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水洞沟景区中文导游词资料(★)
编辑:清幽竹影 识别码:23-70368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9 22:23: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水洞沟景区中文导游词资料

导游词语音版1 编号001 博物馆概况,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到水洞沟景区参观游览,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它的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名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它摒弃了传统展馆的展示形式,以大型雕塑、超大型半景画、幻影成像、实景、文物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声、光、电等技术,再现了三万年前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和灾难骤起被迫迁徙的活动场景,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展示形式的先河,馆内包含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区,其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编号002 序厅雕塑:《发现》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博物馆的序厅,眼前这组大型雕像,名为《发现》。它向我们表达的是:三万年前,一群远古人携带着狩猎工具离开自己原本的生活环境,不远万里来到了今天叫做水洞沟的地方,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喜万分,这里草木葱茏,犀牛、野驴、原始牛在茂密的草丛中悠然地吃着青草,羚羊、转角羊在湖与沙漠之间的灌木丛中享受着饱含露珠的肥美嫩叶,显然这里非常适宜人类居住,这支原始人就地宿营,拉开了宁夏历史的序幕„„

编号003 现在我们通过前言了解一下水洞沟文化:水洞沟地区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古生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 成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此后又经过多次考古发掘, 出土了五万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石制品、工具以及石器制作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和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从水洞沟出土的石器、装饰品的制作工艺、精致程度分析,在三万年前,宁夏水洞沟人的生产已达到了同时代最先进、最高水平,使用着领先的、精美的石制工具。这种现象, 为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所仅有。宁夏人民因水洞沟而感到骄傲,中国人民为此而自豪。

水洞沟文化产生于荒蛮,影响于后世。水洞沟遗址博物院通过全面展示史前水洞沟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场景,使大家对水洞沟文化遗址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以增强人们爱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三万年以前的水洞沟人, 会因为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和珍爱感到欣慰。

编号004 人类演化史之食物来源与工具演变

人类从原始人进化到现代人,历经了漫长的过程,这里您可以看到人类进化的立体演绎场景:向我们打招呼的古猿告诉我们,采摘树上的果实是古人类最早的食物来源之一,发明了石器以后才有了狩猎活动,铁器的出现促进了农耕的发展,现代人生产工具的多样性,使得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信息时代,生产已经达到了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的程度,追求的是时间和效率······工具的不断更新促使人类文明的脚步不断地加快!

从人类进化场景可以看出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类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依次是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水洞沟人属于晚期智人阶段,距今约3万年-1万年,他的体貌特征介于第三四个模型之间,也就是说水洞沟人经历了旧石器晚期和新时器时代,主要从事采摘和狩猎活动,生产工具开始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变革。

编号005 投影

人类进化根据形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人类最初是大型灵长类动物,它们用四肢攀爬树木,双手辅助行走。在进化的过程中,双手解放出来,两足直立行走,上身比例减小,脑容量逐渐增大,下颌骨收缩,面部趋于扁平,体毛渐渐退去,最后就变成我们如今的模样。水洞沟人属于晚期智人,也被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是原始人的最后一个阶段。人类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共经历了250万年的漫长历史。

006 石器介绍

工具是人力肢体的延伸,是人类得以有效生存的基础。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制作工具的材料以石头为主,较晚出现了骨、角等材料,由于其他材料易腐朽而难于保存。人类留下来的大量石器成为了考古研究者的主要分析材料,他们以此探求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存方式。人类开始制造石器工具大约是在250万年左右。

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石器最原始的办法,是把一块石头加以敲击或碰击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带有薄刃的石器,则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先从石块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锤敲击修整的,边缘不太平齐。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边缘比较平整了。及至后期,修整技术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压制法。压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压制法修整出来的石器已经比较精细。

到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技术有了很大进步。首先,对石料的选择、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选定后,先打制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把刃部或整个表面放在砺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这就成了磨制石器。磨制石器与打制的石器相比,通过打磨增强了石器刃部的锋度,减少了使用时的阻力,使工具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穿孔技术的发明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又一重要成就,穿孔的目的在于制成复合工具,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较牢固地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率。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增强了人们向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天地变得日益广阔起来。但由于当时人们所能支配的物质只不过是石、木、骨、角和利用天然纤维简单加工而成的绳索等,这就限制了工具的创造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的旧石器形状,与后面水洞沟出土的石器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区别?

编号007宁夏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全国文物保护100处重大遗址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水洞沟还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万里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编号008水洞沟地理概况

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西南边缘,遗址北可见长城,自古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边界,现在是宁夏和内蒙鄂尔多斯的分界线。长城之南有一条被季节性河流冲刷出的边沟,由于地下水补给,一条小河常年流淌不停息,小河将原本平坦的台地切割成两壁峭立的峡谷,大概是依水而居的关系吧,遗址的大多数具体地点都在边沟的崖壁上发现。长城、深沟、峡谷可谓深沟高垒,它们和藏兵洞共同构成了明代的边防重镇。为了保护长城、遗址和恢复生态环境,水洞沟公司建了一座拦水坝将深沟分成东西两段,坝的西面是芦化谷,东面是红山湖。自东向西千万年流淌不息的河水,孕育了水洞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集大漠风光与江南秀色与一体的独特景观。

编号009 水洞沟的古环境特征

根据水洞沟更新世晚期地层出土动物化石所反映的自然环境,可以认为,在水洞沟文化时期,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地势平缓的草原荒漠地带,贺兰山云杉曾有一定量的扩展,曾经还活动着披毛犀、普氏野马、野驴、鹿、水牛、普氏羚羊、鸵鸟等动物,我国北方东部河谷、平原区的冷湿环境也影响到了水洞沟地区,形成流水与湖泊相连的小环境。三万年前,地球属于第四纪冰期时代,当时的水洞沟水草丰美,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碧绿的湖面波光粼粼,周围草木葱茏,犀牛、野驴、原始牛在湖边的草丛中悠然地吃着青草,羚羊、转角羊在湖与沙漠之间的灌木丛中觅食着饱含露珠的肥美嫩叶,成群的鸵鸟在沙丘中急速行走。湖边、草原上,青壮年不分男女都要手持棍棒和石器去打猎。他们使用的武器太原始了,有时,奔波一天,连一只野兽也猎获不到,只好靠挖些植物的根茎和采摘野果和草籽度日。一旦捕到动物,他们如同过节一样喜笑颜开,剥去兽皮,大家围坐在一起,在熊熊篝火上烤食,吃到高兴,便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

编号010披毛犀

已绝灭的一种哺乳动物,曾是旧石器时代水洞沟人主要的狩猎对象。披毛犀体表披有御寒的长毛和浓密的绒毛。这类动物头骨长而且大,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额上和鼻上各长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长大,向前倾斜伸出。它的生活时代大约距今200万年—1万年。

披毛犀对于水洞沟的发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19年,比利时神父肯特途经水洞沟时,在崖壁上发现了一具披毛犀头骨化石,随后告诉了他的好友,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随后桑志华和德日进对水洞沟的考察和发掘,揭开了水洞沟沉睡几万年的神秘面纱。

编号011 张三小店

我们看到的这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和2011年元宵晚会上与李咏、周涛同台主持节目的李咏2都是由同一家公司—即西安超人公司创作的。

塑像中看到身材修长的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而体态壮实的这位是博物馆学家桑志华,这位提着茶壶、端着茶碗的小伙儿就是小店的主人张三,屋里隐约可见的那位是张三的妻子,名叫“紫怡”,据说和章子怡长得很像呢。

1923年6月11日,桑志华连同他的同窗好友德日进从天津出发,沿着黄河左岸西行,穿过乌拉山到达水洞沟,住进了“张三小店”,对水洞沟进行了科学考察和发掘。

当天晚饭后,桑志华和德日进就耐不住内心的急迫,沿着沟底往里走,当他们走到与长城并行的一处断崖时,突然发现断崖上有磷火闪现,丰富的考古知识使他们立即判断出那里一定有尸骨。他们很快返回小店,找到张三,给了他5块银元,要了一把大梯子,在夜色中爬到崖上去挖。第一个晚上,他们就挖到了一件动物头骨化石。后来十几天的时间里,桑志华和德日进雇当地农民一共挖出了300多公斤的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打制石器,由于当时中国身处战乱年代,无法提供先进、适宜的研究条件,他们将石制品精心编号后,装入木箱,运回法国进行深入研究。1928年,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事实向世界宣布: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这一论断的终结。水洞沟的此次发现震惊了欧洲考古界,在此之前,西方学者一直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从西方迁徙而来的民族。

编号012文物出土类型

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水洞沟出土的古动物化石,从这些展示出来的动物化石可以看出远古时代动物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庞大,这是水洞沟出土的大角鹿,这种古鹿的角大得惊人,角面的宽度,通常有2.5米,所以叫它大角鹿,它是远古水洞沟的主要捕猎对象。

肿骨鹿(也称肿骨大角鹿)、是大角鹿属的一种。它的个体大小如麋鹿。头骨和四肢骨也很粗壮。下颌骨有明显的肿厚现象,因而得名肿骨鹿。

原始牛头,从这个牛角可以看出,当时的野牛体型庞大,据专家推算,若将它还原出来,重量约为2吨,相当于一个未成年小象的重量。

普氏野马体型健硕,体长约2.8米,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公斤 编号013 水洞沟出土石器展示

