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论文:浅析中俄茶文化差异(终稿)(推荐阅读)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23-60893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31 10:21: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文:浅析中俄茶文化差异(终稿)

题 目: 浅析中俄茶文化差异

目 录

摘要----------------------------1

一、中国茶文化------------------1

(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1

(二)中国茶文化内涵------------2

(三)中国的茶具----------------3

(四)中国茶的文化特性----------4

(五)中国的茶与文学------------6

二、俄罗斯茶文化----------------6

(一)俄罗斯茶文化的历史源流----6

(二)俄罗斯茶文化的内涵--------6

(三)俄罗斯的茶炊--------------7

(四)俄罗斯的茶与文学----------7

三、中俄茶文化差异--------------7

(一)茶的功能------------------7

(二)饮茶方式------------------8

(三)饮茶的品种----------------8

(四)茶具----------------------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浅析中俄茶文化差异

摘要:茶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两国茶文化各具特色,其文化内涵和饮茶习俗存在一定差异,但茶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方面亦存在相同之处。本文分别从茶的起源、茶的品种、茶的功能、饮茶方式以及茶具与茶炊五个方面对中俄两国的茶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促进中俄两国茶文化共同向前 发展。

关键词: 中国 俄罗斯 茶文化 差异

Разница чай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

Аннотация:Чай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неотчуждаемый важный состав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культуры.Культура чая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имеет свои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азницы в своей 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ннотации и питьевых обычаях.но в состоянии и функции также имеют такое же место.В этой статье отдельно от начала чая, разнообразия чая, функции чая, питьевых мер чая, комплект чая и чая,всего 5 частей, сравняют культура чая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 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 делает культура чай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вперед совместно.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Китай Россия Чайная культура Разница

一、中国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 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三)中国茶具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2.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4.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玻璃茶具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然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 混,透明度低,但却表明我国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

唐代元稹曾写诗赞誉琉璃,说它是“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5.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

6.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四)中国茶文化的特性

1.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社会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茶文化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 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2.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3.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纳西族、哈萨克族、白族等很多少数民族的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5.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及俄罗斯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俄罗斯饮茶,也源自中国。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喜欢喝茶,俄罗斯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文化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五)中国茶与文学

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是杜育的《荈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2800部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是品茶行家,一天到晚茶不离口。

唐代诗人卢仝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二、俄罗斯茶文化

(一)俄罗斯茶文化的历史源流

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入,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但是,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纪的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其饮用者的范围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贵族、有钱人,喝茶则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当时的马卡里叶夫,如今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

(二)俄罗斯茶文化的内涵

俄罗斯人重视饮茶,也就常常赋予饮茶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俄语里的“茶”(чай)一词有了更多的意义;俄罗斯人中常以пригласить(звать)на чай(на чашку чая)(请来喝杯茶)向友人发出作客的邀请,同时也是向对方表示友好诚意的一种最佳方式。

(三)俄罗斯的茶炊

俄罗斯有“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民间,人们还把“самовар”亲切地称作“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Самовар”,或是“Золотой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和尊崇;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到19世纪中期,茶炊基本定型为三种:茶壶型茶炊、炉灶型茶炊,烧水型茶炊。

(四)俄罗斯茶与文学

俄罗斯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里也多有对俄罗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有这样的诗句:

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

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

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

诗人笔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时空的意境,又体现着俄罗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围。

三、中俄茶文化的差异

(一)茶的功能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外我”与“内我”的交流。

(二)饮茶的品种

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有趣的是红茶在俄语是“чѐрный чай”,直译为“黑茶”;之所以称之为“黑茶”,似乎有合乎逻辑的道理:一来红茶在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从饮茶的味道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

(三)饮茶的方式

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还喜欢喝一种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чай с мѐдом。这种喝茶的方式俄语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时代替蜜的是自制果酱,在18、19世纪的俄国乡村这是人们比较推崇的一种饮茶方式。

因而,在俄罗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们用Спасибо за чай-сахар(直译谢谢糖茶)来表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

(四)茶具

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堪称世界无双,有茶碗、茶杯、茶盅、茶盏、茶壶、茶匙等;按质地分为瓷、玻璃、紫砂、竹木、漆器、金属等。中国 的茶具不仅品种繁多,而且造型优美,集实用价值与艺术之美于一身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宜兴紫砂茶具、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浙江龙泉哥窑的青瓷茶具、福建建安的黑瓷茶具等都已驰名中外,被人推崇备至。

