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戏剧名词解释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23-64683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0 15:38: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戏剧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

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

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往往经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论“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 6集聚型和铺展型戏剧结构的特征

(1)集聚型结构是遵守着古典主义“三一律”理论对时间、地点、行动三者完整划一的要求,把全部剧情集聚在演出所限的时、空之内来表现。其特征主要有三:①情节展开较晚,从临近高潮处写起;②时空、人物严格且选择集中;③节奏紧凑、冲突明显、线索单一。(2)铺展型的结构,就是把戏剧的情节一段一段铺展开来,有头有尾的将其呈现在舞台上。其特征也可概括为三点:①时空、人物不集中;②有平行或副情节;③戏剧效果是逐渐累积起来的

7行当——中国戏曲关于演员专业技能的分类,也是所扮演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情及其审美特性的分类。习惯上,人们把戏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8程式化——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模式所在,指演员表演不直接模仿生活,而是把写意化的不变与创造性的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规范。为所有演員遵循,也为觀眾所接受、熟悉

9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10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

《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1922 ~1924 年他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1928年10月心脏病突发之后,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演员自我修养》,并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最终成了世界一大戏剧体系的奠基人。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1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 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12舞台调度——排戏的时候,导演会根据构思,对每个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明确要求,这就是舞台调度。它是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合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利益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按照戏剧舞台的特点和导演的构思要求,以剧本为基础确定演员与布景间最佳的空间组合和动作方式,使表演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13贯穿动作——戏剧表演技法。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表演艺术术语。系指演员为了表达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的生活目标来确定戏剧行动的意图和愿望,并使这种动作意向贯穿于全剧的始终。贯穿动作是体验派演员创造角色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完成全剧最高任务的基本手段。(戏剧最高任务在行动上的具体落实,是一连串表达演出共同目标的一系列动作的总和,它把一切元素串联起来导向最高任务)

14最高任务——导演在排戏过程中常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对剧本矛盾冲突的一个概括,既是人物活动发展的方向,又是剧情发展的总纲。

15第四堵墙——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分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现实主义戏剧的核心概念,在镜框式舞台流行之后,舞台的三面从左、后、右都是封闭起来的,面向观众的一面虽然开放,但却被认为是一堵无形透明的墙,把观众与舞台隔绝,为其创造一个现实主义的幻象。)

16圆形人物___丰满立体感强,有一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呈现不同性格侧面多方面多层次,性格变化复杂,具有流动感.如林冲,公共场合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时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妻子面前又是情意绵绵的丈夫.烈性如火,柔肠似水又忍辱负重.17扁形人物_---凸现某一性格特征其他性格特征淡化,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无发展变化.

第二篇:中国大百科全书1名词解释(戏剧概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

名词解释(戏剧概论)

1.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手段。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舞台动作。

2.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戏剧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的直观外观。

从广义角度讲,它是美学的一般范畴。

5.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

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

造。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

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戏剧风格的形式和

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通常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

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行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

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

会影响的戏剧流派。戏剧流派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

8.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

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9.浪漫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作为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

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但有3条基本特

征大致相同:(1)从产生背景来看,它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作为

一种公然反叛的力量而崛起的;(2)从创作思想来看,它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既无视艺术艺术程式的束缚,也不受生活真实的局限:(3)从艺术形式上

看,它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使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

出奇制胜。在历史上,浪漫主义戏剧在各国先后经历时间不长,然而,给它以影响及受

它影响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却源远流长,情况十分复杂。

10.古典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一。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

17世纪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戏剧界曾占支配地位,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

后逐渐消失。

11.表现主义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19世纪末出现于德国、瑞典、随后波及欧洲其

他国家和美国,极盛于20世纪初至20年代前后。

12.象征主义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流派,它首先兴起于诗歌。

13.未来主义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1909年由意大利诗人、剧作家马里内蒂创立,因他

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未来主义戏剧宣言》等而得名。

14.超现实主义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15.存在主义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20世纪3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40年代,尤其在战

后发展到顶峰。存在主义戏剧的思想哲学基础是广泛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学说。

16.先锋派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先锋派”一词出自法语,原被用来泛指所有背

离传统、17.荒诞派戏剧:

第三篇: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戏曲(traditional opera,历史上也称戏剧)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中国汉族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净角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华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中国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在13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而在其中,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2]其它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