1、勒瓦娄哇石核最早发现在法国巴黎勒瓦娄哇佩雷,因此取名勒瓦娄哇石核,属欧洲旧石器中期莫斯特文化,由尼安德特人创造的石器打制技术,在打制石片之前,将原始石料的石皮剥离,留下石头内部,我们一般称之为石核,再把石核经过精心修理使之一面平整一面隆起,像一个倒置龟甲,这样的石核产片率很高,一般均在四片以上,形成石片多边有薄刃,可直接使用。它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石器打制技术。由于水洞沟出土的石器材料与欧洲莫斯特文化基本相似,考古专家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所以把水洞沟出土的这种石器类型直接命名为勒瓦娄哇石核。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外形就是仿制此石器类型建造的。

2、尖状器,这件石器器形端正,一端尖锐,两边薄刃对称,请大家猜一下它的作用,没错,它形似箭头,大一点的尖状器,可以绑在木头顶端,用作投掷工具捕杀猎物,小一些可以用来钻孔它形似箭头,主要用于制作投掷工具来捕杀猎物。这是水洞沟出土的典型石器之一。

3、刮削器是切割、刮、削工具,一般用于切割肉类、兽皮、分割动物肢体、谷物的根茎,也用于截断、修理中小木棒等工具,是打制石器中最常见的工具,类似与现在的刀具。

4、磨盘,水洞沟古人生活年代上至三万年,下至一万年,不仅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而且也包含新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石器制作方式的不同,旧石器以打制为主,我们刚刚看到的尖状器即为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以磨制为主,那么大家看到的这件磨盘,就是新时期时代的工具了,它更加能够体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需求磨制出理想的器形,这也是人类在不断的劳动过程中逐渐变得更加聪明的有力证据。

我们在前面曾提醒大家注意比较一下水洞沟出土的石器的形状和中国其他遗址出土的石器的区别: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水洞沟出土的石器比较规整精细,尤其是石叶石器,长薄规整,这也充分说明了水洞沟人当时,使用着世界最先进的石器,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其他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所不能比拟的。

编号014 装饰品

水洞沟出土的环状装饰品共有69件。用骨片和鸵鸟蛋皮制成的精美环状装饰品,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批量生产的磨制工艺品,其精美程度为我国旧石器文化中所仅见,极大地丰富了水洞沟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当时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演化、艺术品加工使用情况及其行为模式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资料。

编号015 一号遗址发掘点剖面

这里是一号考古发掘点剖面,前四次考古发掘都在一号点进行,共清理出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近万件,如此密集的分布地点,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水洞沟人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很长,因此留下了很多的生活用具,二是水洞沟人生产技术达到旧石器晚期最高水平,当时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工具。三是水洞沟人来此之前的很长时间,还有其他人在这里生活过。我们形象的把它称之为“石器加工厂”。中间凹槽以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下为旧石器时代遗存,说明水洞沟包含两个时代的历史遗存。

编号016部分石器的功能及演变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但是,也许有许多人想象不到我们现在使用的工具,它们最初都是由石器工具演变而来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展柜来了解一下工具的演变过程: 一号展柜中展示的是从水洞沟出土的打制的尖状器到磨制石矛,最后成为现代的金属矛头或箭头演变过程,二号展柜中展示的是从水洞沟出土的打制刮削器到磨制石刀,最后发展到现代的金属刀的演变轨迹;

三号展柜是从打制的砍砸器到磨制石斧至现代金属斧的演变; 四号展柜是从打制的锯齿刃器工具到磨制的石锯,最后发展到现代金属锯的演变。

编号017 烧石

在陶器产生之前,人们将动物的胃切下作为容器来使用,在其中注满水,加入动物肉或是草籽等,再从河床上捡拾大小相当、材质适宜的石头,称为烧石,将烧石在阳光下暴晒或在火里进行加热后投入胃中,反复此过程,直到生食变为熟食。在水洞沟12号地点的烧石是首次确认并得以论证的古人类间接用火、掌握“石烹法“的证据,对古人类用火的历史研究具有里程牌的意义。

编号018 水洞沟遗址发掘成果 经过五次系统考古发掘,发掘成果可谓丰硕,已成为中国旧石器遗址中材料最丰富多彩、最多样化的遗址有:石制品-打制和磨制,小石片石器、石叶、细石器制品;骨制品;装饰品;纺轮;陶器;动物化石;用火遗迹,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主要石制品,其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和勒瓦娄瓦石片工具,与欧洲相当古老的莫斯特文化接近。法国考古泰斗步日耶指出在水洞沟出土的石核和以长薄规整的石叶为标志的材料“可以同欧洲、西亚和北非已演变的莫斯特人类栖息地的材料相提并论,好像是处在很发达的莫斯特文化和正在成长的奥瑞纳文化之间。”中国考古泰斗刘东生院士则作为带有文学色彩的论断:“在水洞沟这个地处横贯欧亚大陆的黄土地带东端的遗址所遇到的具有与欧洲风格相似的旧石器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碰撞所迸发出的火花。这是水洞沟区别与中国其他旧石器遗址的地方。也是水洞沟文化中“外来说”和“本土来源”的争论中“外来说”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基础。

编号019 水洞沟遗址研究

水洞沟1919年被比利时神父肯特偶然发现,1923年,由法国二位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正式对水洞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最后形成了水洞沟考古报告—《中国的旧石器》,并于1928年正式公布,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这一论断的终结。这份报告也让世界考古界震惊,水洞沟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引起考古学界的极大兴趣,水洞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和一种文化的象征。近百年来,经过中外很多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先后5次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出土了5万多件石器和300多件动物化石,吸引了大批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和关注,仅 “2003年水洞沟遗址发现80周年国际古人类学术讨论会”,“2011年水洞沟遗址发掘88周年学术研讨会”,“2013年水洞沟遗址发掘90周年研讨会”每次就有上百名中外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齐聚水洞沟参加学术讨论。中外学者在探讨远古文化时都要对她浓描细绘,大学考古讲义乃至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对她不惜笔墨。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著名人类学家吴新智、考古学家张淼水、吕遵谔等先生均参与过水洞沟遗址的研究,并留下研究成果,如此受到名流大家和众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中国的古人类遗址中,仅有周口店和泥河湾可以与之媲美。

编号020 体验区

眼前是下沉式动感体验区,大家可以穿越时光,进入三万年,实景体验原始人的生产、生活和灾难来临时的震撼场景,由于场面比较逼真,为了您的安全,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游客请留在地震平台外感受,其它朋友请上平台进行体验。

编号021 尾厅雕塑:迁徙在古人类历史研究中发现,人类在某一地方生活一个时期后,就会消失不见。那么,距今1万年之后,水洞沟的哪里去了,一直是考古界的一个谜,一种说法认为认为他们因环境的恶化或与当地已有人群发生竞争而走向灭绝,也不能排除他们与土著文化发生了融合从而丧失了独特的标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又打道北归,到达蒙古、俄罗斯等欧亚大陆北部,之后一部分人因追逐水草丰美的环境到达美洲大陆,还有一部分人继续迁徙„„流浪。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或许水洞沟人在后来的迁徙中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遵循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融合于某个民族中,由于出土资料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洞沟遗址专题研究也会逐渐深入,在以后的研究报告中,或许能够揭开谜底。

编号022 张三小店 室内

现在我们看到的张三小店,是2006年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根据张三妻弟赵龙老人的回忆重新修复的,以此来纪念对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张三和他的小店。

在民国初年,当时从横城渡口过黄河的人大多住宿在此,所以小店的生意相当不错,店面也颇具规模,有上房7间,东西配房各5间。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于银灵公路的建成及仁存渡口的开放,张三小店的生意也就日渐萧条。1972年,小店被拆除。

进入院内陈列着四尊雕像,他们分别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和贾兰坡先生。这几位都是对水洞沟的考古发掘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

编号023 水洞沟村 室外

这个村落是被德日进在他的水洞沟遗址考察发掘报告中多次提到的“水洞沟村”。在这个小小村落中,布列着29处圆形、方形、长方形浅地穴、深地穴的古老民居遗址。据专家考证,这里是自史前延续下来的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遗址。我国西北地区群众习称其为“地窝子”。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些进行了恢复,能够直观地了解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这种穴居建筑以及土房建筑在上世纪60年代还在使用。当地俗称“地窝子”,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跟我们熟知的窑洞非常类似。

编号024标志碑

室外

这是水洞沟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它仿照水洞沟出土的编号为9号的尖状器,用现代材料放大制作而成,高8米,宽5.6米。水洞沟文化遗址的旧石器,是用十分坚硬的硅质灰岩打制而成的,这说明水洞沟人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打制技术。可以看出,尖状器打制比较均匀、平整,器形端正,左右形状比较固定,这是水洞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此种类型的尖状器,在我国同时代其他遗址中很少见,属于水洞沟独有的器形之一。025 一号考古发掘点 室外

这里便是当年的考古现场,分布成台阶状的为二号发掘点,它是第五次考古发掘留下来的剖面,这里不仅发掘出大量的石器和石制品,还发现了用火痕迹。

编号058 呈凹槽状的是一号发掘点,自1923年始,前四次考古发掘都在此区域进行,共出土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一万多件,这两个点也是12个发掘点中最重要的两个点。

编号026芦花谷 室外

眼前的这段深沟峡谷,可直接到达原清水河的源头,灵武清水营。近年来,由于降水量少,边沟补水困难,沟底河床露出,遍布鹅卵石,其间只有涓涓细流流过。后经我公司进行保护性地开发利用,沟内已培育成长约一公里的“芦化谷”,春夏芦苇摇曳,一片葱绿可爱;秋冬芦花如雪,白色的芦叶瑟瑟两岸是高约15米的断崖峭壁,它们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塞外景观。

