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修订版doc
填空题
柏拉图---《理想国》(《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修辞学》 波利比阿----《历史》
西塞罗-------《论国家》(又译作《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 阿奎那-----《反异教大全》《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提图·李维的前十卷》 布丹---《国家论六卷》
格老秀斯-----《论海上自由》《基督教的实质》《战争与和平法》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霍布斯---《利维坦》《自然法与政治体原理》、《论公民》 洛克---《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 《社会契约论》 潘恩----《常识》、《人权论》
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英属美洲权利概观》、《弗吉尼亚笔记》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名词解释
1、自然政治观: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们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政治秩序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二,作为自然政治观的另一体现就是自然法思想。即人能够通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
第三,为了使归纳古代、中世纪、近代政治观都统一于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故用自然政治观。
2、基督教神学政治观: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
第一,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俗权。
3、权利政治观: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1)
十七、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应然”阶段。
这时,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先进思想家们认为,人们应该在理性(也就是自然法)的指引下,通过协议(也就是契约)重新建立一个能够保护个人“天赋权利”的外部力量政治体(即国家)。人权的基本内容:生命、财产、自由、幸福和安全
(2)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前期,是“实然”阶段。
一方面居于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已是论证现实的合理性,说明现实政权是“怎样的”(实然)以及现政权应如何运作问题。“秩序”和“安全”已成为主要口号。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更为美好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要求用暴力推翻现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
(3)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然”向“将然”转变的阶段。
一方面仍以维护和发展现存政权的思想为主。
另一方面,有的派别和思想家,开始揭露并批判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并提出一些“设想”。
4、逻各斯:指的是自然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法则,也是万物共同的、普遍的尺度。是最高的支配力量,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准绳。可以说是后来西方政治哲学非常重要的自然法概念的前身。
5、城邦:从本质上讲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力和义务的政制体系。外部特征是小国寡民,由奴隶、自由人、自由公民组成。
6、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哲学家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而只有哲学家才达到了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如何治理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也才有资格执政,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最高权力的结合。
7、斯多葛派:该学派是希腊化时期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创始人是芝诺。代表人物有潘尼提乌斯、西塞罗、塞涅卡等。该学派特别关注伦理哲学和处世哲学问题,崇尚自然,主要探讨了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准则等问题。无论是从时间上、地域上,还是从思想内容上,该学派都充当了希腊政治思想与罗马政治思想之间的桥梁。斯多葛学派奠定了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该派关于人的平等思想与人的自由思想一起,构成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关于人的观念的一个重大变革。
8、万民法:早期被视为重新发现的“自然”法典,泛指那些包含在任何法律体系之中的内在合理的正确原则,后来进行区分,万看,民法承认奴隶制度。
9、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时期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此猛烈抨击教会神权,攻击教会的统治地位,特权和等级制度,在反封建、反神权斗争中造成欧洲古典文化的再次被发现和重新阐释,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0、宗教改革运动:是14、15世纪随着人文主义的传播,思想观念上的更新,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是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教会统治地位和封建特权以及等级制度进行猛烈批判改革运动。
1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和主题,提倡理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等级桎梏;提倡个人现世的幸福,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核心是以人为本。
12、法的精神: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贸易、风俗习惯有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所有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简言之即法的精神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
13、公意: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公意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共同利益。享有最高的权威且公意完全不同于众意、私意和团体意志,是全体人的意志,其本身不可分割、转让,只有通过立法权力即定期人民集会表现出来。
14、联邦派:主张用统一的、强大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代替松散邦联,极力主张扩大行政、司法权和议会中参议院的权力,以限制代表、体现民意的众议院的权力,在制宪会议上,以制宪运动自居,称之为联邦派。
15、人民参政人民参政是以普选制为基本前提,以人民监督为重要手段,以少数服从多数为民主原则,以消灭巨富赤贫为经济基础,保护少数人权利的一种参政原则。
1.苏格拉底的主要政治思想
从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下列政治思想:
1、治理国家的人应当是懂得治国艺术的人,应当由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治理国家。
2、判断真理要靠知识,而不能靠多数。
3、公民必须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法律如契约,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约,破坏法律就是破坏契约。
4、反对僭主政府和豪富专政,主张贵族政体和贤人政治。
5、城邦应注重教育。苏格拉底政治思想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虽然还不是系统的政治理论,但是他的政治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学生柏拉图等人,而且对整个西方的政治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西方世界称作古代思想家中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不乏批评意见,但苏格拉底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无法否认的。他可以说是为自己的理想、为他所追求的“正义”和“善”而献身。
二、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及对“第二等好理想国”的设计
哲学家治国思想(哲学王思想)“知识”与“意见”之分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实际上是知识与权力的结合,在他看来,只有由最有智慧、掌握了城邦的理念的人掌握最高权力,城邦才有希望。因而应该把城邦的权力交给少数哲学家,这实际上是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否定。但在当时,却有积极意义。
哲学家为打造理想的城邦,必须按照城邦的理念对城邦进行改造,其中包括:
1、维系社会分工制度,防止等级混杂
2、在统治者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制和家庭,实行共产与优生制度
3、对公民进行教育
教育是培养哲学王的根本手段,也是培养有美德的公民的根本措施,因而教育在城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1)第二等好的理想国划分为三个等级:公民(掌握政权)、工匠与商人(无政治权)、奴隶(从事农业劳作)
(2)在没有“哲学家-国王”的条件下,需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制。
(3)政府体制更接近于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混合(4)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
将土地分配给公民耕种,但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不得转让和分割;
国家立法对财产的数量和使用方式加以控制,将贫富不等限制在合理范围内;
实行共餐制,承认永久的一夫一妻制。
柏拉图学院开创了西方学术自由的传统,成为希腊乃至希腊以外的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三、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和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
法治思想----法治有两层含义: 其一,已成立的法律必须得到遵守,其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
⑴开创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所研究的国家的目的、起源,政体的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理想城邦的构建,以及公民教育等思想,都对近现代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⑵重经验、重归纳的研究方法,使政治思想的研究摆脱了神的束缚,把政治学变成了人的政治学。
⑶亚里士多德否定极端整体主义,其思想中的个人主义的胚芽、对民主和法治等政治价值所作的理论阐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斯多葛派的主要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1、自然法思想
这个支配宇宙和人的 “理性”就是自然法,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逻各斯、命运;理性;神、宙斯)
2、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人的理性与上帝的理性是一致的。人不是服从一种异己的外部力量,而是服从自己的本性。作为理性的人则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就在于认识和服从必然的命运,是对待外部境况和自身情欲的一种心态。
3、人人平等思想
在都具有自然赋予的理性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以此为根据,斯多葛派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神的儿女,相互间是平等的。
平等原则也适用于奴隶、外邦人或野蛮人。(伦理)
影响---
1、斯多葛学派奠定了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
2、斯多葛学派关于人的平等思想与人的自由思想一起,构成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关于人的观念的一个重大变革。
五、波利比阿的主要思想
主要表现在他提出的混合政体理论。
虽然罗马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与近代西方的行政、司法、立法机构还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波利比阿已经意识到:国家政治权力内部应该有一个互相制衡、分工合作的机制。波利比阿政治思想的影响
波利比阿从罗马共和制度中提炼和总结的分权和制约平衡原则,后来又经过西塞罗的阐发,成为西方政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权学说在18世纪被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为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学说。这一学说成为近代西方民主国家普遍采纳的宪法原则,没有分权就没有自由,成为西方人的共识。
六、西塞罗的整体思想
1、共和国思想
“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即共和国是属于人民的国家。
2、自然法思想
自然法就是自然、上帝和人的正确理性。是自然和上帝理性在有教养和正直善良的人们头脑中的显现,也是人类理性对自然本性和上帝意旨的正确把握和认识。
3、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
所有的人都具有理性,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素质,因自然法而联结为一个整体,所以都应该是平等的,是整个世界国家的成员。西塞罗政治思想的影响
西塞罗在政治思想上独创的东西虽然不多,但希腊时期的许多思想经过他的继承和阐发又留传下来,并且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思想打破了城邦政治学说的狭隘眼界,从世界不分民族的角度来看待理性和法律,并主张不分民族的完全平等(至少在法律面前),这是十分可贵的
七、阿奎那的政体理论
1、政体的划分
正义
君主政体
贵族政体
平民政体
非正义
暴君政体
寡头政体
民主政体
2、混合政体思想
主张建立受贵族制约的选举君主制。阿奎那政治思想的影响
第一,阿奎那在宣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功不可没。
第二,阿奎那在政治学研究方法上也是有创新的。
第三,在促进政治思想的发展方面,他大胆地将国家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认为国家无论是在其起源上还是在其运行上都与教会的权威无关,它有着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这种思想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某种理论依据。
第四,他对法律的界定标志着法律概念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八、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统治术思想内容及评价 政治统治术思想内容
1、君主要以半人半兽的怪物为师,把法律和军队做为政权的基础。
2、君主应考虑权谋的有效性,而不要考虑其正当性(伪善与诡计)。
3、君主要使人畏惧,但不能使人憎恶和蔑视。
4、君主要靠个人的能力和实力驾驭命运。评价---合理的因素 :、是为统一意大利服务的,是教君主统一意大利服务的。、以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从人性、政治现实、历史中引伸处政治原则,是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把政治学变为管理国家的学问。、政治与伦理既有联系,又属两个领域,不能把道德教条机械地搬到政治斗争中来。
不合理因素、政治有其道德准则完全不顾道德的政治是不道德的政治。、政治手段与目的不可分割。、无道德论影响极坏。
九、布丹的主权理论以及格老秀斯对布丹国家主权学说的发展 布丹的主权理论