俄罗斯的茶具也十分讲究、漂亮。与中国的茶具不同,俄罗斯人喜欢用茶炊煮茶喝。茶炊是有银、铜、铁等各种金属原料和瓷器烧制而成。形状多种多样,有球形、桶形、花瓶状、酒杯型、罐行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俄罗斯茶文化在其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比较两国的茶文化传统,我们发现两国茶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相似之处表现为:茶在两国的日常生活中都极其受到重视,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俗;两国人民喜欢以茶待客,客来宾至,清茶一杯,来表敬意,叙友情,从中表现出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而两国茶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饮茶的历史、饮茶习俗、茶具等方面。

从以上方面,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俄罗斯茶文化,从而在中俄文化的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不断互相学习,使中俄茶文化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晓霖.中国古代茶诗选[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2】欧阳勋.陆羽研究[J].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3】姚国坤.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4】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5】胡晓军.茶具[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6】夏涛.中华茶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7】格里高利耶娃.俄罗斯茶炊[M].2010

致 谢

本文是在张金玲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下,经过不断的学习和修改完成的。老师的谆谆教诲,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这大学三年的生活中,各位领导,各科老师以及导员王雯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让我不仅可以顺利毕业,而且还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深深的感谢我的家人和同学,是他们给予我物质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鼓励,是我顺利完成学业。

最后,在此真诚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金玲老师,以及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祝他们一生平安!

第二篇:中俄习俗差异

中俄习俗差异

世界上每一个名族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民俗文化,甚至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民族风俗和传统礼节,它们深深地扎根于民族心理中。而俄罗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而既然是一个民族的特别,那当然是有别于我们五千年文化大国的传统民俗。

在社交礼仪方面,中俄存在着某些差异。在大部分中国人看来,打招呼的多是熟悉的人,而对于只有过一面之缘或是不熟悉的人,一般的点头寒暄变足以。而俄罗斯人认为,见面不打呼或问好是不礼貌、不友好、甚至是没教养的行为。中国人最常见的见面礼仪就是握手,大到各过领导人相见,小到平头老百姓,人们习以为常的打招呼方式就是握手,似乎手与手的那么一触碰就能把彼此的喜悦和欢乐传递。而俄罗斯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单纯言语的、脱帽、握手、亲吻等。在俄罗斯人的见面礼仪中,男士有脱帽的习惯,以示对对方的尊敬和问候。俄罗斯脱帽礼仪有两种形式:掀帽和脱帽。握手作为世界上一种常用的见面礼仪,俄罗斯人也十分讲究,他们认为这是人际间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俄罗斯男人之间见面打招呼时要相互握手,即便从房间这头走到那头也要握。而女人之间握手或者不握手比较随便。在中国,人们想见很少有亲吻的,但在俄罗斯是有的。而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亲吻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在待客礼仪方面,中俄也有着差异。中国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喜欢用酒肉来招待,中国人认为你是我的贵宾,我就愿意拿我家中的好酒好肉来招待你,这就是厚待。俄罗斯人对待客人热情大方,对待特别尊贵的客人他们习惯用传统的“面包和盐”的方式来招待。因为面包在俄罗斯民族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俄罗斯人的眼里,它是生命之源,也是获得温暖、欢乐、和睦和幸福的保证。而盐在古俄罗斯时是一种稀罕之物,要从很远的地方花昂贵的价格运来。因此,自古以来盐就被俄罗斯人视为来之不易的珍贵品,象征高贵、恩惠、神奇、精华等意义。

在生育方面,俄罗斯人自古就有在无人居住的地方生孩子的风俗,而在中国,人们都认为要在医院里生孩子才安全有保障一些。并且,按照习俗,俄罗斯妇女产后一般不“坐月子”,也没有禁忌,她们一般生孩子7天后就与一般人一样开始操持家务。而在中国,绝大部分家庭都十分照顾孕妇,而且按照习俗一定会“坐月子”。

在崇拜习俗方面,中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古代的皇帝到后来毛泽东,从各路神仙到基督耶稣,中国人大多崇拜的都是人或者神。而俄罗斯人从古至今都崇拜自然界中的某种动植物。例如:桦树,柳树,花草,禾梱等。在动物方面,俄罗斯人主要崇拜的是熊。他们认为它善良,性格憨厚,是甜食家,美食家等。如今,熊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龙在中国人心中那样神圣不可侵犯。