编号027长城

室外

为防御少数民族入侵,明代两百多年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这段长城长387里,同时,为使敌骑到达时,不宜靠近长城墙体,加强防守,还沿长城外侧挖了44000个“品”字形的深坑。明代于这一带筑长城时,就地取材,多用黄土10至14厘米夯层,其夯筑时之可以沿清水河而筑,更为取水方便,其靠近黄河处,即就近取用河水,黄河水本为紫铜色,长城及其它设施筑成后,呈现紫色,故又有“紫塞”之称。

编号028烽火台 室外

在长城墙体上,每隔150-200米就有个烽火台。专用于军事报警,白天燃烟,夜间举火,依次递相燃放,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一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每座烽火台,通常都配备有旗帜、鼓、弩、软梯、炮石、火药、火箭、狼粪、牛粪、柴草等。这样军情很快就可传报到镇或州所。这种古老的报警方式,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

编号029红山湖 室外

登上坝顶,我们眼前呈现的是“高峡出平湖”的又一奇特景观,这片湖面因位于红山地区,所以名为“红山湖”。“红山湖”也是蓄积边沟之水而成的,丰水期,湖面可于峡谷中向东延伸2公里多,上空常有鹰鹤翱翔,水面上时有鸳鸯、野鸭游弋,山中野草青青,景色非常优美,在这里大家可以乘船游览水岸长城,体验人与水鸟和谐共处;长城、断崖倒映水中;蓝天白云,映于水底的别样番情趣。这种天人合一,历史文化和当今生态有机结合的塞上江南景观,实是不可多得,真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编号030藏兵洞简介 室内

所谓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伺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长城、城堡、深沟、峡谷和藏兵洞共同构成了全国是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国最早的地道战遗址和原型。如果说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地道战能让敌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那么我们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边塞守军也是以同样的智慧和勇敢将侵略者挡在了长城之外。

编号031坑道 室内

大家正在通过的就是藏兵洞的主体构成部分——坑道,坑道是战时用于军队调运、通行、出击或进入洞内的通道,平时可作为兵士的休息住所。

编号032 休息室和储藏室 室内

坑道的左右两侧辟有土屋,土屋大小不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有些入深较浅,是为站岗的岗位。有些用作休息室或作值班之用,还有一些便是储藏物资的场所了。

编号033陷阱 室内

一号陷阱,深约一丈,原先在陷阱里面会倒置一些鹿角和竹签,上面覆以柴草以及浮土,藏兵洞光线昏暗,加之敌人对于洞内环境不熟悉,很容易掉入陷阱,一旦落入,非死即伤,至今里面还遗留着敌人的尸骨。

编号034炮台 室内

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藏兵洞里唯一的一个炮台,窗口边驾着一口土炮是从西班牙进口的弗朗机,它也是藏兵洞内最高级的武器,炮台的发现,说明当时已不是单纯的冷兵器时代,只是热兵器使用并不广泛,否则明代修筑长城就有没多大意义了。而且,我们留意到这口大炮面对着大峡谷,一炮轰过去整个崖壁就会坍塌,对自己的安全也会产生威胁,因此这口炮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使用的,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到。

编号035瞭望台 室内

您到达的是瞭望台,在瞭望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对面崖壁上有很多的小洞,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为的,那些就是对面藏兵洞的通风透气口。藏兵洞全部在地下,通风口便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瞭望台不仅有助于发现敌情,也可以和对面藏兵洞的士兵发送信号,以便选择在恰当的时候将过往的敌人伏击在峡谷之中。另外,为避免引起敌人怀疑,他们会在瞭望台或洞口处种植一些叶子很浓密的植物,加强它的隐蔽性,从洞里面可以看到峡谷的情况,但是从峡谷当中是很难发现这里有伏击之所的。

编号036 将军洞 室内

将军洞处于藏兵洞中心位置,由客厅和卧室两个部分组成,相对较为高级,这是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体现。在将军洞里最玄妙的地方是墙壁上的这个储物柜,上层的柜子仅做储物之用,下面的这个柜子却另有玄机,您不妨打开看一看,打这里出现两道门,第二道门后有一个高约五十公分的小洞,这是一个暗道,由于藏兵洞内道路四通八达,一旦有敌人闯进洞内,无论将领还是士兵都可以从暗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从其他地方围攻敌人。在明代,将军等级以头盔来划分,在金银铜铁四个等级中,这个头盔等级并不高,但藏兵洞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因此设一般等级足以。编号037议事厅 室内

眼前这个宽敞的位置是一个餐厅,也是临时的议事厅,一举两得,减少了占用空间,这里可以看到一个灶台,这口大铁锅就是五百年前明代遗留下来的,从锅的大小来看,这里应该主要是供高级将领吃饭的地方,因为驻守此地的常备军为251名,这口锅肯定不够二百多人吃饭。在这个灶台上方还有一个巧妙的设置,有三个出烟口,三个出烟口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可以分散烟的浓度,防止被地面上的敌人发现,另一方面不管外面风向什么样,总有一个出烟口可以排烟,防止烟刮到洞内熏到他们自己人。

编号038地下二层兵器库 室内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地上有很多散落的兵器,为什么前面陷阱里面的尸骨没有进行清理,兵器库也是散乱不堪,这可能由于不可查证的原因,整个藏兵洞遭到了破坏和填埋,也可能是明代衰落时期,很多人死于这种朝代变迁的战乱当中,最里面可以看到有一个戴着头盔的头骨就是有一位明代的普通士兵命丧黄泉了,而且还不是全尸,他的身体并没有找到,当时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军民合一,论功行赏是以取敌人首级多少来界定的,这名明代普通士兵被杀之后,他的头颅被砍下带走,但是敌人到了兵器库后,不知处于什么原因,丢下了这颗会带给他荣誉的头颅,战争的残忍不言而喻,真心希望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永远和平。

编号039水井 室内

这口水井是他们在洞内的主要水源,由于宁夏地下水位比较深,因此,只有把井修到下面这层才有水,在洞穴的上方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圈红色水垢,推测可能是敌人曾经从洞外灌水所致。

旁边看到的这样未清理的洞道,在洞内其他地方也有发现,藏兵洞内很多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清理,编号040 火药库 室内

火药库的发现,再一次说明热兵器在明代的使用,这些火药都是当时遗留下来的,由于年代太久,现在都已失效,另外,由于配料的关系,明代火药的杀伤力并没有现代火药爆发力强。

编号041哨岗 室内

这里设置四个哨岗,说明这个位置比较重要,因为我们即将到达的是指挥中心。另外眼前的这个小型瞭望口直对对面一个洞口,便于互发信号,提高警惕性。另外这些岗位上的土台子也证明占到这里的士兵守卫的时间比较长,特别辛苦,将领

042粮仓 室内

在这个洞穴中,清理出一些粮食,但它的面积很小,这说明藏兵洞不是一个永久驻兵的地方,和地道战一样,这些士兵的日常生活以地面为主,在紧急状态下才会进入洞内打伏击,藏兵只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手段。043会议厅 室内

这里是藏兵洞的指挥中心--会议厅。会议大厅主要用于聚众开会商议军机,研究、布置军事行动,进行作战部署的地方。藏兵洞虽然修建于明代,但在清代时它仍然在延用。

编号044防御洞道 室内

现在您参观的这部分属于一个完整的防御洞道,在这里的墙壁上没有放置油灯的小洞,说明在明代,他们自己人一般不进入,只为诱导敌人进入,以便为自己节省人力。

编号045大型陷阱 室内

在这个大型陷阱中,您可以看到很多暗器,当时他们用削尖的竹子置于陷阱底部,竹子的韧性很强,杀伤力很强。

凹凸阵的以及眼下的木头都是一些为减缓敌人进攻速度所设置的障碍物。

编号046生死门 室内

生死门,顾名思义,即有生有死,左边生路,就是一个简单的过道,右边死门,因为这里会设置暗器和机关,走的时候可以留意脚下,这些机关启动以后会有箭头射出,进入此路可谓九死一生。另外当敌人进入生死门的通道,明代士兵会从侧洞中出来将两扇门关闭,使得敌人困于门内。编号047 软绳阵 室内

软绳阵的设置事实上没有太大杀伤力,可是经过前面几道鬼门关,这里可以打心理战,即使看见暗器如何设置,也不敢贸然前进。

编号048翻版 室内

木板铺起来的地方仍然是一个陷阱——翻板,中间有轴控制,踩动木板任意一头,木板就会翻过来,敌人便落入陷阱,深3米,也有削尖的竹子作暗器,掉下去必死无疑。

编号049 滚木 室内

这个大木桶便是滚木,一般和石块一同使用,正所谓滚木雷石。可以用在大峡谷的上面攻击敌人。

编号050把总署 室外

把总,是明代的一个官职,是守卫一个堡寨的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营长。在红山堡,明代驻军251名,由驻堡的把总统领。

这处把总署,是2007年由宁夏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红山堡时发现的。当时把总署的地基埋在废墟中,清理这块地方时,发现大量明代砖瓦及建筑构件堆积,并且发现了尚保存完好的地基。根据地基分布情况,又根据地基周围砖瓦及建筑构件的堆积情况,专家们恢复了当时这组建筑的形制,并根据文献记载知道了这组建筑是明代红山堡把总署,2008年,我们根据专家的研究成果,恢复重建了明代把总署,并将其开辟为“宁夏长城博物馆”。

编号051砖枕(位于长城博物馆一号展厅)室内

在战乱年代用的很多,固体传声快,士兵枕着它休息,有敌骑过来,远远的就可以听到,利于提高警惕性,这个和我们通常说的“枕戈待旦”是一个道理。

编号052鸱吻(位于长城博物馆一号展厅)室内

龙生九子各不同,这个便是龙王最小子,它是雨神,西北地区比较干燥,因此一般会将鸱吻装饰在房脊上面,有消灾灭火求雨的寓意。

编号053瓦当(室内)

