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一带一路”应文化与经贸并重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23-87105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3 13:07: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一带一路”应文化与经贸并重

“一带一路”应文化与经贸并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周六举行的202_博鳌亚洲论坛作主题演讲。在谈及“一带一路”战略时,他表示,这个战略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本届博鳌论坛恰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创始会员国申请截止日——3月31日前夕;同时国内外各方也在翘盼“一带一路”实施方案的公布。这是习近平第三次出席博鳌,他通过“主场外交”,告诉与会者,“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和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已在稳步推进。这是继202_年首提“一带一路”概念和亚投行后,中国再次展现主动设置“中国议题”的姿态。就在论坛开幕式结束后几个小时内,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通优先。这一文件虽然与此前预期的实施细则还有些差距,但它的公布也算是推动该战略向前迈了一步。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但这一战略的推进还需要“两条腿走路”,仅凭中国自己的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尊重别国意愿。可以预见,别国对这一战略在认识和接受上会有一个过程,而且它们的执行力也未必赶得上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尊重别国选择,不要给“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赋予太多的政治含义。目前业内对“一带一路”的质疑声依然存在。诸如它面临众多挑战,包括新疆问题、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南海争端、阿富汗问题、中亚国家内部政治动荡等。还如中美俄三大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存在一定分歧以及缺乏基本共识,中国影响力提升将客观削弱美俄的影响力。但实际上,就在周六举行的开幕式上,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代表普京宣布,俄罗斯将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投行。“一带一路”要真正落地,中国企业、地方政府是关键力量,要注重“五有”,即有内容、有品质、有品牌、有人气、有人才。有内容,即是要思考什么样的中国对丝路国家有吸引力。一是产品,二是思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吸引力在于,它既包括中国产品,更包括中国理念及中华文明。今天,有很多省份一想到丝绸之路,还在丝绸、茶业、瓷器等“老三样”上做文章。显然,这样的思路需要更新,要超越“有什么卖什么”的阶段,要超越出售“历史古老、独一无二”稀缺资源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既卖中国产品,也卖中国价值、中国文化,通过消费中国产品上升到对中国的欣赏和认同。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了解中国的合作伙伴,要以“庖丁解牛”的态度去分析每一个国家。中国人往往把22个阿拉伯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把5个中亚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把10个东盟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据此制定整齐划一的政策。但“一带一路”要真正具有生命力,就要十分细致地去了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群体对中国的具体期望、需求。战略的避讳是笼统和肤浅。有品质,即是要用真正的精品展现中国魅力。今天,很多省份在忙着争抢历史上谁是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有的自称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有的自称丝绸之路的新起点,有的自称丝绸之路的黄金段,还有的自称丝绸之路的排头兵……首先,要慎用“桥头堡”、“排头兵”、“先锋队”、“主力军”等词汇定位。如“桥头堡”(bridgehead)是军事术语,它的本意是防御性的,即“说什么我也不能让你进来”,这个词汇翻译成外文,不具开放性、包容性,而且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次,在全球化、互联网经济时代,关键不是叫什么,而是要有品质、有亮点,即本省份有哪些“不可替代”的错位竞争优势。例如,以广东阳江为例,作为中国的刀剪之乡,它可打造“中国版的双立人”,与德国开展刀剪产业合作;它有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可在文化上深度挖掘“海上敦煌”;它也可在青山绿水、蓝海鱼鲜、咸水温泉、风筝之乡的基础上,做好休闲游、健康游。中国的丝路城市要做精致资源,而不是大开大合。有品牌,即是要做百年老店,要展现“时间就是金钱”。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国人却要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一是我们的很多产品缺乏品质,假冒伪劣产品太多;二是中国的产品没有品牌,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忠诚感和美誉度。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要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的尊重与信赖。德国奔驰诞生于1886年,宣传语是“我们不需要去编造一个动听的故事,从1886年我们就书写了历史”。可见“百年老店”的最大财富是时间积淀和信任积聚。因此,致力于“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要有国际视野,要有品牌意识,要做有文化的中国企业,要做有社会责任的中国企业。有人气,即是中国丝路城市要展示人情与乡愁。中国城镇化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土地面积增大的城镇化(解决土地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人口数量增多的城镇化(解决户籍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幸福指数增强的城镇化(解决归属与认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避免丝路城市开发出现规划失误等问题。有外国人说,中国有5000年历史,但怎么置身在中国的城市中,让人感觉不到5000年的历史要素,包括人的素质。久而久之,很多外国人以失望的心态离开中国城市,甚至居住在大城市的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也常常感受到冷漠和孤寂,城市没有人情就很难有人气。此外,要加强丝路国家与中国的人文交流,由此夯实民意和社会基础。要吸引更多丝路国家的年轻人来华留学,创造机会让他们深入中国社会。要注重留学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将工学、农学及医疗等学科划定为主要留学领域,创造归国留学生与当地中资企业接触与合作的机会。有人才,即丝路建设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项目,而是人才和思想。推动“一带一路”落地,特别要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从某种程度上看,海南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这些省份的淡定与远见是因为他们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建议整合全国人才资源在南方省份建立海上丝路研究院,在西北省份建立陆上丝路研究院,同时配套建立智库产业园区,发挥对所需人才的孵化作用。当然高端人才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要在共享人才上展开合作,而不是互挖墙角。此外,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等多边平台的上马,意味着需要大量熟悉国际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了解多边惯例的国际型人才。总之,中国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更应该是一个文化事件。古丝绸之路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条经贸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今天中国的丝绸之路,对于全体中国人而言,不仅要带来产业升级、市场扩容,更要推动思路升级。有思路才有丝路。(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第二篇: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一带一路”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一带一路”战略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一带一路”战略