在禁忌方面,中俄也是有一定差异的。俄罗斯忌恭维身体健康,他们认为这是对人的一种诅咒,而中国人则喜欢听人恭维说“您精力真好”“您身体真棒”之类的话。俄罗斯忌提前祝贺生日,而中国人认为生日可以提前而不可以延后。俄罗斯忌数字13,而中国忌数字33。俄罗斯忌双数,而中国人则认为好事成双。

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发展演变中都为自己嵌入了好多习俗,所谓习俗,便是那些改也改不掉,忘也忘不了的习惯,从古至今。这些习俗都是民族的象征,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点。正因为中俄民俗的差异,各国民俗的差异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地球文化。

第三篇:中俄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俄交际礼仪的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研究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种族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不同语言或者不同文化底蕴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

经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越加频繁。不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甚至是在军事方面,都离不开交流这个过程。这样的文化交际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友好的外交。尽管现代科技发达到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的程度,缩短了交流的距离和时间,交流似乎变得很容易,但是要想要拉近不同种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巧妙运用跨文化交际是十分的。

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与国际交往日益加深的时代,跨文化交际显得越发重要,跨文化交际也作为一门兴起的学科被人们学习。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不断研究和学习,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可以营造良好融洽的氛围。

二、中俄交际礼仪差异的具体表现

1、自我介绍方式的差异

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如若能巧妙地使用自我介绍,不仅可以扩大属于自己的交际范围,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展现自我,在交往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解除不必要的误会,因此自我介绍在人际交往中显得特别重要,而中俄两国在自我介绍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来看看我们中国人是如何进行自我介绍的。中国人见到陌生人一般先是互问姓名,表明是对对方的关心,以示一种尊重和礼貌,而不习惯向别人主动介绍自己,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那样做有自我夸耀目中无人的嫌疑,是无礼貌不谦虚的表现,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内在含蓄、委婉性格的表现。而俄罗斯人正好相反,他们的自我表现意识相当强,常常会在别人面前显示自我的价值,与生人见面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在他们看来,不这样做的话,就会被别人误认为是对方在耍架子摆谱,不容易接近。由此看来,中国人的性格应该是属于偏内向型的,感情虽然很丰富,但是不轻易表露。而俄罗斯人性格属于很明显的外露型,他们拥有火一般的热情,感情比较容易外露,因此说话也比较直截了当,动作行为比较豪爽。

2、请客的差异

现如今,请客作为一种交际手段,也是渐渐流行起来。这种交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增进彼此的理解。

中国人在邀请别人来自己家做客时,首先会依据惯例说像这类的话我请客,你一定要来,不来不行呀,说了这些话,中国人是为了表示自己的热情和真诚,即使这是一些表面话,但被邀请者有时候听了也会十分开心,显得自己十分受邀请者的重视。但是俄罗斯人对于这些话会做出什么反应呢?他们一般反应的不会是特别开心,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邀请简直就是强人所难,完全没有顾及到自己的感受。在俄罗斯文化中,俄罗斯人十分尊重别人的安排和计划,当他们邀请别人参加某个宴会或者某些活动时,一定会顾忌到被邀请者的感受,他们认为邀请别人事实上就是在占用别人的时间,因此对于最后的邀请时间和计划邀请者和被邀请者会积极的协商,直到双方满意为止。而在中国文化中呢,被邀请者会把邀请作为一种荣幸来看,对于邀请者来说,邀请是在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是在给被邀请者面子的。

3、对待时间态度的差异

与约定者会面时,守约和准时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不同的国家对于准时也有自己的标准。

除了一些重要的会晤,俄罗斯人在赴约的时候有可能会迟到十分钟,在俄罗斯人看来这完全是允许的。由此就有很多外国友人就认为俄罗斯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很随便。俄罗斯人对于准时总是有着自己的概念,尤其他们在和别人约定时间的时候,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概念约定见面的大约时间,比如说约定在十点钟见面,其实可以认为是大约十点钟见面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在赴约时,一般会提前几分钟到达约定地点。在中国人看来,不守时是很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态度呢?这估计与俄罗斯人不习惯制定长远生活计划有关吧。

三、深入分析中俄交际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

1、文化起源的不同

中国在亚洲属于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文化组成大部分来源于本土文化,很少一部分结合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的积淀和发展,在中国大地上渐渐形成了以儒、道为基础,诸子百家思想共存的思想文化底蕴。