1、主权是国家的本质: 主权是“超呼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2、主权具有绝对性和永久性: 绝对性是指主权的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以及不可分割。永久性是指主权的不受时间、任期的限制,它的存在具有永恒性。
3、立法权最为重要
主权包括九项内容:立法权;宣布战争、缔结和约的权力;任命官吏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有关忠节、服从的权力;铸币权;度量衡的选定权;课税权。
立法权是“最高君主首要的、也是主要的标志”。
4、主权之上有神法和自然法
5、主权不得侵犯财产权 布丹政治思想的影响
布丹的国家、主权与政体理论表明,他已经在现代意义上使用国家概念,他的整个政治思想已经具有了宪政主义加中央集权主义的特点。他关于国家是一个主权组织的观点,是现代西方国家概念的一个里程碑。但布丹研究政治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为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
格老秀斯对布丹国家主权学说的发展
格老秀斯对主权的理解比布丹更深刻、更全面。布丹只强调了主权对内的一面,只强调了主权的最高、永久、不可分割等特性,格老秀斯则在此基础上还强调了主权对外独立的特性。
格老秀斯还明确提出,虽然国际活动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行为也应该遵循自然法的原则。所谓国际法也带有契约性质,它的权力来源也在于众人——这里只不过是众多的民族国家的共同承认或允许。他还提出:国际法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和平,减少战争。
在国家主权理论上,格老秀斯同布丹一样,也是一个君主主权论者。
十、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的特点,他对国家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意义
霍布斯契约论的特点
被授予权利和权力的个人或会议(即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 授权者与被授权者之间的权利和权力的移交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授权者交出的是他们的全部权利和权力;
被授权者(即主权者)的权利和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不受契约的限制 意义
霍布斯的国家本质理论第一次用清晰的语言将现代国家概念明确地表述出来。他的国家起源、本质理论第一次对人性论、自然法、契约论作出全面、系统的论述,明确地将个人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权利看作国家权力的基础,从而奠定了西方国家学说的基本模式。
十一、洛克的政府起源和目的理论、法治和分权思想
1、政府的起源
为弥补自然状态的缺陷,切实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人们订立契约,建立国家。
第一,授权者保留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交出保护人民的权利。
第二,被授权者也参加契约,受契约内容的限制,即保护人民。
2、政府的性质:国家即政府权力的性质不是专断的,而具有民主性。
3、政府的主要目的 ①保护人民的权利。
②洛克把国家权力看作是有限的,把个人和个人权利看作是国家的基础,国家仅是保护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观点,是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法治和分权
1、法治思想
(1)法治思想的特点
强调依法行政,即用法律约束和限制行政权力(即王权)
法律应是明文规定的,保护人民正当利益的。(2)反对任何君主专制制度
没有任何准绳和规定能约束君主的行为,君主能任意侵犯人民的权利。
2、分权理论
(1)分权的目的:为了能最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实现法治原则。
(2)权力的划分和行使
A、权力的划分: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
B、权力的行使
第一,执行权和对外权应结合在一起,交由君主掌握。
第二,立法权和执行权必须分开,立法权应由国会行使。
第三,执行权和对外权必须从属于立法权,而立法权必须受委托条件的限制。
C、政府的解体和人民革命的思想
出现下述情况,人民有权运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政府:
第一,君主专断。
第二,君主玩忽或放弃职责。
第三,立法机关或君主违背人民的委托。
洛克一方面提出人民革命权,一方面又把最高权力交给议会,实际上是议会主权论者。
评
价:
第一,洛克的自由思想对以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洛克的分权思想经过孟德斯鸠影响到美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分权原则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中的一种主要原则。
十二、孟德斯鸠的政体和自由理论,分权制衡理论及影响 政体理论
1、政体的性质
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类:共和政体,即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即由单独一人按照确定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即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执政。
2、政体的原则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的原则是品德,这种政体需要品德来驱散野心与贪婪;贵族政体的原则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节制使贵族和人民之间以及贵族和贵族之间接近平等;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荣誉成为人们行动的动力;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由于人们都平等地沦为奴隶,品德与荣誉已毫无用处,最多只能借助宗教。政治自由理论
1、政治自由理论
(1)含义:政治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2)分类:政治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前提)、财产自由(核心)、信仰自由(标志)
(3)保障措施:政治自由要靠法治原则和分权制衡来保障
2、分权学说
(1)目的:分权学说的目的,是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2)必要性
第一,无论是君主制还是民主制和贵族制,其国家权力的性质都是专断的。
第二,道德不能保证权力的正当实施。
第三,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3)权力的划分和行使
孟德斯鸠明确地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三部分: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 权力的制衡
孟德斯鸠认为,不仅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合理的划分,还要使其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他对政府的模式作了如下设计:
(1)立法机关分为两个部分,即贵族院与平民院。它有权对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提出弹劾。
(2)行政权力虽然与立法权力是执行关系,但它又能够对立法机关行使否决权。
(3)司法机关则对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行为享有违宪监督权。评
价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
国家与法理论的奠基人
历史主义、经验与实证的研究方法
对法美革命影响巨大
分权与制衡理论是近代政治思想的精髓
十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学说,其思想的影响 社会契约论
1、立约的宗旨
既要维护集体的力量,有不妨碍个人的权利;既要服从国家的权力,又保持着自己的自由。
2、立约的过程
人们相互订立一个契约,规定每个人将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每个人都成为这个集体不可分割的成员,并受这个集体的约束,这个集体就是国家。
国家的本质在于服从与自由的一致。
3、公意理论(1)含义
“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2)特点
第一,公意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二,公意享有最高的权威。
第三,公意完全不同于众意、私意和团体意志。
4、社会契约论的困境
第一,完全否认私意和众意。
第二,没有说清楚国家权威与个人权利的真实关系,而侧重强调个人与整体同一的一面。
第三,该理论在实践中无法实现。人民主权学说
1、主权的性质
主权实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主权不可转移、不可分割和不能被代表。
2、人民是主权者
(1)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2)人民通过立法权的使用来行使主权,以实现人民全体最大的幸福,即自由和平等。
(3)出现一位贤明的立法者和人民应具有高尚的道德。
3、政府的作用及实质
政府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
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人民通过定期集会来监督政府。
政府实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在人民之下,而非人民之上。
4、人民主权理论的困境
在近代大国中无法实现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原则。卢梭的影响
1、卢梭思想的内在矛盾
①感性与理性
②悲观主义与乐观理想
③追求现代与崇尚自然
2、美、法革命的福音书
3、德国思想界的精神之师
4、影响中国思想进程
十四、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特点
1、富有务实性,很少进行抽象的理论论证。,主要是运用欧洲现成的理论为美国的政治实践服务。
2、论证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是18世纪政治思想的主题。
3、人人机会均等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成为自然权利的重要内容。
4、建立权力平衡联邦政府是完美的政治目标。
十五、潘恩的代议制共和政体思想和人权理论及其思想的影响 代议制共和政体思想
1、政府的分类
第一,基于迷信受僧侣控制的政府。
第二,基于权力的征服者的政府。
第三,基于社会共同利益和共同权利的理性的政府。
2、宪法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是宪法的产物,而宪法是人民的决议。政府是宪法的执行机关,并受宪法约束。
3、共和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由人民决议产生并受宪法约束的政府就是共和政府。
(1)共和制的原则:“公利”、“公正”、“代议”
(2)代议制是共和政府最自然、最好的组织形式(3)选举权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实行普选制 人权理论
1、反对柏克的对法国大革命的攻击
2、天赋权利与公民权利
天赋权利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权利。
公民权利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权利。联系与区别:
天赋权利是公民权利的基础,公民权利是天赋权利的一部分。人同时拥有天赋权利和公民权利。
天赋权利是个人享有个人使用,公民权利是个人享有、合作使用。潘恩政治思想的影响
第一,潘恩的思想对当时的美国独立战争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以后美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二,潘恩是一位生活在革命时代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代表了激进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潘恩的政治思想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和美国特色,有着不切实际的空想之处。
第三,潘恩激进理想的政治思想在独立战争时期深受北美人民欢迎,但是在建国后务实的政治家对潘恩的思想则没有表示出更大的兴趣。
十六、杰斐逊的主要政治思想 自然权利理论
1、“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上帝赋予人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2、人民是政府权力的源泉和基础
第一,政府基于被统治者同意取得正当权力,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
第二,自然权利应当法律化、制度化。
第三,通过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避免人民的反抗。民主自治思想
1、反对联邦党人对君主制的迷恋和大国不宜民主制的主张
2、坚持卢梭的民主原则,吸收洛克的代议制思想,倡导代议制民主共和国
3、人民自治是代议民主制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自治以个人自治为前提
4、实现自治、防止暴政的几项原则 第一,限制中央政府中行政和司法的权力 第二,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层层分权制度 第三,人民参政原则: 基本前提:实行普选制
重要手段:人民监督
民主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经济基础:消灭巨富赤贫 杰斐逊政治思想的影响
杰斐逊使欧洲启蒙思想的一系列原则具体化、现实化;从一系列较抽象的原则变成为众人皆知的政治思想,进而逐渐成为美国人民心中的一系列政治信仰。
他进一步发展了代议制民主理论,为美国成为第一个代议民主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作出了贡献。
十七、汉米尔顿的分权和制衡思想 分权与制衡思想
1、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2、批判共和政体,认为国会权势太大后果严重
3、修改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4、限制议会权利
议会设立参议院和众议院
给予行政首脑和司法机关以更大权力
承认议会对总统的弹劾权 汉密尔顿政治思想的影响
在汉密尔顿等人的思想影响下,1787年宪法顺利通过,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得以确立,使得美国摆脱了一切传统和教条的束缚,大胆开拓进取,走向了强盛之路。联邦党人对美国宪法的思考与理论对政治学者无疑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后来西方许多国家宪法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篇:2015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绪论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简述。
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权利政治观。
2、神学政治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一是一切权威来自上帝,上帝的启示与《圣经》是唯一的真理,基督教的教义规定了基本的政治价值;二是教权与王权、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三是以既定的启示与教义为依据,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得出政治问题的结论,这是神学政治理论特定的论证方法。
3、什么是权利政治观?权利政治观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政治观,它以抽象的人权作为国家权力(政府)的基础,认为国家、政府来源于人们的同意或委托,其目的和作用不过是保障个人的权利,这实质上是一种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政治观。
第一章古希腊
1、古希腊政治思想特征。
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国家观;偏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近似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定的研究主题和完整的学科体系。
2、从《理想国》到《法律篇》,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强调法律至上。在国家权力的行使方式上,《理想国》主张“人治”,即哲学家的理性统治;《法律篇》主张“法治”,统治者依照法律进行统治。第二,实行混合政体。在国家权力的分配上,《理想国》主张实行哲学家统治;《法律篇》主张实行君主制与民主制相混合的政体。第三,取消共产共妻。《理想国》主张哲学家和军人不得拥有私有财产,取消家庭;《法律篇》中放弃了财产、妻子和儿女公有的主张,建议将土地分配给公民耕种,但最终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承认永久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为合法的婚姻形式。第四,重划三个等级。《理想国》中划分哲学家、军人、生产者三个等级;《法律篇》中划分为公民、工匠与商人、奴隶三个等级。
3、柏拉图是如何论证他的哲学家治国主张的?