WWY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基础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创新,既有助于本国经济发展,又有助于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还有助于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各国间的互信。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一带一路;理论

1.前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基础上,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通过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形成了“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新常态下开启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创新全球治理体系、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一个经济地理上覆盖亚欧大陆甚至全世界的顶层设计。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官方意识形态,也是宏观上把握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形势的科学理论。无论从政策理论研究、意识形态合法性论证、国内思想动员还是国际的思想及政治储备看,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来研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2.“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实践基础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形成,是新常态下谋求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和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需要,是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去”质量和水平的需要,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资源能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矛盾的需要,是完成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的需要。

第一,是新常态下谋求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和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需要。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谋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一带一路”战略正是从谋求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高度,将我国的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打开新空间。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早期获利,可以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知与认同,增强中国软实力,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一带一路”战略

作与竞争的新优势。这是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着眼点。

第二,是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去”质量和水平的需要。

企业“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起来后与世界经济良性互动和融通融合的必然结果。当前,“从宏观经济稳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看,加快走出去步伐是大势所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在这方面我们交了不少学费。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来看,由于缺少政府的宏观指导,缺乏金融机构的有效服务,加之对“走出去”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估计不足,这些因素致使我国企业“走出去”水平较低、质量不高、成功较少。基于这样的现实,习近平指出:“国际市场是个大空间,虽然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往哪里飞、有没有风浪也是要搞明白的,不能漫无目的乱飞,更不能往漩涡里钻。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和服务,做好全球投资需求的规模、领域和国别研究,提供对外投资精准信息,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这是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立足点。

第三,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多地少、资源能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矛盾的需要。

我国既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小国。从规模和数量来看,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不愧为一个大国。从人均水平来看,我国很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土地的人均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水的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8%,煤炭的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原油的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森林覆盖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因此我国又是一个小国。我国用7%的世界耕地养活19%的世界人口,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资源能源日渐紧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基于上述事实,习近平指出:“我国人多地少、资源能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需要更多利用国际资源。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矛盾也需要向国外转移和依靠国际市场消化。”这是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最直接的现实基础。