瓦当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形似如意,有辟邪的寓意,另外瓦当除了排水之外,由于中国古代很多建筑都是木结构,瓦当的前面这部分有保护木椽椽头的作用,可以延长房屋寿命。

编号054砖雕(室内)

古人对于房屋装饰格外讲究,兰花和仙鹤较为多见,兰花是君子的象征,寓意清高廉洁;鹤发童颜,鹤常指长寿吉祥。

编号055红山堡(室外)

它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是按照明代长城沿线6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体制设置的。

最初设置红山堡等城障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加强长城线上的防守;二是“防秋”。所谓“防秋”古已有之,到了明代,鞑靼、瓦剌贵族仍然遵循突厥等游牧民族贵族的古例,就是往往于秋天马肥草盛之际,大举兴兵南侵,这时农耕还正值秋收季节。为此,从隋唐至明,每到这时就要调集大军戍边,以保护百姓秋收,因称之为“防秋”。但在客观上,其作用并不仅如此。如自嘉靖十年(1531年),王琼筑“头道边”,实施“深沟高垒”后,使长城内的“宁盐大道”和陕北有屏障保护的交通大道相衔接,从而成为商运往来的“黄金商道”。另一方面,又在横山至清水营各城障设立驿站,是宁夏镇军事供应及军机文书传递、官员往来的必经之道,这就和“宁盐大道”共同构成了在军事保护下的两大主要交通线。另一重要作用,就是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出入清水营“马市”及“牛羊小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商贸往来,红山堡是重要通道之一。

编号056瓮城(室外)

鸟瞰红山堡,整体像一只乌龟,红山堡是乌龟的身体,瓮城是乌龟的头部。平时红山堡正门紧闭,瓮城城门虚掩,在战事发生时才会关闭瓮城城门,把进入瓮城的敌人射杀在瓮城城内,因此有“瓮中捉鳖”之说。

第二篇:水洞沟景区导游词

水洞沟导游词

1景区入口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水洞沟景区参观游览。水洞沟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乡一处面南的崖壁上,西距银川市60公里。它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结束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的历史,从此水洞沟遗址成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我们现在走的这一带,其实早在三万年前,这里水草丰美,流淌不息的河水造就了俏丽的峡谷和清澈的湖泊,生活着各种原始动物,当第一次有人类在这里停下他们迁徙的脚步时,世界的命运从此改变。这里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重大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景区大门口,各位抬头看到景区入口处四根门柱顶部是四个人脸的雕塑,粗犷的雕刻,其实是为了刻意显现史前人类的模样,让人骤然产生回归史前穿越时空的感觉。

2.0遗址博物馆

进入景区大门,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博物馆的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石器,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它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主题博物馆。它在传统博物馆参观性功能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性、文学性和高科技的创新元素。它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国内唯

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现在就让我们进馆参观。

2.1人类演化史

1923年法国考古学家得日进和桑志华来到水洞沟进行考察发掘,确定了这里有人类生存的痕迹,中国的旧石器考古也从这里展开。那么想要进一步了解水洞沟的文明,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人类进化史,接下来我们进入人类演化史展区。

我们一般把人类的进化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最初是攀爬树木的猿群,后来由于周围环境的变迁使得这些物种不得不适应变迁中的自然环境,所以从树上被迫到地面上,双手被解放出来,可以使用和创造工具,有了工具以后就有了狩猎活动,吃肉就变得普遍。最后就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水洞沟人介于第三个和第四个之间从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约在3万年左

右。

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短短的几百万年成为地球生物圈的顶端,依靠的是不断进化的大脑,面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容量的变化过程。第一个是南方古猿头骨,脑容量是现代人的三分之一;第二个是能人,故名思议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的人类被称为能人;后面四个智人,意思是相对于其他人种而言更加具有智慧,脑容量在1100~1600左右;最后一个水洞沟人,头骨类型和现代人类基本一致。最新统计:20年前人类的脑容量平均1400ml,现在新生一带人的脑容量平均1350ml,降低了一些,不过在空间思维逻辑判断依旧增强。

2.2中国旧石器时代

相比其他的物种而言,人类没有锋利的牙齿和爪子,也没有厚厚的皮抵御外界的各种刺激,所以人类凭借智慧只做了各种来适应并进一步改造自然,原始工具用石头做成,把这个时间称之为石器时代,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旧石器遗址和在这些地方繁衍生息的人类的工具。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已有上千处,大都分布在河流流域,一般是在哪里发现就怎样命名,像我们熟悉的北京人、蓝田猿人、山顶洞人、元谋人等等,现在我们说的“华夏儿女一家人”,这并不是诗意的说法,当时的元谋人就那么几个,周口店也就没几个人,所以没有办法不是一家人。

2.3出土文物类型

自从1920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发现了披毛犀的骨架,1923年天津北疆博物院院长桑志华和他的好友德日进又一次来到水洞沟,并在此挖出来一些石制品和动物的化石,中国旧石器史上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从这里开始,也因此水洞沟成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源地”。前前后后历经五次考古发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看水洞沟的文物类型:文物以动物的化石 石器为主,我们现在看见展柜中的鄂尔多斯大脚鹿和肿骨大角鹿因为鹿的角很大故名大脚鹿,生活在泥盆沼泽环境。第三件为原始牛,可以想象它是非常牛的一头牛,根据推测将其还原后有一个成年象的大小,两到三吨,很是牛气。还有就是野驴、野马等生活在新疆准格尔一带,全国目前为止还有3000多只,属于濒危物种。

水洞沟的考古还有一个非常少见的就是展柜中的烧石,以大型动物的胃或者头颅为容器在里面注水或者把需要加工的食物放在里面,然后把石头放在火上烧的非常烫,在转移到水里面,水就变开了,可以用来煮稀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水洞沟人对火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了。

水洞沟人随着生产,生活的实践,两只手制造使用工具的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可根据生活需要,打制出各种用途的石器,从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器种类看,主要有一侧或两侧有刃的刮削器,有一端锐利的尖状器。

尖状器打制比较均匀、平整,器形端正,左右形状比较固定,这是水洞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此种类型的尖状器,在我国同时代其他遗址中很少见,属于水洞沟独有的器形之一。

这类石器工具的改进,标志着水洞沟人的生产力有了一定地提高。从三万年到近代,人类生活大约有1万7千年左右。从水洞沟出土的石器,装饰品的工艺水平,精致程度分析,当时的水洞沟人的生产水平(即打造石器的水平)达到了同时代最先进、最高水平。通俗一点的比较,当时水洞沟人的生产水平相当于现今美国工业的发达程度。

2.4体验馆

前面我们了解了水洞沟人的文化之后,接下来我们感受一下水洞沟人的生产生活过程,这里是10几分钟的实景体验,山崩地裂,山洪暴发。水洞沟动感实景体验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真实再现三万年前远古人类渔猎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以及暴雨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灾难场景,场景的唯美和逼真,让人震撼,艺术的构思让游客很快融入三万年的生活场景中。三万年很久远,但在水洞沟博物院,时光不再是距离,高科技让您瞬间实现三万年的穿越。它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国内唯

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

参观完了实景体验馆,各位肯定有些纳闷,最后水洞沟人去哪里了?大多数学者认为水洞沟人可能迁徙走了,最后的这组雕塑就是以人类的迁徙为主题,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跨黄河越长江,引来新的文明曙光。

3张三小店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来到了张三小店,张三小店与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现,有着密切联系。1920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由宁夏银川去往陕西,于横城古渡东渡黄河,沿着“宁盐大道”途径今灵武临河镇时,夜宿张三小店。他在店外空地乘凉时,无意中发现了清水河对岸的断崖上有磷火闪现,这个奇特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第二天,他前往勘察时,看见断崖的半壁上露出了一些奇异的石块和动物碎骨。他于是向张三借了一张木梯,爬上断崖半壁,收集到了一件披毛犀头骨化石和一些石器工具。惊喜之余,肯特将这一发现告知了时任中国天津北疆博物院院长的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他的朋友德日进。他二人深知肯特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希望抢先发掘。

于是1923年6月,德日进和桑志华住进了张三小店,对水洞沟进行了科学考察和发掘。德日进便将张三小店标在了他测制的地图上,他们的考察和发掘报告首先在国外发表,“张三小店”就这样在国际古生物界出了名。当时德日进在清水河北崖下搜寻时,发现崖壁上显露出灰烬。他跑回来给了张三五块银元,打着手势也要张三为他找个大梯子,然后和桑志华又返回北岸崖壁上,挖掘到一些动物头骨化石。他们激动万分,拿出带来的葡萄酒请张三一同喝,张三平生第一次喝到过葡萄酒。酒后,德日进和桑志华万分激动,兴奋得呜哩哇啦地唱着歌跳起舞。德日进还紧紧握住张三的手,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合作!合作!”

