活。玛丽不能容忍伊丽莎白的新教信仰。为了争取生存,缓和与玛丽的矛盾,伊丽莎白违心地接受了天主教,但还是遭到玛丽的攻击。伊丽莎白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地离开玛丽。1553年10月,她回到的阿什瑞泽庄园。

不久,一场残酷的迫害又降临到伊丽莎白的头上。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553年,38岁的老处女玛丽,无视枢密院的劝告与西班牙王室联姻。英国政府担心与西班牙联姻会把英国拖入对法国的战争中去,因为西班牙与法国存在尖锐矛盾后来,在1557—1558年英国参与了西班牙对法国的战争。于是,以托马斯·怀亚特爵士为首的一批贵族密谋废黜玛丽,以伊丽莎白取而代之。但是,怀亚特无意中泄露了天机。于是,政府加强了戒备。1554年1月,怀亚特等人见事不妙,仓促行动,结果失败了。

怀亚特事件再次把伊丽莎白牵涉进来,她将受到生死考验。阴谋事件是由少数贵族搞出来的,伊丽莎白对此毫无所知。由于伊丽莎白的特殊身份,使她像扑克游戏中的“王牌”,在一些政客和阴谋家的手中掂来打去。玛丽感到,伊丽莎白的存在是对她王权的最大威胁,因此,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怀亚特事件引起玛丽极大愤怒,也使她找到了严厉制裁伊丽莎白的机会。她命令伊丽莎白立即来伦敦,准备把她囚禁起来。伊丽莎白自从回到庄园后,便患上了猩红热病,她的双腿浮肿,肾脏也遭到严重损伤,身体极度虚弱。因此,她写信告诉玛丽自己不能前往,请求原谅。玛丽怀疑她的病情,亲自派医生前往检查。医生的结论是:如果有舒适的马车,前往伦敦还不至于丧命。于是,玛丽命她立即前往。

人们用担架把伊丽莎白抬到马车上,因为她的双膝肿得厉害,关节几乎不能活动。伊丽莎白估量这次生还的可能性很小,她穿着一身白衣,蜷缩在马车的窗户旁,以便最后看看英国的山川原野。

2月22日,伊丽莎白被押解到伦敦。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幅可怕的景象:怀亚特的头颅挂在伦敦城门口,他的尸体仍吊在绞架上。昔日伦敦城的喧闹不见了,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巡逻。伦敦城笼罩在一种阴森可怕的气氛中。

伊丽莎白来到白厅,玛丽命令她在枢密院审查其问题期间严禁与外人接触。在枢密院会议上,加德纳爵士说:“只要伊丽莎白活在世上,我就看不到英国和平的希望”,要求处死她。然而,其他成员则担心,如果处死伊丽莎白,无子女的玛丽死后,英国王位继承必将陷于混乱。谨慎处理伊丽莎白不仅关系到王室血脉的继绝,还关系到国家政局的安危。3月15日,枢密院作出决定,将伊丽莎白送进伦敦塔,以待审问。

伦敦塔是一所皇家监狱,专门囚禁政治要犯。进入伦敦塔的犯人像被装进铁桶一般。早在西摩事件时,伊丽莎白曾被关进该塔。如今,她将再次被关进这座密不透风的“铁桶”里。但伊丽莎白还是不甘心这样不明不白地被送到监狱,她写信给玛丽,否认自己与怀亚特事件有牵连,申诉自己是无辜的。为了防止外人篡改这封信内容,她将信纸最后一页的空白部分划掉。她期待着玛丽能够倾听她的申辩,然而,当这封信送到玛丽面前时,她连信也没拆便把它丢掉,并坚持认为伊丽莎白有罪。此时,伊丽莎白感到绝望,她认为,不日将会步母亲的后尘,从伦敦塔走向断头台。

3月17日,一艘驳船载着伊丽莎白驶向伦敦塔。当驳船进入“叛逆门”时,伊丽莎白不禁失声痛哭。此时大雨如注,闪电挟带着雷鸣在伦敦塔的上空轰鸣。伊丽莎白在滂沱的大雨中对天呼叫:“我是一个真正的臣民,而不是一个囚犯。上帝,我在你面前祈祷,我已没有一个知己,只有与你同在。”随行的贵族、绅士也都为她惨遭不幸而落泪。

几天后,加德纳和其他9名枢密院成员来到伦敦塔。审讯的主要问题是伊丽莎白与怀亚特事件的联系。加德纳能提出的惟一根据是怀亚特曾写信给伊丽莎白,劝她到伯克郡的多明顿城堡,以远离政府。伊丽莎白坚决否认收到过怀亚特的信件。至于去多明顿城堡,她是这样抗辩的:“多明顿是我的庄园,我为什么不能自由地到我的庄园去”几次审讯都无法证实怀亚特与伊丽莎白有书信往来,而且怀亚特直到上绞架前仍然声明伊丽莎白与这次阴谋无关。阴谋的参与者也拒绝指控她。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5月19日,政府下令将伊丽莎白从伦敦塔释放出来,将她流放到牛津以北约40英里的伍德斯道克,由伯丁弗尔德爵士监护。这样,她总算逃脱了这场劫难幸存下来。