首先,柏拉图阐述了“哲学家何以为王”的问题。第一,现实政治的需要。柏拉图认为现实城邦的四种政体一律都是坏的,而人的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第二,哲学家特殊的品格。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拥有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这些特殊品格,再加上绝对的权力,就能够成为将城邦引入正途的哲学王。
其次,柏拉图论述了“哲学王如何治国”的问题。柏拉图把哲学家改造城邦的工作与画家的工作相比。第一,要像“擦净画布”一样改造城邦。第二,要勾画理想城邦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政治制度就是社会分工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就是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第三,勾画出城邦的基本骨架之后,还要赋予它血肉与灵魂,这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特别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哲学家制定教育规划,审定教育内容,控制一切教育手段,使之服务于城邦的政治目的。
4、如何认识和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著作是《理想国》。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阐述了一个理想城邦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是现实各类城邦中合乎正义的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华。社会分工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生产者,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内容。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完成改造现实不良政治的使命。哲学家的社会改造计划是十分激进的,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对公民进行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但在柏拉图理想国中,法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哲学家治国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而且理想国的教育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柏拉图可称得上文化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5、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
区分政体的标准有两个:政府的目的、掌权者人数。
将上述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区分出了六种政体,即君主政体(王制)、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此为正宗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民主政体),此为变态政体。
6、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学的开创性贡献有哪些? 首先,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学科的开创者。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人类知识区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方法等,对学科的基本概念都给予明确的界定,流传于后世。他还提出并系统研究了政治学的一系列重大命题,这使他成为古典政治思想高峰时期的理论家之一。
其次,他的方法论上超越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辟了后世的经验研究路径。亚里士多德总是立足于陈述经验事实,在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再总结出相关概念、命题和理论,提出理想城邦的基本原则和设计蓝图。
最后,亚里士多德探讨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价值观。他概括的城邦要素,实质上也是分配政治权力和公共职务的基本尺度或价值标准。他否定柏拉图推崇理念、等级严明的政治设计,将自由身份与财富、才德并列,认为它们都是政治社会的构成要素,各等级公民在政治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他批判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主张公民轮流执政。他推崇中庸的美德,主张分配好不同公民群体间的权利与利益。这种由城邦要素与平等原则构成的正义观有一定的理论启示意义。
7、试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与中国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相同点:都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行法治的必要性;都旗帜鲜明地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强调的法治都是在成文法的基础上实现的;都强调维护法律的权威;都主张法律本身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同点:(1)亚里士多德之法律是公共之规范;法家之法律是君主之工具。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中,法律是公共利益的体现,是最高的社会权威,执政者应该“依法治国”,执政官的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法家则高度认同君主专制,认为国家、权力等都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君主应该“以法治国”。对君主而言,法律只是工具而不是规范。
(2)亚里士多德之法治强调公民权利;法家之法治重视臣民义务。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拥有不可侵夺的权利,法律必须体现公民意志、保护公民权利。法家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当论及法律与民众的关系时,只是把民众作为制裁的对象。在法家的法治理论中,民众所能做的只能是知法守法,而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判断民众好坏的唯一标准。
(3)亚里士多德之法治包含权力分立因素;法家之法治体现专制集权特点。亚里士多德注重法律与政体的关系,认为一切政体都有3个要素,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司法)机能,并强调指出,一个优良的立法家在创制时,必须考虑到怎样才能使法律适合于其所构成的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法治包含权力分立因素。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与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连为一体的。法家认为,国家不能存在二元的权力结构,国家的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法家主张的法治是以高度集中的君权为前提的。
第二章 希腊化和罗马
1、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是希腊化时期一个极有影响的思想派别,它的创始人是芝诺。斯多葛派认为宇宙和人类都受自然法的支配,从而奠定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对罗马法、中世纪基督教政治学说和近代的自然法学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多葛派极力推崇人内在的精神自由和平等,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产生了人类一体的观念。
2、伊壁鸠鲁学派
希腊化时期很有影响的政治思想学派,创始人是伊壁鸠鲁。伊壁鸠鲁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观察政治现象的,他提出了以幸福主义为中心的伦理学说。所以,其学派也被称为“快乐学派”。他认为,这种快乐是同庸俗的享乐主义不同,它主要内容是人的精神的恬静和身体的健康。伊派特别强调人的独立和自由,认为社会和国家是人们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相互约定而建立的。这是社会契约论思想的萌芽,对后来发生了一定影响。
3、简述波利比乌斯和西塞罗的主要政治思想。波利比乌斯对罗马政治制度进行理论分析,认为罗马人成功的秘密在于他们不自觉地采用了一种混合政体。在波利比乌斯看来,所有纯粹的统治形式或简单的政体形式,都有以特定的方式蜕化变质的倾向。只有混合政体才能跳出被动循环,实现制约平衡。西塞罗主张“国家是人民的事务”,应该采取混合政体的管理形式。西塞罗对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做了明晰而系统的阐述。他十分强调自然法相对于人为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认为自然法是人为法公正性的保证。
4、解释“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思想家西塞罗给国家下的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民的事务。西塞罗认为,国家是所有公民的公共财产,每个人都能从中享有应得的一份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至高无上,公民对国家承担不容推卸的责任;法律同时确认公民的权利,国家有义务保护家庭私有财产。二是权利与利益意识。“事务”的内涵很广泛,可以包括政治制度、公共设施、宗教,也包括家庭成员、土地、动产、宗庙等。西塞罗强调国家是人民的事务,既有利于元老贵族的利益,也有利于共和国体制。
5、波利比乌斯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波利比乌斯分析了罗马成功的原因,认为是罗马人不自觉地采用了一种混合政体,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相混合,使这三种因素得到“精确地调整并处于恰好平衡的状态”,从而避免了自发的衰败倾向,跳出了被动循环的轮回。波里比乌斯提出的分权和制约平衡原则,后经多位思想家的阐发,成为西方政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6、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对后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哪些影响和贡献?
首先,在对法律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上,罗马法继承了古希腊的法律理性说,称法律为“非人格的理性”。此外,罗马法学家们又提出带有罗马文化特点的法律意志说,在西方历史上经过历代发展,成为一种含义纷繁的主流学说。其次,法学家有关法律分类的学说影响深远。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法律学说中可以看到罗马法的遗产,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霍布斯也是在对查士丁尼法典中法律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法律学说。再次,对近代民族国家立法的影响。罗马法对于权利主体的严格区分,对于各种权利形式的定义方式等在近代都得到创造性的改造,转换成具有启蒙意义的天赋人权观念和法治原则。
第三章 中世纪
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第一,超越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二,上帝是一切权威的终极来源。第三,坚持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并列的原则。第四,坚持上帝选民的平等与博爱。
2、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著名哲学家和神学家。主要著作《神学大全》。他吸收了亚里士多德和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许多思想观点,并应用于解释、调和理性与信仰、君主与上帝、世俗政权与教会权力,永恒法与自然法、自然法与人法的关系和矛盾,进一步论证了信仰高于理性,神权高于人权,天国幸福高于人间幸福,特别是论证和肯定了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与权威性,使神权政治思想更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
3、托马斯阿奎那政治思想的特色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神学特色和调和特色。
神学特色表现:在国家起源方面,托马斯•阿奎那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认为政治权力的设立是因为人的理性,但人的理性来自上帝,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意旨;在政体方面,托马斯•阿奎那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但他认同君主制,认为神的世界是上帝支配的,人的世界也应该是君主统治。从阿奎那的政治思想看,处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影子,但是已经完全换作基督教的灵魂了。所以萨拜因说他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遗产的继承,主要是“当作对基础稳固的一种信仰的一种较好的哲学上的支持”。
调和特色表现: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理论竭力调和教权与王权的矛盾,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矛盾,所以萨拜因说他建立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和谐一致”。
4、奥古斯丁
中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家。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始祖亚当把罪本身遗传给了他的后代,这就是人出生即有的“原罪”。人的得救不能指望自己,必须靠上帝的恩典。他以两种不同的爱为基础,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
1、简述但丁的主要政治思想。批判否定教会;主张政教分离;构想世界帝国
2、马基雅维利权力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首先,马基雅维利极力主张君主应当以实效为原则,不要受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准则的束缚,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其次,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应当注重实力,培植一支忠实于自己的军队,以维护良好的法律。再次,为了争取民心,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应当遵守使人畏惧而不遭人憎恨的基本原则。另外,马基雅维利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统治手段。例如君主应当善于采用暴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方法;君主应当效法前人,并依靠个人的能力赢得尊敬;君主必须善于用人,择良臣,避开谄媚者。
3、评价马基雅维利的非道德政治观。
马基雅维利并不绝对地反对道德,只是反对政治以道德为目的。他主张政治应该以“对国家和君主有利”为目的。只要是为了这个目的,君主可以采取任何不合乎道德的手段。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非道德论设定了政治的公共目的,并附加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因此,那种鼓吹暴力,玩弄权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所谓“马基雅维利主义”,显然与马基雅维利本人的思想是有区别的,不能把“马基雅维利主义”简单地等同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主张。
4、马基雅弗利对政治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开始冲破神学的束缚,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问题。政治与伦理问题区分开来,把国家看作是纯粹的组织权力,主张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不是从抽象原则出发,来探讨理想的国家模式即国家应该什么样。而是完全从实际出发,讨论国家实际上是什么样、怎样去治理等实际问题。把政治看作为管理国家的学问。