在水洞沟遗址发掘之前,当时的张三小店是长城脚下方圆5公里之内唯一的一家旅馆(车马店)。最初这个地方是过黄河去山西内蒙旅客的必经之地,从直观的来看,旅客会沿长城脚下去往山西内蒙,所以这里的张三小店生意相当不错,最辉煌的时候由张三的父亲张天义经营,不过到了张三的手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店成了小店,小店最后拆了,拆了之后我们在2006年通过对张三的小舅子赵龙老人的回忆将其复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张三小店”。重修“张三小店”来纪念对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做出贡献的农民张三及其闻名于世的小店。

走进院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尊雕塑,从左往右,第一个是桑志华,现在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天津北疆博物院的院长;第二个是得日进,他是一个很奇特的人,而且也是进化论的拥护者;裴文中是第三次考古发掘的领队人物,也是中国猿人头骨的发现者之一;最后一个是贾兰坡,第四次考古发掘的导师,一个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四位可是对水洞沟文化遗址发掘及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小店里边的布局基本上是恢复了原样,我们大家现在可以进去感

受一下。

4水洞沟村

参观完张三小店,现在我们来到了水洞沟村。那么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院子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半地穴建筑,一半地上,一半地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西北人称之为“地窝子”,东北人叫“地窖子”。这种地窝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水洞沟这里还有人在使用。这是我们按照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方式复原的。还有圆筒形、歇山顶形等等,尽管它们外部不同,但是内部构造都是差不多的。长期在里面睡觉会得风湿病,所以当时的人们在修地窝子时会把内地面用火烘烤,烤的非常干燥后进门坐着地上,其原理和“榻榻米”相似。

这样的建筑我们就可以看到水洞沟的气候条件,这里的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大于两千,大家看右手边的土坯房在上世纪六七时年代后成为了这片地方的主流居住形式;左手边的是地窝子的原址原地基,像这样的地窝子在水洞沟发现了29处,构成了一个村落,就是我们现在的水洞沟村。

5标志碑

面前我们看的水洞沟遗址标志碑,它是仿照水洞沟出土的编号为9号的尖状器,用现代材料放大制作而成,它高8米,宽5.6米。水洞沟文化遗址的旧石器,是用十分坚硬的硅质灰岩打制而成的,这说明水洞沟人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打制技术。

水洞沟人从附近的清水河床或山间沟壑拣来鹅卵石,用另外一块石头砸打,然后他们在河床上磨擦出的圆棱,形成薄刃,就可用来砸兽骨,割兽肉,也可用做武器。

6将军府邸遗址

面前我们看的是将军府邸遗址,从形制上看,占地面积不算太大,但当初的建筑却十分宏伟,是一座歇山顶式的建筑,应当是戍守长城下级军官的将军府邸。脚下这三块精致的石刻,两个是位于府门前左右的鼓型旗杆座,它们代替了古时的夹杆石,是用以固定插在杆座中的军中大旗的。另一个是府门前的装饰石,俗称“石面”,本应有两座,分另立于府门前,左右各一。从残存的砖瓦来看,这座将军府一直延用到清代,后来大约经过修缮。将军府邸遗址的旁边,是“亭障”的遗址,“亭障”四壁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围

墙,我们知道,明代的国土是不完整的。明初,长城以北是为元朝的残部逃往北方,时为“北元”所占有,后来“北元”又经分裂,遂形成了鞑靼和瓦剌,鞑靼在东,瓦剌在西,它们不断南侵,占据了河套大部。明政府为抵御鞑靼和瓦剌,就于其疆域的北端修筑了长城,大多是被动防守。明朝既沿长城设防,就在沿线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军事设施,其中之一就是亭障,又叫城障。

水洞沟城障,是供守卫长城的军队驻扎,储备军需的小城,也即一个兵营,管辖附近这段长城和若干墩台,执行着长城沿线的防守任务,隶属于灵州千户所。如果把它们恢复起来,我们将直观地看到明代将军府邸的建筑风格及城障的形制。

7庙中尸骨

2007年8月,发现了这处被风沙掩埋的庙宇遗址和两具尸骨,一男一女。拜访了地方村老,原来这里是一处土地庙遗址,不知创建何时,从尸骨所处位置和倒地姿势考察,是遭遇突然事件死亡。于是就有了殉情自杀、遇害身亡、地震屋塌死亡等三种说法。孰是孰非,实难明辨。

8明长城

各位朋友,接下来我们就要去参观水洞沟景区内的明长城了,我们的脚下是三万年前古人类的遗址,上面就是500多年前的明代土长城。从下往上就是由三万年到五百年的时空穿越。

这段明长城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我们一只脚在内蒙古的土地上,另一只脚在宁夏的土地上。在明代,我们已经在国境线上了。它是在隋代长城基础上修筑的,明代在这一带修筑长城时,就地取材,用环保无污染的黄土,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断墙露出一层一层的这是长城夯土层,一般每10至14厘米就有一个夯层,修筑这段长城时沿清水河而筑,为取水方便,在靠近黄河的地方,就取用黄河河水,黄河水是紫铜色的,所以夯筑的长城及其他设施皆呈现紫色,故又有“紫塞”之称。

这里是一个烽火台,里边会囤积一些弓弩、炮石、旗帜、狼粪、柴草等,有敌情的时候白天燃烟,夜间举火。一般存放的数量是根据敌军的进攻情况而决定的。如果敌人人数在百人以上燃一烟点一炮;五百人两烟两炮;千人三烟三炮;五千人四烟四炮;万人五烟五炮。

若长城沿线的烽火台都烧了,那就是特大的战事了。

9魔鬼城

所谓“魔鬼城”,实际上是一处独特的雅丹地貌土林景观,记录了比较复杂的地质过程和环境历史。经过数万年的风雨剥蚀,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造就了这种像一座被遗弃了千万年的古城一样的地貌景观。走进这座魔鬼城,风雨剥蚀的土柱像凋零的古塔,巍然峭立,断崖绝壁像残断的城墙,裂裂缺缺。它们各自具有的不同形体,很容易引起人们不尽的遐想,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们似是传说中的各种魔鬼的形象;而从总体来看,这里又像是一座城垣,因此被人们称做“魔鬼城”。“城”内堆积的流沙,是沙漠地带雅丹地貌特有的景观,再加上丛生的荒草,使人倍感历史的沧桑。

10芦花谷

现在我们通过的这段深沟峡谷,是古清水河,也就是今天边沟的一段。沿着这个峡谷,可直接到达原清水河的源头,灵武清水营。近年来,由于降水量少,边沟补水困难,沟底河床露出,遍布鹅卵石,其间只有涓涓细流流过。前不久,经水洞沟旅游公司进行保护性地开发利用,沟内已培育成长约一公里的“芦花谷”,春夏芦苇摇曳,一片葱绿可爱;秋冬芦花如雪,白色的芦叶瑟瑟,两岸是高约15米的断崖峭壁,它们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塞外景观。

11红山湖

红山湖最初是当地农民为蓄水,在这里建立了一道低矮的拦水石坝。登上坝顶,我们眼前呈现的是“高峡出平湖”的又一奇特景观,这座湖因位于红山地区,所以名为“红山湖”。“红山湖”也是蓄积边沟之水而成的,丰水期,湖面可于峡谷中向东延伸2公里多,上空常有鹰鹤翱翔,水面上时有鸳鸯、野鸭游弋,山中野草青青,景色非常优美。大家可以乘船游览红山湖,看长城,人与水鸟和谐共处,凉风习习,十分惬意。长城、断崖倩影,倒映水中,蓝天白云,映于水底,别有一番情趣。这种天人合一,历史文化和当今生态有机结合的塞上江南景观,实是不可多得,你会由衷地叹道:“不枉此行!”。

12红柳滩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红柳滩,“红柳滩”名称的由来,是因盐碱滩遍生红柳而得名的。红柳,是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灌木,往往生长在地下水位较高的盐碱地里,因株干呈暗红色而被称之为“红柳”,中医学上称之为“柽红柳”。红柳枝条极有纫性,是编制箩筐的绝好材料,其制品结实耐用。

13鸵鸟园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鸵鸟园,三万年前的水洞沟曾是原始先民和动物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那时,树木参天,水草丰美,湖泊连绵,气候适宜,成群的鸵鸟、野马、大象……在草地上和灌木丛中自由的休憩、漫步或奔跑,先民们用棍棒和石器追逐猎杀鸵鸟等动物;用石器将鸵鸟蛋皮打制成精美的项链串饰品(据专家考证,当时水洞沟鸵鸟蛋皮项链装饰品的工艺制作水平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一切宁静祥和。但是,灾难骤起,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使得水洞沟不再适宜人类和动物生存,鸵鸟只好离开了美丽的家园,追逐着青草和水源向美洲、非洲等地迁徙。

三万年过去了,如今远离家园的鸵鸟终于回到了祖先们曾经繁衍生息的美丽家园。看到眼前的鸵鸟园,我们也共同期待,这里将重新成为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

14大峡谷

大峡谷是自然形成的冲沟,有10-15米深,风蚀地貌,土林景观,绵延4公里左右,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时,这又成了长城“深沟高垒”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峡谷两岸经常年的风雨剥蚀,谷内怪壁峭立,沟壑纵横,深厚的黄土经长期的雨水冲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土林”又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般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象。有的像僧人登高远眺,似在期待来者;有的宛如一对恋人,相亲相依;有的如夫妻相敬,双方对拜;也有的如怪狮猛兽,雄踞怒吼。总之林林总总,各具形态,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你足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联想为你认为的形象。

15.0藏兵洞

所谓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待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

这是全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在我国的长城防御体系中,有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国还没有,这里是独一处。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国最早的地道战遗址和原型。如果说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地道战能让敌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那么我们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边塞守军也是以同样的智慧和勇敢将侵略者挡在了长城之外。

现在我们可以走进藏兵洞一饱眼福,但提醒各位一定要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线走,防止迷路,走不出来。

15.1会客厅

藏兵洞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颇多,左盘右旋,久久不见尽头,确如迷宫,一般对洞内情况不熟的,很难走出去。目前,供大家参观游览的藏兵洞长度是965米,清理面积约3200平方米,但这并不是全部。洞中除洞道外,左右辟有土屋,可以住人,大约是专供领兵长官住的。