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

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表演形式编辑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戏曲、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戏曲称之为“念白”)。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戏剧的艺术特点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名称由来编辑 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剧”。它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苏叔阳的《丹心谱》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话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外国传入中国的。1907年由中国留学日本东京的曾孝谷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剧本。现代著名话剧家有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戏曲领域里出现了全国规模的改良运动。同时,在日本新派剧和欧洲戏剧的影响下诞生了中国早期话剧,当时叫新剧,又称作文明戏。新剧兴起于辛亥革命前夕,后来经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总结这一新兴剧种的经验,探索创新,并吸收外来营养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格局。早期的优秀剧目有《家庭恩怨记》、《社会钟》、《空谷兰》、《梅花落》、《珍珠塔》、《恨海》等。

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这种主要运用对话和动作表情来传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特点编辑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戏剧内容。

第四篇:戏剧欣赏

黄梅戏之我见

电气学院 电气信息1211班 彭二宝 学号12401710104

生于安徽的我从小就接受过黄梅戏的熏陶,所以今天写一篇论文,我还是选择了写关于黄梅戏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在这几周的戏剧鉴赏课中,看了中国古代的戏剧如《西厢记》,近代的戏剧如《茶馆》,以及外国的戏剧如《哈姆雷特》,其实我觉得戏剧不管古代,近代,还是外国的,戏剧都有共性。首先,戏剧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精华,能够反映当时社会人性,社会等级,人物冲突等等。其次,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戏剧四个元素:演员、剧本、观众、剧场。我觉得戏剧应该是在一个特定的剧场内,一个好的剧本在一群出色的演员中得到恰到好处的展现以此来打动观众的内心,从而吸引观众,所以戏剧的四个要素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说道黄梅戏,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黄梅戏是我国戏剧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的交界处,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期的黄梅戏多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到舞台上表现当时的生活,在安徽也出现一批专业班子,在这里唱黄梅戏十分的兴盛。从演出者来说,这里可谓人才济济,戏目也是繁荣众多,班社更是层出不穷。而从看戏者的角度来讲,观众都非常喜欢、热情高涨。安徽省也非常重视,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等专业人才也参加黄梅戏的改革,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得黄梅戏的整体焕然一新,《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等杰出代表更是受到好评。

说实话,儿时最早接触的黄梅戏是《天仙配》,虽然不是在正规的剧场内,一大群在一起欣赏黄梅戏,而是在VCD上看的,由于在农村时,受到老人的影响,他们都喜欢去街上租光盘,在电视上播放,我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他们的影响,其实儿时也许不是十分的明白,但是还是挺有兴趣的,有时候,当有人来搭台唱戏时,我和一群孩童都兴冲冲的去听。《天仙配》讲述的是玉皇大帝的七女儿,深感天庭的寂寞冷清,鼓动六位姐姐去鹊桥游玩,拨开云雾偷看人间。七仙女看到长江两岸农夫耕田、樵夫砍柴、渔夫撒网、男婚女嫁的景象,对人间心存羡慕和向往。当看到舒州境内天柱山下的董永寒窗苦读,听到大姐讲述董永父亲病重,无钱医治时,美丽善良又颇具叛逆性格的七仙女顿生敬重和怜悯,便悄悄与王母娘娘的义女张巧嘴密谋,偷下凡间,帮助董永。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经历。《天仙配》深深的感动了我,不仅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更是其中的人情百味,细细咀嚼,真正的能够感受到戏剧的魅力。这也让我对黄梅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深深的喜爱。

而黄梅戏另一部代表作《女驸马》也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该剧讲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主人公冯素贞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一天,李兆廷来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李兆廷与冯退婚,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100两,助其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万般无奈之下,参加了会试,岂料一举考中状元,又被召为驸马。洞房花烛夜,冯向公主吐露真相,化险为夷,历经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至此,经过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能有如此的表现,使我们不禁想到了与之相对的《铡美案》中的陈世美。陈世美高中状元后,在荣华富贵面前抛妻舍子,为世人所不齿,是否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在爱情与责任面前,女子表现得比男子更加忠贞、更加坚定呢?陈世美和冯素贞在完全相同的事态发展下,经过抉择,走上不同的道路。陈世美隐瞒了自己的家世,在事情将要败露时,不惜派人去杀自己的妻儿,逼得秦香莲到包拯那里告状,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死于刀闸之下而冯素贞洞房花烛夜向公主吐露了实情,感化了公主,最终成功挽救了自己的姻缘,并落得千古美名传。在戏剧中也能看出百姓中普遍的愿望是惩恶扬善,弘扬善美,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美德的集中体现。