俄罗斯地处在亚由大陆板块的结合处,左邻欧洲国家,又紧挨亚洲国家,地理位置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比较开阔,可以汲取邻国优秀先进的文化。因此俄罗斯文化的形成不同于中国,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使其文化的本土性渐渐消失,形成了比较典型的边缘文化,或者可以称为嫁接文化。

2、文化的构成及形式不同

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中,对于各国的文化,只要是有精华之处就会去包容并且不断融合,因此异国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并且任何的外来文化来到中国后都必定会经历中国化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洋为中用。由此看来,这正是中国文化能在众多文化中博采众长却本色不改、逐渐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与中国文化相反,俄罗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很极端,也可以说是相对。俄罗斯文化本土性比较差,因此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俄罗斯大地上巧妙结合。在很多方面俄罗斯民族采取相对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当西方文化没有办法解释问题的时候,就会转向东方文化寻求解决方案。在与国家交往时也一样,在与西方国家交往时遵循西方文化规则,在于东方国家打交道时使用的是东方文化准则。

四、结语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积淀。中俄两国由于不同的历史、习惯、宗教,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国交际礼仪的差异。为了中俄两国的友好发展,了解并学习两国的交际礼仪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本文的简单介绍,希望有助于更多俄语学习者的学习,共同来进步,用我们的努力促进中俄两国之间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中俄饮食特点的差异

中俄饮食特点的差异

【摘要】 在这大千世界里,由于世界上各国的地域、气候、文化、习俗等不同,所以每个国家的饮食也不同,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饮食也大不相同。它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中国和俄罗斯的饮食文化各不相同。

【关键词】 饮食文化 地域差异 菜品种类

众所周知中国是文明古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通过我收集的资料,将中国的饮食进行了浅淡的归纳。

第一:菜品种类繁多,风格也各有特色。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各地区、物产、气候、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的不同,也就形成中国饮食的许多菜系,许多风味。我国有着南米北面的习惯,我们都知道南方喜欢吃甜,北方喜欢吃咸,东部喜欢吃酸,西部喜欢吃辣。从地域来看,主要是:粤闽、巴蜀、淮扬、齐鲁。此外还有八大菜系,徽菜、浙菜、湘菜、鲁菜、粤菜、闽菜、苏菜、川菜、鲁菜,这些口味和菜系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丰富多彩。

第二:五味俱全,季节不同也决定了菜品的不同。中国菜具有注重口味的特点,而且有“色、香、味、形具全的特点,所以中国的菜肴不仅仅是美食,还是能让你赏欣悦目的欣赏品。中国的饮食还有这一年四季的特点,按季节而选择食物而吃。从古到今,我国有着按季节的变化来调味的特点。夏天凉爽,冬天多炖。

第三:注重美感,品味情趣。中国的烹饪注重美感,从古流传到今,我国一直有这注重菜肴美感的传统,无论什么都可以雕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视觉享受。中国的饮食也很注重情趣。中国菜肴的名称和命名都会根据历史、名人、神话传说、配料及制作方法来命名。如:有名的“东坡肉”、“狮子头”、“全家福 ”、“ 鸿门宴”等等。

第四:饮食与医学上的结合。我国的许多菜肴的制作方法和配料都与医疗保健方面有着密切的结合。有些美食还会有治愈疾病的作用。不仅会满足人们的口福,还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健康。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着“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这一说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也源远流长,当今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对对古代饮食的文化特点有着明显的继承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巨大的特点。古代的人曾强调过进食与周期和自然规律同步进行,每个时辰,每种季节都要吃不同的食物。“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是中国古代很著名的饮食规律。孔子曾经说过的“不食不时”,虽然这只有四个字,且包含这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是要定时按点的吃饭,第二种意思是不要吃反季节的食物。但是在当下,有许多人就很喜欢吃反季节的食物。在中国古代时期一直有着“阴阳五行”的传统思想,自古以来就就这样流传着,凡是吃的东西,是滋养阴气的。凡是喝的东西,都是滋养阳气的。还认为饮食要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搭配。常说“吃有些食物会增加阳气,有些食物会增加阴气”。

俄罗斯同其他国家一样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特点。“俄式大餐”作为俄罗斯著名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也是流传已久的。人们去俄罗斯旅行千万不要错过俄罗斯的“俄式大餐”。