第四,是完成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将“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列为自身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1982年9月,邓小平指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202_年10月,在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完成党所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不断开拓创新。当前,正处于完成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接续奋斗的重要阶段,更需要我们“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这这是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3.“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理论源泉

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既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又来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特别是“三个开放”“走出去”战略。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习近平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形成的本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肇始于资本主义。英国发端的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孤立状态”。对于资产阶级主导的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全面、辩证、历史的分析。一方面肯定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的历史进步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带来的严重弊端。“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甚至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科学批判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的种种弊端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建构了共产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建共享为原则,是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本源。

第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特别是“三个开放”“走出去”战略是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新时期以来,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阶段性特征,我们先后提出了“三个开放”“走出去”战略等开放发展政策。邓小平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包含三个方面,“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在以“引进来”为主要特征的对外开放时期,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这篇文章做得很好,而其他两个方面的开放则相对逊色。这种特征的形成取决于新时期以来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提出了“走出去”战略。1992年10月,中央提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这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支持。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9月,中央调整了对外投资政策,“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12月,中央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是一个大战略,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走出去”的领域、途径、方式等进行了新谋划,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十八大以来,为全面提升“三个开放”“走出去”的质量与水平,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

4.“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202_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创新,既有助于本国经济发展,又有助于区域合作、共同发展,还有助于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各国间的互信和地区和平稳定。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质疑的声音。国际社会持怀疑态度者担心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工具,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为手段称霸世界,推行新殖民主义。一些国外学者甚至声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中国霸权主义的体现,中国“融入”自由化国际秩序的努力将影响其他国家的优势地位,要对中国的崛起加以制衡。

4.1“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中国与各国形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一带一路”战略

成新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的归属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差异,也决定了两者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目标。发达国家通常利用资金、技术和产品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非等价交换,以此获取高额利润。社会主义国家则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适应生产力变化,谋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并借此以新的生产关系替代旧的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生产力得到快速发。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1元,202_年这一指标为1978年的109倍。三次产业结构发生质变,202_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978年的2倍,城乡居民更消费水平是1978年的50多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必须积极调整与他国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开始塑造排他性的、更高标准的全球贸易与投资新规则,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受到极大削弱,亟待新的战略来适应生产力变化。“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既为中国创造了通过商品交换、资金输出、技术交流以及劳务输出等扩大开放的机遇,又为中国提供了与沿线各国增进了解、改善经济关系的机会。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与沿线各国可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减少国内市场失衡的风险,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与此同时,还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出口中国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引进他国先进技术或产品。这些都是中国适应国内生产力变化,在对外生产关系方面做出的积极调整。的具体实践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来实现。相关数据显示,在经过高速发展的30多年后,中国已从资本输入国转型为资本输出国。202_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878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

“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资金对这些国家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但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剥削性以及附带的各种条件使得这些国家在资金输人问题上有所保留,绝大多数国家都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为代价”作为经济外交的底线。正是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劣根性,激发了社会主义资本输出的意识。相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在资本输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出的目的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国际分工,融入世界市场,实现社会化大生产。资本输出是我国实现经济开放、发展对外关系的桥梁,其本质和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社会主义的资本输出没有剥削的欲望,也不会为了高额利润对输出对象国提出各种限制性条件。“一带一路”战略的资本输出可以促进各国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一带一路”战略关系到65个国家,44亿人口。这些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国家资金过剩,有的国家资源过剩,有的国家劳动力过剩,有的国家有技术无需求,有的国家有资源无市场。从单个国家来看,这些都是问题,难以解决。但从系统角度看,这些国家具有很大的4.2“一带一路”战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实现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战略在强调政治、经济、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强调资本输出。换句话说,“一带一路”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一带一路”战略

经济互补性,可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这个平台,通过相互合作,变发展劣势为发展优势。中国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合作宗旨为互利共赢。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遵循平等互利原则。中国不干涉沿线国家的内政,不会谋求对沿线国家的控制,更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这些国家。第二,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资源交换遵循市场机制和商业准则,不会采取低价掠夺的方式。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为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不会影响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原有合作。第四,中国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为此,习近平提出,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中国绝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将坚持包容开放、平等务实合作、发展成果共享、互利共赢,提倡多予少取的“新义利观”等原则。