最让我感动当然是的《牛郎织女》,小时候,当母亲跟我说天上在银河两边一个是织女星一个是牛郎星,便跟我说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时更是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入迷而好奇!认为在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美好的爱情故事吗?更是蒙加了传奇的色彩,那样的神秘如今记忆犹新!当我真正欣赏《牛郎织女》戏剧时,在戏剧中牛郎的憨厚、老实、本分、实在、让人十分的敬佩,他的嫂嫂心肠虽不算坏,不过,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就想将牛郎赶出牛家,并且不分任何财产,不给分文、就连那头老牛也不愿送给牛郎,根本没有考虑牛郎离家后的生活状况会是什么样子,要不是那牛是金牛星的化身,懂的人性故作生气,或许牛郎连牵牛的机会都没有,这样的嫂子对于牛郎来说是多么的可悲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牛郎的亲哥哥,虽说在立场上和态度上是想让牛郎留在家中的,但是,事出有因,又不敢或不予妻子争斗,反映出了男人的弱点,折射出感性与理性的思考抉择!这样的嫂子做事的确有些过分,不过更显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状态,自私自利,为追求名利而遗弃自己的亲人朋友。戏中虽短暂的带过,但展露人心,教育甚佳。更让我从中学会了做人的本质和原则。之后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结成夫妻并且孕育两子,对于常人来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但在他们身上就偏偏成了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并非来自他们俩而是来自所谓的规矩,人家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但是换句话说有了规矩就能成方圆吗?不一定,牛郎和织女的悲剧就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在凡人看来天规是多么的神圣而遥不可及,可是即使是再神圣的东西也无法锁住一个人的心和爱的,或许当神仙都恋爱的时候才能够明白爱是个什么东西,或许那时他们会认为那比天规更加的神圣!同时最后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卑微的希望,那就是“鹊桥”王母的法力是多么的巨大,还是无法阻挡两颗火热并深爱的真心,这也许就是反映封建势力的强大,最终阻碍了人间的平凡的爱情。这也许是间接地对封建势力的批判,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但更多的是百姓对这种平凡爱爱情的歌颂,表达百姓内心真实的价值观。

对于黄梅戏,我自己感觉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是从黄梅戏认识中能够看出其中的特定的背景时代、人物特征、文化内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黄梅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戏曲文化里的一朵浪花,它只有依附在中华戏曲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得以生存和升华。现在是高科技低人文、高经济低道德的时代,黄梅戏戏曲的小环境只有依附于整个中华戏曲,中华艺术文化以及中华人文精神复兴的大环境下,才能够有所繁荣和昌盛,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发展和壮大。其实,不仅是黄梅戏,更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在新时代下,年轻人更少的关注戏剧,当然戏剧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最近听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叫做《唱脸谱》,我觉得这就是将戏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典范。但是并不说我们就应该失去戏剧的根本。只是我们要在形式上来吸引新时代的观众。从而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扬,当然黄梅戏也是如此。

第五篇:戏剧观后感

乐真 乐善 乐学 乐恒

——观莲花落《大年三十》有感

班级:思政121姓名:刘婧婧学号:12093110

莲花落,亦称莲花乐、莲花闹,是浙江省绍兴地区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莲花落。或说由唐时“散花乐”变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因其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莲花落为群众喜闻乐见。中国的国粹是京剧,江浙地区则以越剧较为出彩。由于地区的差异,这是我第一次观看绍兴莲花落。不同于越剧的婉转动人,亦不同于京剧的丰富精致,绍兴莲花落似乎更接近生活化,而且在第一次的观看中,就能明显发现莲花落中的大部分发音与江浙地区的口音还是比较相近的,更容易听懂。

这个莲花落《大年三十》的故事性极强,情节之间的联系亦是十分紧密,却也简单易懂,就是围绕十两银子展现人性的善恶两面,但是故事主旨还是旨在宣扬人性的善,并且启迪我们为人处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故事中的扮演者的神态动作更是惟妙惟肖,有些地方更是充满喜感,赢得满堂彩。