我们现在看的会客厅也叫会议厅,主要用于聚众开会商议军机,研究,布置军事行动,进行作战部署等。

15.2储物室

藏兵洞内还设有粮食储藏室,主要用于储藏粮食等食物,另外还有水井、灶房等,无论何种情况,军队撤入洞内只要储藏够一定的食物,在相应的一段时间内,洞内所藏将土不出洞,照样可以生存。因藏兵洞高出沟底10多米,可以是不怕水淹的。多年来,既便发山洪,藏兵洞都不曾为水淹过。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真是叹为观止。

15.3兵器室

兵器室主要是用于存放箭枝、弹药等,以备战时之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藏兵洞的兵器库和大厅里,可以直观古代的刀、枪、戟、佩剑、箭枝箭袋等兵器,再有头盔、盾牌等出土的军事器物。这些珍品,对许多年轻的朋友来说,大约是第一次见到吧!至于壁龛里所陈设的粮食、菜蔬类样品,都是清理藏兵洞时所得到的明代守军残留下的食物,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可谓稀罕文物。

16长城博物馆

前方我们马上参观的是长城博物馆,据考证,宁夏境内的长城不仅数量多,且分布广。文物考古专家从文献记载与修筑技术上断定,自战国时期开始至明代都曾先后在此修筑或利用长城,因此宁夏被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红外线遥感测算显示,宁夏长城遗址约长1507公里,其中1/3连成一体、没有大的断裂,保存较为完整。宁夏现存较好的明长城主要分布在灵武市、盐池县和青铜峡市。红山堡长城属于明代修建完善的河东长城,该长城属于有内外两道墙体的双长城,主要为黄土夯筑。长城遗址残高8米,下基宽近11米,上基宽有2米,是宁夏保存较好的明长城段之一。

博物馆内以照片、模型、图表、绘画及仿制实物的形式展示长城兴建、长城攻战、长城管理、长城与民族文化交流等内容。重点展示宁夏历代长城风貌及变迁。我们现在就进去参观。

17红山堡

我们从大峡谷进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来到了红山堡。据说藏兵洞有三条通道可以进入红山堡,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洞口,其余的两口洞口还没有找到,可见当年在这个立体防御体系中,上下连通,交往是如许的便捷。

红山堡是因位于红山地区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古时在夕阳的照耀下,这里山峦一片鲜红,因命为“红山”后谣传为“横山”,“红山堡”旧时也就一名“横山堡”。它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所筑,距今已有500多年。有瓮城,门向南开。墙高8米,底宽7米,顶厚4米,是按照明代长城沿线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体系设置的。它东至清水营50里,西至横城20里。

城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按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间营房,红山堡应有50多间房屋。在城堡西北台地处,我们能见到大量残破砖瓦和建筑构件残片堆积。这里可能是守堡官员的住所,在没遭到破坏前,可能是一座档次较高的恢宏建筑。

最初设置红山堡等城障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加强长城线上的防守;二是“防秋”。所谓“防秋”古已有之,到了明代,鞑靼、瓦剌贵族仍然遵循突厥等游牧民族贵族的古例,就是往往于秋天马肥草盛之际,大举兴兵南侵,这时农耕还正值秋收季节。为此,从隋唐至明,每到这时就要调集大军戍边,以保护百姓秋收,因称之为“防秋”。但在客观上,其作用并不仅如此。如自嘉靖十年(1

531年),王琼筑“头道边”,实施“深沟高垒”后,使长城内的“宁盐大道”和陕北有屏障保护的交通大道相衔接,从而成为商运往来的“黄金商道”。另一方面,又在横山至清水营各城障设立驿站,比过去延长了120里,是宁夏镇军事供应及军机文书传递、官员往来的必经之道,这就和“宁盐大道”共同构成了在军事保护下的两大主要交通线。另一重要作用,就是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出入清水营“马市”及“牛羊小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商贸往来,红山堡是重要通道之一。

18鸳鸯湖

各位朋友,这条道路过去就是美丽的鸳鸯湖了。鸳鸯湖水面近10万平方米,水深3至4米,是水洞沟常年涓涓不断的细流,挟带着地表的盐分,汇集而成的一个咸水湖,不过水中盐分并不太高。来到这里,我们置身于大漠深处的湖光山色之中,粗犷的大漠,横亘的远峰,巍峨的长城,波光粼粼的湖水,构成了宁静,柔和,统一的和谐之美。在这里,我们深切体味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气魄和“平湖如镜水清涵,山翠天光荡蔚兰”的塞上江南风情。每当春夏之交,常有多种水鸟在湖面上游弋,见到最多的是成对成双的鸳鸯,因此人们把这个湖称作“鸳鸯湖”。近年来,湖面上又多见雪白的天鹅,更为鸳鸯湖增添了一大胜景。

鸳鸯湖又名“四桥湖”,是因湖周围有四座小桥而得名,但又有一传说,说这个湖是由一头卧着不动的千年神龟压沉沼泽地而形成的,所以又称之为“龟寿湖”。

后来人们又重新修建了现在的这四座小桥。把神龟头压过的桥叫做:“螯头桥”,被神龟两只前爪伸过的两个小桥,分别叫桥“左升桥,”“右升桥”,据说围绕着这四座桥转三圈,能延年益寿,在“螯头桥”上反复过三次,考取功名就能独占螯头,一般人也能出人头地。在“左升桥”上反复过三次能升官,在“右升桥”上反复过三次能发财。大家不妨试试哟,据说是很灵验的。

好了,我们水洞沟景区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宁夏水洞沟旅游景区研学游安全

水洞沟研学游服务项目管理实施方案

依据国家旅游局出台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行业管理标准,针对中小学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和研学旅行活动组织、管理的特殊要求,结合实际,我们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以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为原则,创新研学游产品,深挖产品文化价值并与之得到充分的结合,设置专人组织实施,做到责任到人,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协调推进和制度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生研学游活动能够得到实际性推进和健康发展。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服务中小学生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关注中小学生体验、分享和研讨为出发点。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在贯彻执行《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水洞沟旅游区的特点,建立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衔接,既能体现出水洞沟旅游区特色,又能满足中小学生研学游特点,内容包括研学游服务接待、安全、投诉、环境卫生等方面,涉及服务设施、医疗救护、日常管理、服务质量等各个环节。保证服务标准在组织内部有效运行。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二)开展服务评价活动

积极探索建立活动效果评价机制。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结合服务质量绩效考核办法,定期开展检查、考核和自查,以评促改,以改促提的模式,持续改进服务。

(三)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定期对每个阶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加以丰富和深化;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在不断完善中改进和提升研学游产品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成立服务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一)组织领导

为顺利推进水洞沟旅游区研学游活动开展工作,提升旅游服务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研学游服务机构和安全管理机构,设接待服务、宣传推广和安全保障工作组,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调配。

1、工作机构领导小组

总负责人: 刘永红 公司总裁 主要职责: a、负责日常工作综合协调、确保工作落实整改到位。

b、确保工作经费预算、经费落实和经费支出管理。

c、管理机制的调整、方案修正案等文件的审批。①安全保障组

组 长:牛国强 公司副总兼景区经理

成 员:徐 阳 景区副经理

韩会霞 景区办公室主任

张增军 景区保安部部长 主要职责:

a、负责日常接待过程中安全保障及应急突发事件处理。

b、负责定期修订和完善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确保有效实施。

c、物资、人员等后勤支持配合工作。

d、各成员工作岗位职责为履职范围内正常支持性工作。

②接待服务组

组 长:曹文忠 公司副总裁

成 员:董琴琴 景区初级讲解员

付 斌 景区初级讲解员 赵海燕 景区初级讲解员

杨岁燕 景区初级讲解员 朱培君 景区初级讲解员 马国俊 基地实操管理

主要职责:

a、修订研学游活动接待方案和服务标准,并组织实施。

b、定期修订讲解词,突出产品特点,与中小学生求知知识结构相适应。

c、负责实操过程现场演练教学,引导参与者参与活动,确保活动正常的开展。

d、执行服务讲解标准,确保人员带团过程服务质量及人员安全。

e、负责开展意见的征求及反馈工作。

f、各成员工作岗位职责为履职范围内正常支持性工作。

③宣传推广组

组 长:罗 燕 公司副总裁

成 员:周旭峰 营销策划部副经理

周 宁 营销策划部网编 王伟伟 营销策划部网编 杨国梅 营销策划部设计 曹宏伟 营销策划部营销员 马 俊 营销策划部营销员 冯 鑫 营销策划部营销员 主要职责:

a、负责研学游活动对外宣传报道工作。

b、负责制作各种宣传资料、宣传品。

c、负责协调实施宣传氛围营造,协调、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活动。

d、负责开展意见的征求及反馈工作。

e、负责对外公共关系联系与维护。

f、各成员工作岗位职责为履职范围内正常支持性工作。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景区各方面人才的智慧和专业优势,抽调优秀的讲解员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加接待工作。有计划地加强对接待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接待服务质量,结合“微笑之星,服务之星”星级评选等活动开展,带动全景区旅游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研学游活动是素质教育新的方式,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充分利用景区企业内刊、简报、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研学游活动开展效果。努力做到有计划、质量有保证。不断创新研学产品,丰富载体,使中小学生受众群体主观上愿意参加、行动上积极参与,保障研学旅游产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思想的先进性、内容的丰富性、类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好研学游的集体性、实践性、灵活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促进活动健康有序长效地开展。