从过去经验来看,中国在资本输出时都遵循了以上原则。如中国援建安哥拉,创造了“能源换基础设施”的双赢模式。再如中非合作,202_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下降了43%,但中国对非洲地区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长却超过50%。中国坚持与非洲国家共渡难关,在非中国企业不减产、不减资、不减员之际,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关闭了他们的企业,撤资并解雇当地员工。一些人质疑中国与非洲发展关系是为了资源“摄取”,但有数据显示,202_年非洲对中国出口的原油在其原油出口总量中仅占10%,远落后于对欧盟的26% 和对美国的28%的输出。也就是说,非洲以资源输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面向全球的,而非只是中国。此外,中国对非开展经贸合作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在进口非洲资源的时候严格遵循市场原则,要么直接购买,要么从国际专业市场购买,没有低价攫取资源的做法。此外,中国还通过减免关税、提供援助、免费培训等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

供帮助,而这些帮助大都是无偿的。可见,中国的资本输出始终遵循着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

5.总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今天,需要我们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善于将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勇于将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适应国内生产力变化,在对外生产关系方面做出的积极调整,是中国寻求与地缘国家合作,实现协同发展与均衡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创新。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蕴含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加恢弘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空间、绘就了新蓝图。

参考文献:

[1] 刘武根.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初探[J].高

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_(1).[2] 周文, 方茜.“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_(10):62-72.[3] 黄凤琳,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基础理论研究的建议[J],西部大开发, 202_(10):98-101.[4] 刘美平.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视阈内“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方略[J].区域经济评论, 202_(2).[5] 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

月刊, 202_(11):5-9.

第三篇: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

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

202_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和平合作。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开放包容。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互利共赢。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摘自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一群中国古代探险家,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接力完成了从中国到欧洲的全部行程。中国人的视野从长江、黄河,扩展到几乎亚洲全境,非洲和欧洲。

那是一个中国人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张骞之行,标志着千年古道丝绸之路正式开启。西行路上还有求法的法显、玄奘,更有无数无名的王公贵族,乞丐狱犯,各国使者、商人,来往络绎不绝,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还有海洋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汪大渊、郑和。

驼铃声声、马嘶相闻、舟楫相望;国家、民族、单一区域等社会组织打破藩篱,互通有无,友好交往,书写了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成就了丝绸之路成为人类诸多文明展示魅力的共同舞台和人类诸多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交流的共有路径。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因此诞生。它是丝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和技术推广的实物见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带一路”战略基石

总书记在考察陕西西安博物院期间强调,要把“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一带一路”沿线大量的文化遗产,是东西方交流最直接的载体,是丝绸之路精神和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基石。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速推进,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有紧迫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优异的调查和科研成果,能够顺利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为增加其人文内涵提供重要的支撑。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丝路文化遗产充分内含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共同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弘扬丝路精神,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千百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融多元文明,其璀璨和辉煌在各国民众心中积淀、升华,激活和激发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和美好向往。

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沿线多民族、多国家文化交流和包容的有效方式。

国家文物局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全面推进。继202_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之后,中国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还与塔吉克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等合作开展古代丝绸之路遗址的考古发掘。加快制订“一带一路”实施规划,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以“共商、共建、共享”

为原则,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文物交流合作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一座“民心相通之桥”正在中国与各国之间搭建起来。

让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历史和文化是重要基础,文化遗产应该在其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一带一路”确定为国家重大战略,为我国“一带一路”沿线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文物系统增强大局意识,主动围绕大局,立足本职,发挥资源优势,自觉做好服务大局工作的神圣职责。