第一:汤,俄罗斯人是非常喜欢喝汤的。俄罗斯人午餐、晚餐喜欢喝汤。他们的第一道菜是汤,这是科学上非常健康的饮食习惯,要是空腹进食的话会不知不觉地吃过量。

第二:肉,俄罗斯的气候是大家都知道的,冬天的气候窗外漫天飞雪,寒风刺骨气温很低。正因为俄罗斯的天气较寒,人们就会选择御寒的食物,比如肉类,因为肉类的食物是高热量的食物,能达到御寒的效果。例如牛肉,牛排等。这是因为俄罗斯人爱吃肉的习惯,使得好多俄罗斯漂亮,身材好的女孩一旦结婚,身材就会走形发福。若不及时控制饮食,一旦胖起来就不可收拾,这和他们很爱吃肉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三:酸,俄罗斯人很喜欢吃酸的东西,有酸面包、酸奶、奶酪、酸奶油、酸菜汤也是他们比较喜欢喝的一种汤。酸黄瓜也是俄罗斯比较喜欢的食品。它是用盐水伴以调味的辅料调制而成的黄瓜,瓜肉非常的脆而且带有酸味,所以叫做酸黄瓜。因为哈尔滨与俄罗斯地理位置相近,所以在饮食文化上受到俄罗斯很多的影响,就也很喜欢吃酸黄瓜。

第四:酒,俄罗斯这个民族是比较爱喝酒的一个民族,而且爱喝烈性酒。一般人的酒量都很大。在大街上经常会看到醉汉,俄罗斯的冬天特别的寒冷,能够滴水成冰,这种天气气候使得许多豪饮过后的醉汉冻死在街头。一说到酒,就不得不提俄罗斯的伏特加,酿制这种酒俄罗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这种酒非常受俄罗斯人的欢迎。伏特加酒是由玉米、麦子、马铃薯以及其他谷物酿制而成。它的稳定性非常的好。

自古以来,俄罗斯人就以面包为主食。俄罗斯人的早餐吃的很简单,只要几块面包一杯牛奶就可以,但是面包的种类非常之多,如果按原料分的话,有黑面包、黑面精粉的面包、白面包。白面包在俄罗斯面包的销售中占有非常大的销售量。但是俄罗斯人也非常喜欢吃黑面包,黑面包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它的主要材料是黑麦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非常的高。它有着一股麦香的味道,还有着一股甜味。有一种面包上有花纹,直径可达40厘米,这种面包叫做大圆面包。我们经常会听到马铃薯是俄罗斯人的“第二面包”这一说法。据数据统计,在俄罗斯,每年消费的马铃薯的数量都是很惊人的。马铃薯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品,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俄罗斯它的做法也有很多种,例如:土豆泥、烤土豆、煮土豆、用土豆做的土豆饼、还有用土豆做的许多配菜。

俄罗斯人一直都保持着喝下午茶的传统习惯,一般在下午五六点钟。这个时段是他们最放松最愉悦的时光,对红茶情有独钟的他们一般在下午茶里加奶加糖,在喝茶的同时他们还会吃一些饼干等甜点。俄罗斯人之所以喜欢喝下午茶是因为他们懂得享受生活,制造气氛,放松身心。在喧闹的城市里,放下工作,喝杯下午茶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不管多么忙,他们也不会省去喝下午茶的时间。