伍德斯道克偏僻、荒凉,伊丽莎白只能住在破败的土屋里,而且她的一切活动都受到那位性情古板的爵士的监视和刁难。当她要求自己的私人医生为其看病时,这位爵爷却给她找来一位牛津医生;当她要求读新教圣经时,送给她的却是一本诗集;当她要求给玛丽写信时,受到的是严厉警告。后来,伊丽莎白说,她在这里受到的待遇甚至不及其他囚犯,因为其他囚犯还被允许向当权者递交请愿书。

在伍德斯道克,伊丽莎白度过了10个月艰难的流放生活。1555年3月,玛丽最终下令释放她。在以后一段时间,姐妹俩仍然存在着不可弥合的裂缝。伊丽莎白在玛丽的威胁下苟且生存,而玛丽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她一方面要警惕自己的王位不受阴谋者的篡夺,另一方面,无子女的痛苦以及由于与西班牙丈夫分道扬镳所带来的情感创伤也在折磨着她。

1557年11月17日,玛丽终于在痛苦与孤独中去世。伊丽莎白在经历了种种打击与苦难后,终于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

伊丽莎白时代

伊丽莎白在位44年。这位饱经了凄风苦雨的女王在即位后,以她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政治经验,把玛丽遗留下来的财力匮乏、军事软弱的英国,带进了一个政治稳定、财力充实、军事强大的时期,从而出现了一个被英国人称之为“光荣的时代”——伊丽莎白时代。

伊丽莎白即位时,罗马教廷拒绝承认她的王位合法性。伊丽莎白像父亲亨利八世一样,断然决定脱离与罗马教皇的关系,宣布英国为新教国家,确立了女王在国教中的最高地位,从而使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在处理同议会的关系上,女王则采取一种谨慎态度。她既保持国王对议会所拥有的权力,同时,也尊重议会的传统权力。当议会与王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她又会以灵活手段,甚至以妥协方式加以解决,保持王室与议会的继续合作。1601年,当她要求议会通过她所开列的某些商品为王家专卖商品时,受到议会的激烈反对和抨击。此时,她没有滥用国王权威去解散议会,相反,还表扬了议会的行为,并且还作了些自我批评,从而避免了王室与议会间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在处理国事上,女王总是以灵活的政治手腕,保持英国政治的平稳发展。

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财富积累加快。女王即位时,英国还是一个外债累累的国家,到16世纪80年代,英国的财政比1568年增加了两倍。英国不仅偿还了外债,而且国库已有相当积累。国家财富增加如此之快,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女王以她的个人品性造成了一个追求金钱、利润的社会氛围。

女王生性节俭,却追求金钱。对宫廷开支,她总是精打细算,省之又省。因此,伊丽莎白时代的宫廷开支不到玛丽时期的1/3。女王的节俭近乎到吝啬,如她喜欢跳舞,但盛大的舞会通常不是在宫廷,而是在大臣的庄园和官邸举行。当然,这笔巨额开销要由这些大臣来承担,许多大臣为此而叫苦不迭。

女王的节俭影响着大臣,他们知道女王喜欢节俭,因此,也不敢过于奢侈。

伊丽莎白一方面厉行节约,另一方面拼命追求金钱。在理财、投资上,她借助于商人和海盗。为了增加王室收入,女王聘请被称为“商人之王”的格勒善为财政顾问。1560年,格勒善在伦敦市中心建立起一座巨大的交易所。这个交易所将交易、仓储、服务融于一体。女王参观后感到十分满意,下令将该交易所取名为“王家交易所”,由格勒善掌管。交易所云集英国和欧洲各地商人,生意红火兴隆。交易所的开办使女王的钱袋很快地鼓了起来。

女王在经商同时,还做投资生意。她将资本投向最具冒险的行业——海盗抢掠。16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海盗巨头霍金斯、德雷克、雷利、夫洛比塞等组建起海盗企业股份公司,女王成为这些公司最大股东之一。伊丽莎白为这些海盗企业提供资金、船只,然后与海盗坐地分赃。1561年女王拨船参加夫洛比塞的海盗远征,她从这次冒险中分得可观红利。获利最多的一次是女王投资于1578年德雷克的海盗远征。德雷克率海盗船队劫掠西班牙在南美领地的沿海地区,抢劫了巨额的金银财宝。为了使这笔财宝安全运入英国,女王密谕在德雷克可能登陆地区的地方官,加强戒备,并协助他将财宝隐藏起来。此次,女王投资5000英镑,得到的是26万英镑的优厚回报。在伊丽莎白的带动和丰厚利润的驱使下,许多大臣也纷纷投资于海盗活动。