早在202_年3月,国家文物局即和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

要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保护,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建立“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发展改革、财政、国土、旅游、建设、文化和文物等部门间的协调,完善重大事项沟通、协商制度,切实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尊重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规律,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防止为追求局部经济效益,实施过度的旅游开发,给文化遗产带来不利影响。以文物为主体的旅游景区开发,应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有关规定,不断加强涉及文化遗产的景区内文物保护机构的建设,提升保护级别,不得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严格履行涉及文化遗产的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的审批,合理确定文物景区游客承载标准,确保文化遗产安全。既保护文化遗产安全,同时实现文化遗产价值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共享。

要加大“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相关地方政府考核内容,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日常维护经费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抢救性投入,重点加强低级别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经费投入。同时确保各文物旅游景区经营性收入中有适当比例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篇:一带一路专题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一:

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通道已有雏形。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管子》多次谈到“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族。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秦朝及汉初,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

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

张骞来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当地人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来的。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值得提出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

当水平。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关于边境贸易,《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

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山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项工作的。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新唐书西域传下》说:“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13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可是,西人东来,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1500年至1800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

(节选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击匈奴政策的结果。

B.历代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不断发展。C.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道。

D.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无存,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高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管子》多次谈到的“月氏之玉”就是从新疆和田运过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走私”性质。

B.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很多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侨居下来。

C.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D.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监”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一,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在《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张骞发现的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是他第二次出使的路线,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C.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因此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D.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兴衰消长。

答案:

1.D(错在“荡然无存”,原文是“陆上通道受影响”)

2.B(A项错在绝对化了,原文有“也许”;C项原因错误,“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的原因是“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而不是“这些制度”;D项错在内容理解有误,中央政府是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而非边军经费从税收中开支)3.A(B项无中生有,错在“使得他第二次出使就途径这些诸部族和邦国”;C项概念混淆,错在“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原文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D项无中生有,“经济、文化、军事”为凭空添加)

现代文阅读二: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 既达意又表情。

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这50种或者200种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第一,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PPT、翻译软件等。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

(摘自《人民日报》202_年9月22日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没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与曾创造多彩文明形态的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B.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五通”,其中就有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才能更好建设“一带一路”。

C.“一带一路”建设尽管可以用英语等大语种作为通用语,但更需使用本区域的近50种甚至不下200种的能够表情、通心之语。

D.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使用得体的词语让更多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五通”,无论是政策互通,还是设施联通,都需要发挥语言在沟通方面所起的桥梁作用。

B.在“五通”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其实是个根本因素,而真止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通用语不能只是达意,还要表情。

C.要实现语言上的平等互惠,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注意词语使用得当,对一些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要少用、慎用。

D.信息化时代,往人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的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充分重视语言规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中,要想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最好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拟定不建议使用词表或忌讳词表。B.由于外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C.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可谓“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对此,应研究并出版相关书刊,以便遵守语言政策,尊重语言习惯。

D.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语言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政府和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做好语言服务工作。

答案:

1.B(与文不符。“五通”,并不包括语言互通。)

2.C(曲解文意。“少用、慎用”错误。据原文第三段语境,不能使用“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

3.C(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及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一)张骞传(全文)

原文:

①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译文: ①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从事消灭匈奴的战争,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分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分。

原文:

②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译文:

②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可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大宛认为可以,就送他们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他们那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张骞从月氏到大夏,始终得不得月氏王明确的表示。逗留一年多后,只得返程。沿着南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碰巧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匈奴籍的妻子以及堂邑甘父一起逃跑回到了汉朝。朝廷授予他太中太夫官职,堂邑甘父也当上了奉使君。

原文:

③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译文:

③张骞这个人性格坚强而有毅力,度量宽大,对人讲信用,蛮人很喜爱他。堂邑甘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处境窘迫的时候就射捕禽兽来供给食用。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

原文:

④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译文:

④张骞亲身到过的地方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并且听说了这些国家邻近的五六个大国的情况。他向皇帝一一禀告了这些地方的地形和物产。张骞所说的话都记载在《西域传》中。