苏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教师先生,饱读圣贤之书,在他的身上,蕴藏着自古及今宣扬的美好道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待孤家寡人、无以为继的施潘嫂,古道热肠的苏先生甘愿掏出兜里教书一年全部的辛苦钱——十两银子,同时以一个善意的谎言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只是那心胸狭隘的施潘嫂却不能急人之所急,明明手头已经宽裕,却是不能将心比心,体谅苏夫人的苦楚,散些钱财给窘迫的苏义一家解困。在这里,显然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以施潘嫂的势利突出了苏义的为人高尚、高洁。同时也为后来施潘嫂的幡然悔悟奠定基调,在人物言行的一降一升中显示了善为人之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品德。

苏义无可奈何,与妻子千般考虑之下,最终决定去吉儿娘的番薯地里偷番薯。但是,明明下决心去偷了,却又在最后关头跑到土地庙前,在土地公面前恳求了三个心愿:可偷否?——有人知否?——施潘平安回来否?这三个心愿的转变,实则是反映了苏义的个人品性。孟子曾提出“四端”之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可偷否?即是人的是非之心的展现,要是一个人在行不义之事的时候,若没有意识这种行为的不义,并且还一味认为这种行为的理所当然,那么这个人就真的无可救药了。是非之心,是为了让人知晓自己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什么应该做什么又不该做。做该做之事,自然是理所当然,做不该做之事,就是做错了事。苏义是一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深受诗书之中礼义廉耻的教诲,可偷否即是他对自己良知的询问与反思。随即他又向神明询问“有人知否”,又是出于对羞恶之心的询问,对于一般人而言,做出不耻之事,内心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羞愧之心,一般人尚且如此,对于一个读书之人,这种情感只会加倍,而不会较少。最后 “施潘平安回来否”,则

是出于对于施潘嫂的恻隐之心,一个女人常年一人在家守望在外撑船养家的丈夫,其中不安与寂寞是无法言清的,而苏义正是出于对她的恻隐之心,才有此一问,也可说明他的心地善良。

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以一个上帝的视角,自然是知晓这里的土地公并非“土地公”,而只是那位锡堂叔叔和吉儿好心之下的隐瞒。从那三个圣爻,到赠送扁担,再到护送摔晕的苏义回家,足见这位锡堂叔叔的为人朴实敦厚。而那施潘嫂,只知独享自己一人之福,毫不知急他人之所急,所以在他丈夫回来的那一刻因误会产生的争吵恐怕亦是对她的惩罚。回眼再看苏义夫妇,家里清贫,甚至无一物来分岁,但是,就着那一小袋番薯,两夫妻亦能苦中作乐,一块番薯作肥肉,一块番薯作精肉,无肉亦得肉中香。像他们这对夫妻,彼此相扶相持,在困境之中还是不离不弃,实在是难能可贵。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亦是可歌可泣。这里所展现的感情却是截然不同,也只有这样的感情才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去珍惜。

故事的最后好心肠的吉儿娘带着吉儿和一桌的好菜前来与苏义夫妇分岁,而终于澄清误会的施潘夫妇亦是带着事前准备好的好酒好菜前来赔礼道歉,这三户人家不仅冰释前嫌,更是拉近了彼此的心,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互帮互助的邻里有时比起远在千里的亲人还要亲,他们在末尾共同贴春联拜岁的场景就是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同时,也使我更加相信了这个道理: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好人一生平安。

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他的《君主论》中,曾提到:“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属于你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他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死活更值得关心。这是一种精彩而刻薄的“性恶论”观点。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的政治,都是从人性恶出发,才需要严刑酷吏来加以约束百姓的行为举止。

但是在这里,还是强调人性的善。这里,善是从一而终的:为身陷囹圄的施潘嫂慷慨解囊,偷番薯之前的忐忑和之后的知足而乐,与妻子的相亲相爱、相濡以沫;锡堂叔叔的默默奉献,还有施潘嫂的幡然悔悟,甚至最后以合家欢的形式拉下帷幕,这就像小说中所说的“HE”——happy ending(快乐结局)。

总的来说,这个莲花落给我的印象还是挺有趣的,就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也难怪那些绍兴地区的老人家闲来无事就摆弄一个收音机

来听莲花落。很感谢老师选取了这个极具绍兴当地特色的戏剧,让我对它不再耳闻而眼不见。我曾在大一的时候参加了越剧社,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越剧的喜爱,一方面也是想亲自体验一番唱越剧的感觉,学姐曾夸我动作还是不错的,但是这唱腔却是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还有就是唱不出,所以在去年的越剧社表演中,我只担任了配舞的角色,但是也是十分满足的。或许我更适合去欣赏这些艺术。今天的莲花落也许会成为我日后欣赏的另一个对象。

戏剧名词解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