女王对金钱的追求,在英国社会掀起了拜金热。在这种狂热中,无论是羊毛买卖、土地投机、企业经营,还是直接掠夺,都让人们觉得津津有味,而这一过程又加快了国家原始资本的积累。

在伊丽莎白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女王与海盗非同寻常的关系。女王虽然有时也发布缉捕海盗命令,那只是做做样子,而霍金斯、雷利、德雷克等海盗巨头都是女王的座上宾,受到女王的呵护和褒奖。当西班牙要求英国处死德雷克时,女王却把他封为骑士。当贵族出身的女海盗克力格鲁夫人洗劫了西班牙的船只,并把海员沉入海底,西班牙政府要求处死这位女海盗时,女王却下了一道特赦令,使她安然返回领地。

女王支持海盗,一方面是通过海盗掠夺充实国库,另一方面是作为和平时期打击西班牙的一种政策。伊丽莎白即位后,西班牙的天主教势力对新教的英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袭击西班牙的船队,成为防止西班牙天主教的侵略,保卫英国的一种措施。更重要的是,伊丽莎白把海盗看做是未来海战的军事力量,因为英国没有常备军。可以说,伊丽莎白对海盗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为后来英国战胜西班牙,取得海上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

1588年西班牙与英国矛盾激化,西班牙的一支由134艘舰只组成的舰队又称为“无敌舰队”,向英国扑来。伊丽莎白迅速组织起由140艘船只组成的舰队,昔日的海盗成为皇家的海军,霍金斯、德雷克、雷利摇身一变为海军将领。这些人具有丰富的海战经验,加之海盗的亡命精神,都使英军战斗力强于对手。为了鼓舞士气,女王亲临部队,向士兵们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让昏君去害怕吧„„我到你们这里来,决心在激烈的战斗中与你们共存亡。我知道,我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女人,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而且是一颗英国国王的心。”女王的演讲更激发了官兵们的战斗热情。

这次海战英国取得了辉煌胜利,“无敌舰队”最后只剩下43艘返回西班牙。从此,西班牙日渐衰落,而英国踏上通向海上霸主的台阶。

对西班牙的胜利,使女王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惬意,这位55岁的女王请来了画师为自己画像:她穿着华丽耀眼的上装,箍裙折痕笔挺下垂,尖削的脸颊带有一丝冷漠,显出她的高傲和庄严。她目光中,充满着自信和得意。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新英国形象:自信与高傲。

她嫁给了英国

伊丽莎白终身未婚。自她即位后,议会一次次恳求女王择婿,期望她能为王室留下继承人。然而,女王对此无动于衷。后来,当议会代表团再次恳求女王时,她戴上了结婚戒指,并说:“我已经献身于一个丈夫,这就是英国。”

女王不嫁是有其政治理由的。伊丽莎白即位后,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和法国王子都曾向她求婚。她清楚,王室联姻是政治性的,她不想因自己的婚姻使英国从属于西班牙或法国,英国需要的是中立。但是,她又不想由此得罪两国,使英国变为他们攻击的对象。于是女王开始与他们进行巧妙的周旋。对西班牙的求婚,她给予模棱两可的答复,使西班牙对这桩婚事始终抱有希望,以此拖延西班牙对英国的直接进攻。对法国的求婚,女王也采取了同样手段,她以娓娓动听的言词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法国的婚事谈判拖延了多年。为了保持她所需要的中立,最后停止了一切谈判。

如果说女王拒绝与西班牙和法国联姻是为了保持英国的中立,那么,她完全可以从英国挑选一位称心的绅士。然而,她没有这样做。

女王并非是个没有情欲的人,她同其他女人一样,希望有人向她求爱,欣赏他们的殷勤和赞美。因此,在女王的石榴裙边围绕着一群宠臣。在这群人中,她曾经喜欢过林塞斯特伯爵,然而,他的妻子罗布莎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引起朝廷议论,人们都怀疑是伯爵谋害其妻。女王清楚,如果此时同林塞斯特伯爵结婚,必定会引起臣民震惊,削弱属下对她的忠诚。政治上的审慎使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也许在女王看来,保持独身对臣民会具有更强烈更长久的吸引力。

随着时光的流逝,女王红颜褪尽。晚年,她成为一个反复无常、性情孤僻多疑的老人。她常常阴郁地在宫廷中徘徊,两眼失神地张望着;有时拔出宝剑愤怒地刺向墙上的挂毯,怀疑那里隐藏着敌人。她的抑郁心情越来越重,惟有使她感到快慰的是,在她的治理下,英国已经强盛起来。她曾自豪地对大臣讲:“再也不会有像我这样的女王,把满腔热忱倾注于国家,精心料理我的臣民。”