原文:

⑤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出駹,出莋,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莋,南方闭嶲、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滇越,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译文:

⑤张骞说:“我在大夏时,见到邛崃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布。我问他们是从哪里得到这些东西的,大夏人说:‘我们的商人去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的地方。他们的习俗是定土而居,和大夏一样;但地势低湿暑热,他们的百姓骑着大象作战。他们的国土靠近恒河呢。’以我推测地理方位看,大夏离汉朝一万二千里,在西南边。现在身毒又在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地的东西,这就表明身毒大概离蜀地不远了。现在出使大夏,要经过羌人居住的地方,路不好走,羌人讨厌我们;稍微往北,就会被匈奴抓获;从蜀地去,该会是直路,又没有干扰。”皇帝知道了大宛及大夏、安息等国都是大国,有很多珍奇宝物,又是定土而居,差不多和汉朝的习俗相同,而且兵力弱小,又看重汉朝的财物;他们的北面就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强大,可以用赠送财物、施之以利的办法让他们来朝拜汉朝。假如能够不用武力而施用恩谊使他们归附汉朝的话,那就可以扩展很多领土,一直到达要经过多次辗转翻译才能听懂话的远方,招来不同习俗的人,在四海之内遍布威望和恩德。皇帝非常高兴,认为张骞的话很对。于是命令由蜀郡、犍为郡派出秘密使者,四条路线一同出发:从冉駹,从莋都,从徙和邛都,从僰,各路都走了一二千里。往北路去的使者被氐、莋阻拦住了,南去的使者又被嶲、昆明阻拦住了。昆明的少数民族没有君王,喜欢抢劫偷盗,总是杀害和抢劫汉朝使者,始终没有人能够通过。但听说昆明的西边大约一千多里路有一个骑象的国家,名叫滇越,而蜀郡商贾私自贩运货物的有人到过那里。于是汉朝由于探求通往大夏的道路才和滇越国有了往来。当初,汉朝想和西南各民族往来,但麻烦很多,就停止了。直到张骞说可以由此通往大夏,才又开始从事和西南各民族建立关系。

原文:

⑥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骠骑将军破匈奴西边,杀数万人,至祁连山。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译文:

⑥张骞以校尉的身分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因此减少困乏,于是朝廷封张骞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又过了两年,张骞担任卫尉,与李广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围住了李将军,军队损失逃亡的很多,张骞由于晚于约定的日期到达,判处斩头,他用爵位赎免死罪,成为普通平民。这一年,骠骑将军攻破匈奴西部,杀敌几万人,一直打到了祁连山。这年的秋天,浑邪王率领部下投降了汉朝,因而金城、黄河以西沿着南山直到盐泽一带无人居住,没有匈奴侵扰。匈奴常有侦察人员到这一带来,然而人数很少了。又过了两年,汉朝把单于打跑到漠北去了。

原文:

⑦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又乌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及壮,以其父民众与昆莫,使将兵,数有功。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遣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语在《西域传》。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译道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译文:

⑦皇帝多次问张骞有关大夏等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去爵位,就回答说:“我居住在匈奴时,听说乌孙王叫昆莫。昆莫的父亲难兜靡本来与大月氏都在祁连和敦煌之间,是个小国。大月氏攻击并杀掉了难兜靡,夺取了他的土地,乌孙百姓逃亡到匈奴。当时他的儿子昆莫刚刚出生,傅父布就翕侯抱着昆莫逃跑,把他藏在草里面。傅父给昆莫去寻找食品,回来时看见狼在给他奶吃,还有乌鸦叼着肉在他旁边飞翔,以为他有神助。于是,带着他归附了匈奴。单于很喜爱他,就收养下来了。等他长大后,把他父亲原来的百姓交给了他,叫他带兵,结果屡建功劳。当时,月氏已被匈奴所攻破,月氏便往西攻打塞王,塞王向南逃跑迁徙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月氏就占据了塞王原来的地方。昆莫成人后,自己向单于请求报杀父之仇,使出兵西边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再往西逃跑,迁徙到大夏的地方。昆莫夺得了大月氏的百姓,就留居在大月氏的领土上,兵力渐渐强大起来。这时正碰上单于死了,他不肯再朝拜侍奉于匈奴。匈奴派军队攻打他,汉能取胜,更认为他有神助而远远地避开他。现在单于刚被我们所困,而且乌孙故地又是空着的。乌孙这个民族的人留恋故乡,又贪图汉朝的物产。如果在这时以大量的财物赠给乌孙,用他们在东边居住过的老地方来招引他们,汉朝还可派遣公主给昆莫作夫人,与他结为兄弟,根据现在的情势看,乌孙该会听从我们。那么这就好象截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了乌孙之后,那么在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就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们境外的臣民。”皇帝认为他的话有道理,授予他中郎将的官职,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带的金银、礼品价值几千亿,还带了许多持节副使,如果道路可以通行,就灵活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张骞到乌孙国以后,把汉帝的赏赐送给了乌孙王并传达了汉帝的旨意,但没能得到乌孙王确定的回复。这些话都记载在《西域传》中。张骞及时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乌孙王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汉朝,同时还派了乌孙使者几十人,马几十匹,来答谢汉帝,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到汉朝地域广大。

原文:

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译文:

⑧张骞回来后,朝廷授予他大行令官职。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又过了一年多,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几乎都和所出使之国的使者一起来汉。从这时起,西北各国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因张骞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后来许多使者出使国外也都称作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也因此信任他们。这以后,乌孙王终究还是与汉朝通婚了。

(选自《汉书.张骞李广利列传》)

第五篇: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对河池市的影响

河池市地处云贵高原南缘、广西西北部,是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要塞,境内主要为山区,显性和潜在石漠化占总面积 60%以上,耕地占 11%,森林覆盖率 68.47%。河池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歌仙刘三姐故乡、红七军和韦拔群故乡。

“一带一路”是一个突破性、全局性的长期战略。“一带一路”是打造中国与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将带动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开放,解决中国的区域间发展差距问题,以实现新时期国内的城乡、区域间均衡性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实际上是统筹改革开放的全新战略,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龙头”。其中以中国对外投资为主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合作、园区和产业投资合作等领域将是核心部分。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对外投资,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要配合国家的大战略,优先考虑“一带一路”,抓住这个大机遇。沿线有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有利于我国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也可以带动他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使我国实现产能转移的同时,也实现他们国家的建设。

广西南宁市是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实现我国与东南亚十国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更换。作为广西西北部的河池市,与南宁相连,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而且还具有资源优势。在经济新形式下河池市抓住新机遇,加速推进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在内的交通基础建设。同时,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进着“一路一带”的建设。

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疑将给有色金属产业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池市有色金属行业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解决产能过剩的约束、技术水平的约束、生态环保的约束等问题。加快“走出去”步伐,将积压的库存产品输送出去。同时,受惠于“一带一路”基建投资利好消息的释放,也将扩大有色金属主要产品的需求,开拓国外的市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战略选择、产业间的合作方式等解构和重塑,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体系。河池市为了利用外资发展和推动经济建设的步伐,之前在政治工作上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如:《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矿业的决定》、《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河池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办法》等,引进外资发展本市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接受城市的辐射,实现效益,调整优化结构,发展河池特色产业。在全市的努力建设下,近年来实现了资源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而且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变为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

河池市的旅游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地貌景观文化、长寿养生文化、红色教育文化、水电观光文化、山歌传承文化„„多种文化并存的旅游发展路线,激起旅游业发展的活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的收入,实现与“一路一带”的沿路国家的文化交流。

“一路一带”既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带动与沿路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实现“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命和区域的和平稳定发展。是一条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我想这样的道路,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也是一种伟大的创举,不仅会实现我的家乡的稳步发展,而且也会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带一路”应文化与经贸并重
TOP