5、布丹关于国家的定义。所谓的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的财产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
第五章 17世纪
1、格劳秀斯的四大贡献。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主权学说的发展者、近代国际法奠基人。
2、格老秀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将自然法与宗教神学分离,从人的理性出发重新考察作为国家和法律基础的自然法;在对法的分类问题上,抬高自然法,贬低神法的地位;维护私有财产,初步提出自然权利观念。
3、为什么英国成为近代宪政的故乡?第一,英国君主制集权程度较高。第二,英国的贵族制度是一种开放性的贵族制度。第三,“大宪章”开创了依法限制王权的传统。第四,等级议会增加了限制王权的实质内容。第五,胡克和柯克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引导。
4、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特点。
第一,人民订立契约时,自愿交出他们的全部权利(生命权除外)。“自愿”就是交出自己的权利和权力时没有其它附加条件;“全部”是指自己全部的权利和权力,除了生命权。第二,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不可分割的。
5、《利维坦》
17世纪英国思想家霍布斯的政治学著作。全书分四篇:第一篇“论人”,他将人的自然状态描述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第二篇“论国家”,主要论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出于对死亡的畏惧,在理性指引下,相互间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把它交付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从而组成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本质,主权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分割的,臣民对主权者必须绝对服从,但又强调国家的作用在于保护个人的安全。第三篇“论基督教国家”和第四篇“论黑暗王国”,主要揭露罗马教会的腐败堕落,抨击教皇侵犯世俗权力的行径,提出了政教合一、教权服从王权的主张。《利维坦》体系完备,论证严密,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6、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 第一,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平等、良好的文明状态。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是人拥有的自然权利。第二,财产权是最基本的自然权利。生命权不过是保障个人财产不受侵犯,自由权不过是每个人都有任意处置自己全部财产的权利。第三,因为人们的“劳动”,使人类共有物拨归个人使用,从而使个人对他的“产品”享有了自然权利,因此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六章 18世纪法国
1、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政治和法律理论体系。法的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贸易、风俗习惯有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所有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法的精神。简言之,法的精神就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
2、请谈一谈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对法国、美国以及中国的影响。
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执政时期的政策深受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1789年通过的《人权宣言》公开宣称,凡权利无保障或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同时还确认,公民享有言论、信仰、出版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些都明显采纳了孟德斯鸠的政治原则。1791年宪法第一次以宪法形式肯定了《人权宣言》的原则,还提出积极公民的概念,规定了立法议会代表在财产资格方面的限制,这些都与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不无联系。
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尤其是分权制衡学说,对美国革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报刊大量介绍孟德斯鸠的著作;美国的政治精英大都熟悉《论法的精神》中阐述的理论,宪法起草者们更把分权制衡原则直接吸纳到了美国宪法之中。
19世纪末,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传到中国。严复翻译了《论法的精神》,取名《法意》。该书的出版和传播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明显影响。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就是在对西方分权制衡理论加以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
3、请谈一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对法国、美国以及中国的影响。
卢梭的政治主张在法国大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特别是激进的雅各宾党人将卢梭的价值诉求整合为一种政治性的革命话语。他们不仅宣传卢梭的学说,使用卢梭的语言,而且在行动上将卢梭的思想付诸实施,提出了彻底砸烂封建制度、实行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的革命纲领。卢梭的政治原则影响了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他的平等思想、天赋权利、人民主权学说,在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等重要文献中都有所体现,并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西方各国的制度安排和政治实践。卢梭有关政府权力来自主权者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并接受人民的监督,政府官员应由人民任命等思想,被美国的潘恩和杰斐逊等人所接受和发扬。
卢梭的政治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卢梭的政治思想就传到中国,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介绍与宣传,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理论武器之一。
第七章18世纪美国
1、简述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特征。
第一,具有务实性,很少进行抽象的理论论证;第二,以论证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共和国为主题;第三,机会均等和追求幸福成为自然权利的重要内容;第四,建立权力均衡的联邦政府是政治思想的直接目标。
2、潘恩的人权理论的主要观点。
公民权利来自自然权利,政府权力来自公民权利;强调革命的权利;否认任何永远约束和控制子孙后代的权力。
3、杰斐逊政治思想主要有:主张在美国建立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用追求幸福的权利代替了财产权利 ;认为人民自治要以个人自治为基础;主张实行普选制。
4、汉密尔顿的分权制衡思想?
第一,控制立法权。汉密尔顿认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者中立法部门最易对其他部门造成侵权。为了使三者权力保持真正的平衡,就必须限制立法权。他主张在立法权机关的设置上实行两院制,相互牵制。第二,强调行政权。汉密尔顿认为要使行政部门真正强而有力,必须具备四个因素:统一、稳定、充分的法律支持、足够的权力。第三,力主司法独立。要保障司法权的完全独立,汉密尔顿认为不仅要保证司法人员任职固定、薪俸固定,还要给予司法机关有效制约其它部门的权力。
第八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 1、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思辨性、伦理化、调和性
2、康德所说的“头上的星空”指的是自然法则;“心中的道德定律”指的是道德法则。这是人类理性立法的两个基本准则。
3、康德康德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永久和平论》。
4、简述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包括法(权利)、道德、伦理三个阶段。黑格尔认为契约论者没有把握国家的本质,混同了社会和国家。黑格尔认为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黑格尔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立宪国家。黑格尔反对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认为为了防止内部骚乱,巩固国家内部的权力,战争不应被看作是绝对的罪恶。
第九章 保守主义 1、18世纪末19世纪初保守主义的思想特点。保守主义的思想特点为“二反对,六原则”。“二反对”:保守主义的矛头在哲学上针对的是理性主义,在政治行动上针对的是激进主义。“六原则”:超越性的道德秩序;社会连续性的原则;传统的原则;审慎的原则;多样性的原则;不完善的原则。
2、柏克的代表作《法国革命论》,被视为近代保守主义的开山之作。
3、休谟是如何批评社会契约论的? 第一,“自然状态”是哲学家的一种虚构。第二,社会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不会在某一时刻形成一份约束力永久的“原始契约”。第三,人类社会的建立是一种习俗产生的过程。政治制度和道德原则并非出自人的理性构建,而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为了便利而形成的各种规则的累积。第四,契约论无法解释政府变动时合法性的来源。
第十章 自由主义 1、19世纪自由主义思潮的特点。自由主义的主题由革命转变为改良;自由主义由传统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转变;自由主义受到来自社会主义思潮的挑战而作出了一定的调整;自由主义的论证方式更加多样化。
2、托克维尔的主要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
3、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弊端在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多数的暴政”,在社会生活方面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
4、功利主义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评价政府优劣的标准。
5、密尔的代议制政府理论主要内容。
密尔根据功利主义的原则将“社会利益的总和”作为检验政府好坏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密尔描绘了最理想的政府形式代议制民主政府。在密尔看来,代议制政府虽然己被证明是最好的政府形式,但它自身也难免存在一些弊病和危险。一种弊病是“庸人政治”,一种弊病是“阶级立法”的危险。为了防范“庸人政治”的弊病,他提出“智力原则”,即在政治机构中加强知识或智力的权威作用,发挥少数有智力的人的指导作用。为了防范阶级立法的危险,他提出“保护少数原则”,即在代议制政体中,使人民中的多数人和少数人都有充分的代表。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流派
1、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以卡贝、布朗基为代表;无政府主义,以蒲鲁东为代表。
2、简析19世纪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主张。社会民主主义就其实质来说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改良政治思潮,是以唯心主义的多元论和实用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为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这一模式虽然对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等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能改变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各种弊端。特别是二战以后,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融入资本主义制度,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多党政治格局中的一个政治派别,成为资本主义的共生者。
第三篇: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5个)1.轴心时代:
凯伦·阿姆斯特朗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2.封建主义
“封建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人的意识决定社会。这种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社会形态便是封建社会。封建的概念是:天下(江山)不为公,分封给一个个诸侯贵族,或如希腊部落自成割据。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是通过战争或部落城邦的联盟而形成一个按中央契约、地方纳贡、收税、派捐来运转的体系。
封建的概念是:天下(江山)不为公,分封给一个个诸侯贵族,或如希腊部落自成割据。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是通过战争或部落城邦的联盟而形成一个按中央契约、地方纳贡、收税、派捐来运转的体系。封建的核心内容是:对少数群体分封特权,并统治大多数人,如王公贵族或希腊的公民。封建社会的特征是:物权统治一切。而皇权帝国主义的人权却又高于物权,它是由皇权支配物权的。因此与封建主义相对的是皇权帝国主义。
2封建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
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政治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凡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并以此得到公共舆论承认的即为合法。”合法性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政治合法性就是社会政治事物所具有的的被公众普遍认可、承认、信任和尊重的客观属性。韦伯对于政治统治类型的划分具有一定影响。他根据政治生活中人们政治认同的依据,合法性基础的不同,把政治统治划分为传统型的政治统治、魅力型的政治统治和法理型的政治统治。
3统治者如何确保统治的合法性
合法性必须建立在一个共同认可的基础上,这种认可可以是神秘的或是世俗的力量。对合法性基础的认识最经典的是马克思·韦伯的概括,他将之分为传统型,法理型和克里斯玛型(个人魅力型)。
* 传统型:合法性来自于传统的神圣性和传统受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 * 法理型:合法性来自于法律制度和统治者指令权力
* 魅力型:来自于英雄化的非凡个人以及他所默示和创建的制度的神圣性
韦伯认为以上类型都是理想类型,历史上的合法性形式都是这三种类型不同程度的混合。在当代国家中,合法性更加依赖于政治权力的有效性,这也是近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包括了政府能否有效的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经济能有持续发展。这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能力和政策能力。
4.东晋门阀制度
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士族制度的盛行,依赖于统治阶级颁行的各项法令。法令的出台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的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5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也叫英雄时代,是希腊氏族制度解体的时代,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形成于此时的“荷马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3世纪末期亚该亚人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的故事及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历经十年胜利后历尽坎坷最终重归故里的故事,史诗所歌咏的虽然是属于迈锡尼文明时代的遗闻,但却反映了当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制度。铁器开始使用,土地仍为公有,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初步发展,已出现氏族贵族和为数不多的奴隶,失地的农民常沦为雇工,由氏族或大氏族结成部落,进而结成部落联盟,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是军事首长、议事会和成年男子组成的人民大会,公元前八世纪进入阶级社会,相继建立了希腊诸城市国家(城邦),荷马时代告终。6希腊世界(p15)