1603年3月女王病倒,并失去了语言能力。临终前,她用手势向议员传达了她的遗嘱: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为英格兰王位继承人。3月23日,女王去世,身边的人默默地从她手上取下了那枚象征嫁给英国的结婚戒指。

第四篇:伊丽莎白一世演讲稿

回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女人与政治这个词汇向来格格不入“红颜祸水”的典故从商纣王妲己,周幽王褒姒,唐明皇与杨贵妃……女人参政只有武则天一例成功典型,其他如西汉吕后,慈禧太后,皆因手段和愚昧被后世所病诟。相比西方的海洋文明,似乎开放许多,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皇,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这句名言出自西方最伟大的戏剧家之口,它引起后人许多争论;不过人们未必想到,当哈姆莱特在舞台上讲出这话的时候,旁边就坐着一位属于“脆弱”的人物,但她实际上却掌有至高无上的权势,而且意志坚定、智慧超群,建立了不世之功。

这就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今年是这位女王逝世400周年和诞辰470周年,在英国,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人纪念她,她有许多崇拜者。不同领域的专家推选出100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这位女王就在其中,人们公认,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如果没有她,英国和西方的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真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莱特的这句话用于女王之前的英格兰也很适合,甚至可以说,这之前几百年,英国就没有平静过,各种势力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宫廷内外充满阴谋诡计和血腥杀戮。亨利八世1509年登基以后,国外征战不休,农民破产、贫富对立、盗贼四起,最大的麻烦则是他的婚姻问题引起的宗教纷争。亨利八世本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为了有个儿子继承王位,立过6位王后,第三位终于给他生了儿子,至于前面的女儿,他好像就忘掉了,照管伊丽莎白的宫女看到这位小公主一天天长大,衣服越来越不合身,不得不给国王写信,要求给她做一些新衣服。

从这里可以想象,伊丽莎白童年时代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1547年亨利八世死了,他惟一的儿子、也是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继位,这个小国王只有10岁,身体孱弱,过了6年就病死。继任王位的是玛丽,她是被亨利八世杀掉的第一位王后的女儿,她对新教徒进行残酷镇压,短短3年间,伦敦等地就被她烧死300多人,史称“血腥玛丽”。新教徒不堪压迫,他们拥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这自然引起“血腥玛丽”的嫉恨,她把妹妹投进了伦敦塔。

“血腥玛丽”也没有孩子,1558年她还不到40岁就死了。这时本来被认为是私生女、谁也不看好的伊丽莎白成了王位惟一的继承人。1558年,25岁的伊丽莎白在经历了生死磨难后,终于登上了英国的王位。在前去加冕经过伦敦城时,她特意停留片刻,对夹道欢迎的人群作了简短的演讲。她激动地说:“是时间把我带到这里,并承认我为女王。”

就是在这个瞧不起女人的时代,一位孤女成了国王,统治英国45年之久。而且在她的统治下,腥风血雨的英格兰大体稳定了,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从偏安一隅的岛国成为欧洲先进,为未来“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基础。也是在这时,英格兰进入文艺复兴盛期,即以莎士比亚、斯宾塞、培根等一批巨人为代表的辉煌时代。

伊利莎白一世是英国人最欢迎的君主,她在位45年,终身未嫁。自她即位后,议会一次次恳求女王择婿,期望她能为王室留下继承人。然而,女王对此无动于衷。后来,当议会代表团再次恳求女王时,她戴上了结婚戒指,并说:“我已经献身于一个丈夫,这就是英国。” 后代的历史学家常常感到费解:这位女王是依靠什么来统治、并带领动荡不安的英格兰走向兴盛的?人们有种种解释,但是恐怕无法否认,女王的能力和才华是重要的因素。从女王的画像看,她的前额很高,那时普遍的看法是,前额高是聪明的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化妆的结果。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已无法考证,但确实可以说,女王是一位有着极高智慧的人物,她依靠智慧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取得稳定和平衡。

女王的智慧表现在她明白自己作为女人的弱点,并且非常聪明地把这种弱点变成了优势。她登基以后,几乎所有的大臣和国民都认为,她应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结婚。她已经25岁,已过了结婚年龄,而且毫无治国经验,有个丈夫就可以帮她治理国家,而且可以生下孩子,作为王位合法的继承人,国家才能稳定。

伊丽莎白一岁时就有了第一位求婚者,到登上王位,她就成了欧洲未婚女人中最有价值的一位。英格兰王位不知道有多少人觊觎着,现在却在一个年轻姑娘的手中,这就更刺激着他们的野心,最简单、最省事的办法是同女王结婚。因此女王的求婚者络绎不绝,到女王52岁,重要的求婚活动有近30次,其中包括英格兰最强大的两个敌手:法国国王查尔斯九世和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菲力在同血腥玛丽结婚之前,就以王子身份向伊丽莎白求过婚,伊丽莎白成为女王后,他为自己的儿子来求婚,他的王后死了,他又亲自出马,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向英格兰女王求婚。这3次求婚中的任何一次成功了,就不会有无敌舰队的覆没和西班牙王国的衰落,欧洲的历史就会改写。历史却证明,那些求婚者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多少才华和作为;同女王相比,他们黯淡无光。很难想象,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成了女王的丈夫,英国还能出现那个伟大的时代。