在上面我们提到过了,俄罗斯人的早餐是非常简单的。午餐一般他们会在工作的地方解决,而且吃的非常简单,所以,晚餐成为了他们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一餐,也是他们的重头戏。俄罗斯人一般不是一起上完。首先会上一些凉菜,例如酸黄瓜,沙拉,肉冻等。然后会上三道主菜,汤是他们第一道菜。例如鱼汤,肉汤,鸡汤等等。肉菜是他们的第二道菜,例如炸鸡,牛排搭配上蔬菜。甜食的他们的第三道菜,是茶,咖啡,甜品等等。;正因为俄罗斯人的晚餐特别丰盛,在晚餐结束后就已经接近睡觉的时间段了,在吃完饭后一般也不进行运动和体能消耗,就在室内呆着,活动量比较少,所以这造成了他们摄入的热量无法消耗,所以这也造成了俄罗斯人大部分人体形偏胖的大部分原因。俄罗斯人喜欢吃鱼子酱,俄罗斯的鱼子酱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我们都知道鱼子酱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所以在俄罗斯的菜中,它是上品。在鱼子酱中,黑鱼子酱是最为名贵的。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就非常喜欢吃鱼子酱。在俄罗斯的吃法一般是鱼子酱和黄油等涂在面包上,再加几片蔬菜,非常可口美味。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民以食为天”的这一说法,但是,俄罗斯没有这一说法,在俄罗斯请客吃饭不是他们常用的社交手段。俄罗斯人也很不习惯把海里边的海鲜,陆地上的禽类,和空中的食肉动物一起来吃,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人非常喜欢吃奶制品,但豆制品却不是特别青睐,俄罗斯人喜欢吃的食品中有很多是高热量,高营养,高蛋白制的食品,所以使俄罗斯人的人体素质很好。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会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俄罗斯的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也会比较出中国和俄罗斯的饮食文化特点,存在着许多差异,饮食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域差异也会造成饮食特点的不同,也还有许多的原因,造成了中俄饮食特点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杨雅丽.从《辞源》看古汉语词书编撰应注意的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1).[2]张耀卫.关于豫菜品牌形象的探讨.中国电子商务.2010,(6).[3]杨敬敏.浅谈俄罗斯人的饮食文化.职业技术.2009,(6).[4]成训妍.用冷藏法储存谷物.陕西粮油科技.1994,(1).(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五篇:《茶文化》论文

茶文化

在本学期,我选修了《茶文化》这个课程。在这个课程里,卢老师分别讲授了(1)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2)茶叶的分类与加工、(3)茶与健康、(4)茶叶的品质评定、(5)茶的品饮艺术、(6)中国各民族茶俗文化、(7)茶艺与茶道、(8)茶与文学艺术这八个章节。

上完《茶文化》这个选修课,我才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茶,原来蕴含了许多的文化底蕴。只是我们平时只是为喝茶而喝茶,根本没有考虑过茶的起源、发展、冲泡技巧、品尝方法、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通过《茶文化》这个选修课,我才认识到,茶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分不开的。

众周所知,茶起源于中国。但是中国饮茶的习惯从何时开始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确切考察出准确答案,但是这里我们的历史学家列出了几个假说。

(1)神农说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还记载当时已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

现存最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写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早于《茶经》,撰于汉宣帝,是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

(4)六朝说

“孙皓以茶代酒”、“王肃茗饮”、“达摩禅定”

尽管还没确切考察出准确的年代,但是由上面几个假说可知,茶,在中国已流传有一段很长历史了。(注:在现代,茶的起源地有三个假说,这里不予讨论)

虽然中国出现茶的年代非常久远,但是真正盛行于唐,鼎盛于宋。

在唐朝,因为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所以唐代的文学、艺术、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唐朝的贵族阶级提倡饮茶,而文人墨客亦介入,诗文吟诵,于是民众亦跟风渐随,有记载为证: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自中唐以后,饮茶之风大行于西北塞外,因此当地的牧民便驱赶着良种骏马,到内地来进行茶叶交换。后来,又通过使者和商人,进一步扩大。

茶叶的盛行,以致出现了新的税收品种——茶税。茶税被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袭,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

到了宋代,虽然宋代战争频繁,但是茶区依然不断扩展,产量得到提高,而且制茶技术亦得到改进,饮茶的风俗普及平民百姓家。吴自牧的《梦梁录》有载人家每日不看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于民众的生活分离不开了。要知道,隋唐之前茶叶一直是皇家贵族的专属饮品,寻常百姓很难喝到这种昂贵的东西。

再者,皇室贵族的大力提倡,生产出极其珍贵的贡茶。其中以宋太宗为了显示皇家的尊贵,“特制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为最。

斗茶之风在宋朝非常盛行,斗茶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燲(xié)盏、点茶(注

1)六个步骤。斗茶,不但是斗茶的品质,更是斗技艺、斗经验、斗器具。通过斗茶,民众的品赏茶的能力提升,亦吸引了大量的民众加入饮茶的行列。

在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从此可见宋代的茶风鼎盛。

由于茶的发展在宋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宋以后的朝代就不一一介绍了。

对于茶,《茶文化》的课程中还介绍了茶叶的分类、加工方式、冲泡技巧、品赏等等。但是我认为,茶的精髓并不是在于物质上的,而是在于它的文化底蕴。

论文:浅析中俄茶文化差异(终稿)(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