7胡格诺战争
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十六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
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简答题(3个):简述+评论(分条作答)1.关于柏克的政治思想:(p359)
柏克思想的核心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强调经验即人类理性的对立物,避免蹈入形而上学;第二,强调传统即上帝意志的中介物,避免蹈入怀疑主义。因此,保守主义的本质也包括这两个方面:既破除理性的权威、保护个人自由,又树立上帝的权威,维持社会秩序。在整场法国大革命中,伯克成为英国最早而又最突出的法国大革命批判者,他认为大革命已经演变为一场颠覆传统和正当权威的暴力叛乱,而非追求代议、宪法民主的改革运动,他批评大革命是企图切断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实验,也因此沦为一场大灾难。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p27)
3.哲学家的治国思想(p41)
4.哲学家治国思想与儒家圣王理想:
简单介绍下哲学家治国思想和儒家圣王理想
“圣王”是“内圣外王”的简称。大学之道”的实质内涵就是圣王之道。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被视为是关于“内圣外王”的经典解释。
从理论和历史两个角度对儒家圣王观进行反思,兼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比较。
第一,人性问题。圣人与凡人都有相同的人性,其间并没有任何等级或质的不同。柏拉图所谓“哲学王”,其基本内涵即哲学家做统治者,或统治者爱上哲学而成为哲学家。相对于儒家圣王观,柏拉图的哲学王侧重“智慧”(哲学),而不强调“人伦”。柏拉图哲学王产生的人性论基础较之先秦儒家,它还是带有一种较强的等级意味。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尽管实际上不能做到,但并不妨碍理论上的可能性,尽管从理论上说,哲学家成为哲学王是可能的。但在现实条件下、哲学王又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三,名实问题。理解儒家“圣王”,可以说是名实一致的。在这种意义上理解“哲学王”,可以说是名实一致的。
第四,条件问题。由圣人转为圣王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是因为它欠缺一种现实的、可靠的制度保证。柏拉图很注重为他的哲学王理想设计了一套制度,以保证哲学家能够成为哲学王。尽管这种制度并非事实,不过是一种人为的设计,而且也未能落实,但它毕竟表明了柏拉图意识到第五、传承问题。必须用制度来实现或保障他的理想。儒家未能制定一种有效的办法来解决王位传承问题。治理城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接班人。第六,历史影响。“圣王”与“哲学王”实质上都属于人治范畴,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治。圣工”在先秦时期乃至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与“人治”和“民本”思想紧密相连,而“哲学王”严格说来只是柏拉图个人的政治信念, 圣王”与“哲学王”的不同历史影响还表现在,“圣王”的伦理意味非常浓厚,再加土中国产,`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使得政治与伦理、政治权威与宗法权威有机地在一起,导致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而“哲学王”的伦理意味则比较清淡。
“圣王”与“哲学王”尽管不可能真正地实现,但可以得到一种“变相”的实现。不管是“圣王”还是“哲学王”,实质上都包含了两个基本方面,即“内圣”与“外王”。这两方面虽然从理论上说可以结合,但在实践中总是结合不好,造成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
异:哲学家变成王,王变成哲学家。圣变成王,圣辅佐王。
对于学习的态度:一个强烈,一个温和
在哲学家和军人中废除私有制和家庭,实行共餐制 同:强调秩序,整体主义视角
哲学家的绝对权威,维护社会分工制度
5.区分政体的标准(p55)
亚里士多德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政权的宗旨与统治者人数的多少 正宗类型: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温良民主制)变态类型:僭主制、寡头制、平民制(极端民主制)
政体之所以会分成若干不同类型的原因,在于每一城邦都是由若干不同部分组成的。
6洛克与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的异同(p211)
人们订立契约时让渡的是他们的全部权利和权力(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除外); 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区别于“政府契约”);他的权利和权力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专制国家、君主政体)。
但是,霍布斯又认为,人们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而抵抗他人侵害的权利和权力是不能放弃的。他把契约看作是“权利的相互转让”,并认为人们转让或放弃他们的权利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这是人们立约的宗旨。
因此,主权者虽然不受契约内容的限制,但要受契约宗旨的限制。霍布斯要求人们交出的实际上是人们运用一切手段惩罚、伤害他人的权利和权力,其目的是实现个人自我保存
7社会分工论与四民社会(士农工商)(p48)同:秩序、政体主义视角
异:学习的态度,一个强烈,一个温和
论述题(2选1):分点作答 1人治与法治
从字义上讲很简单:人治就是由掌权者个人的意志来治理国家,法治就是用国家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人治和法治统一”的观点的核心是将人视为治的关键,这种观点并不否定法律的严肃性,但反对将法治实体化、本体化。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没有无人治的法治,也没有无法治的人治。资产阶级厉行法治,但并不排斥人治。“法”和“人”是互动关系,“法”是阶级意志的体现,又是以体现阶级意志的代表人物去实施的,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外在的“法治文明”。法的统治和人的统治并不矛盾,两者的互动才构成了一定的秩序。任何社会,只要保证一定的秩序,就必须坚持人治和法治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不在于统治方式,而在于统治内容,即“法”体现什么人的意志,由什么人去统治。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需要“人治”,“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行的人治,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原则指导下的任贤使能。”“这样的人治同必然造成个人专断的封建人治以及实行金融寡头政治的资产阶级人治,显然是有本质区别的。”“法治和人治则不能直接构成对立面,因为法治的实行不能离开人的作用。
法家虽然极端强调法,但法家之法归根到底是工具,是体现统治者威严与权势的武器,是道德虚无主义的表现。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人而不是法。法律很重要,但毕竟是人制定的,人为法之本,即使有了良法也还得靠人来掌握和执行,否则只是一纸空文。其次,世事复杂并且变化无常,法律不能概括无遗,法是静止的,不可能随机应变,因此必须仰仗人灵活运用。在这场争论中还涉及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倡导的“贤人政治”。学者们引用柏拉图的贤人政治来说明“人治”并不一定是以言代法的专制主义,但柏拉图所谓的贤人政治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理论见解,并不成体系也难以实施,并不能和正统的治国之道相提并论,用它来说明人治与法治统一并不能令人信服。“人治与法治统一”的观点并不否定法治。
江泽民提出将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结合起来,这为法治提供了方向。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不是“一般”的、抽象的法治,而是和道德、和中国现实和传统治国之道结合在一起的法治。
2自私与无私
3如何看待马基雅维利主义,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个体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的非道德属性主要表现在政治属性对道德属性的取缔,统治权术对道德底线的突破。他认为,政治追求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为了政治的追求目的的实现,人们可以放弃道德,甚至可以违背道德。作为具体的统治权术,也应该服从于政治需要,而非道德的需要。政治这种“祛道德观”的主观张扬,使马基雅维利权力政治观具有了明确的非道德属性。马基雅维利的“祛道德观”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他的人之“恶性说”。在治理国家中,马基雅维利推崇依靠军队和法律。在马基雅维利的世界里,如果仅仅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是万万行不通的,国家的根本利益是统治权的问题。他将道德转移到了权力上,道德是政治实现目标的手段,手段是为了目的服务的虽然人们有很多的美德如善良、诚实、慷慨,但是如果仅仅用这种的品性来治理国家只会让国家无法抵御外来的入侵,毕竟战争是残酷的。他认为,要依靠并且只能依靠军队和法律,并提出了君主应该将战争和军事做为他行为的最高指南。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政治与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会使社会失去安宁,国家产生动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是政治伦理架构的认识论基础。
道德与政治的出现,都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利益关系的维护和协调。当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别,由于受一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而相差不大时,道德完全可以担负起对社会利益关系的维护和协调,道德的作用也无需为其他社会的力量所替代, 但是,一旦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将一定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大时,道德对现存社会利益关系的维护和协调,便失去了它的社会基础,仅靠道德是完全不足以维护和协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因此,政治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
政治与道德在一定的规范内也是可以互通和浸润的。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本质上并不是超然的,它具有政治的制约性,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特别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实践,更显现出道德的政治性特征。相应,政治也无法与道德相脱离。无论是政治意识的内涵,还是政治行为的形式上,政治都具有许多道德的要素。这也就是政治伦理的本源所在,也是政治伦理之所以得以架构的根本。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政治更具有道德的蕴涵。在儒学家们看来, “政治”其实质就是道德之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政治领袖、政府官员的政治行为都具有特殊的道德意义,其个人品格往往成为一种人格典范而影响公众和整个社会。
政治失德,一方面容易造成政治利益集团与社会民众之间矛盾的尖锐对立与冲突,使社会失去安宁,国家产生动荡;另一方面又容易对社会大众心理和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极为严重的破坏作用,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自私、欺诈、失诚信等等。由此可见,政治无处不与道德相关,政治无时不与道德相连,政治本身蕴涵着道德的内容。
1政治不是万能的,只是一种维护安全、保证国家利益的工具。道德是一种软约束,政治是一种强制,应然上,政治需要道德,实然上,政治道德有着把权力和政治放进笼子,以制度和法制来约束。
2政治不需要道德,政治就是玩弄权术。政治的底线是不能损害国家利益。
3政治需要道德装饰,需要道德资源来论证合法性,尽管现实发展中更多的是权力争夺的尔虞我诈。
4政治必须道德,政治产生的初衷就带有道德化色彩。政治无需道德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有严重后果。纯粹玩弄权术并不会带来权力的维持稳定 5政治是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和道德无直接联系
第四篇:西方政治思想史作业
一、主要观点:
霍: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启蒙思想,又还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他认为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给予的。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甚至承认专制政权有干涉臣民财产的权力。他认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洛克:他的思想迎合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他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改,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的国家的目的应该保护私有财产,反对国家政权干涉臣民财产。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卢梭: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民意,侵犯了人民的权利,撕毁大家都应该遵守的社会契约,践踏公共意志,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卢梭《社会契约论》原文:
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形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二、《君主论》读后感 人性与道德哲人卢梭对《君主论》的评价是: “ 哲人卢梭对《君主论》的评价是: 马基雅维里自称是在给君 卢梭对 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人民讲大课。” 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人民讲大课。而这大课的重要内容即是对人 性和道德的探讨。必须承认,社会的规范运行并没有我们理想的那样 性和道德的探讨。必须承认,符合高尚的道德,正如我们每一个人虽然都被教育、接受和认可了道 符合高尚的道德,正如我们每一个人虽然都被教育、德和正义,但不能不承认自己还是摆脱不了为人的一些不那么高尚的 德和正义,本性,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我们并不能完全做到道德上的无懈 本性,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可击。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应该理解政治运行的一些看起来不那么符 可击。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应该理解政治运行的一些看起来不那么符 合道德的规则。它可能没有马基雅维里所说的那么赤裸裸,但确确实 合道德的规则。它可能没有马基雅维里所说的那么赤裸裸,实是有着他所说的那些规则。马基雅维里可以说是历史现实第一位冷 实是有着他所说的那些规则。静无情的解剖师,对马基雅维里最忠实的诠释,就是他身后的整部历 静无情的解剖师,对马基雅维里最忠实的诠释,历史上的杰出领袖可以通过高尚道德情操将人们团结起来,但是 史: 历史上的杰出领袖可以通过高尚道德情操将人们团结起来,如果囿于道德规范而不使用政治手段的话,他们在政治上就不可能获 如果囿于道德规范而不使用政治手段的话,得成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得成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宋太祖之类盛世君王才会在有治世美 名的同时,也留下玄武门事件、杯酒释兵权之类的谈资。名的同时,也留下玄武门事件、杯酒释兵权之类的谈资。古今中外的 政治领袖概莫能外。政治领袖概莫能外。显然,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是《君主论》整本书的立论基 显然,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是《君主论》整本书的立论基 “ 础。马基雅维利是把性恶论引进政治学的始作俑者,他认为,一般 马基雅维利是把性恶论引进政治学的始作俑者,他认为,来说,人类都是忘恩负义、反复无常的,他们妄自追求、伪装良善,来说,人类都是忘恩负义、反复无常的,他们妄自追求、伪装良善,见危险就闪、见利益就上。当你给他们好处,他们会对你全心全意,见危险就闪、见利益就上。当你给他们好处,他们会对你全心全意,但你急切需要他们时,他们却离你而去” “人性除非在某种压力下才 但你急切需要他们时,他们却离你而去” 人性除非在某种压力下才 “ 会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否则总是邪恶的”。由这一人性恶理论,马基 会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否则总是邪恶的” 由这一人性恶理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师法狮子与狐狸,不择手段,使用各种权术与计 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师法狮子与狐狸,不择手段,谋。可以说,这是全书的立论基础。人性善还是恶历来是各种政治理 可以说,这是全书的立论基础。论的基础。近现代西方政治学的许多主张也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论的基础。近现代西方政治学的许多主张也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比如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我不禁思考: 比如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我不禁思考:人性到底 善还是恶呢?貌似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善还是恶呢?貌似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古今中外思想家都 思考过这个问题,不同的答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而形成各自不同 思考过这个问题,不同的答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的思想主张。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的思想主张。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从而把道德教 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政治也就和伦理不可分了; 而 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政治也就和伦理不可分了; 西方基督教认为人人都有“原罪”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西方基督教认为人人都有“原罪”,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所 以必须建立一系列制度法制来分权制衡。以必须建立一系列制度法制来分权制衡。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再 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一丝恶念,而再邪恶的人心灵深处也不可能没 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一丝恶念,有一处柔软的地方。也许善恶是统一于人当中的吧,善中有恶,有一处柔软的地方。也许善恶是统一于人当中的吧,善中有恶,恶中 有善,无法分离。于是我发现了马基雅维利的性恶论中一个有趣的悖 有善,无法分离。论:既然他认为人都是狡猾奸诈,诡计多端,只为一己私利的,那他 既然他认为人都是狡猾奸诈,诡计多端,只为一己私利的,为什么要写《君主论》呢?毫无疑问,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 为什么要写《君主论》 毫无疑问,朴素的爱国之情,对一个统一强大的意大利的出现的渴望。可见,朴素的爱国之情,对一个统一强大的意大利的出现的渴望。可见,他 自己就是心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学者、政治家。这么说来,自己就是心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学者、政治家。这么说来,人就不是 完全自私自利的,他们至少有一种家国情感。这不是自相矛盾么?马 完全自私自利的,他们至少有一种家国情感。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基雅维利自己又会作何解释呢?但至少在《君主论》 基雅维利自己又会作何解释呢?
但至少在《君主论》中,我没有得到 答案。答案。或许,或许,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马基雅维利在提出性恶论时根本就没想到吧。马基雅维利在提出性恶论时根本就没想到吧。伏尔泰一语道破: 因为他泄露了天机” “ 伏尔泰一语道破: 因为他泄露了天机” 他从不对自己的思想加以 露了天机 “他从不对自己的思想加以 “ 掩饰,而把自己看透的权力政治中的权术和盘托出;他聪明绝顶,但 掩饰,而把自己看透的权力政治中的权术和盘托出;他聪明绝顶,还没有聪明到善于隐藏自己的聪明并消除别人疑惧的地步” 还没有聪明到善于隐藏自己的聪明并消除别人疑惧的地步”(《君主 论》导读)。导读)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本巨著,这是一个伟人。对于《君主论》 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本巨著,这是一个伟人。对于《君主论》 还是有很多可以说,马基雅维利主义在当今各方面尤其是处理人际关 还是有很多可以说,系的意义以及这本书的缺陷: 系的意义以及这本书的缺陷: 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任何著作都不可能做 到完美无缺。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理论,当时可以称作完美无缺,到完美无缺。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理论,在当时可以称作完美无缺,随着历史的发展,必然会显示出他的局限性。例如对人性探讨的极端 随着历史的发展,必然会显示出他的局限性。化,以及对政治权术的执着追求。但是我们不应该苛求古人,还是应 以及对政治权术的执着追求。但是我们不应该苛求古人,古人 该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观察。这样说来,君主论》 《君主论 该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观察。这样说来,君主论》几乎无懈可 《 击了,一本历史造就的巨著,一个现实造就的伟人。击了,一本历史造就的巨著,一个现实造就的伟人。
三、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他是现实主义的鼻祖。不同于他的老师柏拉图以自己假定的理想国衡量现实,他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他对人性和理性持怀疑态度,主张法治,而法律的来源也不是人的理性或者学者的思考,而是来自于历史和传统中为人们所遵循和认知的东西,也就是历史的理性。他对变法和改革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非到万不得已坚决不能改革。
也柏拉图一样,也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他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因为城邦不仅是理性的产物,也是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产物。因此他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一方面对于不同出身、财产、地位、能力的人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的任务也可以给予特殊的优待。为此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也提出了某种分权学说。柏拉图是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美学家,他提出的问题不但笼罩着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论域,迄今也仍然是美学必须思考的。
柏拉图思想的历史影响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包括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论,以极端功利主义为特征的文艺功用论,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文艺创作论,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希腊思想家,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就文艺对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
B.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柏拉图明确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这样就抹杀了文艺的艺术标准;柏拉图强调理智,压抑情感,抹煞了文艺的娱情作用。
C.就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来说,柏拉图的灵感说抹杀了文艺的社会源泉。
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浪漫主义倾向;普洛丁创立了新柏拉图主义学派;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把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发表自己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建立了柏拉图学院建立柏拉图学园;启蒙主义运动中,德国的温克尔曼和英国的舍夫茨伯里都是新柏拉图主义者;在浪漫主义运动中,赫尔德、席勒、施莱格尔、雪莱都受到柏拉图的影响。柏拉图建构了美学史上第一个美的哲学,直到被康德主义所取代。
====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及评价:
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亚里士多德对后世的影响及现世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
作为一位最传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以后的希腊学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廷的学者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罗伊,将伊斯兰的传统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融合成自身的思想体系。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迈蒙尼德,用理性主义解释犹太教义,在调和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随着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断被发现,中世纪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
总结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他还是类型学大师,依据统治者人数多少和是否维护全体公民到了利益把城邦分为六大类。并论证了各种整体的演变,其演变是逐渐变坏,其原因则是那种综合的正义原则被破坏。
第五篇:西方政治思想史重点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哲学基础
1.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
(1)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
(2)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3)理念只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为理念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它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是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稳定标准和范型。
理念论应用于政治领域就是城邦理念,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而政治学的任务就是对城邦理念的认识和把握。
(1)既然万物皆有其理念,那么政治也不可能例外。如同具体事物有其理念存在一样,城邦也有其理念;它不仅是现实的城邦的原形,而且是真正完善的城邦。
(2)人们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城邦,而哲学家所需要认识的则是城邦的理念,也就是关于城邦的真理。现实的城邦离开这一理念越遥远,其政治便越腐败、越堕落。
(3)城邦理念不存于现实之中,但现实的城邦是对城邦理念的模仿。
(4)人们只有通过了解城邦的理念,并且使现实的城邦尽可能地接近于它,人们的生活才有可能达到永福的佳境.2.柏拉图的认识论为回忆说。
(1)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经在理念世界居住过,灵魂本身已包含对理念的认识;但当灵魂进入肉体的时候,灵魂忘记了理念,肉体是引诱人堕落的元凶;
(2)学习就是回忆,通过学习(触媒)把忘记的理念回忆起来;通过不断回忆,对理念的回忆;(3)回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灵魂试图挣脱肉体的束缚,不断实现自己的自由。(洞穴喻:我们的认识就像洞穴中的奴隶,不断地提升自己。太阳光:最高的真理; 具体事物:非纯粹理念; 木偶:理念的象征;
木偶的影子:对象征的象征。)
二、社会分工论(正义城邦论)1.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1)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是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具体的表现为:它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城邦,是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或者达到了和谐的城邦。
(2)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3)社会分工是国家产生的基础,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分工互助,就达到了和谐,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2.社会分工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职能:生产、保卫、统治。三种价值与社会等级。1)生产者阶层:提供物质性财富。经济 2)护卫者阶层:军人战士。军事
3)统治者等级:由军人中选出并精心训练而成哲学家。
三个等级的关系:区分明确,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不能僭越,从而实现城邦的正义。
3.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论证(1)从个人灵魂划分来进行论证
个人灵魂与城邦精神的要素同构性。
个人灵魂三要素:理性、意志、欲望。理性在价值上无疑属最高层次,欲望属最低层次。
社会的三阶层代表了人灵魂的三个方面,统治者代表理性,卫国者代表意志,劳动者代表了欲望。(2)以传统四美德进行论证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四主德,与灵魂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在行为中表现为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
统治者以理性统治国家,美德体现为智慧,只有哲学家才是智慧的最高代表;卫国者以意志保卫国家,美德表现为勇敢;节制不体现在城邦的某一个具体的等级中,而体现在各个等级的相互关系中,各等级都明白谁是天生的统治者,谁是天生的被统治者,谐调一致就是节制,社会三阶层各司其职就实现了城邦的正义。
(3)借用神话来论证
城邦的所有成员都是一土所生,相互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他们时,在有些人身上掺入了黄金,因而这些人是最高贵的,是统治者;在有些人身上掺人了白银,他们次之,是辅助者即军人;在另外一些人身上掺入了铜铁,他们便成为生产者。
三、哲学家治国论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结构,哲学家应居于等级结构的最顶端,垄断城邦的全部政治权利,其它两个等级则排斥在城邦政治权力之外。哲学王是这个理想城邦最完备、最崇高的统治者。
1.为什么要让哲学家管理国家?