在国内,女王同样依靠智慧来化解矛盾、治理国家,她面临的有那些老奸巨滑、野心勃勃的权臣,时时牵制、难以驾驭的国会,闹独立的爱尔兰,无家可归的穷人和兴风作浪的黑社会,最棘手的则是天主教问题。女王登基不久就正式宣布新教为国教,罗马教庭恨透了她,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宣布把她逐出教会,废除她的王位。女王知道“血腥玛丽”那样的残酷镇压是没有效果的,她没有报复天主教徒,她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在女王统治期间,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本相安无事,他们之间的仇恨得到缓解,英格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

女王对国家的治理更善于依靠智慧而不是凭借暴力,表现出更多的宽容而不是专制。政治文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人们常常强调民主和法治,不过,民主的真谛不只是少数服从多数,还包含着对少数派的宽容和尊重。智慧和宽容是现代政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封建君王,伊丽莎白自然不能避免其局限,但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那个时代,她也为现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最初的榜样。

我认为,能够拥有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是英国的幸运,也是世界的幸运。但是,政治上的辉煌,生活上的孤单,她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却是不是一个成功的女人。

她最终在孤独寂寞中走向终点,当她匍匐着向死亡爬行的时候,长寿成了一种煎熬。繁华背后,不过是一掬细沙。历史就是这样,有得也有失,或许我们对这个伟大的女人充满了崇敬之心,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对待一切需要双客观的眼睛。

谢谢大家!

第五篇:伊丽莎白一世

智慧和宽容是现代政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封建君王,伊丽莎白自然不能避免其局限,但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那个时代,她也为现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最初的榜样。——杨正润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句名言出自西方最伟大的戏剧家之口,它引起后人许多争论;不过人们未必想到,当哈姆莱特在舞台上讲出这话的时候,旁边就坐着一位属于“脆弱”的人物,但她实际上却掌有至高无上的权势,而且意志坚定、智慧超群,建立了不世之功。

这就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1533——1603)。今年是这位女王逝世400周年和诞辰470周年,在英国,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人纪念她,她有许多崇拜者。第二个千禧年来临前夕,不同领域的专家推选出100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这位女王就在其中,人们公认,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如果没有她,英国和西方的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从混乱进入辉煌

莎士比亚对女性的态度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他也写过《威尼斯商人》这样热情歌颂女性的作品),这里不作详论。不过伊丽莎白女王似乎并没有为那句蔑视女人的话而感到不快,因为这是时代风气。举例说,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同王后凯萨琳离婚,后来又把她杀掉,主要原因就是她生了女儿没有生儿子。第二个王后安娜生下了伊丽莎白,不到3年这位王后又被国王所废并投入阴森可怖的伦敦塔囚禁至死,起因还是她没有生儿子。伊丽莎白登基以后,国会两次派出代表团请愿,请求女王早日成婚和生下男孩,女王在答词中也并没有因为他们对妇女的轻视而予以训斥。

“这真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莱特的这句话用于女王之前的英格兰也很适合,甚至可以说,这之前几百年,英国就没有平静过,各种势力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宫廷内外充满阴谋诡计和血腥杀戮。亨利八世1509年登基以后,国外征战不休,国内圈地运动如同“羊吃人”,农民破产、贫富对立、盗贼蠡起,最大的麻烦则是他的婚姻问题引起的宗教纷争。亨利八世本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为了有个儿子继承王位,要同凯萨琳王后离婚,但天主教不允许离婚,王后又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姑妈,罗马教庭也不愿意得罪这个声势显赫的家族,所以亨利八世的要求没有得到教皇批准。这位国王实在要子心切,一怒之下同教庭决裂,宣布英国教会独立,并自封为首领。他不但同罗马教庭闹翻了,也引得宫廷内部一片混乱,一批重臣不赞成他这样做,他毫不手软,予以镇压,比如大法官莫尔(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的作者)被吊上绞刑架,红衣主教沃尔赛被囚死于伦敦塔。

亨利八世立过6位王后,第三位终于给他生了儿子,至于前面的女儿,他好像就忘掉了,照管伊丽莎白的宫女看到这位小公主一天天长大,衣服越来越不合身,不得不给国王写信,要求给她做一些新衣服。从这里可以想象,伊丽莎白童年时代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1547年亨利八世死了,他惟一的儿子、也是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继位,这个小国王只有10岁,身体孱弱,过了6年就病死。继任王位的是玛丽,她是被亨利八世杀掉的第一位王后的女儿,她是天主教徒,她认为母亲的死和她遭受过的苦难同新教有关,她又嫁给了西班牙王子、笃信天主教的菲力(后来成为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大权在手,她对新教徒进行残酷镇压,短短3年间,伦敦等地就被她烧死300多人,史称“血腥玛丽”。新教徒不堪压迫,他们拥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这自然引起“血腥玛丽”的嫉恨,她把妹妹投进了伦敦塔。伊丽莎白的母亲就是死在那里的,在一个阴冷的雨夜,她一路哭泣着走进这所令人闻风丧胆的监狱。