(五)规范合作方准入审核机制。对接待经验丰富,机构证照资料合法,选取能够按照合同约定能履行责任的机构作为合作方合作。

(六)与保险机构合作,购买保险,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并在活动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提示教育和研学游主要活动项目的介绍。活动现场全程有专职工作人员陪同,协同合作方完成研学教学任务。

宁夏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018年3月22日

关于成立研学游服务工作机构的通知

各部门:

为有效推进研学游工作的开展,经公司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研学游服务工作机构:

研学游服务工作机构作为水洞沟景区常设机构,负责日常研学游活动接待及对外宣传工作,下设接待服务组、宣传推广组。具体职责如下:

一、接待服务组

组 长:曹文忠 公司副总裁

成 员:董琴琴 景区初级讲解员

付 斌 景区初级讲解员

赵海燕 景区初级讲解员

杨岁燕 景区初级讲解员 朱培君 景区初级讲解员 马国俊 基地实操管理

主要职责:

a、修订研学游活动接待方案和服务标准,并组织实施。

b、定期修订讲解词,突出产品特点,与中小学生求知知识结构相适应。

c、负责实操过程现场演练教学,引导参与者参与活动,确保活动正常的开展。

d、讲解员负责执行服务讲解标准,确保人员带团过程服务质量及人员安全。

e、讲解员负责接待意见的征求及反馈工作。f、马国俊负责基地现场管理及实操性教学,协同合作方做好现场管理工作。

二、宣传推广组

组 长:罗 燕 公司副总裁

成 员:周旭峰 营销策划部副经理

周 宁 营销策划部网编 王伟伟 营销策划部网编 杨国梅 营销策划部设计 曹宏伟 营销策划部营销员 马 俊 营销策划部营销员 冯 鑫 营销策划部营销员

主要职责:

a、负责研学游活动对外宣传报道工作。

b、负责制作各种宣传资料、宣传品。

c、负责协调实施宣传氛围营造,协调、组织开展各项主题宣传活动。

d、产品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内涵,优化产品内容。

e、负责对外公共关系联系与维护。

f、营销员负责对外研学游产品推介及不定期接待服务过程中意见收集及反馈工作。

宁夏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018年4月18日

关于成立研学游安全管理工作机构的通知

各部门:

为确保研学游项目工作的安全有序地开展,经公司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研学游服务工作机构:

研学游安全管理工作机构作为水洞沟景区常设机构,主要负责日常研学游活动过程中安全应急处理及保障工作,安全保障组

组 长:牛国强 公司副总兼景区经理

成 员:徐 阳 景区副经理

韩会霞 景区办公室主任

张增军 景区保安部部长 主要职责:

a、负责日常接待过程中安全保障及应急突发事件处理。

b、负责定期修订和完善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确保有效实施。

c、应急情况下对物资、人员等后勤支持配合协调工作。d、景区经理负责协调整体安全部署工作,景区副经理协助开展救护工作,及时抽调相关人员参加救护,保安部长按照应急方案组织实施,办公室主任负责对外联络及事故跟进反馈。

宁夏水洞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018年4月18日

第四篇:隐水洞导游词.

基本简介

湖北通山隐水洞地质公园位于湖北核电之都——通山县大畈镇境内,隐水

隐水洞地下溪流岩溶 洞是湖北省首个地质公园,溶洞全长5058米,洞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均高30米,宽25米,洞内钟乳石林立,拟人状物惟妙惟肖,峡流相映,瀑洞相融。隐水洞内有十分丰富的地下溪流岩溶地貌等地质景观,极具旅游开发和科学研究价值。隐水洞开发进展顺利,投资了1000多万元的导流明渠、通洞公路和水坝工程已经竣工,并于2005年对外开放,接待游客。距武汉市130公里,距即将开工建设的第一座内陆核电站7公里。地质公园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向北可通达咸宁、武汉,向东通黄石和江西九江,向南可达江西南昌,向西可进入崇阳、赤壁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相连进而可通达湖南岳阳和长沙。已经建设完工的核电专用公路从洞口经过,拟建的大(庆)——广(州)、杭(州)——瑞(丽)两条高速公路也在距洞口800米处互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属咸宁市通山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一线”、“两圈”之一。是湖北旅游界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璀璨新星。隐水洞的游览分三部分:上游1/3乘船观光,中游1/3乘小火车游览,下游1/3步行零距离接触古老而神奇的岩溶地貌,独特的游览方式亚洲第一。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隐水洞因洞中隐藏有两条河流而得名。有山有洞本不稀奇,但洞因

隐水洞钟乳石 水生、因水而灵,不能不感念上天的格外垂爱。与中国已发现的地下河洞穴相比,通山隐水洞兼备现代地下河与古河道景观,其景观质量及分布结构要略胜一筹。如已开发的辽宁本溪水洞、贵州安顺龙宫、广西桂林冠岩、荔蒲丰鱼岩、重庆张关水洞等,要么地下河景观较少,要么景观仅分布在地下河的上层古通道。而与通山隐水洞属于同一档次冠岩附近的小河里岩水洞、广西平果龙马岩、柳城龙寨水岩,地下河道景观多、品级高,但还没有开发。其次,通山隐水洞钟乳石类质地纯净,少见风化现象,而且其主要景观如“鲤鱼跃龙门”、“天降神靴”、“玉兔观桃”、“寒山寺古钟”、“水生石莲”、“天鹅之吻”、“金银瀑布”、“仙人田”、“马良神笔”,“雪山飞狐”,“电闪雷鸣”“八仙送客”等体量之巨大、造型之逼真,属难得的佳景。再者,通山隐水洞的景观荟萃了大自然的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声音美和朦胧美,具有雄、奇、秀、幽、奥等大部分形象美学类型。是一处观赏价值较高的游览洞穴。其富有情趣的游览方式,更是堪称一绝,游人既可泛舟地下河感受洞穴的神秘和聆听地下河的

涛声,又可乘坐轨道车体验洞中快速步移景换的独特魅力,还可以步行零距离触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湖北通山隐水洞地质公园是由武汉市江城物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股东共同投资,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标准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园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一期建筑包括一栋按四星级标准建设,拥有九十间客房的宾馆楼;八栋装修尊贵幽雅的临湖景观别墅;一栋设备现代化的会议中心和一栋功能齐全的餐饮中心。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疗养、商务会议、特色美食与享受体验为一体的大型四季旅游度假区。编辑本段主体地质

隐水洞地质公园是在以岩溶洞穴为主体地质遗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岩溶地貌

隐水洞岩溶洞穴 地质公园,其核心景区隐水洞是一处典型的由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溶地质作用形成的大型溶洞,洞穴穿越的母岩为距今约5亿年的寒武系碳酸盐岩石。隐水洞长约5180米,洞穴与地下河合二为一,洞内喀斯特景观丰富多彩、奇特壮丽、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天然石笋、石钟乳、石幔、石幕、石瀑、石田,琳琅满目,令游客目不暇接,如临仙境。被誉为“洞天华中——中华天洞”和“神秘的地下明珠宫殿”。洞内景观丰富多彩、奇特壮丽,其独特的岩溶地貌,造型之逼真,体积之巨大,在游览洞穴中都是罕见的,是通山县乃至湖北旅游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隐水洞景区文化底蕴丰厚,她临近闯王陵,周边的官塘熊家铺、西坑谭下杨村保存有新石器文化遗址—磨盘石遗址和下杨树遗址,近现代遗迹则有山北观音、西泉祖祠、明朝朱侍郎墓,彭德怀驻军及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中共本山区委会和讲习所旧址,有待开发的人文景观还包括翰林学士馆、将军殿、牛头塔、聂龙石雕等。景区周边一些明清古民居保存完好,古色古香,当地民风淳朴,别具特色的民间饮食,更是风味独特。景区内按四星级标准建设的隐水山庄,是通山境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接待酒店,宾馆别墅、餐饮中心、会务中心及配套娱乐设施齐全,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商务会务的绝佳去处。编辑本段内部结构

隐水洞主洞长达5000米,平均高达20米,宽25米。空间宽阔,石

隐水洞美景 笋、石柱、石钟乳等千资百态、拟人状物、惟妙惟肖;洞内流水淙淙、雾霭朦胧、鱼蟹嬉戏、燕幅飞舞,神韵无穷;洞中“龙宫水府”、“玉树石林”、“壁画长廊”等重重景致,妙趣横生。洞里冬暖夏凉,景

色别致,洞外湖光山色,让人流连。位于大畈镇隐水村,洞口朝北,在30米高的石

壁下,两溪注入洞内成为10公里长的伏流,故名隐水洞。洞口宽25米,高2米,进洞十米后空间宽敞,高40米,长约10公里。洞内有石柱、石瀑、石钟、石帘、石笋、石花、石幔、“金字塔”、“龙宫洞府”、“王母蟠桃”、“碧柳翠溪”、“天将神鞭”、“古刹玉种”、“长江三峡”、“八百罗汉”、“玉树撑天”、“东海神龟”、“雏鹰展翅”、“八卦迷宫”等胜景。洞内还有能容万人的四层石楼。在洞口百米处,有一大“石琴龟”,击之有声,能奏乐曲,人称“东海神龟”。洞内大洞套小洞,上洞连下洞,纵横交错,回环曲折,景象万千。洞内空气清新,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幽深秀丽,神秘莫测,脚下几疑无路,忽又别有洞天。水滴清潭,如珠落玉盘;溪鸣泉唱,石洞回音,如奏优美古典音乐。洞内多步换景,无数根大小不等钟乳石拔地而起,有的似群龙起舞,气势雄传;有的如狮吼虎啸,威风凛凛;有的像玉皇上朝,群臣参拜。星罗棋布的景观,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犹如一座巨大的艺术宫殿,晶莹可爱,富丽动人。明朝学者朱廷立游洞时,留下了《访隐水洞》的赞美诗篇。已勘测的洞中景观,可分为三重景区,五里为一重,每段各具特色。第一景段“龙宫洞府”:入洞内可望一泓碧水,群峦倒影,绕道前进可见“龙宫”胜景。奇石应接不暇,皆可指物为象,如“天将神鞭”、“古刹玉钟”、“藏严华盖”,大小石塔难以胜数,有类似意大利的斜塔、埃及的金字塔等,此重宏伟壮阔。第二景段“玉树石林”七百余米长,两旁峡谷,队如长江三峡,展现眼前的石钟、石笋、石花、石幔、石桌、琳琅满目,扑朔迷离,似布“八百罗汉阵”,如同云南石林。水尘池塘,金鲤缓游,嬉戏逗人,尤为小巧玲珑而独树一帜。