(1)哲学家能够使城邦公民保持良好的品德。(伦理关怀)(2)哲学家能够认识城邦理念。(认识论)
(3)哲学家是爱智的人,他们的智慧、品德、知识、权力,足以建立理想国。
2.如何培养哲学家?
优生:男女的结合被视为公共问题而非单纯的私人问题。通过有统治者操纵的一种巧妙的抽签办法将适当女子分配给适当男子。他们生育的子女不属于他们个人所有,对于“劣种”要将其秘密消灭,合格者立即抱到公共场所,由国家抚养和教育。
优育: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成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重新塑造人性,培养出优秀的公民,教育为“唯一重大的问题”。3.哲学家改造社会的措施
(1)统一意志,推行专制主义的教育制度。哲学家要制定出教育规划,审定教育内容,控制一切教育手段,使之服务于城邦的政治目的。
(2)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哲学家要极力防止不同等级的人相互混杂,如劳动者等级的人成了统治者或军人,军人僭越了哲学家的职责等。
(3)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共产制”,第一、第二等级不得有私产,也不许经商,生活由第三等级供养,实行共餐制度;第三等级可以有私产,可以经商,但得供养第一、二等级。有权力者无私产,有私产者无权力。
废除家庭,在第一、二等级中实行“共妻”制:在同辈中无近亲关系的男女有性的自由;生子是妇女的天职;小孩不知其父,也不知其母,都是国家的,由国家管理和教育。
四、政体思想
1.《理想国》中的政体思想
(1)划分标准:执政者的人数,政体的内在精神和原则。(2)种类:非现实的理想政体,哲学家执政的贤人政治——智慧;
现实中的政体分类,荣誉政体(荣誉)、寡头政体(财富)、平民政体(自由)、僭主政体(专制)。(3)政体的人格化分析。公民的习惯倾向、品性决定着政体的精神和原则。政体有其内在精神。
荣誉政体:以争强好胜和贪图荣誉为特点。寡头政体:以财产的多少分配政治权力。平民政体:官员通过抽签决定。僭主政体:为所欲为。(4)政体向堕落方向嬗变。
贤人政体(从理论上讲,非适当婚配、血统混杂而失去其纯洁性而堕落)—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5)激烈批判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在平民政体下,人们崇尚自由和平等,结果导致自由泛滥,平等走向极端,人们便不能忍受任何约束,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极端的平等带来极端的奴役,平民政体必然演变成僭主政体。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取得权力,凭暴力建立了专制统治,在僭主身上,节制的美德已经扫除干净,而代之以疯狂。2.《 政治家篇》中的政体分类
(1)划分标准: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好坏。
(2)种类:一人统治的:王制、僭主制;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贤人政治)、寡头制;多数人统治的:共和(民主)制、平民制。
五、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在法律篇中,制度设计作出了修正,思想变化的原因:(1)承认理想国中的设计是一种理论模型,无法实现。(2)三次西西里的冒险失败,哲学王思想破灭。
(3)雅典民主制的恢复与政治稳定,重估民主、法治的价值。(4)斯巴达军事社会的荣誉政体的危机。主要观点上的变化:
(1)强调法律的作用,主张法治——从现实角度上。(2)主张实行混合政体和有限的民主。
(3)从对经济与社会改革的极端主义向温和改良的回头。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一、权力政治观
1、不重书本重实际,从人们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只是历史上的经验,重视研究古今人类经验中相似的东西,认为历史事件先后相似的原因,在于人的天性。
2、人性恶论:一旦有了适宜的机会,人心就会自然堕落。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
3、国家和政体的产生:人性之恶和人的需要而产生了国家,国家是人创造的一种保障安全、维持和平的工具。因此,国家和政体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和统治者利益的至高无上和完整。
4、主张政治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
依靠军队和法律,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用铁的手腕来加强统治。
君臣、父子、地主与雇工也都是利益关系。从人都是为了“利”的观点出发,他根本反对用仁、义等说教来治国,而主张通过赏、罚两种手段。
二、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1.政体思想 :认为政体循环论,主张混合政体,肯定了共和制的优越性,但他认为不适合于当时的意大利,意大利只能实行君主制。
2.君主制是挽救意大利的临时措施,权宜之计,但不是最好的政体,国家统一后,应实行共和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之后才建立共和)
三、君主统治方法
1.让人畏惧是最可靠的统治术,比让人爱戴更可靠。
2.政治不受道德约束:政治高于道德,应当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个人道德,政治斗争不能束缚于道德,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摒弃道德,政治是目的,道德是手段,只要目的适当,可以不择手段,。
3.效法狐狸与狮子,君主学会同时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就是既要凶猛,又要狡猾,也就是善于采取经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方法。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一、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1、人性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自我保存。由于人的自私本性,人人只顾自己的保全,只顾自己的利益,因而,当人们同时想占有某物而不能共有或分享时,则必然成为仇敌。
2、在自然状态下,人类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自由的,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权利以保全自己的本性,即具有保全生命的自由。但由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彼此争夺结果是,自然状态成为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3、自然状态这种人人自危的战争状态有违人类自我保全的原则,所以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条款,即“自然法则”,共10条。其第一法则是:寻求和平、信守和平,只有在不能得到和平时,才有用战争来保卫自身生存的自然权利。从这条自然法则出发,又引发出第二条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应当放弃自然人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要求,每个人必须满足他人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的具有的自然权利。
4、社会契约:只要自然状态继续存在,人的理性无法有效制约激情,“自然法则”就不能有效地得到实施。因此,需要一种外在力量的约束,以确保和平及实施自然法。于是人们就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其全部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把众人的意志变成一个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指定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担当起他们的人格,集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就是国家,承担着这个人格的人,叫做元首,拥有主权。伟大的“利维坦”就这样诞生了。
5、国家权力是被“授予”的。国家作为所有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强制性权力”,它的合法性并非来自别处,而恰恰是来自“授权人”本身,国家的权力是“被授予的”,国家根据授权行事其实是根据所有具有这种权力的人的委托或准许而行事。总之,国家是一种强制性权力,但它又是一种公共性权力,它产生于人类和平与自我保护的需要。
6、国家的本质: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叫做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主权者。
二、主权学说与政体理论
1、主权至上而范围广泛
主权范围,包括立法、决定和平与战争、统帅军队、任免官吏、征税、审判、授勋等各项权力。
主权者至高无上,对臣民执有生杀大权,而人民则只能对主权者表示绝对的服从,不能有任何抵抗。因为:(1)在缔结契约时,人们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格——国家,而主权者即国家元首就不是订立契约的一方,因此他不受契约也不受法律的制约,是集全部权力于一身的人。
(2)已经按约建立国家的人,必须受信约束缚而承认主权者的行为与裁断;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也不能将自己的人格从主权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或另一个集体上。
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主权者不能将其权力的任何部分授予或转让给他人。主权是一个总体,不可分割,因为权分则国分,“国分则国将不国”。因此,他反对分权。
2、政体理论: 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认为君主制是所有国家类型中最佳的。
三、人民的自由与主权者的义务
1、人民的自由:
(1)臣民有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
(2)在法律末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的自由。
2、主权者义务:(1)保卫人民的安全;(2)服从自然法。
具体义务:(1)保护好自己的权力;(2)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权;(3)依据法律和平等原则统治。
洛克政治思想
一、对政治思想的清理和总结
1、批判保皇派的君权神授和父权论
2、倡导政教分离
3、系统阐释信仰自由
4反思霍布斯的绝对主义的君主专制
二、政府的起源和目的
1.自然状态: 洛克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自然状态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
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生命权、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
(1)生命权:人的生命并非为人自己所创造,而是得之于上帝,所以一方面个人自己没有权利处置,另一方面别人也同样无权加以处置。此外,生命权不仅仅指生存权,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对人身的支配权。(2)自由权最为根本: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意味着人们除法律之外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利,不论在自然状态之下还是在国家之中,都是如此。
(3)财产权:洛克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大自然是上帝平等地赋予每一个人的,但要把这平等地属于每一个人的东西的一部分据为已有,那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劳动。同时,这种权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互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占有必须以同时也允许别人占有为前提。2.社会契约论
(1)自然状态的缺陷与建立国家的必要性:虽然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都拥有完整的自然权利,但自然状态有缺陷。第一,人们所享受的自然权利没有稳定的保障,常常面临着受他人侵犯的危险。第二,是自然权利一旦被侵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案件中成为适用自然法的法官(司法权)。人都有超越理性的激情,这种自己当自己法官的做法显然有违自然公正原则。因此,自然状态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便和不公正。(2)建立国家的目的: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下的这些不便而需要建立国家。也就是说,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状态下偶尔出现的不稳定,是为了建立某种公正的稳定的执行自然法的机构,从而使自然法的原则得到完美的现实。换言之,人们所以建立政府是为了获得比在自然状态下更多的东西而不是相反。(3)契约过程:由于自然状态有缺陷,最终会导致人们的自然权利得不到保障,于是有理性的人们便以同意或默许的方式让渡部分权利,缔结契约,组成政治社会。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给国家的只是自然法所给予的那种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即裁判权。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参加者,受到契约内容的制约,按照社会全体人员的委托行使他们的权力。3.有限政府
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的只是保护自己的权利,至于生命、自由、私有财产权等自然权利,不但没有转让,而应受到国家的保护;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因而必须忠实地履行契约,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如果执政者违背了社会契约,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时,人们就可以反抗他,推翻他的统治。
三、法治与分权:从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两种自由出发,洛克论证了法律的存在与自由的共容。立法权的四个原则:目的原则、方式原则、财产原则、归属原则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
立法权是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 执行权是负责执行被制定的和继续有效的法律的权力;
对外权是负责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进行一切事务的权力。立法权与执行权应分开行使。
就执行权与对外权的关系来看,洛克认为两者可以联合在一起。
总结:洛克认为,自然状态不是“永久的战争状态”,而是“和平、善意和互相的帮助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按自然法行事,自由而平等,享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即生命权、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但自然状态也有缺陷,为了终止自然状态中存在的混乱与无序,人们于是订立契约,成立国家。
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让渡给政治国家的不过是实施自然法的权利(司法权),即保护人们自然权利的权利。至于生命、自由、私有财产权等自然权利,不但没有转让,而应受到国家的保护;执政者也是签约的一方,必须忠实地履行契约,按大多数人的意志行事。如果执政者违背了社会契约,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们的自然权利,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时,人们就可以反抗他,推翻他的统治。
有限政府:(1)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们为了安全而转让的部分权利。(2)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3)政府必须守法。