“血腥玛丽”也没有孩子,1558年她还不到40岁就死了。这时本来被认为是私生女、谁也不看好的伊丽莎白成了王位惟一的继承人。就是在这个瞧不起女人的时代,一位孤女成了国王,统治英国45年之久。而且在她的统治下,腥风血雨的英格兰大体稳定了,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从偏安一隅的岛国成为欧洲先进,为未来“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基础。也是在这时,英格兰进入文艺复兴盛期,即以莎士比亚、斯宾塞、培根等一批巨人为代表的辉煌时代。

“婚姻游戏”中的智慧

后代的历史学家常常感到费解:这位女王是依靠什么来统治、并带领动荡不安的英格兰走向兴盛的?人们有种种解释,但是恐怕无法否认,女王的能力和才华是重要的因素。从图像看,女王前额很高,那时普遍的看法是,前额高是聪明的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化妆的结果。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已无法考证,但确实可以说,女王是一位有着极高智慧的人物,她依靠智慧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取得稳定和平衡。

女王的智慧表现在她明白自己作为女人的弱点,并且非常聪明地把这种弱点变成了优势。她登基以后,几乎所有的大臣和国民都认为,她应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结婚。她已经25岁,已过了结婚年龄,而且毫无治国经验,有个丈夫就可以帮她治理国家,而且可以生下孩子,作为王位合法的继承人,国家才能稳定。

伊丽莎白一岁时就有了第一位求婚者,到登上王位,她就成了欧洲未婚女人中最有价值的一位。英格兰王位不知道有多少人觊觎着,现在却在一个年轻姑娘的手中,这就更刺激着他们的野心,最简单、最省事的办法是同女王结婚,自己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因此女王的求婚者络绎不绝,到女王52岁,重要的求婚活动有近30次,其中包括英格兰最强大的两个敌手:法国国王查尔斯九世和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菲力在同血腥玛丽结婚之前,就以王子身份向伊丽莎白求过婚,伊丽莎白成为女王后,他为自己的儿子来求婚,他的王后死了,他又亲自出马,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向英格兰女王求婚。这3次求婚中的任何一次成功了,就不会有无敌舰队的覆没和西班牙王国的衰落,欧洲的历史就会改写。但是伊丽莎白被称之为“童贞女王”,她始终没有结婚、没有子女。在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对于王室来说,婚姻是头等大事,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女王为什么不结婚呢?这是历史学家和公众都十分感到兴趣的问题。

一种解释是:不幸的童年和在伦敦塔中的幽禁在女王心灵里留下巨大创伤,她也目睹了父王虐杀妻子的种种惨剧,并看到姐姐“血腥玛丽”嫁人后的乖戾,所以对婚姻有一种本能的厌恶。

还有一种解释是:女王一生只爱过一个男人,但无法同他结婚,那就是英俊潇洒的莱塞斯特伯爵,传说伯爵同女王同年、同月、同日生(事实上可能比女王早生一年),他们从小相识,而且是患难之交,都曾被血腥玛丽关进伦敦塔。不过女王登基时,莱塞斯特已结婚8年,后来他妻子神秘死亡,谣言甚多,他的品德遭到非议。伯爵曾两次向女王正式求婚,女王也想嫁给他,但是民情不允许这么做。女王真心喜欢他,称他是她的“眼睛”,把许多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给他许多封号和赏赐,包括骑兵总监这个显赫的官衔,让他经常在宫廷作伴。不苟言笑的女王有次居然打扮成女仆模样去见他,有意让他吓一跳,还有次女王换上便装,偷偷出宫同他一道吃饭。在同西班牙“无敌舰队”决战时,女王把陆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但就在那一年,伯爵死于胃癌。得到他的死讯,女王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肯出来,最后三朝元老、女王信任的大臣塞西尔爵士只有破门而入。传说女王弥留时,还呼喊着莱塞斯特的名字,这无法得到证明,不过女王死后,人们确实在她床边的珍宝箱里发现了伯爵临终前给她的信,上面有女王亲笔写的几个字:“他的最后一封信”。