第三景段“洞内有山,山中有洞,水瀑相接”而别有风韵。暗流回旋,深不可测。无数支洞,忽大忽小,盘折而上。隐水洞石柱高大,千奇百怪,景象万千,深远宽阔,神秘莫测。地下河晶莹清澈瀑布纵情欢歌,玉柱如同玉树银花,顶天立地如柱,直指长空如剑。下垂石藤,如象牙嵌玉壁,似神鞭挂龙宫。有的洞石透明,五颜六色,晶莹 如玉,如同一群身穿彩服的仙女,在大厅里翩翩起舞,有的钟乳石如琴如瑟,能奏出乐曲之声。的确是天宫瑶台、神仙洞府。隐水洞因洞口被泥沙淤塞,直到近年才被当地村民发现。洞内隐藏有尚未探知的秘密,可与著名的贵州安顺龙宫和湖南索溪峪的黄

龙洞媲美,是湖北特大溶洞。编辑本段景点赏析

隐水洞景区隐水山庄

隐水洞景区内按四星级标准

建设的隐水山庄,是通山境内规模最大,档次最

隐水洞景区 高的接待酒店,宾馆别墅、餐饮中心、会务中心及配套娱乐设施齐全,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商务会议的绝佳去处。隐水洞洞内景观

隐水洞全长5180米,洞内景观丰富多彩、奇特壮丽,其独特的岩溶地貌,造型之逼真,体积之巨大,在游览洞穴中都是罕见的,是通山县乃至湖北旅游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隐水洞的游览分三部分:上游1/3乘船观光,中游1/3乘小火车游览,下游1/3步行零距离接触古老而神奇的岩溶地貌,独特的游览方式亚洲第一。

第五篇:澄水洞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

欢迎您来到澄水洞观光旅游,我是你们这次愉快旅程的导游——xxx,叫我小唐就行,非常高兴为您服务,并请您为我的导游服务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导游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澄水洞的来历于60年代的珍宝岛战争引起的。当时的苏联在边境线上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面对战争威胁,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要准备打仗”的号召。为响应毛主席号召,中央军委决定在华中腹地修建一座长江南线作战指挥部,以备战时急需。为反对侵略战争,中国最高当局决定在华中腹地修建一座防核战争地下指挥部,以备战时急需。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黄永胜奉命选址,将绝密工程的地点选在他的故乡。由于这天是1969年 1月31日,该工程代号为“131”,由于这里交通便利,环境清幽,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中外和港台旅客30余万人次。到洞里参观白天黑夜一个样,都要打开照明灯,这也是全国旅游景点中的一绝,它已成为咸宁地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和疗养胜地。从旅游的角度,为减少当年高度保密的军事色彩,又给它起了一个“澄水洞”的雅名,与湖南韶山的“滴水洞”相得益彰。

该工程分上中下三层,现在向游人开放的是中层的一部分,上层(主要是高速公路、直升飞机场等)和下层(粮仓和饮水工程),但是上和下层都没有修建。

“131”地下工程的中层,是部队首长及战勤人员的工作居住区,地道两旁有大小100多套房间,地下工程出入口共有8个,能够看到的有2个。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第一个:主洞口,它是由实铅打造而成,重达6吨具有“三防”(即防核辐射、防毒、防冲击波)的功效,是用液压控制的开关。可见它是很坚实的。

现在来让我们正式开始131指挥部之旅吧。地下工程主通道全长568米,各种不同规格、用途的大小房间130间,建筑面积3288平方米,其中抱括号一号首长室、二号首长室、三号参谋长室、指挥作战室、医务保健室、通迅联络室、通风、降温、取暖、供水、供电设备一应俱全,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园形转盘,大家知道它是做何之用吗?其实这是专供汽车调头之用,汽车开到转盘后,转盘旋转180度,汽车便可开出洞外。从引首向前走又分两条支道,一条向右转90度,便可通往地下工程中心区;另一条向前呈弧形左转与地面工程一号楼相连。以上我给大家介绍的工程内各种房间,各种设备,下面就请随我一一参观,您将领略到澄水洞一下工程神秘何在,宏伟何处!

澄水洞地下工程由比此呼应、相映成越的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四号楼组成,构成一个四合院,总面积60余亩,建筑材料都是青砖灰瓦,外观看不朴实无华,淡雅庄重,其内部装璜,配置的各种设备高档别致,工艺考究,在澌发时来说堪称国内一流,独领建筑装璜工艺风骚。一号楼设计为毛主席别墅,如果派上用场,毛主度将会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三号楼为其它军事将领和工作人员的居住。那大家首先看到的一号首长室便是毛主席与其夫人江青的住所,这里的出色之处呢就是浴室了,大家看这面镜子,是从德国进口的,它遇热不起雾照人不变形,大家可以在这里享受一下我们主席的待遇哦,不妨照照看。还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里的浴缸了,它是根据我们主席的身形量身为主席定做的,也是从德国进口的材料,这里的马桶是应江青的要求购进的女士专用马桶,我们的主席夫人不仅仅是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连卫生习惯也有不同,她是有洁癖的,所以对卫生用具要求极为严格。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就是林彪的住处了,他的住处除了浴室与毛主席的有所不同,其他的配置基本相同,大家都知道,林彪家人因飞机失事遇难,现今只有其女儿林豆豆尚在,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犯过错,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大家遗忘他功劳的借口,所以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后人对他的尊重。

除了这些,他们还配有专门的餐厅,以及配餐室。说到餐厅啊,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请大家随我来。这个餐厅看似没什么特别,其实它却不仅仅是只供吃饭这样简单。刚刚有游客朋友在讨论,这样封闭的地下室,如果被人围困在下面,该怎么脱身呢?哎,在这里大家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这个镂空的壁橱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文章,如果有紧急情况,只要把镂空处拿掉,一扇门就出现在大家眼前了,而

这时主席就可以从这里撤离。这和传统的将暗道设置在卧房内是不一样的,这样安全系数也更大了,这在平时大家看到的只是一扇窗户而已。说到窗户,它更不简单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的窗户都是有两层的,可以防震的。再看这窗户上的插销,它是黄铜制作的,只要一经擦拭,就光亮如新。还有这些门和地板,都是从东北运过来的红松木经过特殊加工制作的,历经几十年还没有丝毫变形。

看完咱们领导人的生活区,工作区当然也是不容错过了,在这里除了最基本的作战指挥用的地图,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请大家随我手指的方向看,这里有一个电梯,大家能猜到它是作何之用的吗?哎,有朋友说对了,这个电梯啊,是预防有紧急情况,咱们的领导人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从这里直升至山顶。好的,大家接着往前走,前方有专门的配电室,里面的大型的配电设备至今还保存在那里,还有信号接收室,以供与外界联系之用的。刚刚有朋友问他们在洞里如何知道时间,其实他们是有钟表的。往回走的途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墙壁下方的洞,有朋友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其实这些洞是为了防止敌人往洞里灌水排水用的。

好的,地下工程咱们就参观到这里,接下来大家随我到毛主席别墅看看那里的设施设备。毛泽东主席的别墅称为“1栋”,布局科学而又迷人。宽敞的窗户,方形的吊灯,高大的书柜,华贵的木质地板,就连靠墙的暖气柜也套着十分精致的木罩。房内布局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居住习惯设计的,专供战争间隙毛主席在地面办公。房内舞厅、书房、会议室、健身房等设施一应俱全。房间的东北角与“131”地下工程的地道口相通,一旦有情况,随时可以转移。林彪的别墅坐落在毛主席房子对面的山坡下,也是青砖红瓦,但整体结构和房间设施却不能与毛泽东主席的相比。

近年来,新开设的“毛主席像展厅”,展现了毛主席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不同规格形状、材质的像章数百种,共计几千枚,充分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崇高形象。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再往旁边走就是兴建的盆景观赏园,有造型各异、不同规格和品种和的盆景,汇聚着荆楚大地的各种珍希植物,其形状有的象孔雀开屏,有的似雄鹰展翅,有的若俊马奔驰,争奇斗妍。更让你神往的是被中央电视台选编《中华之最》的七色古梅,它是由七种不同品种的梅枝,在数千年的古梅花工嫁接经过精心和培育,经于在90年代第一春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可以自行观赏。

该工程1981年移交地方管理使用后,为了发挥其效用,咸宁市投资大量资金,将地面工程四楼改造成客房,并兴建了餐厅,添置了必备的设备设施,将其辟为一个集旅游观光、接待会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宗合形旅游度假场所,并先后接待过王任重、胡起立、叶选平、回良玉等中央及省部级领导。好了,澄水洞的讲解就到此结束,门口左边有黄永胜上将和夫人项辉方将军的合葬陵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缅怀下,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再次光临!

水洞沟景区中文导游词资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