洛克清理了霍布斯等人君主专制的理论,改进了霍布斯的自然法和契约论,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方式论证了自由、法治、分权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据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对后来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洛克的思想通过孟德斯坞等人传到法国、美国等国家,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思考题
霍布斯与洛克思想的异同点
相同点:时代背景、国家起源、自然法、自然权利等
不同点: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主权学说、政体理论、政府目的、法治观念、分权主张、革命权问题、哲学立场等
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一、法的精神
1、法是什么?首先,法是广义的法,是一种必然关系。其次,法源自理性,表现为理性。最后,法遵循规律,是规律的反映。
2、法的精神:由于法总是表现为国家之法,因此法就会与国家的自然状态(如气候、土地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国家的制度架构(如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的程度)、与居民的人文传统(如居民的宗教、性格、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与法的自身体系(如法律与法律、法律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赖以建立的事物的秩序)发生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是“法的精神”。
3、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这众多的关系中,有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法律史上,从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来探索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是第一人。孟德斯鸠非常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作用,甚至认为这种作用具有决定性。
他认为:在拥有广阔平原的亚洲不能不实行专制。“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迅速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
孟德斯鸠认为,炎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人们懦弱而不能维持自己的自由;相反,贫瘠的土地和寒冷的气候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性格,使人勇敢、坚强而一心捍卫自由。
法律与地域或气候密切相关,人的性格、嗜好、心理、生理特点的形成与人所处的环境或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不同环境的居民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立法者的责任就是在认真研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法律,使其精华得到发扬光大,糟粕得到抑制或摒弃。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以及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地理环境影响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影响法律的运作和实施,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功能,影响人们遵法、守法的文化传统、文化心态和文化心理结构。
二、政体理论
1、每种政体都由两个概念加以界定,即即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
2、政体性质:
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性情领导一切。根据是由全体人民还是一部分人掌权将共和政体分为:民主共和政体和贵族共和政体。
因此确定政体性质的标准有两个因素:第一,最高权力掌握在多少人手中;第二,行使这种最高权力的方式是什么。
同是由一个人掌权的政体,在君主政体下,掌握最高权力的这个人是按照既定的法律治理国家的,而在专制政体下他可以不凭借法律,不按规章行事。
3、政体原则: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 民主制的原则是品德。贵族制的原则是节制。君主制的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
4、政体原则腐化的原因:
民主制: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极端平等。贵族制:专横、不守法律。君主制:专制。
三、分权学说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基于他的政治自由思想,政治自由是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主要目标。
1、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哲学的自由,一种是政治的自由。
哲学的自由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意志;而政治自由又分为两个方面,即与政制相关联的自由和与公民相关联的自由。
与政制相关联的自由: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就是要有安全的论断,体现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因此,必须有政府,在政府的保护下,公民免除惧怕心理。
与公民相关联的自由:孟德斯鸠强调的是守法。自由是做法律不限制的事情,当人们能够做法律限制的事情的时候,自由就不会存在。
2、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的获得只有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因此,政府权力必须分散。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包含了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权,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是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彼此制约,以达到一种均衡。
(1)立法权是制定、修正或废止法律的权力,它又可以分为创制权和反对权。前者指制定和修改法令的权力,后者指取消法律的权力。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归人民集体享有,但是,人民直接参加立法活动会有诸多不便,他建议采取代议制。
(2)行政权是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权力,它既包括领导军队、维护公共安全等对内权力,同时也包括宣战、媾和、派遣或接受使节、防御侵略竿对外权力。为了提高国家处理事务的效率,孟德斯鸠主张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
(3)司法权是裁决私入纷争、惩罚犯罪的权力,主要涉及到审判、调节纠纷等权力。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其成员选自人民,存续期视需要而定。司法权依据法律被动地行使,只有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才能行使司法权,奉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孟德斯鸠认为,被告人与法官处于平等的地位,他甚至可以依据法律选择法官。
为保证政治自由,孟德斯鸠认为,三项权力应该分开行使、不能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手中,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同时取得了三种权力,那么,一切便都完了。
3、以权力制约权力:三种权力的划分并不是孟德斯鸠分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
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1)立法机关内部的制衡:贵族院(世袭)、平民院(选举)。(2)行政机关可以对立法机关行使否决权。
(3)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执行情况,并有权对其违法行为提出弹劾。(4)司法机关对于立法和行政机关的行为享有违宪监督权。
意义:三权分立的目的就是要限制国王的无限权力。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参加政权的愿望。三权分立学说对美国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及后世资产阶级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卢梭的政治思想
一、平等思想
1、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在他看来,在实现个人自由,离不开平等,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
卢梭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卢梭看来,人类的不平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的不平等,这是由自然力造成的,如身体与智能方面的差别;另一种是后天的不平等,这是由社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它包括政治上和精神上的不平等。
2、不平等起源于私有制的产生: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平等,人们之间即便存在着自然的不平等,但这一不平等的影响几乎为零。人类自我完善的能力使生产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却越来越走向不平等。
卢梭将人类不平等产生的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
最初是贫富差别,它导致了法律和所有权的确立;继而是强弱差别,它导致了社会阶级的产生和官职的设立;最后是主人与奴隶的分殊,它的结果是人民的合法权力被专制的权力所替代,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生灵普遍涂炭。一切社会不平等和罪恶的根源,归根到底都产生于私有财产。
3、主张财产尽可能地接近平等。
二、社会契约论与国家学说
《社会契约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人是自由的,人如果丧失了自由,结果会是人将不人;然而,人类又不可能在自然状态下生活下去,人类必然过渡到国家状态,在国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如何才能保持从前那么多的自由?
自然状态:自然人天性善良,他们都具有两种天赋的感情,即自爱心与怜悯心;他们也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即自由与平等,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自然人之间很少有交往,各自的需要又易于满足,他们是独立而自由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只有年龄、体质的不同而存在的自由不平等,而无财产、政治上不平等,他们快乐地、幸福、自由地生活着。
过渡到社会状态的必然:人类有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为人类进入社会状态提供了可能性。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作用则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些客观条件包括获取食物等方面的困难,自然状态难以长久保持。由于个人独立生活非常艰难,生存斗争的需要使先前离群索居的个人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而生活在一起,以便人们能够以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1、社会契约:现实中的文明和国家让人失去了自由,为了保证自由,必须借助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新的共同体。
在缔结社会契约时,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全部权利完全转让给集体;由于每个结合者也同样这样做,他就可以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出的同等权利,实际上他没有失去任何权利,还可以以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由于人民就是主权者,不会损害全体成员和任何个别的人。
在订立契约时,人们之间平等地服从实际上是没有服从,因为通过契约,他们又从别人那里重新平等地获得所付出的东西,因此而实现了个人的自由。相互服从即等于自由。
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来自于没有任何约束,在社会状态下,人的自由来源于一种普遍的约束。
对于个体而言,卢梭的社会契约意味着个人权力的全部的、彻底的转让,即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个人以道德的自由、社会的自由代替了天然的自由,而且获得了法律面前的平等。
对国家而言,通过社会契约,它获得了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如果有人不服从公意,全体可以迫使它服从,“迫使他自由”。
2、公意理论:为解决在国家状态下个人自由与服从之间的一致性,卢梭提出了公意理论。
什么是公意?“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
(1)公意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共同利益。
(2)公意享有最高的权威。
(3)公意不同于众意、私意和团体意志。教材第189页。
但是,在一切问题上求取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卢梭表示多数人的决定也可以构成公意。也就是说,多数可以强迫少数,让他自由。多数人暴政。
卢梭认为,一个进入社会的人不同于自然状态的人,必须有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他的自由不再是服从生理的冲动,而是对于理性的依从。
卢梭既要保持国家整体的权威,又要坚持个人不可剥夺的自由平等权利。在他的公意理论中,虽然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但他更关注个人与整体的同一性,更提倡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对整体的服从。
卢梭的理论在吸纳自由主义因子的同时又兼具集体主义的倾向,他时而被尊奉为民主自由的先锋人物而备受推祟,时而被作为极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而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卢梭契约论思想同时拥有破坏与建设的双重特性。
三、人民主权学说
卢梭以“人民是主权者”为基点,以“主权在民”、“公意”、人民立法、直接民主等理论为核心,对主权学说做了全新的阐释,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并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学说。
1、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公意的本质决定了主权的特征。
2、单个个人通过社会契约将自己的全部权利让渡给集体,从而形成了公意。正因为形成了公意,普通的人才成为公民,才获得在社会中的自由。
3、主权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由人民直接行使。
4、主权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5、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6、人民主权是不可被代表的。
法国政治思想家贡斯当(1767-1830)指出,卢梭理论中代表“公意”的主权者是一个“抽象存在”,主权者是由无一例外的所有人组成,但是,一旦主权者行使其拥有的权力时,主权者不可能亲自行使主权,他必须委托出去,结果使得那种以全体的名义行使的权力,必然由单独的个人或极少数所支配。他认为如果没有精确的定义,人民主权理论的胜利可能成为人民的灾难,人民主权原则也有可能被误用来论证某种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