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可能都是造成女王未婚的因素,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女王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血腥玛丽”的婚姻是英国的一场灾难,女王从中吸取了教训,她反过来把自己的婚姻作为一种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登基后的20多年中,她始终吸引着一个个求婚者,她把婚姻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从中获取政治的利益和丰厚的礼品。那些求婚者在梦想,女王却在把这个“婚姻游戏”变成英国极具价值的资产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英国需要某个国家的支持或缓和关系时,就会建议对方向女王求婚,那些王公贵族谁也无法抵御这个巨大的诱惑;但是他们忙活了好久,耗费了许多钱财,最后发现又是一场空喜欢。女王却取得了力量的平衡,赢得了时间,她在积蓄着力量,一步一步地巩固着自己的统治和英格兰的地位。

当然,这位“童贞女王”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至少到了晚年,她是孤独和寂寞的。一个未婚而有地位的女人常常会引起各种流言,虽贵为女王也不能免,英格兰和欧洲各地的敌手就是用各种谣言对她进行攻击和污蔑。比如说她实际上有许多情人,甚至生过许多孩子,她喜欢的那些青年贵族都是她的私生子;又说她是一个怪物,有6个手指头,还是个秃头,30岁头发就掉完了,头上戴的是假发,她的牙齿乌黑,所以她从来不笑,说话也口齿不清,因为越老越丑,她就下令把所有的镜子都从宫中拿走;更离奇的是说她实际上是个男人,或是个半男半女的阴阳人。这些谣言找不到任何证据。历史却证明,那些求婚者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多少才华和作为;同女王相比,他们黯淡无光。很难想象,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成了女王的丈夫,英国还能出现那个伟大的时代。

宽容:女王的治国之道

在国内,女王同样依靠智慧来化解矛盾、治理国家,她面临的有那些老奸巨滑、野心勃勃的权臣,时时牵制、难以驾驭的国会,闹独立的爱尔兰,无家可归的穷人和兴风作浪的黑社会,最棘手的则是天主教问题。女王登基不久就正式宣布新教为国教,罗马教庭恨透了她,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宣布把她逐出教会,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教皇格列哥里八世宣布暗杀她不算犯罪。但是女王知道“血腥玛丽”那样的残酷镇压是没有效果的,她没有报复天主教徒,她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她的名言是:“只有一个耶稣基督,这是惟一的信仰,其余的一切争论都是小事”,她允许天主教徒在家中保持信仰,但不允许去天主教堂,不过如果去了,也只是罚款而已,而不是火刑架。这种政策的结果,在女王统治期间,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本相安无事,他们之间的仇恨得到缓解,英格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这同德国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德国,宗教冲突导致了“三十年战争”,这个民族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劫难中丧生,此后又是长期的分裂。

对于政治敌手,女王也不愿斩尽杀绝,这集中表现在她对叛乱事件的处理上。女王的婚姻游戏也有其消极后果,特别是到她50岁以后,按照当时的标准,她已进入老年,求婚者也不再抱希望,女王既无丈夫也无孩子,这就意味着她死后英国王位会出现空缺,野心家们又蠢蠢欲动了,在他们的策应下,女王统治的后期出现了几起重大叛乱案件。

第一件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案,这是威胁最大的一次。玛丽·斯图亚特出生6天就继承苏格兰王位,她美艳多才,算起来还是伊丽莎白的表亲,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子女,她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玛丽先嫁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二世,但这位国王在位一年就去世。玛丽女王回到苏格兰,再嫁英国贵族唐莱,但又同贵族波斯威尔相好。1567年2月,苏格兰宫廷突然发生爆炸,唐莱被炸死,4月波斯威尔同妻子离婚,5月玛丽女王同他结婚。这一连串闪电般的宫廷事变引起了苏格兰国内普遍的不满,叛乱爆发,玛丽兵败,逃亡英国。伊丽莎白开始欢迎她的到来,但拒绝帮助她重登王位。玛丽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得到罗马教庭的支持,在英国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和西班牙政府的策划下,她暗中活动,企图发动叛乱,杀死伊丽莎白,重登苏格兰王位并继承英格兰王位。这些阴谋被侦破了,伊丽莎白却一直容忍着,把玛丽软禁了近20年,直到最后玛丽的活动过于猖獗,直接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伊丽莎白这才征得到玛丽的亲生儿子、苏格兰王詹姆斯六世的同意,把她送上断头台,平息了叛乱。

第二件是犹太医生案。罗德里戈·罗坡兹是位出生在葡萄牙的犹太医生,1559年来到英国,其后他治好许多名流的病而名声大振,成为女王的御医,深得信任。1594年他突然被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逮捕,罪名是在女王服用的药中下毒,企图暗害女王,有人说他是受菲力二世的指使并接受了财宝,罗坡兹本人也招供有罪。不过死刑一再被延期,女王后来下令埃塞克斯回避此案,由同埃塞克斯矛盾颇深的塞西尔爵士重审,塞西尔也断定罗坡兹有罪,最后将其处死。

第三件是埃塞克斯案。伊丽莎白到了晚年,她所信任的老臣相继去世,这时她看中了莱塞斯特的养子埃塞克斯伯爵。埃塞克斯20岁初入宫廷,这时已经54岁的女王对他宠爱有加,这位伯爵英俊、聪明,为人慷慨、勇敢,但说到底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他不能胜任女王委派的各种任务,女王一次次原谅了他。后来他率军去平定爱尔兰叛乱,他违背女王命令,指挥失当,大败而归,女王不得已把他逐出宫廷。埃塞克斯心怀不满,1601年他在伦敦纠结一帮无赖之徒发动叛乱,但是伦敦市民无人响应,这群乌合之众一击即垮,埃塞克斯被送入伦敦塔中,审判后被处死刑。

在处理这几件叛乱案时女王似乎都显得迟疑不决,有人说这反映了她的性格,但是许多事实证明,女王是一位性格顽强、意志坚定的人,杀人前的迟疑不决与其说反映了她的优柔寡断,不如说反映了她的宽容,每开杀戒之前她都要反复掂量,权衡其得失和后果,尽可能减少杀戮,不扩大事态的发展,避免社会的震荡、防止国内外敌手的反扑。可以想象,这样的叛逆重案如果发生在亨利八世或是血腥玛丽的时代,那将不知道会掀起多大的风浪,株连多少无辜。女王的宽大的处理方式得到当时大多数英国人的拥护。

女王的敌手攻击她脾气暴躁,今天可以核实的只有这样几件事:有次女王认为一位大臣办事不力,十分生气,就拿起拖鞋向他砸去;还有个宫女,女王答应要给她找丈夫,她却没有告诉女王就结婚了,女王得知以后在愤怒中用蜡烛台打了她一顿;还有一次,一位大臣穿的衣服女王觉得很难看,有碍观瞻,伸手对这位倒霉的家伙打了一巴掌。女王不会没有缘由的发脾气,她生气时常说要把人投进伦敦塔,不过那通常只是威吓而已。当然“君王的震怒”总是会让那些大臣和宫女们感到畏惧的,但同那个时代的其它君王以及贵族相比,女王的个性温和,在大多数情况下她总是彬彬有礼。

女王的宽容不光表现在对天主教和对政敌的态度上,也表现为她对文学艺术、特别是对戏剧开明的扶持。在女王之前,英国就有严格的书籍和戏剧审查制度:1538年颁布了书籍审查法,任何作品都必须经过审查才能出版,这当然包括剧本;1549年又颁布了戏剧审查法,所有演出的戏剧都必须经过审查才能演出;违背法令者最严重的可以处以绞死、挖出内脏、分尸等酷刑。但在伊丽莎白时代,这些法律的执行并不严格,也没有什么实施这类重刑的记录。后代许多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具有强烈的颠覆性,他的大多数历史剧和悲剧都在揭露宫廷的黑幕,涉及种种罪恶、阴谋和叛乱,许多君王都是反面人物,观众很容易把他们同现实以至同女王本人联系起来,精明的女王对此并非没有察觉。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在伦敦上演时,女王就担心剧情会使观众联想起她本人,因为剧中篡夺理查二世王位的正是女王的祖父亨利七世,她对周围的大臣埋怨说:“这部悲剧在剧场和剧院里演出40次了”。到1601年埃塞克斯伯爵叛乱前,伯爵的一些同伙还专门来到演出此剧的宫廷大臣剧团,指定剧团在某一天(实际上是叛乱的前夕)重新上演这部戏剧。他们开出了高价,因为剧中有废黜国王的场面,他们以此作为发动叛乱的信号。

但是叛乱被平定以后,无论《理查二世》的作者还是演员和剧团,没有任何人因为这个戏剧受到惩罚。如果同后代统治者进行比较,更可以看出女王的宽容:女王的继任人詹姆斯二世就攻击戏剧在舞台上蔑视君王,这是“叛变和混乱之母”,英国内战中克伦威尔掌权后所发布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关闭伦敦一切剧场。

女王和戏剧审查官对莎士比亚戏剧也进行过干涉,《亨利四世》中的那个大胖子骑士,原名约翰·沃德卡斯特爵士,英国有一个同名的家族,所以审查时要求作者改换其姓名,以免引起那个家族的不快,于是被改成了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英国观众、包括女王本人都十分喜爱的喜剧人物,在《亨利五世》中他死了,于是女王下令让这个快乐的老流氓复活并恋爱,这样莎士比亚又写了一部新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些与其说是干涉,毋宁说是一种善意的帮助。

女王对国家的治理更善于依靠智慧而不是凭借暴力,表现出更多的宽容而不是专制。如果说,马基雅维里为现代政治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就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早实践者。政治文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人们常常强调民主和法治,不过,民主的真谛不只是少数服从多数,还包含着对少数派的宽容和尊重,法的正义性应当以人性和人权为基础,暴力应当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智慧和宽容是现代政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封建君王,伊丽莎白自然不能避免其局限,但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那个时代,她也为现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最初的榜样。(文汇报)

伊丽莎白一世和二世简介(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